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53 KB
- 文档页数:2
菩萨蛮诗文赏析两首菩萨蛮诗文赏析两首引导语:《菩萨蛮》是温庭钧的作品,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学习一下其中两首词的诗文赏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
仿佛描绘了一帽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懒:句指懒得起来迟:句指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
花露(一作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赏析前三句都是写环境。
第一句写时间,应该是在后半夜。
第二句写地点,在重帘之后,也就是在闺中。
另外还有“无人语”三字,写环境之静,也点出词中女子孤身一人。
第三句写室内环境,熏炉里麝香已经燃尽(所以才到了“深处”)。
第四句写到人,“卧时留薄妆”,就是说,这女子睡时脸上还留着淡淡的妆。
本来,这是个很美也很幽静的状况,但是透出一股孤寂的情绪来。
下片写女子的思绪。
当年还自惜”,女子在一片寂静中醒来,躺在床上回忆过去,感觉过去的美好都已经不再。
“往事哪堪忆”,往事不堪回首,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是孤身一人,越是回忆过去的美好,越是映衬出现在的孤寂,所以不堪忆。
“花露(落)明月残”,写景,以这种零落的景象暗示女子的遭遇或是思绪。
“锦衾知晓寒”这句意蕴最为丰富,细点说:“晓寒”,不单单是指温度的低,而是说“我一个人孤睡,凌晨所感受到的寒冷”,意思主要是放在“孤睡”上。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温庭筠水精帘里颇黎枕⑵,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⑶。
藕丝秋色浅⑷,人胜参差剪⑸。
双鬓隔香红⑹,玉钗头上风⑺。
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
此词咏立春或人日。
全篇上下两片大意从隋薛道衡《人日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脱化。
⑵颇黎: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
“颇黎”既玻瓈、玻璃。
⑶”江上“两句:张惠言《词选》评注:“江上以下,略叙梦境。
”后来说此篇者亦多采用张说。
说实了梦境似亦太呆,不妨看做远景。
详见《读词偶得》。
⑷藕丝秋色浅: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剪”连。
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
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
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
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
作者另篇《归国谣》:“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可知。
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
”⑸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缕金簿(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华胜男女都可以戴;有时亦戴小幡,合称幡胜。
到宋时这风俗犹存,见《梦梁录》《武林旧事》“立春”条。
⑹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
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
⑺玉钗头上风: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
作者《咏春幡》诗:“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意境相近。
参考译文一个美女,睡在水晶帘里面玲珑的颇黎枕上,在这上面睡觉的女人干什么呢?相思怀念呢,屋里并不冷,暖暖的,香炉上焚着香,连绣着鸳鸯的锦被都是香的,这样的环境下少不了惹梦。
江边那绵长而细软的柳丝,刚刚发新芽,看上去朦朦胧胧,像笼罩在一片烟霭之中。
春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北飞了,大雁一字飞过时,天上那一轮残月就要消失了。
10《红楼梦》试题:诗歌阅读十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咏月①(清)曹雪芹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菩萨蛮(南宋)朱淑真②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注]①《咏月》为《红楼梦》人物香菱所作。
①朱淑真,南宋女诗人,生于仕宦家庭,博通经史,尤工诗词,相传嫁给俗吏,为丈夫冷落。
1.香菱拜黛玉为师学诗,下列学诗原则不是黛玉认可的一项是()A.格调规矩是末事,以词句新奇为上。
B.学诗先从盛唐诗歌入手,多读多品。
C.学诗者要品读出诗歌的传承与化用。
D.新学诗者应从含义浅近的诗句读起。
2.对两首作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香菱诗的首联、颔联集中笔墨描绘出月色的朦胧清淡。
B.香菱诗的颈联分别塑造了旅人思乡和闺妇思夫的形象。
C.朱淑真词用颦眉未变而愁闷新添表现愁绪的连绵不断。
D.朱淑真词用深夜流萤的点点荧光表现深沉清幽的意境。
3.请结合香菱、朱淑真的生平,分析两首作品画线句运用“月亮”意象表达的情感。
【答案】1.D 2.A3.“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大意是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使人们永远团圆。
此时香菱已是薛蟠的小妾,而薛蟠远在江南,诗中“月亮”写出了香菱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只身一人的孤独之情。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大意是抬头望着天空一轮明月,想必是明月也怜惜我的忧愁,不忍变圆满。
相传词人朱淑真嫁给俗吏,为丈夫冷落,此词“月亮”表达出了词人的自我安慰和空虚寂寞的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D.“新学诗者应从含义浅近的诗句读起”不是黛玉认可的学诗原则,根据《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情节中,林黛玉给香菱挑了这么三个人的诗打底,“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
古诗菩萨蛮·秋闺翻译赏析
《菩萨蛮·秋闺》作者为清朝文学家徐灿。
其古诗全文如下:西风几弄冰肌彻,玲珑晶枕愁双设。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
鱼书经岁绝,烛泪流残月。
梦也不分明,远山云乱横。
【前言】《菩萨蛮·秋闺》是清朝女词人徐灿的作品。
这是一首闺怨词,是作者早起与其夫分陈之遴居两地时所作。
此词将独守空闺女子的落寞凄苦之情,表现的细腻而又蕴藉。
【注释】①西风:秋风。
②鱼书:喻指书信。
【赏析】这是一首闺怨词,是作者早起与其夫分陈之遴居两地时所作。
上片由景生情。
秋风吹得女主人公冰肌寒透了,它却那般不解人意,只顾一味恼人。
身体感知的是时节的变迁,时节物侯的变迁不免令人顾影生怜。
因为“玲珑晶枕愁双设”——即使美丽的水晶枕也徒为虚设。
看着它们双倚的样儿怎不使人感念自身的孤单。
此处点明的是“愁”,“双”乃愁缘起。
重阳节是登高的好日子,亲朋友伴原该簪上菊花,喜悦地相偕而出。
而此时此刻,菊花着吉祥之物,却牵出了几多对远人的思念,让人恨恨难消!下片自道心事。
恨的却是远方人久无鱼书,音信全无。
独守闺中人的深情,怕只有深夜时长燃的蜡烛和佛晓前的淡月相知吧。
“烛泪流残月”,见出从傍晚到深夜,又从深夜到天明,主人公彻夜不能成眠。
想拖个吉梦在梦中见他,却也恍恍惚惚,醒转来只见得一抹远山、乱云簇簇。
这首小词,将独守空闺女子的落寞凄苦之情,表现的细腻而又蕴藉。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额上的额黄半明半暗的闪耀着,鬓边发丝散漫将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颊。
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刚穿上的崭新绫罗短衣,上边绣贴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正指小山眉而言。
《菩萨蛮》原文和译文《菩萨蛮》原文和译文《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释>①游人: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
合:应当。
②垆边人:这里指当垆卖酒的女子。
③皓腕:洁白的手腕。
④须:必定。
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韵译>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
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
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评析>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
本词为第二篇,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
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
“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
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
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
然而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
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第三首词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
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以前王粲《登楼赋》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李清照《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译文]哪儿是我的故乡?除非大醉才能把它忘。
[出自]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日薄:形容日气温煦。
沉水:一种香木所制的香,又名沉香。
译文:一觉醒来*凉又孤单,鬓边梅花隔夜已凋残。
早春天气日丽风和。
夹衣上身心情还不错。
哪儿是我的故乡?除非大醉才能把它忘。
等到临睡烧一炷沉水,香烧尽了酒意还没过去。
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
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
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
“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
鬓发上*戴的梅花已经残落。
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
“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
“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
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
“忘”正好表明不能忘。
这里正话反说加一层转折,把此意表现得更加强烈:正因为思乡之情把作者折磨得无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
而作者之所以会有“忘”的念头和举动,不仅是为了暂时摆脱思乡之苦,还同回乡几乎无望有关:如果回归有期,那就存有希望,不会想到把它忘掉;惟其回乡无望,念之徒增痛苦,才觉得不如忘却。
真是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想忘偏又记起。
这种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循环往复,不会完结。
结尾二句具体描写上句的“醉”字。
“沉水”即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
《菩萨蛮秋闺》原文及赏析《菩萨蛮秋闺》原文及赏析《菩萨蛮秋闺》原文及赏析1菩萨蛮·回文秋闺怨原文:井桐双照新妆冷。
冷妆新照双桐井。
羞对井花愁。
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
永夜怜孤影。
楼上不宜秋。
秋宜不上楼。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回文词,但与一般整首倒读的回文词有所不同。
此词两句一组,下句为上句的倒读,这比起一般回文诗整首倒读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对作者思想束缚也少些。
这首回文词是作者“四时闺怨”中的“秋闺怨”。
苏轼有七首《菩萨蛮》回文词,这些词中,如“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颦浅念谁人,人谁念浅颦”、“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等,下句补充发展了上句,故为妙构。
这首词在格律、内容感情、意境等方面都符合回文词的要求,同时又不失作者的`大家气派,实为难得。
《菩萨蛮秋闺》原文及赏析2菩萨蛮·秋闺西风几弄冰肌彻,玲珑晶枕愁双设。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
鱼书经岁绝,烛泪流残月。
梦也不分明,远山云乱横。
古诗简介《菩萨蛮·秋闺》是清朝女词人徐灿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闺怨词,是作者早起与其夫分陈之遴居两地时所作。
上片由景生情。
下片自道心事。
这首小词,将独守空闺女子的落寞凄苦之情,表现的细腻而又蕴藉。
此词感伤情调极为浓郁,但并不颓废,极富艺术感染力。
注释①西风:秋风。
②鱼书:喻指书信。
赏析/鉴赏这是一首闺怨词,是作者早起与其夫分陈之遴居两地时所作。
上片由景生情。
秋风吹得女主人公冰肌寒透了,它却那般不解人意,只顾一味恼人。
身体感知的是时节的变迁,时节物侯的变迁不免令人顾影生怜。
因为“玲珑晶枕愁双设”——即使美丽的水晶枕也徒为虚设。
看着它们双倚的样儿怎不使人感念自身的孤单。
此处点明的是“愁”,“双”乃愁缘起。
重阳节是登高的好日子,亲朋友伴原该簪上菊花,喜悦地相偕而出。
而此时此刻,菊花着吉祥之物,却牵出了几多对远人的思念,让人恨恨难消!下片自道心事。
恨的却是远方人久无鱼书,音信全无。
黄公度《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原文:
菩萨蛮 [1]
宋黄公度
高楼目断南来翼,玉人依旧无消息。
愁绪促眉端,不随衣带宽。
萋萋天外草,何处春归早。
无语凭阑干,竹声生暮寒。
注释:
[1]菩萨蛮:其子黄沃注云:公时在泉幕,有怀汪彦章(汪藻)而作。
以当路多忌,故托玉人以见意。
评析:
此为怀人之词。
绍兴十二年(1112),汪藻出守泉南,而公度为幕宾。
因见嫉于秦桧,汪藻移守宣城,作《点绛唇》,有“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之句。
公度和词则云:“凤池归后,无路陪尊酒。
”《菩萨蛮》则别后追忆之作,托意美人香草,以写其悃挚深情,俨然楚骚风味。
“无语凭阑干,竹声生暮寒”,皆寄情言外,最为蕴藉。
作者简介:
黄公度(1109一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
绍兴八年(1138)进士第一。
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除秘书省正字。
秦桧当国,坐讥讪时政,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
又因诗忤秦桧,十九年差通判肇庆府。
桧死,召为员外郎。
词风清丽轩爽。
有《知稼翁集》二卷。
《菩萨蛮》原文与赏析《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
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让人感觉宛如菩萨,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后来《菩萨蛮》成了词牌名。
原文: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
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赏析:此词为作者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
《能改斋漫录》云:“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中叠石作桥,为集句填菩萨蛮。
”全篇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词,使之如出己口,真正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叙写自己的闲适生活与故作放达的情怀。
开首“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
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
作者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
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似乎采取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
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
两句闲雅从容,虽然是从前人诗句中摘录而成,但指事类情,贴切自然,不啻如出己口。
接着“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两句是写景: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
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因此,即使在看似闲适的生活里,自然界的月色风声,都会引起这位政治家的敏感与关注,而被赋予某种象征的意义:“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作者醉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政事,生活是如此闲逸,但是,酒醒梦回,陪伴他的并不是清风明月,而是风吹云走、月翳半规的'昏沉夜色。
最后二句自然地归结到闲情上:“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作者自问自答,写得含蓄而余韵悠长。
菩萨蛮·回文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阅读)第一篇:菩萨蛮·回文原文翻译及赏析菩萨蛮·回文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菩萨蛮·回文原文翻译及赏析1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翻译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注释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译文及注释译文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注释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五代:韦庄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屈曲,醉⼊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头誓不归。
菩萨蛮·洛阳城⾥春光好唐代:韦庄洛阳城⾥春光好,洛阳才⼦他乡⽼。
柳暗魏王堤,此时⼼转迷。
桃花春⽔渌,⽔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宋代:⾟弃疾⼈间岁⽉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
圣处⼀灯传,⼯夫萤雪边。
麴⽣风味恶,辜负西窗约。
沙岸⽚帆开,寄书⽆雁来。
菩萨蛮·萧萧⼏叶风兼⾬清代:纳兰性德萧萧⼏叶风兼⾬,离⼈偏识长更苦。
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
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
⽆处不伤⼼,轻尘在⽟琴。
菩萨蛮(回⽂)宋代:朱熹晚红飞尽春寒浅。
浅寒春尽飞红晚。
尊酒绿阴繁。
繁阴绿酒尊。
⽼仙诗句好。
好句诗仙⽼。
长恨送年芳。
芳年送恨长。
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清代:纳兰性德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翦⼀丝红,红丝⼀翦风。
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清代:纳兰性德新寒中酒敲窗⾬,残⾹细袅秋情绪。
才道莫伤神,青衫湿⼀痕。
⽆聊成独卧,弹指韶光过。
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
菩萨蛮·⼭亭⽔榭秋⽅半宋代:朱淑真⼭亭⽔榭秋⽅半,凤帏寂寞⽆⼈伴。
愁闷⼀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相怜,今宵不忍圆。
菩萨蛮·晶帘⼀⽚伤⼼⽩清代:纳兰性德⼭城夜半催⾦柝,酒醒孤馆灯花落。
窗⽩⼀声鸡,枕函闻马嘶。
门前乌桕树,霜⽉迷⾏处。
遥忆独眠⼈,早寒惊梦频。
菩萨蛮·⽟京⼈去秋萧索五代:耿⽟真⽟京⼈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
欹枕悄⽆⾔,⽉和残梦圆。
背灯唯暗泣,甚处砧声急。
眉黛远⼭攒,芭蕉⽣暮寒。
菩萨蛮(七⼣)宋代:苏轼凤回仙驭云开扇。
更阑⽉坠星河转。
枕上梦魂惊。
晓檐疏⾬零。
相逢虽草草。
长共天难⽼。
终不羡⼈间。
⼈间⽇似年。
菩萨蛮·富阳道中宋代:⽑滂春潮曾送离魂去。
李煜《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①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②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注释】①划(chan产)袜:只穿着袜。
划,仅,只。
金缕鞋,金线绣花的鞋。
②画堂:彩画装饰的厅堂。
一向,与“一晌”通。
指好长一会,或指时间很短,片时。
这里指好长时间。
【译文】花明月暗雾纱笼罩,与情郎相会正好在今宵。
手提金线绣花鞋,只穿着袜儿轻轻走下台阶。
就在画堂南边相见,颤抖着依偎了好长时间。
我出来一次很难,请郎君纵情爱怜。
【集评】宋·马令:“后主继室周氏,昭惠之母弟也,警敏有才思,神彩端静。
昭惠感疾,后常出入卧内,而昭惠未之知也。
一日,因立帐前,昭惠警曰:“妹在此耶?”后幼未识嫌疑,即以实告曰:“既数日矣。
”昭惠殂,后未胜礼服,待字宫中。
明年,钟太后殂,后主服丧,故中宫位号久而未正。
至开宝元年,始议立后为国后。
……后自昭惠殂,常在禁中,后主乐府词有‘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之类,多传于外,至纳后乃成礼而已。
”(《南唐书》卷六)明·卓人月、徐士俊:“‘花明月暗’一语,珠声玉价。
”(《古今词统》卷五) 明·茅暎:“竟不是作词,恍如对话矣。
如此等,《词的》中亦不多得。
”(《词的》卷一)明·潘游龙:“结语极俚,极真。
”(《南唐二主词汇笺》引)【总案】从上边列举的少量评论可以看出,这首小令为历代人们所关注,并给与了高度评价。
我想,这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是形象。
词中形象,维妙维肖,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其次是语言,明白如话,听也可以听懂。
第三,取材于众人熟悉的现实生活。
这一切,似与后主的宫廷生活相距甚远。
过去就传说,该词为宋代杜安世所作,文字虽与杜的《寿域词》略有差异,但总体上却是相似的。
宋代马令在《南唐书》卷六中说,该词系李后主为小周后而作,并叙写了一些为说服读者而加的细节,但觉得似为后人的穿凿附会。
徐灿《菩萨蛮·秋闺》原文|译文|赏析
《菩萨蛮·秋闺》是清朝女词人徐灿创作的一首闺怨词,这首小词作者将独守空闺女子的落寞凄苦之情,表现的细腻而又蕴藉。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菩萨蛮·秋闺》原文
清代:徐灿
西风几弄冰肌彻,玲珑晶枕愁双设。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
鱼书经岁绝,烛泪流残月。
梦也不分明,远山云乱横。
译文及注释
①西风:秋风。
②鱼书:喻指书信。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是作者早起与其夫分陈之遴居两地时所作。
上片由景生情。
秋风吹得女主人公冰肌寒透了,它却那般不解人意,只顾一味恼人。
身体感知的是时节的变迁,时节物侯的变迁不免令人顾影生怜。
因为“玲珑晶枕愁双设”——即使美丽的水晶枕也徒为虚设。
看着它们双倚的样儿怎不使人感念自身的孤单。
此处点明的是“愁”,“双”乃愁缘起。
重阳节是登高的好日子,亲朋友伴原该簪上菊花,喜悦地相偕而出。
而此时此刻,菊花着吉祥之物,却牵出了几多对远人的思念,让人恨恨难消!下片自道心事。
恨的却是远方人久无鱼书,音信全无。
独守闺中人的深情,怕只有深夜时长燃的蜡烛和佛晓前的淡月相知吧。
“烛泪流残月”,见出从傍晚到深夜,又从深夜到天明,主人公彻夜不能成眠。
想拖个吉梦在梦中见他,却也恍恍惚惚,醒转来只见得一抹远山、乱云簇簇。
这首小词,将独守空闺女子的落寞凄苦之情,表现的细腻而又蕴藉。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绿芜墙绕青苔院。
中庭日淡芭蕉卷。
蝴蝶上阶飞。
烘帘自在垂。
玉钩双语燕。
宝甃杨花转。
几处簸钱声。
绿窗春睡轻。
译文绿草丛生的围墙,环绕着长满青苔的庭院。
庭院中日色融融芭蕉叶儿卷。
蝴蝶在台阶上翩翩起飞,帷帘在微风里自在飘垂。
白玉的帘钩上一双燕儿低语呢喃,井垣的四周杨花柳絮飘旋飞转。
几处传出簸钱为戏的嬉闹声,绿窗里正做着淡淡的春梦。
注释1.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
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菩萨蛮》为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
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
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
2.芜:丛生之草。
3.中庭:庭院;庭院之中。
4.烘帘:暖帘,用以挡风的布帘。
5.玉钩:喻新月。
6.宝甓(zhòu):华美的井、池。
甓:井壁。
7.簸钱:唐、宋问流行的一种赌博游戏,玩者持钱在手,两手相扣,来回颠簸,然后依次摊开,让人猜其反正,以中否决胜负,赌输赢。
王建《宫词》:“暂向玉华阶上坐,簸钱赢得两三筹。
”赏析:赏析《白雨斋词话》云:“陈子高词温雅闲丽,暗合温、韦之旨。
”这首词的特点,即在一个“闲”字。
李白有《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心自闲”,指身栖碧山的闲适之趣,而读者即在那“笑而不答”的启示下发出会心的微笑。
这首词也是着眼于“闲适”而又意在言外,使人心领神会,悠然自得。
陈振孙、周济等都称陈克词“格韵极高”,大约就是指他词中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致而言吧。
这首词通篇写景,而人物的内心的活动即妙合于景物描绘之中,“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
”(《夕堂永日绪论》)上片展现映入帘内之人眼中的庭院景象,由远而近,由静到动。
首句写院墙,其上绿草杂生,围住寂寂庭院,院内青苔满地,可见人迹罕至,古诗亦有云:“并由履迹少,一夜上阶生。
古诗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翻译赏析
《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朱淑真。
其古诗全文如下: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前言】《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是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一首闺怨词。
作为一位女词人,她多情而敏感。
词中写女主人公从缺月获得安慰,不啻是一种含泪的笑颜。
其词被评为“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同岂泛泛者所能及”。
【注释】榭:音谢,建于高台或水面(或临水)之木屋。
凤帏:闺中的帷帐。
娥:眉毛。
颦:作动词为皱眉,作形容词为忧愁。
【翻译】远处山上的小亭依稀可见,近处水上的楼台尽入眼底。
一个人躺在帷帐之中,无人相伴。
双眉上还是旧愁,心中又添了新愁。
转身起来,坐在窗前,眼前不时有流萤飞过。
抬着望着天空一轮明月,想必是明月也怜惜我的忧愁,不忍变圆。
【鉴赏】朱淑真本人的爱情生活极为不幸,作为一位女词人,她多情而敏感。
词中写女主人公从缺月获得安慰,不啻是一种含泪的笑颜。
无怪魏仲恭在《朱淑真断肠诗词序》中评价其词为“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同岂泛泛者所能及”。
“春秋多佳日”。
“山亭水榭”的风光当分外迷人,但词人却以极冷漠的笔调作出此词,因为“良辰美景奈何天”,消除不了“凤帏”中之“寂寞”——独处无郎,还有什么赏心乐事可言呢?“凤帏”句使人联想到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重帏深
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如此情状,叫人怎不颦眉,怎不愁闷?有意味的是,词人使“愁闷”与“颦眉”分属于“新”“旧”二字。
“旧”字以见女主人公愁情之久长“新”字则表现其愁情之与日俱增。
一愁未去,一愁又生,这是“新”;而所有的愁都与相思有关,这又是“旧”。
“新”“旧”二字相映成趣,更觉情深。
辗转反侧,失眠多时,于是乃有“起来”而“临绣户”似乎是在期待心上人的到来。
然而户外所见,只不过“时有疏萤度”而已,其人望来终不来。
此时,女主人公空虚寂寞的情怀,是难以排遣的。
在这关键处,词人又却又写出了一丝安慰,也算是自慰吧!词人给她一点安慰,一轮缺月,高挂中天,并赋予它人情味,说它因怜悯闺中人的孤栖,不忍独圆。
“多谢”二字,痴极妙极。
同是写孤独情怀,苏东坡在圆月上做文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朱淑真则在缺月上做文章“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移情于物,怨谢由我,真有异曲同工同妙。
此词最有兴味之所在正是结尾两句。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