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王维诗意图
- 格式:doc
- 大小:0.70 KB
- 文档页数:1
《画》古诗朗读教学教案1.1 设计思路1.1.1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美。
1.1.2 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提高朗读效果。
1.1.3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二、知识点讲解2.1 古诗《画》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1.1 背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画》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1.2 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擅长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2.1.3 《画》的文学价值: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特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教学内容3.1 朗读古诗《画》3.1.1 学生自读,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的把握。
3.1.2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1.3 学生分组朗读,相互评价、交流感受。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古诗《画》。
4.1.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4.1.3 学生能够背诵古诗《画》。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正确朗读。
5.1.2 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把握。
5.1.3 学生对古诗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了解。
5.2 教学重点5.2.1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注意语气、停顿的把握。
5.2.2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2.3 渗透古诗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多媒体课件6.1.1 包含古诗《画》的文本、注释、翻译、图片等资料。
6.1.2 动画、音频等多媒体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6.1.3 课件设计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
6.2 学生课本6.2.1 学生人手一册,方便学生跟随教师学习。
6.2.2 课本中包含古诗《画》的原文及注释。
6.2.3 课本内附有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6.3.1 用于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
南画之祖王维画风浅谈及画作赏析关键词:南画之祖破墨山水禅宗精神雪溪图辋川图正文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亦工书画。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其诗大多为表现山水田园之作,在对自然美景地描绘中,流露出生活中闲适恬静的情趣。
不仅如此,王维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
他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被后人尊其为南画之祖。
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山水画可能同时受到吴道子与李思训的影响。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评之“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说他“笔力雄伟”,吴道子的笔法也以“雄壮”见称。
这都可视作他承受吴道子画风的证据。
画史上又载王维画“皆如刻画”,其工谨细丽之处,显然又有与李思训相近之处。
但总的来说,王维的画风显然更加倾向于前者。
王维在画史上的重大影响是他的“破墨山水”。
所谓“破墨”,即以墨加水调成浓淡不同的层次,用以渲染,代替青绿设色。
以大小李将军为代表的青绿山水是从从六朝的青绿山水画法中继承而来并完善的,而水墨渲染则启发了此后皴法的出现。
经过了唐代的发展成熟,到了宋代,山水绘画达到顶峰。
因为王维的山水画笔意清润,诗画合一,与当时的文人意趣不谋而合。
于是开始备受推崇。
至明末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说,更是把王维尊为“南宗”始祖。
应该说,王维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并不在于他的艺术成就,而在于他的艺术思想。
王维是唐代山水画家中诗名最大又通禅理的一个,而王维半官半隐的身份,更成为了后世画家的理想典范,正是这种共同的思想基础,造就了王维画作在后世画家心目中的广泛共鸣。
王维很强调“自然”两字,自然中取情境,自然中取乐趣,心中之意也是自然,王维的意境就是为自然而生的。
他的诗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自然流露出了一种平日生活中的自然之美。
古诗《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画》。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王维的《画》,感受诗中的意境美,体会画与诗的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2. 能够背诵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3. 培养学生对画与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难点:体会画与诗的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播放古筝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画面,从而引出本课《画》。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2)教师讲解古诗的大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3)学生自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
3. 体会画与诗的相互补充:(1)教师展示山水画,让学生对照诗句,感受画与诗的相互补充。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体会画与诗的交融。
4. 课堂练习:(1)学生模仿古诗的句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画王维山水的意境美七、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画》。
2.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幅山水画,体会画与诗的相互补充。
3. 家长协助孩子上网查找王维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王维的《画》,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美,初步体会了画与诗的相互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创作练习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欣赏更多王维的诗作,体会其诗画一体的风格。
2. 邀请画家走进课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画与诗的相互补充。
3. 组织学生参观画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画》。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画》是宋代佚名诗人(一说唐代王维或南宋川禅师)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
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
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以下是老师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原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春天过去。
惊:吃惊,害怕。
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译文: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创作背景:此诗为诗人赞画之作。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级小学语文等教材中编入此诗时,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教案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准备教具:生字卡片、挂图、录音教学过程: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同上2、学会七个生字3、能正确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课件)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b、学生动脑筋猜c、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一)讲读第一、二行(二)讲读第三、四行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3、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王维的这首诗题目是画,描写的却是画中的山水花鸟。
前两句从色彩和声音出发,描写画中的山色分明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画面中永不凋零的花卉和不怕人的鸟儿。
短短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画卷,全诗对仗工整,节奏清晰,韵味十足,读来朗朗上口。
王维的这首诗,既是一首山水诗,又是一幅山水画。
在唐代诗人中,王维是山水诗的杰出代表。
他在山水诗歌的创作中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其中,他以画家的眼光来描绘山水风光,诗意清新淡雅,意境悠远。
在他的诗歌作品创作中,他能更细致地感受、把握自然界美妙的景色,这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读王维的诗,如同欣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仿佛让人置身于这诗情画意中。
宋代大文豪兼画家苏轼读了王维的诗并欣赏了王维的画后,曾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摩诘是王维的字,这既是苏轼对王维诗画风格的总结,又是一种赞誉。
王维山水诗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
他把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山水诗创作中,他以一个画家的视角出发,对于山水的描绘显得更加形象生动。
当你读王维的诗时,你会经常在你面前看到美丽的风景图片。
在诗人的笔下,这幅画卷展现了山水的深邃、静谧和精致。
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水的月光洒在松林,松林间的清冽泉水,潺潺流泻在山石之上,泉水在月光的辉映下,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闪闪发光。
读到这样的诗句,眼前就是一幅幽清明净的松林月光图卷。
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诗人描写的是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苍翠的青山、缓缓流淌的秋水。
诗人选择的季节和时间,充满了秋天。
秋天的远山充满了色彩的感染力,潺潺的秋水展现了流动的美。
画面生动,动静皆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和谐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卷。
王维的山水诗主要是对自然山水幽静美进行描写,他的山水诗在对山水艺术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善于在诗中构图、着色、讲究动静结合,善于将诗情与画意融合在一起来表达景物的幽静美。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他的画作也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王维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于画的描绘和艺术的表现,反之亦然。
这种诗画相通、相互交融的表现形式,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王维诗画并茂的艺术境界。
从王维的诗作中可以看到对画的描绘和表现。
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里生动描绘了春日里山居的景象,其中“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杨柳婀娜的姿态,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被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种诗中对画的描绘,使得王维的诗作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画中一般。
而在王维的画作中,同样可以感受到诗的意境和抒情。
他的画作以山水画为主,擅长用墨线勾勒出山石、树木和水流的形态,烘托出一种意境悠远、空灵超凡的境界。
例如《远山图》中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给人以空灵超然之感,恍若身临其境。
这种画中有诗的表现方式,使得王维的山水画更加具有超脱尘世、意境深远的韵味,让观者仿佛置身于诗意画卷之中。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王维诗画并茂的艺术特点。
这种诗画相通的表现形式,不仅展现了王维卓越的文学和艺术才华,更让人在欣赏他的作品时,能够有声有色地感受到他笔下的意境,体味到他所追求的诗意境界。
正是这种诗与画相得益彰的表现方式,使得王维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留下了不朽的艺术传世佳话。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他在诗歌和绘画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使得他的艺术作品永存人间、流传千古。
无论是在诗中描绘画,还是在画中表现诗,都展现了王维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跨界表现,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
结语:王维的诗画并茂,传世千古,激发了无数后人的艺术创作灵感,也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欣赏他的诗作和画作时,我们不妨用心感受其中的诗意和画意,体味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境,让我们与王维的艺术作品在心灵深处相遇,从而获得一场意境非凡的艺术盛宴。
题画诗古诗大全题画诗有哪些古诗:1、王维《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杜甫《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4、韦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5、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1。
《画》唐代: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
《画鸡》明代: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3。
《题画兰》清代:郑燮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4。
《题画》明代:沈周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5。
《画鸭》元代:揭傒斯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
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
6。
《菩萨蛮·题画》清代:龚翔麟赤泥亭子沙头小,青青丝柳轻阴罩。
亭下响流澌,衣波双鹭鹚。
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
添个浣衣人。
红潮较浅深。
7。
《咏画障》唐代:上官仪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
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
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
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8。
《咏画扇诗》南北朝:鲍子卿细丝本自轻,弱彩何足眄。
直为发红颜,谬成握中扇。
乍奉长门泣,时承柏梁宴。
思妆开已掩,歌容隐而见。
但画双黄鹄,莫画孤飞燕。
9。
《画菊》宋代: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0。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清代: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题画竹2.北陂杏花3.海棠清·郑板桥宋·王安石宋·苏轼四十年来画竹枝,一陂春水绕花身,东风袅袅泛崇光。
文化·文化产业论坛诗意的浪漫———浅析王维水墨山水画中的“诗情画意”曹达(鲁迅美术学院,辽宁大连116650)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送邢桂州》王维当我们以一个艺术家的视角去看待王维,去分析他在诗画方面的艺术成就,显然他是不真实的,甚至乎是完美的,总有一种羽化登仙般飘飘然从云雾中走出的感觉。
他作为千古闻名的田园派诗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杰出诗篇,“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传诵许久的名句,为他的伟大与才华做了注脚,而在军旅边塞诗方面的大量创作,则为他的浪漫主义情怀注入了阳刚铁性的硬汉柔情,让我们对于王维诗词方面的世界观的确立和形成有了更为直观和饱满的了解;而真正使王维达到苏东坡口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境界的艺术成就,无疑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篇和他极富开创性的被后世尊为“南画之祖的”水墨山水画艺术。
纵览王维的生平,从青年时期的英姿勃发,积极入世,到中期的人生导师和伯乐张九龄的失势被贬,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艺术上的追求陷入停滞,加上安史之乱那段兵荒马乱的岁月对于艺术家创作上的热情的消耗和打磨,到晚期的参破世事,皈依禅宗,一心向佛,这些生活上不同阶段的体验对于王维诗画艺术,特别是对后世影响颇深的水墨山水画艺术的渗透也是潜移默化的,为他的艺术思想中的诗情画意打下了深沉且难以磨灭的烙印,对于山水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无疑这是幸运的,但对于艺术家本人来说,我们则很难判断这是幸运,还是不幸。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王维当我们观赏品读王维的水墨山水画作品时,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浓浓的诗意与小资情调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王维在诗词方面曾取得的极高成就,文学史上将王维称为“诗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提并论,可见王维之大才;而在书画史上,特别是山水画历史当中,王维能够取得如此盛名,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唐代之后,特别是在宋代所兴起的“文人画”风潮,以山水画南北分宗奠定历史地位的明代书画家、大思想家董其昌更是把文人画的全部内涵,具体化于了王维的艺术当中,对其推崇备至。
唐代王维的“雪中芭蕉” 看当时禅画的特点及影响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其中有一种别具风格的画种--禅画。
我国的禅画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禅画代表人物王维被誉为南宗画派的创始人。
王维有一幅画《雪中芭蕉》,画中意境渗透着禅意,表达一种淡泊名利,超然洒脱的意境,他将禅宗与画意融合在山水画中,体现自身修禅的艺术体验,具有较高的美学境界,受到当时文人和佛门的大力赞赏。
本文主要从雪中芭蕉谈论唐代禅画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标签:王维;“雪中芭蕉”;当时禅画禅画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自唐代王维首开禅画先河之后,影响了一批像贯休这样的禅画大家。
到了宋代,禅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而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将禅画推向无可质疑的艺术顶峰!中国禅画是中国画独特、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中国文化艺术中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对我国水墨山水画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王维的《雪中芭蕉》被美学家誉为“寄托着人身空虚的佛教神学思想”,具有博大的禅之意境。
一、唐代禅画的特点分析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对个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
它提倡心灵自由、不为形束、不受物拘。
禅的证悟,是一种超时空的心灵感受。
禅就是超越,是一种无分别的境界。
禅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哲学,是一种智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精神集中的方法,来体悟宇宙的智慧,是”不可说,不可说,说了就是错。
“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1]。
禅画,可以概括为是具有禅味的画或者禅人的画,是作者通过禅悟,以特独的意象和表现手法表达自己思想感受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禅画和禅宗思想相同,注重平淡、宁静、悠远的景象和无心淡薄的禅趣,往往借助空旷、寂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寂永恒。
禅画除了借用一般绘画的表达,更超越宗教画的意义。
因禅家能以无象而有象,衬托出『道象』。
换言之,禅家既能善用绘画技巧,推陈出新,又能提升宗教画的境界,掌握性命之本源,无拘无束,收放自如,写出心中丘壑,宏扬佛法。
《一年级语文《画》知识点全解析》在一年级的语文学习中,王维的《画》是一首充满诗意和趣味的古诗。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为孩子们打开了文学艺术的大门。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这首诗的知识点。
一、诗歌原文及作者介绍《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
王维的诗以山水田园诗为主,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这首《画》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
二、字词解析1. 远:距离长,与“近”相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实际生活中的远近对比,理解“远”的含义。
2. 看:用眼睛观察。
可以让学生做“看”的动作,加深对这个字的理解。
3. 山: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部分。
结合图片展示不同形状的山,让学生认识山的特点。
4. 有:存在。
通过举例“教室里有桌子”“书包里有书”等,让学生理解“有”的用法。
5. 色:颜色。
展示各种颜色的图片,让学生认识不同的颜色。
6. 近:距离短。
与“远”进行对比教学。
7. 听:用耳朵接收声音。
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发出的声音,体会“听”的感觉。
8. 水: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实际观察水的形态,让学生认识水。
9. 无:没有。
与“有”进行对比教学。
10. 声:声音。
让学生听各种声音,如鸟鸣声、流水声等,理解“声”的含义。
11. 春:四季中的第一季。
可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认识春天的特点,如花开、草绿等。
12. 去:离开。
通过举例“小鸟飞走了”“妈妈去上班了”等,让学生理解“去”的用法。
13. 花:可供观赏的植物。
展示各种花朵的图片,让学生认识不同的花。
14. 还:仍然。
通过例句“小明还在教室里”让学生理解“还”的用法。
15. 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展示人物图片,让学生认识人。
16. 来: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
通过例句“小鸟飞来了”让学生理解“来”的用法。
幼儿园小班古诗《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小班古诗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美》,详细内容为唐代诗人王维的《画》。
通过学习《画》,让幼儿感受自然美的同时,培养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并背诵《画》这首古诗,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 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并背诵《画》这首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多媒体设备、古诗卡片、画纸、画笔、颜料等。
2. 学具:古诗教材、画纸、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
(2)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图片中的美。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带领幼儿朗读《画》,让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教师逐句解析古诗,引导幼儿理解诗意。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古诗卡片,让幼儿认读并背诵《画》。
(2)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分组朗读比赛,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创作活动(10分钟)(1)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心中的美景。
(2)幼儿互相分享画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1)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记忆。
(2)教师对幼儿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画》。
2. 在黑板上展示幼儿的画作,标注作者姓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家长协助幼儿创作一幅描绘自然美的画作,并附上幼儿自己编的一首小诗。
示例答案:画作:蓝天白云,绿草如茵。
小诗:蓝天白云飘,绿草如茵绕。
小鸟枝头唱,花儿笑哈哈。
2. 作业要求:画作和诗句要表现出自然美,富有创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画王维诗意图
《画王维诗意图》是中国明代画家陈裸的国画作品。
该画为立轴,纸本,设色,纵198.4厘米,横95.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陈裸(公元1563-约1639年),初名瓒,字叔裸,后去掉“叔”字,号道樗、白市,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作云间(今上海市松江)人。
善画山水,远宗赵伯驹、赵孟頫诸家,近师文征明。
摹古人笔法逼真,能工书。
晚年居虎丘,以吟咏自娱。
作品有《石粱飞瀑图轴》,《秋山高隐图轴》。
《画王维诗意图》为陈裸佳作,以王维诗句“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为题。
图中远山崇冈,劲松翠竹,清流溪石,庭院柴门,一士人席床而坐,潜心研读。
笔法严谨,用墨适宜。
既雄浑沉厚,又郁茂深秀。
古诗:
画王维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