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95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分层、结构示意图||,不同元素的规律)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数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我们又知道了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探究新知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板书]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读图并计算】再次读图3-9并计算原子半径大约是原子核半径的多少倍?【抽生回答】原子核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
【讲解】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计算就会得出原子核的体积就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假设一个原子有一座一百多层的摩天大厦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就相等于楼体中间的一个小小的门把||。
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
可见原子核比整个原子小得多||。
所以||,相对来说||,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视频】电子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过渡】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有什么特点?会不会碰着呢?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呢?是不是象行星绕太阳那样旋转呢?[回答]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有规律的||。
【讲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3、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能力目标1、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2、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
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
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
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
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
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
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
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资源分析】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在本单元中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使学生所学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完整化。
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核外电子的排布”(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它的教学作了一个铺垫。
【教学策略分析】本课题的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和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展开讨论,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
【教学准备】1.自制的有关投影片、离子形成的动画片、复印的课文插图;2.网上下载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过程】归纳小结形成结论1.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有几个电子?2.原子核外第二层最多有几个电子?3.原子核外第三层最多有几个电子?4.元素的种类取决于________。
5.1—18号元素中哪些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列表比较。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中本节课内容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两部分的内容。
学生在课题1的学习中,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本节课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
该知识是上节课原子的结构的延伸,也为其后第十单元及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
教材第一部分先从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引出电子层的概念并介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展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随后引入“相对稳定结构”概念,从而归纳非金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其得失最外层电子的趋势。
第二部分以钠与氯气反应的实例加以拟人的卡通图说明离子是如何形成并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的,同时介绍离子符号的书写。
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图表概括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可见,教材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方式介绍、分析离子的形成。
由此可知,离子的形成应该是本节课中教材强调的重点,前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是为离子形成的讲解做铺垫的。
二、学情分析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形象的比喻,知道核外电子运动特点是分层排布的;(2)通过离子形成过程的学习,知道离子符号的含义,学会书写离子符号;(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4)通过本节课小结部分,能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类别和性质的密切关系;(2)通过角色扮演NaCl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3)通过模型展示等方法,会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物质的微粒观;(2)初步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背景和地位:第三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学习工具,是初中能否学好化学的第一道"分水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二、教学课题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原子的构成又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第二次接触。
本课题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离子的形成及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介绍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X青莲教授。
三、教学设计思路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离子的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化合价和化学式打基础,特别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在前面我们学习的有分子、原子,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引出离子,从而引出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离子。
我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课件、白板、视频动画等。
教学程序上采取老师提问--小组讨论--表达交流--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最后通过测试反馈来完成教学。
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大多数很喜欢上网,于是我就投其所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
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的形成的过程。
知道里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2、体验“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有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第15课时课题2:原子的结构(2)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分子与原子”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
本节课内容包括离子形成以及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共两部分内容。
学生在学习课题1时,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本节课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
该知识是上节课原子的结构的延伸,也为其后第十单元及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
同时,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是化学中第一次涉及到计算内容,为后续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铺垫,因此本节课内容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过,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素养目标(即教学与评价目标)素养目标包含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目标的条目之间建议为一一对应关系,评价目标是“诊断和发展”相应的教学目标的。
教学目标从三维目标角度设定,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描述,每个维度写1点,不要太多。
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中诊断与发展知识学习的探究发现水平,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诊断与发展”知识结构水平,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诊断与发展”价值水平(可从三个方面描述:学科价值、社会价值和育人价值)。
【教学目标】1.能正确书写常见阴阳离子的符号;能用结构示意图表示NaCl的形成过程;能根据定义计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知识与技能)2.能根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构建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找到原子与离子的区别;理解原子的质量与相对质量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相对原子质量在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3.通过氯化钠形成物质的过程,认识物质结构的奥秘,知道化学式书写的规范性与含义,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正确规范的表达形式。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初步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能画出原子序数从1 ——18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观察、相互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特点,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三、教学手段: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题2 原子的构造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构造特点,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构造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二、学生认知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这节课要继续想象并探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教师讲述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问题1】根据文章内容描述,画出原子的构成。
运用教材,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原子的构成〞有关知识。
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画出原子的构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奠定根底。
【问题2】根据论文描述,你认为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引入新课】那么原子核外的电子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我们一起看看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
学生猜测,并发表意见:〔1〕围绕一个中心运动,不会离开原子;〔2〕好似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3〕运动速度特别快……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
环节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阅读】阅读教材,并提炼出核心内容。
阅读教材,完成阅读作业。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讲解】〔1〕原子核与原子的相对大小关系。
〔2〕〔投影〕以氧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为例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并讲解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层的划分。
倾听,理解:〔1〕原子核很小,居于原子中心;〔2〕电子在一个很大的空间作高速运动。
倾听,理解核心内容:〔1〕能量较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较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几条根本规那么〔略〕。
域运动;〔2〕从里到外,依次记作第一层、第二层……第七层,分别用K、L、M、N、O、P、Q七个符号表示。
倾听,理解,记录。
【讲述】用原子构造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的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
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1.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典型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过程
方法1.通过想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通过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Nacl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1.通过张青莲教授的史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结构特点,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这节课要继续想象并探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教师讲述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问题1】根据内容描述,画出原子的构成。
运用教材图3-9,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原子的构成”有关知识。
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画出原子的构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问题2】根据论文描述,你认为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引入新课】那么原子核外的电子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我们一起看看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
学生猜想,并发表意见:围绕一个中心运动,不会离开原子;
好像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
运动速度特别快……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
环节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阅读】阅读教材P54第1-2自然段和图3-10,并提炼出核心内容。
阅读教材,完成阅读作业。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讲解】
原子核与原子的相对大小关系。
以氧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为例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并讲解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层的划分。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几条基本规则。
倾听,理解:原子核很小,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一个很大的空间作高速运动。
倾听,理解核心内容:能量较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较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从里到外,依次记作层、第二层……第七层,分别用、L、、N、o、P、Q七个符号表示。
倾听,理解,记录。
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
【讲述】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的表示核外
电子的排布。
倾听,思考,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帮助学生建构微观模型。
【问题3】观察图3-12所示的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看看你能发现哪些规律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下表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环节三、认识离子的形成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讲述】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没有达到稳定结构,要想达到稳定,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倾听,思考。
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新的内容。
【问题4】教师先播放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视频,然后提出“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结合生成生成氯化钠?”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氯化钠形成过程的动画示意图。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通过交流大致得出:钠原子应该失去1个电子,氯原子应该得到1个电子,就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学生观看,加深理解。
培养学生从微观视角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5】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作模拟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两个小组进行汇报表演。
加深学生对氯化钠形成的微观理解。
【问题6】通过刚才的讨论,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什么是离子?离子又可以分为哪几种?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它们呢?学生讨论,交流。
得出:
离子的概念,就是带电的原子;离子又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所带电荷数来表示离子。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7】原子和离子是可以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请同学们思考原子和分子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教师利用投影,引导学生对原子、离子进行对比分析。
讨论、交流,并概括总结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培养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环节四、探究原子质量与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也有质量,让我们一起来看几种原子的质量。
【投影】氢、碳、氧、铁原子的质量:
倾听,并体会原子的质量很小,直接使用很不方便;并
思考有什么可以更方便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讲述】利用投影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
【问题8】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讲解,自己总结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问题9】同学们能用表达式表示出来吗?【课堂练习】
倾听,理解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
交流表达,得出: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讨论交流得出下列表示式:
完成练习,并交流方法。
通过图示的方法,将抽象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地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所学知识。
【投影】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和相对质量。
【问题10】观察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讨论交流,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投影】几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和中子数。
【问题11】观察表中数据,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讨论
交流,得出: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引导看书】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就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课本62页,我们可以查阅一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看书62页和53页表格,体会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