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心起搏点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蛙心起搏点实验实验目的:研究蛙心的起搏点,并观察起搏点在蛙心跳动中的作用。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蛙2. 实验器材:显微镜、刀具、药物(如阿托品、草酸等)、心脏刺激电极、生理平台、心率计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蛙作为实验对象。
b. 准备实验器材:确保显微镜完好,刀具锋利,并准备好其他所需材料。
c. 准备实验环境:确保实验室环境安静、整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 蛙心解剖:a. 用无菌刀具将蛙的胸壁切开,露出心脏。
b. 将心脏与外界血液供应断开,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清洁心脏表面,以提高观察质量。
c. 复查并确保心脏暂时停止跳动。
3. 观察起搏点:a. 将显微镜放置在实验平台下方,调整合适的放大倍数。
b. 仔细观察心脏表面,寻找起搏点。
c. 利用药物(如阿托品)抑制或刺激起搏点,观察心脏跳动的变化。
4. 记录实验数据:a. 使用心率计测量心脏的跳动频率,记录下每次实验前后的心率变化。
b. 记录药物对心脏跳动的影响,包括频率和节律等。
实验结果:1. 观察到了蛙心的起搏点,通常位于心脏的右心房或房室交界处。
2. 阿托品等药物能够抑制起搏点的作用,使心率降低或心脏跳动节律异常。
实验结论:1. 蛙心的起搏点通常位于右心房或房室交界处。
2. 起搏点在蛙心跳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控制着心脏的跳动频率和节律。
3. 起搏点的功能可受到药物的影响,药物抑制起搏点可导致心率下降或心脏节律异常。
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应严格遵守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并尽量减少实验对动物的伤害。
2. 做好实验器材的消毒和无菌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环境卫生和安全,避免实验材料的交叉污染或误伤。
4. 实验完成后应及时清理实验现场,并正确处理实验动物。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篇一:蛙心起搏点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 20081217 01:15:25 阅读17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实验目的】1 了解在体内观察器官生理特点的方法,并确定蛙心起搏点及传导途径2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实验原理】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节律性高低不同。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
由于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分,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抢先占领或超速驱动压抑”控制,并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
一旦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则潜在起搏点可以自动发生兴奋,是心房或心室依从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节律而跳动。
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在正常情况下,其心房和心室在静脉窦冲动作用下依序搏动,只有当正常起搏点的冲动受阻时,“超速压抑”解除,心脏的自律性次之的部位才可能显示其自律性。
本实验利用结扎阻断传导通路的方法来确定蛙心起搏点和传导途径。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实验器材和药物】蛙板、蛙类手术器械、刺蛙针;线、小烧杯、滴管、任氏液【实验方法和步骤】1 暴露心脏蟾蜍或蛙一只,用刺蛙针破坏脑和脊髓后,将其仰卧固定在蛙板上。
用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皮肤并沿中线剪开胸骨,可见心脏包在心包中,仔细剪开心包,暴露出心脏,在窦房沟、房室沟处各预置一段手术用的丝线2 观察正常心跳频率观察它们的跳动次序并计数它们在单位时间内的跳动次数3 结扎窦房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找到静脉窦和心房交界的半月行白线(窦房沟)。
然后将预先穿入的丝线沿着4 结扎房室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实验观察项目】观察蛙的心不同部位的跳动频率【实验结果】单位:次/分同样的道理,当结扎房室沟后,自律性比心房差的心室潜在起搏点从被压抑状态中恢复,显示出其自身的自动兴奋能力。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实验报告》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探讨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和分析。
蛙心起搏点是指蛙心脏
中控制心跳的区域,它可以产生电信号并传导到心肌细胞,从而引发心脏收缩。
通过观察和分析蛙心起搏点的活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心脏的生理机制。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我们需要一些新鲜的蛙心脏样本,显微镜和心电图仪等设备。
接下来,我们将蛙心脏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起
搏点的位置和形态。
同时,我们可以使用心电图仪记录下蛙心起搏点产生的电
信号,并分析其频率和振幅等参数。
在观察实验中,我们发现蛙心起搏点位于心脏的右心房,它呈现出规律的跳动
节律。
通过心电图仪记录下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起搏点产生的电信号呈现出
一定的频率和振幅,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我们对心脏起搏点的活动进行更深入的
分析。
通过这个观察实验,我们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蛙心起搏点的位置和形态,还对
其产生的电信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这些数据和观察结果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
心脏生理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同时,通过对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心脏的生理活动,为心脏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
多的科学依据。
总之,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对蛙心起搏点的观察和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
将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心脏生理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希望通过我们的
努力,能够为心脏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做出更多的贡献。
实验六、蛙心心搏曲线及起搏点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蛙心心搏曲线及起搏点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暴露心脏的方法,熟悉心脏的结构;观察心脏各部位节律性活动的时相及频率。
2.学习在体蛙类心脏活动的记录方法;了解心脏的电活动与机械收缩活动的时相关系。
二、实验原理两栖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atrium)、一心室(ventricular),与哺乳动物的两心房和两心室结构不一样。
静脉窦(vein antrum)的节律(rhythm)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所以两栖类心脏的起搏点(pacemaker)是静脉窦,这也与哺乳类的心脏起搏点为窦房结(sinoatrial node)不一样。
正常情况下,两栖动物心脏的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的节律,其活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
这种有节律的活动可以通过张力传感器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中记录下来,称为心搏曲线。
心脏收缩的机械活动,与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是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
与骨骼肌相似的是,心肌也有一个兴奋偶联的过程,但兴奋偶联的过程及机理与骨骼肌有明显的差异。
这使心肌兴奋和收缩呈现其固有的特性。
心脏收缩的机械活动可以通过心搏曲线记录下来,而心脏的生物电变化可以通过心电图表现出来。
同时记录心脏的机械活动与电变化,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两个生理过程之间的时相关系,进而可以分析两者之间可能的内在联系。
心脏的活动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同。
哺乳动物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
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搏动的部位,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此时心脏的节律为窦性心律。
其他部位的自律性由于受窦房结冲动的控制,其自律性表现不出来,称为潜在起搏点。
但在某些异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降低,或其他自律组织的自律性异常增高,其他自律组织的自律性将表现出来,代替窦房结成为心脏起搏点,此时心脏的节律称为异位节律。
两栖类动物如蛙,正常情况下静脉窦的自律性最高,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蛙心起搏实验的原理蛙心起搏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生理学实验,用于研究心脏起搏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该实验通过刺激、记录和分析蛙心的心率和心律来研究心脏的起搏机制。
蛙心是一种典型的无脊椎动物心脏,它中心有一个可以发放电冲动的区域,称为起搏点。
在正常情况下,这个起搏点会自发地发放电冲动,然后通过心脏的传导系统传导到心房和心室,驱动心脏收缩和舒张,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
蛙心起搏实验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动物准备:首先需要捕捉或购买健康的青蛙,将其置于适宜的生理盐水中以保持其生理状态。
然后将蛙固定在实验台上,稳固地固定其四肢,以确保在实验过程中蛙不会移动。
2. 蛙心取材:使用无菌操作技术从蛙胸腔中取出心脏。
需要使用消毒的手术工具,确保取样过程的无菌。
3. 蛙心外温养:将取出的蛙心迅速转移到生理盐水或专用的缓冲液中,以维持其正常的动力学性质。
这个过程常称为蛙心外温养,目的是迅速使心脏适应新环境,以保持其正常的振荡和收缩功能。
4. 心率记录:将外温养好的蛙心放置在实验装置的电极上,电极通常是由针状电极组成的。
通过这些电极,可以将蛙心发出的电冲动传导到放大器中进行记录。
实验中常使用心电图仪器记录心脏的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可视的心电图。
5. 起搏点刺激:在记录心率的同时,可以通过外部刺激的方式操纵心脏的起搏点。
刺激通常通过电极或化学物质进行。
刺激可以模拟正常的起搏点活动,也可以模拟异常的活动,以研究心脏的激动性和传导性。
6. 数据分析和结果记录:通过记录心脏的电信号和刺激事件,可以分析心率、心律和心脏传导时间等参数。
这些参数反映了心脏起搏和传导机制的功能状态。
研究者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对心脏起搏功能和其调节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蛙心起搏实验的原理是基于蛙心起搏机制的生理特点,通过刺激和记录蛙心的电信号,研究心脏起搏和传导机制的功能状态。
这个实验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生理学和药理学研究中,为我们深入了解心脏的功能和调节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一、实验目的1. 学习蛙类心脏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性。
2. 掌握蛙心搏动实验的操作方法。
3. 观察和分析蛙心搏动的特点,了解心脏的自律性和传导性。
二、实验原理蛙类心脏由两心房和一心室组成,心脏的起搏点是静脉窦。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搏动频率取决于静脉窦的节律。
窦房沟和房室沟是潜在的起搏点,在正常状态下,它们的自律性被静脉窦的节律所掩盖。
当静脉窦的兴奋不能传到窦房沟和房室沟时,它们也可引起心脏的搏动。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活蛙一只。
2. 实验器材:手术器械一套、蛙板、蛙心夹、滴管、细线、秒表、任氏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暴露蛙心:取活蛙一只,用探针破坏脑和脊髓,使蛙处于麻醉状态。
将蛙背位固定于蛙板上,左手持手术镊提起胸骨后方的皮肤,右手持金冠剪剪开一个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开口处伸入皮下,向左、右两侧下顿角方向剪开皮肤。
将皮肤掀向头端,再用手术镊提起胸骨后方的腹肌,在腹肌上剪一口,将金冠剪紧贴体壁向前伸入(勿伤及心脏和血管),并沿皮肤切口方向剪开体壁,剪断左右乌喙骨和锁骨,使创口暴露心脏。
2. 插入蛙心夹:用蛙心夹轻轻夹住心脏,使其保持稳定。
3. 观察心脏搏动:用秒表记录心脏搏动的次数,观察心脏搏动的节律和频率。
4. 结扎静脉窦:用细线结扎静脉窦,观察心脏搏动的变化。
5. 结扎窦房沟:用细线结扎窦房沟,观察心脏搏动的变化。
6. 结扎房室沟:用细线结扎房室沟,观察心脏搏动的变化。
7. 结扎心脏:用细线结扎心脏,观察心脏搏动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心脏搏动:在正常情况下,蛙心搏动的节律和频率较稳定,一般为每分钟80-100次。
2. 结扎静脉窦:结扎静脉窦后,心脏搏动的节律和频率逐渐减慢,直至停止。
3. 结扎窦房沟:结扎窦房沟后,心脏搏动的节律和频率无明显变化。
4. 结扎房室沟:结扎房室沟后,心脏搏动的节律和频率逐渐减慢,直至停止。
5. 结扎心脏:结扎心脏后,心脏搏动立即停止。
六、实验结论1. 蛙类心脏的起搏点是静脉窦,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搏动频率取决于静脉窦的节律。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蛙类心脏的结构和生理特点;2. 观察蛙心起搏点的位置和功能;3. 掌握观察心脏活动的方法和技巧;4. 分析心脏起搏点的传导途径和调节机制。
二、实验原理蛙类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结构,心脏起搏点位于静脉窦,负责产生心跳节律。
正常情况下,心脏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的节律,其活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
通过观察心脏各部位节律性活动的时相及频率,可以分析心脏起搏点的位置和功能。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蛙(如牛蛙);2. 实验器材:蛙板、蛙心夹、常用手术器械、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支架、双针形露丝刺激电极、秒表、滴管、任氏液;3. 实验试剂:任氏液。
四、实验步骤1. 暴露蛙心:取一只蛙,用刺蛙针通过枕骨大孔损毁脑和脊髓后,背位固定于蛙板上。
左手持有齿镊提起胸骨剑突下端的皮肤,用手术剪剪开一个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切口处伸入皮下,沿左、右两侧锁骨方向剪开皮肤。
将皮肤掀向头端,再用有齿镊提起胸骨剑突下端的腹肌,在腹肌上剪一口,将剪刀伸入胸腔(勿伤及心脏和血管)。
2. 暴露心脏:提起包心膜,剪开心脏周围组织,暴露心脏。
3. 观察心脏起搏点:观察心脏各部位节律性活动的时相及频率,分析心脏起搏点的位置和功能。
4. 观察心脏起搏点的传导途径:沿窦房沟做一结扎,观察心脏各部分搏动节律的变化;沿房室沟做一结扎,观察心脏各部分搏动节律的变化。
5. 观察心脏调节机制:用蛙心夹夹住蛙心的心尖,装置仪器,将刺激电极安放在心室外壁。
分别于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的早、中、晚给与单个刺激,观察心搏曲线有无变化。
6. 实验结束:实验结束后,用任氏液清洗实验器材,整理实验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心脏各部位节律性活动的时相及频率,分析出心脏起搏点位于静脉窦。
2. 沿窦房沟结扎后,心房搏动节律降低,说明心脏起搏点的传导途径受到阻碍。
3. 沿房室沟结扎后,心室搏动节律降低,说明心房与心室之间的兴奋传导受阻。
4. 在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给予单个刺激,观察到心搏曲线发生变化,说明心脏具有调节机制。
蛙心起搏点
实验报告
1.课程名称: 动物机能学实验
2.实验名称: 蛙心起搏点
3.实验目的、要求
1.学习和掌握蛙类手术的操作过程
2.观察蛙心起搏点及各部分自律性的高低
4.实验原理
哺乳动物的心脏特殊传导系统都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节律性高低不同,以节律性最高。
蛙类及其它两栖动物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正常时,蛙静脉窦的起搏细胞发出的冲动通过特殊的传导系统依次传入心房和心室。
5.实验材料
⑴.实验动物: 蟾蜍
⑵.实验器械: 蛙类手术器械、记时器
⑶.实验药品:任氏液
6.实验步骤及原始数据记录
实验步骤
1.取蟾蜍一只,用探针捣毁其大脑脊髓,将其仰卧于蛙板上。
用镊子提起腹部皮肤,
剪一小口,之后向两侧锁骨剪开并剪去皮肤,使成为一个倒三角形,剪开肌肉、胸骨及心包膜,暴露心脏。
2.识别静脉窦,心室及心房,并观察各自的收缩顺序,并记录各部分搏动频率。
3.在主动脉下穿一线备用,然后将心尖翻向头端,暴露心脏背面,然后将主动脉干下
的线结扎,以阻断静脉窦和心房之间的传导,次为斯丹尼氏第一结扎,观察心房、心室及静脉窦的搏动情况,并记录各自节律。
4.待心房、心室及静脉窦搏动恢复正常后,再取一线在房室沟作第二次结扎,阻断心
房和心室之间的传导,观察心房和心室的搏动情况,分别记录单位时间内静脉窦、心房和心室的搏动情况。
7.实验结果与分析
⑴.实验结果
⑵.分析
心脏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称为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心肌的自动节律性起源于心肌细胞本身。
具有自动节律性的组织和细胞,称为自律组织和自律细胞。
心脏的自律性来源于心脏的特定部位,即起搏点。
两栖动物的起搏点位于静脉窦。
正常情况下,静脉窦的自动节律性最高,然后依次为心房肌、房室结,即静脉窦的自动节律性最高,故称静脉窦为正常起搏点,其它部分为潜在起搏点。
当静脉窦的兴奋因传导阻滞不能对潜在起搏细胞进行控制时,潜在起搏点将代替静脉窦的起搏功能,所形成的心脏节律性称为异位节律
1.正常时
正常时,静脉窦和房室结并不表现出各自的固有节律,这是因为静脉窦对潜在起搏点有控制作用,这种控制作用主要时通过“抢先占领”来实现的,其作用机理为:由于静脉窦的自动节律性高于其它潜在起搏点,因此当潜在起搏点的4期自动去极化在未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就已经被静脉窦传来的冲动所激动而产生动作电位,使其自身的自律性无法表现出来。
从而使心脏各起搏点的频率保持一致,且房室结的搏动落后于静脉窦。
2. 实行斯丹尼氏第一结扎
实行斯丹尼氏第一结扎后,静脉窦和房室结之间的传导被切断,从而使静脉窦和心房表现出各自固有的节律性。
但由于心房与心室之间的传导通路未被切断,且心房节律高于心室,所以心房与心室仍保持一致的频率,从这一步骤可以看出静脉窦的自动节律性是高于心房与心室的自动节律性的。
3. 实行斯丹尼氏第二结扎
实行斯丹尼氏第二结扎后,心房与心室之间的传导通路被切断,从而使心房与心室表现出各自固有的自动节律性,从这一步骤可以看出,心房的自动节律性是高于心室的自动节律性的。
8.实验小结
⑴蛙类及其它两栖动物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
⑵蛙类动物的起搏点各自固有自动节律性的高低顺序依次为:静脉窦、心房、心室。
2006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