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80例临床分析_关欣兰
- 格式:pdf
- 大小:224.28 KB
- 文档页数:2
1842020年11月第6卷第11期*临床药物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单君康,杨莹莹,马黎倩宜兴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江苏宜兴214200摘要目的探析急性胰腺炎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该院2017年1月一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35例,实验组35例o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o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为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二4.590,!<0.05);实验组腹痛改善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分别为(4.14±1.01)2、(4.97土1.21)2、(5.07±1.23)d,对照组分别为(6.55±1.42)2、(7.36±1.76)2、(7.54±1.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12.640、5.510、5.740,P< 0.05);实验组治疗后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a)水平分别为(15.38±3.15)ng/L、(97.52±10.33)ng/L、(167.52±19.57)ng/L,对照组分别为(21.57±3.57)ng/L、(70.37±10.11)ng/L、(201.07±18.6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匸6.940、7.330、6.610,P<0.05)。
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更加确切。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临床疗效;炎症因子中图分类号R576文献标志码A doil0.11966/j.issn.2095-994X.2020.06.11.61Analysis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ing Acute PancreatitisSHAN Jun-kang,YANG Ying-ying,MA Li-qianDepar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Yix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Yixing,Jiangsu Province,214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Methods A grouping study of70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2017to December 2019was carried out.The grouping method was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with35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35cas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The clinical efficacy,clinical indicators and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97.14%,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7.14%,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仪2二4.590,P<0.05);the improvement time of abdominal pain,the recovery time of blood amylase,and the recovery time of white blood cell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4.14±1.01)d,(4.97±1.21)d,and(5.07土1.23)d,respectively,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6.55±1.42)d,(7.86±1.76)d,(7.54±1.46)d,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12.640,5.510,5.74,P<0.05).The levels of 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10(IL-10)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a)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15.38±3.15)ng/L and(97.52±10.38)ng/L,(167.52±19.57)ng/L,the control group were (21.57±3.57)ng/L,(70.37±10.11)ng/L,(201.07±18.67)ng/L,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6.940,7.330,6.610,P< 0.05).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 is more accurate.Key words Acute pancreatitis;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Clinical efficacy;Inflammatory factors收稿日期:2020-10-09;修回日期:2020-10-29作者简介:单君康(1972-),男,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单君康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185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急腹症,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疾病发生与暴饮暴食、高脂血症等因素密切相关,导致胰腺自身消化,造成肠道菌群紊乱,积聚大量炎症因子、内毒素,致使病情加重叫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有胃肠减压、抗炎、补液、抑制胰液与消化酶分泌等,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生抗药性,随着中医的不断深入,中剂在疾病治疗中得了,具有效、可靠等优势。
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胰腺炎急性反应期的护理效果分析陈丽娇①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胰腺炎急性反应期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2年6月于漳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胰腺炎急性反应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
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5(IL-1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肠道屏障功能[血清淀粉酶(AMS)、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试验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试验组IL-6、IL-15、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试验组AMS、D-乳酸、DAO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应用于胰腺炎急性反应期患者能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恢复、降低炎症反应,加强肠道屏障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护理 胰腺炎 急性反应期 肠道屏障功能 doi:10.14033/ki.cfmr.2023.25.0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25-0105-05 Nursing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Nursing on Acute Response Period of Pancreatitis/CHEN Lijiao.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3, 21(25): 105-109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nursing on acute response period of pancreatitis. Method: A total of 80 acute response period of pancreatitis patients who received treatment at Zhangzho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from June 2021 to June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symptom recovery time,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interleukin-6 (IL-6), interleukin-15 (IL-15),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levels,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serum amylase (AMS), D-lactate, and diamine oxidase (DAO)]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recovery time of clinical symptom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earli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levels of IL-6, IL-15, TNF-α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levels of AMS, D-lactate, and DAO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nursing in the acute response period of pancreatitis patients can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of clinical symptoms, reduce inflammatory reactions, strengthen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nursing Pancreatitis Acute response period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Zhangzho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Zhangzhou 363000, China 胰腺炎是患者在酗酒、暴饮暴食、胆道系统疾病等诱因下发生胰腺组织微循环障碍的多发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高热、恶心呕吐等[1-2]。
急性胰腺炎的中西结合护理疗效观察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摘要】目的:观察中西结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接受中西结合综合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综合治疗。
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和体征恢复及住院时间情况。
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和体征缓解较快,住院时间缩短,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
结论:给予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西临床结合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治疗时间。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中西结合;护理急性胰腺炎是多种原因刺激下胰酶被激活,进而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甚至是出血坏死的严重反应,临床上有腹痛、恶心呕吐及血胰酶增高等表现,根据其发病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急性胰腺炎【1】。
急性胰腺炎发病率高,病死率较高,在有效治疗的同时需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2】。
中西结合已成为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手段。
2011年1月—2013年1月对我科急性胰腺炎患者在中西结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西结合护理干预,疗效较好,先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8.2±l6.5)岁。
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6.8±14.5)岁。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均>10.0*10^9/L,白细胞中性比率>78%,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腹部B超或者CT提示胰腺增大或有液性暗区。
1.3 临床症状腹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多为突然发作,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左。
疼痛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似刀割样。
疼痛向背部、胁部放射。
伴有腹胀、恶心、呕吐、黄疸等【1】。
1.4 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年,上海)》制定的诊断标准【1】。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护理分析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护理分析全文如下:患者症状为急性腹痛及腹胀、恶心呕吐、体温增高、血尿淀粉酶水平增高等。SAP可致患者休克、死亡。目前个体化方案及尽量采用非手术疗法方案及联合中医药治疗方案得到广泛应用。重症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及附近组织遭受胰腺自身分泌消化酶的影响而导致的一种急性炎症症状,中医学上属“腹痛”范畴。对急性重症胰腺炎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的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仅行常规西医治疗及护理的39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例作为对照组,以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的48例作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护理方式并对治疗转归及预后进行比较。近几年来,本院SAP患者多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进行救治,同时开展精心地护理,有效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患者预后较好,现将相关护理情况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腹胀、上腹剧痛伴恶心呕吐、全腹膜炎样症状,部分合并黄疸、发热、呼吸窘迫综合征及休克等症状。87例患者均经检查排除绞窄性肠梗阻及胃肠穿孔等急腹症。选择2021年12月-2021年8月本院外科收治SAP患者87例,其中,男60例,女27例;病程5h~4天,平均1?9±2.6天;年龄21~78岁,平均50.0±12.5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制订的SAP标准标准。其中,胆源性32例36.8%,暴饮暴食性27例31.0%,高脂血症性及不明原因各14例16.1%。并发1个及以上器官衰竭比例为33.3%29/87,并发休克比例为29.9%29/87。将仅行西医治疗的治疗及护理的39天作为对照组;联合中医药治疗及护理的48例作为观察组。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比等一般资料的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治疗方法1.2.1西医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主要治疗方式包括:禁食与维持胃肠减压;维持水及酸碱电解质平衡;维持肠内、肠外营养;使用抑酸及消化酶抑制药物,如质子泵或组胺抑制剂、H受体阻滞剂;使用广谱抗生素,选用生长抑素及奥曲肽等可穿透血胰屏障的药物;如合并肾功能不全,及时行血液透析治疗。1.2.2中医药治疗在常规西医救治的基础上,联合中医疗法治疗,鉴于SAP患者多病情危重,给药时可考虑胃管强饲法与保留灌肠并行操作,直接快速施药,并根据患者证候、临床体征进行辨证施治,以求尽早发挥荡涤内蕴湿热之药效,做到消滞、解毒、祛瘀及清热。具体治疗方法包括:早期以清热解毒及理气攻下为要。药用:栀子10g,柴胡10g,黄芩10g,延胡索10g,枳壳10g,龙胆草10g,茵陈30g,白芍15g,木香6g,芒硝冲服15g及大黄后下30g,1剂/d,水煎后早晚各服用1次。视病情予生大黄粉10g、芒硝5g汤剂保留灌肠,1次/d。依症状缓解情况辅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健脾补肾方治疗,药用:黄芩6g,柴胡10g,藿香10g,半夏10g,炙甘草10g,枳实10g,炒白芍15g,生百合15g,黄精15g,党参20g,白术30g,姜枣引,水煎服,3次/d。1.3统计学分析SPSS17?0软件包开展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珋x±s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以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应用百分比%表示并采用χ2分析检验,设定α=0.05,即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死亡率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可增加抢救成功率,患者预后更佳。2、结果2.1临床疗效比较调查比较两组的腹痛腹胀症状缓解时间、全腹膜炎样体征缓解时间和发热症状消失时间。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上述症状缓解或消失时间分别为4.03±0.94d、3.21±0.88d及8.10±2.92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恢复更快。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各症状缓解或消失时间分别为4.03±0.94d、3.21±0.88d及8.10±2.92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2转归及预后调查比较两组的并发症病比例、平均住院时间及死亡比例。从表3可知,两组治疗后转归及预后的比较差异均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死亡率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3、护理3.1基础护理对所有病例均予血压、心电、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护,记录并定期分析病人生命体征状态。应特别注意观察分析患者腹部压痛,腹肌紧张程度及范围等情况。若病人腹部压痛症状加剧,腹痛范围增大,出现血压降低及肌肉痉挛,舌苔呈黄腻甚至灰黑,脉弦数、脉细弱等症则需警惕中毒性休克风险,应立即通知医师开展抢救前准备工作。3.2情志护理因发病急,病情重,疼痛感强烈,患者多需于ICU病房治疗,恐惧、焦虑自然会产生。加之各种引流管及营养管的刺激,患者多会呈悲观、消沉心理,又进一步地加重一种或多种不适感。因此护理人员应以高度的专业水平,热情的态度帮助患者发现焦虑根源,树立其治疗信心,多采用关怀肯定语气与患者交流,禁过度解释。采用放松疗法助其降低焦虑感并摆脱心理困境。积极与患者家属协商,争取配合,调动病人自身及其家属的潜在积极因素,促进患者康复。3.3饮食与营养护理进食可刺激分泌十二指肠肠液及胰液分泌,加重胰腺负荷。因此,患者应禁食禁水,保持胃肠道的减压状态。但长时间禁食会导致机体的高分解代谢状态,损失大量消化液,应静脉插管予肠外营养支持,并注意保持酸碱、电解质平衡。为预防禁食导致的消化道损害,适量应用抑酸药及抑消化酶药物有必要。3.4中药灌注护理灌注中药使用灌胃、灌肠法,可能导致病人腹痛、腹泻,应提前告知患者。灌胃中药前用胃管将胃液抽尽,注入速度宜缓,温度与体温相当或略高,待药物进入胃内后将胃管夹闭60min,2次/d。灌肠前应排空大便,20min后灌肠,灌肠频率为1~2次/d。注意排便后要用温水清洁肛周,并使用外用皮肤保护剂。中药灌肠时可取左侧卧位,将病人臀部抬高,屈膝,利于中药在肠道内停留发挥药效。3.5并发症护理SAP可导致多种并发症,护理时应高度警惕,做到及早发现尽早报告医师,配合医师治疗。感染性休克是SAP严重并发症。应记录病人每日出入水量,维持尿量约50mL/h。对体温、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观察记录其心理状态。同时采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补充电解质、输白蛋白或全血以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对于合并急性呼吸系统衰竭的病例,要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指导病人正确咳出痰液,必要时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开展血气分析,发现过度换气、低氧血症及低碳酸血症的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预防呼吸系统衰竭。作者认为,在护理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SAP与常规西医疗法的最显著不同在于中药的胃管灌注及保留灌肠。从胃管内注入中药后,为确保药物在小肠内的充分吸收,要夹管至少30min;经直肠低压灌注中药后,也宜保留半小时。这一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耐受性,预防药物注入后无法耐受排出,经胃管灌注中药量宜少不高于100mL,以降低其对胃黏膜刺激及其继发性的胰腺分泌增多。经直肠灌注的量宜大200mL,注入后臀部应保持抬高10cm,预防药液溢出,促进结肠内药物吸收。灌注中药应浓煎,温度在37~40℃较适宜。对于灌肠给药,因温度适中可缓解病人腹痛,也增加了灌肠液保留时间,促进了肠壁的药物吸收。综上所述,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进行保守治疗,在为病人争取救治时间的同时,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不会造成手术组织的创伤,利于SAP的尽快恢复,取得了更好的临床疗效。这是因为中医治疗及护理基本特征是整体观及辨证施护。中医整体观即将人体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组织、脏腑及器官等虽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之间又相互为用、制约,共同发挥作用保持机体均衡及统一性,同时也在病理状态下也会相互影响。而辨证施护则是本着辨证论治的原理对患者开展护理。作者简介:陈英1982-,女,浙江杭州人,护师,学士,研究方向:骨科疑难杂症病人护理。临床护理,可获得更佳的临床疗效,促进病人的康复。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82例临床观察及护理
杨莉;王春瑛;刘芙蓉
【期刊名称】《四川医学》
【年(卷),期】2005(26)9
【摘要】急性胰腺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治疗方案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经历了反复的探索和修改,目前趋向于采用“个体化方案”和尽可能地非手术方案治疗,以及中医中药治疗。
这种治疗方式的改变,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科急性胰腺炎治疗协作组采用西医对症支持、中医逐瘀的方法非手术治疗急性胰腺炎82例,疗效显著。
现将观察结果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总页数】1页(P1051-1051)
【作者】杨莉;王春瑛;刘芙蓉
【作者单位】成都铁路中心医院,四川,成都,610081;成都铁路中心医院,四川,成都,610081;成都铁路中心医院,四川,成都,6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6例临床观察和护理 [J], 王太芬;徐俊兰;王代宏
2.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 [J], 张树交; 杜艳征
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 [J], 孟瑞娟
4.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 [J], 向睿; 利益
5.中西医结合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 [J], 吴述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标题: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本研究采用实验和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多中心临床试验和问卷调查为主要手段,对该治疗方法的疗效、安全性、机制等进行系统的探究。
通过对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旨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方案:1. 研究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安全性和机制。
2. 研究对象急性胰腺炎患者3. 研究方法- 多中心临床试验:将急性胰腺炎患者分成中医药治疗组和常规西医治疗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
- 问卷调查:采用结构化问卷,调查医生和患者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认知、应用情况,以及对该治疗方法的满意度等。
4. 数据采集和分析- 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采集: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中医药治疗组和常规西医治疗组的差异。
-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交叉分析,获取医生和患者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认知、应用情况以及满意度的情况。
二、方案实施情况:1. 多中心临床试验:在各大医院选取具有一定规模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中医药治疗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规西医治疗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
临床医生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给予相应的治疗,并记录相关数据。
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2. 问卷调查:通过医院系统和线上平台,向医生和患者发送结构化问卷,对他们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认知、应用情况以及满意度进行调查。
三、数据采集和分析:1. 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采集:通过临床记录表和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数据。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
2023-11-07CATALOGUE目录•引言•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病例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具体措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但对其疗效的评估和比较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为优化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6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每组32例。
中西医结合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即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西医组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02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以抗生素、止痛药、营养支持等为主,旨在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补充能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原理西医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中草药为主,旨在调节身体内部环境、促进消化功能恢复和减轻炎症反应。
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旨在发挥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通过互补作用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和减少副作用的目的。
联合治疗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西医的抗生素、止痛药、营养支持等以及中医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中草药治疗。
诊断标准西医结合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诊断,中医则根据望闻问切等手段进行辨证诊断。
疗效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综合评估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急性胰腺炎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综述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具有起病急、进展快、临床病理变化复杂等特点,早期即可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本文对近些年来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显著的案例进行研究总结,以期对相关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医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有着悠久的历史,《灵枢·厥病》中的“脾心痛”、《伤寒论》中的“结胸”、《古今医鉴》中的“心脾痛”等病症的描述与急性胰腺炎的表现基本一致。
传统医学认为是饮食不节、蛔虫上窜致脾胃肝胆受损,水湿运化失司,肝失疏泄,腑气不通,湿热积聚中焦而发病。
1 治法与方药的研究1.1通腑泻浊法通腑泻浊法又名通里攻下法,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的临床功效。
临床观察发现,急性胰腺炎患者初期多以实热积滞蕴结肠胃、腑气壅实不通的阳明腑实证为主,结合中医理论的“六腑以通为用”、且“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观点,故临床治用通腑泻浊法。
该法是临床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的较早、且研究报道较多的方法之一。
临床报道中较常用的方药有大黄、芒硝、大承气汤、大柴胡汤、清胰汤等。
焦东海等人对单味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大黄治疗AP的疗效确切,是治疗AP的基本药物[1]。
王幼黎等人对近年来其所属医院进行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期治疗中使用通里攻下类药物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SAP病及同期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SAP病例41例进行了回顾性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SAP患者的非手术及围手术期治疗中,运用通里攻下法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减少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等[2]。
倪孝儒等应用通腑汤中西医结合治疗SAP46例,发现通腑汤可抑制炎症介质,改善微循环,减轻胆汁酸的毒性作用和促进胃肠消化功能的恢复[3]。
中西医综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观察多种病因所致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改变,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占急性胰腺炎的15%~25%左右,病程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各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多项深入的研究。
我院对SAP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变革,1998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0例SAP病人年龄在27-65岁之间,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
有胆道病史者40例,有酒精摄入史者23例,有肥胖、高血脂者30例,原因未明6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我国胰腺外科1997年制定的诊断标准,1级者33例,2级者47例[1]。
1.2治疗方法80例SAP病人根据病情均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手段,禁食,胃肠减压,对症处理,加强营养(以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为主),抑制炎症反应(如地塞米松),抑制胰酶活性(生长抑素、5-FU、奥美拉唑等),应用抗生素,改善微循环,中医中药,必要时手术治疗。
1.3结果80例患者治愈64例,死亡16例(含中转手术8例),治愈率80%,死亡率20%。
对比此前我院单纯西医治疗(含手术治疗)死亡率高达40%以上的情况,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优势非常明显。
2讨论2.1 SAP的发病与胆道疾患、酒精、缺血性损伤、代谢异常、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药物毒物、手术创伤、胰腺肿瘤、自体免役疾病等有关,上述病因可能通过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细菌移位、氧化应激等过程进展至SAP,历经局部炎症坏死期、全身性炎症反应期、多器官功能不全期。
故SAP 的治疗中首先应抑制胰酶活性、抑制炎症反应,如应用善得定既可抑制胰酶,减轻胰管内压,又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活性,减少微血管外渗,临床效果可靠;使用地塞米松可抑制炎性因子,阻断SAP病程的进展,减少减轻并发症[2];同时使用中药治疗效果满意。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重症胰腺炎属于“脾心痛”,“脘心痛”,“结胸”等范畴,常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感受湿热而诱发。
80例老年急性胰腺炎内科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司华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年(卷),期】2017(002)025
【摘要】目的探讨对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内科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41).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和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3%(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淀粉酶、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乳酸脱氢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实行内科综合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胰腺炎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改善实验室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司华
【作者单位】商洛市镇安县医院,陕西商洛,711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6
【相关文献】
1.老年急性胰腺炎51例的内科综合治疗分析 [J], 李定锋
2.个体化护理在内科综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总结 [J], 王玲玲
3.急性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的内科综合治疗分析 [J], 杨应彪
4.对手术后接受内科综合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胃肠道减压及优质护理的效果[J], 王娟
5.老年高血脂性急性胰腺炎患者行血浆置换法术后的临床效果分析74例 [J], 赵爱荣;张慧;田晓华;刘阳;刘卫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导读:关凤林教授领衔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降低重型病死率的系列研究”,获得了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一等奖。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是因胰酶消化胰本身所引起的炎症,起病急,进展快,尤其是急性重症胰腺炎和暴发性胰腺炎疼痛剧烈,可致休克直至死亡,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凤林教授等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研究,他们在综合国内外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规范,包括严密观察早期剖腹术的常控、松控、严控措施;对急性胰腺炎I期病人联合中药灌肠、规范化“十字疗法”、“微创腹灌”,严格控制早期手术指征;对Ⅱ期病人以独创的F=(A-P)/Axl00%的公式,查明发病内因;对Ⅲ期病人治疗残留病症和疾病原因,防止复发等。
他们同时开展了中药对胃、肠、胆道功能影响的研究,发现中药灌肠、“微创腹灌”及胸穿抽液等方法,可以从源头上截断肠道、腹腔及胸腔的致死性毒源,降低急性胰腺炎的死亡率。
在他们治疗的1388例病人中,有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342例,暴发性胰腺炎61例。
国内外重症胰腺炎和暴发性胰腺炎的死亡率为46.2%~93%,而关凤林教授等人治疗的病例中,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死亡率为9.8%,暴发性胰腺炎病人的死亡率为16.39%。
关凤林教授领衔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降低重型病死率的系列研究”,获得了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一等奖。
卵巢癌早期诊断的特异指标卵巢癌是女性三大恶性肿瘤之一。
由于该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上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早期诊断方法,因而很难早期发现。
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佟秀琴等日前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新近发现的一种细胞间磷脂类信号分子——溶血磷脂酸,在卵巢癌的诊断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及术后随访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生物学指标。
佟秀琴等选择2002~2005年住院的卵巢癌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Ⅰ期卵巢癌16例,Ⅱ至Ⅳ期33例,10例为复发癌。
肺炎链球菌肺炎,病变常呈叶段性分布,即病变始于肺泡,迅速扩展到一个肺段或至正个肺叶,通常又称大叶性肺炎[1],而肺炎链球菌感染性疾病又具有一定季节性特点,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
这就要求临床医师能够及早、及时控制肺炎链球菌的感染。
但现阶段在基层社区治疗时所应用的常规抗菌药物如头孢曲松钠等没有取得理想的疗效,还导致诸如长期咳嗽、反复发热等临床症状发生,结果会造成病程迁延,会明显延长住院时间,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2]。
因此笔者认为,在治疗肺炎链球菌肺炎方法上,在应用头孢曲松钠等常规抗菌药物之外,可酌情选择新的治疗方案,以求增加治愈率,降低入院治疗的患者人数,同时亦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家庭经济负担。
阿奇霉素为氮杂内脂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敏感微生物的50s核糖体的亚单位结合,从而干扰其蛋白质的合成,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格兰阳性需氧微生物有明显作用。
肺炎链球菌肺炎在中医学中主要病机为“内有痰火、外感风寒”,痰热清中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化痰等功效,可用于急性肺炎导致的发热、咳嗽、咯痰不爽等症状。
笔者通过观察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炎链球菌肺炎,发现其疗效相比单一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更佳,且患者恢复时间及病症所致痛苦亦明显减少,显示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肺炎链球菌肺炎疗效明确,值得临床推广。
4参考文献
[1]郑凤青.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社区诊治体会[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9):139.
[2]李虹,赵丽华,王笑晴.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2):44.
[收稿日期:2012-12-19编校:潘宏竹]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80例临床分析
关欣兰(广西浦北县人民医院,广西浦北5353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医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效果显著,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
急性胰腺炎是较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发病率位居急腹症病例的前五位。
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以急性发热、上腹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和血胰酶增高等症状[1]。
笔者通过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胰腺炎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 2011年12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中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通过临床体征表现,进行B超或CT、心电图、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已经排除对本研究治疗所用药物禁忌和重症需手术治疗的患者。
将80例符合要求的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14例,女26例;年龄16 72岁,平均(39.3ʃ10.5)岁;其中急性重症胰腺炎8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32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17 71岁,平均(38.7ʃ10.7)岁;其中急性重症胰腺炎9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31例。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病情等进行综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在患者确诊后,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救治。
对于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需禁止饮食,为肠胃减轻压力;建立静脉通道,积极为患者补充血容量,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采取止痛、抗感染和抑酸治疗。
对照组患者使用奥曲肽(剂量为:0.6mg/次),稀释于1000ml5%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24h持续缓慢注射,疗程为7d;同期应用奥美拉唑(剂量为40mg/次)进行静脉注射,2次/d;对于疼痛剧烈者可给予常规剂量阿托品或654-2肌内注射镇痛;抗感染采用喹诺酮类联合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替硝唑进行治疗。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主要采用自制清热逐瘀之方剂,具体药方及熬制方法:柴胡12g、木香12g、黄连8g、黄芩15g、赤芍25g、半夏8g、蒲黄6g、五灵脂12g、丹皮8g、元胡12g、川楝子12g、生姜10g、蒲公英25g、大黄10g(后下);药方混合后加水800ml熬至300ml,每天1剂分2次口服,儿童和老年患者酌减;中西医结合治疗以7d 为疗程,与西医治疗同步进行。
1.3疗效判定指标:在治疗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观察,包括临床症状、B超和实验室检查。
疗效判定标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腺体缩小至正常,血胰酶恢复正常,则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腺体有所缩小,血胰酶有所下降,则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检查指标变化不大或有恶化趋势,则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疗效统计对比
组别例数
疗效(例)
痊愈显效无效
有效率(%)对照组4012161270.0
观察组401819392.5①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急性胰腺炎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造成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性反应[1]。
临床发病原因以胆源性和暴饮暴食引发居多,根据患者胰腺病变程度可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轻症急性胰腺炎约占80%,重症急性胰腺炎由于胰腺病变严重,将继发多种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达30% 60%[2]。
中医理论辩证此病属于湿热毒聚结、气血不通所致,因此治疗药方主要以清热除湿、活血祛淤和消积通气为原则。
现代中药研究证实[3],大黄能抑制胰蛋白酶和胰脂肪酶等的活性,降低血液黏稠度;大黄、柴胡、黄芩、丹皮、赤芍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之功效。
药方通过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降低肠胃内压,达到缓解症状,增加机体抵抗力的目的。
研究表明,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4参考文献
[1]林旭红,李永渝.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26(5):1029.
[2]张建红,李起.急性胰腺炎危险程度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0,39(6):690.
[3]欧阳爱云,田清艳,冀林,等.中药大黄口服与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45例效果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3):29.
[收稿日期:2013-01-09编校:潘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