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专业名词解释教案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美术里的专业名词解释美术是一门充满创造力和表达力的艺术,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形式。
在美术中,有许多专业名词被用来描述艺术作品、艺术技巧和艺术概念。
本文将以深度解读的方式介绍一些关键的美术专业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美术的世界。
1. 色彩理论色彩是美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色彩理论探讨了颜色的属性、相互关系和应用方式。
其中最基础的概念是色轮,它将颜色按照不同的属性组织起来,为艺术家提供了选择和搭配颜色的指导。
色彩还可以通过色彩对比和色彩斑点等技巧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2. 绘画技法绘画技法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的各种绘画技巧和方法。
素描、写生、水彩、油画等都是不同的绘画技法。
素描是一种通过画线和阴影来表现物体形状和空间感的技法。
水彩则是使用水溶性颜料来绘制的一种技巧,具有透明度和渐变效果。
油画则使用油性颜料,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饱和度。
3. 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指具有相似特点和风格特征的艺术作品类型。
不同的时代和文化都有各自的艺术风格,如印象派、现实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
每种艺术风格都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观念,艺术家可以选择运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4. 教育美术教育美术是指通过教育方式将美术作为一种学科来学习和教授的领域。
它涵盖了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观。
教育美术包括绘画教学、美术史研究和美术理论等。
5. 雕塑技艺雕塑是以造型和雕刻的方式来表现立体形象的艺术形式。
雕塑技艺包括素描、塑像和雕刻等技术。
素描在雕塑过程中起到了描述和构思的作用,而塑像是通过软性材料(如黏土)制作的雕塑作品。
雕刻则是切削或凿削硬性材料(如木头或石头)以形成立体形象。
6. 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是指通过眼睛来感知和欣赏的艺术形式,如绘画、摄影和装置艺术等。
视觉艺术依赖于视觉刺激和感知,艺术家可以通过线条、形状、颜色和纹理等元素来传达情感和观点。
7. 艺术作品解析艺术作品解析是一种对艺术作品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的方法。
美术基础知识教案第一章:美术的基本概念1.1 美术的定义与分类介绍美术的定义:美术是一种以视觉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念的艺术形式。
解释美术的分类:绘画、雕塑、设计、建筑、摄影等。
1.2 美术的发展历程概述美术的历史发展:古代美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美术、现代美术等。
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第二章:绘画的基本技巧与材料2.1 绘画的基本技巧讲解线条、形状、色彩、明暗等基本元素的使用。
介绍笔触、涂抹、勾画等不同的绘画技法。
2.2 绘画材料的选用介绍不同类型的画纸、画布、画笔等绘画工具。
讲解颜料、水彩、墨水等绘画材料的特性与应用。
第三章:雕塑的基本概念与技巧3.1 雕塑的基本概念解释雕塑的定义:雕塑是一种三维艺术形式,通过雕刻或塑造来创造立体形象。
介绍雕塑的分类: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3.2 雕塑的技巧与材料讲解雕塑的基本工具:凿子、刀具、刷子等。
介绍不同类型的雕塑材料:石材、木材、泥材、金属等。
第四章:设计的基本原理4.1 设计的原则与元素讲解设计的基本原则:平衡、对比、重复、对齐、比例等。
介绍设计的基本元素:线条、形状、色彩、质感等。
4.2 设计的应用领域概述设计的应用领域:平面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等。
讲解不同设计领域的特点和要求。
第五章:美术的评价与欣赏5.1 美术的评价标准介绍美术的评价标准:审美、技巧、创意、表现力等。
讲解如何客观评价一幅美术作品。
5.2 美术的欣赏方法讲解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观察细节、理解主题、感受情感等。
介绍如何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美术的技巧。
第六章:色彩理论与应用6.1 色彩的基本概念讲解色彩的定义:色彩是光作用于人眼时所产生的视觉感受。
介绍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6.2 色彩理论讲解色彩理论的基本原理:色轮、互补色、冷暖色等。
介绍色彩搭配的方法和原则。
第七章:构图与视觉传达7.1 构图的基本概念解释构图的定义:构图是艺术作品中各种视觉元素的组织和安排。
雕塑:是指使用一定的材料通过雕刻、塑造手段制作的具有三维空间体积效果的艺术作品。
常见的雕塑材料有石头、木材、金属、黏土、玻璃、石膏、水泥、纺织物、纸张、植物、橡胶等。
临摹:是指按照一定的绘画程序,不需要学生的创意而完成美术作品的教学。
洛可可美术:亦为「路易十五式」,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所崇尚的艺术。
特征是:具有微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运用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和轻淡柔和的色彩。
图案:图案是个多层次的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对某种器物的造型结构、色彩、纹饰进行工艺处理而事先设计的施工方案,制成图样,通称图案。
有的器物(如某些木器家具等)除了造型结构,别无装饰纹样,亦属图案范畴(或称立体图案)。
狭义则指器物上的装饰纹样和色彩而言。
石版画:石版画是版画的一种,属于平板,指用各种硬蜡质的解墨条、解墨铅笔和能溶于水的解墨,在印刷用的石板或锌皮、铝皮上所做的版画。
晕染:也叫渲染或烘染,中国技法的一种,将两只湿笔中的一只蘸颜色,将颜色涂染于要求范围的一部分,再用另一只清水笔沿颜色的边缘运行,同时带少许颜色,一直涂到要求的范围,使颜色产生深浅自然的过渡效果。
工艺美术:工艺美术是以实用和陈设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按照美的原则设计制造的物质产品。
中国画:就是用中国的传统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绘出来的画,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画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笔墨。
笔触:是指作画过程中画笔接触画面时所留下的痕迹。
笔触虽为一种技术因素,但也传达出画家的艺术个性和修养。
插图:又名插画,绘画的一种,指插附于书报杂志中的图画,一般分为插图和图解插图。
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故地吴地,故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
美术名词解释审美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美术史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释和评价。
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形式感在美术中,指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物质外观以及结构关系所形成的整体特征。
美术媒材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黏土、画布、电影胶片、录像带、木材和塑胶等。
感知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一种过程。
体验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
美术创作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美术表现通过美术创作传递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美术批评在直观或思考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判断。
艺术风格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
一、名词解释1、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2、画像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3、“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说“画圣”吴道之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三国两晋曹不兴所画人物其特点画衣纹稠叠即衣纹稠叠如贴在身上一样.4、金文:铸或刻在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5、南宋四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四人被称为.6、“三远”:郭熙的山水画论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高、平.7、“士气”8、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9、骨法用笔:通过用笔捉取人物的骨象法则,进而揭示他的风神韵度.10、《人物龙凤帛画》:此画于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这副画高2 8厘米、宽20厘米,图中画一细腰女子,身穿宽袖长衣,头后挽这一个垂髻,衣服和冠都有装饰物.妇人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左侧而立,女子左上方画有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仅现一足的龙.11、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出土以极强烈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举世公认的原始时代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仰韶文化,陶盆内壁口沿下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一致地跳舞,如同将野兽赶入圈内,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地再现了涉猎舞蹈的场面.12、海派:上海画派的主要画家任熊、任薰、任颐、虚谷、等人,他们既学习传统,而又不拘于传统,有所革新.13、兰亭序:著名的行书帖.为东晋王羲之在兰亭引酒赋诗写序.内容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14、千里江山图:宋代画家王希孟的作品.绢本大青绿设色,51.5厘米1191.5厘米.画家在近12米20厘米,图中画一细腰女子,身穿宽袖长衣,头后挽这一个垂髻,衣服和冠都有装饰物.妇人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左侧而立,女子左上方画有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仅现一足的龙.11、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出土以极强烈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举世公认的原始时代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仰韶文化,陶盆内壁口沿下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一致地跳舞,如同将野兽赶入圈内,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地再现了涉猎舞蹈的场面.12、海派:上海画派的主要画家任熊、任薰、任颐、虚谷、等人,他们既学习传统,而又不拘于传统,有所革新.13、兰亭序:著名的行书帖.为东晋王羲之在兰亭引酒赋诗写序.内容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14、千里江山图:宋代画家王希孟的作品.绢本大青绿设色,51.5厘米1191.5厘米.画家在近12米的整绢上以半年的时间、惊人的毅力,非凡的气魄和高超的技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气象万千的锦绣河山.。
美术学名词解释
美术,是一种以绘画、雕塑和其他形式来表达情感、思想和感情等内容的艺术。
美术学名词是指美术学习及表达中经常用到的各种专业术语。
透视法是指在美学作品中使用的一种技术,主要用于突出物体的三维空间感和
视觉深度感。
扭曲是指在绘画作品中利用扭曲的线条或形状来塑造出紧张的气氛。
衬色是指一种由高度对比的颜色构成的调色。
雅观是指绘画作品的美学 value,它表现为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结合体。
技巧也是美术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提高绘画创作效果的技巧,比如
灰度调整、潜色、纹理 upgrade 等。
水墨是指使用水墨笔、毛笔等书法工具绘制
的中国传统绘画技法。
另外还有气势就是指作品整体的气势大小,主要体现在形体夸张、变形、对比、突出等方面。
美术学名词是学习美术的重要基础,掌握相关术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创作美
术作品。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美术艺术也出现了新型技法,如电脑绘图、三维绘图、摄影等,这些技法也要用专业术语去表达。
美术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对于了解美术中的各种博大精深的技巧和理论,熟练掌握各类美术学名词是必不可少的。
课题:美术的定义及分类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素描的定义以及素描的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素描的定义和分类。
教学过程:一、美术的定义: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二、美术的分类: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
三、绘画的概念:是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线条、色彩、明暗、透视以及构图等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出可视的、具有一定形式、体积、质感和空间的艺术形象。
四、素描的狭义概念:素描是指“单色”绘画。
法国画家雷诺阿的作品1、素描是与色彩相对而言的。
2、素描是造型的基本功。
3、素描作为画家艺术创造意图、观念的体现,是为美术创造服务的。
4、素描作为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画种。
五、素描的分类:5、按传统体系分:中国写意传统素描(白描)和西方写实传统素描。
6、按表现手法: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光影明暗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及上述两者相结合的线面素描。
7、按功能性质与目的性可分为基础素描、习作素描和创作素描。
六、素描的基本要素素描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
点的扩张是线,线的扩展是面。
线条、调子(黑、白、灰)是素描造型的基本手段。
七、描的内容动物素描、人物素描、静物素描、风景素描八、描的工具材料圆形透视:圆形切面在视平线上下或视平线所产生的透视现象。
九、基本规律:(1)、圆形切面与视平线平行重叠时成一水平线,远离视平线越上或越下则其呈现的椭圆形面倾向圆。
(2)、“以方求圆”,即只有在正方形的透视图内才能画准圆形切面及其透视关系。
1、构图确定四个顶点位置2、打轮廓分出两个组合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3、深入进一步画出物体的比例关系4、画出物体的透视关系5、最后整理阶段课堂总结。
小学美术名词解释1、美术:艺术的种类之一。
“美术”在历史上是一个语义多变的概念。
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等。
2、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
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审美: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4、美术史: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释和评价。
5、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1、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6、形式感:在美术中,指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物质外观以及结构关系所形成的整体特征。
7、美术媒材: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黏土、画布、电影胶片、录像带、木材和塑胶等。
8、感知: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一种过程。
9、体验: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
1、美术创作: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1、美术表现:通过美术创作传递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1、美术批评:在直观或思考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判断。
1、艺术风格: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1、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之一,1907年产生于法国。
该派要求从画家的主观意念中,打破物象的自然形态,再进行重新的组合、装配。
代表人物有毕加索、勃拉克等。
2、美术创作:美术创作是指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美术名解1.后印象派: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派之后的美术流派,代表有塞尚高更梵高等。
反对片面追求客观表现及外光和色彩,强调艺术形象要区别于客观物象,体现艺术家主观情感。
(7)文人画:也叫“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
3.计白当黑:书法术语。
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务需有疏密虚实,才能破平板、划一,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情趣。
1.速写:用简练的表现方法,迅速的将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动态,生活场景及服饰道具等描绘下来的一种绘画形式。
(2)素描:以线条或明暗色面来描绘物体形象的单色画,统称素描。
(3)国画:以水调和,以墨为主要颜料(包括国画颜料),以毛笔为主要工具,在宣纸或绢上创作的绘画。
按艺术手法分有:工笔、写意和兼工三种。
松,竹,梅三友。
(4)油画:用易于油剂(亚麻仁油,核桃油,松节油)调和的颜料,在亚麻布、纸板或木板绘画的画种。
(5)构图:在美术创作中,围绕创作意图组织画面元素的过程。
一般指在平面物质空间中,安排处理物象位置和关系,把个别和局部的形象组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的预想形象与审美效果。
(6)平行透视:凡平行六面体的一个面与画面平行,而另一个面与画面成九十度,依此角度画的透视称为平行透视,一个消失点。
(7)成角透视:…两个面都不与画面平行,所画透视为成角透视,两个消失点(8)质感:指视觉或触觉对不同物态(如固液气态)特质的感觉。
在造型艺术中,指艺术家对不同物态运用不同手法所表现出的真实感。
(9)纹样:也称模样。
即装饰器物表面的花纹。
变形手法: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化。
(10)单独纹样:指一种与四周无联系,独立、完整的纹样;是纹样组织的基本单位,分对称式和均衡式。
(1)四方连续纹样:以一个单位纹,向上下左右四方反复延伸,不断连续的纹样组织形式。
美术教学论名词解释美术教学论名词解释人类的美学追求自古以来就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而美术作为美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既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又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交融。
在美术教学中,探究美术的本质和意义,探索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提供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中文文章所要关注的重要主题。
以下将对美术教学论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讨论,以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美术教育的意义。
1. 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形式。
它通过教授绘画技巧、艺术史与理论、创作思维等内容,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艺术创作能力,旨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感受美的力量。
美术教育不仅是一种学科教育,也是一种整体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2. 美学:美学是研究审美的学科,旨在探讨人类对美的感知、体验和评价。
它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价值等问题,并探索艺术、美术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方式和内涵。
在美术教学中,美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同时也为美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3. 创作:创作是指通过艺术性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或表现形式的过程。
在美术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方式。
创作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美术技巧和观念,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4. 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是一种通过视觉感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它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设计等各种艺术形式,以视觉为媒介,通过线条、色彩、形状等元素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视觉艺术在美术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和创作视觉艺术作品,学生可以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创作技巧,并增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5. 艺术审美:艺术审美是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和评价。
它与个人的文化背景、审美经验和学习状况等诸多因素有关。
艺术审美不仅体现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上,也涉及对创作手法、艺术表现方式和审美价值的认识和评判。
1、名词解释:风格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犹指风度品格。
如《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风格秀整。
”在文艺领域指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
风格体现在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个要素之中。
艺术家个人的风格是在时代、国家、民族、阶级的风格的前提下形成的;但同时,时代、国家、民族、阶级的风格又是通过个人风格表现出来。
2、名词解释:意境答: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能使受众(观众和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而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和共鸣。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但到了后期往往由于过分强调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而忽视如社会生活等客观因素进而流于玄秘,造成脱离现实的虚无主义等唯心主义倾向。
优秀的文艺作品的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3、名词解释:主题答:亦称“主题思想”,是文艺作品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艺术家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经过对题材的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也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确定形式和结构,都必须服从主题表达的需要。
主题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
由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或创作意图的不同,相同的题材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深度,生活经历和艺术表现手法也会直接影响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4、名词解释:题材答:文艺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即作品中具体描绘的,体现主题思想的一定社会历史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
它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素材经过选择、集中、提炼、加工而成的。
作者选择什么题材,如何处理题材,取决于他们创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主题,受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阶级产场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制约。
美术名解
1.后印象派: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派之后的美术流派,代表有塞尚高更梵高等。
反对片面追求客观表现及外光和色彩,强调艺术形象要区别于客观物象,体现艺术家主观情感。
(7)文人画:也叫“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
3.计白当黑:书法术语。
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务需有疏密虚实,才能破平板、划一,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情趣。
1.速写:用简练的表现方法,迅速的将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动态,生活场景及服饰道具等描绘下来的一种绘画形式。
(2)素描:以线条或明暗色面来描绘物体形象的单色画,统称素描。
(3)国画:以水调和,以墨为主要颜料(包括国画颜料),以毛笔为主要工具,在宣纸或绢上创作的绘画。
按艺术手法分有:工笔、写意和兼工三种。
松,竹,梅三友。
(4)油画:用易于油剂(亚麻仁油,核桃油,松节油)调和的颜料,在亚麻布、
纸板或木板绘画的画种。
(5)构图:在美术创作中,围绕创作意图组织画面元素的过程。
一般指在平面物质空间中,安排处理物象位置和关系,把个别和局部的形象组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的预想形象与审美效果。
(6)平行透视:凡平行六面体的一个面与画面平行,而另一个面与画面成九十度,依此角度画的透视称为平行透视,一个消失点。
(7)成角透视:…两个面都不与画面平行,所画透视为成角透视,两个消失点(8)质感:指视觉或触觉对不同物态(如固液气态)特质的感觉。
在造型艺术中,指艺术家对不同物态运用不同手法所表现出的真实感。
(9)纹样:也称模样。
即装饰器物表面的花纹。
变形手法: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化。
(10)单独纹样:指一种与四周无联系,独立、完整的纹样;是纹样组织的基本单位,分对称式和均衡式。
(1)四方连续纹样:以一个单位纹,向上下左右四方反复延伸,不断连续的纹样组织形式。
形成优美的,富有节奏韵律美的图样。
(11)漫画:是一种艺术绘画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
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
(13)装饰画:偏重于表现形式的装饰性,注重形象的平面化处理,强调对比和谐均衡等形式美的运用,色彩也符合形式美法则,不拘泥于客观对象颜色。
(12)版画:用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腐蚀后印制出的图画。
(13)年画:民间过农历年时张贴的表现欢乐吉庆气象的图画。
特点:主要以纸为材料,经剪刻染等方法,塑造出各种艺术形象,画面美丽而喜庆。
流派: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
天津杨柳青,苏桃花坞,潍坊杨家埠。
(14)民间美术:是广大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求而创作,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和应用的美术作品。
现代至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美术。
(4)标志:一种具有象征意义和内涵的视觉符号。
现代社会生活常见标志分两种:一是国家、城市、企业、商品等类型标志。
一种是交通安全、场馆、产品使用、质量等的公共标志。
(5)年画:民间过年时张贴的表现欢乐吉庆气象的图
画。
(11)木刻:讲究刀味,板味,拓印味。
(二)(1)画像石:雕刻有不同画面,用于构建墓室或享祠的建筑材料,萌芽于西汉武帝时,新莽时期有所发展。
兼具绘画和雕塑两种造型形式。
(2)画像砖:秦汉建筑装饰构建,与画像石类似。
始于战国,盛两汉《也射收获图》东汉。
(三)(1)连环画:多幅图画连续描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绘画形式。
民间俗称小人书。
常采用图文结合方式,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生活,编成文字脚本,再绘成小型画幅创作制成。
(2)插画:插附在图书报刊的图画,用来对正文补充说明或欣赏,来增强作品感染力及书刊版式的活泼性。
(3)组画:多福画组成一系列,表现一个主题的绘画形式。
每一幅单独成画,故事情节不相互连贯,但题材,主题和表现方式,构图等具有连贯性节奏感。
(3)巡回画派:19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一批现实主义画家组成的艺术团体,以在俄罗斯个大城市进行巡回美术活动展览,让更多群众受教育出名。
作品一定程度揭露了农奴制残酷,反应人民生活。
代表: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科夫(6)招贴画: 又称公广告画宣传画。
要求运用独特艺术形式在较短时间和一定空间距离内提供清晰可见的视觉信息,准确传达特定主题。
(九)(1)《自来水》:水彩廖国山(2)阿卡利:《毛巾和被单》油以色列8、《黄河魂》:国画周少华
10、景观:指视觉环境中各种物质形态的视觉形成,一般分人工景观跟自然景观。
11、现代城市环境构成有(视觉性)跟(非视觉性)
12、展示形象设计:根据展示主题,对展出效果、风格、形式色彩和相关标志、会旗、会徽跟招贴广告等进行统一设计,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19、《童年》:王盛列国画20、《悄悄话》:王有政国
画21、《又是一个2分》:列歇特尼柯夫22、《祖孙四代》:国画刘文西23、建筑部件设计应注意:1、形状2大小3位置,装饰纹样,色彩,材料24、我国私家园林中,提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借鉴。
园林布局虚实相生,常“借景”。
25、借景:把园外景物有意识的借到园内视野中来。
在园内也可以经过布局经营,使园内景物互借。
26、古希腊:帕提侬神庙古罗马:万神殿1、仰韶文化: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2、半坡《三鱼纹彩陶盆》、《人面鱼纹》3、庙底沟:《花瓣纹彩陶盆》4、马家窑:舞蹈纹彩陶盆5、后母戊鼎:商后期6、莲鹤方壶:春秋7、铜奔马:东汗8、陶器和瓷器的区别:陶器多用陶土做胎,烧制温度在900-1050度之间;胎体较疏松;吸水性强;表面无釉或有低温釉。
(一)青铜器: (1)六齐: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制比例(2)商:饕餮,夔龙纹四羊方尊司母戊鼎(3)西周:窍曲纹武王征商簋毛公
鼎(4)春秋:莲鹤方壶(5)战国:采桑宴乐攻站壶,蟠虺纹铜尊盘,编钟。
(二)(1)画像石:雕刻有不同画面,用于构建墓室或享祠的建筑材料,萌芽于西汉武帝时,新莽时期有所发展。
兼具绘画和雕塑两种造型形式。
(2)画像砖:秦汉建筑装饰构建,与画像石类似。
始于战国,盛两汉《也射收获图》东汉。
(三)(1)连环画:多幅图画连续描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绘画形式。
民间俗称小人书。
常采用图文结合方式,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生活,编成文字脚本,再绘成小型画幅创作制成。
(2)插画:插附在图书报刊的图画,用来对正文补充说明或欣赏,来增强作品感染力及书刊版式的活泼性。
(3)组画:多福画组成一系列,表现一个主题的绘画形式。
每一幅单独成画,故事情节不相互连贯,但题材,主题和表现方式,构图等具有连贯性节奏感。
1.文艺复兴:意为再生,复兴。
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起源意大利,是一场在古典主义旗帜下开展的新文化运动,是当时欧洲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条件下的产物,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一种重要思想体制,强调人性的崇高和身心的发展,反对神学和封建特权,重视世俗的现实生活。
1、19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卫,安格尔)
a.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英雄人物及现实的重大题材),在艺术形式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
b.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
c.在造型上注重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d.注重唯美与写实的结合,有别于传统的古典主义
2、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席里柯,德拉克洛瓦)
a注重个性及情感表达,偏重想象和夸张
b取材多为文学作品,现实生活(民族奋斗历史事件)及异国风情和传说等。
c重色彩轻素描,重感情轻理性,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
d画面富有运动感。
3、印象派绘画:
19世纪下半页,在法国兴起后遍及欧洲各地的艺术流派。
a以外光为主,主张室外写生,直接描绘阳光下的景物
b以光和色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
c强调直接感受,客观再现个人瞬间视觉印象
d强调绘画审美功能,将光学原理拉入绘画。
强调光源色和环境色,忽视固有色。
4、新印象主义
是从印象派中分离出来的,称为“科学的印象主义”
a利用光学实验原理指导艺术实践,b采用色点分割原理,色点并置方式完成作品 c是对印象派的修正与科学化。
5、法国后印象主义
a接受印象主义的用色方法又加以革新,不满足与印象主义对自然的客观描绘和片面的追求外光及色彩,而b强调主观感受的再创造,c重视形和构成形的线条、色块和体面,注重色彩对比,体积感及装饰性。
d创作特色表现为强烈的内心化和个性化。
对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影响很大。
6、巴洛克艺术
a是欧洲17世纪的美术式样,发源意大利。
b功能上为宗教服务,具强烈的宗教主义色彩;
c形式上追求空间感、运动感及豪华感,有浓厚的享乐主义色彩;
d 内容上,打破了理性的宁静与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是一种激情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