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583.00 KB
- 文档页数:17
《原子的结构课时2》PPT 课件contents •原子结构概述•原子核与核外电子•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关系•实验方法探究原子结构目录01原子结构概述原子定义与组成原子定义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
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电子绕核运动。
原子大小与形状原子大小原子的大小通常用其半径来表示,原子半径的数量级为10^-10米。
原子形状由于电子绕核运动的概率分布呈现球形对称,因此原子可看作是一个球体。
原子内部构造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
电子云电子在原子中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而是按一定概率分布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中,形成所谓的“电子云”。
能级与轨道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可用能级和轨道来描述。
不同能级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同一能级上的电子可能处于不同的轨道。
02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的性质原子核的稳定性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直径约为原子直径的万分之一。
不同元素的原子核稳定性不同,放射性元素会自发地发生核衰变。
030201原子核组成及性质电子在核外排布时,总是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能级上,然后再排布在能量较高的能级上。
能级交错原则在同一原子中,不可能存在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在等价轨道上排布时,总是尽先以自旋相同的方式单独占据不同的轨道。
洪特规则核外电子排布规律010405060302电子云概念:电子云是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概率密度分布图,用小黑点的疏密程度来表示电子在该点出现概率的大小。
电子云特点电子云不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而是一种概率分布。
电子云可以近似地表示电子的运动范围。
电子云形状与原子轨道形状相同。
电子云密度越大,表明电子在该区域出现的概率越大。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重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方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学过程】一、预习自学探究新知认真阅读课本54页1-3自然段。
观察图3-10和3-11,3分钟后完成下列问题:问题一:原子中核外电子运动有的特点?电子在原子中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
问题二:原子中核外电子排布有的特点?排布,由里向外分别为一、二、三……七层。
问题三:怎样表示原子的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怎样画原子的结构图?二、小组合作相互研讨观察课本第54页图3-12,4分钟后,完成下列问题:问题四: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规律?①原子的第一层最多排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个)。
②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排满第层个电子,再排第二层,排满第二层个电子,再排第层.(先排层,后排层)问题五:各类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结论:原子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三、交流展示巩固知识四、反馈测评强化知识(1)、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比镁原子少1个质子的原子;2、原子核只有1个质子的原子;3、核电荷数为18的原子;(2)、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第二层电子数是第一层与第三层电子数之和的2倍,则该元素是什么元素?(3)具有下列核电荷数的原子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A、11B、7C、18D、14五、归纳总结知识拓展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主要有哪些?知识间存在哪些联系?六、作业布置:第57页第1题。
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资源分析】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在本单元中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使学生所学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完整化。
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核外电子的排布”(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它的教学作了一个铺垫。
【教学策略分析】本课题的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和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展开讨论,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
【教学准备】1.自制的有关投影片、离子形成的动画片、复印的课文插图;2.网上下载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过程】归纳小结形成结论1.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有几个电子?2.原子核外第二层最多有几个电子?3.原子核外第三层最多有几个电子?4.元素的种类取决于________。
5.1—18号元素中哪些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列表比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背景和地位:第三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学习工具,是初中能否学好化学的第一道"分水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二、教学课题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原子的构成又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第二次接触。
本课题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离子的形成及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介绍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X青莲教授。
三、教学设计思路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离子的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化合价和化学式打基础,特别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在前面我们学习的有分子、原子,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引出离子,从而引出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离子。
我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课件、白板、视频动画等。
教学程序上采取老师提问--小组讨论--表达交流--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最后通过测试反馈来完成教学。
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大多数很喜欢上网,于是我就投其所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
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的形成的过程。
知道里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2、体验“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有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