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1.3《简单的实验技巧》同步练习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 格式:doc
- 大小:869.50 KB
- 文档页数:8
量筒和体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体积的常用计量单位;(2)初步学会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体积测量与人类是密切相关,让学生亲自操作,初步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养成仔细观察和正确记录实验数据的习惯,以及在探究活动中与人分享和交流思想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1.量筒的使用方法。
2.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在体积的测量中,不同的测量对象同样需要不同的测量工具。
规则固体的体积测量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的,所以本节课可以以此为导入,然后再进行液体体积测量的教学。
液体体积的常用测量工具量筒的使用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使用量筒的时候需要做到一放、二看、三读,其中需要特别强调“二平”:量筒必须放平,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平(水银除外,与凸液面的最高点相平)。
在液体体积的测量中还有一个细节需要提醒学生:用滴管向量筒滴加少量液体的时候,需要将滴管垂直地放在量筒的上方逐滴加入。
测量液体体积是其后测量容器容积及不规则固体体积的基础,所以学会正确使用量筒至关重要。
一、学生活动活动1:测量体积。
预期目标:学会测量固体、液体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活动建议: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中需要回顾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和客观地记录测量结果的重要性。
对容器容积的测量可以让学生先估计,比如可口可乐易拉罐的容积,酱油瓶的容积,矿泉水瓶的容积,让科学与生活贴近。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采用的也是差量法,提醒学生石块放入量筒的时候,需轻轻滑下,防止砸碎量筒底部。
对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拓展探究一下如何测量浮在水面上的小木块体积,其中小石块和小木块最好是长条形的,容易操作。
二、训练与评价“我是小小科学家”——课外探究。
怎样测量飘在水面上的塑料泡沫的体积呢?三、练一练(1)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某同学采用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第___________(填字母)个实验测量是没有必要的,石蜡的体积是__________。
观察和记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器材,设计并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在探究活动中,仔细、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学会有针对地猜测物体的某些性质。
会用文字、图表等形式记录所进行的活动及观察到的现象,并选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交流。
2.过程与方法:仔细并客观的进行观察;如实的记录和正确地处理数据。
3.态度与价值观: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尊重实验所得的原始数据。
认识到很多科学知识需要不断完善的。
活动中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能仔细观察及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难点】
用带电胶棒使水弯曲。
【教学准备】
黑盒(注明A.B.C.D)。
【教学资源】
学习单(注明A.B等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认识我们的实验室【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
2.了解药品取用的规程,能进行药品的取用。
3.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全景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通过亲身经历实验探究,初步学会药品取用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1.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
【教学重点】1.仪器的识记。
2.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
【教学难点】量筒和滴管的使用。
【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实验用品:烧杯、集气瓶、酒精灯、滴瓶、铁架台、漏斗、试管夹、玻璃棒、试管、镊子、药匙(纸槽)、量筒、胶头滴管、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酚酞溶液。
【教学过程】惯。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共同走进了化学实验室,认识了试管、量筒等一些仪器和它们的使用方法,学习了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大家也练习了这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大家总结一下你在这节课的一些具体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习题反馈】1.下列关于实验基本操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滴加液体药品B .倾倒液体C .读取液体体积D .取用碳酸钠粉末 2.读量筒中液体体积时,某同学俯视读数为20mL ,则实际为( ) A .大于20m L B .小于20mL C .为20mL D .无法判断3.做完实验后,对于用过的废液,你认为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 .拿出实验室 B .留在实验台上,准备下次实验用 C .倒入废液缸中 D .放回原试剂4.我能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也知道它们的用途。
A_______B________C____D______E________其中,能直接进行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___;可以量取一定量液体体积的是_________;收集少量气体的仪器是_________;用于给其他物质加热的是。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3.1.3《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教案一. 教材分析《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掌握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过程及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细胞分裂和生长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学生在细胞方面的知识基础较弱,需要通过具体、直观的实例和实验来帮助他们建立细胞分裂和生长的概念。
此外,学生需要学会合作探究,培养团队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2)掌握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过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探究细胞分裂和生长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过程及特点。
2.难点:细胞分裂和生长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场景、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细胞模型、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彩色笔等。
3.教材: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实例等引导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理解细胞分裂和生长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细胞分裂和生长的特点。
牛津上海版六年级上册4.3《气压》同步练习学校: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 班级:考号:_、选择题1■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发生了7.0级地震,灾害发生后,救护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抢救伤员,所采取的措施和用到的器材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听诊器可以改变伤员的心跳声和呼吸声的音调B.生命探测仪利用了红外线可以灭菌的特点C.夹取消毒棉擦伤口的镶子是费力杠杆,虽然费了力,但省了距离D.用针筒抽取药液时,药液因受到针筒的吸引力作用而进入针筒2.现实当中,人们的许多活动、做法都跟我们学过的知识有关,下列对涉及大气压事例论述不正确的有()A、用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嘴里,其实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B、护士利用针筒,将药液注射到你的静脉中的过程中利用到了大气压。
C、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还让人们认识到大气压是很大的。
D、胶头滴管从试管中取药液的过程中利用到了大气压。
3.瑞安市应征入伍赴藏的青年,刚到达青藏高原时,常会头晕、头痛、耳鸣,有的甚至恶心、呕吐,其主要原因是()A、高原上气温偏低,经常下雪B、高原上空气稀薄,气压偏低C、高原上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D、高原上道路崎岖,人体能量消耗过多4.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现象仍然存在的是()A、火山爆发B、雷电交加C、流星划破夜空D、狂风暴雨5.据报道,一个普通农民发明了塑料袋小提手,能防止双手被较重的塑料袋勒得发痛。
使用这种小提手提塑料袋能()A,减小对手的压强B,减小对手的压力C .增大对手的压强D .增大对手的压力6 .下列现象可能出现在彳氐气压区的是()A、一般无云B、蜻蜒飞得较高C、空气从下往上流动D、晴朗干燥7.对于下列几种动物的形态或生活习性,小柯同学试图从科学的角度给予解释,其中正确的是()A.骆驼的蹄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来减小对地面的压力,使其在沙漠中行走自如B.“蜻蜒低飞,不雨也阴”说明空气气压大C.深水里的海鱼,捕到岸上时会死掉,主要原因是水面上的压强比深水处小得多D.火车站台的警戒线设置是因为火车开过时空气流速大,气压大8 .青藏铁路建成后.乘高原列车去西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3.1.1《显微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显微镜》是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在显微镜的使用方面,大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会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
2.难点: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
2.演示法:展示显微镜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显微镜的使用。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样本,培养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显微镜的使用技巧,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显微镜、样本、实验器材、课件。
2.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显微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显微镜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对显微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呈现(5分钟)教师讲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同时演示显微镜的操作过程。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操作。
操练(15分钟)1.教师发放样本,让学生分组用显微镜观察。
2.学生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样本,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猜测
【学习目标】
1.理解猜黑盒的实际意义。
2.学习猜黑盒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探究活动的主要特征。
2.学习到猜测的方法,然后在生活中运用。
【学习过程】
一、新知学习
1.如果给你一个密封的“黑盒”。
盒子内装有一些物体,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你有什么方法猜测盒子内的物体呢?
2.猜测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3.黑盒内的物体的哪些性质是无法猜测的?
4.如何大大提高猜测的准确率呢?
5.请简述猜测“黑盒”的步骤:
二、达标检测
1.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常常需要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当科学家不能找出确定答案时,他们会根据已知的资料,_____________,
3.当作出猜测后,会怎样验证猜测的准确性?
4.在实验中我们猜测了“黑盒”,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猜测什么?5.猜测时,我们可以通过某些方法猜测到“黑盒”的哪些性质呢?。
1 1.3《简单的实验技巧》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量程都是100℃的甲、乙、丙三支酒精温度计,分度值都是1℃,甲玻璃泡的容积大些,乙、丙相同,甲、乙玻璃管的内径相同,丙粗一些,由此可判断这三支温度计相邻的两条刻度线间的距离( ) A.甲最长,丙最短 B.甲最短,丙最长 C.乙最长,但不能比较甲与丙的长度 D.乙最短,但不能比较甲与丙的长度 2.同一个物体的温度,可以利用摄氏温标或热力学温标来表示。例如:某一天中午的自来水温度,用摄氏温标表示为20℃,用热力学温标表示为293K。那么,当自来水的温度升高1℃时,用热力学温标表示这一温度的升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大于1K B.温度升高小于1K C.温度升高等于1K D.无法确定温度升高的值与1K大小的关系 3.一个篮球场的面积大约是( ) A.40米2 B.400 分米2 C.400米2 D.400千米2 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防止液体外洒,应将滴管伸入试管内 B.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继续通H2使固体冷却至室温 C.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D.为了使配制的溶液浓度更准确,可以在量筒里溶解溶质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 )
A.点燃酒精灯 B.检验气密性 C.稀释浓硫酸 D.收集氢气 6.用体温计测得小军的体温是37.4℃,若没有把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又用它去测量小明和小平的体温。如果小明和小平的实际体温分别为37.2℃和38.1℃,那么两次测量结果应该是( ) A.37.2℃和38.1℃ B.37.4℃和38.1℃ C.37.2℃和37.4℃ D.38.1℃和37.4℃ 7.在中考身体素质测试的立定跳远时,小军同学发现裁判员在给某同学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得很松,于是提出意见,他认为( ) A.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B.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C.真实值大于测量值 D.都有可能
8.如右图所示,三个口径不同的量筒,它们的最小刻度值都是1毫升。用哪个量筒测量时其读数的偏差较小( ) 2
A.甲 B.乙 C.丙 D.甲、乙、丙都一样 9.小明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2.42cm.2.43cm.2.42cm.2.44cm.2.64cm,你觉得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 ) A.2.42cm B.2.428cm C.2.43cm D.2.47cm 10.小明有一支特殊的温度计,它的刻度是均匀的,但读数不够正确,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40C,放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里的读数是960C,用这支温度计测一杯水的温度时读数为200C,你能帮他算算这杯水的实际温度吗?( ) A.160C B.17.40C C.18.40C D.240C 11.用刻度尺测量《科学》教科书的长,以下哪个是产生误差的原因( ) A.刻度尺没有跟教科书的长边平行 B.刻度尺没有紧贴教科书 C.读数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 D.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 12.下列单位换算过程表达式正确的是( ) A.5.2米=5.2×100=520厘米 B.5.2米=5.2米×100厘米=520厘米 C.5.2米=5.2×100厘米=520厘米 D.5.2米=5.2米×100=520厘米 13.下列有关“水”的实验中,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二、填空题 14.使用酒精灯时要特别注意安全,不当使用会引发安全事故。回答下列问题: (1)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酒精灯不用时要用 熄灭。 (2)酒精灯的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用酒精灯加热时,物体放在 处,温度升高得最快。 3
15.给下列测量数据补上合适的单位: (1)小赵的身高1.65 ; (2)科学科学书本封面面积约为300 ; (3)小军运动会百米成绩为13 ; (4)一角硬币的厚度约为2.4 (5)一瓶矿泉水的体积为250 = 升; (6)学校操场跑道一圈的周长是200 = 千米 16.两支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 ℃,经消毒后直接用来测量甲、乙两人的体温分别是38℃和39 ℃,则测量结果可能正确的是 (填甲或乙)。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17.为了较准确地测出金属丝的直径,可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由图可知,金属丝匝的总长度是 ,直径是_ 。若在数匝数时少数了1匝,则测量值将偏__ __;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空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__ __。
18.如图所示,在两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盏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
加热相同时间后,分别测量两者的温度,发现沙子的温度明显高于水,这是因为 。加热时需要搅拌沙子,目的是 。 在两只烧杯上方分别盖上玻璃片,过一会儿发现装水的烧杯上方的玻璃片内侧有小水珠出现。用手摸两块玻璃片,发现装 (选填“沙子”或“水”)的烧杯上方的玻璃片温度较高,原因是 。 19.如图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图甲铅笔的长度是 ;图乙长方体长度是 。图乙中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以上两把刻度尺精确度较高的是 (填甲或乙)。
10 20 ℃
30 图(4) 4
三、计算题 20.有一只刻度模糊不清的温度,将它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4厘米,将它插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长度为24厘米。当将此温度计插在某液体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14厘米,则此液体的温度是多少?(写出简要的过程)
四、探究题 21.如下图所示是同学们在教育基地利用石膏学习制作模型,下面是模型制作的过程。
(1)用秤称取一定量的石膏粉末放在盆子里。 (2)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在测量液体的体积时我们一般使用 ;读数时视线应与 相平,体积是_ 厘米3。 (3)把水倒入石膏粉中搅拌均匀,小明不小心碰到了盆子,发现盆子的表面变得热热的。 请问小明手上接受热的刺激的组织是 。 (4)然后将搅拌后的石膏倒入模具,将模具放在烤箱里烘烤,烤箱温度下图所示,烤箱内的温度是 。 (5)等石膏变硬后,同学们高兴地把自己精心制作的模型拿出来,小明很细心地发现自己在放置石膏的过程中不小心留下了自己的指纹,请问决定指纹的遗传物质是储存在哪里的? 。 (6)为了更清晰地观察和研究指纹,我们可以借助 。(填写一种仪器名称) 22.如图所示,测量一块小蜡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__ _毫升; B.用细线拴住一枚铁钉; 5
C.将铁钉慢慢地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此时量筒示数为V2=__ __毫升,则铁钉体积为__ _厘米3; D.用细线将铁钉和蜡块拴在一起; E.将铁钉和蜡块慢慢的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量筒读数为V3=_ _毫升,则蜡块体积为_ 厘米3。 分析上述步骤,其中不必要读数的步骤是_ _(填字母代号),蜡块的体积可表示为V=_ ___。(用V1、V2、V3中的某些量表示) 23.科学上,生物的分类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即用7个等级将生物逐级分类。 (1)从生物分类的等级看,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分类等级越低,所包括的生物共同点 。 (2)我们根据动物体内有无 ,将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体温恒定、身体被毛的是 类。 (3)下列植物中,属于无根、茎、叶分化的藻类的有 ;属于绿色开花植物的有 。(都填序号) A 月季、B 海带、C 马尾松、D 紫菜、E 胎生狗脊、F 葫芦藓 (4)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的 原理制成的。 (5)人体和浩瀚的宇宙类似,都是有层次结构的。请选择“系统”或“组织”或“器官”等人体结构层次的名词,依次填入在下列方框内:
24.小科注意家里摆钟(如图)的钟摆在有规律地摆动,经认真观察发现钟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刚好是1秒,就想:是不是所有的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都是1秒呢?于是小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称周期T)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他的猜想:猜想①:可能跟小球摆动的幅度有关; 猜想②:可能跟小球质量有关; 猜想③:可能跟绳子长度有关。 (1)为验证猜想②是否正确,小科同学已准备了秒表、刻度尺,还缺少一种实验室常用的测量仪器,它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验证猜想③是否正确,小科用同一小球做了大量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摆长l/m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周期T/s 1.1 1.3 1.4 1.5 1.7 1.8 1.9 2.0 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如果家里的摆钟变慢了,为了调准,应该把摆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长”或“调短”)。 (3)从表中可以看出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比较短,直接测量摆动一次的时间误差比较大,为了减小误差,小科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