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在画史上被推崇为南宗画之祖
- 格式:docx
- 大小:19.46 KB
- 文档页数:4
美术招聘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彩陶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者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岩画:岩画是古代描绘或者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3.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
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4.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壁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5.“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中,掌握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以及与外形的关系,取得艺术感受,“妙得”为“迁想”的结果。
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6.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
少年时以其天才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闻名,并为上层人士所器重。
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他在绘画及文学方面艺术方面才华横溢。
有绘画作品《洛神赋》《女史箴》,在艺术上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传神写照”7.张僧繇:江苏人,生于南齐时期,主要艺术活动在整个梁代。
他所创造的绘画风貌,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两代的绘画艺术,起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他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8.“畅神说”: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畅神说”,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畅神说”使中国画“以神写照”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9.“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
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既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10.《五牛图》:是中唐专写农村风俗的画家韩滉的作品。
在这幅横卷上,画家用粗笔描绘了五头不同形态的黄牛,其中有所谓“步者、者、纵而鸣者、顾而舐者,翘首而驰者”。
笔墨简练、形象生动而逼真,体现出深厚朴实的艺术风格。
[考试]王维的生平简介王维的生平简介11、基本信息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受禅宗影响很大。
2、生平大事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
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
王维被擢为右拾遗。
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王维生平简介2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
雪景传为王维作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
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
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
b1.宋代画院曾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试题,因此而进入画院的是李唐,他的人物画作品是《采薇图》。
2.元代的山水画四家是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3.南宋画家李唐山水、人物俱精,其山水画代表作是《万壑松风图》人物画代表作是《采薇图》4.唐代仕女画兴盛,代表画家是张萱和周昉。
5.《韩熙载夜宴图》和《重屏会棋图》分别是五代画家顾闳中和周文矩的作品,其中的周文矩还有《宫中图》、《琉璃堂人物》等作品留传。
6.宋代书法四家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蜀素帖》是其中米芾的作品。
7.郭熙是北宋时期画家,《早春图》是其代表作,所著理论著作《林泉高致集》中提出了山水画透视的“三远法。
8.清初创新派四僧中的朱耷善画大写意花鸟画。
9.唐代书法博大雄浑,尤其是楷书,名家辈出,初唐的四大楷书家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10.米芾和其子创造了一种新的山水画技法,即米点山水,开创了水墨写法山水之先河。
11.唐代佛教画兴盛,代表画家是周昉和吴道子。
12.《早春图》是北宋画家郭熙的作品,他的理论著作是《林泉高致图》。
13.宋代山水画四家是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踏歌图》是其中马远的作品。
14.吴门画派是明代中期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画派,属文人画体系,其代表人物有沈周文微明唐寅仇英15.五代山水画开始开宗立派,北派的代表画家是荆浩、关仝,南派的代表画家是董源、巨然;其中,《匡庐图》是荆浩的代表作,《潇湘图》是董源的代表作。
16.欧阳修认为“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今”指的是北宋。
并提出学书为乐的主张,即书法是修身养性、娱乐情性的一种方式。
17.浙派是明代十分重要的山水画派,其代表画家是戴进和吴伟。
18.清代画家石涛在其《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提出“笔墨当随时代”。
19.我国的花鸟画有“徐黄异体”之说,“徐”指徐熙,“黄”指黄筌。
20.张璪是唐代画家,提出了“外师造化中虏心源”这一至理名言。
21.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绘画断代史是唐朝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
中国美术鉴赏题目:王维的禅宗美学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2012年11月5日王维的禅宗美学王维被尊为山水画的南宗之祖和文人画之祖。
他的画论倡导清幽绝俗的意境,讲究“意在笔先”,追求“自然”。
他的画作以“悠然野趣”的大自然为素材,描绘闲静安谧的田园生活,传递出诗意禅境。
在绘画技巧上,他创造了“渲淡”、“破墨”及皴点等表现手段。
王维山水画高度净化的意境,以及旷逸恬淡宁静和谐的情调,标志中国美学走向成熟。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着名的诗人兼画家,后世尊其为山水画的南宗之祖和文人画之祖。
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正值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禅宗兴起、形成并改革、定型的关键时期。
王维奉佛向禅,他的美学思想随着其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最后定性于南禅宗。
其山水画受清高幽雅的禅学思想影响,无论在画论、意境构思或着墨落笔上,都取法禅宗态度。
他往往运用精练、宛丽的笔墨,把自然界的优美描绘出来,而深沉的诗味和禅意从中悠悠透出。
王维的画论着述,现存世的主要有两篇;一是《山水诀》,二是《山水论》。
其画论倡导清幽绝俗的意境,与他一生所追求的“湛然常寂”相辅相成。
王维出生在一个奉佛家庭,幼年随母习经,常年素食,清心寡欲,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醉心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中年丧妻后终生未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在仕途受挫后,他对黑暗的现实政治感到失望,只能在佛禅之中寻找精神慰藉。
他以一颗虚空清静的心感受自然,政治上的压抑感得到缓解,自然山水成为他心灵的憩息地、避风港。
他将禅心和诗意融合在水墨山水中,画作表现淡泊高远、物我两忘的境界。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后人便将“画中有诗”视为王维山水画论的内容。
王维具有精深的佛禅理论修养,他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他的画论讲究“意在笔先”,以画面体现寂然淡泊的心境,散发幽静空灵的气韵,流露深邃禅意。
在《山水论》和《山水决》里,他主张将禅的“自性论”和“意境说”融进山水画,提倡运用禅的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使画作具有虚静空灵的意境、平淡自然的风格和含蕴深邃的意蕴。
王维:南宗山水画之祖,开创中国山水画一代画风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 王孟”,有“ 诗佛” 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人物生平王维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
才华早显,与其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
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王公贵族的宠儿。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王维状元及第。
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四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
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
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至德元载,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
战乱平息后,王维下狱。
按理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官终尚书右丞。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 言志” ,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王维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诘之诗,诗中有画;观诘之画,画中有诗。
”唐代禅宗出现“南顿北渐”之争,山水画也分化出南北二宗,自王维参禅开创南宗后,画与禅便不可分割,主张行、住、坐、卧皆为禅的“顿悟”法门始终是山水画家灵感的源泉。
中国山水画南宗名家无不具禅家精神,他们的作品,不仅“画中有诗”,而且“画中有禅”。
画家喜欢参禅,将画道与禅理融为一体,以山水画为载体不断探索宇宙人生的真谛,这正是中国文人画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中国山水画与禅宗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
唐玄宗时的大画家吴道子和李思训并驾齐驱,他们奉唐玄宗之命同作《蜀道图》于殿壁,吴道子绘嘉陵江山水三百里一日而就,李思训则“累月方毕”。
唐玄宗观后感叹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即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故后人称山水画“变于吴而成于李”。
相对于吴道子的多才多艺而言,李思训表现得更为专业,他将隋代画家展子虔“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风格发展到极致,并将这一风格演变为影响深远的山水画宗派——北宗。
没过多久,唐代另一位大画家王维,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意出尘外”的境界,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神话,他以诗人、画家和修禅者的身份,给山水画增添了“画中有诗”、“画中有禅”的无穷意味,中国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王维也成为令后人敬仰的“南宗”之祖。
禅宗与山水画均分南北宗值得中国绘画史研究者注意的是,中国山水画之所以在唐代分出南北宗,与唐代禅宗分出南北宗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而且唐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禅宗的兴衰始终息息相关。
禅宗两派是指“南能北秀”,即南宗惠能,北宗神秀。
神秀和惠能均为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
禅宗南北宗的区分主要在修行的方法上,北宗主张“渐修”,正如神秀所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南宗则反其道而行之,惠能认为“本来无一物”,主张“顿悟”。
简答王维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唐代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及画家。
王维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发展了水墨山水画,以水墨代替青绿颜色,用笔随意自然,意境优美。
多以雪景、栈道、农作等具有田园气息的题材为主。
在艺术手法上创“破墨”技法,使用浓淡不同的的墨色相互渗透,大大发展了水墨山水画的意境,被后世称为“文人画之祖”。
王维将诗和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
苏轼称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面具有诗意、抒情恬淡,被董其昌称为“南宗之祖”。
代表作有《江山雪霁图》、《雪溪图》、《辋川图》、《伏生授经图》等。
王维的水墨山水影响了唐代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吴镇的艺术特点及成就吴镇是元代文人画家的代表,是元四家之一。
吴镇的修养是多方面的,他在诗歌、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单绘画方面,他山水、梅竹、人物俱擅,但奠定他在画史上的地位,使他名列“元四大家”之一的乃是他的山水画。
吴镇与黄、倪、王等许多山水画大家均提倡墨戏、士气、逸气,从而创造了极富特色的文人山水画,使元代画坛大放光彩。
吴镇画山水喜用湿墨,其实吴镇未尝不善用干墨,在吴镇传世几十余幅墨竹中,几乎全是用干墨画的,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之所以吴镇在山水画中多用湿墨,这与吴镇欲借山水画表达的境界有极大的关系。
北宋山水画追求一种可游、可居之景,用笔用墨都服从于山水真实体感的表达;而元人则以山水为媒,追求一种有我之景,笔墨除用表现形体外,更是充作了情感流露的媒介。
在元四家中吴、倪均以画水著称,倪喜用干墨,吴则喜用湿墨。
倪用干墨草草点染,创造一种荒芜、澹泊之境;吴则用湿墨,渲染出一种凄清、静穆之境。
细观吴镇每一幅山水画,都给人以“水墨淋漓幛犹湿”的感觉。
无论是山、树、水,还是船、渔父、房屋,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均如淋浴在水中,从而更使远方景物有千里之遥,营造了一种凄清、幽旷、寂寥的艺术氛围。
吴镇画中的水墨效果是与他多种笔法、墨法的灵活运用密切相关的,湿墨决不是简单化的水量的增加。
一、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山西人,世称“王右丞”,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被后人推崇为中国山水画史上水墨山水画的开山之人。
王维自幼家境优越,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诗、书、画、音律等方面均有涉猎。
由于母亲信佛,他自小受到佛学思想的熏陶,一生与佛学结下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书、画、音律等方面均有造诣,而在诗和画两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
诗与画的结合是王维水墨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将诗味融入画面,营造出的诗情画意以及唯美动人的简淡意境,使画面十分丰富,加上王维本人具有深厚的佛学理论修养,其山水诗和山水画均有独特的禅趣、禅味。
二、唐代的社会背景在唐代鼎盛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因此,大唐文化既发展了民族艺术传统,又兼容了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推动当时绘画题材和表现技法不断丰富且日趋完善,一些绘画门类也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立于画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精神风貌,体现着大唐盛世的时代特征。
中外文化的深入交流,使在我国流传已久的佛教文化不仅受到部分王公贵族的推崇,而且与其他文化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形成的鼎立局面,成为唐代文化思想领域的一大特征和重要趋势。
三、王维水墨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唐朝,我国的绘画艺术趋向成熟,山水画开始冲破早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画面局限性而独立存在,其不再作为人物画的背景,相继出现了画功精细的青绿山水、简淡豪放的水墨山水等不同形式。
展子虔的《游春图》打开了青绿山水的大门,王维则以诗画合一的独特艺术风格和质朴淡雅的画面意境开启了水墨山水的大门,被董其昌奉为文人画的始祖和山水画南宗之祖。
1.王维水墨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王维作品流传下来的较少,其绘画题材以平远小景为主,画面清新淡雅,颇具水墨趣味,其他绘画作品的题材可见雪景、雨景、烟雾蒙蒙、山野村居等田园风光。
南画之祖王维画风浅谈及画作赏析关键词:南画之祖破墨山水禅宗精神雪溪图辋川图正文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亦工书画。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其诗大多为表现山水田园之作,在对自然美景地描绘中,流露出生活中闲适恬静的情趣。
不仅如此,王维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
他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被后人尊其为南画之祖。
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山水画可能同时受到吴道子与李思训的影响。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评之“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说他“笔力雄伟”,吴道子的笔法也以“雄壮”见称。
这都可视作他承受吴道子画风的证据。
画史上又载王维画“皆如刻画”,其工谨细丽之处,显然又有与李思训相近之处。
但总的来说,王维的画风显然更加倾向于前者。
王维在画史上的重大影响是他的“破墨山水”。
所谓“破墨”,即以墨加水调成浓淡不同的层次,用以渲染,代替青绿设色。
以大小李将军为代表的青绿山水是从从六朝的青绿山水画法中继承而来并完善的,而水墨渲染则启发了此后皴法的出现。
经过了唐代的发展成熟,到了宋代,山水绘画达到顶峰。
因为王维的山水画笔意清润,诗画合一,与当时的文人意趣不谋而合。
于是开始备受推崇。
至明末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说,更是把王维尊为“南宗”始祖。
应该说,王维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并不在于他的艺术成就,而在于他的艺术思想。
王维是唐代山水画家中诗名最大又通禅理的一个,而王维半官半隐的身份,更成为了后世画家的理想典范,正是这种共同的思想基础,造就了王维画作在后世画家心目中的广泛共鸣。
王维很强调“自然”两字,自然中取情境,自然中取乐趣,心中之意也是自然,王维的意境就是为自然而生的。
他的诗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自然流露出了一种平日生活中的自然之美。
王维画史地位变迁(唐代至明代)作者:叶宇涵李小旋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8年第09期摘要:在唐代,王维位列“妙品上”(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说明在唐人眼中他不属一流画家,后至明代却被推为“南宗鼻祖”,其间变化耐人寻味。
文章将文人画发展源流贯穿于王维画史地位变迁中,从而研究其地位变化的原因。
魏晋时期具有文人风格的绘画尚未发展成熟,却为后世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埋下伏笔。
唐朝,王维在二李(李思训、李昭道)青绿山水与吴道子重线山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表现手法。
宋代画家的审美情趣与唐代发生分歧,苏轼对王维推崇备至。
基于宋代士人画理论的蓬勃发展,元代赵孟頫提出“文人画”概念。
明代董其昌更将王维奉为“南宗鼻祖”,使其画史地位达到顶峰。
至此中国文人画体系基本形成,王维画史地位基本确立。
关键词:王维;画史地位;文人画王维被后世画论主流奉为南宗鼻祖,这是董其昌给予王维的头衔,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画坛的领军人物。
但是研究王维画史地位变迁不应拘泥于表象——王维其人其画地位高低,而应详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内在动因。
从与王维同期的唐朝画论看,王维的绘画并不突出,研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应结合唐代画坛情况和画论评述,还应结合前代的绘画源流。
宋代绘画强调神韵和文人气质的把握,又因苏轼欣赏王维画作,极力推崇,使王维的画史地位逐渐上升。
元代关于文人画的理论已经渐趋完善,赵孟頫提出文人画的概念并且对王维之画赞赏有加,使其画坛地位进一步被巩固。
然而王维的画坛地位发生质变,无疑是明代董其昌将其奉为“南宗之祖”之故,李思训在唐代画坛的地位远远高于王维,而明代董其昌却认为王维可以与李思训比肩。
王维的画史地位一路呈上升趋势,完成了从“妙品”至“神品”的跨越。
一、唐:“偶被时人知”的“妙品”从现存唐代画史史料看,唐代关于王维绘画创作的记录并不多,说明王维的绘画在当时并非杰出代表。
这一点可以从与他同时期的张彦远和朱景玄所著的书画著录中看出端倪。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与中国山水画作者:刘晓均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17期苏东坡曾对王维的书画至高的评价是"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前期生活积极仕进,思想比较奋发向上,其创作的基调积极乐观。
后期由于朝廷的党派纷争则亦官亦隐,因此他的思想也趋于消极遁世,诗歌创作的基调也变得幽静恬淡甚至带有枯寂之感,在后期的诗作中多是山水田园诗为主,重在反映宁静优美、恬适安详的意境。
王维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曾被推崇为"南宗"之祖。
王维的画喜用雪景、剑阁、雪渡、村墟、栈道、晓行、捕鱼为题材,善作平原景,其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他创有"破墨法",对以后中国山水画有其深远的影响。
王维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王维作诗"形象生动、鲜明,如画中所见,"他作画"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颇有诗意,令人回味无穷。
今传王维的绘画作品有《雪溪图》、《江山雪图》《辋川图》均为后人的摹本。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与中国山水画中的"意象"刘勰在《文星雕龙·神思》中认为" 驭文之首术"是"窥意象而运斤",意思是说驾驭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明确"意象"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明代王夫之言"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
"或者说特定的"象"总要表达特定的"意",一定的"意"总要借助具体的"象"才能表达出来。
对于绘画中的"意象",是"有意义的形象"和"形象的意义"的统一。
这个"意"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象"是具体可知的物象。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赏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赏析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一本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二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
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
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
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
这两句诗着重在写诗人节日的感受,由于诗题已经点明时值重阳佳节,埋下了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的伏笔,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鲜明。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一魏晋南北朝著名画家曹不兴是有记载的第一位画家他的画被列为吴国“八绝”之一,主要画人物,也是记载最早的佛像画家(三国东吴)卫协西晋画家,多是人物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他的创作被谢赫列为六品中的第一品,绘画的特点被顾恺之概括为“伟而有气势”“巧密于情思”卫协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形成最有影响。
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早期绘画理论家。
(《画云台山记》《论画》)a 顾恺之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注重眼神的描绘,他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最大的艺术成就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高要求:“传神写照”;b 在他的创作活动中,最为知名的是在瓦官寺绘制的维摩诘壁画;c 代表作《女史箴图》(唐摹本)是依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共九段,内容是讲解劝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是一幅插图画;《洛神赋图》(宋摹本)是据诗人曹植的《洛神赋》而画;《列女传·仁智图》;d 提出了“形具而神生”迁想妙得的理论;e 艺术特点:注重线造型人物造型的准确;画面呈现“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式的运动感和飘逸气息,体现中国古代艺术的秀雅和高贵;把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
陆探微南朝刘宋时最杰出的画家,擅长人物画也兼作风俗画和宗教画,谢赫在《画品》中将他评为第一品第一人。
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一笔画”的笔法,创造的人物形象“秀骨清像”(对崇尚玄学、重清议的六朝士人形象的概括)。
张僧繇·萧梁时期的画家,艺术创作以绘饰佛寺壁画为主,被称为“张家样”是古代寺庙中影响最大的样式之一,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生动性和写实性。
顾恺之、陆探微的风格是笔迹周密的密体而张僧繇则是“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梁元帝萧绎精通绘事,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职贡图》(宋摹本)被认为出自他的笔下。
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四大样之二)后世评述他的风格谓“曹衣出水”“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南北宗论】【南北宗论】中国画史上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两大不同的风格体系。
为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傒、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辈。
南宗则王摩诘(王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
他将唐至元代的绘画发展,按画家的身份、画法、风格分为两大派别,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而北宗是行家画,崇南贬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贬抑行家画的北宗。
在南北宗论中董其昌亦有自相矛盾之处,标准不一,对同属南宗的文人画家的评价亦有褒贬等等,反映了理论上的混乱。
与董其昌同时的陈继儒、莫是龙、沈颢等人亦倡导或赞成南北宗论,他们彼此呼应,对明末及清代的绘画发展产生了影响。
【文人画】文人画(Southern School),亦称“士夫画”。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
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
”此说影响甚久。
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诗人王维简介及生平事迹(王维简介及代表作品有哪些)(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诗人王维简介及生平事迹(王维简介及代表作品有哪些)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在画史上被推崇为南宗画之祖二历代对王维绘画的评价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他曾经见过王维的真迹,评价他的作品所有绘画手法是“破墨法”,在用笔上笔迹劲爽。
据说王维曾经在作画中使用过渲染的绘画手法,也就是说先多次使用淡漠渲染然后再用浓墨线勾勒的手法。
在当时已经有人使用破墨的山水画技法,所以说破墨法不是由王维首创的,并且唐朝时期人们并不是非常重视王维的绘画。
张彦远虽然也赞扬王维的山水绘画,但是远远不及对吴道子的程度。
王维受到日益的称赞还是始于北宋苏东坡的时代。
苏东坡对王维画作的称赞主要是针对他的佛画,苏东坡曾经在开元寺的砖塔中见过王维的绘画,称赞他的画十分豪放,如波浪滚。
王维所画的是不是佛祖涅像现在无法确定,从“袛园弟子皆鹤骨”这首诗来判断,也可能是罗汉像。
苏东坡对王维最为人熟知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歌如同印象派对照实景的写生一样,形象生动鲜明宛如一幅美妙的画卷。
苏东坡把王维的诗歌与绘画联系起来,不仅仅是因为两者都是以山水作为题材,更是因为两者在意境上有相同的地方,文字成就的诗歌有绘画那样鲜明生动的效果,笔墨线条绘制的画又有诗歌一样耐人寻味的情调。
宋代郭若虚的评价王维是善画山水人物“笔踪雄壮,体涉古今”。
黄庭坚则说王维笔墨“造微入妙”。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历代对王维的评价都是很高的,同时这些评价也是客观的,王维所作虽有“破墨”之说,但是没有一句说是他所创,并且他在山水画史上的地位也不是特别突出。
明朝宋濂《画原》:“是故顾陆以来,是一变也;阎吴之后,又一变也;至于关、李、范三家者出,又一变也。
”王《书画传习录》:“若夫山水为画,则自宗炳始也。
”王世贞《艺苑言》:“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公望)。
黄鹤(王蒙)又一变也。
”以上关于山水画的历史演变的各种说法,虽然有的论述笼统或者欠妥,未能全合史实,但大体演变是正确的。
有变而无宗的论述也是正确的,其中都没有提到王维。
王维在画史上被推崇为南宗画之祖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太原祁人,少年登第,曾任尚书右丞,所以后人称他为王右丞。
他聪明好学,博学多才,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和诗人。
王维的画迹因为年代久远现已所剩无几,即使在宋朝真迹也不多见,世间大量署名王维的作品皆为假画,当时的大鉴赏家米芾感叹:“谅非如实之多。
”他的山水画既有水墨又有青绿,既学吴道子也学李思训,画风并不一致,所以历史上对王维的山水画众说纷纭,模糊不清,今天,我们要很正确判断王维的绘画风格、具体画法和面貌,已经不太切合实际,好在画史上对王维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从中可以透露许多王维绘画的信息,经过探讨、研究、分析和比较,还是可以得出结论。
一王维绘画风格及其特色
在绘画方面王维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对道释人物、山水花卉,无一不会,无一不工,其中山水画的成就造诣最高,影响也最大。
在他的创作中将诗歌融合到绘画之中,所以苏轼在《书王维兰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因为王维用写诗的手法来绘画,使水墨的氤氲呈现出诗的意境,成为无声诗,这不仅是形式上的结合,主要是表现诗与画共同具有韵味和意趣,所以在他的画面上呈现出诗情画意。
王维山水画的画法不外两种,即早期的青绿山水和晚期的水墨山水。
王维年轻的时候,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在画坛上有很高的地位,深受帝王贵族的喜爱,被视为绘画的正宗。
王维青年入仕途,善于写诗又擅长山水画,这时候他所见并符合他口味的只能是具有富贵气象的李思训山水画。
李思训的山水画是以青绿赋色,注重勾框填色追求精致的一种画法,可以说根本没有注意到墨法的运用,他繁复典丽的风格,无疑是受到六朝彩画的影响,还是盛唐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兴旺的反映。
时代的风貌影响画家画风的变化,中唐以后,动乱频繁,国势衰微,兴旺景象不复存在,迫使一些官僚文人无意仕途,他们精神空虚,寄情山水,隐居山林,从而对真山真水有深刻体验,他们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并真实地描绘眼前自然山川千变万化的景物,靠原来的青绿画法已经无法胜任,必须借助其他方法,而水墨画恰好具有层次变化丰富的特点,很适宜表现千变万化的山水景物,而且具有烟润、活泼、秀雅的长处,能够表达出各种不同的境界,加上这一时期曾有不注重色彩的疏体画法,因此水墨画法逐渐被采用,画风开始从青绿山水的富贵气转向水墨山水的野逸气。
需要指出的是水墨画法在唐代并不是离开青绿画法而突然出现的,它是在青绿山水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
从唐宋史料看,唐代水墨山水基本保持着青绿山水注重线条勾勒山石的画法,只是不再填彩,而用水墨晕染罢了。
唐玄宗统治的后期,755年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从此唐王朝一蹶不振。
由于王维被迫接受安禄山的职位被问罪,虽后被免,国势的
衰败,个人的荣辱突变,使他消极悲观,无意仕途,产生了消极遁世的思想,所以弃官归隐,终日生活在山水之间,与农家渔夫往来,使他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诗和田园诗。
同样,他的山水画也从浓色重彩逐渐转向以水墨为主的清丽淡雅。
王维尽管有色、墨两种画法,但他的用笔用线等许多画法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他无论早期青绿山水还是晚期的水墨山水,由于受李思训用笔的影响和当时技法的限制,画山石仍注重中锋铁线,用线刻板谨细,缺少变化,所以米元晖“观其笔意,但付一笑耳”。
董其昌也说:“每观唐人山水,皴法皆如铁线。
”王维的线条具有“劲爽”的优点,又有“刻画”的缺点,是与李思训相同的。
前期画的是勾框填色,后期画的是勾框染墨,仅仅是色、墨的不同而已。
李思训的著色山水对王维影响很大,王维转向水墨山水不可能一下子与著色山水断绝,必须有一个交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色与墨相结合的过程,无疑这时期的画既有墨也有色,是色、墨混用的画法。
王维山水画的最大特色是“画中有诗”,就是诗画融合,将自己的感情结合现实中的山水,表达出一种特定的境界。
他自称“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可见对自己绘画作品的自负。
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既概括了王维诗、画艺术总的特色,也一语道破了王维山水画和文人画的妙处,影响了以后画风的发展,同时奠定了王维的绘画地位。
王维山水画的另一个特色是“意在笔先”,相传王维撰写的《山水论》第一句就是:“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新唐书·王维传》
说:“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
”所谓“画思”,不仅仅是指构图布局,也包含情感的表达。
“意在笔先”无非是说作者在创作之前,创作意图早已经在胸中孕育成熟,而作品不过是“意”的再现,王维的作品《辋川图》就是如此,所以朱景玄评价说:“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
王维山水画表现技法上的特色是以浓淡水墨进行渲染,与李思训著色山水的画法有所区别,从而形成朴素淡远、韵味高清的风格,给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后代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王维之后水墨山水逐渐兴盛,自成一派,而他的筚路蓝缕之功终不可没,后人推崇他为南宗祖师也是不无道理的。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