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评估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实验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1
胃间质瘤CT鉴别诊断及危险度分级研究进展胃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肌层间质的恶性肿瘤,常见于中老年人。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CT成为GIST的常用检查手段之一,能够提供准确的诊断和分级信息,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本文将探讨胃间质瘤CT鉴别诊断及危险度分级的研究进展。
1.胃间质瘤CT表现(1)位置:胃间质瘤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以胃体和胃底最常见,约占50%~70%。
胃窦和胃角次之,胃幽门和贲门最为罕见。
(2)形态:胃间质瘤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清晰,有时可呈分叶状。
(3) 大小:胃间质瘤大小差异较大,一般为2cm-20cm,肿瘤较大的情况也有报道。
(4)低密度坏死区:CT图像中可见不规则的低密度坏死区,与肿瘤的变性坏死有关。
(5)强化程度:动态增强CT扫描中,胃间质瘤可呈轻、中、重度不同程度的强化。
根据瘤体的均匀性和增强程度,可将其分为低度、等度和高度不均匀强化。
2.胃间质瘤CT鉴别诊断鉴别胃间质瘤是CT诊断中的关键之一,主要与其他常见肿瘤如胃腺瘤、恶性淋巴瘤、胃平滑肌瘤等进行鉴别。
(1)胃腺瘤:胃腺瘤一般呈分叶状,密度较为均匀,边缘较清晰。
而胃间质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光滑。
(2)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表现为胃壁增厚,但增强后不显著强化。
而胃间质瘤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表现。
(3)胃平滑肌瘤:胃平滑肌瘤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光滑。
而有时胃间质瘤也呈圆形或椭圆形,需要结合其他CT特征进行鉴别。
此外,还应注意与胃溃疡、胃息肉、胃肿瘤等进行鉴别。
3.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胃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对于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际GIST研究协会(IRSG)和国际耐药性GIST专家小组(SWOG)的研究,将胃间质瘤分为4个危险度等级:(1) 低危: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2cm,不伴有其他高危因素。
(2) 中危:肿瘤直径大于2cm,且伴有其他高危因素,如: 高度不均匀强化、出血、坏死等。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CT表现与病理分级材料与方法:收集有完整CT及病理组织学资料的原发胃肠道间质瘤1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28—75岁,其中,恶性8例,良性与交界性者4例。
临床表现: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伴乏力9例,黑便或伴呕吐3例,体检贫血貌5例,腹部包块4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果:病变部位和形态,胃7例,其中胃底4例,胃体3例,十二指肠5例。
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5例有完整包膜,另7例与周围轻度粘连,但均完整手术切除。
影像学表现:CT平扫呈等密度者10例,明显均匀强化,等低混杂密度2例,证实内有出血,液化坏死,其中9例边缘清,显示出肿块与来源部位的关系,胃底恶性间质瘤1例,CT示与胃底壁宽基底相连软组织肿块,突向胃腔,中心溃疡形成,较深对比剂进入。
组织病理学检查: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呈多边形,排成旋涡状,免疫组化12例c—kit和CT34均表达阳性,2例CD117阳性,C34阳性。
讨论:胃肠间质瘤是近年来病理学界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其组织发生一直存在争议和发展,随着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的不断深入研究,学者们提出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肌层间质干细胞—Cajal细胞的肿瘤,他不属于神经细胞,却是胃肠道慢性活动的起搏点。
组织学上以富于梭形和上皮样细胞呈束状或弥漫性排列为特征。
直到近年发现该肿瘤存在c—kit基因的突变及其蛋白表达,有独特的免疫组化学表现CD117、CD34阳性帮助确诊,CD34是一种造血前体细胞抗原,在典型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均阴性,CD117为酪氨酸受体激酶,是c—kit为原致癌基因的产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一种较CD34更为敏感的标记物。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低恶性潜能的胃肠道粘膜下肿瘤,其生物行为从良性到恶性往往缺乏明确的分界。
影像上观察到下列征象可提示恶性:出现周围组织转移和侵润、血管瘤栓形成和瘤内坏死、囊变。
肿块血供丰富常无坏死,转移灶易发生囊变、坏死。
胃肠道间质瘤128层螺旋CT诊断及危险度预测分析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影像特征及生物学危险度评价。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合文献分析与肿瘤危险度相关的MSCT征象。
结果21例患者肿瘤极低危险度1例(4.8%),低危险度2例(9.5%),中等危险度5例(23.8%),高危险度13例(61.9%)。
GIST 的生特学危险度与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界以及肿瘤坏死出血、邻近器官侵犯、转移有关,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而GIST的生特学危险度与肿瘤增强程度、钙化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GIST的MSCT 有一定的影像特征,CT征象能较好地反映GIST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有助于肿瘤生物学危险度的评价。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评价;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来源于消化道的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具有自身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能特征性地表达CD117。
由于临床研究及免疫组化、电镜相关病理技术的发展,认为GIST具有多分化恶性潜能,应用肿瘤的不同侵袭危险性来评估GIST的生物学行为更为准确。
本研究收集2006年4月~2013年3月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 21例,结合文献分析与肿瘤危险度相关的MSCT征象,以期提高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4月~2013年3月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0~84岁,平均(62.8±13.9)岁。
主要临床表现有进食后胸闷、吞咽困难(1例),腹部疼痛、腹胀、不适、腹部包块(15例),黑便(2例),因其他疾病CT检查发现病变(3例)。
1.2 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 Brilliance128层螺旋CT扫描仪,全部患者行上腹部或全腹部平扫+增强扫描,层厚、层距均为3mm,准直器64×0.625,螺距0.79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起源于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发病率为6.5~14.5/100万[1]。
病理很难判断其良恶性,故将其分为极低危险度、低危险度、中危险度和高危险度;低危险度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不同于中高危险度[2]。
因此,术前准确判断GISTs的危险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CT检查是发现和诊断GISTs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选择35例GISTs,通过比较低危险度与中高危险度的CT表现,以期提高CT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射阳县人民医院行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35例GISTs患者,其中男13例,女22例;年龄33~77岁,平均62岁。
根据病理分级,将35例分为低危险度组14例,中高危险度组21例。
极低危险度患者未纳入本研究。
2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符合规定。
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版)》GISTs的诊断标准,病理诊断及危险度分级明确,术前无穿刺或内镜活检,未接受靶向治疗。
排除标准:临床及影像资料不全者,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转移或复发患者,以及合并其他肿瘤、消化道疾病者。
1.2仪器与方法35例均行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Philips Brilliance64CT扫描仪。
扫描参数:120kV,266mA(平扫)及356mA(增强扫描),重建层厚5mm,层距5mm,窗宽200HU,窗位50HU。
腹部平扫患者禁食、禁水12h,口服2‰泛影葡胺水溶液或温开水1000mL充盈肠道后扫描。
对比剂采用300mgI/mL碘海醇,剂量1.5mL/kg体质量,注射流率2.5mL/s,注射后30、70及120s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
不同生长类型胃肠间质瘤CT表现与病理分级对比分析目的:探讨不同生长类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与病理危险度的关系,评价CT对GIST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的多排螺旋CT资料。
结果:26例GIST中,发生于胃14例,小肠7例,胃肠外5例;其中跨壁型3例,壁内型3例,壁外型10例,腔内型5例,胃肠外型5例;不同病理分级的GIST,肿瘤生长类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长部位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不同生长类型GIST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其恶性程度。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生长类型;CT表现;病理分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
目前外科手术是GIST的首选治疗方法[1-2],而影像学检查是GIST术前诊断的主要手段,在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结构形态等方面有较高价值[3]。
研究认为,GIST没有明确的良、恶性界限,有潜在恶性,应进行危险度分级[4]。
不同危险级别的GIST其预后不同,危险程度分级越高,病死率,复发和转移率也越高[5-6]。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GIST患者的多排螺旋CT征象,探讨CT征象与病理危险度分级间的关系,评价多排螺旋CT对GIST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且术前做过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GIST 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37~79岁。
临床表现:8例患者因腹部包块就诊,9例因便血或黑便就诊,9例因腹胀或腹痛就诊。
1.2 方法1.2.1 CT扫描方法使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
常规平扫后行双期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注射液(370 mg/L),注射总量60~80 mL(1.2~1.5 mL/kg),经肘前静脉团注,注射流速2.5~3.0 mL/s,使用团注跟踪触发扫描,动脉期扫描时间为25~30 s,门脉期扫描时间为50~55 s。
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及危险度分级中的价值开题报告背景: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胃肠道的起源,常见的症状为腹痛、消化不良等,手术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方式。
然而,手术前的诊断及危险度分级对于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甚大。
目前,钡餐造影及超声检查等诊断手段已经普遍应用,但是这些方法仍然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更精确的诊断方法。
MSCT(多层螺旋CT)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对于肿瘤的诊断及危险度分级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也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那么MSCT是否可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诊断及危险度分级中发挥作用呢?这成为了研究的重点问题。
研究方法:本文将通过文献调研的方式,收集和分析有关MS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及危险度分级的相关研究。
主要的研究对象为进入医院进行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包括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手术后的疗效评价等方面。
同时,对比MSCT与其他诊断方法间的优缺点,论证MSCT在术前诊断和危险度分级中的优越性。
预期结果:本研究的预期结果是证明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诊断和危险度分级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精度和特异性,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手术后的疗效及患者的预后情况。
同时,通过文献调研,改正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应用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及危险度分级的具体方法。
结论: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诊断和危险度分级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及治疗方案,也为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应用MSCT进行诊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胃肠道间质瘤的CT 影像学征象及其病变危险度分级的临床研究王柏平;陈鹤【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6(013)015【摘要】目的:探究胃肠道间质瘤的C T影像学征象及其病变危险度分级。
方法选取从2008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海南省农垦总医院进行治疗并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20例,对患者的C T影像学表现及其病变危险度分级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在1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低度危险患者60例;中度危险患者36例;高度危险患者24例;低度、中度和高度危险性患者其胃肠道间质瘤在肿瘤生长方式、最大径、边界、平扫密度及瘤内血管影、与胃肠道相通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其与肿瘤所生长的部位和强化的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 表现对于其病变危险性分级具有重要的意义;肿瘤边界不清、体积较大、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内或者瘤周血管丰富、且与胃肠道相通者,一般情况下出现这些情况均属于高度恶性肿瘤;通过CT扫描判定有无恶性肿瘤,能够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总页数】3页(P2189-2191)【作者】王柏平;陈鹤【作者单位】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放射科,海口570311;湖北省襄阳市中医院放射科441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变危险度分级的对照研究 [J], 徐玉芸;何晓东;钟建国;袁建华2.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变危险度分级分析 [J], 康其伟3.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征象及其病变危险度分级的临床分析 [J], 王建明4.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危险度分级的CT放射组学模型研究 [J], 张丽静;王艳平;尹琳琳;韩承刚;马金花;王艳5.增强CT扫描纹理分析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前病理危险度分级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J], 王晓春;肖道雄;彭吉东;梁景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螺旋CT预测胃肠间质瘤恶性程度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CT征象与胃肠间质瘤恶性程度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手术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CT 表现,对照病理组织学分级, 主要观察病变的发病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密度、强化程度、周围有无淋巴结转移、邻近器官有无受侵等方面。
结果36例GIST肿块大小不一,肿块大小与恶性程度密切相关(p0.05)。
肿瘤强化方式与恶性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2.1 肿块大小、密度、形态、生长方式(见表1)36例GIST肿块大小不一,良性组最小直径1.2cm,最大直径5.2cm,平均直径(2.8±1.2)cm;恶性组,最小直径3.5cm,最大在小肠系膜直径25cm,平均直径(10±5.7)cm。
肿块大小与恶性程度密切相关(p0.05)。
肿块大多均匀强化56%(20/36),平均直径4.2cm,随着肿块体积和恶性程度增高强化不均匀,肿块边缘不规则强化,中央大片坏死区14例,平均直径6.5cm。
肿块中心或周围常发生坏死,中央见凹陷,强化时呈牛眼征(见图2、3),本组资料出现牛眼征交界组50%、恶性组83%。
肿瘤强化方式与恶性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3 肿块边界、邻近结构及转移情况肿块边界大多清楚,本组12例恶性GIST见3例恶性GIST肿块直接侵犯邻近结构(肝左叶、胰腺),2例网膜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分界不清(见图4、5)。
有3例肝内转移,1例腹腔广泛种植转移;36例均未见淋巴结转移表现。
3 讨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别于胃肠道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的肉瘤。
自1983年Mazur等提出这一概念后,经过20年的发展,人们对GIST的起源、基因表达及突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学诊断及良、恶性的诊断标准有了较明确的认识[1-2]。
CT在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目的探讨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总结分析2006~2011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和CT结果,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良恶性,分析CT影像学改变与良恶性的关系。
结果病理结果良性5例,交界性7例,恶性9例。
CT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直径多≥5 cm,易出现囊性坏死样改变。
出现转移的患者共5例,均为恶性。
结论CT显示肿瘤的大小、是否出现囊性坏死变及是否转移对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具有鉴别意义。
标签:CT;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病理结果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1]。
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病程依良恶性不同而不同,一般恶性病程较短。
良性或早期患者可恶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有转移。
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一般采用组织活检进行判断,但因为取材的局限性,有漏诊的可能。
因此有必要结合大体形态及影像学表现综合进行良恶性判断。
本文通过对2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进行总结分析,探讨CT 表现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2011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胃肠道间质瘤2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或免疫组化学证实,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
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1~69岁,平均55.8岁。
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12例,腹部包块9例,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7例,吞咽困难或吞咽不适2例。
1.2 检查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64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
常规进行肾脏。
胃肠道准备,扫描范围包括可触及的肿块、肝脏及肾脏。
层厚1 cm,螺距1.0 cm。
平扫后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100 mL,动脉期扫描于注射后30 s进行,静脉期扫描于注射后60 s进行。
1.3 观察指标观察CT影像学的改变,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与周围关系、强化情况、有无出血及转移情况。
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CT诊断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CT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并将CT表现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
结果39例GIST中,良性共9例,恶性共30例。
发生在胃肠道26例,恶性19例;发生在胃肠道外13例,恶性11例;肿瘤<5cm组14例,恶性7例;肿瘤≥5cm组25例,恶性23例;有囊变坏死30例,恶性29例;无囊变坏死9例,恶性1例;11例有转移均为恶性,28例无转移,恶性19例。
GIST的发病部位、大小、有无囊变坏死及转移对肿瘤的良恶性的鉴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
发生在胃肠道外的GIST 恶性程度高,肿瘤≥5cm组恶性程度较高,且肿瘤的大小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有囊变坏死及转移的GIST恶性程度高。
结论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多种CT征象有助于对GIST良、恶性做出准确判断。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
GIST的生物学行为从良性到显著恶性不等。
病理在进行良恶性分级主要根据有丝分裂程度、肿瘤大小及位置。
但因病理取材有限,不能对肿瘤进行准确分级。
GIST良、恶性的病理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这就需要结合CT征象作为辅助诊断。
本文旨在探讨GIST的CT征象对肿瘤良恶性的判别,为临床及病理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的CT影像资料52例,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50.2岁。
患者多以上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就诊,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黑便、呕血及进食哽咽感等。
胃间质瘤CT鉴别诊断及危险度分级研究进展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源自胃壁Cajal间质细胞及其干细胞的肿瘤,具有恶性潜能。
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术后有复发或转移风险,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和腹膜后,其次为药物治疗,最常使用的药物为络氨酸受体抑制剂-伊马替尼。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于2008年根据原发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肿瘤是否破裂、核分裂象数这四个因素,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分为四个危险度等级:高危、中危、低危和极低危。
近年来,随着CT新设备、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GST与胃其它病变鉴别诊断方面的研究获得较多成果,并且对其危险度进行分级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GST与胃其它病变的借助CT鉴别诊断及对其危险度分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GST鉴别诊断1.1GST与胃良性病变胃息肉(gastricpolyps,GP):GP是一种起源于胃上皮(胃底/体腺、炎症性、腺瘤性及增生性息肉)或胃间质(炎症性纤维性息肉(inflammatory fibroidpolyps,IFP),又称作Vanek肿瘤和错构瘤性息肉)的良性肿瘤。
消化道肿瘤分类中将GP划归为消化道良性间叶组织源性肿瘤,GP治疗以内镜摘除为主。
临床检查以内镜和超声检查为主,CT偶有发现,但表现与GST极为相似。
GP生物学行为倾向良性,且CT表现与GST极为相似,术前极易将其误诊为具有恶性潜能的GST,因此,将良性的GP与GST相鉴别,对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极其重要。
王健等通过对肿瘤直径≤2cm的27例GST和15例胃上皮来源GP 患者的CT表现回顾性分析,发现肿瘤位于胃窦部、腔内生长、带蒂、长径<1.5cm、短径<1.2cm、静脉期CT值>64.4HU和静脉期增强幅度CT值>34.3HU时,倾向于GP的诊断,该研究主要局限性在于仅对直径≤2cm的GP与GST鉴别诊断,对于两者较大直径肿瘤鉴别诊断未提及。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征象及其病变危险度分级的临床分析DOI:10.16662/ki.1674-0742.2018.33.177目的探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影像学征象和病变危险度分级。
方法方便选择2011年4月—2017年4月该院GIST患者80例,均采取多层螺旋CT横断位扫描,对其影像学征象、病变危险度分级展开回顾性分析。
结果46例低度危险,23例中度危险,11例高度危险;不同危险程度的患者其肿瘤生长方式、平扫密度、最大径等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影像学应用在GIST诊断中能通过分析其征象判定病变危险度,进而提高治愈率。
标签:危险度分级;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征象;CT诊断;临床分析GIST属于消化道间叶肿瘤[1],在胃肠道肿瘤中,其占比为2%左右[2],常见于年龄〉40岁的中老年群体中[3],在食管、胃、直肠与小肠中较为多见[4],腹膜及系膜后区较少见。
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提升,GIST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多数学者指出,GIST属于潜在恶性病变,危险程度与预后关系密切[5],因而合理科学治疗方案的制定离不开正确的危险度分级。
现通过分析该院2011年4月—2017年4月80例GIST患者的CT影像学征象,判定其病变危险度分级,以期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有效的指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方便选取该院80例GIST患者参与研究。
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均值(53.95±10.72)岁。
所选患者均接受过完整的切除手术,证实患有肠道间质瘤。
术前均行CT扫描(多数平扫+增强扫描),存在上腹部不良反应者43例,呕血黑便31例,5例腹部肿块,1例其他不良反应。
1.2 方法1.2.1 仪器、试剂及扫描参数应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Emotion-16螺旋CT,嘱患者扫描前12 h常规禁食,扫描前0.5 h饮用1 000 mL的温水或20 mL60% 泛影葡胺+1 000 mL水对比剂分次口服。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研究目的探讨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统计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声像图特征及临床资料。
结果4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良性肿瘤20例,恶性肿瘤27例。
其中肿瘤位于胃24例,15例位于小肠,4例位于结肠,2例位于十二指肠,1例位于食管,1例位于肠系膜。
结论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准确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及形态,能有效诊断肿瘤和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CT诊断;间质瘤;肠胃道胃肠道间质瘤是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高发于中老年患者,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大部分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50%~70%)和小肠(20%~30%),结直肠约占10%~20%,食道占0~6%,肠系膜及腹腔后较为罕见[1]。
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及位置,通常无明显特异性,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而在食管,吞咽困难症状往往也常见,部分患者因肠穿孔就诊,可增加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风险。
胃肠道间质瘤的转移率较高,转移主要在肝和腹腔,且胃肠道间质瘤多具有潜在恶性,故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诊断具有很重要意义[2]。
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方法很多,一般先行影像检查,如有怀疑再进行病理检查。
CT、超声内镜、消化道造影可辅助胃肠道间质瘤大小,局部浸润,转移及位置等判断。
其中普遍认为CT诊断应用较多,为进一步讨论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本文选取47例胃肠道间质瘤案例,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7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2例。
患者年龄为50~84岁,平均年龄62.3岁,病程为3个月~12年。
患者大多伴有腹胀、腹痛、腹泻、进食哽咽、消化道出血、黑便、呕血、腹部包块等典型症状。
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肿瘤,一部分患者的GIST属于低度恶性,另一部分则是高度恶性。
CT检查对于鉴别GIST良恶性有一定作用,下面将通过相关文献介绍CT所用到的特征。
CT检查常规的GIST CT检查方案是腹部增强扫描,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进行轻度至中度增强扫描。
CT检查主要用于定量评估病灶的大小、位置、形态、密度等特征,而且CT检查还可以显示病灶和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挑选适当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下面分析CT诊断良恶性的主要表现特征。
病灶大小和形态GIST灶的大小一般在1-20cm之间,病灶的大小对恶性程度的影响不是非常明确。
在CT上GIST病灶呈现多种形态,其最常见的形态为卵圆形和不规则形。
而恶性GIST通常比良性GIST更大、更不规则。
增强特征CT增强扫描是评估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主要方法之一,良性和恶性病灶的CT表现不同,下面分别介绍。
良性GIST良性GIST病灶在CT增强扫描中表现为良好的协调性增强,增强方式一般呈现轻度至中度强度增强,增强程度相对均匀。
多数良性GIST病灶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呈现明显均一的强化,而且峰值时间一般在动脉期或门静脉期出现。
除了良好的协调性增强外,良性GIST的强化存在与阴影分割等其他因素有关的假性减弱或者假性增强。
因此增强的检查结果应该结合病灶血供供血方式、部位、良性明确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判断。
恶性GIST恶性GIST的CT增强方式比良性GIST多变,主要为不协调性增强,增强程度差异明显,比良性GIST明显更为突出。
相较良性GIST,恶性GIST dorsal血管的存在率较高,血供方式呈现不规则的和多倍增强模式。
实际上,肿瘤坏死、坏死液体、出血以及炎症等因素都会导致GIST团块不协调增强,此时肿瘤细胞异质性增加,间质坏死液体之间被占据,增强程度也会更加丰富。
胃肠道间质瘤的 CT诊断价值评估【摘要】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8例全部为单发,其中发生于胃21例、十二指肠6例、空回肠8例,食道、直肠及肠系膜各1例。
肿块的CT表现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大部分有分叶;良性22例、交界性5例、恶性11例;良性者肿块直径多≤5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均匀强化;恶性者肿块直径多>5 cm,边界清或不清、密度不均匀、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不规则坏死和囊变区域。
本组有24例肿块内有坏死、液化,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动脉期、静脉期到实质期呈渐进性强化;5例出现转移灶。
结论 CT可以明确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根据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性CT表现,可以初步判断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对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间质瘤;胃肠道;体层摄影术;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曾被误诊为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
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消化道间叶性肿瘤[2]。
本研究收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8例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资料,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CT检查在其术前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8例GIST患者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25~85岁,平均51.6岁。
全部行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5例曾行消化道钡餐或碘水造影,其中提示胃肠道肿块1例、阴性4例。
临床表现:腹痛16例、腹胀9例、腹部肿块8例、呕血伴黑便11例、上腹部不适2例、头晕乏力4例,大便性状改变、排便费力及外伤后腹部肿块各1例。
38例均无肠梗阻症状,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患者于检查前禁食4~6 h,检查前30 min口服800 mL温开水以充盈胃肠道,然后在检查前再口服温开水200 mL。
67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lectronic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9 年 8月 A 第 7 卷第 22期Aug. A 2019 V ol. 7 No. 22
CT 检查评估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实验研究
任国强,单秀红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镇江 212000)
【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 影像特征与病理危险度分级相关性,为间质瘤危险度术前评估分级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经免疫组化证实的原发性胃肠间质瘤CT 影像表现,对病变的CT 特征与其不同危险度之间进行四格表对照统计分析。
结果 本组胃肠道间质瘤中17例为低度危险性,7例为中度危险性,13例为高度危险性。
发生于胃的间质瘤,低、中危型居多,低危型病变一般≤5 cm ,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坏死面积<50%,坏死不与胃肠道相通。
中危型病变多数为形态规则的肿块,通常直径介于2~5 cm 之间,边界一般较清楚,坏死面积一般介于50%~75%,CT 征象对于判断低危和中危的间质瘤有一定难度.发生于小肠的间质瘤高危型居多,病变一般>5 cm ,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坏死大于75%,如发现转移,属于高危征象。
结论 CT 检查可大致评估术前间质瘤的危险度,为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CT
【中图分类号】R7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2.67.02
文主要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并进行危险度分级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 影像特征,通过CT 影像特征来尝试危险度分级,并与病理对照分析,为临床间质瘤分级提供影像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6年本院经病理证实并进行危险度分级的消化道间质瘤37例,其中,男18例,女19例,平均年龄53.4。
病变位于胃28例,小肠9例,直肠2例,位于直肠病例因磁共振检查而排除。
1.2 检查方法
患者均行CT 平扫及增强检查,增强均匀行动脉期、静脉期双期扫描。
CT 检查采用德国SIEMENS Definition64-CT (20例)、荷兰飞利浦256-CT (17例),患者在CT 扫描前6~12 h 禁饮食,扫描前口服600~800 mL 清水。
扫描范围全腹部,扫描管电压120KV ,层厚5 mm ,采用腹部软组织窗重建,重建层厚3 mm ,分别重建冠状位及矢状位。
增强扫描用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320 mgI/ml ),采用德国Ulrich 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每公斤体重注射剂量1.2 mL ,注射流率3~4 mL/s ,采用双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30S 行动脉期扫描,75S 行静脉期扫描。
1.3 病理及免疫组化分级
对GISTs 病变的危险度评价标准。
根据肿瘤大小、病理核分裂像和病变发生部位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类:①极低度危险性:肿块最大径<2 cm ,核分裂像<5/50HPF ;②低度危险性:肿块最大径2~5 cm ,核分裂像<5/50HPF ;③中度危险性:肿块最大径5~10 cm ,核分裂像<5/50HPF 或最大直径<5 cm ,核分裂像6~10/50HPF ;④高度危险性:肿块任意大小、核分裂像>10/50HPF 或肿块最大径>10 cm ,或肿块最大径:>5 cm 、核分裂像>5/50HPF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 ±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 )、百分数(%)表示,采用x 2检验。
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RTM :肿瘤CT 值与腰大肌CT 值之比,表中结果显
示,边界清楚的31例患者低危、中危、高危分别占比为17(54.8%),7(22.6%),7(22.6%),边界不清的6(100%)例患者均为高危。
坏死程度对于肿瘤的危险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坏死面积小于25%的19例患者,16(84.2%)例患者属于低位,3(15.8%)例属于中危;坏死面积介于25%~50%的5例患者中,4(80%)例属于中危,1(20%)属于低位;坏死面积介于51%~75%的4(100%)例患者均属于高危,坏死面积≥70%的9(100%)例患者均属于高危。
平扫及增强检查对于间质瘤危险度分级没有帮助。
见表1。
表1 患者在低危、中危、高危频数分布
低危
中危高危x 2P 小于40103 6.343
0.609
40~4921250~5983460~69512大于70122合计
17
7
13
3 讨 论
本文独特优势在于引入“RTM=肿瘤CT 值/腰大肌CT 值”相对比值,相对比消除了不同型号、不同厂家CT 窗宽、窗位等误差的影响,消除了不同患者不同体重、血流动力学差异、造影剂用量不同对于强化程度的影响。
本文缺点在于病例数相对较少,并且发病部分主要位于胃及小肠,没有食道和结肠的病例,因此统计数据说服力有限。
综上所述,CT 检查通过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界、生长方式、强化方式、坏死程度、转移及周围是否侵犯等方面特征去评估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对于患者治疗评估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 琦,徐 凯,荣玉涛,等.多层螺旋CT 对直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CT 和MRI 杂志2015(10):87-89.
[2]
徐宏伟,刘庆猛,朱秀益,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 表现与免疫组化分型的关系[J].中华肿瘤杂志2014,36(6):440-445.
本文编辑:刘欣悦
DOI:10.16282/11-9336/r.2019.2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