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786.50 KB
- 文档页数:24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何德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难点)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重点)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
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相对于体育场中的小蚂蚁),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1提出问题: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2.学生阅读课本P54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1).核外电子的运动有没有固定的轨道(2).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什么](3).核外电子是在什么地方运动的(4).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5).现在发现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有几层(6).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几个3.师生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4.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把图3-1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5.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6.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7.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重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方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学过程】一、预习自学探究新知认真阅读课本54页1-3自然段。
观察图3-10和3-11,3分钟后完成下列问题:问题一:原子中核外电子运动有的特点?电子在原子中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
问题二:原子中核外电子排布有的特点?排布,由里向外分别为一、二、三……七层。
问题三:怎样表示原子的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怎样画原子的结构图?二、小组合作相互研讨观察课本第54页图3-12,4分钟后,完成下列问题:问题四: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规律?①原子的第一层最多排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个)。
②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排满第层个电子,再排第二层,排满第二层个电子,再排第层.(先排层,后排层)问题五:各类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结论:原子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三、交流展示巩固知识四、反馈测评强化知识(1)、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比镁原子少1个质子的原子;2、原子核只有1个质子的原子;3、核电荷数为18的原子;(2)、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第二层电子数是第一层与第三层电子数之和的2倍,则该元素是什么元素?(3)具有下列核电荷数的原子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A、11B、7C、18D、14五、归纳总结知识拓展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主要有哪些?知识间存在哪些联系?六、作业布置:第57页第1题。
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资源分析】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在本单元中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使学生所学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完整化。
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核外电子的排布”(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它的教学作了一个铺垫。
【教学策略分析】本课题的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和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展开讨论,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
【教学准备】1.自制的有关投影片、离子形成的动画片、复印的课文插图;2.网上下载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过程】归纳小结形成结论1.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有几个电子?2.原子核外第二层最多有几个电子?3.原子核外第三层最多有几个电子?4.元素的种类取决于________。
5.1—18号元素中哪些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列表比较。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中本节课内容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两部分的内容。
学生在课题1的学习中,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本节课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
该知识是上节课原子的结构的延伸,也为其后第十单元及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
教材第一部分先从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引出电子层的概念并介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展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随后引入“相对稳定结构”概念,从而归纳非金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其得失最外层电子的趋势。
第二部分以钠与氯气反应的实例加以拟人的卡通图说明离子是如何形成并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的,同时介绍离子符号的书写。
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图表概括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可见,教材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方式介绍、分析离子的形成。
由此可知,离子的形成应该是本节课中教材强调的重点,前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是为离子形成的讲解做铺垫的。
二、学情分析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形象的比喻,知道核外电子运动特点是分层排布的;(2)通过离子形成过程的学习,知道离子符号的含义,学会书写离子符号;(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4)通过本节课小结部分,能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类别和性质的密切关系;(2)通过角色扮演NaCl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3)通过模型展示等方法,会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物质的微粒观;(2)初步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离子”。
学生刚刚接触原子的构成,对微观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困难。
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用实验说明,所以比较抽象。
但是这部分是初中化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基本化学素养的核心环节,《新课标》要求学生必须建立宏观世界与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而且本课中谈及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联系”,“离子是如何形成的”都是中考中必考的内容,所以这堂课完成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了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它的惰性帮助学生去理解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联系,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出稳定结构,同时就自然而然的得出为什么原子要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并了解离子的带电情况了。
除此之外我还要求学生课后记忆常见离子符号,使学生巩固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
这样在第四单元讲解化合价时,我就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化合价的确定,这样对成绩比较好,知识接受比较快的学生来讲,就不用死记硬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对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