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初步形成(1930-1960年)
1933年,我国植物生理学家李继侗培养银杏胚胎,并发现银杏胚乳提取 液可促进离体胚的生长。
1937年,White发现B族维生素对离体根培养的重要性。并指出IAA对植 物生长发育的控制起重要作用。
1937,1938年,Gantheret在培养基中加入上述生长因子,使得柳树形成层 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连续生长。Nobecomt对烟草种间杂种茎段的形成层细 胞培养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1948年,Skoog等通过对烟草茎段和髓培养发现,不定芽和不定根的发生 由生长素/腺嘌呤的比例决定。
1950年,Ball从红杉愈伤组织培养中再生获得器官。
•26
1952年,Morel和Martin通过分生组织培养获得大丽花的脱毒植株,同 年,首次应用微型嫁接技术。 1953年,Tuleche首次从花粉培养中获得银杏的单倍体愈伤组织。 1955年,Miller等发现了一种促进细胞分裂的植物激素—激动素,后来 发现激动素可用来代替腺嘌呤促进芽的形成,而且其效力比后者高3万 倍。 1957年,Skoog和Miller发现改变细胞分裂素/生长素比例,可以控制根 和芽的发生。 1958年,Maheshwari和Rangaswamy从柑橘胚珠的珠心组织培养中再生 获得体细胞胚;同年,Reinert 和Steward分别从胡萝卜的愈伤组织和细 胞培养中再生得到原胚,为以后的组织培养中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 生奠定了基础,也为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提供了证据。
构,即同时形成一个有苗端和根端的双极性结构,而发育 成再生植株的途径。
魔芋胚状体
•21
胚状体发生途径
外植体
脱分化
愈伤组织
再分化
胚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