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雾渡河断裂构造特征及最新活动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02.40 KB
- 文档页数:5
长江三峡地区仙女山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及其北延问题讨论长江三峡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构造复杂地区,其中仙女山断裂带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
仙女山断裂带由于地震和构造活动频繁,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仙女山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性及其北延问题。
仙女山断裂带位于中国中华山脉与四川盆地交界处,北起重庆市奉节县南溪镇,南达湖北省枝江市,总长约300公里。
这一地区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断裂带内处处破碎,地形险峻,被称为“山中之山,峡里之峡”。
同时,地震活动非常频繁,特别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便发生在附近地区。
仙女山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研究表明,该断裂带是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挤压作用而形成的,因此在板块运动的作用下,孕育了丰富的构造变形和矿床成矿作用。
此外,地层中的古环境遗迹和现存的泥炭等气候事件记录表明,长江三峡地区断裂构造造山作用绵延至今,构造活动仍在持续进行。
然而,仙女山断裂带的北延问题一直存在。
断裂带北延到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县茶店子村,但北延不断裂成片段,一直延伸到新疆塔里木盆地。
这一地区的地壳构造特征不同于仙女山断裂带南段,这意味着区域内的地震活动和构造变化也有所不同。
此外,仙女山断裂带北延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有着与安置的沉积相互交错和叠覆的多层次建造、变形和活动性,导致了对区域内板块边界、地震活动、地表沉降等问题的认识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仙女山断裂带北延区域的构造活动性,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人员可以结合现代地质勘探技术,精细刻画断裂带的构造变形和隆起带的特征,并结合地震记录等数据,分析区域内地震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区域内的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与区域内的地质异常和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总之,仙女山断裂带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区域,其构造活动性及其北延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对该区域的更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对长江三峡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的认识,为区域内地震预测、灾害防控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裂变径迹研究三峡九湾溪断裂带断裂时期
张峰;王世杰
【期刊名称】《地球化学》
【年(卷),期】2000(029)002
【摘要】九湾溪断裂带位于三峡工程大坝西南18km处.利用从断裂带中的断层泥、断裂壁岩和断裂围岩内选出的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断代学研究,并对径迹长度的频
率分布进行统计测量.研究证实:九湾溪断裂带发生断裂时期为距今(o.33±o.04)Ma,与它周边围岩形成时代(25.74土1.9)Ma截然不同.通过各种绝对年龄结果的对比
分析,均未见到全新世以来有明显的活动迹象,由此确认九湾溪断裂活动性对三峡枢
纽工程并不构成威胁.
【总页数】5页(P162-166)
【作者】张峰;王世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
阳,5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97
【相关文献】
1.湘西活溪断裂带构造地球化学的初步研究 [J], 彭渤
2.三峡九湾溪断裂带断层泥的特征及分段研究 [J], 李细光;姚运生
3.仙女山-九畹溪断裂带附近地区地震活动性与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研究 [J], 常婷;张丽芬;王秋良;何超枫
4.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三峡仙女山断裂带构造活动性 [J], 张峰;林文祝
5.龙门山断裂带深溪沟段断层物质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J], 李碧雄;邓建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地区更新世滑坡与断裂活动、气候变化关系的再认识王令占;牛志军;赵小明;涂兵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年(卷),期】2009(20)1
【摘要】滑坡是三峡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三峡地区滑坡形成及发展的阶段性与新构造活动密切相关,与气候的冷暖变化也有密切关系.在系统收集三峡地区断裂活动同位素测试年龄的基础上,做出了断裂活动的年龄分布直方图.与滑坡年代分布对比发现,断裂活跃峰期与滑坡活跃峰期相间分布,后者明显滞后于前者;与气候期对比发现,断裂活跃期多对应于气候的由暖转冷阶段.综合分析表明,断裂活跃峰期的构造活动主要为后期滑坡的发生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而暖湿气候环境的强降水及地震活动,则是触发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
【总页数】5页(P46-50)
【作者】王令占;牛志军;赵小明;涂兵
【作者单位】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3;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3;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3;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2
【相关文献】
1.中更新世早中期以来黄河上游与三峡库区滑坡形成机理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J], 殷志强;程国明;李小林;王立朝;胡贵寿;魏刚
2.国外滑坡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进展评述 [J], 刘芸芸
3.三峡地区滑坡与构造运动、气候变化的关系 [J], 李长安
4.明清时期三峡地区环境变动下的驿传变迁与改革——关于三峡新滩地区的滑坡地质灾害之影响的个案考察 [J], 尹玲玲
5.三峡地区最晚更新世的梅氏犀兼述中国南方更新世的犀牛化石 [J], 陈少坤;黄万波;裴健;贺存定;秦利;魏光飚;冷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库区某滑坡稳定性浅析1 引言三峡库区一直是中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和重灾区之一,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据历史记载,1030年和1542年,秭归新滩两次滑入长江,曾分别中断航运长达21年和82年[1]。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2年以来,三峡库区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多达70多次,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40余次[2]。
三峡库区重庆境内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库岸稳定和移民城镇安全的地质灾害点就有1503处,总体积约34.7亿立方米。
湖北境内发现各类崩滑体622处,总体积达13亿立方米,有近8万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1]。
因此研究三峡库区滑坡在库水位变化条件下的稳定性对保护三峡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滑坡稳定性计算方法本文中滑坡稳定性计算运用极限平衡法理论,把滑动土体中的土骨架作为研究对象,孔隙中的流体作为存在于土骨架中的连续介质,分析滑动土体中土骨架的力的平衡时要考虑流体与土骨架间的相互作用力,即浮力和渗透力[3]-[5](如图2),该方法简称"规范法"。
采用"规范法"计算滑坡的剩余推力和稳定性系数以此判定斜坡的稳定性。
渗透压力的几何意义是:土条中饱浸水面积与水的重度及水力坡降的乘积,其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与水平向的夹角为。
渗透压力的几何意义是:土条中饱浸水面积与水的重度及水力坡降的乘积,其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与水平向的夹角为。
图3 水下滑块上的水压力对图3当滑块在水下时,均不考虑水压力,条块的重量用浮容重即可。
式中:-水的容重(kN/m3);-岩土体的天然容重(kN/m3);-岩土体的浮容重(kN/m3);-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岩土体的水位线以上的体积(m3/m);-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岩土体的水位线以下的体积(m3/m);-第i条块水位线以上天然重量(kN/m);-第i条块水位线以下的浮重度(kN/m);-第i计算条块地面倾角(°),反倾时取负值;-第i计算条块地下水流线平均倾角,一般情况下取侵润线倾角与滑面倾角平均值(°),返倾时取负值;-第计算条块滑动面长度(m);-第计算条块滑动面上岩土体的粘结强度标准值(kPa);-第计算条块滑带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前言三峡地区号称天然的地质和地貌博物馆,地层、、古生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质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现象比较集中,是一个理想的地质实习基地。
三峡地区各种类型岩石非常丰富,从碎屑岩到石灰岩,从基性岩到酸性岩,从浅变质岩到深变质岩应有尽有,同时出露了扬子地台的结晶基底,由目前华南地区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
2010年7月30日,老师们率领着地科系09级的同学们踏上了三峡实习的旅程。
怀着满腔热情和好奇心,寻觅惟妙惟肖的“黑锅”,登高俯瞰西陵峡美景,近距离接触随时崩塌的链子危崖,在三峡坝区,纪念园为我们展现了三峡工程曲折的历史;在观景台,三峡大坝,高峡平湖尽收眼底;一路披荆斩棘,横穿白果树瀑布。
一路下来我们学到了许多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养成野外考察的能力。
第一次野外实习,第一份实习报告,笔力难免稚嫩,望老师多多指正。
以下是实习区域地质图:下幅是三峡坝区地图:考察点具体特征2009.8.1 星期日多云~晴秭归县城、横墩岩隧道至棕岩头隧道口沿线001茅坪滚装船码头旁人工采石场,长江200О方向30О50'N,110О57'E,204m位于黄陵背斜核部的前震旦控岭群杂岩体。
节理: 70О∠70О杂岩体形成于小于2亿年到几千万年前,由正长石、石英构成,黑云母角闪石较多,呈碱性。
花岗岩形成于4.5亿年前,冷凝速度快致矿物晶体微小,侵入以斜长角闪石为主的围岩中,穿插暗色矿物造成表面显红色,为氧化铁质。
边缘地带带状岩脉穿入,在围岩中有烘烤边。
路边散落有风成球状花岗岩。
正断层:275О∠37О属于小型断层,擦痕较小,具有正、反阶步,擦痕面,形成低温变质矿物叶腊石。
又因为其上盘下移,属正断层。
该点为长江流域仅有的黄陵花岗岩地带,基本生成于8.4亿年前左右,属前寒武纪,具10多公里的侵入岩脉,均为黄陵背斜地段。
002001点以西200m的采石场30О51'N,110О57'E,199m岩脉:332О∠84О,斜长石为主,少量正长石,宽约80cm,有烘烤边。
三峡工程地质研究综述陈德基摘要: 三峡工程地质勘察与研究长达半个多世纪,历经了众多的历史阶段,吸引了无数中外地学工作者的参与和关注。
本人对三峡工程地质勘察的历史作了简要回顾,全面扼要地介绍了三峡工程建设中主要的地质问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工作内容,并从这一特大型工程的地质勘察与研究中,总结出了几点基本经验,供从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的同仁借鉴和思考。
一、勘察工作历史回顾长江三峡地区,地处我国中部,交通比较方便,且地层出露齐全,对它所进行的现代地质学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叶,较系统的地质调查则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
上世纪40年代中期,原资源委员会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和美国垦务局合作,曾作过扬子江三峡工程计划的勘测设计。
这是三峡工程最早的专门性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三峡工程逐步开始了全面的综合性地质勘察研究,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时段。
1952~1955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多次组织进行了宜昌——奉节河段查勘。
除40年代已概略研究过的南津关——石牌河段外,又增选了黄陵背斜核部的结晶岩河段作为三峡工程建设的比选河段。
1956~1960年,配合三峡工程的规划和初步设计要点,开展了基础地质研究和坝区、坝段比较的勘察,先后在南津关石灰岩坝区和美人沱结晶岩坝区选出了15个坝段进行比较。
1959年初设要点报告通过后,即开始集中力量在选定的三斗坪坝址开展了早期初步设计阶段的地质勘察研究。
受国家的委托,原地质部承担了这一时期主要的地质勘察与研究工作。
1958~1961年,国家组织了全国规模的三峡科研工作,先后有30多个生产、科研和教学部门,数百名地学工作者,围绕三峡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开展了多学科的专题研究。
我国许多著名的地质学家、地理地貌学家、地震学家、工程地质及岩石力学专家,都直接指导和参加了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本阶段是三峡工程地质工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取得了大量的基本资料和成果。
1961~1979年期间又在河谷较窄的河段上重新选择三峡工程的坝址。
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顺层滑坡变形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水电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对工程的不良影响日益凸显。
作为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用过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的关注。
库区地质灾害多发,其中顺层滑坡是一类常见的危害性较大的灾害类型。
秭归--巴东段位于三峡库区下游,地质环境复杂,滑坡灾害频发,其变形规律、成因机理以及防治措施研究一直是工程建设的重要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秭归--巴东段顺层滑坡的变形规律,探究其成因机理,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三峡库区工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秭归--巴东段顺层滑坡的基本情况调查,包括滑坡的分布特征、发生时间、影响范围等基本信息的收集和整理;2.通过野外调查、留样实验等方法分析地层结构、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对顺层滑坡的影响;3.利用现代地震勘探技术和遥感技术、测量技术等手段,对顺层滑坡进行形态变化监测,并对滑坡的变形规律进行分析;4.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滑坡的物理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预测滑坡未来发展趋势;5.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如固结加固、抑制水体渗漏等,以减小顺层滑坡的危害。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深入了解秭归--巴东段顺层滑坡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提高人们的认识和预警能力;2.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预测出三峡库区未来可能发生的顺层滑坡情况,为库区工程建设提供参考;3.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工程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
本研究对于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三峡库区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库区的滑坡治理提供经验。
同时,能够对滑坡成因机理和控制方法的研究具有学术研究的意义。
雾渡河一级水电站溢流坝段应力分析作者:纪曲波来源:《硅谷》2008年第08期[摘要]基于现场调研和收集的有关坝体的资料,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雾渡河一级水电站溢流坝段应力进行数值模拟及分析,得出了坝体位移,应力分布等重要信息,并与通过材料力学方法计算得到的结论进行比较分析,为坝体的运行安全、经济、合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溢流坝 ANSYS 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420071-02一、引言雾度河一级电站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是黄柏河西支流域规划6座梯级电站中的第一座,是一座无调节的低坝引水式电站。
工程坝址位于宜昌市雾渡河镇北3km处,坝址处河床高程约543.6m,坝址区河谷多呈“V”形,河谷宽约70m,河流走向SW20°,水深0.5~1.5m,坝址河流两岸均为岩质岸。
主要地层为元古界崆岭群上岩组(AnZ3)条带状混合岩,属坚硬岩类,饱和抗压强度一般大于100Mpa,坝址区广泛分布,两岸坝肩及河床基岩钻孔揭露为辉长辉绿岩岩脉呈NE73~85°展布,岩脉宽10m。
设计坝型拟采用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549.1m,最大坝高13.1m,坝长89.5m,坝顶全段溢流,典型剖面如图1①。
图1坝体典型剖面图二、溢流坝段ANSYS有限元分析(一)模型建立该模型,取坝踵为原点,以顺水流方向为x轴轴向,方向指向下游为正,以铅直方向为y 轴轴向,方向指向上为正。
取主坝体溢流重力坝剖面及地基(L=2B)为计算域,为了便于计算,取地基为矩形区域比较满足程序要求。
所得模型如图2所示。
图2坝体计算模型图3坝体网格划分及计算模型(二)材料分区坦荡河二级溢流坝体采用C20混凝土浇筑,材料编号为1;地基基岩为条带状混合岩,材料编号为2。
(三)网格划分采用4节点42等参单元进行ANSYS③中的映射网格划分。
并在上游面和坝体与地基的接触面网格加密划分,如图3所示。
三峡库区航道雾情特征分析及对通航的影响作者:龚素荣张学中来源:《中国水运》2017年第04期摘要:三峡库区山体水体交错的复杂地形造成库区航道多雾的气候特点,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测雾情资料分析并结合考察调研等,以探明三峡库区雾情分布特征及其对通航的影响。
结果表明三峡库区航道由于其跨度长、地形复杂等因素,雾情月分布较为复杂,不同河段雾情月分布差异较大,但雾情日分布则呈现一定规律;雾情在地域分布上不同河段稍有差异;同时由于三峡蓄水时间还不够长,航道雾情的气候变化可能还没完全显现,还有待更长时间的观察和考证。
关键词:长江库区航道;雾情;时空分布中图分类号:U6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7)04-0035-03三峡库区河段航道属于山区航道,复杂地形造成了库区航道多雾的气候特征。
三峡成库后航道等级提高,库区航运量的不断增加,航道雾情对航运的影响愈加明显。
谢斌等为研究长江山区航道雾情时空分布特征,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该航道雾情空间分布特征模型,划分出雾情等级较高的雾区;王林等则实现了长江山区航道上任意地点雾情等级插值;代娟等初步探究了山区航道雾情的时间分布特征。
总之,三峡库区雾情特征还未有明确的结论,对航道的影响也尚未明晰,探明三峡库区河段航道雾情分布特征,对于减少航道雾情对航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长江重庆航道局布设在三峡库区航道上的雾情观测台资料以及文献调研资料,结合库区航道信息资料,对三峡库区航道雾情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其对航运的影响,以期为三峡库区的航运安全和服务提供支撑。
1 三峡库区雾情资料概况长江重庆航道局担负着长江干线兰家沱至鳊鱼溪全长597.2公里航道的全年维护、管理和信号指挥工作任务,目前设置29个雾情观察哨,平均20.8千米设置雾情观察哨一个,本文搜集了该29个哨点的观测资料进行雾情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
航道部门雾情等级揭示与气象部门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有所区别,按照航道部门的通行指挥雾情揭示实施细则,将雾情分为3级:大雾(500m以下)、中雾(500-1000m)、轻雾(1000-1500m)分级记录。
长江三峡地区仙女山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及其北延问题讨论
长江三峡地区位于中国地处华夏板块边缘,受到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南海板块的影响,构造活动性较强。
其中,仙女山断裂带是长江三峡地区的一条重要断裂构造,其构造活动性及其北延问题备受关注。
仙女山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性主要表现为多期活动,以隆起、断裂、侵入为主的地质构造变形,形成了众多的岩浆岩体和矿床,对区域地质演化和矿产资源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年来,地震勘探和测定结果表明,仙女山断裂带仍处于断裂活动期,其活动强度正在加剧,这对于区域地质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都产生了威胁。
值得一提的是,仙女山断裂带的北延问题也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仙女山断裂带北延的范围超出了预期,甚至延伸到了汉江北岸的襄阳-十堰-宜昌一带。
这说明仙女山断裂带对于整个长
江三峡地区的构造控制作用非常重要,而其北延问题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作用。
在探讨仙女山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及其北延问题时,不得不提到北段和南段的不同。
南段构造多为走滑型和逆冲型断裂,构造活动性比较明显;而北段则以侧推型断裂为主,构造活动性相对较弱。
然而,南北段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研究其复合构造演化过程对于深入了解仙女山断裂带的特点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长江三峡地区仙女山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及其北延问
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通过多方面的研究来进一步了解。
未来需要加强在区域地震学、地形地貌学、岩石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该地区的地质研究和灾害防治提供更为全面的数据和结论。
三峡库区云阳至江津段崩塌发育及破坏特征分析
董好刚;张宏鑫;陈州丰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09(040)021
【摘要】对三峡库区云阳至江津段崩塌体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处理,并对崩塌灾害发育和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云阳至江津段崩塌体的形成与地形地貌有关,沿江分布具有不均匀性,所在斜坡以人工形成为主,岸坡结构以缓倾层状为主;破坏模式主要有4种,即风化-崩落型、压剪滑移-崩落型、拉剪倾倒-崩落型、拉裂坠落型.这些认识对于进一步调查和评价该区崩塌体的危险性奠定了基础.【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董好刚;张宏鑫;陈州丰
【作者单位】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3;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3;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1
【相关文献】
1.三峡库区云阳-巫山段坡向因素对滑坡发育的贡献率研究 [J], 吴彩燕;乔建平
2.三峡库区云阳-江津段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及稳定性评价 [J], 董好刚;陈立德;黄长生
3.三峡库区云阳-巫山段坡形因素对滑坡发育的贡献率研究 [J], 乔建平;吴彩燕;田宏岭
4.三峡库区滑坡崩塌发育的控制与诱发因素分析 [J], 田正国;程温鸣;卢书强;付小林;石长柏
5.三峡库区云阳新城水平层状岩体高边坡变形破坏主要控制因素 [J], 邓清禄;尹先忠;吕峰;栾约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水库运行过程中库岸大型滑坡稳定性演变趋势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三峡工程的建设至今已经历经三十余年。
随着工程水平的提高和建设成本的增加,三峡水库已经成为我国水电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三峡水库的日益逐渐进入正常运行阶段,库岸大型滑坡问题逐渐浮现。
据统计,自2011年至今,三峡水库周围发生的大型滑坡事件已经超过了三十起。
这些滑坡事件不仅威胁到了水库的运行和建设,而且还给库岸沿线居民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因此,研究三峡水库运行过程中库岸大型滑坡的稳定性演变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的库岸滑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为水库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以便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并确保水库的运行安全。
二、选题研究内容本次研究将分析三峡水库运行过程中库岸大型滑坡的稳定性演变趋势。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搜集三峡水库周围的库岸滑坡资料,对其受理时间、滑坡类型、地理位置和规模进行分类整理。
2. 通过对已有资料的比对和分析,确定研究区域范围,并建立相应的空间数据模型,以便进行动态变化的模拟。
3. 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多源数据,综合进行地质地貌、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物理力学等多方面的分析,探究三峡水库周围库岸滑坡的成因。
4. 通过对三峡水库周围库岸滑坡的稳定性演变趋势进行分析,为预防和控制库岸滑坡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三、选题研究方法1. 综合数据采集和现场实地勘察:通过多源数据采集和现场实地勘察,全面了解三峡水库周围库岸滑坡的场地环境、物理力学特性,为数据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2. 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基于航空遥感、卫星遥感和地形地貌数据的多源数据分析,进行地形分析,构建底图并在其中嵌入检测结果。
3. 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基于物理力学的滑坡稳定性分析原理,使用监测结果,对库岸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
四、研究预期成果及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揭示三峡水库运行过程中库岸大型滑坡的稳定性演变趋势,为三峡水库的管理和运行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引江补汉雾渡河段深埋隧洞渗流与稳定性分析
于松;颜天佑;张国强;李典庆;荣冠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年(卷),期】2024()4
【摘要】深埋隧洞往往会穿越复杂的地质结构,隧洞在穿越富水断层面临严重的涌水突泥问题,其中围岩内的渗流过程以及应力状态是隧洞围岩稳定的关键影响因素。
以雾渡河段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富水断层内隧洞开挖过程中的渗
流过程以及隧洞围岩的稳定性。
结果表明,隧洞开挖会导致隧洞围岩内渗流过程改变,隧洞衬砌会承受较大的外水压力;灌浆圈有效地阻隔了地下水,水流通过排水孔流出,二者组合能降低衬砌70%的外水压力;断层围岩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开挖后变形
明显,水平向的位移大于铅直向;采用超前灌浆与超前支护处理后,围岩位移降低
50%~60%,衬砌应力显著降低;综合比选后,推荐使用长4.5 m、搭接长度1 m、外插角为15°的小导管和长30 m、搭接长度3 m、外插角3°的管棚进行超前支护。
【总页数】7页(P175-181)
【作者】于松;颜天佑;张国强;李典庆;荣冠
【作者单位】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
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554
【相关文献】
1.引江补汉工程引江规模初步分析
2.引江补汉工程深埋长隧洞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引江补汉工程超长输水隧洞线路地质比选
4.引江补汉工程超长深埋有压输水隧洞设计
5.引江补汉工程输水总干线出口段输水隧洞开始混凝土衬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01-07-15作者简介:刘红星,男,水利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文章编号:1001-4179(2002)05-0018-03三峡库区水平层状岩体滑坡特征及稳定性分析刘红星 王小波 王永平(水利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12)摘要: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移民迁建中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很多,其主要表现形式有滑坡、变形体、崩塌及陡崖卸荷危岩体等,其中尤以滑坡变形体表现最为突出和普遍。
通过库区水平层状岩体分布的典型地区万县市各阶段滑坡勘察中的详实资料,分析了该类型滑坡的基本特征;在对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的同时,也对影响滑坡稳定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最终对该区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
关 键 词:层状岩体;岩石滑坡;边坡稳定性;稳定分析;三峡库区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1 地质环境概述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多样,两岸地形地貌差别很大,阶地和夷平面广泛分布;地质构造也跨越了3个二级构造单元,次级构造较为发育;地震环境属活动较弱的地震带。
地层岩性跨度很大,从震旦系至第四系之间除少部分缺失外均有分布,岩性成分主要有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岩及含煤砂页岩等,有的产状陡倾,有的则平缓近于水平。
这些不同的地质条件加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整个库区环境地质问题很多,特别是崩滑体和变形体,据调查,库区长达5014k m 的干支流库岸线上,前缘高程低于175m 的崩滑体和变形体就有1190处,总面积和体积分别为135.9km 2和34亿m 3,城镇及周边共有329处;其成因条件各不一样,其中有一类发生于近水平的层状岩体中,其成因和影响稳定的因素一直是专家们讨论的热点,这类滑坡主要分布于云阳、万县、忠县一带,而尤以万县数量多、面积大,对移民迁建影响面广。
万县城区位于万县向斜与故陵向斜交接部位,长江流向自NW 转向NE 并有EW 向支流苎溪河汇入,加上多条冲沟切割,地形破碎,J 2S 砂泥岩常出现厚层状石英砂岩陡坎,层间还有含蒙脱石泥岩分布,有时日降雨量及连续暴雨较大,可能是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
三峡水库某库段岩体裂隙网络模拟研究
荣冠;周创兵;朱焕春;刘佑荣
【期刊名称】《岩土力学》
【年(卷),期】2004(25)7
【摘要】为合理评价三峡水库某库岸岩体结构特征及工程整治提供依据,对区内岩体进行了裂隙调查及网络模拟研究。
研究基于 Monte-Carlo 模拟方法,在技术上进行了探讨和一定改进。
如采用了聚类分析法确定裂隙优势产状、用直接法产生随机数、广义RQD 及裂隙线连通率的计算等。
根据野外调查及计算机模拟研究,研究区发育有 3 组优势裂隙、平均迹长 1.45 m t左右。
间距一般服从对数正态或负指数分布,而走向和迹长基本上不服从常规分布。
裂隙线密度在3-6 条/m、t = 0.1 m时RQD 值在 90 %左右、t = 0.7 m 时 RQD 值为 10 %-20 %、RQD 值变化可能影响库岸岩体在不同方向的稳定性。
t t
【总页数】5页(P1122-1126)
【关键词】三峡水库;裂隙;模拟;RQD;连通率
【作者】荣冠;周创兵;朱焕春;刘佑荣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52
【相关文献】
1.岩体分形离散裂隙网络系统中流体流动模拟研究进展 [J], 丁志文;董平川;李世银;谢恩;江杰
2.基于结构面网络模拟的岩体深部卸荷裂隙及非均质特性研究 [J], 邓庆;赵其华;彭社琴;陈继彬
3.三峡库区高阳段库岸岩体裂隙网络模拟研究 [J], 向晓辉;王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