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第四章
- 格式:ppt
- 大小:3.07 MB
- 文档页数:64
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第一节社会互动概述一、社会互动的涵义社会互动:人发生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社会互动是相互依赖性的行为;•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媒介;•社会互动并不是非要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能发生;•社会互动包括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1.合作: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相互配合的互动方式。
2.竞争: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3.冲突:个人与个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等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冲突的特点:•冲突的直接目的是打败对方;•冲突双方是直接对立关系•冲突的双方所争夺的目标既有相同性质;又有不同性质;•冲突在形式上要比竞争激烈得多;•冲突双方的利益、态度及意见是根本对立的。
三、集体行为1.含义:也叫集群行为、大众行为,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2.特点:群体性;自发性;突发性3.具体表现:情绪;感染时尚;骚动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1.交往: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叉包括精神交往。
2.主要内容①揭示了社会互动的物质条件;②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③分析了社会互动层次,指出经济互动是其他一切互动的基础。
3.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二、符号互动论1.代表人主要是米德、布鲁默等人。
2.该理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强调人类交往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
3.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媒介是符号。
人们通过运用大家都能够懂得的、表达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交往与沟通。
4.基本观点①人们是根据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对他所采取的行动的。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1)从时间方面理解,是个人社会化设计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没,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内容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二是社会性成年,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预期社会化: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如职业学校教育、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等。
(二)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是发展社会化,这是一种为适应生活的变化、承担起新的角色而主动学习与调适的过程,它的突出表现为拓展知识基础、变更职业技能、改变角色能力等,例如成人教育。
(三)再社会化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个行为模式的过小。
再社会化的两种基本类型: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正向社会化: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的传递和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文化反哺。
第四章社会第一节社会一、什么是“社会”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占据共同地域、共享某种文化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由个人、群体、组织和制度构成的较为宏大的网络,是依靠人们交互作用自我维持延续的相对独立体系。
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人口、资源、文化是社会的基本构成。
二、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功能(一)社会的基本特征1、社会以人为主体。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二)社会的基本功能1整合功能。
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
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
3导向的功能。
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
三、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1、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唯名论派社会学家把个人行为及其细节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并且事先规定了个人的存在,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实在,有集体意识和集体的象征。
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由于把社会和个人抽象地对立起来,并且忽视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生产基础,所以都没有能够正确地解释社会的本质。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的基础课程,在社会学概论中,第四章介绍了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理论。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逐渐习得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
而社会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个体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等。
本文将详细探讨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理论。
首先,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还与社会环境和社会互动有关。
社会化的过程是终身的,并伴随着个体的一生。
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交往,逐渐习得社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
例如,一个婴儿从出生开始,通过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互动,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使用语言等。
其次,社会化的过程是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双重影响的。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对等社会团体等,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个体因素则包括遗传、个体的性格、能力等,也会对社会化过程产生影响。
社会化不仅是个体主动地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个体主动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
再次,社会角色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被赋予的。
社会角色不同于个人身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个体可以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
例如,一个人在家庭中扮演子女的角色,在工作中扮演职员的角色。
社会角色赋予了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定位和期待,个体在这些角色中扮演着特定的责任和义务。
社会角色的形成与维持需要依靠社会互动与社会规范的支持。
社会互动是个体获得角色认同和角色要求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个体学会了如何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并能够满足社会的期待。
社会规范则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期待。
通过社会规范的约束,个体能够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保持良好的角色表现。
总的来说,社会化与社会角色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社会化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习得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