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习资料—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彩陶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者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岩画:岩画是古代描绘或者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3.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
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4.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壁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5.“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中,掌握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以及与外形的关系,取得艺术感受,“妙得”为“迁想”的结果。
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6.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
少年时以其天才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闻名,并为上层人士所器重。
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他在绘画及文学方面艺术方面才华横溢。
有绘画作品《洛神赋》《女史箴》,在艺术上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传神写照”7.张僧繇:江苏人,生于南齐时期,主要艺术活动在整个梁代。
他所创造的绘画风貌,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两代的绘画艺术,起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他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8.“畅神说”: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畅神说”,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畅神说”使中国画“以神写照”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9.“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
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既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一些品德美。
10.《五牛图》:是中唐专写农村风俗的画家韩滉的作品。
在这幅横卷上,画家用粗笔描绘了五头不同形态的黄牛,其中有所谓“步者、者、纵而鸣者、顾而舐者,翘首而驰者”。
1、威尼斯画派:产生于十五至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
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家们对色彩特别敏感,追求色彩的热烈明朗与辉煌灿烂。
他们的题材从宗教转向世俗,多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作品带有一种享乐主义的情调。
从绘画的体裁上看,由于威尼斯气候潮湿,不适合壁画的创作,他们发展了油画的创作。
其主要画家有乔万尼·贝利尼、提香等。
2、印象主义:印象主义于19世纪60~70年代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
他们反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
印象主义吸收了柯罗、巴比松画派等的艺术营养,在十九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
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事物,并根据画家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其代表画家有:莫奈、雷诺阿等。
3、表现主义: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活跃于德国的一个艺术派别。
他们对资本主义的都市文明不满,对压制人性和个性的机械文明十分反感,并从东方和非洲艺术中汲取营养。
在艺术上,他们反对机械地摹仿客观现实,而主张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强调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性。
其主要画家有康定斯基等。
4、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等其他领域。
后现代主义以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要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制造“整体情景”等等。
较有影响的流派有:环境艺术派、大地艺术派等。
1、与古希腊艺术相比,古代罗马艺术有哪些特点?(1)与希腊艺术相比,古罗马艺术没有希腊艺术那样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幻想成分,而具有写实和叙事性的特征。
(2)罗马艺术不像希腊艺术那样单纯,它的渊源复杂,既受了希腊艺术的影响,也吸收了西亚等地区艺术的影响。
名词解释:1、彩陶: 中国古代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
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多饰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
在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的处理上,体现了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可观水平。
2、仕女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之一种。
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
代表画家又张萱、周昉等。
民间木板年画中的“美女画”,亦称“仕女画”。
3、马踏匈奴: 西汉霍去病墓前群雕的主体雕刻。
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矫健的战马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匈奴将领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赞颂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
这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作品。
4、画像石: 中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石碑、棺椁等石刻装饰画。
盛行于东汉。
其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
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
5、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中国画术语。
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
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
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
6、昭陵六骏: 唐太宗陵墓前浮雕。
刻划李世民征战时先后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
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
作品具有强烈的体积感。
7、帛画: 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绘画。
其表现主题是引魂升天。
人物造型带有风俗画性质,线描规整劲利,色彩绚烂谐调,具有装饰风味。
代表有战国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长安马王堆汉墓帛画等。
8、唐三彩: 中国唐代多彩铅质釉陶产品的概称。
流行于盛唐武则天至中唐开元、天宝时期。
三彩釉以白、黄、绿三种釉色为主,也有少量蓝釉或黑釉。
殉葬的俑和驼、马动物是其中的精品。
9、浙派: 明代山水画流派之一。
明初至武宗嘉靖时最为盛行。
该派承继南宋院体,取法于李唐、马远、夏圭,多作斧劈皴,行笔有顿挫,形成水墨苍劲一体。
1、美术 : 艺术得种类之一。
“美术"在历史上就是一个语义多变得概念。
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与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与环境艺术等。
2、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得教育门类。
其目得主要就是:延续与发展美术得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与文化得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得基本美术素质与能力,促进人得全面发展。
3、审美:对具体事物与艺术作品中美得因素与形象进行非功利得直觉与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得心理体验.4、美术史:研究美术发展过程得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与风格得信息、阐释与评价。
5、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得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得作品得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与谐等.6、形式感:在美术中,指作品得存在方式与物质外观以及结构关系所形成得整体特征。
7、美术媒材: 构成美术作品得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黏土、画布、电影胶片、录像带、木材与塑胶等。
8、感知: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与认知相联系得一种过程。
9、体验: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感受事物、环境得丰富与微妙,并产生独特得情绪与认识。
1、美术创作: 通过感受、体验与构思,运用一定得物质材料,采用一定得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与情感。
1、美术表现:通过美术创作传递观念、情感与意义得过程。
1、美术批评:在直观或思考得基础上对美术作品得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与判断.1、艺术风格: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得具有代表性得独特面貌1、立体主义:立体主义就是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之一,1907年产生于法国。
该派要求从画家得主观意念中,打破物象得自然形态,再进行重新得组合、装配.代表人物有毕加索、勃拉克等。
2、美术创作:美术创作就是指通过感受、体验与构思,运用一定得物质材料,采用一定得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与情感。
美术专业术语名词解释01笔触笔触,是在绘画中的笔法,又被称为肌理,常指作画中运笔的痕迹。
绘画者运笔借助颜料的厚薄对比、落笔的轻重力度、运笔的快慢节奏及借助其他工具形成的痕迹,不同的笔触表达的效果有所不同,也体现着艺术家的不同风格特征和情感表达。
02投影投影指的是用一组光线,将物体的形状投射到一个平面上去,在该平面上得到的图像,称为“投影”,比如你的走在路上的影子,也称为“投影”,它可以交待物体的体积空间,物体没有投影,就是飘起来的,你想想要是人没有投影,那岂不是飘起来的,所以画画的时候记得交代好物体的投影。
03高光作为一张画里面画龙点睛的部分,高光是非常重要的哦~高光是一种美术用语,指光源照射到物体然后反射到人的眼睛里时,物体上最亮的那个点就是高光,高光不是光,而是物体上最亮的部分。
画画的时候要注意高光的位置、形状、大小,高光画好了,一张画会更好看哦~04三大面、五大调三大面:是指物体受光的影响后所产生的大的明暗区域划分。
亮面:受光线照射较充分的一面称之为亮面,暗面:背光的一面称之为暗面,灰面:介于亮面与暗面之间的部分称之为灰面。
五大调子指高光、中间调、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想要画出立体的效果,这五个缺一不可。
05构图平时无论我们画什么的时候,都会去想该怎么构图,一个好的构图是一张画的开始,构图即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摆放位置都组织好,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
构图的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哦~06虚实一张好的画里,肯定是虚实关系做的不错的画,虚和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模糊和清晰,这两者是不可以分开的,就像冷暖,虚和实都是互相去对比的,虚不是不画,而是对物体处理的明暗对比弱,比较概括的去画,通常视觉中心点实,其他虚。
1. 抽象表现主义: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
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种绘画流派2. 形式美:是独立的审美对象3. 吴门四家: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
因为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为“吴门四家”4. 二连方:是用一个单独纹样,按一定的形式法则,上下或左右连续或重复而成的5. 明度: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称为明度6. 美术史: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述和评价7. 工艺美术:是以美术技巧制成的有实用价值或欣赏价值的工艺品8. 同类色:是指同一色相的颜色之间有深浅不同的变化,比如淡黄,柠檬黄,中黄,土黄等多都是同类色9. 透视:通过透明平面来观察研究物体的形状,他是观察和研究景物在平面画幅上表现立体空间的基本方法10. 素描:一般是指单色绘画形式,(工具一般多采用铅笔,木炭,钢笔,毛笔等)11. 美术艺术的种类之一。
“美术”在历史上是一个语义多变的概念。
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等。
12. 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
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3. 审美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14. 美术史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释和评价。
15. 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16. 形式感在美术中,指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物质外观以及结构关系所形成的整体特征。
1.美术:艺术的种类之一.“美术”在汗青上是一个语义多变的概念.在现代,人们更偏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含绘画.雕塑.工艺.摄影.盘算机美术.告白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情况艺术等.2.美术教导以美术学科为基本的教导门类.其目标主如果:延续和成长美术的常识与技能,以知足人类社会经济.精力和文化的须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根本美术本质和才能,促进人的周全成长.3.审美: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身分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不雅照,并在这一进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4.美术史:研讨美术成长进程的学问,包含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派别和作风的信息.阐释和评价.5.美术说话:指造型艺术的根本组成身分,如点.线.外形.色彩.构造.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全的作品的基起源基本理,包含多样同一.比例.对称.均衡.节拍.比较.调和等.6.情势感:在美术中,指作品的消失方法和物资外不雅以及构造关系所形成的整体特点.7.美术媒材:组成美术作品的物资材料,如颜料.纸张.黏土.画布.片子胶片.录像带.木材和塑胶等.8.感知:经由过程感官对事物进行感触感染.辨认.辨认,并与情感和认知相接洽的一种进程.9.体验: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自实践,感触感染事物.情况的丰硕和奥妙,并产生奇特的情感和熟悉.1.美术创作:经由过程感触感染.体验和构思,应用必定的物资材料,采取必定的技法制造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惟和情感.1.美术表示:经由过程美术创作传递不雅念.情感和意义的进程.1.美术批驳:在直不雅或思虑的基本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断定.1.艺术作风: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奇特面孔1.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美术派别之一,1907年产生于法国.该派请求从画家的主不雅意念中,打破物象的天然形态,再进行从新的组合.装配.代表人物有毕加索.勃拉克等.2.美术创作:美术创作是指经由过程感触感染.体验和构思,应用必定的物资材料,采取必定的技法制造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惟和情感.3.审美:审美是指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身分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不雅照,并在这一进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1.美术批驳:在直不雅或思虑的基本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断定.2. 标记:是一种视觉识此外图形符号,一种信息传递情势.标记有是一种视觉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1. 什么是绘画?绘画是造型艺术的根本种类,它以笔.墨.砚.颜料.画刀.调色板等对象材料和形体.明暗.色彩.构图等根本手腕,在纸.纺织品.木板.墙壁等平面上表示物象的外形.体积.质感.量感和空间感,使人们在视觉上可以感触感染艺术形象.它既是生涯的反应,也是作者对实际生涯的感触感染,同时反应了作者的思惟情感和价值不雅.5.什么是素描?素描一般是指单色绘画情势.(对象多采取铅笔.柴炭.钢笔.毛笔等.)应用单一的色彩通过明暗调子.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特点.神志.形体.构造.活动.空间.调子.明暗.层次.主次.虚实.质感.量感.色彩感等.这种绘画称为素描.8.美术教授教养设计的症结点有哪些?(1)目标设计是否在学生需求中生成(2)目标达成是否在测验测验和探讨活动中生成.(3)环节设计是否在文本的多元中解读生成.(4)思维激发是否在师生.生生对话中生成.(5)教师引领是否在适度拓展中生成.(6)情感立场是否在创造中生成.4.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主如果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合的表示方法.一种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如同刚从水中出来一般;一种笔法圆转潇洒,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中所指的“曹”.“吴”又有两种不合的说法,一说曹为曹仲达,吴为吴道子;一说曹为曹不兴,吴为吴暕. 曹不兴为三国时吴国吴兴人,别名弗兴.善于画龙.马.虎及人物,画史有“误墨于素,因势成蝇”的传奇.吴暕为南朝宋代人,善于画佛像罗汉,时享盛誉.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一般多指曹仲达和吴道子. 曹仲达,北齐人,以画梵像有名,其画风在绘画史上有较大影响.素有"曹家样" 之誉,其画衣衫褶纹被人们称作“曹衣出水”.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是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命题,它是由水墨画的创始人之一.唐代画家张璪(约735~785)提出的绘画理论,它归纳分解了艺术与实际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基了基本.“师造化”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得心源”又是树立在师造化的基本上,二者调和,便会产生好的作品.董其昌以悟为主的“师法天然”师法论,最得张璪学说的精华.“搜遍奇峰打草稿”的画家石涛却将妙悟置于其理论的焦点地位上.1. 剖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1)宋初市平易近阶级的形成,消失了以市俗生涯为中间内容的风气画.(2)经由过程郊外.汴河.街市三个段落,展示了北宋首都汴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街市气象.(3)构图采取散点透视.计划有序,内容丰硕,主题凸起.采取线描淡彩画法,并慎密联合对象的质感特点.(4)表现了中国古代风气画的最高成就,对研讨宋代的城市生涯以及平易近俗.服饰.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1.农平易近画:农平易近的画.也包含渔平易近和其他劳动者的画.在内容上重要表示农平易近本身的生涯和思惟情感,在情势上自由随便,经常借用平易近间美术,如剪纸.刺绣.皮影等造型办法,在画法上没有既定的框框,不求形似,不讲透视,总体上呈现出热闹.晴明.朴素.稚拙的艺术作风.2.版画:在不合的材料的版面上经由过程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一种绘画.从拓印办法和材质上可分为七个类别:凸版型版画.凹版型版画.平板型版画.孔版型版画.独幅版画.玻璃版画.拓篇.3.肖像画:人物画的一种.专描写人物形象之画.可分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4.二方持续:是用一个单独纹样,按必定的情势轨则,高低或阁下持续或反复而成的.5.雕塑:造型艺术的一种情势,是雕和塑的总称.以可塑的或可镌刻的材料,制造出各类其实体积的形象.6.假如物体的一个角与画着相对,这种透视称成角透视.7.晕染:也叫衬着或烘染,中国画技法的异种.将两只湿笔种的一只蘸色彩,将色彩涂染请求规模的一部分,再用另一支清水笔沿色彩的边沿运行,同时带少许色彩,一向涂到请求的规模,使色彩产生深浅天然的过渡后果.8.接染:用衬着的办法,将两个在一个规模的色彩,用清水连接起来,产生天然过渡的效果.9.明度: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成为明度.10.插图:别名“插画”,绘画的异中,指插附在书报杂志中的丹青.一般份艺术插图和图解插图.二. 简答题:1. 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是什么?(1)陶冶学生的情操,进步审美才能.(2)引诱学生介入文化的传承和交换.(3)成长学生的感知才能和形象思维才能.(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力和技巧意识.(5)促进学生的共性形成和周全成长.2. 美术课程的根本理念是什么?(1)使学生形成根本的美术素养.(2)激发学生进修美术的兴致.(3)在普遍的文化情境中熟悉美术.(4)造就创新精力息争决问题的才能.(5)为促进学生成长而进行评价.3. 美术课程的教授教养建议是什么?(1)美术教授教养应重视对学生审美才能的造就.在教授教养中,应当遵守审美的纪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遇,引诱学生睁开想象,进行比较.(2)美术教授教养要特殊看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力和造就学生实践才能.(3)美术进修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能进修层面进步到美术文化进修层面.(4)加强教授教养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看重教师的教,也看重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是教室教授教养的独一主角的现象,应倡导师生间的情感交换和平等关系.(5)教师应勉励学生进行分解性与探讨性进修,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接洽,与学生生涯经验的接洽,造就学生的分解思维和分解探讨的才能.(6)教师应看重对学生进修办法的研讨,引诱学生以感触感染.不雅察.体验.表示以及收集材料等进修办法,进行自立学与合作交换.(7)教师影以各类活泼有味的教授教养手腕,如片子.电视.录像.范画.不雅赏.拜访.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法引诱学生加强对形象的感触感染才能与想像才能,激发学生进修美术的兴致.(8)教师应尽可能测验测验盘算机和收集美术教授教养,引诱学生应用盘算机设计.制造出活泼的美术作品;勉励学生应用国际互联网资本,检索丰硕的美术信息,坦荡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换.4.美术课程的评价建议是什么?(1)看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在看重教师与他人对学生进修状态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看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取问卷情势,也可采取树立学生进修档案的方法.学生在进修档案中收集美术进修全进程的重要材料,包含演习记载.构思草图.设计计划.美术功课.相干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材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成果.(2)重视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示的评价美术教授教养评价既要经由过程美术功课评价学生美术进修的成果,更须要经由过程学生在美术进修进程中的表示对其在美术进修才能.进修立场.情感和价值不雅等方面的成长予以评价,凸起评价的整体性和分解性.(3)采取多种评价方法评价学生的美术功课对学生美术功课应采取多样的评价办法.学生美术功课评价呈现方法可所以分数或等级,可所以考语,也可以采取考语与等级相联合的方法,还可以采取互评或座谈等方法,要充分确定学生的进行和成长,并使学生明白须要战胜的弱点与成长偏向.(4)树立促进美术教师不竭进步的评价系统强调美术教师对本身的教授教养行动的剖析与反思.建议美术教师在每一个单元教授教养停止后,记载教授教养领会.教授教养成果以及须要改良之处1. 如何激发学生进修美术的兴致?起首,要均衡冷暖性,充分施展美术教授教养的特有魅力.其次,要下降学科常识的难度和请求,以活泼多样的课程情势和教授教养方法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致.第三,应当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涯经验慎密接洽在一路,从学乃至用的角度激发学生的进修动力.10.若何懂得《全日制责任教导美术课程尺度》中的“分解•摸索”?:新课标中的“分解•摸索”进修范畴是指经由过程分解性的美术进修引诱学生自动摸索.研讨.创造以及分解解决问题的美术进修范畴(1分).其内容应包含⑴ 融美术各进修范畴为一体(1分)⑵美术与其他学科相分解(1分)⑶ 美术与实际社会相接洽(1分). 三个方面的内容有不合程度的交叉与重叠(1分).⑴经由过程“分解•摸索”进修范畴的进修让学生懂得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别与接洽,进修领或应用各学科的常识设计探讨性活动的计划,进行探讨性.分解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类情势揭橥(2分).⑵ 熟悉美术与生涯的亲密关系,成长分解解决问题的才能(1.5分).⑶ 坦荡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摸索未知范畴的愿望,体验探讨的愉悦与成功感。
名词解释:1、二方连续:是用一个单独纹样,按一定的形式法则,上下或左右连续或重复而成的。
2、、明度: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称为明度。
3、美术史: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述和评价。
4、工艺美术:指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有实用价值或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5、同类色:是指同一色相的颜色之间有深浅不同的变化,比如淡黄、柠檬黄、中黄、土黄等都是同类色。
6、农民画:农民的画。
也包括渔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画。
在内容上主要表现农民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在形式上自由随意,经常借用民间美术,如剪纸、刺绣、皮影等造型方法,在画法上没有既定的框框,不求形似,不讲透视,总体上呈现出热烈、明朗、质朴、稚拙的艺术风格。
7、版画:在不同的材料的版面上通过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一种绘画。
从拓印方法和材质上可分为七个类别:凸版型版画、凹版型版画、平板型版画、孔版型版画、独幅版画、玻璃版画、拓篇。
8、肖像画:人物画的一种。
专描绘人物形象之画。
可分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9、二方连续:是用一个单独纹样,按一定的形式法则,上下或左右连续或重复而成的。
10、雕塑:造型艺术的一种形式,是雕和塑的总称。
以可塑的或可雕刻的材料,制作出各种实在体积的形象。
11、如果物体的一个角与画着相对,这种透视称成角透视。
12、晕染:也叫渲染或烘染,中国画技法的异种。
将两只湿笔种的一只蘸颜色,将颜色涂染要求范围的一部分,再用另一支清水笔沿颜色的边缘运行,同时带少许颜色,一直涂到要求的范围,使颜色产生深浅自然的过渡效果。
13、接染:用渲染的方法,将两个在一个范围的颜色,用清水衔接起来,产生自然过渡的效果。
14、明度: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成为明度。
15、插图:又名“插画”,绘画的一种,指插附在书报杂志中的图画。
一般份艺术插图和图解插图。
16、立体主义答: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之一,1907年产生于法国。
该派要求从画家的主观意念中,打破物象的自然形态,再进行重新的组合、装配。
美术学习资料——名词解释构成——简单地说,构成就是把事物组合到一起,形成一种有组织、有结构的关系,但它常常与“构成主义”联系在一起。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是二十重要的美术流派之一,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广义而言,它是由英国美学家里德提出的一个雕塑美学概念。
法国雕塑家罗丹(Francois A. R. Rodin,1840-1917)曾经认为,世界可以分为“可知世界”和“不可知世界”两部分,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应该包含有后一种成分。
里德继承了罗丹的这一艺术理论,把现代雕塑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构成主义”的,另一种是“有机的”。
“构成主义”主要凭借工业上使用的原材料如金属、塑料、玻璃等,构成各种几何形式,以表现雕塑艺术的形式美。
然而,里德又认为,实际上,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又分不清一件艺术品究竟是属于“构成的”还是“有机的”,因此,只能求助于精神分析学家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来加以分析。
这种以“构成主义”的概念来描述某种艺术类型的作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对其它艺术的表述。
而狭义的则专指发生于二十世纪初的俄国、以塔特林(Vladimir Tatlin,1885-1953)和嘉博(Naum Gabo,1890-1977)、佩夫斯纳(Antoine Pevsner,1884-1962)兄弟等人为代表的一个流派。
但是到二十世纪之后,“雕”与“塑”或“加”与“减”的观念已不能适应艺术的要求,或者说,人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些概念,这就是“构成”观念的形成。
在这种观念下,雕塑已变成各种木头、金属、玻璃或塑料构件等材料的组合或“构成”关系,这为当代雕塑,以至当代艺术开拓了无限的空间。
从对材料的利用的角度看,立体主义在绘画中的实验预示了这样的必然结果。
在1912年毕加索就设计了一个用纸和绳子制成的三度立体主义构成,同一年他又为另一个构成绘制了素描。
1912年他的《吉他》和1914年的《乐器》,就是用金属片或木头制作的构成,形象是立体主义的,但结构却是构成主义的。
1.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画派是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
浪漫主义反对官方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美术,常取材于中世纪传说、当今震惊性事件和文学名著: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强调个性表现,强调艺术幻想和激情,重色彩轻素描。
代表画家有席里科、德拉克洛瓦等。
2.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美术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是欧洲乃至世界美术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美术思潮,以法国和俄罗斯成就最为突出。
它是在同僵化的官方艺术和浪漫主义美术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既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守旧和理想化,也反对浪漫主义的虚构和脱离生活。
批判现实主义美术提出了直接描绘当代生活和自然风貌的主张,以忠实地播绘生活真实为最高创作原则作品具有真实性、思想性、批判性和民主性等特征,表现手法质朴、深沉。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库尔贝、米勒、杜米埃,俄罗斯的列宾、苏里柯夫等。
3.印象主义印象主义又称印象派,是指反对陈旧的古典画派和沉湎在中世纪骑士文学而陷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流派。
印象主义吸收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营养,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
19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兴起后遍及欧美各地的美术流派,因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
4.新印象主义点彩派又称新印象派、新印象主义,是19世纪80年代后期继印象派之后在法国出现的美术流派。
受到印象主义的强烈影响,主张用光学科学的试验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主要理论有色彩的分割理论及分割法,主张色彩、线的表现性与情感的特质相结合。
新印象派在近代美术史上,只是试验性地存在了一个短时期,但对现代绘画却带来了不少影响,如“欧普美术”在色彩的表现上就是受新印象派的启示。
代表人物有乔治·修拉、保罗·西涅克等。
5.后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又称后印象派,广义上是指继承印象主义并加以变革的各个不同流派,狭义上是指塞尚、高更、梵高等人的创作方法。
名词解释1.中国画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中国画以独特的笔、墨、颜料、宣纸、绢等为工具,注重以线造型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民族特色极为鲜明,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成为东方绘画体系中的主要代表2.补色对比色轮中成180°相对两色的对比称补色对比,它是色彩对比中最强烈的一种对比关系。
3.结构素描结构素描是主要以线的形式突出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关系,省去对象表面的光影和颜色的深浅变化的素描方法4.平行透视客观物象的前面与画面平行,底面与地平面平行,视线上有一个中心消失点的透视现象,称为平行透视。
因为只有一个消失点,也称之为一点透视。
基本规律:视平线上只有一个消失点;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都消失于这一点5.动态线动态线是指人体由于动向线与形体转折的变化所带来的形体外在形态外缘上的变化6.色彩构成色彩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
7.晕染晕染也叫渲染或烘染,是中国画技法的一种。
将两只湿笔中的一只蘸颜色,将颜色涂染至要求范围的一部分,再用另一支清水笔沿颜色的边缘运行,同时带少许颜色,一直涂到要求的范围,使颜色产生深浅自然的过渡效果。
8.环境色光线、环境以及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色彩,称为环境色9.成角透视客观物象(立方体)的任何一个面都不与画面平行,但底面与地平面平行,视线上有两个消失点的透视现象,称为成角透视。
由于这种透视有两个消失点,也可称为两点透视。
10.平面构成平面构成是一门研究形象在二度空间里变化构成的科学,是探求二维空间的视觉规律、形象的建立、骨格的组织、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是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成11.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的艺术。
美术基础知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中国画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中国画以独特的笔、墨、颜料、宣纸、绢等为工具,注重以线造型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民族特色极为鲜明,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成为东方绘画体系中的主要代表2.补色对比色轮中成180°相对两色的对比称补色对比,它是色彩对比中最强烈的一种对比关系。
3.结构素描结构素描是主要以线的形式突出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关系,省去对象表面的光影和颜色的深浅变化的素描方法4.平行透视客观物象的前面与画面平行,底面与地平面平行,视线上有一个中心消失点的透视现象,称为平行透视。
因为只有一个消失点,也称之为一点透视。
基本规律:视平线上只有一个消失点;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都消失于这一点5.动态线动态线是指人体由于动向线与形体转折的变化所带来的形体外在形态外缘上的变化6.色彩构成色彩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
7.晕染晕染也叫渲染或烘染,是中国画技法的一种。
将两只湿笔中的一只蘸颜色,将颜色涂染至要求范围的一部分,再用另一支清水笔沿颜色的边缘运行,同时带少许颜色,一直涂到要求的范围,使颜色产生深浅自然的过渡效果。
8.环境色光线、环境以及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色彩,称为环境色9.成角透视客观物象(立方体)的任何一个面都不与画面平行,但底面与地平面平行,视线上有两个消失点的透视现象,称为成角透视。
由于这种透视有两个消失点,也可称为两点透视。
10.平面构成平面构成是一门研究形象在二度空间里变化构成的科学,是探求二维空间的视觉规律、形象的建立、骨格的组织、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是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成11.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的艺术。
美术史名词解释1. 素描(Sketch):指使用铅笔、炭笔或其他画材对对象进行轻微勾勒或描绘的艺术手法,常用于快速捕捉形态和轮廓。
2. 静物(Still Life):指绘画、摄影或雕塑中描绘的静止的生活用品、食物或其他物体的艺术题材。
3. 风景画(Landscape):指以自然景色或城市景观为题材的绘画或摄影作品。
4. 肖像画(Portrait):指以一人或多人的脸部和肖像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旨在表达被描绘者的形象、性格和个性特征。
5. 油画(Oil Painting):指使用油性颜料进行绘制的绘画作品,油画具有鲜明的色彩和丰富的质感。
6. 水彩画(Watercolor):指使用水溶性颜料进行绘制的绘画作品,水彩画表现力强,色彩透明、清澈。
7. 壁画(Mural):指在建筑物的墙壁上进行绘制的大规模绘画作品,常用于装饰公共场所。
8. 雕塑(Sculpture):指通过刻削、造型、雕琢等方式进行塑造的三维艺术作品。
9. 写实主义(Realism):指追求真实、客观地描绘对象的艺术风格或艺术思想。
10. 抽象艺术(Abstract Art):指不再追求真实、客观表现的艺术风格,通过形状、色彩、线条等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11. 极简主义(Minimalism):指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简洁、纯粹的风格,剥离一切多余的元素。
12. 立体主义(Cubism):指一种艺术风格,以几何形状和角度的重组来描绘对象,打破传统单一视角的约束。
13. 波普艺术(Pop Art):指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流行的一种艺术运动,以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为题材,强调大众消费和大众传媒的影响。
14.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指一种追求通过情感、个体经验和内心感受来表达的艺术风格或运动。
15.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指一种追求揭示潜意识和梦境的真实性的艺术运动,以非逻辑和超现实的方式表现作品。
这些只是美术史中的部分名词,还有许多其他的名词可以进一步探索和解释。
小学美术名词解释1. 线条:是指在作品中由点到点、点到面所构成的线的形态和排列。
线条可以分为直线、曲线、折线等,能够表达出形象和线条运动的特性。
2. 形状:是指在平面上有明确的边界和外形的图形。
形状可以分为几何形状和有机形状,它们在美术作品中起到组织和构成的作用。
3. 色彩:是指通过颜料、颜料调配和色彩运用所表现出来的色彩效果。
色彩可以分为主色、辅助色、明暗色等,能够给作品带来丰富的感觉和表现力。
4. 纹理:是指在作品中通过画面细节所表现出来的物体质感和触感。
纹理可以分为表面光滑的纹理和粗糙的纹理,能够给作品带来真实感和立体感。
5. 平面:是指在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二维空间。
平面可以分为水平平面、垂直平面等,能够影响作品的布局和构图。
6. 空间:是指在画面中通过透视、投影等手法所营造出来的三维感觉。
空间可以分为正空间和负空间,能够给作品带来深度和立体感。
7. 透视:是指通过绘画技巧所表现出来的远近关系。
透视包括一点透视、二点透视、三点透视等,能够使作品更加真实和有立体感。
8. 阴影:是指作品中由光线所投射在物体上形成的暗部色调。
阴影可以分为浅阴影和深阴影,能够给作品带来明暗对比和立体感。
9. 画面构图: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元素的选择、排列和组织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效果。
画面构图是美术作品设计的基础,能够影响作品的表现力和观赏效果。
10. 装饰: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图案、色彩等装饰元素来美化作品。
装饰可以分为几何装饰和有机装饰,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11. 素描:是指用简单的线条和形状勾勒出物体的形态和结构。
素描是绘画的基本功,能够培养学生对事物形态的观察力和表现能力。
12. 水彩画:是指使用水彩颜料和水来绘制的画作。
水彩画具有透明、轻盈的特点,能够表现出柔和的色彩和流动的质感。
13. 油画:是指使用油性颜料和油墨绘制的画作。
油画具有浓郁的色彩和质感,能够表现出丰富的层次和纹理。
14. 临摹:是指通过模仿大师作品来学习和提高绘画技巧。
美术名词大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美术名词大全:1. 抽象艺术(Abstract art):指艺术家通过形状、颜色、线条等元素来表达主观感受,而不是具体的客观对象的艺术形式。
2. 素描(Sketch):简略的、带有轮廓和几何结构的画。
3. 油画(Oil painting):使用油性颜料完成的绘画作品。
4. 水彩画(Watercolor painting):使用水溶性颜料完成的绘画作品。
5. 紫禁城风格(Imperial palace style):指仿照清代紫禁城建筑风格的建筑和装饰艺术。
6. 点彩(Pointillism):用小点的颜色组合来表现图像的绘画技法。
7. 瓷器(Porcelain):一种质地坚硬的白色陶瓷,常用于制作艺术品和餐具。
8. 雕塑(Sculpture):使用各种材料(如石头、木头、金属等)创造立体形象的艺术作品。
9. 陶艺(Ceramics):使用陶瓷材料制作的艺术作品,如陶罐、陶盆等。
10. 紧凑立体主义(Cubism):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艺术风格,将物体分解为多个角度的平面,并同时呈现。
11. 中国画(Chinese painting):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为基础,表现中国文化特色的绘画形式。
12. 拼贴画(Collage):将不同的材料(如纸张、布料、图片等)剪切、粘贴在平面上创作的艺术形式。
13. 修辞画(Trompe-l'œil):绘画手法,通过逼真的视觉效果创造出虚幻或欺骗观众的错觉。
14. 按摩画法(Impasto):将浓稠的颜料厚厚地涂抹在画布上,以增加画面的质感和立体感。
15. 极简主义(Minimalism):一种简洁、纯粹、减少元素的艺术风格。
16. 立体主义(Cubism):在画面中将对象分解为多个角度的平面,并同时呈现的艺术风格。
17. 插画(Illustration):用于书籍、杂志、广告等出版物上的图画。
18. 简约主义(Simplicity):追求简单、纯净的艺术风格。
雕塑:是指使用一定的材料通过雕刻、塑造手段制作的具有三维空间体积效果的艺术作品。
常见的雕塑材料有石头、木材、金属、黏土、玻璃、石膏、水泥、纺织物、纸张、植物、橡胶等。
临摹:是指按照一定的绘画程序,不需要学生的创意而完成美术作品的教学。
洛可可美术:亦为「路易十五式」,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所崇尚的艺术。
特征是:具有微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运用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和轻淡柔和的色彩。
图案:图案是个多层次的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对某种器物的造型结构、色彩、纹饰进行工艺处理而事先设计的施工方案,制成图样,通称图案。
有的器物(如某些木器家具等)除了造型结构,别无装饰纹样,亦属图案范畴(或称立体图案)。
狭义则指器物上的装饰纹样和色彩而言。
石版画:石版画是版画的一种,属于平板,指用各种硬蜡质的解墨条、解墨铅笔和能溶于水的解墨,在印刷用的石板或锌皮、铝皮上所做的版画。
晕染:也叫渲染或烘染,中国技法的一种,将两只湿笔中的一只蘸颜色,将颜色涂染于要求范围的一部分,再用另一只清水笔沿颜色的边缘运行,同时带少许颜色,一直涂到要求的范围,使颜色产生深浅自然的过渡效果。
工艺美术:工艺美术是以实用和陈设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按照美的原则设计制造的物质产品。
中国画:就是用中国的传统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绘出来的画,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画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笔墨。
笔触:是指作画过程中画笔接触画面时所留下的痕迹。
笔触虽为一种技术因素,但也传达出画家的艺术个性和修养。
插图:又名插画,绘画的一种,指插附于书报杂志中的图画,一般分为插图和图解插图。
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故地吴地,故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
1、野兽主义答: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之一.1905年产生于法国.该派画家不满于如实地描绘对象得传统画法,更多地追求自我体验与表现上得单纯化、概括性,注重表达对象得内在精神。
代表人物有马蒂斯、鲁奥等.2、野兽派:野兽派也叫野兽主义(Fauvism)就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得一个现代绘画潮流。
它虽然没有明确得理论与纲领,但却就是一定数量得画家在一段时期里聚合起来积极活动得结果,因而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画派。
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得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得颜料,以直率、粗放得笔法,创造强烈得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得表现主义倾向。
野兽派就是二十世纪初兴起得一个松散得艺术组织,该画派吸收东方与非洲黑人雕刻艺术得表现手法,运用简练得线条与夸张得颜色来实现色彩在画面中得完全释放与独立,代表人物就是马蒂斯,卢奥等。
3、罗可可艺术答:18世界法国宫廷绘画风格。
该绘画标榜得对所谓“纯美化”得追求,以呈现肉感得裸体、艳丽得色彩为目标,甜腻、繁琐、娇媚得画风就是其普遍特征。
因其产生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故又成为“路易十五式”。
代表画家有华多、布歇等.洛可可:洛可可就是发源于法国十八世纪得一种艺术样式,此风格以岩石与蚌壳装饰为其特色,将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得、运用多个S线组合形成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得效果。
5、表现派: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亦称表现派)产生于20世纪得德国与奥地利,于1910年前后趋于成熟.表现主义画家重个性、重感情、重主观需要,设想通过外在表现、扭曲形象或强调某些色彩,把梦想世界显示出来,以引起观者情绪上得激动。
表现主义建筑师采用奇特、夸张得建筑形体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
最能代表表现主义风格得作品就是由门德尔松1920年设计得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ﻫ6、立体主义: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之一,1907年产生于法国。
该派要求从画家得主观意念中,打破物象得自然形态,再进行重新得组合、装配.代表人物:毕加索、勃拉克等。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2、画像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3、“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说“画圣”吴道之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三国两晋曹不兴所画人物其特点画衣纹稠叠即衣纹稠叠如贴在身上一样. 4、金文:铸或刻在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 5、南宋四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四人被称为. 6、“三远”:郭熙的山水画论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高、平.8、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9、骨法用笔:通过用笔捉取人物的骨象法则,进而揭示他的风神韵度.10、《人物龙凤帛画》:此画于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这副画高28厘米、宽20厘米,图中画一细腰女子,身穿宽袖长衣,头后挽这一个垂髻,衣服和冠都有装饰物.妇人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左侧而立,女子左上方画有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仅现一足的龙.11、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出土以极强烈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举世公认的原始时代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仰韶文化,陶盆内壁口沿下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一致地跳舞,如同将野兽赶入圈内,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地再现了涉猎舞蹈的场面.12、海派:上海画派的主要画家任熊、任薰、任颐、虚谷、等人,他们既学习传统,而又不拘于传统,有所革新.13、兰亭序:著名的行书帖.为东晋王羲之在兰亭引酒赋诗写序.内容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14、千里江山图:宋代画家王希孟的作品.绢本大青绿设色,51.5厘米1191.5厘米.画家在近12米20厘米,整绢上以半年的时间、惊人的毅力,非凡的气魄和高超的技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气象万千的锦绣河山. 图中画一细腰女子,身穿宽袖长衣,头后挽这一个垂髻,衣服和冠都有装饰物.妇人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左侧而立,女子左上方画有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仅现一足的龙.简答题1、兵马俑的艺术特点.这些兵马俑,阵列有序,军容严整,是“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的秦王朝军的缩影,以宏伟浩大的气魄歌颂了秦始皇率军“横扫六合,威振四海”,统一中国的业绩,体现了泱泱大国和时代的勃发精神.兵马俑的塑造手法是非常写实的,将士、战马与真马、真人相当,服饰、装束都很逼真,容貌神情各不相同. ?不同的容貌神情又是统一在全军威武雄壮的气势之中,无数自立静止的重复,给人以整齐一律之感,构成了秦俑丰富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美学特点.帝国的威力在艺匠的手下表现得无以复加.2、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新特点.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勃然而兴,出现了新疆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等一批艺术石窟,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艺术. 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为造型基础的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中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予以充分的肯定,绘画题材范围扩大,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趋于成熟,出现了顾恺之等杰出画家. 山水逐渐从人物画种而兴起.建立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雏形. 出现了一批中国绘画史上划时代的理论家,如王微、谢赫和绘画理论著作,如《画品》《画山水序》.总之,魏晋南北朝的美术,对唐以及以后来中国绘画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中国艺术(绘画)从雅拙走向成熟的桥梁.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意义. 这是张曹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时谈到的,它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鉴定了理论基石.“师造化”不是单纯模仿自然,必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反之,“得心源”也不凭空而得,一味以意为之,而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两者协调,便会有好的作品产生.4、何谓“南宋四家”,并分别叙述其艺术特点.李唐、山石用“大斧劈皴”笔势雄阔,畅快淋漓,构图采取近景以角,起“开派”的作用.刘松年、画风工整,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景. 马远、画面简陋,全景不多.山石用大斧劈兼水墨皴,也兼用钉头鼠尾的皴法,笔势锋利严谨,方便有力.画树多用焦墨,秀拔多姿.夏#圭:在用笔上好用秃笔,点笔和夹笔,墨线气势起伏,落笔速度大而轻,尾端呈现尖状线条,富有变化.5、石涛在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上有何贡献. 他师法自然,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在写生实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前人的种种规范,创作出大量新颖独特、千情万态的优秀作品,为山川造像,为山川传神,他的山水画十分着重形式美,善于用点.在艺术上有很深刻的见解,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题画诗跋>,概括起来绘画美学思想有两个:一是强调“有我”,一是“一画”.在《变化章》提出:“故群子惟借古以开今也.”这段话抨击了复古的陈词滥调,艺术贵在创新,抒发情感、给清代绘画带来了生气. 6、清代最著名的三大年画产地有哪些. 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山东潍县的杨家埠. 7、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它是西汉纪念碑群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典范,是雕塑艺术在塑造形象方面打破旧的程式,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这批石刻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除了作者环绕所纪念的英雄及其业绩,进行了精巧的设计与创作外,还在于它体现了汉代艺术特有的古拙美.雕刻手法采用“因材施雕”,即在无数的自然石料中选择,因石得形,顺势雕凿,在顽石中崛起活跃的生命.刀法简洁洗炼,造型朴拙粗放.在整体的团块结构中,采用浮雕和线刻表现细部,圆浑中透露明确的转折.给人的感觉不浮华、不繁琐、也不矫揉造作,浑朴深沉的思想,勃发豪放的精神蕴籍于单纯而自然的外形中,造成了艺术内在的惊心动魄的气势感和运动感.用温克尔曼对古希腊雕塑“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评价霍去病墓石刻.8、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佛教艺术的代表,敦煌壁画就性质而言,大体分为1佛像画.2民族传统神话题材装饰图案,故事画.3本生故事,这也是壁画里最为重要的内容.早期佛教绘画打破物理时空的画面组织,充满雅气和装饰味的造型,豪放泼辣的线条,浓重沉稳的色调,使其艺术风格给人的感受是激动不安、阴郁而又热烈、奇异而又真实、豪爽而又多姿与和谐、典雅、静穆、真理化的希腊艺术形式成鲜明对照.就技法而言,早期壁画是外来艺术有益的因素与我国线描造型和以形写神等民族艺术传统相结合的产物.西域风格又使中国是传统绘画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9、黄筌富贵,徐熙夜逸的风格差异.不同艺术风格.1师承关系不同:黄师承唐代的薛稷、所谓“正统派”.徐师承不明显,主要靠师法自然和体验生活来发挥他的独创精神. 2题材不同:黄多取于宫廷的珍禽瑞鸟,名花奇石.徐善画自然中禽鸟、花竹、草虫蔬果.3表现技法不同:黄妙在赋色.用笔级新细,殆不见墨迹,以轻色染,谓之写生.徐以“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也”.4格调不同:黄的绘画,追求形象的真实和画面的生趣.徐随自己的意愿画新鲜的题材,并用质朴、精谨的手法,追求生动活泼的笔墨趣味和朴实淡雅的格调.俩人两种美学风格,两人社会地位,环境思想态度不同,风格也不同.10、样认识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南北宗论的创立者想通过从唐至明近千年的山水画的分析总结,用艺术风格分流派,并加以褒贬,以建立绘画的新风格和绘画批评的新标准.竭力抬高文人画,贬底南北朝以上的院体画和青绿山水画体系.南北宗论有片面性只用两个流派去归纳,难免有自相矛盾,牵强附会,评价白当之处.应该肯定董其昌做出的贡献.南北宗论是文人画思潮的一种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此论树立了温和文雅、精气内含的作风,鉴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 11、怎样评价清末的“上海画派”.19世纪末,在民族矛盾和中西文化的激烈碰见下,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首先在沿海城市兴起,画家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外来艺术思想,以一种新的视野和心态进行艺术创作,上海画派是继承扬州画派之后的一支绘画生力军,他们既学习传统又学习不拘于传统,有所革新,使绘画作品充满新鲜活泼的生气,在画史上写下了精彩的一页,对后时影响很大.12、怎样评价“四王”与“四僧”.清时的王时敏、王鉴、王荤、王原祁.他们在艺术上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的路线,摹古是他们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艺术风格和手法迎合当道者支持为正统派.弘仁、石溪、朱耷、石涛.在艺术上敢破敢立,强调个性解放,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变,不但自己真实的生活情感,为另一创新派.13、《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年代及其艺术特色. 张择端,字正道,北宋末期优秀的人物风俗画家.此图场面宏大,画家细微的观察竭尽全力对各种细节做精微、严密的描绘.全图巧妙地安排开端,高潮,收尾,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思绪.14、魏晋南北朝美术较之汉代有哪些重大发展,其社会历史原因何在.这是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1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而兴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艺术.2 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造像进一步提高.3.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背景中分化出来,4出现了绘画史上的理论家对后影响很大.15、比较北宋山水画与南宋山水画在构图以及空间处理上的不同特点.北宋山水画以雄壮、辽阔、崇高胜.南宋山水画秀丽、工整、优美胜,两美并峙,各有千秋.16、述《历代名画记》一书的作者以及书中只要内容.《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而完整的古代绘画艺术史书.17、试述顾恺之的时代、生平、以及重要传世绘画作品艺术成就和它在理论方面贡献.顾恺之东晋人,出身世族家庭,它是个典型的士大夫画家,并有三绝[画绝、才绝、痴绝]之称.艺术表现在艺术创作和理论建树两方面.在艺术实践上,师承卫协,继承发展了卫协艺术风格,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用线紧劲连绵,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顾恺之在绘画上的另一个特色是塑造人物不再单纯满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而非常注重“传神写照”善于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精润而生动内在魅力. 《女史箴图》《烈女仁智图》《洛神赋图》.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的贡献,他在总结前人理论和艺术创作实践经验上建构的“传神写照”理论体系,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承上启下的理论价值.《画论》《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20、两晋南北朝的佛教美术为什么能得到巨大的发展,简要论述其原因和在美术史上的地位.西汉末年佛教就传入中国.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后战争连年不断,灾难重重,人民生活生命受到威胁,他们对于物质的解救绝望了,于是寻求着精神的解放,而佛教关于彼岸世界的宣扬正迎合了当时人民的心理,统治阶级把佛教作为统治工具大兴起来佛教美术. 21、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凿了哪些石窟,举出不同时期的代表性造像并对其风格演变作简要分析.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山西的云冈、洛阳龙门.造像4个阶段.十六国期为1[莫高窟、麦积山、为代表,属凿窟造像的初期,内容以单身佛、菩萨为重,以半圆雕特点,面相浑圆,宽额丰颊,长眉流露出一种神秘超然,威严感.]北魏孝文帝迁都以前为2 [云冈石窟为代表,集中了当时北方的技术力量在其形制,造像的内容和风格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色.以昙曜五窟为代表,]迁都至正光末年为3[洛阳龙门外来佛教艺术与民族传统艺术结合]东西魏至隋统一中国之前为4 [河北响堂山、山西天龙山佛像演变世俗化]. 22、举例说明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的题材内容及风格特色.分为佛像画,1说法礼拜,2民族传统神话3故事画(佛教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壮观的场面和沉重而强烈的色彩,豪放泼辣的线条,和谐、典雅、静穆、理想化的艺术形式. 23、王曦之的书法主要作品及其在书法发展中的贡献.行书《兰亭序》《快雪时晴贴》,草书《初月贴》.精研笔法体势,博采众长.增损古法,载成新意,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始了妍美流变的新体,被后世誉为“书圣”,善行,草,字势雄强多变,为历代学书者所追随.24、唐代有哪些富有影响的人物画家和作品,分历史阶段简要论述.初唐,阎立本《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这一时期人物画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原的传统,而还不断地吸收了边区各族和外来艺术的影响,不断发展.盛唐,是人物画最光辉的时期.宗教画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世俗画家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反映贵族生活.晚唐仕女画发展,周妨《簪化仕女图》.25、试对阎立本的绘画活动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分析.阎立本出身贵族,一直追随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绘画创造密切适应着唐初巩固政权的需要,成为初唐政治事业的颂歌,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他继承发展了“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用线劲健结实,色沉浓重,人物形神兼备.在政治上他有“应物之才”描绘重大历史题材.26、吴道子的艺术成就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吴道子的人物画造形上1米粉厚薄,皆见骨下而起隐,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以意会如塑.2行笔相当细密.“顿菜条”式描法加强立体感,份量感,“吴带当风”之称.3吸收外来营养,使线条和色彩相互映衬.吴道子画风对后时的宗教人物画有重大影响. 27、隋唐时期鞍马题材的绘画发展状况,举出主要的画家与作品加以简要论述.唐代国势隆盛,继北朝尚武之风.对马尤为重视,马是勇士精神的象征.曹霸、陈闳、韩干《牧马图》《照夜白图》. 28、唐代陵墓雕塑有哪些重要创造,举出重要作品分析其艺术成就.唐代陵墓雕塑十分发达,陕西历代帝王陵墓石刻有昭陵、乾陵、顺陵.“昭陵六骏”雄健豪迈,精美赋有装饰性.“三彩”艺术.29、结合历史发展概要叙述五代绘画发展的面貌. 各小王朝的贵族地主阶级,自知其权势不保、用“及时行乐”来求精神的解脱.绘画上山水花鸟画的兴盛.山水方面画家师法大自然,根据不同地区的山川状貌、气候特点,创造了多种风格的山水画,并发展了水墨山水画的特殊表现形式,皴、擦、点、染的技巧.花鸟方面,彻底摆脱了唐代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写实风格大大加强,宗教画相应衰落.人物画继承唐遗风,细润精雅的格调占上风,能反映揭示社会本质.院体画和风俗画出现.30、宋代翰林图画院的建制.31、北宋前期有那些卓有影响的山水画家,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李成《晴峦萧寺图》为远、近、中三阶段构图可体会出他的作品“气象萧疏,烟林情矿,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鲜明风格特色.《读碑巢石图》他画山石,多用湿墨皴染,明快透明,有烟岚轻动之感.关同.范宽《溪山行旅图》是一幅古代山水画的典范,此画给人以山势逼人之感.1是构图,主峰巍峨浩大,面积占画面三分之二,而逼近画面顶端,威压感,下呈现出承受主峰质量给人紧张感、空间感、运动感.2用笔用墨近似江南画风,体现体积感和重量感.郭熙《早春图》季节感强. 32、宋徽宗赵佶是怎样一个人物,如何评价其艺术成就.北末年,身为皇帝宋徽宗赵佶不仅仅是最高统治者,也是绘画艺术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艺术创作是他帝王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却是一个有相当艺术修养和艺术才能的艺术家重视翰林图画院,经常参与艺事活动,他的花鸟画,有不少作品流传,且风格多样,可以看出他对传统花鸟画兼收并蓄的迹象.赵佶的艺术思想、绘画风格以及书体对后世都有影响元代书画家,书法诸体皆能,精于正,行和小楷.晚年创立“赵体”.开启一代文人画的新风,在画坛上颇有“古意”而独具丰采的画风,他提出艺术“复古”之实质是要开创新的画风,书画等同,主张积极实践与艺术思想一致.山水画体现文人于简中求繁的意趣和对清幽淡远的境界的追求.花鸟画从工笔重彩向水墨写意过度的新画风.对元四家的影响很大.33、书法史上宋四家是谁,他们有哪些代表性作品流传下来,在艺术上有何特色,米芾《山林集》行楷、行用笔俊迈豪放,沉重痛快,极受推重.黄庭坚;行书《松风阁帖》,草书《诸上座帖》用笔侧锋取势,结体奇险,独树风格.蔡襄《茶录》《蒙惠帖》善于楷、行、草端庄稳健,精丽温淳.苏轼;楷书《醉翁亭记》行书《洞庭春色赋》崇尚意境.34、赵孟在书法上提出了哪些见解,其艺术成就及影响如何,画院制度完备.它既是创作机构,也是培养人才的任务,画家地位提高,按职务设画学正、艺学、待诏、柢候、供奉、画学生.多数通过考试录取.画学的学科分为专业课和公共课.取士标准,不仿前人,重构思.35、元代有哪些著名的擅长墨竹和墨梅的画家,试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擅长墨竹有李衍、深入竹乡,对竹的“形色情状”“生聚荣枯”做了仔细研究,画竹真实《双勾竹石图》、《沐雨图》等表现了画家追求的“清高拔俗”气概.柯九思《横竿晴竹图》秀润丰茂,楚楚动人.赵孟之妻管道升也是画竹高手.王冕是擅长墨梅,《画梅图》有生机勃额然,一种天然之趣.36、简要论述元四家的生平、作品及艺术成就.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夏山高隐》、倪瓒《松林亭子》吴镇《松泉图》.表现1强调绘画的文学化,使作品的文学趣味得到进一步加强.2与文学趣味一致,并且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和以书入画.3与相辅而行,画上题字作诗蔚然成风.37、元代花鸟画有哪些画家,他们在艺术史有何发展和创新.有王渊、陈琳、李衍、柯九思、王冕.一部分画家继承了宋代院画刻画严谨的传统并加以变化,重墨轻色,勾勒点染相结合的水墨花鸟画有所发展,呈现出花鸟画由宋的严谨、精美画风同明清的文人写意画风转变的过度特征.特别是梅、兰、竹等创作母题,因暗含着儒家的理论学和道及禅宗哲学精神,而为文人画家们所厚爱.这些题材被广泛地喜欢并经久不衰,还在于他们的外部形态最能用书法的线的精神.书画统一性特征.38、简要论述明清美术发展的特点.1文人画与院体画相争相融,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是画坛的主流.2就文人画来看,被奉为“正统”的复古派与“反正统派”共存并进,既有冲突的一面,也有相互影响的一面.3民间绘画沛然兴起.4随着西学东渐,西方绘画源源输入中国,一些擅画的外国传教士还成了供奉清廷的画师.39、何谓浙派,有哪些代表性画家,试举出几件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成就.在浙江钱塘形成一些画家如吴伟,《溪山鱼艇图》豪放挺健.蒋嵩,张路等人.有戴进《秋江独钓图》《风鱼归舟图》他继承古人传统,而不被成法所拘,创新意,多作斧劈皴,笔墨灵活多变,风格以挺健苍劲取胜.40、“扬州八怪”都包括哪些画家,他们的绘画是在什么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其艺术倾向如何,金农、郑燮、黄慎、李婵、罗聘、李方膺、汪士慎、高凤翰.这些画家大胆突破了当时以四王为代表的所谓正统派,崇尚摹古、一味追求笔墨形式的桎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这些人的艺术态度有许多共同趋向,在他们的绘画中又有某些共同点,借于书画发泄失意并诗,书,画结合,艺术上主张师造化,注重创作.追求书画同源的艺术情趣.41、唐代美术发展有何特点,试结合其历史社会背景加以说明.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中外交流下,唐代美术成就辉煌.书法达到一个高峰,建筑方面气势宏大,长安成.工艺驰誉世界“唐三彩”.陵墓雕刻,佛像雕塑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绘画方面.1人物画和道释壁画继先代之后而加以发扬.2山水画在晋以后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3花鸟画脱颖而出,继山水之后以独立的姿态登上画坛.4石窟陵墓壁画到初盛都有新的发展.5唐代的绘画实践显示了唐代美学的实绩.论述1、唐代十位画家、并分析其艺术特点. 人物画家,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方,尉迟乙僧(铁丝描),孙位,山水画家,李思训,王维,张澡,画马画家,韩干.风格各异.2、“小景”山水的艺术境界.人与自然的牧歌式的宁静表现道家的“仙境”、佛家的“禅境”、儒家的“世外桃源”的艺术境界.3、赵孟对元四家的影响.开启一代文人画的新风,在画坛上颇有“古意”而独具丰采的画风,他提出艺术“复古”之实质是要开创新的画风,书画等同,主张积极实践与艺术思想一致.山水画体现文人于简中求繁的意趣和对清幽淡远的境界的追求.花鸟画从工笔重彩向水墨写意过度的新画风.对元四家的影响很大.4、国美术史上,每个时期的艺术都有各自的特色,你最欣赏哪个时期,并阐明理由.唐代,唐代具有对各种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非凡气度,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又容纳了一些外来的艺术形式,丰富发展了民族艺术传统,赋与作品以一种丰富、健康、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绘画建构模式时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个门类,在这个时期都以独立的姿态立于画坛,表现技法日趋成熟和完备,不少画论观念对后时影响大.建筑、工艺马上都体现了大唐艺术辉煌繁荣. 5、结合作品分析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在山水画发展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 北派荆浩《匡庐图》、关仝《关山行旅图》写关陕风光;南派董源《萧湘图》、巨然《秋山问道图》写江南山水.在继承传统的山水画的基础上,再现山水气势,壮美的山川景色,都创造了自己的表现方法,以抒写千变万化并具有个性的诗意境界,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优秀范例.。
美术学习资料——名词解释构成——简单地说,构成就是把事物组合到一起,形成一种有组织、有结构的关系,但它常常与“构成主义”联系在一起。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是二十重要的美术流派之一,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广义而言,它是由英国美学家里德提出的一个雕塑美学概念。
法国雕塑家罗丹(Francois A. R. Rodin,1840-1917)曾经认为,世界可以分为“可知世界”和“不可知世界”两部分,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应该包含有后一种成分。
里德继承了罗丹的这一艺术理论,把现代雕塑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构成主义”的,另一种是“有机的”。
“构成主义”主要凭借工业上使用的原材料如金属、塑料、玻璃等,构成各种几何形式,以表现雕塑艺术的形式美。
然而,里德又认为,实际上,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又分不清一件艺术品究竟是属于“构成的”还是“有机的”,因此,只能求助于精神分析学家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来加以分析。
这种以“构成主义”的概念来描述某种艺术类型的作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对其它艺术的表述。
而狭义的则专指发生于二十世纪初的俄国、以塔特林(Vladimir Tatlin,1885-1953)和嘉博(Naum Gabo,1890-1977)、佩夫斯纳(Antoine Pevsner,1884-1962)兄弟等人为代表的一个流派。
但是到二十世纪之后,“雕”与“塑”或“加”与“减”的观念已不能适应艺术的要求,或者说,人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些概念,这就是“构成”观念的形成。
在这种观念下,雕塑已变成各种木头、金属、玻璃或塑料构件等材料的组合或“构成”关系,这为当代雕塑,以至当代艺术开拓了无限的空间。
从对材料的利用的角度看,立体主义在绘画中的实验预示了这样的必然结果。
在1912年毕加索就设计了一个用纸和绳子制成的三度立体主义构成,同一年他又为另一个构成绘制了素描。
1912年他的《吉他》和1914年的《乐器》,就是用金属片或木头制作的构成,形象是立体主义的,但结构却是构成主义的。
尽管处理得很粗糙,但艺术家却以此申明了构成主义雕塑的一个基本问题——认定雕塑是空间的而不是体量的。
构成主义作为一个流派是在塔特林的领导下进行的实验。
塔特林最早是与马列维奇一起展出了他的所谓“绘画浮雕”,但塔特林却嘲笑马列维奇的作品不专业,尽管他们在许多方向上是一致的,因为塔特林提出的是一种更具刺激性的信念,这种信念就是艺术家应该直接与机器产品、建筑工程和印刷及摄影的交流方式相一致,以致力于强调整个社会在实用上和思想上的需要。
为此,塔特林把他的艺术追求命名为“生产主义”(Productionism),这表明了他将艺术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愿望。
这种愿望与当时人们力图创造一种区别于腐朽的资本主义的古典主义、代表先进的无产阶级的艺术的抱负是一致的,但是他们追求的不是政治性的艺术,而是艺术的社会化。
在这种明确的观念下,一些像嘉博、佩夫斯纳、波波娃(Lyuboc Popova,1889-1924)、利西茨基(El Lissizky,1890-1941)这样的艺术家都站到了塔特林的一边,从事构成主义的实验。
直到大约1922年时,他们才在苏联艺术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后,纷纷移居欧洲,对欧洲的现代艺术,尤其是通过“包豪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构成主义艺术家嘉博坚持认为,“构成主义观念”不是为了把艺术和科学统一起来,不是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而是要去感觉其真理。
这使构成主义既没有想成为一种艺术的抽象风格,甚至也没有想成为一种艺术之类的东西。
构成主义运动的理论家之一阿列克赛·甘曾经写道:构成主义“不欲作出抽象的计划,而是以具体的问题为出发点。
”也就是说,他们试图从社会便利和实用意义出发,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取代以前艺术家的静态活动,创造新的动态的艺术,这成为构成主义的第一原则。
因为构成主义者相信,机械的基本条件和人的意识,自然会创造出反映他们时代的美学。
这使他们喜欢用两个颇有说服力的词汇来说明创造的辨证过程:构造的和既存的,二者综合的结果就是构成主义的真实性。
对他们而言,“构造的”:即整个观念乃基于社会应用和方便的物质上的基础概念——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既存的”:即物质本身的自然倾向,在其构成和变化过程中的特殊条件的实现。
这种观念在此后的“风格派”(de Stijl)或“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包豪斯、“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以及所有追求“抽象”的艺术中,都多少有所反映。
抽象艺术——“抽象艺术”(Abstract Art)同样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概念上说,“抽象”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确定的用词。
人们在使用“抽象”一词时也是模糊不清的,它往往在两种含义上被使用,一方面是指非自然主义的表现,如采用夸张、变形或减少等手法来描绘一事物;另一方面则是指那种完全抛弃了任何可视自然形象的表现的艺术形式。
实际上,严格的“抽象艺术”应是指后者,但人们在使用此词时并非那么严格,如有时立体主义和野兽主义也被不恰当地称为“抽象的”,准确说来它们至多只能是“半抽象的”。
“抽象艺术”一词由于它的含混性而并不始用于精确地描绘那种不表现具体现实可视形象的艺术形式,所以,二十世纪许多艺术家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为之命名:杜斯堡称之为“具体艺术”,蒙德里安则用“新造型主义”和“非客观的”来描绘它,另外还有“非再现的”、“非具像的”和“非传统的”等,但“抽象艺术”一词却流传最广,尽管可能它最不恰当。
一般认为,真正的“抽象艺术”是从康定斯基1910年创作的一幅水彩画开始的,但到底谁是第一位抽象画家目前还难确定(或者说根本无法确定),美国的达夫(Arthor G.Dove,1880-1946)、捷克的弗兰克·库普卡(Frantisek Kupka,1871-1957)、立陶宛的米科拉斯·齐马利昂尼斯等人都是合适的人选。
但不管是谁,“抽象艺术”都可以说是二十世纪艺术发展的必然。
“抽象艺术”具有两个方面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都直接来自“后印象主义”。
一方面是“色彩的抽象”,它从凡·高、高更经过野兽主义、表现主义到康定斯基的最后解放,以后影响到奥尔甫斯主义、同步主义、塔希主义、非正式艺术或其它艺术、抒情抽象、行动绘画或抽象表现主义等;另一方面是“形式和结构的抽象”,它从古典主义开始,经过新古典主义、库尔贝、塞尚、修拉到立体主义,以后影响到未来主义、构成主义、辐射主义、至上主义、风格主义或新造型主义、具体艺术、圆与方、抽象创造社、硬边绘画、极少主义等。
前者由于强调感情的直接宣泄、有机的形态和表现方法上的绘画性而俗称“热抽象”,后者因着重于理智的结构分析硬边、几何化的造型和平涂的塑造方法而俗称“冷抽象”。
在推动“抽象艺术”的发展中,德国艺术理论家和哲学家沃林格1908年出版的《抽象与移情》一书起了关键的作用;1912年康定斯基出版的《论艺术中的精神》一书则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抽象艺术”的原理和原则,给“抽象艺术”的发展以重大影响。
抽象艺术的产生被理论家解释为是人类在一种与生俱来的“抽象冲动”的支配下创造的,即它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冲动去创造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形式的强烈的内在要求,这种冲动可以是来自外部的刺激,也可以直接由艺术家的内心需要产生。
这一术语是本世纪初德国艺术理论家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1881-1965)最早提出的。
他认为,现实世界变幻不定、五光十色的景象引起了人类心灵强烈的骚动不安,如果人不能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中的规律秩序,就会产生对世界的精神恐惧,因此,人有一种整理纷乱的现实、从中找到超越个别事物偶然性存在方式的内在要求,这就是强烈的抽象冲动。
所以抽象冲动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内心不安的产物。
但是这种抽象冲动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先验心理结构内在地作用于人的情感活动,支配人类从事精神生产的结果。
至上主义——1913年马列维奇也在著名的“靶子”展览中展出了一批典型的“立体未来主义”的绘画,在这些作品中,绘画对象被以圆筒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交错的、近乎机械的节奏,这使人们想到了莱热那些表现工业场景和工业题材的作品。
但是马列维奇对自己作品里还残留着主题这一不正常现象耿耿于怀,于是,他又在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幅白底上有一个黑方块的作品,以表明他对纯粹艺术的追求。
照他本人的话说:“我竭尽全力要从物体的重担下把艺术解放出来”。
这是一幅铅笔素描,是这种风格的第一个实例,也使他成为最早把绘画作为一个绝对纯几何抽象体系的画家,马列维奇把这种画称之为“至上主义”(Suprematism)。
在他写的一本名为《至上主义:非客观的世界》的书里,这样解释了他的艺术:“所谓至上主义,我指的是绘画艺术中纯感觉的至上。
”他写道:“从至上主义的观点看,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感觉――在本身中,和在已被唤起的完全独立的上下关系中。
”从此出发,马列维奇就把学院派印象主义,甚至塞尚和立体主义等都视为“自然主义”,是与“艺术”无关的,因为“客体”对世界的本质而言只是“谎言”,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与自然无关的“非客观”的存在,而“至上主义”就是“对在时间过程中由于‘客体’的增长而早已逝去的纯艺术的再发现。
”马列维奇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神秘主义者,他认为,可以证明一幅绘画是完全能够脱离任何映象,或者脱离对于外部世界的模仿而独立存在的,这使他的艺术具有了某种神秘主义色彩。
在1915年和1923年之间,他继续实验了三度的素描和模型,其中研究了在三度之中的形式问题。
这些抽象的三度模型所提出的问题,使“立体未来主义”成为一种过渡的风格,它不仅对以后俄国构成主义以及以构成主义为基础的抽象艺术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马列维奇的弟子,特别是李西茨基,传播到德国和西欧,影响了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以及现代建筑的国际风格的进程。
几何抽象——又被称为“硬边绘画”,即它是用边缘清晰的几何形来构成其形象的。
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评论家朱利斯·郎斯纳于1959年提出,用以描述那些使用大面积的、平涂的、未加调和的色块,再由精确勾勒出的边缘加以限定的绘画形式,这种绘画类型从1960年以后才开始流行。
评论家艾洛维给这个概念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硬边的定义与几何艺术正好是相反的:“塞尚以之成名的‘锥形、圆柱形和球形’,继续出现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绘画作品中。
然而,即使如此,这些形式也表现得不纯正,抽象艺术家们已经倾向于编排独立的要素。
形式曾一直被当作分离体来看待”,而“在硬边绘画中形式不多,画面洁净无暇,整幅绘画成为一个整体单元,形式展现于整幅绘画,色调限于两到三种,这种稀疏空旷回避了背景图形的立体效果”。
“硬边绘画”与更早时候的几何传统之间的重要区别,正是这里所引述的探寻一种完整的统一体,没有前景或背景,也没有“背景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