父母习惯对孩子的影响调查报告_
- 格式:ppt
- 大小:616.00 KB
- 文档页数:13
篇一:家庭教育调查报告一、导言:1、调查的目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缺少那一个环节,都会对孩子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
为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对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条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关心情况、家庭教育的方式等。
我们想通过调查,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根据调查情况做出结论和工作设想,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
2、调查的对象: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38份,有效率约94%。
调查对象中,离婚、丧偶、再婚家庭占1%。
被调查的家庭成员中,有固定工作的约占1%,从事个体经营及工人的约占25%,剩余为农民。
3、调查的方法:采取问卷调查。
家长问卷以封闭式问答为主,在关于对学校教育有的意见建议方面,采用开放式征询。
二、调查结果分析:(一)家庭的一般情况:1、从家庭的经济收入来看: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家庭收入仍然不容乐观。
以接受调查的338个核心家庭为例,家庭月每人平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者占其总数的3%;在1000~15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15%;在500~10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65%;在300~5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7%;在500元以下者占其总数的10%。
总体来看,从事个体经营和有固定工作的家庭收入稳定且高,在家务农人员收入低,绝大多数家长非常重视其子女的教育,以便将来能“飞上枝头”“鱼跃龙门”,调查中99%的家长认为学校指导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为家长开展家教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从家长的学历及职业来看: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父母亲的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
调查表明,学生父母亲的学历情况是:父母亲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约占其总数1%;中专约占2%,绝大多数父母亲是初中文化学历,约占其总数97%。
学生家庭教育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优缺点,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一次学生家庭教育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本次调查选取了本校XX名学生及其家长作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涵盖了家庭背景、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资源等方面的问题;访谈则针对部分家长的教育实践进行了深入交流。
三、调查结果1. 家庭背景与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背景较为良好,家长的文化程度较高,职业稳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这些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也有部分家庭存在父母离异、单亲等问题,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家庭教育观念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具有较为科学的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同时,家长也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家庭教育。
但是,也有部分家长存在过度溺爱、期望过高、忽视心理健康等问题。
3. 教育方式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采用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爱好,鼓励孩子自主探索。
同时,也有部分家长采用专制的教育方式,忽视孩子的意愿和感受,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
4. 教育资源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能够为孩子提供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书籍、网络资源、课外辅导等。
但是,也有部分家长缺乏教育资源意识,或者无法为孩子提供足够的资源。
四、建议措施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措施,以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1. 加强家长教育观念的培训,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
学校和社区可以定期组织家庭教育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2. 建立家长互助组,分享家庭教育经验。
家长可以通过互助组的形式,相互交流教育心得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效果。
3. 鼓励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情感需求,关注孩子的社交圈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家长课题申报\小学家长课题申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课题研究调查报告“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课题研究调查报告一、导言:1、调查的目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缺少那一个环节,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此,我们想通过调查,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
2、调查的对象: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四年级,共发放调查问卷128份,回收有效问卷115份。
调查对象中,离婚、丧偶、再婚及其他家庭占8.8%。
被调查的家庭成员中,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固定工作的约占16.73%,从事个体经营、务农及工人的约占83.27%。
3、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
在关于对学校教育有的意见建议方面,采用开放式征询。
二、调查结果分析:(一)家庭的一般情况:1、从家庭的经济收入来看:家庭条件以中等收入为主,贫富两极也占一定比例。
以接受调查的核心家庭为例,家庭月每人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者占其总数的0.8%;在1000~30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26.5%;在500~10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30.9%;在300~5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17.69%;在202X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许多是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致使孩子失去对家庭的信任感,流落社会,造成失足。
因此,家长应通过学习,参加培训,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二)家长尤其是母亲要不断充电:周末、假日,经常能看到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不辞劳苦地伴送孩子去退休老教师家,要求辅导孩子学习,使孩子们能够从校园之外多渠道获取知识,助他们一臂之力。
但是,有的家长整天督促孩子念书答题,自己却不读书不看报;有的家长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想到自己也需要进修、充电。
事实上,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在为人处事方面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无止境的漫长道路上照样有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而且这种教育远比课堂教育来得重要。
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问题及与对策在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言行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甚至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一、言行问题1. 过分溺爱一些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任何要求都满足,任性任意,导致孩子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无法面对挫折和失败。
这种行为容易让孩子变得软弱无能,无法独立生活和工作。
2. 言传身教不一致有些父母口头上提倡正直、守信、友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用欺骗、欺凌等方式处理问题和人际关系,给孩子形成了很差的榜样。
3. 惩罚过重或不当有些父母用过重的体罚或言语暴力对待孩子,或者不合理的直接否定、严厉批评,则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产生极大的怨恨。
4. 忽视孩子的情感和需求有些父母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少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很少表达对孩子的爱和关怀,甚至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缺乏监督和指导。
二、对策措施1. 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父母不能对孩子溺爱,应该适度的关心和呵护,教育孩子要独立自立,懂得正直、友善和守信等美德,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培养勇敢和坚强。
2. 父母要言行一致父母要多关心自己的言行,言传身教要一致。
父母言行要端正,尽量做到身教不偏,对孩子起到好榜样作用。
3. 父母要合理惩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科学合理,不得使用过重的体罚或言语暴力,要合理有度的批评和惩罚,教育孩子成长。
在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努力。
家长要深刻认识言行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充分意识到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使命,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良师益友。
社会要加强对父母教育的引导和指导,加强父母教育的宣传,提高父母对教育的认识水平和教育实践水平。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积极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家长教育机制,切实启动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孩子成长的浪潮。
教育实习调查报告姓名:***学号:************班级:0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1)班院系: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调查报告李平数信学院学号:200871010117摘要: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包括父母和其他长辈)在家庭中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的结构、家庭的气氛、家庭的管教方式都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要让子女健康地成长,就应当给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
关键字:家庭教育;访谈;策略;一、前言人生第一位老师是妈妈。
老舍曾说过:他母亲对他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缺失、不完善与不正确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
马卡连柯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一书中说:“谁在教育儿童?是家庭,还是学校?既是家庭,又是学校。
”这充分地说明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
在家中,他们接受社会的影响,形成社会观点、思想品德、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等。
因此,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与今后的家庭幸福。
教育子女是家长固有的天职,自从家庭诞生以来,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父母和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任何父母不管是否乐意,都是一位教育者,都在自觉、不自觉的对子女施以教育影响。
家庭教育包括家庭环境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风气,父母的言行举止,父母对待工作、生活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家庭的经济收入,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是否重视对子女教育、沟通和了解,父母关系如何,是否注意对子女进行能力训练等。
这些内容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实践调查针对上述情况,我在实习期间在实习学校的学生中展开调查,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及学生的在校表现,从中找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先就各方面表现较差的13位学生分别进行了家访或个别谈话,或从侧面进行了解,对其中较为突出的10位同学进行简单介绍,以便后面更好的分析。
幼儿园健康饮食调查报告:家长饮食习惯调查及建议幼儿园健康饮食调查报告:家长饮食习惯调查及建议一、引言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最为关键的阶段,营养健康问题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幼儿园作为孩子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教育和健康培养的重任。
幼儿园的饮食环境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家长对幼儿园健康饮食的认知和现状,本文将进行一次家长饮食习惯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家长饮食习惯调查1. 饮食结构调查根据对100位家长的调查发现,有超过70%的家长在平时饮食中更注重快捷方便的食品,而忽视了蔬菜、水果等营养均衡的搭配。
有约45%的家长存在夜宵过多的情况,长期以来,这样的饮食结构不仅影响了家长自身的健康,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饮食结构。
我们急需引导家长在日常饮食中关注营养均衡。
2. 饮食知识了解程度在对家长进行饮食知识测试后发现,大部分家长对于饮食知识的了解并不充分。
只有不到30%的家长能够正确解答水果和蔬菜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食品的营养价值。
需要提高家长对于饮食知识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正确进食。
3. 饮食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6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饮食习惯对孩子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然而,根据相关研究,家长的饮食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饮食观念和行为习惯。
家长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孩子饮食观念养成中的示范作用。
三、建议与措施1. 家长饮食教育幼儿园可以加强对家长的饮食教育,不仅可以通过家长会等形式进行沟通和宣传,更可以邀请专业的营养师进行讲座,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指导孩子的饮食。
2. 幼儿园饮食环境幼儿园餐厅可以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营养餐单,同时还应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和营养标准,培养孩子对于健康饮食的养成。
3. 家长饮食观念的引导幼儿园可以通过亲子活动等方式,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饮食习惯对于孩子的影响,激发家长对于健康饮食的重视,从而在家庭中将正确的饮食观念传递给孩子。
心理学研究报告: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引言亲子关系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提供相关研究结果和调查数据。
1. 亲子关系的定义和特点•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相互作用和潜在动态。
•特点包括情感支持、沟通交流、教育方式和规范行为等方面。
2. 儿童发展中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情感支持和安全依恋: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并促进建立稳定的安全依恋。
•社会认知发展:积极参与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社会交往技巧、自我意识和同理心的发展。
•自尊心形成:父母对孩子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自尊心。
3. 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家庭环境和支持:家庭稳定、经济状况、父母之间的关系和支持等会影响亲子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如何对待孩子、与其沟通和表达情感的方式等都会直接影响亲子关系。
•父母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父母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对亲子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4. 实证研究结果与调查数据•根据大量研究,良好的亲子关系显著促进儿童社交能力、学术成就、情绪管理和自我规范等方面的发展。
•调查数据显示,缺乏积极的亲子关系容易导致儿童行为问题、情绪困扰以及适应性问题。
5. 提升亲子关系质量的方法•增加情感沟通和倾听:家长应增强积极沟通并倾听孩子意见,提供安全的情感支持。
•有效的父母教养方式:采用积极的肯定性教育方式,避免惩罚和暴力等负面方式。
•家庭活动与互动:增加家庭共同活动、旅行、游戏等有助于加强亲子关系。
结论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意识到他们在孩子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努力提升亲子关系质量。
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通过合理管理亲子关系,我们可以为下一代打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主题还需根据您给出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和补充。
家庭教育调查报告目录1. 调查报告背景1.1 调查目的1.2 调查对象2. 调查方法2.1 问卷设计2.2 数据采集3. 家庭教育现状分析3.1 家庭教育的定义3.2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3.3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4. 家庭教育调查结果4.1 家长参与孩子学习情况4.2 家庭教育方式偏好调查4.3 家庭教育对学生成绩影响调查5. 家庭教育调查总结5.1 现状分析总结5.2 调查结果分析5.3 建议和展望1. 调查报告背景1.1 调查目的调查家庭教育在当今社会的现状,了解家长与孩子在教育问题上的互动情况,为今后改进家庭教育提出建议。
1.2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家长及其子女,旨在了解他们在教育方面的看法和实际情况。
2. 调查方法2.1 问卷设计设计涵盖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的问卷,包括家长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式偏好、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等内容。
2.2 数据采集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受访者发放问卷并收集回馈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3. 家庭教育现状分析3.1 家庭教育的定义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家庭中父母给予的第一次教育。
3.2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终身发展。
3.3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存在教育方式陈旧、对孩子关心不够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4. 家庭教育调查结果4.1 家长参与孩子学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家长会参与孩子的学习,但参与程度有所不同。
4.2 家庭教育方式偏好调查家长更倾向于采用积极引导和教育的方式,而不是过度严格或溺爱孩子。
4.3 家庭教育对学生成绩影响调查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家长的参与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5. 家庭教育调查总结5.1 现状分析总结家庭教育在我国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有待改进。
5.2 调查结果分析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方向,教育方式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调整。
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调查报告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调查报告一、调查的目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家长、教师更是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家校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成为当今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之一。
因此,我们想通过调查,了解一下现在的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关心程度以及期望植,对在校老师的要求及希望。
以便更有针对性教育学生,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
二、调查方法:抽样调查、问卷方式三、调查对象:本校一至六年级部分学生家长,共2508人。
四、调查时间:20**年9月五、调查内容:1、家庭基本状况调查:父母教育程度、职业特点、业余爱好、家庭经济状况等。
2、家庭学习情况:家庭学习环境、对孩子学习的认识程度。
3、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
4、家庭教育的效果,初步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六、调查情况分析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调查对象情况1、家长的职业: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占15.71%;工人占38.44%;个体户占33.49%;农民占12.36%。
家庭收入普遍较低。
2、家长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占7.97%;专科占21.61%;中专文化占38.64%;初中占31.26%;小学文化占0.5%。
3、家长监督学生情况:70.91%的学生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13.23%的学生全天托管;只有不到**%的学生由父母监管。
(二)家庭教育调查结果从调查的整体结果来看,家长们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学校教育寄予很大的希望,具体情况如下:第1、2两题,90.8%的家长认为孩子成长的关键依靠学校和家庭,57.2%的家长认为孩子成长的关键首先依靠家庭,还有37%的家长仍然认为要依靠学校和家庭,且有4.6%的家长认为应该依靠学校。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的调查报告引言: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和榜样引领,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培养。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报告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1000份问卷,其中收回有效问卷873份。
调查对象为不同年龄段的家长,涵盖了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教育背景,以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调查结果: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81%的被调查者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教育在学习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44%的家长表示,他们会给予孩子适当的学习压力,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33%的家长会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指导。
这些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引导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样重要。
87%的被调查者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在品德教育方面通过塑造孩子的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产生影响。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47%的家长注重家庭规矩的培养,他们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并以身作则;同时,33%的家长直接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关注孩子在校的表现和人际关系,并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这些家庭教育的关怀使孩子建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有助于他们成为品行端正、有责任感的人。
3.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情感发展和自信心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74%的被调查者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情感发展和自信心的培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家庭教育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情感交流。
调查结果显示,36%的家长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他们排解压力,并积极支持他们的决策;另外,29%的家长通过鼓励孩子参加各类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信心。
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1.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1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曾说过,孩子五岁以前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今生,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不合拍,使我们产生了许多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为什么有的孩子说什么道理都好象知道但就是自控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整天口口声声说要珍惜父母血汗钱,但一进校门就大肆挥霍钱财糟蹋浪费衣物和饭菜呢?笔者结合长期观察,并翻阅大量资料进行实践研究,对此提出以下观点,以求教各位家长。
一、家庭教育现状和分析。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
然而,老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甚至难以抵制家长朋友的一句消极的话语呢。
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
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望子成龙”型。
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
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
具体表现在:其一、重视分数。
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
“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
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
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家庭教育调查报告范文三篇家庭是孩子最先承受教育的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理解我镇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我对大岗镇的部分农村家庭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进展了调查,以此进步农村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一、调查的根本情况〔一〕调查形式与内容本次调查,本人选取了大岗镇的12所小学作为调查样本,在这些学校召开师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并深化到部分农村学生家庭进展访问。
调查中,共召开座谈会12场,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1158份,访问农户50户。
调查内容主要为: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家长的言行举止,教育方法,教育投入等方面。
〔二〕调查的结果1.家庭教育弱化。
调查分析发现,我镇有相当部分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模糊,他们片面地认为:孩子上学了,其思想、学业等方面的责任已转移到学校老师,老师是孩子的“成长责任人〞,从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
殊不知,即使孩子上学了,子女的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在家中度过,况且,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结合,才能进步教育效果。
2.教育态度欠妥当。
从访问的50户学生家庭来看,对家庭教育存在溺爱型的有15户,占30%;放任型的25户,占50%;封闭型的7户,占14% ;教育修养型的只有3户,6%。
可见,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偏向于放任型、溺爱型,约占80%。
3.家长不注重个人言行举止。
据调查理解,一些家长无视自己对子女的典范作用,在家中不注重个人言行举止, 家庭缺少情感交流,导致家庭气氛、家庭环境、家庭习惯差,对子女的成长非常不利。
4.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家庭中,家长只注重给予子女物质上的满足,而无视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政治认识程度的教育,无视对子女的意志品格的培养。
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普遍采用反诘、讥讽、用别家孩子优点与自家孩子缺点进展比较,甚至施行粗暴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教育效果差,损伤孩子的自尊心、破坏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家庭阅读习惯家长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家长对于孩子阅读惯的重视程度、促进孩子阅读的方法以及对于阅读惯的期望。
调查方法
我们通过线上问卷的形式,邀请家长参与本次调查,共收到100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
家长对孩子阅读惯的重视程度
91%的家长表示非常重视孩子的阅读惯,认为这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9%的家长表示比较重视,但是会优先考虑孩子的学业和其他活动。
促进孩子阅读的方法
- 61%的家长会给孩子讲故事、陪伴孩子阅读。
- 24%的家长会给孩子提供阅读的材料,如图书、杂志等。
- 13%的家长会鼓励孩子参加课外阅读活动。
- 2%的家长会进行奖励或者惩罚的方式来促进孩子的阅读。
家长对阅读惯的期望
- 58%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养成每天阅读的惯。
- 22%的家长期望孩子能够发展对文学、历史等的兴趣。
- 20%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越来越喜欢阅读,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
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家长对于孩子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视,希望孩子能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家长们通过讲故事、提供阅读材料、鼓励孩子参加课外阅读活动等方式促进孩子的阅读。
同时,家长们也期望孩子能够对阅读越来越有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3年第3期本刊视点(总第369期)The Family Education of China中国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状况调查报告任萍陈嘉慧梁意婷魏一李思蒙杨柳王泉泉摘要: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关于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论述彰显了新时代做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促进法》更是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本调研于2021年在全国范围内抽取69 665名四年级、八年级学生,从家庭教育视角考察了不良家庭氛围等单个家庭风险因素以及多个家庭风险因素的累积对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弹性)和心理问题(情绪问题)的影响。
结果发现,消极的家庭因素(如父母冲突、亲子冲突、父母不良教养行为、父母期望过高、父母施压过多)会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弹性水平下降,情绪问题的发生比例上升。
相比之下,积极的家庭因素(如亲子亲密水平高、父母支持水平高)会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减少情绪问题。
此外,随着家庭风险因素的累加,中小学生心理弹性高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情绪问题的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
这些发现提示家长应高度重视家庭氛围建设,构建和谐家庭关系,掌握正确家庭教育方法。
要持续开展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中小学生作者简介:任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党委书记、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陈嘉慧/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梁意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助理(北京 100875)魏一/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研究实习员(北京 100035)李思蒙/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助理(北京 100875)收稿日期:2023-03-25杨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王泉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875)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教育启蒙和毕生发展的基石,是推进以德树人、全面育人的首要阵地。
原生家庭对兴趣爱好的影响调研报告书这次实验面对的对象是刚升入大学的大一新生。
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当中的原生家庭中相异的家庭生活氛围还有这些不同的氛围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影响还有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塑造情况。
根据这次调查报告的结果,有五分之三的学生表示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会对他们的行为习惯有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只有极少数的人认为父母的行为习惯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
而这些影响又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不同的方面。
在大众的眼中,父母通常都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如果孩子的父亲平时要求严格以及很严肃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对外界上也基本表现出不太和善。
相反,如果孩子的父亲平时幽默善解人意的话,这个孩子对外人也很平易近人,与人友善。
这样的情景在母亲身上同样也是如此,如果孩子的母亲特别唠叨,多话碎碎念,那她的孩子们,普遍也是外向话多的性格,反之亦然。
所以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性格及日常的行为习惯都会对孩子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们的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一半的原生家庭中会走向两个极端。
比如说,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十分苛刻,相反有些父母对他们的孩子则是宠爱以及溺爱,还有些家长会很自我主义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很少去尊重孩子的想法。
这些做法都极大的影响了孩子,在日后孩子的内心或多或少都会因此出现缺陷。
而那些没有这种不良特点的家庭中,孩子普遍都是积极、乐观、幽默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性格塑造是很重要的。
在调研学生的普遍认知里,父母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占比很大,在这之中有一大部分人觉得他们的父母不会让他们的学习压的喘不过气来,同时也不会宠爱或者溺爱他们。
这种良好家庭氛围就给孩子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去培养一个孩子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心理。
可一旦我们的家庭氛围是一种消极的氛围的话,我们该怎么办呢?我在这次的调研报告中向同学们提出了这个问题。
其中超过一半的人的回答是父母的生活经历比我们多的多,他们的看法都是经过实践得出来的,应该适应这一种氛围。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报告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报告前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从分析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入手,描述了错误家庭教育对他们心灵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并针对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通过这样可以让家长、学生及有关社会成员系统地了解家庭教育环境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作用,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至关重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要帮助家长制定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
为了了解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对学校多名家长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94份。
高年级学生家长占36%,中年级学生家长占34%,低年级学生家长占30%。
问卷中问题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态度、家长的教学方法、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等方面。
本报告从上述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1、性格问题在小学阶段,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如胆小、害羞、暴躁、身体或语言攻击等许多方面。
同学习困难一样,性格问题也有遗传因素的影响和教育因素的影响。
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孩子经常难于完成家长让自己去做的事,如表演、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随之家长的“你怕什么呀?你看某某多好!”等负面评价,不但不能激励孩子以后做好类似的事情,反而使他们更加恐惧做这样的事,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障碍。
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自卑感特别重。
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自己的长辈不好意思。
父母情况调查报告父母情况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和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本文进行了一次父母情况的调查。
调查对象为我所在城市的中小学生家庭,共有300个家庭参与了此次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家庭背景、父母的教育程度、职业、对子女教育的态度和方式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参与调查的家庭背景。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家庭是城市家庭,占比约为80%。
农村家庭占比约为20%。
这说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日益增强。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父母的教育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父母都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约为60%。
这说明高学历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更高,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更高的期望。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父母的职业。
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职业类型分布较为均衡。
其中,白领占比约为30%,蓝领占比约为25%,自由职业者占比约为20%,其他职业占比约为25%。
这说明不同职业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教育。
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和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占比约为90%。
他们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孩子成功的关键。
在教育方式上,大部分父母采取了积极的引导和激励的方式,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和探索。
同时,他们也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价值观念,以及社交能力的培养。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父母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在未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是多方面的。
家庭背景、教育程度、职业、教育态度和方式等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
同时,父母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教育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方式,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