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1004.50 KB
- 文档页数:105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措施一、引言眩晕是指人在保持相对静止状态下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晃动或倾斜的一种不适感觉。
眩晕不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还会导致其工作能力下降和心理压力增加。
对于眩晕患者,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对于其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眩晕中的护理方案并提出相关的优化措施。
二、眩晕中医护理方案的基础原则1. 辨证论治:中医强调对眩晕症状的不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因此,护理方案中应加强对患者的病情分析,正确识别病因,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2. 阳和平补:阳和平补即通过调整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关系来缓解眩晕症状。
在护理方案中应注意患者饮食的合理搭配,遵循中医的阴阳平衡原则,鼓励患者摄入温热性食物,如姜、肉类等,以达到平补的目的。
3. 调理气血:中医护理方案中注重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通过按摩、艾灸、针灸等方式来促进气血的顺畅流动,缓解眩晕症状。
4. 心理疏导:对于眩晕患者来说,心理因素也是引起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护理方案中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措施,如音乐疗法、沉思冥想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紧张情绪。
三、眩晕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措施1. 定期维持治疗眩晕是一种复杂的病症,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维护。
在护理方案中,应重视患者的定期复诊和治疗,确保病情得到稳定控制。
同时,护理人员应和医生密切合作,掌握患者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2. 个性化指导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眩晕症状都有所不同,因此,护理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
对于贫血、肝肾不足等较为明显的体质失调的患者,可以加强饮食调理和相应的中药治疗。
对于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的患者,可以采取心理疏导的手段,如推拿按摩、音乐疗法等。
3. 应用中药疗法在中医护理方案中,中药疗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辨证施治,如采用黄芪、熟地、当归等中药来调理患者的气血,缓解眩晕症状。
此外,也可以采用中药外敷、中药浸泡等方式,来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减轻眩晕的程度。
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于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价值观察眩晕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头晕、眩晕、幻觉和肢体活动感知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伴有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医学,对眩晕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疗效,其护理方案在眩晕病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对中医护理方案在眩晕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观察和分析。
中医护理方案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等多种手段。
对于眩晕病患者,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中药疗法。
中医认为眩晕病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肝阳上亢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中药治疗中常选用补肝益肾、养血安神的药物,如龙骨、牡蛎、当归等,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协调,从而缓解眩晕病的发作。
其次是针灸疗法。
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对眩晕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合谷、太冲等,通过针灸刺激调整机体气血运行,缓解眩晕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后是推拿疗法。
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调整机体气血,改善脏腑功能的疗法,对眩晕病患者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搓、揉、按、捏等,可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缓解眩晕病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治疗效果好。
中医护理方案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能够全面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提高治疗的综合效果,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更好的缓解。
2. 降低治疗风险。
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相对较为安全,中药材多为天然植物、矿物,不易产生明显的副作用,针灸、推拿等疗法也是以自身调节功能为主,风险较小,对患者的身体没有太大的损害。
3. 丰富治疗手段。
中医护理方案采用多种手段综合治疗,针对不同的症状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给医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也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希望。
4. 促进康复。
中医护理方案可通过调理机体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改善眩晕病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自身的抵抗力,促进康复。
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于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价值观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已成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于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价值也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中医护理方案对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价值,本文将对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于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价值进行观察和探讨。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患者在生活中会出现头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目前,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以及一些物理治疗,但是长期使用药物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相比之下,中医护理方案在治疗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中医护理方案注重以整体观念、预防为主,辅以个体化的诊疗措施,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对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些中草药也被认为在治疗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如天麻、白芍、当归等,这些中草药在调整神经系统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相比之下,中医护理方案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的威胁要小得多。
中医护理方案也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如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食用清淡健康的饮食,并且在心理上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支持,这些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在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中医护理方案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病情复发率,对于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于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价值观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些人对中医护理方案仍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认为中医护理方案可能会起不到治疗作用。
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疗效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增加更多的临床实践和科学验证。
新疆中医药2020年第38卷第2期50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0Vol.38No.2•护理园地•《眩晕(后循环缺血冲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马晓健,代文科(平度市中医医院,山东青岛266700)摘要:总结《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体会。
参照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2013年)、耳眩晕(梅尼埃病)等39个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结合临床护理,制定出《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内容包括证候要点、症状/证候施护、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健康指导、护理难点、护理效果评价。
2019年1月至7月,有252例眩晕(后循环缺血)患者采用《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并进行护理效果评价,方案实用性强43例(17%),实用性较强192例(76%),实用性一般15例(6%),不实用2例(1%),客观地反映了《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施效果。
关键词: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效果评价《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艸明确指出,推动中医护理发展,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创新中医护理模式,提升中医护理水平。
2013年至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陆续下发了52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没有涵盖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而眩晕(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是脑病科的优势病种,大约占所有诊疗患者的24%,科室按照眩晕(后循环缺血)的护理常规运用耳穴贴压、穴位按摩、艾灸、穴位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通过辨证施护解决各种症状。
2019年1月将眩晕护理常规与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倒进行整合优化,形成一个新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于临床,效果较好。
报道如下。
1方法1.1制定《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参照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结合《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沪里的眩晕护理常规和本科室患者特点,制定《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内容包括证候要点、症状/证候施护、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健康指导、护理难点、护理效果评价六大部分。
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于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价值观察1. 引言1.1 背景介绍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具有临床症状多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
眩晕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备受关注。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持续性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患者长期存在血压升高的状态会导致全身多个脏器功能受损,其中包括对内耳、血管和心脏等器官的影响。
这些器官的异常功能与眩晕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随着中医护理方案在眩晕病及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疗法在调节患者体内环境、改善微循环、减少心血管负荷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护理方案在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应用和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可行性方案,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护理方案在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应用及其价值观察。
通过对眩晕病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进行中医视角的解读,分析中医护理方案在治疗眩晕病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观察中医护理方案在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身体状况和症状改善上的疗效,探讨中医护理方案在整体调理中的意义。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和治疗提供更多中医药的选择,拓展现代医学对于眩晕病和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为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2. 正文2.1 中医视角解读眩晕病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眩晕病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是中医领域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
中医认为眩晕与血压密切相关,根据中医理论,眩晕是由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症状。
在中医看来,眩晕病多为肝阳上亢、肾阴不足引起,而原发性高血压则主要表现为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等病机。
从中医角度来看,两种疾病都与肝阳上亢、气血不畅等因素有关,可见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眩晕中医护理计划实施总结与分析眩晕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与分析一、基本情况眩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中医护理十三大优势病种”之一。
6月XXXX,我科治疗眩晕26例。
所有患者均纳入《中医眩晕疾病护理方案》的实施对象,包括0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6.4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风痰失调14例,阴虚阳亢4例,痰瘀闭窍4例,气血两虚3例,肾精不足1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护理方法:血压监测、体位护理、活动指导、情绪护理、口腔清洁、辩证饮食指导、防跌倒护理、肛周清洁、药物护理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穴位敷贴、中药浸泡清洗、穴位按摩、中药熏蒸清洗、中药离子导入、艾灸和针灸。
二、护理方案应用分析(1)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1。
主要辨证护理方法的应用主要症状的病例数辨证护理方法实施人时百分比眩晕26体位26100%监测血压1973%安全护理26100%头痛1监测血压1100%体位1100%情绪护理1100%心悸气短2活动2100%情绪护理2100%药物护理2100%呕吐痰唾液16体位1062.5%口腔清洁16100%药物护理1593 活动指导2100%情绪护理2100%指导睡眠促进措施2100%厌食稀便8肛门周清洁8100%药物护理562.5%饮食护理787.5%颈部不适1姿势11 00%情绪护理1100%活动1100%腰酸膝软1体位1100%饮食护理1100%恶心呕吐1体位1100%口腔清洁1100%药物护理1100 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平均病例数(次)平均天数(天)百分比(%)耳穴豆埋266.210.8100穴位敷贴20 .817.6中药浸泡与冲洗71.81.826.9穴位按摩205.15.176.9艾灸31.11.111.5针灸93.953.9534.6中药熏蒸与冲洗81.61.630.8中药离子导入在20.40.47.6应用中医护理技术频率较高的项目是耳分析原因:耳穴埋豆和穴位按摩操作方便,适应症广。
眩晕是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证的常见症状。
一、方案处方刺络平肝方(适宜技术:放血疗法+穴位贴敷)【循经/取穴】:1)放血疗法:主穴:耳尖穴配穴:耳廓后脉络迂曲处。
2)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
【功效工活血通络、平肝潜阳【主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引起的高血压病眩晕症。
主要以血压升高、 眩晕为主症。
舌红苔黄,脉弦。
【方解】: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指用三 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通过放出少量血液,使里蕴热毒随血外 泄,具有泻火解毒、活血通络、平肝降压等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 种方法。
《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泻有余,补不足J 主穴耳尖穴:中医认为少阳主风,太阳主表。
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 两侧至耳上,少阳经循行耳廓。
耳部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耳尖穴在耳廓微经 络中为肝经所主,又是经外奇穴,点刺耳尖穴放出少量血液,具有泻火解毒、 活血通络、平肝降压之功。
穴位贴敷技术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 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达到相应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
涌泉 穴(足心)属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也是肾经之首穴,是肾水的源泉。
《黄帝内 经》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它连通肾经体内体表的经脉,有滋 水涵木、潜阳熄风的作用。
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疏肝止痛、引火下行等功 效,《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引起肝气下降,气降 火亦降,火随气降与肾水相交,阴阳协调而平衡,从而清火熄风,收降压之 效。
吴茱萸有引心火下行至涌泉,使火归元。
醋酸具有收敛的作用,可增加药 物中生物碱的溶解度,吴茱萸加醋调制可以醋酸之收性,制约吴茱萸的辛散, 防药力耗散而提高疗效。
眩晕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本方案用于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眩晕症患者。
首先行耳尖放血疗法可泻肝胆实热、平肝降压;其次再应用吴茱萸加醋调制贴敷涌泉穴疗法则可以补阳助阴,引火下行,二者联合应用,则达到活血通络、平肝潜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