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4)四、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成因李商隐爱情诗歌立意高超,寄托深远,他人望尘莫及,这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很大关系。
我们知道,作为封建晚唐社会,已经走向日益衰落的时代。
特别是朋党之争,使当时的很多才子成为政权争夺的牺牲品。
而李商隐,作为这时代的读书人,他想通过自己的才华来诓世报国,但本身却陷入牛、李两党的旋涡,屡遭不幸,在仕途上一生不得志,所以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很深的感触,从而培养了他过人的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现实的眼光。
在创作风格上,李商隐力求克服前代诗人过于平直,不够凝练,缺乏艺术情韵的短处,刻意追求诗歌朦胧含蓄的审美情趣,形成独特的意境,提高诗歌的艺术韵味。
在具体诗篇中,往往表现为意境曲折,扑塑迷离,主题深远,显而不露。
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面对仕途、爱情、名利总是十分矛盾而难以偏舍,性格又有些软弱不争,难以作出杀伐决断,这种性格使得李商隐容易沉迷于爱情,在爱情的巢垒里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但这样又使得其无法展示才华,于是李商隐深感人生的难苦,“古来才命两相妨”,他总是处于迷茫、矛盾、痛苦中,李诗中给人的感受也是迷惑不清的,“迷”的成分十分重。
从李诗中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爱情是十分崇尚、珍重的,诗中的哀婉、凄怨的风格很可能是作者对于爱情的体悟与痴迷。
尤其是一些表现缠绵爱情,倾吐相思苦痛的作品,表现了他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意蕴深远、含蓄委婉,再加上忧郁的感情基调,飘浮迷离的意境和富丽华艳的辞藻,使他的爱情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
诗是痛苦之后的沉淀。
在当时,文人才子受封建礼教禁,但也是不自觉的。
人们追求幸福和自由是矛盾、痛苦的,这种痛苦对于他们也是迷茫的,该诗给人也是一种迷茫的感受。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追求自由、爱情、幸福时也有一种犯罪感,对于封建礼教叛逆的犯罪感。
当不敢或不能追求时,他们又是痛苦的,所以感情丰富的人总是生活在矛盾与痛苦之中。
在这种矛盾和痛苦之中,人们往往表现出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无奈。
“迷”与“幻”——李商隐诗歌特质探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唐代诗人李商隐为 late tang 时期诗歌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涉及政治、爱情、哲理、景物等多个方面,风格多变、形式多样,为唐代诗歌中的佳品。
近年来,研究学者对李商隐诗歌的研究逐渐深入,而其中对其特质的探讨与研究尚不充分。
本文试图从李商隐诗歌中“迷”与“幻”的主题入手,探讨其在诗歌中的表现特点及意义。
二、研究意义
李商隐诗歌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其诗歌主题涉及个人情感、生活体验等方面。
研究其诗歌特质有助于深入了解其个人生活与思想性格,并可对当今文学创作提供借鉴与启示。
三、研究内容
1. “迷”与“幻”概述
2. 李商隐诗歌中“迷”的表现特点及意义
3. 李商隐诗歌中“幻”的表现特点及意义
4. 两者的关系与文学意义
四、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方法,从李商隐诗歌的语言、形式、内涵等方面入手,探讨其“迷”与“幻”的表现及意义,并结合其他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进行比较与分析。
五、预期结果
通过研究,本文预期能够深刻揭示李商隐诗歌“迷”与“幻”主题的特点,并对其个人生活与时代精神作出相应解释与阐释,进一步拓展对其诗歌艺术特质的认识。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唐代文学中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象征性,这些特点被称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朦胧美是一种文学风格,它强调意象和感觉的模糊性,使读者感到诗歌中的意义和美感是模糊而不清晰的。
李商隐的诗歌中常常有一些隐喻和暗示,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理解诗句中的隐含意义。
例如,李商隐的《锦瑟》中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种感情只能在回忆中留存,现在已经失去了。
但是,诗句中的“追忆”和“惘然”都是比喻,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
李商隐的诗歌中还常常有一些模糊的场景和情境,这些模糊的元素为诗歌增加了一种神秘感和诗意。
例如,《夜雨寄北》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就是一种模糊的场景,读者需要通过想象力去构建这个场景的细节和氛围。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朦胧美表现方式是通过音韵和语言的美感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例如,《锦瑟》中的“清商遥记何年了,笙簧发声已三更”就是一种美妙的音韵表现,读者可以感受到音韵之美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李商隐的诗歌中的朦胧美是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它强调意象和感觉的模糊性,使读者感到诗歌中的意义和美感是模糊而不清晰的。
这种朦胧美为李商隐的诗歌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和诗意,成为他
的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作者陈珍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 1成绩工作单位郑州师范学院职称职务邮编 450044联系电话完成时间 2012年9月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陈珍内容摘要:李商隐是晚唐颇具特色和影响的一位诗人,其诗通过比兴、象征、隐喻、用典等多种表现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塑造情感形象,创造出朦胧幽邃、含蓄隽永的诗风。
他灵动的笔触勾画出了一种意趣横生的朦胧之美,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上再创造的余地,他的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朦胧美;成因;影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人。
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一生经历了宪、穆、敬、文、武、宣六朝,正是史家所谓中晚唐时期。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盛唐已达到了顶峰,到了中晚唐时期鲜少有人超越,取得世人认可的成绩。
晚唐诗坛和当时的社会一样呈现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衰落景象,诗歌艺术创新的空间已越来越小。
但李商隐却在充分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有的含蓄蕴藉、绮丽绵密、扑朔迷离、富有伤感情调的朦胧诗风。
从而成为审美转向中“文以韵为主”、“境生于象外”及晚唐抒情诗走向的杰出代表。
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更是含蓄婉转,寄托深远,静谧深邃,耐人寻味,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
同时,李商隐的诗歌也是历来学者和专家评品争论的焦点。
戴叔伦曾曰:“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至于眉睫之前也”,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在诗歌领域中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朦胧诗所营造出的意境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唤起读者丰富多彩的想象。
朦胧诗朦胧多义,旨蕴丰富,很多诗中的意象和感情处于可解不可解的交界处,给读者提供了多元阐释的可能,无限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则是公认苦调情深、晦涩多义的朦胧美的代表,金人元好问曾无限感慨地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摘要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其诗现存约600首。
他的诗作立意高超、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寄托深远,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商隐的爱情诗歌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意象的朦胧、意境的朦胧、意旨的朦胧。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有三方面的特征:象征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塑出情感形象;大量用典特别是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有关神仙的典故。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一.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把表现朦胧的美感当作自己的创作追求,这在我国文学上史上是罕见的。
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的论诗者对李商隐这些“深情绵邈”、“隐词诡寄”、“寄托深而措辞婉”的爱情诗,历来众说纷纭,争讼不息。
有人斥责,贬之为“绮才绝骨”;有人赞赏,认为其爱情诗“但觉情味有余,无所谓语工而意不及者”,还将其诗奉为“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的神妙境界;也有人感慨,发出“独恨无人作郑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喟叹。
对于这些大相径庭的评价,我们不能肓目赞同或一味反对,而应当对朦胧美这一审美形态时行具体分析,区分这种审美形态的优劣,然后再得出自己的结论。
朦胧美是和清晰相对的一种审美形态。
我们知道,诗人用清晰的形象反映现实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它的题旨十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如白居易的诗歌,就明朗晓畅,平易近人。
还“首章标其旨,卒章显其志”。
唯恐读者不明白,把创作意图说得清清楚楚。
但是,过于清楚了,使人一眼就能看穿,毫无回味的余地,缺乏了含蓄蕴藉的美感,这是诗歌之大弊。
因此,人们常常更愿意去追求一种朦胧的美感,在某种情况下,朦胧比清晰更美,这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当审美主体在对客体进行关照的时候,由于距离或别的事物的障隔,看不清客体清晰的形象,往往会产生猜不透测不准的困惑,从而激起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李商隐无题诗艺术特色开题报告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开题报告编号对外汉语专业开题报告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2021年12月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开题报告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一、研究对象在唐代众多诗人中,李商隐以其鲜明独特的风格独树一帜,自成流派。
在他一生所创作的600多首诗歌中,无题诗是他艺术成就的结晶。
对其无题诗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而对其审美价值却不够重视。
鉴于此,本文从美学角度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进行分析。
二、选题意义(一)理论意义纵观以往学术界对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的研究,依然有不足之处。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学者对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研究很少。
七十年代以后,李商隐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开花的新时期,然而,对无题诗的美学价值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因此,笔者将力求从美学角度对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希望对李商隐无题诗美学价值理论研究有所帮助。
(二)实践意义近些年来,李商隐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引人注目的实绩,对于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使李商隐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其真实面目,得到了比较客观公允的评价,丰富了文学史。
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李商隐研究的实践带来对古典文学研究在观念和方法的启发和思考。
笔者通过对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的探究,目的是为了能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李商隐诗歌的意境美,希望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李商隐的无题诗的意境美。
文献综述: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著名诗人,其诗的艺术成就很高,他的爱情诗、政治诗2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开题报告对后世影响巨大,而他的“无题”诗更具特色,不但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是一直是学术界热衷探讨的课题。
本文从无题诗范围、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成就以及《锦瑟》研究四个方面对李商隐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一、无题题诗范围李商隐诗集中标明“无题”的诗,朱鹤龄《李义山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中有十六首,冯浩《玉溪生诗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中有十五首,其他注本大致相同。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曾与“诗圣”杜甫比肩.。
他的诗以意蕴的深细婉曲和词采的典丽精工,开辟了朦胧诗美的新天地,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细品其诸多作品,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有被淡淡的云雾笼罩之感,随处表现出朦胧的美感。
那么,在谈李商隐诗歌朦胧美之前,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朦胧和朦胧美?朦胧:其本意是指月色不明貌,引申到文学评论领域是指行文不明了和通俗易懂。
而朦胧美是一种表现形态的美,它“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沈德潜《唐诗别裁》)。
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某种朦胧的、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主观感受、对生活的理解认识以及外在特征、内在本质等,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朦胧诗浅谈》)。
使具备一定审美经验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联想等活动,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审美享受。
由此,我们进一步来探讨为什么在李商隐的诗中会出现魂牵梦萦的朦胧美呢?联系诗人生活的悲剧时代,悲剧命运以及他自身忧郁悲伤的心理、艺术上执著的探索精神,是不难找到原因的。
那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它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偿试探讨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形成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黑暗的社会政治和诗人悲剧性的生活境况,铸就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
而诗人是时代的产儿,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面临的社会矛盾,对他的生活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引起他对人生、国家命运、社会理想的思考,从而影响到他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制约着他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对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和艺术概括。
李商隐生活在日益衰弱的晚唐时期。
当时,朋党纷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十分黑暗,唐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而统治集团的内部又矛盾重重,危机四起。
在朋党纷争的夹缝里生存,不得不使李商隐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朦胧美而著称。
本文将从诗歌意境、语言表现、形式结构等方面探讨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首先,李商隐的诗歌意境常常是含蓄、暧昧的,让读者感到一种朦胧的美感。
比如《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仅仅是描述了离别时的情感,但却蕴含了春花凋落、生命短暂等意象,给人一种不可言说的朦胧感。
其次,李商隐的语言表达常常是模糊、暗示性的,让读者感到一种神秘的美感。
比如《夜雨寄北》中的“红烛背飞蛾,白纱招落梅”,借用了飞蛾、落梅等意象之间的联想,创造出了一种模糊的、充满神秘感的诗境。
最后,李商隐的诗歌形式也常常是朦胧的,比如他善于运用典故、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结构和意义都更加含蓄、暗示。
比如《锦瑟》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借用了锦瑟和帝王失意的典故,通过寥寥数语表达出了深沉的情感和思考。
综上所述,李商隐诗的朦胧美主要体现在意境、语言表达、形式结构等方面,给人一种模糊而神秘的美感。
这种美感不仅表现出了李商隐深邃的思想和情感,也反映了唐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
- 1 -。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作者:周健伟来源:《神州》2011年第32期摘要:本文以李商隐无题诗和准无题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典故、语言、意境等的分析探讨了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外在表现以及在结构上的表现,并且在此基础上,从诗人的生平、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等角度出发,对朦胧美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得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不仅是诗人精湛的艺术手法的产物,也是诗人的生活经历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这一结论。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意境;朦胧美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在与晚唐逐渐衰败的运势一样渐趋寥落的诗坛中,李商隐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对当时以及后世都有极为深广的影响。
在我看来,李商隐是个彻头彻尾的悲情诗人,无论是他的政治诗还是抒情诗,无不抒发了自己或怀才不遇,或感时伤世,或思念爱人,或叹惋时光流逝等等的真情。
他无法唱出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1](P485《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一般明朗豪迈的句子,却只能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P103《乐游原》),以抒发自己对国家,对人生无限的怅惋。
对于李商隐的艺术成就,历来的诗评家大多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清初吴乔云:“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3](P561吴乔《围炉诗话》)除此之外,对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人们多以情致深蕴为其根本特征。
刘熙载、张采田等历代诗评家在其作品中都曾对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色进行过评论,对此大多都持欣赏的态度。
但对于李商隐诗歌晦涩难懂这一问题,也有许多诗评家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冯浩就曾评论说这样的晦涩难懂不免有埋没意绪,弄巧成拙之嫌。
而“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做郑笺”[4](P458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类的评论更是层出不穷。
正因为李商隐诗歌难解,才使得人们对他的诗歌不断地探索追问,莫衷一是。
同时也因诗人的深情婉约、要言不尽,给人难以名状的朦胧之美。
浅谈xxxx的朦胧xx李商隐是晚唐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蕴、华美的词藻登上了唐代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
尤其是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意蕴含蓄,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广为后人传诵。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
这些表现缠绵爱情、倾吐相思苦痛的作品,表现了他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意蕴深远,含蓄委婉,加上忧郁的感情基调、漂浮迷离的意境和富丽华艳的词藻,使他的爱情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
“朦胧”作为一种创作风格,表现在内涵的丰富性和主题的不确定性上,它包含了纷繁瑰丽的意象、变化跳跃的结构和浓丽华美的语言等方面,由此创造出朦胧迷人的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情绪与感受,打动读者。
李商隐的爱情诗在创作上也具有这种朦胧美。
一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首先表现在内涵的丰富性和主题的多义性上。
他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均以“无题”或以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名。
这些“无题”诗,完全摆脱了题目对解读作品内涵的束缚,隐匿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没有原因,没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主人公的情况下,让读者在朦胧含蓄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例如他的《无题》(凤尾香罗)一诗:xxxx薄几重,xx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柳,何处xx待好风。
这是一首爱情诗无疑,但对首联两句的诠释却可以把它理解为男女主人公各自的怀恋思绪。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既可以说是男主人公遥想所爱女孩深夜赶缝罗帐,通过这一情景深化相思之意,也可以设想成女子回忆往昔的情景,而叹惋此时此地的落寞之感。
由此,我们既可将尾联“斑骓只系垂杨柳,何处西南待好风”理解为男主人公在相会地点徘徊良久,苦苦地等待“断无消息”的情人,也可以看成是痴情女子企盼所爱之人快快跨上斑骓马,迎着西南风好来与她相见。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摘要:诗歌的朦胧美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晚唐的诗人李商隐,李商隐给后人留下了600多首佳作,他所描写无题诗内容多是伤感和具有唯美的风格,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情绪。
李商隐的这种隐晦的表述方法和独特的创作风,对于诗歌的发展和现代的影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能够被人们广泛知晓的原因之一。
本文主要针对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特征展开研究。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朦胧一、李商隐诗歌朦胧性的特征(一)主旨的朦胧对于李商隐的诗的解读可是众说纷纭,各有千秋,对于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真正含义大概只有诗人本人才有话语权,但是可惜昔人已去,我们只能够大体的揣测其诗中所要表达的真正的含义。
曾经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说:“自来解无题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执偏见,互持莫决。
”清代学者钱龙惕也在《玉溪生诗笺叙》中说:“余少好读李义山诗,往往不得其解。
1”以上两位都是在讲的对于诗歌解释不可能是唯一的,必定存在多种的解释,多个主旨。
就像李商隐的诗歌大多都是充满了朦胧之美,诗歌整体意境迷离,引人深思。
(二)情感的朦胧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多是由于因为某件事情过多的情感的投入,渐渐的减少了对待当时事情的针对性,然后将其情感和生活中的人或者物所结合后表达出来的情感。
李商隐再写过的过程中很少用直叙的方式进行表达,他多是有自己独特的构思,而所表现的内容也多是细腻的,包含很多的意境和情景,从他诗歌的整体来看他的情感又透露这淡淡的悲伤、迷茫、抑郁,这些特征的结合就导致最终所实现的诗歌的整体风格是千回百转。
(三)意境的朦胧李商隐讲自己的情感和各种一项和情景相互结合,非常和谐的制造出情景交融的感觉,这与盛唐时期所追求的意境是不同的,盛唐时期追求的是,再诗中不论是事务还是人的情感都需要是鲜明的,追求情感的直接表露,追求兴像和远韵。
李商隐的诗是不仅仅追求意生于象外,还讲究意境。
二、李商隐诗歌朦胧性的表现(一)悲凄性受到不同时代的因素的影响,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也都大不相同,文学可以作为社会的表象,不论是诗人还是作家都会通过不同时代的人物和事物细致的刻画之后去揭露社会的本质。
“道学”视野中的李商隐诗歌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其诗歌风格自成一派,被誉为“诗中之鬼才”。
其诗歌自带浓厚的“道学”色彩,尤其是其后期的作品更是深深地融入了道家思想。
而“道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倡导“道法自然”的观念,具有极强的文化内涵。
因此,借助“道学”视野对李商隐诗歌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其诗歌内在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背景。
二、研究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道学”视野,对李商隐诗歌进行深入研究,探究以下问题:
1. 李商隐诗歌中,哪些具体案例体现出了他的“道学”思想?
2. 李商隐对“道学”思想的理解和阐释如何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中?
3. 李商隐的诗歌中是否存在“道学”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的交叉影响,以及交叉影响的具体表现?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文本解读的方法,首先对李商隐的诗歌进行整体性阅读,筛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诗篇,然后通过“道学”文化内涵的梳理,探究其中所体现的“道学”元素,深入解读其含义和作用。
对于特定的诗篇,通过对其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的研究,阐明其中所体现的“道学”思想特征和文化内涵。
四、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入挖掘李商隐诗歌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在,以及对“道学”思想的理解和阐释,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同时,本
文的研究还有助于丰富中国文学研究的视野与研究方法,开拓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空间,提高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美学鉴赏能力。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成因探究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被合称为“小李杜”。
他的诗无论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总结前代艺术经验加以开拓和创新方面,都卓然自成一家。
李商隐艺术素养深厚,他的诗以工面绮美见称。
他流传下来的诗歌约首,在艺术上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但最为世人称道的还是以“无题”为中心的一系列抒情诗。
这类诗在李商隐所有的诗歌中占数不多,却是李商隐独特艺术风貌的代表。
而朦胧美是这类无题诗的基本风格,也是其最大的特征。
朦胧诗所创造的意境不是十分清晰,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如同隔雾看花。
但它却能强烈地激发读者的感情,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具有无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直指读者心灵。
正如清人叶燮所说:“秒在含蓄无限,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偬之境。
”这样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朦胧美。
那么,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就是怎样构成的呢,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展开分析:一、“无题”与朦胧美从系统论角度考量,世界上一切现象都处在一定的系统之中,又无不合为系统,因而系统性就是事物的固有属性。
无题诗当然也应当合为系统。
按照邓聚龙的《灰色系统理论》,在结构中“所含知晓(称作黑的)和未明(称作白的)或非知晓(称作灰的)”三种信息。
那创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等外部条件可以视作黑的信息,“无标题”可以视作白的信息,诗中语言要素可以视作灰的信息。
我们介绍观赏一首诗时,往往先从外部已知晓的信息向作品输出:文学创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身世、经历,以及与作品有关的人和事等。
我们指出,文学作品的标题,一般来说就是作家心灵之窗的外射,不管就是通俗易懂显眼式的还是艺术化的标题,都就是通向外部的窗口。
像是歌曲、乐曲的题目,就能够为乐曲情绪的展现出提供更多一定的线索和表明。
诗歌由于表情特性和抽象化美的本质,诗歌尤变得关键,存有了标题,人们观赏时就可以通过它认知作品所必须的外部语境信息,并使作品内涵赢得确知性。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一意象美诗人喜欢把自己的艺术构思锤炼得千回百转,一波三折。
李商隐爱好绣织丽字,镶嵌典故,细针密线,造成光怪陆离而又朦胧隐约的诗歌意象,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锦瑟》是李商隐诗集开篇的第一首。
历来有云:“一篇锦瑟解人难”,就是因为这首诗景象迷离,含义深邈,每一联都是朦胧的。
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
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周,是一种朦胧的梦境。
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写的是一种空灵虚幻。
诗人所要表达的,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良玉。
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由此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
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朦胧景象。
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读到,这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诗人朦胧的感情世界。
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如此情怀,今朝已化为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当初是何等地使人怅惘迷恋呵!这样,诗歌四句四个典故便传达了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绪体验,并与开头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无端”,末尾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交相映衬,构筑起全诗朦胧、伤感地追忆华年的情绪氛围。
《锦瑟》的华丽、深沉、缥缈、神秘,在我们读来有如庄生化蝶之翩翩,有如美玉生烟之缥缈。
虽不解其意,但仍被其朦胧之美所陶醉。
李商隐使用包括典故在内的各种意象时,都经过精心的选择。
一方面,这些意象大都是色彩丽或神秘谲诡、本身就带有一定美感的,诸如“云母屏风”、“金翡翠”、“绣芙蓉”、“舞鸾镜匣”、“睡鸭香炉”、“红烛残花”、“凤尾香罗”等等,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令人目眩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这些意象又大都蕴含有一定的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色彩。
浅论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表现手法摘要: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朦胧美。
这主要表现在其主题的多义性、意象、意境的朦胧和唯美诗风等方面。
而具体的表现手法则是埋没意绪、神仙典故的大量运用、曲折变化的章法。
这些朦胧美的表现技巧,使李商隐成为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
关键词:李商隐朦胧美表现手法李商隐,字玉山,号玉溪生,晚唐杰出诗人,现存诗歌600多首。
其诗风格不一,但最为后人爱不释手、且独树一帜的是其独创的朦胧诗。
而这种风格的作品又以爱情诗居多,占了他所写诗歌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无题》、《锦瑟》、《圣女祠》、《夜雨寄北》等。
这些爱情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朦胧美。
这主要表现在其主题的多义性、意象、意境的朦胧、和唯美诗风等方面,但是李商隐是如何使其诗歌具有了这样思深意远,情致缠绵的特点的呢?这就要深入探讨其爱情诗朦胧美的具体表现手法。
经过认真的研究,笔者认为表现手法有三,依次列之:(一)埋没意绪善于埋没意绪,是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色之一。
清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就已发现了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点,他认为李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
”善于埋没意绪也就是不直接吐露真情,敛抑情绪,感情内向,从而形成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意境。
这类诗以《无题》为代表,而最为读者熟悉和欣赏的则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唐代,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达诗歌的主题题目时,就以“无题”作为诗的标题,以埋没意绪掩其心意,李商隐一诗更是如此。
他不仅掩其主题,就是抒发感情的对象都深深隐藏起来,所以此诗所咏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怀念朋友的,有人说是写给心爱之人的,也有哀叹身世之说。
对于李商隐的其他“无题”诗,大家也总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自圆其说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喜爱义山诗的读者。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以细腻、含蓄、柔美的风格著称,被誉为唐代诗歌的“小家碧玉”,而这种风格正是其诗歌的朦胧美的体现。
朦胧美是指在意象零碎、语言模糊、情感含蓄的特点下,诗歌所营造出的一种模糊而美好的感觉。
李商隐的诗歌正是在这种美感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暧昧、暗示、借代等修辞手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诗歌境界。
比如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他借着夜雨的落下,表达了自己思念远方亲友的情感。
而在诗中,他并没有直接点明,而是通过一些隐晦的暗示,如“天涯地角有穷时”、“雨打梨花深闭门”等,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含蓄而微妙的情感。
另外,在李商隐的诗中,还有许多关于爱情的描写,而他更是将爱情的朦胧美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例如《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都是在模糊而又细腻的情感中,表达出对爱情的思念和遗憾。
总之,李商隐的诗歌正是通过运用朦胧美这一特色,表达出了种种情感和意境,让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他的诗歌不仅在唐代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更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 1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报告人:***一.论文名称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二.选题依据随着文学元素越来越多元化,文学发展的趋势越来越个性化。
在多元化社会意识潮流的迅猛发展的时代,诉求一个文化的精神内涵成为文化主流的前进方向,而作为文化先锋——是个不可避免的受到重视,其作用和价值在历史性和时代行的双重方面非常突出。
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美学分析,为诗歌鉴赏打开新的突破口,探索诗歌教学的新视点。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代表了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
李商隐的诗歌,以缠绵悱恻、凄婉悠长为首要特征,完全不同于豪放飘逸、刚烈壮阔的盛唐气象。
然而这种柔韧的美比刚烈之美更为幽深,更富于美学内涵。
李商隐是我国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他的诗歌代表了古典诗歌朦胧美的最高水平。
三.相关理论研究概述(1)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又把它概括为“凄艳浑融”,说“他把感伤的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并能以艳丽通于浑融,使诗歌在艺术上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
(2)汤春华在《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中对李商隐爱情诗歌的朦胧美从意象、词语、章法上进行了阐释和分析。
意境朦胧迷幻, 是李商隐爱情诗的主要艺术特点。
(3)崔其征在《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中主要论述李商隐诗歌朦胧性的成因和文本表现特征,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朦胧性诗歌产生的历史土壤和个性因素;朦胧性诗歌的构成基因;朦胧性诗歌的深刻内涵和扑朔迷离的诗境。
四.研究意义朦胧美是一种深层的美感形态,超越了具体的语言、艺术层面,融合了象和境的特征,具有广阔的容量和深邃的内涵。
以朦胧美为切入点分析诗歌,一方面,可以品味出诗歌柔韧中的刚烈和持久隽永的美;另一方面,可以使诗歌有更多的视点,能深入挖掘诗歌的内蕴,能更细致地品味诗歌的语言、构思、主题等方面的特征。
审美是诗歌鉴赏的最终归宿,赏析诗歌的朦胧美符合审美教育的目的。
五.研究方法文献法六.论文结构(一)题目: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二)摘要(三)关键词(四)正文从李商隐的生平背景探讨其诗歌朦胧美的成因,分析其艺术构成,并简单阐述对其后诗歌的重要影响。
浅析李商隐诗朦胧美晚唐诗人李商隐是与杜牧齐名的重要诗人之一,他几乎一生都处于党争和爱情的漩涡之中,形成了感伤抑郁的个性,这对他的创作有极大的影响。
李商隐的诗作主要有咏史诗、政治诗、无题诗几类,内容丰富,追求一种密丽浓艳之美。
他继承了屈原、李白、李贺等人的浪漫主义精神,又深受杜甫影响,并在语言上吸收齐梁诗的特点,集众家之长,开创了托兴幽远的朦胧诗。
李诗的朦胧美首先是在主题的表现上,他并不明确指出所咏对象,也不直接道出诗歌主题,给人一种似有似无捉摸不透的感觉。
特别是其《锦瑟》一诗,其题旨有恋情说、悼亡说、咏物说、自伤身世说等多种解释,因诗中所咏是诗人“思华年”时藏于内心深处的当时已“惘然”的东西,别人无从知晓,它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是一种可以体验、感受,却又空灵飘渺的`意境。
李诗的朦胧美也表现在字句之中,以无题为代表,这类诗歌取材广泛,情意绵绵,景象迷离含义深。
因此,他的某些诗句很难有一个确切的解释。
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描写失恋悲哀,因涉及爱情而写得含蓄蕴藉。
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诗人与恋人之间的情深意笃,致使他们分别时的痛苦远远胜于相见无期之思,透出缠绵之情。
而末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则借神话传说来表达诗人对恋人的相思,正是失望中的这一线希望,使得读者能从这些诗句中深深地体会到诗人刻骨铭心的爱恋。
李诗在结构上的回环往复及时空交错也造成一种虚幻朦胧的境界。
这种独特的朦胧之美当首推《夜雨寄北》,全诗在时空上从今宵此地(实景)写到他日彼地,再回到今宵此地(虚境),并通过叠词叠句循环,使理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半是悲哀,半是温爱,隐晦含蓄中透露出真挚而热烈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李诗的某些诗句能够独立使用正是由于它的朦胧含蓄使得诗句能够在诗的整体上脱离出来有了更为深广的内涵,能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句,不同遭际的读者在面对这些诗句时,结合到自身的经历与幽思便会生出多种不同的解答。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报告人:***
一.论文名称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二.选题依据
随着文学元素越来越多元化,文学发展的趋势越来越个性化。
在多元化社会意识潮流的迅猛发展的时代,诉求一个文化的精神内涵成为文化主流的前进方向,而作为文化先锋——是个不可避免的受到重视,其作用和价值在历史性和时代行的双重方面非常突出。
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美学分析,为诗歌鉴赏打开新的突破口,探索诗歌教学的新视点。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代表了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
李商隐的诗歌,以缠绵悱恻、凄婉悠长为首要特征,完全不同于豪放飘逸、刚烈壮阔的盛唐气象。
然而这种柔韧的美比刚烈之美更为幽深,更富于美学内涵。
李商隐是我国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他的诗歌代表了古典诗歌朦胧美的最高水平。
三.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1)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又把它概括为“凄艳浑融”,说“他把感伤的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并能以艳丽通于浑融,使诗歌在艺术上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
(2)汤春华在《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中对李商隐爱情诗歌的朦胧美从意象、词语、章法上进行了阐释和分析。
意境朦胧迷幻, 是李商隐爱情诗的主要艺术特点。
(3)崔其征在《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中主要论述李商隐诗歌朦胧性的成因和文本表现特征,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朦胧性诗歌产生的历史土壤和个性因素;朦胧性诗歌的构成基因;朦胧性诗歌的深刻内涵和扑朔迷离的诗境。
四.研究意义
朦胧美是一种深层的美感形态,超越了具体的语言、艺术层面,融合了象和境的特征,具有广阔的容量和深邃的内涵。
以朦胧美为切入点分析诗歌,一方面,可以品味出诗歌柔韧中的刚烈和持久隽永的美;另一方面,可以使诗歌有更多的视点,能深入挖掘诗歌的内蕴,能更细致地品味诗歌的语言、构思、主题等方面的特征。
审美是诗歌鉴赏的最终归宿,赏析诗歌的朦胧美符合审美教育的目的。
五.研究方法
文献法
六.论文结构
(一)题目: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二)摘要
(三)关键词
(四)正文
从李商隐的生平背景探讨其诗歌朦胧美的成因,分析其艺术构成,并简单阐述对其后诗歌的重要影响。
1. 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形成原因
(1)家道衰落的童年生活形成了多疑敏感的性格。
(2)坎坷曲折的幕僚经历铸就了欲说不能的诗风。
(3)聚少离多的爱情生涯凝练了婉转绮丽的情愫。
2.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艺术风格
3. 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深远影响
七.撰写计划
开题报告:12月28号—12月2号
论文撰写与提交:12月5号—1月6号
特此报告请王老师批评指正
2011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