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之学的生存背景及理学式微的多重因素
- 格式:pdf
- 大小:776.39 KB
- 文档页数:9
朱熹宋代理学家朱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理学家,在宋代理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对于理学的贡献以及其思想体系和影响将在本文中进行探讨。
以下将从朱熹的生平背景、理学思想、主要著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明道子,江西临川人。
他出生在一个世家,自幼饱学经史文词,深受家庭的教育影响。
后来他考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但他并没有在官场上追求名利,而是将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
朱熹的代表性思想是宋代理学,这一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理学注重研究经典中的“理”,包括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朱熹在《五经正义》中概括了理学的核心观点,即扬弃了诸多宗派间的争议,将儒家经典理解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方面。
朱熹主张以“格物致知”为根本,通过对外物的感知和认识来达到对内心的自省和提升。
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理解并实践儒家经典中所述的道德和人伦原则,达到仁德之境。
朱熹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中。
他写的《四书章句集注》是他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精深阐释,被后人广泛传颂。
此外,他还著有《为学篇》、《尚书大传序》、《春秋左氏传集解序》等许多重要的著作,涵盖了儒家经典的方方面面。
这些著作展示了朱熹对于儒家学说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深受后世学者的推崇。
朱熹的理学思想和著作对后世影响巨大。
他的理学在明代达到巅峰,成为当时主流的儒家学派。
他强调要通过“格物致知”来实践儒家的仁义道德,敦促人们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想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朱熹的理学也受到了许多批评。
在后来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他的理学进行了改革和批判,认为他过于强调“格物致知”,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学术观点。
这种批判在明末清初的学术界尤为明显,儒家学者开始探索其他思想流派。
58朱子理学的形成与历史地位文 / 方彦寿里诸孙圣代英,作官去拜四先生”(《翠屏集》卷二《送孔伯逊延平录事》),这是元代福建古田理学家张以宁的诗。
孔子的后裔孔伯逊到延平路(今福建南平)做官,张以宁写了这首诗为他践行。
意思是说,孔子后辈子孙中,英才辈出,孔伯逊作为其中的一员,有幸成为“四先生”故里的父母官。
张以宁希望,孔氏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当地的先贤祠参拜这四位先生。
“四先生”是谁?为何参拜他们成了当地父母官的首要之务? 四先生即理学史上著名的“延平四贤”——杨时(1054—1135年)、罗从彦(1072-1135年)、李侗(1093一1163)和朱熹(1130—1200)。
由于杨、罗、李三位都是南剑州(元代称延平路、明代为延平府)人。
其中,杨时是将乐县人, 罗从彦是沙县人,李侗是剑浦县(今延平区)人,故又被称为“南剑三先生”;而朱熹,祖籍虽为徽州婺源,出生地却是南剑州的尤溪县,故与延平也有密切的关系。
在学术传承上,四先生是一脉相承的师生关系。
“南剑三先生”先后致力于二程洛学的阐发和传播,为其后继者朱熹开创“闽学”,集理学思想之大成,奠定了基础,架设了由洛(二程洛学)至闽(朱熹闽学)的桥梁。
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华传统儒学经历了孔孟原始儒学,和两宋程朱新儒学(理学)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春秋末年,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理论基石,既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也是朱子理学的源头。
故当代著名思想史专家蔡尚思先生(1905—2008)有诗说:“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泰山和武夷山,因为孔子和朱子,分别成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高峰的两座历史文化名山;名人名山,相互辉映,孔子和朱子,则分别成为远古和近古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标志性的人物。
孔子所创立的原始儒学延至宋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产生了理学,又称新儒学。
所谓“新”,是指在理论形态上与传统儒学相比,有其重要的创新之处。
朱子理学内涵解读1、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
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
二是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
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
三是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程朱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建立了“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
2、朱熹的中和新说主张先涵养后省察,而在涵养时不只是净静的涵养身心,而是同时兴明理,能明理,涵养才会有效果。
到事物来时,才可以察识。
所以持敬穷理是要互相配合的,不持敬涵养,心便不贞定,亦不能明理,不穷理,涵养亦无功效。
朱熹说:“为学要知得分晓。
”又说,“万事皆在穷理后。
理不明,无论怎样持守也是空。
”朱熹认为要先明理才能涵养,而明理的工夫在于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朱子著名的哲学思想。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格物工夫,才会对太极之理、对天理能有所了解。
格,是至的意思;物,即是事物。
格物,就是穷至事物之理,把握理的极处。
必须对天下之物作仔细的格,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累久了,才会豁然贯通,明白天理。
3、朱熹所要格物而穷究的理,不是科学性的自然物理,而是哲学性的综摄一切的根本原理。
朱熹所要格的,是大头脑,是一,是太极,这是物的所以然的理,而这所以然,是超越的所以然,而不是现实的、经验的所以然。
这个理不是事物本身形构的理,而是超越的,不能被人看到、感触到的天理、太极。
4、朱熹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苏州大学公选课之儒家文化十五讲朱熹与程朱理学一、朱熹生平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19岁中进士。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主张抗金,为官刚直。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世称“朱子”,是孔孟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儒学大师二、理学发生的背景宋代理学的产生对儒学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1、宋代理学之起源从唐末五代之乱以来,道德沦亡,廉耻尽失。
宋代士子为振衰起敝,从学问修养上挽救人心社会,加之当时国家的统一,君主的提倡,与书籍流传之盛,而大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的发达。
宋代理学的起源有两个思想的背景:一是外来的影响、一是内在的变化。
外来的影响:就是无形中受到“佛”、“道”的影响,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之道影响最为大。
儒家思想重伦常,但缺乏哲学上的推理系统,难以满足好学深思之士进一步探究的欲求。
唐宋时期,儒学吸取道家的自然人性论和借鉴佛学的心性本体论,集心性伦理与心性哲理于一体,并结合时代的要求,给予批判性的总结和发展,完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和思辨性的哲学相结合的历史使命。
故儒、道、佛三种思想揉合的结果,乃产生“理学”。
内在的变化:就是儒家本身的思想变化。
儒学经学化,过于重视训诂。
而且经文的注疏逐渐繁复。
这种繁屑的讲疏,有遗孔孟遗意,到唐初,经学流弊甚重,儒学已远离孔孟“尊德性”“论政治”的学风,忽略先哲经传中所含义理的讨究,舍本逐末。
儒学出现危机。
唐和五代的儒释道之争中,儒学吸收佛、道的观点,有了进一步发展。
所谓“理学”,便是“体认性命之学,而求配当事物之理,合天理物理而一之”的一种学问。
宋初诸儒的思想理论,还是陈义粗浅,未能深入精微之处,所谓理学,也未建立起来。
故宋初诸儒努力的结果,只是开其风气,为理学家铺平道路而已!及至周敦颐起,凭其博大精深之学识,确切地发挥儒家“心性学”之精微处,而后理学始成立。
故周敦颐实是称为理学创始者,传之程颐、程颢而定理学之基础。
儒学的发展到了宋代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宋代儒学至程门子弟而大盛,但是综合各家建立系统者也就是集大成者则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朱熹不仅在理论整理方面有独特的表现,而且在编注经籍及北宋资料方面做了全盘的工作。
朱子的著作可以说很多,但是他的学说要旨基本在《语类》和《文集》之中。
朱子的学说应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形上学及宇宙论,它包括两小部分其一为理与气,其二为世界图像。
第二部分是价值论及道德实践理论,它也包括两小部分,其一为理与欲,其二是心性情与成德工夫。
第三部分是由一二两部分决定之肯定世界之态度,我们在这部分主要讲世界之肯定及对佛教之批评。
首先我觉得有必要先解释几个词,第一,行而上,它取自《易经》原文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是超自然的存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第二是成德工夫,这个也没查到,但据理解其大概的意思是追求真知道理或成为圣人所需作的努力。
第三个是肯定世界之态度,人对世界的态度可分为肯定之态度或否定之态度,这里肯定或否定都是就价值意义而言,肯定世界之态度就是肯定世界的存在为一价值,反之就是认为是无价值或是罪恶的。
先讲一,理与气。
我们知道理与气是朱子学说的基本观念,而就内容而言其主要取于周程,所谓理指的是超时空决定之形式及规律,朱子谓之形而上者,取形式义,气指空中存在所具之质材,也就是形而下者,取质料义。
朱子强调每一具体存在或事物,其所以能有,能存在即由理决定,天地也属此类,但有此理不一定有此物,物都是凭借气而生,所以气是生物之具。
这样一切时空之存在皆是理与气合而决定的。
同时还要注意一下理和气的关系,就存有性而言两者截然可分,而且不能不分,如他说“有此理后,方有此气”,所以理不依气而有,而物与气则必依理而有,理气是俩物.但就运行讲,朱子说“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此时理气两者互不相离,。
苏州大学公选课之儒家文化十五讲朱熹与程朱理学一、朱熹生平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19岁中进士。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主张抗金,为官刚直。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世称“朱子”,是孔孟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儒学大师二、理学发生的背景宋代理学的产生对儒学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1、宋代理学之起源从唐末五代之乱以来,道德沦亡,廉耻尽失。
宋代士子为振衰起敝,从学问修养上挽救人心社会,加之当时国家的统一,君主的提倡,与书籍流传之盛,而大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的发达。
宋代理学的起源有两个思想的背景:一是外来的影响、一是内在的变化。
外来的影响:就是无形中受到“佛”、“道”的影响,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之道影响最为大。
儒家思想重伦常,但缺乏哲学上的推理系统,难以满足好学深思之士进一步探究的欲求。
唐宋时期,儒学吸取道家的自然人性论和借鉴佛学的心性本体论,集心性伦理与心性哲理于一体,并结合时代的要求,给予批判性的总结和发展,完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和思辨性的哲学相结合的历史使命。
故儒、道、佛三种思想揉合的结果,乃产生“理学”。
内在的变化:就是儒家本身的思想变化。
儒学经学化,过于重视训诂。
而且经文的注疏逐渐繁复。
这种繁屑的讲疏,有遗孔孟遗意,到唐初,经学流弊甚重,儒学已远离孔孟“尊德性”“论政治”的学风,忽略先哲经传中所含义理的讨究,舍本逐末。
儒学出现危机。
唐和五代的儒释道之争中,儒学吸收佛、道的观点,有了进一步发展。
所谓“理学”,便是“体认性命之学,而求配当事物之理,合天理物理而一之”的一种学问。
宋初诸儒的思想理论,还是陈义粗浅,未能深入精微之处,所谓理学,也未建立起来。
故宋初诸儒努力的结果,只是开其风气,为理学家铺平道路而已!及至周敦颐起,凭其博大精深之学识,确切地发挥儒家“心性学”之精微处,而后理学始成立。
故周敦颐实是称为理学创始者,传之程颐、程颢而定理学之基础。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朱熹(1130一1200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
祖籍婺源(现江西婺源县),出生在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
他18岁中举人,19岁登进士,从此走上仕途。
曾先后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提举浙东常平茶盐、知漳州、知潭州等地方官。
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已65岁,被任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宁宗皇帝迸讲《大学》。
但仅40天即被罢免,从此结束了坎坷不平的仕途生涯。
朱熹一生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
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同时,他又是一位大教育家,毕生讲学活动不断。
他曾长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授徒讲学。
绍熙二年(1191年),他由崇安迁居建阳考亭,建“竹林精舍”,聚徒讲学。
绍熙五年(1194年),由于学生人数增多,他扩建精舍,并改名为“沧洲精舍”,表示“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的志向。
即使在为官从政期间,他每到一地,也不忘设学育才,并亲自讲学。
他在任同安县主簿时,从选择俊秀之民为学生,访求名士为教师,亲自讲授圣贤修己治人之道这三个方面整顿县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知南康军时,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直接参与书院的组织管理,派人四处搜寻、购置图书典籍,亲临讲学,而且还亲自拟订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南宋以后书院和各地方官学共同遵守的学规。
在知漳州时,仍“时诣学校训诱诸生”。
知潭州时,除热心提倡州、县学外,他又主持修复岳麓书院,亲自规制擘画,扩建校舍,增加学田,还利用晚上从政之暇,亲临书院,教诲诸生。
朱熹一生还编撰了多种教材。
例如,他与吕祖谦在淳熙二年(1175年)合作编成的《近思录》一书,精选了周敦颐、张载、二程的语录622条,分成14卷,是学习理学的重要入门书。
又如,他于淳熙十四年编成的《小学》一书,辑录了"古圣先贤"的言行,共6卷,分内、外两篇。
《河池学院学报》2010年总目录((i.--I池学院>2010年总目录①哲学社会科学版科学与人文龚育之与自然辩证法,科学学的不解之缘孙小礼(1.1)玻恩与玻姆关于因果性,决定论思想观点异同之比较桂起权姜小慧(3.1)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探究陈其荣(3.7)中国科普政策及科普政策文化初探刘立常静(4.1)科学普及在科学传播事业中的基础性作用张沁源(4.6)文学研究南戏生存及传播环境初探——以经济视角为中心古代文论中的"虚实"方法及其当代意义闻一多被"逼上梁山"留给我们的深远思考综论林庚先生对中国诗学的贡献'英国小说批评理论中的道德训诫传统谁撩动了她的心弦——从象征视角看《菊》中爱丽莎的"手套"艺术家的生存困境赵兴勤(1.6)吴建民(1.9)李乐平(1.13)谭振江(1.18)卢佳(1.22)郭新辉(1.26)——论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侯相琪(1.29)《孟子》历史地位的变化及对它的疑辨,批评与注释论陈大声《滑稽余韵》的认识价值章学诚论"虚构"和"奇"论唐代音乐赋的尚理倾向青莲出尘:明妓王微及其词论赋体文学咏物之"法"——从祝尧赋论谈起底层世界的命运简图与精神地理——"打工散文"的地域书写杨绪敏(3.16)阙真(3.19)邓伟龙伊素娥(3.25)袁虹(3.30)欧阳珍(3.34)故乡情结与底层叙事的人文关怀——孟学祥散文作品创作特点刍论乌托邦?恶托邦——《边城》与《围城》的审美意象之比较审美的心境与认识的心境张作栋(3.41)柳冬妩(4.1O)吴正彪(4.16)雷文彪(4.19)——从陆机的《文赋》谈起谢雪莲(4.24)朱子之学的生存背景及理学式微的多重因素赵兴勤(6.1) ①邓燕萍整理.好古而不遗今——从杜甫对六朝诗歌的评价看其"中和"思想朱明明(6.10)论《西游记》中的神魔斗法刘雨过黄艳(6.16)《西游记》空间叙事探究徐倩(6.22)《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空间艺术胡国威(6.26)带着淡淡忧伤的生命欢歌——浅论伍尔夫的《海浪》对人生景况的探索黄猛(6.30)语言研究湘语与赣语的否定词及其相关否定表达比较罗昕如(1.32)毛南语词末鼻音和塞音与英语相关语音的对比分析银云忠(1.43)论周杰伦歌词中的浑沌表现张春秀梁莹(1.46)"姥姥"词义源流考杜升强(1.51)从社会符号学视角看英汉称呼语翻译杨钦翔李炳炎(1.54)试论流行语中的"拼词"贺卫国(3.45)《汉语大词典》未录词语释证(二)杨遗旗(3.50)网络流行语研究与话语理论刘伟民(3.55)湖南绥宁方言的量词重叠式及历史层次李康澄(3.59)原因标记连用现象考察陈景元(4.28)试论词典编纂的"稳定性"和"动态性"——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为例刘建张肖肖(4.33)于植元校点《林兰香》补校李捷鹏(4.37)凌云加尤高山汉话韵母,声调与中古音的比较吕嵩崧(6.34)汉语"为"和壮语ku的对应关系陈志学(6.42)也谈"子产而死","富而可求"之类句子的结构常翠霞(6.46)汉英旅游翻译中文化信息缺省现象探微阮红波(6.50) 125民间文化研究解读《广西情歌》的历史价值覃忠盛(1.95)刘三姐形象之我见欧造杰(1.100)布依族交往禁忌与布依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吴文定(3.92)云南新平花腰傣花街节仪式的深层解读李银兵黄琳(3.96)刘三姐:广西民族文化互动之符号——文化社会学符号理论之视角陈钰文(3.102)壮族巫信仰的历史渊源——壮族巫信仰研究系列论文之一黄桂秋(4.41)京族鱼文化在哈节中的表征与传承钟珂(4.46)白裤瑶葬俗解读徐金文(4.53)论盘瑶神像画的审美意识及其艺术风格黄建福(6.55) 粤西文人与文献蕙风词论辑补秦玮鸿(3.62)古代游宦诗人在广西桂东地区的文学书写罗嫒元(4.67)桂西北少数民族专题数据库建设研究谭黔林(4.72)王鹏运早期词事考辨朱存红6.61)刘三姐文化研究论刘三姐文化的生态审美之精神价值刘三姐传说的流变蓝利萍(6.66)普列文(6.70)教育与管理试论学生自我心像的优化许秀群(1.58)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及其对我国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梁永艺(1.63)中国与韩国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比较曾达之(1.68)河池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与社会行为何朝峰覃奠仁李培(1.72)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析苏威林昭君(1.77)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建设探索蓝春亮覃勇(1.81)中国古代德育教材的基本特征及现代价值赵飞(3.66)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的重构韦芳(3.70)论素质教育视阈下的高校贫困生助学开发林瑞青(3.75)用以人为本理念观照生命———兼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谭保斌(3.79)就业导向视角下的文化产业管理熊高(4.97)德清俞氏家族文化与教育秦敏(4.102)126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研究的意蕴西部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调查分析李幼平高校环保社团生态德育实践研究——以河池学院"绿原子"环保社团为例李广义地方高校社团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河池学院社团为视角黄白(6.96)舒福灵(6.102)张先爵(6.108)阳崇波(6.112)政治与法律深圳市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基本特点王浩斌(1.104)宜州市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建设问题探究张桂娟(1.108) 信息公开透明与我国政府正面形象的树立黄新宇唐艳林(1.11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法律思考主权概念历史起源的法学思考社会泄愤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韦少雄(3.117)曹志敏(3.123)——基于马鞍山事件处置的评析李尔平甘日栋(4.107)社会形态视域下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理论差异郭咔咔(4.113)试论民事诉讼当庭宣判的内涵韦书觉(4.117)村域社会基础秩序建构与欠发达地区村民自治的发展试论网络关系中德与法的兼顾韦拔群研究试论韦拔群的文化性格论韦拔群领导的农民教育韦广雄(6.116)张懿(6.121)银建军黄必辉(1.85)韦建益(1.91)历史研究试论广雅书院对近代广西社会的影响论《警钟日报》报道的广西会党问题明代南丹卫建制初探抗战时期桂林的报刊与广西的社会总动员民国时期桂东北遥汉文化关系浅析晚清桂东南宾兴组织述论生态文明历史方位研究述评历史语境下的人文关怀——清代广西城市赈灾活动评析近代广西乡村民间借贷中债主的阶层分析陈峥闭雄壮(1.117)刘吴(3.106)罗玉芳(3.112)覃静(4.76)秦海燕(4.81)熊昌锟(4.87)张义(4.93)侯宣杰(6.76)刘启强(6.80)日本侵略军入侵广西与广西人民的英勇抗击何成学(6.86)从文昌,魁星祠庙的分布看清代云南儒学的发展张陈呈(6.92)广西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历史记忆的复活与复杂人性的揭示——吕成品小说沧温存超(3.84)"一事能狂便少年"——论彭匈散文的幽默美郭丽君(3.88)东西研究述评余爱春(4.56)危机中的突围与自救:论东西小说的感官世界罗传清(4.62)书评《三国志》今注今译的诤臣——《中日<三国志>今译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评介肖瑜(1.122)动宾问题研究的拓展与深化——评谢晓明先生《语义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吃","喝"带宾语个案研究》王宇波(1.126)新闻出版试论高校校报的生存与发展黄杰瑶(4.122)广西高校人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情况分析刘景平(4.126)自然科学版数学基于变限积分函数的Cauchy—schwards不等式的证明龚谊承(2.1)关键函数和辅助函数——解决积分运算的一种思想一个新的积分不等式Lagrange中值定理证明的几点注记一类非负矩阵对的本原指数罗美金分段函数求导的一个简便而严谨的算法龚谊承微积分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王五生Selmer多项式不可约性的一个新证明谭发龙区间戈登模型在股票投资评价中的应用王信存(2.4)罗日才(2.9)张长记(2.12)侯宗毅(2.15)李寿贵(5.1)覃丽君(5.6)方辉(5.12)李彩风(5.14)物理学物理学中的儿率吴新忠(2.20)相互作用实在论与光信号在时空量度中的作用赵国求(2.24)光的惯性——关于狭义相对论观点的一个误解韩锋(2.32)沿轴线的中垂线方向匀速运动的线性电四级子的电磁场邓卫娟(2.35)用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分析洛伦兹力的做功问题梁玉娟(2.39)人射角对对称结构一维三元光子晶体透射谱的影响苏安李现基李新剑(2.42)质点在中心势场(r)中的运动潘继环(2.46)超重核区原子核的衰变寿命的研究彭金松钟富全(5.18)影响一维光子晶体禁带性能的常见因素苏安覃宗定张雄华吴仁兰(5.23)虹现象的物理解释韩锋(5.28)圆环上自由运动粒子的路径积分解法袁通全(5.34)点电荷对延长线上置一接地导体球形成的电场物理类比的哲学思想探析计算机与电子信息技术新建本科院校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基于NS2的网络仿真技术研究用遗传算法求最小生成树直流电机同步控制系统设计.邓卫娟(5.37)钟友坤(5.42)付永平(2.54)梁潘(2.57)朱彦廷(3.62)黎泉苏家强李晓冉(5.46)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智能路灯系统彭建盛蓝忠武(5.52)智能模型的信息时空层次关系分析吴启明(5.58) SNORT规则集匹配的优化策略研究任贤王莹莹(5.62)1273G与WLAN融合中认证协议的分析与改进汤鹏杰李力唐凤仙(5.67)宜州市旅游景区电子票务系统设计高晓波方献梅(5.71)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中数据批量编辑功能的实现脚本技术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应用旅游与经济由城乡茶文化的差异谈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地质公园旅游品牌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宜昌历史茶文化的旅游开发现状与策略论广西地方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责任蒋奇勇非货币性交换收入性质的界定探析云善明(5.75)宋文军(5.81)姜卫卫(2.66)朱瑞平(2.71)张耀武(5.101)孙东平(5.105)周华(5.111)教育与管理依托学科优势,突出服务特色——河池学院服务广西新发展探析周鸿(2.78)关于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魏巍(2.82) 西部地区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瓶颈问题与对策梁军何丽萍(2.87)浅谈大学生经济现状及其扶贫对策——某大学数理学院05级学生贫困状况调查龙承星郭洪亮张波(2.91)师范院校大一学生入校初,学年末心理调查潘玲娜张巍巍张灵聪(2.97)图书馆学试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应用价值——以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为例邱翠云(2.102)128浅谈民族地区新升本科院校图书馆文化氛围建设彭年冬(2.106)数字化时代的古籍保护策略探析陈典平(2.110)广西高校图书馆专题数据库建设现状浅议常树里覃岚(5.125)体育学商业健身俱乐部运营模式的研究姚业戴(2.115)学生主体选择性体育锻炼的多维视角探析——以广西宜州市学生为例潘聚仟潘锡炎(2.1l9)构建和谐新农村背景下四种健身气功推广的可行性探究郭荣娟(5.116)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网球运动现状及前景——以河池学院为例陈金刚(5.121)心理学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资助方式偏好性现状调查研究——以河池学院为例李培何朝峰刘雪珍覃奠仁(5.86)SCL一90和CCSMHS在师范院校大学新生中的应用比较研究——以漳州师范学院为例张巍巍张灵聪(5.91)老年精神关爱服务探析——以南京市G区为例张礼强(5.96)其他北魏书法三题——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党现强(2.124)(全卷终)。
朱熹“四书学”思想解读朱熹“四书学”思想解读(一)内忧外患的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宋代是一个内忧外患的转型时代。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以及“靖康之变”,不仅是造成南宋之初政局动荡、民族危亡的政治因素也是致使宋代人文精神发生巨变的关键之因。
宋代人文精神的巨变主要就体现在理学思想的构建和兴起。
所以,就理学产生而言,内忧外患的特殊社会形态就是宋代早期理学思想得以构建的时代背景。
就理学发展而言,南北宋迥异的政治领域造成了理学在文化领域中的不同阶段,正如刘子健所言:“11 世纪是文化在精英中传播的时代。
它开辟了新的方向,开启新的、充满希望的道路,乐观而生机勃发。
与之相比,在 12 世纪,精英文化将注意力转向巩固自身地位和在整个社会中扩展其影响。
它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怀旧和内省,态度温和,语气审懊,有时甚至是悲观。
一句话,北宋的特征是外向的,而南宋却在本质上趋向于内敛。
”([美」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赵冬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7 页。
)表现在思想文化上,就是北宋理学思潮的兴起和南宋转型所带来的理学发展与定型。
宋朝是中国历史中比较孱弱的朝代。
在此历史时期内,家国始终面对着北方少数民族的严重威胁。
北宋时期,中原王朝不仅承受着来自辽国的强大压迫,而且即使在与西北较弱的西夏政权对抗中也是败多胜少,以至于每年都以沉重的“岁币”来换取一时的和平。
这种耻辱的对外政策严重伤害了士大夫阶层的民族自尊。
然而更大的灾难则源于金国的异军突起。
从公元1115 年金国一统北方之后即发动了对宋朝的战争,并于第二年一举攻占东京汴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南宋初期,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国和步步紧逼的来自金国的侵扰,使得士大夫们愈发感到国家未来的昏暗与迷茫,继而愈发忧心于道统的传承与延续。
尽管如此,但是由于朝廷的软弱,终究还是抵挡不住来自北方的外患对中原民族的危及,进而逐渐扩展为宋王朝的内患之忧。
金兵的摧残致使宋廷多地沦陷,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离,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
简述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间万物的哲学,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也是人类所憧憬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理。
一生执着于教育的朱熹,师从一个"理"字。
在他的心目中,"理"是万物开始的主宰,是自然界的一切,所有的世间万物,生成于"理",遵从于"理",归结于"理"。
这种先天存在的精神的"理"是那么的遥不成及,又是随处可见,时时主宰着人们的生活。
他说万物有一"理",而一物也有一"理"。
为了讲得更清楚一些,他采取了古代先贤们在哲学问题上最经常使用的推理方式,研究出一套以"理"为中心的运行模式来,即理--气--物(现世)--气--理。
天理论与性说思想朱熹继承了二程的理本论思想,以理为其最高范畴,通过对理与气关系的研究和展开,建立起自身庞大而成熟的哲学体系。
他的天理论,则是这一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
他首先说明理与天下万物的关系,提出了理在事上、理在事中的观点。
他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
一,认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皆为形而下之器。
同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即是形而上之道。
二,在他看来,理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而且理具有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三,的超意志特征,和无所适而不在。
四,的超时空特征;普遍之理又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天下没有理外之物,如他举例说,阶砖有阶砖之理,竹椅有竹椅之理。
形而上的理,何以在事物之上之先?朱熹从理为本体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
他说: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理已,未尝实有是物也。
五,这即是说,在世界来源根基的理那里,其本然状态便内含了物之理,它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先,而万物则是理之后由理所派生形成。
他进而说:未有天地之先,究竟也只是理。
(二十八)朱子之史学以上略述朱子之四书学,此下当续述朱子之史学。
朱子之学,重在内外合一,本末兼尽,精粗俱举,体用皆备。
就某一意义言,则史学属于外末,只及人事粗处用处。
若不先在义理之大本大体上用功,而仅注意于史学,此为朱子所不许。
然在理学家中,能精熟史学者,实惟朱子一人。
不惟他人无可望其项背,即求其肯在史学上真实用心者,亦不多见。
言史学,当分著史论史考史三项。
朱子于此,皆所留心。
其所为《通鉴纲目》,实亦是一番精心结撰之作,惜其未有成书。
其他如《八朝名臣言行录》,《伊洛渊源录》,《伊川年谱》等,皆是朱子在著史方面小试其技,然亦开出后人写史许多法门。
朱子在论史上,尤其特多创见。
大体言之,朱子论史,可分为论治道,论心术,论人才,论世风之四者。
此皆在历史上有莫大关系。
其论治道,则曰:论学便要明理,论治便要识体。
此所谓体,即是一大格局。
朱子于历代制度,无不精究。
如论官制,论取士,论财政,论兵制,论刑法,论其他一切民事,无不委悉详备。
而尤极注意于历代之因革。
朱子认为法无不弊,弊则当变,故不主张法古而主张变法。
问:孔子监前代而损益之,及其终也,能无弊否?曰:恶能无弊。
即如秦之变周,朱子亦谓有事势之必变,亦是事势合到这里。
虽说秦变得过了,但亦寄予以同情。
但朱子又谓:秦法尽是尊君卑臣之事,所以后世不肯变。
有变而不得其道者。
有怀挟私心而不肯变者。
亦有不知变者。
尤其不肯变,则是病在心术上。
朱子又极论宋代建官之弊,曰:此须大有为后痛更革之。
若但宰相有志,亦不能办,必得刚健大有为之君,须是刚明智勇出人意表之君,方能立天下之事。
此即在今日民主政体下,若非有刚明智勇大有为之政治领袖,仍将不足以立事。
而刚明二字,实更为难得。
故朱子论治道,则必进而论心术。
有与陈亮龙川辨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诸长函,最为朱子论史卓识所在。
朱子认为汉唐开国,一切皆本之私意,而曰: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借义以行其私。
朱子称心术为本领,有曰:本领全在无所系累处。
为什么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作为集大成者的朱熹宋代理学又被称为“程朱理学”,由二程开启,至朱熹而成就系统化的理学体系。
实际上,二程之外,还有周敦颐、邵雍等人,不可不提,周敦颐、邵雍等人将《周易》引入儒学体系的构建,更是为宋代理学延伸了儒学的渊源和视野。
朱熹,后世多称作“朱子”,他年少聪慧,亲近佛学,18岁即中进士,其后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相当于现在的县长秘书。
赴任途中,认识了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又过了10年,30岁的朱熹决心向李侗求学,此后,朱熹钻研儒学,集中前辈儒学大家的学说,并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虽然仕途短暂,但是朱熹的一生都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其所谓“大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后世知识分子终生奋斗目标。
他精选的“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儒家思想也成为此后千年社会的主流意识。
不过,后世的荣耀使得朱熹的“寂寞”晚年显得尤其凄凉,不但遭遇贬斥,惨遭诬陷,而且其学说被称作“伪学”,并有官员上书要求“除毁”道学家的书,而皇帝也下令,学习程朱理学的读书人,一概不予录用。
朱熹因此郁郁而终。
然而,10年以后,新皇帝追赐朱熹宝谟阁直学士,又过了十几年,宋理宗追赠朱熹为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
朱子学说再度成为当世显学,并传播到东南亚和日韩等地,理学也在此后7个世纪成为中国官方的指定思想。
儒学的研究者将宋代理学称作“新儒学”,之所以称“新”,盖因宋学推翻了汉唐治经寻章摘句的训诂之道,而且注重儒家道统的树立,注重儒学内在义理的阐述与发挥,成就了一整套的哲学体系,因此也称“道学”或者“理学”。
朱熹作为集大成者,直承二程,旁摄周敦颐、张载、邵雍。
不但全面系统整理宋代理学,而且,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同列为儒学必修。
此后千年时间内,朱熹的《四书集注》一直是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他也被奉为“朱子”。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明初朱子学研究朱子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一支,在明初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朱子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思想、特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朱子学的发展历程中,明初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朱熹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在明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明太祖朱元璋极为推崇朱子学,将其确立为官方哲学,为朱子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朱子学的主要思想包括“理气论”、“动静观”和“格物致知”。
其中,“理气论”认为“理”是万物之本源,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动静观”则强调动静结合,相互依存。
而“格物致知”则主张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朱子学的特点在于其强调哲学与道德的结合。
朱熹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使人能够成为圣贤之人。
因此,朱子学也被称为“道德哲学”。
此外,朱子学还注重理性思维和实证研究,强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实证的观察来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方面,朱子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朱子学的“理气论”提醒我们,要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其次,“动静观”告诉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动态和静态,全面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
最后,“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这对我们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明初朱子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成果和贡献。
通过对朱子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思想及其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朱子学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展望未来,对朱子学的研究将继续深入,并为我们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在宋明理学的宏大背景下,朱子学与阳明学两大学派争鸣互辩,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
本文将探讨这两大学派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异同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朱子学和阳明学作为宋明理学的两翼,代表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巅峰。
朱子学主张“格物致知”,通过考察万物之理,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而阳明学则倡导“致良知”,强调个体的内在智慧与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