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 格式:pdf
- 大小:8.64 MB
- 文档页数:71
《易传》说卦传·第五章关于易传《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第五章原文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
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
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
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
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第五章译文此段是文王对于后天八卦图的诸多阐释系列或系统的一种。
后人据此画出后天八卦方位图,也称作文王八卦图。
先天八卦是体,说明事物的整体即太极先天的生成秩序和生成现象,他是纵向的,代表了时间的推演。
后天八卦是用,代表了八个方位的空间,八个卦的空间排列规律,是横向的,代表了空间。
文王内圣而外王,所以在周易说卦传的阐释中,文王以王道治世的道理,来阐释八卦排列的方位秩序。
开创了后天八卦义理应用的一个特别的系列。
这个八卦的排列从东方开始,东方为震卦,太阳升起的地方。
帝出乎震,帝是领袖人物。
帝是领袖,是首脑。
周易: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震的方位是东方,东方应春,万物由此生。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是说政策要连贯,一般是渐变,幅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变更过于频繁。
论语:何必改作,依旧贯,如之何。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所以政府第一要务是取信于民。
巽卦在东南方,江浙一带出才子,此方文风最盛,阳气充盈,圣王之治,万民归化,万物皆兴,清洁齐整。
巽是巽退谦让,圣人礼义之教,文典之化。
离卦是南方,代表了太阳,光明普照,中道不偏。
第五章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重点提示:前面有关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在资源闲置的条件下,总供给可以适应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且不论社会总需求如何变动,只会引起产量、收入变动,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动。
这样也就没有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及价格水平决定的影响。
然而长期中,价格是可以灵活调整以使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均衡的。
本章在IS-LM模型中放宽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引进劳动力市场,把总需求分析和总供给分析结合起来,发展成为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并利用此模型来分析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及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与总需求函数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简称AD)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每一物价水平下,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
通常以总支出这一统计指标表示。
包括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净出口四个组成部分。
可表示为:AD=C+I+G+(X-M) (5.1)其中,C代表消费需求,指国内居民对产品的需求;I代表投资需求,指企业对资本品的需求;G代表政府需求,指政府采购产品的需求。
(X-M)代表净出口。
因此,总需求这一概念描述了经济消费方的行为,它是总支出,也是GDP。
总需求反映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实质上它揭示的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物价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这种函数关系我们称之为总需求函数。
以表示使得经济处于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P表示价格水平,则总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Y=AD(P)。
描述总需求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如图5.1。
把对应于每一物价水平的所有产出总量描绘在以物价水平为纵轴,产出总量(国民收入)为横轴的坐标图上就得到总需求曲线。
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其经济含义是:其它条件相同时,物价水平下降,导致总需求上升,反之,总需求下降。
《祥子》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小说,全名为《祥子•晓红》。
以下是小说中的第五章内容讲解:
第五章主要描写了祥子在城市中的苦闷和对现状的不满。
他对于自己贫困的生活感到极度的痛苦和愤怒,同时对社会的不公和生活的压迫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祥子骑着他的破三轮车,生活在一个拥挤、贫穷而又拥有着无尽诱惑的城市。
在这个城市中,祥子感到自己如同一个被抛弃的孤儿,四处碰壁,一无所获。
他的三轮车是他生活的全部,然而,这辆车却时常故障,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无奈。
与此同时,祥子对于社会的不公感到深深地不满。
他看到了富人们的奢华和挥金如土,而他却只能默默地忍受贫困和艰辛。
这种不平等的现状让祥子心生愤怒,他渴望摆脱贫困,改变自己的命运。
尽管祥子身处逆境,但他内心仍然充满了坚韧和斗志。
他并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努力寻找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
在这一章节中,祥子的内心矛盾和对社会的反思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心路历程。
总的来说,第五章通过对祥子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在城市底层苦苦挣扎的小人物的生活艰辛,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深刻认知。
这一章节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通过祥子的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阶级固化和贫富差距。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艰苦斗争。
该章节分为三个部分: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以及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首先,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响应国共合作的号召,在国民党政府被迫退却的时刻,党员们勇敢地留在战区,并组织起民兵,开展游击战争。
党的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一心,坚决抵抗日军的入侵。
其次,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华北地区建立的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抗日根据地。
在这个根据地中,党开展了土地改革、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军队建设等工作。
根据地的建立为开展后续的抗日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抗日战争的新局面,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对抗日战争形势的全面分析和对策的提出。
党认识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内战、不良指挥等问题,提出了坚持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坚决纠正消极退却倾向、发展人民军队等具体措施。
党的正确指导为接下来的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体来说,《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主要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艰苦斗争,展示了党员们坚定的信念和为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精神。
第五章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
美感就其内涵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
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心理现象。
审美感受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
第一节: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审美意识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随着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思维能力、客观事物的美,尤其是艺术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变化、发展、丰富和完善。
它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
审美意识根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就其内容来说,它是审美对象的能动的反映,直接决定于审美对象和社会存在的一定发展状况和水平。
就其反映形式来说,它是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
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它已为大量的原始艺术的材料所证明。
原始艺术史提供的材料充分证明了人类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为生产实践所决定和制约。
例如,原始狩猎民族在花草极为繁盛的地方却偏偏以动物为其艺术题材,不去理睬这些美丽的植物;他们的审美意识所以具有这样一种特点,便正是由于他们的“生产力状态、他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则使他恰好有这些而非别的美的趣味和概念”。
最初的审美意识还没有同实用和生理快感分开,只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审美意识才逐渐得到提高和不断丰富,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
动物作为当时人们的欣赏对象,也与它的社会功利价值有密切联系。
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不能认为,野兽的皮、爪和牙齿最初之为红种人所喜欢,单单是由于这些东西所特有的色彩和线条的组合,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带的。
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概括
摘要:
一、前言
二、长征的背景与原因
三、长征的经过
1.撤离瑞金
2.突破乌江
3.遵义会议
4.四渡赤水
5.巧渡金沙江
6.强渡大渡河
7.飞夺泸定桥
8.翻越高黎贡山
9.长征胜利会师
四、长征的意义
正文:
《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五章主要讲述了长征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一、前言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同时也是为了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进行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战略转移。
二、长征的背景与原因
在第五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一方面,国民党军队对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严密的封锁和围剿;另一方面,共产党内部也存在着路线斗争,这都促使了长征的发生。
三、长征的经过
这一部分是第五章的重点,作者详细描绘了长征的经过。
从撤离瑞金,到突破乌江,再到遵义会议的召开,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高黎贡山,长征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四、长征的意义
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极大地锻炼了红军的意志和战斗力。
长征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志力量的象征。
第五章节理
第一节节理的分类
第二节节理的分期与配套第三节节理的观察和研究
一、节理的概念
概念::岩石中的裂
1. 概念
隙,是没有明显位移
的断裂。
研究节理的意义::
2. 研究节理的意义
①工程地质方面
②水文地质方面
③石油勘探方面
④热液矿床形成
⑤地质构造分析
3. 主要类型主要类型::
1)原生节理:与构造运动无关与构造运动无关,,成岩过程中形成。
如:泥裂泥裂、、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侵入岩中的原生节理等的原生节理等。
2)次生节理:成岩后产生成岩后产生。
a.构造节理: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分布广分布广,,影响大响大,,是本章讨论的重点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b. 非构造节理: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如人工节理、温差节理温差节理、、卸载节理等卸载节理等,,分布窄分布窄,,影响小影响小。
原生解理—北爱尔兰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
第五章节理
第一节节理的分类
第二节节理的分期与配套第三节节理的观察和研究
1
2334
1
23
根据节理的力学性质根据节理的力学性质,,可将节理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
剪节理
张节理
二、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
1.剪节理剪节理::由剪应力产生
的破裂面。
主要特征主要特征::
①产状稳定产状稳定,,沿走向
和倾向延伸较远和倾向延伸较远。
②节理面平直光滑节理面平直光滑,,
两侧岩性可有少量相
对位移对位移,,可见擦痕可见擦痕。
③发育在砾岩和砂岩中
的剪节理的剪节理,,一般会切穿
砾岩中的砾石和砂粒砾岩中的砾石和砂粒。
照片
示意图
④常常组成“X ”型
共轭裂隙共轭裂隙,,锐角平分
线一般指示最大主压
应力应力σσ1方向方向。
往往
成等距排列成等距排列。
⑤主剪裂面由羽
状微裂面组成状微裂面组成。
⑥各剪节理尾端
变化或连接形式有
三种三种::折尾折尾、、菱形
结环和分叉结环和分叉。
2. 张节理张节理::张应力产
生的破裂面生的破裂面,,垂直垂直σσ3
方向方向。
主要特征主要特征::
⑴产状不稳定产状不稳定,,延
伸不远伸不远,,单条节理
短而曲折短而曲折。
⑵节理面粗糙不
平,无擦痕无擦痕。
张节理绕过砾石和切过砾石示意图
⑶多开口多开口,,常被矿脉充填常被矿脉充填,,脉宽变
化大化大,,脉壁不平直脉壁不平直。
⑷一般绕过砾石或粗砂粒一般绕过砾石或粗砂粒。
⑸有时呈不规则的树枝状,各种网络状各种网络状,,有时
具有较规则的几何形
态,例如例如::
①追踪张节理追踪张节理::锯齿
状
②单列雁列张节理
③共轭雁列张节理
追踪张节理
北京周口店奥陶系白云质灰岩中的火炬形张节理奥陶系白云质灰岩中的火炬形张节理,,沿两组共轭剪切带发育雁列式张节理切带发育雁列式张节理,,及中间的平分其锐角的锯齿状追踪张节理,均已被方解石脉充填均已被方解石脉充填。
两组剪切带对着挤压方向的交角约60°。
单个张节理的末端与剪切带的交角约45°, 但不同节理组的张节理末端互不平行张节理末端互不平行。
它是由于岩层受到垂直层理的挤压和平行层理的拉伸形成两组共轭剪切带理的拉伸形成两组共轭剪切带,,在剪切过程中进一步发育的雁列式张节理。
共轭雁列张节理及其成因
(6)张节理尾端变化或连接形式有树枝状张节理尾端变化或连接形式有树枝状、、多级分叉分叉、、杏仁状结环以及各种不规则形状等
4.一些复杂及特殊节理构造 1)一些早期形成的剪节理一些早期形成的剪节理,,在后期构造变形中会被改造或叠加被改造或叠加,,发生先剪后张或先张后剪等节理性质的转化性质的转化。
左侧为一对共轭剪节理,先剪后张而被方解石脉充填。
左侧为一对共轭剪节理,先剪后张而被方解石脉充填。
中部向 左倾的节理又被后期向右倾的节理(未充填脉)所错开, 左倾的节理又被后期向右倾的节理(未充填脉)所错开,但它们的 运动方式都一致地反映岩层受垂直层面的挤压。
运动方式都一致地反映岩层受垂直层面的挤压。
砂岩中X节理被张裂隙追踪 砂岩中 节理被张裂隙追踪
σ3
北京西山张剪性节理
2)雁列节理和雁列脉 ) 雁列节理是一组呈雁行式斜列的节理, 雁列节理是一组呈雁行式斜列的节理,这 类节理被充填形成雁列脉。
类节理被充填形成雁列脉。
雁列——雁行斜列 雁列——雁行斜列 ——雁行 雁列带要素 雁列带 雁列角 雁列轴
两类直脉型雁列脉
雁列节理被充填形成雁列脉
3)缝合线构造 )
秦皇岛寒武系张夏组鲕粒灰岩形成的缝合线构造 秦皇岛寒武系张夏组鲕粒灰岩形成的缝合线构造
4)羽饰构造:发育在节理面上的羽毛状精细 )羽饰构造: 饰纹,是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小型构造。
饰纹,是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小型构造。
边缘节理
第五章
节
理
第一节 节理的分类 第二节 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第三节 节理的观察和研究
一、节理组和节理系的概念
1.节理组:在
一次构造作用
的统一应力场
中形成中形成,,产状
基本一致和力
学性质相同的
一群节理一群节理。
一次构造作用中形成的节理一般是有规律的一次构造作用中形成的节理一般是有规律的,,并且是成群产出的成群产出的,,构成一定的组合形式构成一定的组合形式,,即节理组和节理系。
2.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
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
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
理组理组。
如:X 型共轭节理系型共轭节理系、、放射
状或同心状节理系状或同心状节理系。
二、节理的分期
1. 概念概念::将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加以区分将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加以区分,,把同期节理组合在一起。
目的目的::了解节理发育的一般规律了解节理发育的一般规律,,恢复节理发育时期的古构造应力场的古构造应力场。
依据依据::节理的相互交切关系节理的相互交切关系,,以及与相关地质体的交切关系切关系。
2. 依据节理组交切关系
进行分期
⑴错开:被错者先。
注意注意::有对应的错
开点开点。
⑵限制:被限者晚被限者晚。
注意注意::无对应的错
开点开点。
⑶互切:同期同期。
⑷追踪追踪、、利用
和改造:被追
踪、利用和改
造者早造者早。
顺序
三、节理的配套
1. 概念概念::在对节理进行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在对节理进行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节理的分期理的分期、、节理组和节理系的划分节理组和节理系的划分,,把同一地点把同一地点、、同一时期同一时期、、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节理配成套。
利用它们与主应力方位的关系来确定和恢复局部或区域的古构造应力场或区域的古构造应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