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中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实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7
中等职业学校收入来源分析:多元筹资的基石在教育的大海中,中等职业学校如同那座稳固的桥梁,承载着无数学生的梦想和希望。
然而,这座桥梁要想稳健前行,就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石——多元筹资。
本文将分析中等职业学校收入来源的重要性、影响及应对策略。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收入来源的多元筹资,就像是在教育的大海中,为学习者提供了一艘导航的船只。
这艘船只需要通过多元筹资,让学习者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汲取知识的养分,拓宽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
这就像是给学习者提供了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看到真相和正义。
其次,中等职业学校收入来源的多元筹资需要我们像园丁一样精心策划和布局。
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将多元筹资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筹资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如何将筹资与教育实践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这就像是在教育的花园里,我们需要精心选择和培育各种花草,让它们能够和谐共处,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然而,中等职业学校收入来源的多元筹资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精心策划。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多元筹资的目标和意义。
这就像是明确导航的方向和目的,只有明确了目标和意义,才能在多元筹资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多元筹资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这就像是选择合适的船只和航海路线,只有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才能让多元筹资更加有效。
再次,我们需要考虑多元筹资的技术支持和平台建设。
这就像是为船只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设备,只有有了先进的技术和平台,才能让多元筹资更加高效和便捷。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多元筹资的可持续性和评估机制。
这就像是为一座城市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评估标准,只有有了长远的规划和及时的评估,才能确保多元筹资的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多元筹资的策略选择还需要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关注新兴领域和跨界融合的发展趋势,将多元筹资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实证研究——以浙江省诸暨市职教中心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阶段,具有培养直接面向生产、直接服务社会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
但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培育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职业指导方面的缺失。
职业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之中,而且是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必要途径。
因此,职业指导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个人素质和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暂时没有完全理解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往往将其放在次要的地位;第二,大多数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自身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志向和就业方向;第三,学生自身职业规划和实现能力比较欠缺,面对复杂的就业市场和竞争,不知道如何应对。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浙江省诸暨市职教中心的实证研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个人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出具体的建议。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和发展方向;同时,也旨在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和职业教育水平。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文献调研,了解国内外职业指导的发展现状和经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2、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了解浙江省诸暨市职教中心的职业指导工作现状和问题,例如开展职业指导的机构和人员、职业指导的方式方法、职业规划的内容、学生就业情况等方面。
3、根据文献调研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工作的改进和发展建议,包括加强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完善职业规划体系和开展多元化的职业指导活动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实证研究李德方1 周 芳2 (1.江苏理工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院,江苏 常州 213015;2.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管理系,江苏 苏州 215104) 摘要: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制定职业教育的发展政策时,不仅要关注职业教育的经济收益,同时要重视其非货币收益。
通过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地12所学校的394位中等教育(中职、高中)毕业生的调查,分析比较了高等职业教育就业者与接受中职、本科、硕士及以上教育就业者的非货币收益。
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指标中,高职教育就业者显著优于中职就业者,与本科及以上学历就业者的个体非货币收益与家庭非货币收益大致相当,农村生源的高职非货币收益显著高于城镇生源。
本研究的结论表明,投资高职“非常划算”,今后应继续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增加其多元投入,以保障并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实证比较作者简介:李德方(1968— ),男,江苏扬州人,博士,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6YJA880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068(2018)03-0037-08 收稿日期:2018-02-08DOI: 10.19563/j.cnki.sdjk.2018.03.004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后,为了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为标志,我国调整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三十余年来,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均占据了同等层次教育的“半壁江山”,一个普职分轨、双向并行、规模相当的教育新格局初步形成。
这一结果主要是基于职业教育具有内隐和外显的巨大经济价值这一逻辑,着力于培养社会经济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一主要目标,这就导致在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中往往把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并如何及时把这些学生“销售”出去作为学校职业教育活动的核心。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
职业教育被视为提高就业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是指基于对职业教育的分析与思考,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理论。
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并指导实践。
例如,职业发展理论强调个体的生涯规划和学习成长,倡导个体在职业发展中积极主动参与。
职业准备理论认为职业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
教育质量理论则强调教育的质量与就业能力的提升之间的联动关系。
这些理论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引导政策制定和实践探索。
职业教育的实证研究是指基于实际数据和案例的研究,以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和发展方向。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不同政策和实践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实证研究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包括教育政策、课程设置、学生就业等。
例如,一项实证研究可以考察政府职业教育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另外,对不同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估研究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以便更好地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此外,学生就业情况的实证研究也是评估职业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些具体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与当地经济的需求相匹配,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的衔接问题。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与就业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实用的技能和知识。
此外,我们还需要研究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为目标,确保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最后,为了加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我们还需要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我国产业面临着升级的巨大压力。
技术型密集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是我国产业升级的两大方向。
但是,我国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却面临着普通毕业生就业难与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并存的结构性问题。
要想更好的解释这个问题,就需要对我国现在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
因为,目前我国的普通教育更注重培养通识型人才,而职业教育更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
而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别第一次分流出现在九年义务教育结束之后。
这次教育类别的选择将对我国未来不同类型人才的数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高中阶段不同教育类别的收益率,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面临的这种问题,另一方面能为那些想在高中毕业之后直接投身工作的人群提供一些科学参考,帮助他们降低损失,增加教育收益。
首先,本论文根据相关理论,提出三个假设。
(1)假设一:最高教育水平为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比接受普通教育的人群拥有更高的教育收益率。
(2)假设二:接受了高中阶段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女性相比于男性而言,可能会有较高的教育收益率。
(3)假设三: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收益率上可能存在差异。
其次,本论文使用2010-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其中四年数据,选择最高教育水平为高中阶段的样本,控制年份差异和省市差异,将样本分为全样本、城镇和农村三种类别,使用以下四种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1)模型一:使用基于最小二乘法(OLS)扩展版的明瑟模型考虑工龄、民族、政治面貌等因素来估计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收益。
(2)模型二:在扩展版明瑟模型的基础上中加入性别与教育程度虚拟变量的交叉项,来分析性别差异对普职教育收益率的影响。
(3)模型三:使用Heckman两步法,并在第一步的Probit模型中考虑加入居民的住房面积、房屋产权数量等一些影响劳动者是否决定参与工作决策的因素,以此来得出一个样本选择偏差修正项,将其带入第二步中从而解决OLS法可能存在的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浅析中职学校的职业伦理教育摘要:本文从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分析了中职学校的职业伦理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观念、课程体系以及师资诸方面进行系统性地思考和探索,提出增强中职校职业伦理教育的实效性途径。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伦理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1],使人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摆脱贫困。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职业教育飞速发展,每年招生规模呈平稳增长态势,至2010年已超过900万。
招生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引发学生培养质量能否跟上的问题。
如若以质量为代价、以数量为追求目标则是一种粗放型、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方式,那与我们国家提倡的集约式增长方式相违背。
所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作为重点,强调把“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放在职业技能之前,因为人要全面发展道德和伦理是不可缺少的。
一、中等职业学校加强职业伦理教育必要性伦理学家万俊人认为“职业伦理即从事各种特殊或专门职业的工作者或职业人所应具备的行业道德,和他们所应遵循的基本职业伦理规范。
” [2]所谓职业伦理教育即通过采取一定的手段对被教育者进行职业伦理方面的教导,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责任。
作为直接向就业市场输送人才的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其培养的重中之重,因为思想和态度才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原始动力,只有具备高度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人,才能恪守社会规范和企业制度,真正为社会和企业带来价值。
另外,中职学生刚刚从初中毕业,心理还处于非成熟阶段,此时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型的重要阶段,身心健康关系着人格的完善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作为素养之一的职业伦理教育,却长期相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处于一个劣势的地位。
二、中职的职业伦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一)职业伦理教育观念淡薄许多中职学校对职业伦理教育观念淡薄,一味强调学生技能训练,忽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且对职业伦理教育的意义,通常持有较为肤浅的看法。
从经济学角度论“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状况(全文)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担负着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为国家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总体目标旨在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旨在为社会输出大批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1中等职业教育的产出收益为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切实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这是教育部、财政部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继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和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专门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的又一个计划。
至此,国务院《决定》提出的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全面实施。
一月二十五日,教育部、财政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有关情况。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适应职业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客观要求,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吴启迪强调,职业教育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高度重视提高办学质量问题,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的理论研究
周芳
【期刊名称】《江苏开放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26)003
【摘要】教育投资不仅具有显性的货币收益,其隐性的非货币收益也显现出了巨大的价值,然而由于非货币收益难以计量,理论界对其开展的研究尚不系统,实践中往往被忽略。
在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教育非货币收益"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等文献深度解读、梳理的基础上,立足于职业教育,系统阐述职业教育的直接非货币收益与间接非货币收益,并详细罗列各项非货币收益的所属变量,解析产生收益的原因,为后续的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也为职业教育的投资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总页数】5页(P92-96)
【作者】周芳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8
【相关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的理论探索
2.非货币收益研究对职业教育意味着什么
3.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的理论研究
4.高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实证研究
5.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研究述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职业教育经济贡献率的实证研究现代经济社会中,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工人和产业工人的重要途径,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职业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
职业教育对就业率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
通过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技能,职业教育使得学生具备了直接参与生产的能力和技术,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研究表明,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较高。
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常年被誉为“产业培训大国”,其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80%。
同样,在中国,职业教育也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大量职业教育毕业生成为了社会中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
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实用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和工作方法。
这使得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更加适应并且能够迅速投入到生产当中。
一项研究显示,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所带来的生产效益可以提高10%以上。
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德国职业教育密切相关,职业教育培训的技术工人被认为是德国汽车行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技能和工作效率直接关系到德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
职业教育对减少社会成本和提高社会福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职业教育减少了企业的招聘和培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为各个行业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满足了社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这样一方面减少了社会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劳动者的薪资待遇和社会福利水平。
职业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在就业率、生产效率和社会成本等方面都有着实证研究的支持。
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将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作者简介:苏荟(1974—),男,博士,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教育与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疆安全视角下新疆南疆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5BMZ083);兵团社科基金项目“教育视角下新疆南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边疆稳定研究”(项目编号:14YB07)中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新疆五大经济区面板数据苏荟刘奥运(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3)摘要:以区域经济为视角,构建五大经济区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固定资产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中等职业教育在校人数对区域经济增长弹性系数为负。
新疆东疆经济区和南疆西南经济区中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弱于天山北坡经济区、北疆西北经济区、南疆东北经济区。
加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升地方政府教育固定资产投入能力,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对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集中发力,将中等职业教育转化为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新疆五大经济区;面板数据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4-0027-06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新疆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新疆的重要战略部署。
中等职业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对民族稳定、社会团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加大对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精神,201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新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区90%左右的学龄人口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
第32卷第2期清 华 大 学 教 育 研 究 Vol 32,No.2 2011年4月TSINGH UA JOU RNAL OF EDU CAT ION A pr.2011中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实证研究李兰兰(长沙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8)摘 要:教育不仅有货币收益,而且有巨大的非货币收益。
我国学者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货币收益研究相对较多,对非货币收益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这样必然造成对中等职业教育收益估算的偏差。
本文对湖南省6所中等职业学校和6所普通高中1993届毕业生进行了样本追踪分析,发现中等职业教育就业者的非货币收益高于普通高中就业者。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货币收益;非货币收益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1)02-0083-06一、问题提出教育不仅有货币收益,而且有巨大的非货币收益。
各国学者认为,从学生个人来看,接受高一级教育的个人不仅可以比接受低一级教育的个人获得更多的收入,而且可以获得更多的非货币收益。
这种非货币收益可以是消费型,也可以是投资型,前者体现为个人在上高一级学校期间的收益,后者体现在以后得到的种种收益, 例如,由于接受更多教育,职业选择可能变得更宽,更有潜力提高工作满意度 ,改善工作条件 、优化工作环境 、降低失业可能性、减少无工作能力的比例 以及使不同的劳动者与不同的工作相匹配,降低离职意愿等 。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
教育投资理论告诉我们,理性的 经济人 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在考察了个人(家庭)教育投资的全部成本及收益后,会根据投资的风险与收益大小,做出不同层次和不同种类的教育投资决策。
初中毕业生是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还是普通高中教育亦是学生和家长权衡了这两类教育承担的全部成本和预期收益后的结果。
那么,中等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给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收益状况如何呢?查阅我国文献,学者们对中等职业教育货币收益研究地相对较多,基本上没有对非货币收益方面的研究,收稿日期:2010-12-06基金项目: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课题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成本效益比较研究 (CFA080241); 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强省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发展对策研究 (0805018B); 不同类型的职业院校学生培养成本研究 (XJK08QJ003)作者简介:李兰兰,湖南新邵县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财政、教育经济.埃尔查南 科恩等.教育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8-110.Meer,P.and Wielers,R.Ed ucational cr edentials and tr ust in the labour mar ket(Kyklos,1996),29-46.埃尔查南 科恩等.教育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8-110.刘泽云.教育经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4.李锋亮,雷虹.论教育的非货币收益和溢出效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6):65-69.Meer,P.and Wielers,R.Ed ucational cr edentials and tr ust in the labour mar ket(Kyklos,1996),29-46.这样必然造成对中等职业教育收益估算的偏差。
基于此,对中等职业教育就业者作非货币收益分析极为必要。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本研究数据来源于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成本效益比较研究 课题组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所做的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是湖南省新邵县、醴陵市、邵阳市以及长沙市6个高中班和6所中职学校1993届毕业生,调查主要采取电话访谈和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共获得问卷422份。
调查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全面衡量高中毕业生的收益情况,我们考虑了样本县、市高中学校的差异性,在新邵县选取好、中、差的学校各一所,在县级市醴陵市则选取好和差的高中各一所,另外,我们还选取了一所省城高中。
我们对中职学校的选择也遵循这一原则,基于新邵县和醴陵市只有一所公办的中职学校,故直接纳入调研。
此外,笔者还选取了地级市邵阳市三所中职学校和一所省城中职,共涵盖了师范、西医护理、电子电器、钳工、机械、会计6个专业。
在回收的422份问卷中,首先剔除了含有不合乎常理等奇异值的样本,如工作年限超过16年的数据(因为所选样本为1993届毕业生,到被调查时间,就业者最多工作16年)、出生年月在1979年后的数据以及所填答案不属于问卷中备选答案的数据等;并剔除了存在盲点数据的样本。
最终获得有效观测数据334个。
三、样本描述性分析从性别来看,男性样本多于女性,男性为232人,占总样本量的69.46%,女性为102人,占30.54%;从居住地来看,居住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为111人,占33.23%,地级城市的为93人,占27.84%;县或县级城市的为101人,占30.24%,镇或农村的为29人,占8.68%;从户口所在地来看,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为86人,占25.75%,地级城市的为82人,占24.55%;县或县级城市的为114人,占34.13%,镇或农村的为52人,占15.57%;从就业者的受教育程度来看,最后学历是中职的为53人,占15.87%,高中的为59人,占17.66%,大专或高职的为81人,占24.25%,本科的为104人,占31.14%,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为37人,占11.08%;从被调查期间是否有工作来看,正在工作的人数为323人,占样本量的96.71%,失业的为11人,占3.29%。
四、中等职业教育就业者非货币收益分析教育的非货币收益体现为使就业者职业选择可能变得更宽,更有潜力提高工作满意度,改善工作条件、优化工作环境、降低失业可能性、减少无工作能力的比例以及使不同的劳动者与不同的工作相匹配,降低离职意愿等。
故本研究选择的观测指标有:就业者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环境的评价、失业累计次数、失业时间、换工作单位数量、工作时间在一年以下的单位数量以及目前的离职意愿。
1.工作满意度以就业者对工作的满意度为观测变量,以不同受教育程度为控制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受教育程度与就业者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零假设H 0:在控制变量的不同水平下,各总体均值无显著差异,即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就业者对工作满意度无显著差异。
表1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 统计量13.489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拒绝零假设,认为不同受教育程度就业者对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将就业者对工作满意度分为完全不满意、不满意、一般、较满意、很满意五个级别,分别设定为第1、2、3、4、5级别。
研究发现,中职就业者与高中就业者对工作满意度差异显著,前者比后者多0.509个级别;与大专和高职就业者对工作满意度差异并不显著;显著低于本科就业者、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就业者的工作满意度,分别低0.359级别和0.479级别。
见表2。
84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2.工作环境以就业者对自己所在单位工作环境的看法为观测变量,以不同受教育程度为控制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受教育程度与就业者对自己所在单位工作环境的看法的关系。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零假设H 0:在控制变量的不同水平下,各总体均值无显著差异,即不同受教育程度就业者对自己所在单位工作环境的看法无显著差异。
表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 统计量17.442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拒绝零假设,不同受教育程度就业者对自己所在单位工作环境的看法存在显著性差异。
将就业者对自己所在单位工作环境的看法分为非常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五个级别,分别设定为第1、2、3、4、5级别。
研究发现,中职就业者与高中就业者所在单位的工作环境差异显著,前者比后者多0.731级别;与大专和高职就业者工作环境差异并不显著;显著低于本科就业者、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就业者的工作环境,分别低0.311级别和0.433级别。
见表4。
3.失业累计次数以就业者失业累计次数为观测变量,以不同受教育程度为控制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受教育程度与就业者失业累计次数的关系。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零假设H 0:在控制变量的不同水平下,各总体均值无显著差异,即不同受教育程85 中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实证研究度的就业者失业累计次数无显著差异。
表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 统计量33.491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拒绝零假设,认为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就业者失业累计次数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多重比较发现,中职就业者与高中就业者失业累计次数差异显著,前者比后者失业累计次数少1.353次;与大专和高职就业者、本科就业者和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就业者的失业累计次数差异并不显著。
见表6。
4.失业时间以就业者失业时间为观测变量,以不同受教育程度为控制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受教育程度与就业者的失业时间的关系。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零假设H 0:在控制变量的不同水平下,各总体均值无显著差异,即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就业者失业时间无显著差异。
表7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 统计量30.711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拒绝零假设,认为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就业者失业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将就业者失业时间从少到多分5个级别排列,级别1为失业时间在三个月及以下、级别2为三个月至半年、级别3为半年至一年、级别4为一年至三年、级别5为三年及以上。
研究发现,中职就业者与高中就业者失业时间差异显著,前者比后者失业时间低1.317个级别;与大专和高职就业者失业时间级别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本科就业者、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就业者的失业时间,分别高0.611、0.636个级别。
见表8。
5.换工作单位数量以就业者换工作单位数量为观测变量,以不同受教育程度为控制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受教育程度与就业者换工作单位数量的关系。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零假设H 0:在控制变量的不同水平下,各总体均值无显著差异,即不同受教育程度就业者的换工作单位数量无显著差异。
表9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 统计量10.059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拒绝零假设,认为不同受教育程度就业者换工作单位的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多重比较发现,中职就业者与高中就业者换工作数量差异显著,前者比后者少换0.868个工作,86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与大专和高职就业者换工作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本科就业者和硕士及以上学历就业者换工作数量,分别多换0.674、0.314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