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近代民主制度形成和发展(一)
- 格式:ppt
- 大小:4.82 MB
- 文档页数:22
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王权;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1)背景:A.历史传统:13世纪<<大宪章》的签署给王权设定了界限,并形成了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B.政治前提:1688年的光荣革命解决了王权与议会的权力之争。
(2)制定: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1)内容: 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影响: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是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到法治,英国社会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 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2)“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首相承担了实际行政职责。
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3)运行机制: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4)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两党制的形成,议会选举由个人竞争扩大为两党间的角逐,大选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3.1832年议会改革(1)改革原因:““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议会基本掌握在资产阶级化得贵族手中,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日渐高涨(2)改革结果和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发展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议会具有立法权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
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二三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两个趋势:国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权利不断增强三个转移:A.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B.行政权力有国王转移到内阁;C.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二.北美大陆的新体制1.联邦宪法的制定..(1)背景:.A.1776年,英属北美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B.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①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关税,无力保护本国经济的利益②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
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1.谈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很多人认为“光荣革命”是一次完美的政治设计。
其“完美”体现在( )A.确定责任内阁制B.以妥协方式确立民主制C.实行了议会主权D.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解析:“光荣革命”以不流血的宫廷政变的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故B项正确。
答案:B2.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
这一规定( ) A.有利于国王的独断专行B.有利于议会权力扩大C.标志内阁首相取代王权D.标志国王行政权丧失解析:据材料“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可知嗣位法有利于限制国王权力,扩大议会权力,故B项正确。
答案:B3.“英国‘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这里的“办法”是指( )A.恢复“王在议会”B.确立议会主权C.建立责任内阁制D.发动宫廷政变解析:“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答案:B4.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指出:“从英国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从此后英国就坚定地走在改革的道路上了,它可以自信地面对未来,随时变革自己的制度……”材料中的“中等阶级”是指( )A.中产阶级B.工业资产阶级C.工业无产阶级D.新贵族解析:中产阶级一般指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这是一个貌似明晰,实则含混的定义,不符合题干主旨,故A项错误;在工业革命发展的背景下,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他们成为主导历史走向的力量,故B项正确;工业无产阶级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不能真正地掌握政权,故C项错误;新贵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领导者,不属于中等阶级,故D项错误。
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了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变革与发展。
从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到现代的民主政体,欧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从而逐步形成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民主理念的萌芽和发展。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主要以封建制度为基础。
但随着社会的分工和发展,人们开始对权力分配和参与政治的要求逐渐增加。
尤其在启蒙时代,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如洛克、孟德斯鸠等开始提出人民享有平等权利和自由的理念。
他们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同意,政府的权力应受到人民的限制。
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民主政治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英国的议会制度对欧洲民主政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英国的议会制度最早形成于13世纪,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在政治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7世纪的英国内战以及随后的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议会作为一种代表人民意志的机构,成为了欧洲许多国家民主政治的典范。
第三,法国大革命对欧洲民主政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法国大革命后,封建制度彻底崩溃,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
人权宣言的颁布和立宪制度的建立,为法国奠定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经验对其他欧洲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发了其他国家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渴望。
第四,工业革命对欧洲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扩张和工业化进程增加了劳动者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诉求。
劳工运动的兴起促使政府开始承认工人的权利,并逐渐引入了普选制度。
这使得欧洲的民主政治更加广泛地涵盖到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
最后,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结束对欧洲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和苦难使得人们更加珍视和追求和平与稳定。
冷战结束后,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国家纷纷进行政治体制的转型,并逐步实现了民主政治的建立。
近代英国的政治改革与民主发展近代英国的政治改革与民主发展是一个历经曲折而又辉煌的过程。
从启蒙运动到工人运动再到妇女运动,英国政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善,最终建立了一个相对健全的民主体制。
18世纪末期,启蒙运动的思潮逐渐引起了英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呼声。
启蒙思想家们提倡的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政治上,他们强调了代议制和责任制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19世纪初,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工人阶级的兴起使得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裂变。
工人们在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低薪下饱受剥削,他们开始联合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1832年,英国通过了第一次选举法改革,逐渐扩大了选民的范围,增加了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代表。
之后,1848年至1872年,英国相继通过了一系列选举法改革,将选民资格扩大到更多的社会阶层,进一步提升了民主程度。
这些改革使得选举过程更加公正和透明,为民主发展打下了基础。
除了工人运动外,妇女运动也是英国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妇女参政权的争取成为了英国社会的热门话题。
许多妇女开始要求政治权利和平等地位。
经过长时间的奋斗和抗争,英国于1918年通过《选举法》,赋予部分妇女参政权。
这是妇女运动取得的重要胜利,也是英国民主进程的又一里程碑。
除了这些具体的政治改革,近代英国的民主发展也离不开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的保护。
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媒体始终是舆论的发声者,社会舆论向来对政府的政策提出质疑和建议。
媒体的独立性和自由度能够保证信息快速、准确地传播,同时也可以监督政府的行为。
英国对媒体的法律保护相对完善,言论和新闻自由得到了广泛认可,这为英国的民主进程提供了坚实支撑。
近代英国的政治改革与民主发展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效仿。
英国的经验积累了无数宝贵的教训,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因此,在如今全球民主进程中,近代英国的政治改革与民主发展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许洁明一谈到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几个概念是必须先弄清楚的。
关于政党,在西方大多将其功能归结为:组织群众选举,统一和调动公民群众,聚合各种社会阶层为本党谋利;为国家政治机构补充公职领袖,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最重要的是组织“自由民主的政府” 。
他们虽然也承认政党的阶级属性,但更强调政党的选举、执政、立法和监督等职能。
他们还认为,选举制度和议会制度是政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
笔者认为,这是考察英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出发点。
关于政党政治则是指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政党构成了国家政权的核心,政党的活动和政党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集团和阶级利益是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
政党政治是对君主政治和贵族政治而言的,君主政治和贵族政治是依靠血缘纽带和君臣依附关系控制国家政权,政党政治则淡化了这种血缘纽带和君臣关系,以利益和思想的趋同性为基础的政治集团控制着国家的权力机构。
严格地说,政党政治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所谓政党制度是指在现代国家中,政党有组织地参加国家管理的制度,它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套管理体系。
从社会学角度说,政党制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非预向性的历史过程。
然而,作为一种运作机制,政党制度一旦形成便有着相对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它构成了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及个人在政治斗争中的一种行为规范,一种人际关系体系。
在政党制度这个相对恒定的架构中,政党和政党・134・ 梅尔・皮特:《西欧政治制度》第1卷,I.M air P eter,T he W est Europ ean Par ty Sy stem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导言。
政治则具有更大的可变性。
政党、政党政治和政党制度产生的时序一般为:先有政党和政党政治,两者的发展是同步的,不可分割的,尔后才是政党制度的确立。
在英国,王权的衰落过程缓慢而隐晦。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封建君主制时间:449——1215内容:1、封臣对封君的义务:“效忠”、“帮助”、“劝告”;2、封君对封臣的义务:“保护”和维持“封臣”。
特征:“义务性”、“直属性”、“权力分散性”、“世袭性”。
二、等级君主制形成:1215年,《大宪章》的颁布,维护封君封臣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权。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 标志着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时间:1215——1485内容:1、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2、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
特征:君主的权力相对受到约束。
作用: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专制君主制时间:1485——1649内容:统治者君主(皇帝或国王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程序的制约。
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作用:四、共和制时间:1649——1653内容:共和制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民主制是相对于集权制而言的,区别在于: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而共和制是相对于君主制而言的,区别在于: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还是世袭五、君主立宪制时间:1689——至今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发展:1、责任内阁制:起源:16——18世纪,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
当时即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形成: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内阁制原则:1、产生方式:下院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内阁成员由首相从下院多数党议员中挑选任命。
2、统治方式:全体一致,集体负责制。
3、去留方式:内阁失去下院信任时,全体辞职;或请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进行大选。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光荣革命:17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济活动的新贵族。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但在经济上日益强大,而且在议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时,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继承者查理一世都信奉“君权神授”,认为“除上帝以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他们厉行****,经常干涉工商业的生产经营。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侵犯,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同国王展开斗争。
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最终获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
此后,英国成为共和国。
但是,统治者争权夺利不断,政局动荡,查理二世乘机复辟。
复辟期间,查理二世和他的继任者詹姆士二世反攻倒算,竭力加强王权,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非常不满。
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
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
(2)议会权力的确立:光荣革命以后,议会的权力大增,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
其中,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影响最为深远。
《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这样,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冶”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这就是所谓的代议制。
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独裁。
此后,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前提:光荣革命的胜利A.经过: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社会的进步,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并邀请威廉三世入主英国。
历史上把这场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称为光荣革命。
B.影响:结束了专制王权,以不流血的方式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形成过程:(1)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专制王权,以不流血的方式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3)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确立,国王统而不治,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责任内阁制▲形成过程: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期间,内阁形成→乔治一世期间,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1721年,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任财政大臣并主持内阁会议,成为事实上的首相,开创了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并组阁的先例→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确立。
▲特点:●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议会有权倒阁●内阁须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一旦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内阁成员必须全部辞职,或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大选,由新选出的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
(理解内阁与议会间的制衡关系)(4)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选举权扩大(5)19世纪70年代以后,内阁权力开始凌驾议会之上3、特点:虚君、内阁对议会负责、选举权扩大、内阁权力膨胀:二、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背景:邦联体制使新生的美国陷入困境2、内容:(1)实行共和制度(美国属于总统制共和制)A.含义:国家元首和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B.表现:▲总统: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四年一任,连任不得超过两届(选举人团制度)▲议员:参议员每州2名,任期6年,每2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2年。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演变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形成背景首先,英国有着悠久的宪政发展史,其发展过程相对平稳,在政治上表现出延续性的鲜明特点。
英国议会的前身,是起源于13世纪的“大会议”,它是按1215年的《大宪章》建立的。
《大宪章》的主导精神是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骑士和市民的部分利益,把王权置于封建习惯法的约束之下,由此产生了法的地位高于主权的概念。
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由僧俗大贵族参加的上院和由下级贵族与市民参加的下院。
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15世纪末,下院已经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
虽然这一时期的议会仍然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但是种种事实表明,英国早就形成了一种限制王权和注重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并且从贵族民主向资产阶级民主演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其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斗争的必然结果。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线的有利位置,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并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形成。
15世纪末在英国开始的大规模圈地运动,使英国农村出现了很多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形成。
由于资产阶级和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壮大,他们不再甘心忍受专制君主制对他们的横征暴敛和种种限制。
他们对君主专制统治日益不满,要求限制王权,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利。
再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政治前提。
1688年的“光荣革命”,用和平的手段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
革命后由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女婿,即玛丽和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
但是,他们是根据议会的条件登上王位的,并许诺要服从议会的法律。
新的国王是由议会缔造的,没有议会,新国王不会登上王位。
这样,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了,不再是议会屈从于国王,而是国王从属于议会。
英国政治制度介绍(一)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7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初为萌芽时期。
17世纪70年代出现了分别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宫廷党和乡村党,后演变为托利党和辉格党,初步具备政党特征。
1688年,由于面临国王专制的共同威胁,两派联合发动了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这次革命的成功使两派由对立转入并存,并逐步形成了两派轮流执政的宪法性习惯。
2、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形成时期。
19世纪托利党和辉格党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阶级利益和宗教立场日趋一致,前者代表主张保护关税、以地产为中心的地主阶层的利益,后者代表主张自由贸易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选举改革,有力的促进了两党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两党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政党,并形成了保守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3、20世纪初至今为新的两党制的确立与发展时期。
19世纪末,自由党衰落,工党兴起。
1922年成为第二大党。
1924年,保守党和工党开始轮流执政,英国确立了新的两党制。
(二)英国两党制的表现形式反对党制度,依据宪法惯例,在下院占有多数席位的政党为执政党,党的领袖为政府首相并负责组织政府。
在下院席位次之者则为反对党。
内阁成员全部是同属于一个政党的议员,而内阁的更换必须通过下院大选进行,如果反对党获得多数席位,则由反对党重新组阁执政。
反对党在野时组织自己的影子内阁两党的选民基础传统上有差异,保守党的选民基础主要是垄断财团、企业老板、公司经理、农场主等中上等阶层。
工党则与工会关系密切,工会为工党提供绝大部分活动经费,并对工党领袖、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及其政策具有重大影响。
由于受单一制、议会君主立宪政体以及不严格的分权结构的影响,两党的组织比较严密,权力比较集中,有较严格的党纪约束。
(三)内阁与责任内阁制1、责任内阁制的确立由中世纪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11—17世纪)。
经历了御前会议—枢密院—外交委员会—内阁的发展过程,但长期为御用工具。
浅谈英国政治发展史提纲展示∶封建君主制度一.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贵族民主制(5—11世纪)(一)英吉利统一国家的形成(二)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政治制度二.封建集权君主制(11—12世纪)(一)集权君主制的建立(二)集权君主制的巩固(三)亨利二世改革与集权君主制的发展三.等级—代议君主制(13-15世纪)(一)议会的产生(一)议会的早期发展(三)早期议会政治的失败与等级—代议君主制四.都铎王朝专制君主制(16世纪)(一)专制王权的建立(二)王权与议会五.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演进(一)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三)两党制的形成浅谈英国政治发展史一.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贵族民主制(一)英吉利统一国家的形成(5-11世纪)从公元5世纪中叶,正处在原始社会解体阶段的3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颠,形成若干小国争雄称霸长达近300年。
公元597年罗马教廷派遣奥古斯丁到不列颠的肯特王国传教, 此后,不列颠的许多居民都成为了基督教徒。
基督教的传播统一了大多数不列颠居民的宗教信仰,成为凝聚不列颠人思想的纽带。
9世纪中叶,不列颠人联合打击丹麦人入侵,公元871年5月,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率军在爱丁顿与丹麦人展开激战,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丹麦人退居北英格兰。
为此,阿尔弗雷德被英格兰人公认为领袖。
阿尔弗雷德死后,几代继任者征伐不止,终于在10世纪中叶赶走了丹麦人,并迫使威尔士人和苏格兰人称臣,威塞克斯国王成了整个不列颠的统治者,英吉利统一国家终于形成。
(二)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政治制度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是不列颠国家产生和统一形成时期。
此前,盎格鲁—撒克逊人正处在原始社会解体阶段,建国之后,人们的思想冲破氏族观念,出现了阶级,以往的氏族民众会议也不复存在。
然而,由于受原始社会氏族军事首领公选制的影响,在新国家中产生了特有的中央机构,即“贤人会议”“贤人会议”的成员主要是教士、贵族和地方官员,会议由国王主持,会期不定。
英国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英国一直被视为民主制度的始祖和模范,而其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在英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和智慧的熏陶下,民主制度从初步的萌芽逐步走向完善。
下面,我们就来一探英国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老的英国议会制度1265年,英国首次召开了由大大小小的领主和平民组成的议会,这标志着英国议会制度的雏形被确立。
之后,英国议会历经几经变迁,终于在1689年通过《英国权利法案》,开始逐渐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议会制度。
英国议会制度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权力分配体制,也就是说权力来自于国家的最高层次,而后被分配给下层政府和议会。
英国议会制度可以分为上议院和下议院两部分,上议院由贵族和主教组成,而下议院则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这种体制方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一直被视为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
二、声势浩大的工人运动英国的工人阶级历史悠久,早在19世纪初,就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工人运动的核心是工会组织,这些组织旨在推动工人权益的保护和政治权利的扩张。
为此,工会们不断发动罢工和示威活动,要求政府通过立法实现工人的利益和权益。
得到工人阶级的支持后,英国政府开始逐渐采取一系列针对工人阶级的改革措施。
包括改善工作条件、保护工人权益、加强工会组织的合法地位等。
这种改革不断推动了英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英国的选举制度和参政权的范围。
三、参政民主化的推进为了扩大普选的范围和加强选民的权利,英国政府在19世纪和20世纪推出了许多法案。
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选民的权利和扩大选民的范围。
在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政府推出了《1918年选举法》,提高了选举权的标准,允许女性投票,并将选民的范围扩大到全国。
随着英国民主制度的逐渐完善,英国议会制度也随之调整和改革。
1951年,英国通过了《巨头政府法案》,规定英国政府在未来的选举中必须以绝对多数获得选票才能执政。
在此之后,英国议会体制的权力逐渐向下转移,英国议会主席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