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诊断-肝胆胰
- 格式:ppt
- 大小:676.50 KB
- 文档页数:67
肝胆胰脾影像诊断学肝胆胰脾影像诊断学徐州市中医院放射科秦波肝脏的影像诊断检查技术正常表现常见病的影像诊断检查技术肝脏的影像诊断CT检查1.CT平扫:(1)扫描前30分钟口服1-2%泛影葡胺500-800ML(2)层厚及层隔:10MM ,小病灶2-5MM (3)范围:肝顶至肝下缘2.增强扫描:(1)目的:增加正常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显示等密度或可疑病灶;帮助鉴别病灶性质;显示肝内血管解剖(2)方法: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后扫描叫增强扫描肝动脉期(20-25秒),门静脉期(60秒)肝实质期(23分钟)延迟期(5-7分钟) 肝脏的影像诊断检查技术MRI检查 1.MRI平扫:SE序列――横断面T1WI、T2WI 冠状面T1WI、T2WI 2. MRI增强扫描:与CT同3.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肝脏的影像诊断正常CT表现1.肝实质呈均匀一致的软组织密度,CT值50-70HU 2.肝动脉、门静脉、胆管进出肝门其密度低于肝质3、增强扫描:A.门脉期门静脉肝静脉明显强化,肝实质开始强化B.肝实质期肝实质强化达峰值。
正常肝脏的MRI表现肝实质1、信号均匀2、T1WI像肝为中等信号略高于脾、T2WI像肝的信号明显低于脾门静脉主支及肝静脉主干因流空效应而呈低信号肝动脉、肝内胆管不显示肝裂因含有脂肪T1WI像、T2WI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肝实质均匀增强,肝血管增强明显,肝内胆管无增强肝脏的影像诊断基本病变表现肝的大小与形态异常:大占位、硬化等肝的边缘与轮廓异常:硬化;肝的弥漫性病变:变性、坏死,铁过载肝的局灶性或占位性病变:肝血管异常:包括肝动脉、肝静脉和门静脉异常。
脂肪肝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位常见肝病,是二十一世纪肝病领域面临的新挑战。
对于脂肪肝的防治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脂肪肝已成为消化、内分泌、营养、心血管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
脂肪肝的基本概念狭义的定义肝内甘油三酯储积肝脏湿重的5%,光镜下每单位面积见30%的肝实质细胞出现脂变,称为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 FLD),简称脂肪肝。
肝胆胰脾CT诊断学笔记第十一章肝胆胰腺脾脏第一节肝脏扫描及疾病一、CT检查方法1.平扫:扫描前空腹口服500~~800ml l%。
2%的泛影葡胺水溶液或白开水。
2.增强扫描:用高压注射器将lOOml 60%对比剂经静脉注入,速度为4ml/s。
?.于注射开始后23s嘱患者屏气,行第一次全肝扫描,即动脉期肝脏增强。
同时,完成动脉期肝血管成像;?.于注入对比剂后40—50s行第二次全肝扫描,即门脉期肝脏增强。
同时,完成门脉期肝血管成像; ?.可在注入对比剂后2min行第三次全肝扫描,即平衡期肝脏增强。
?.可根据需要行不同时间的延迟增强扫描。
二、原发性肝细胞癌1.概述原发性肝细胞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任何年龄都可发病,40~~50岁发病率最高。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2.临床:?. 临床症状很不典型,早期无明显症状。
?.一般症状有消瘦、无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约1/3~~1/2患者有低热。
黄疸为晚期症状。
?.有的表现为急性腹痛,肿瘤破裂、出血性休克,消化道出血以及高热等。
3.病理:结节型、巨块型、弥漫型。
?.结节型:A. 肿瘤呈结节状,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晰。
可有清楚的纤维性被膜,称假被膜。
B. 一般早期无或极少向被膜外浸润或形成门脉内瘤栓。
此型约占肝癌的1/2—2/3。
可进一步分为:a. 单结节型:境界清晰,尤其合并肝硬变者有明显的纤维性被膜形成,称包被型肝癌。
此外在癌结节的周围有可有子结节,并可相互融合而继续增殖,此时则被膜之一部分于癌结节内残留呈纤维性分隔,其内也有时包含门脉支。
b. 多结节型:为多中心发生或肝内转移。
可见二个以上基本相同的癌结节。
?. 巨块型:A. 癌组织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晰、不规剐,形成巨大肿块,可占据一叶。
B.其内常有坏死,周围可有小子结节。
C.常形成门脉内肿瘤栓塞。
?.弥漫型:A.肿瘤呈5一lOmm直径大小之无数散在性小癌结节,不相互融合。
B.布于全肝,结节大小比较一致,一般不超过肝小叶大小。
放射科检查适应症及禁忌一、X线1、颅脑及四肢摄影适应症:骨外伤、发育情况、某些病的骨改变、多种骨和关节病的检查。
软组织内的钙化和金属异物也可在平片上显示清晰的影像。
2、胸部摄影适应症:以胸腔内的肺、胸膜、胸壁、横膈、纵膈、膈上肋骨、气管、心脏和大血管为主要检查内容。
临床应用于疾病检查、随访复查、健康普查。
(1)胸部后前位:用于观察胸部的主要病变情况和体检(2)胸部侧位:用于观察胸部的病变情况,确定病变部位(3)胸部前后位(站立或仰卧):用于观察病变位于背部,被检者为脊柱弯曲和驼背者或病重不能站立者的胸部情况。
(4)心脏后前位(正位):用于观察心脏大血管和形态和相互关系,进行心脏测量(5)心脏左侧位:用于左、右心室、主动脉、肺动脉的情况。
(6)心脏右前斜位:用于观察左心房、肺动脉干、右心房和右心室漏斗部的增大扩张情况。
(7)心脏左前斜位:用于观察心脏及大血管的相互关系。
胸部摄影时的注意事项:因卧位时膈上移,为避免心脏变形和遮蔽肺脏,常规应采取站立位3、腹部摄影适应症:主要用以观察尿路的病变,如有无不透光结石或异常钙化阴影。
也可作为造影检查的对比照片,同时可检查急腹症等病变。
(1)腹部仰卧前后位(正位):用于观察尿路或腹腔脏器有无结石、钙化及腹部包块和异物存留等情况(2)腹部站立前后位:用于观察肠梗阻、消化道穿孔及肾下垂等疾患的情况。
(3)腹部侧卧水平前后位:用于观察被检者病重不能站立而有肠梗阻或腹内游离气体的情况。
(4)先天性锁肛腹部倒立位:用于观察先天性肛门闭锁,预测直肠距肛门的距离。
(5)膀胱区后前位:用于观察膀胱结石的情况。
腹部摄影时的注意事项:除急腹症外,腹部摄片均应先做好清洁肠道的准备,以消除肠内气体的干扰。
若观察肠腔内液平面或腹腔内游离气体时,一般应采用立位水平投照二、X线造影检查1、食管造影(1)常规食管造影适应症:食管肿瘤、憩室、静脉曲张、异物、炎症;食客临近器官病变如心脏、主动脉、纵膈等。
医生在肝胆胰脾疾病中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肝胆胰脾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由于其病情严重,对于医生来说,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医生在肝胆胰脾疾病中常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疾病。
一、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1. 临床症状分析在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中,临床症状起着关键的作用。
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例如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黄疸等,并结合其他体征进行分析。
例如,黄疸可能是肝胆胰疾病中的一个重要表现,而脾疾病常常伴随贫血等。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扫描和MRI等,是诊断肝胆胰脾疾病的重要手段。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相关脏器的形态结构和病变情况,帮助医生确定疾病性质和范围。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肝胆胰脾疾病诊断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如,通过血液检查可以发现肝功能异常、胆固醇升高等。
并且,通过检查病原体的特异性标志物,例如检测乙肝病毒、胰腺酶水平等,还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确认具体的疾病。
二、肝胆胰脾疾病的治疗1.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早期、轻度的肝胆胰脾疾病,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
例如,在治疗肝炎时,医生常常会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以抑制病原体的复制。
而对于一些胆囊结石等胆道疾病,可以通过使用溶石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还有一些调节肝功能、促进胰脏分泌等药物,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外科手术一些严重的肝胆胰脾疾病需要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例如,胆囊疾病中胆囊结石较大或梗阻造成的疼痛等问题,可能需要通过胆囊切除手术来解决。
而肝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可能需要进行切除手术,或者辅助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以提高治愈率。
3.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肝胆胰脾疾病的方法。
通过应用放射线对肿瘤进行杀伤,可以抑制其增长和转移。
放射治疗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化疗等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4. 中医治疗中医在肝胆胰脾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肝、胆、胰、脾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为保障人体正常代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增进对肝胆胰脾的认识并为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便利的过程中,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
影像学检查方法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X线平片、CT、MRI、超声、放射性核素等。
X线检查比较简单,可以快速检测异常病灶。
但其局限为检查区域较小,只能识别结构明显的病灶。
CT检查具备灵敏度高,扫描快,检查范围广泛,可以准确鉴定病灶大小和位置,具备高度准确性,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检查方法。
MRI检查无辐射性,在检测神经系统和软组织病变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中心城市医院的价格较高。
超声检查无辐射性,对肝脏、胆囊、胰腺、脾脏等组织的检查效果也较好,但其缺点是操作者依赖性较强,探头接触面积较小,需要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放射性核素检查一般适用于甲状腺病、骨病、心血管疾病等。
肝脏影像诊断肝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是身体代谢活动的中心之一。
MRI和CT扫描是肝脏影像学诊断的主要方法,这两种检查方法可以检查供血动脉、门脉及肝内胆管的各个部位。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积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体征信息,帮助尽可能地获得更加准确的肝脏影像,判断病变是否具有恶性特征。
胆囊影像诊断胆囊是一个储存胆汁的器官,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超声检查是目前检测胆囊的最佳方法。
超声检查不仅能够快速显示胆囊内的石头和胆汁淤积,也可以确定胆囊的大小和形态,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胆囊的病变情况。
胆囊癌仅占恶性肿瘤的1-2%;但是所有胆囊结石患者中,70%存在胆囊癌的变化,因此超声检查应该成为每位患者必须进行的检查方法。
胰腺影像诊断胰腺是人体分泌生命必需激素和消化液的重要腺体之一。
常用的胰腺影像学诊断包括X线检查、CT、MRI、超声等。
其中,CT和MRI扫描是最常用的诊断胰腺疾病的影像方法。
对于胰腺的肿瘤、胆管炎、胆囊癌、胃肠癌的淋巴转移瘤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放射科常见病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放射科作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分支,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放射学图像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鉴别各种疾病。
本文将重点探讨放射科常见病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判断依据。
一、胸部X线的常见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1. 胸腔积液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胸腔积液是胸部常见的疾病,通过X线检查可以初步确定病变。
在鉴别诊断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它检查结果,如胸腔穿刺液化验等。
常见的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方法包括:判断积液性质(漏出液、渗出液、乳糜液),积液的原因(感染、恶性、心功能不全等),积液控制(单侧或双侧)等。
2. 肺部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肺部感染是临床常见的病理改变,X线检查可提供宝贵的信息。
在病理类型的判断上,可以通过观察感染病灶的大小、形状、位置和边缘等特征来作出初步判断。
鉴别诊断时,需要注意与结核病、真菌感染等疾病进行区分,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3. 肺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肺部肿瘤是恶性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通过放射学影像能够提供肿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等重要信息。
在诊断病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性质(良性或恶性)、原发或继发、单发或多发等因素。
同时,结合临床信息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如病理学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二、骨科X线的常见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1. 骨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骨折是骨科常见的疾病,通过X线检查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程度。
在鉴别诊断中,需要注意与骨裂、软组织损伤等进行区分。
对于复杂的骨折病例,可以采用CT、MRI等进一步检查手段,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2. 骨质疏松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骨质疏松是导致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X线检查可以发现骨质的改变。
在诊断病变时,可以通过比较患者髂骨密度与同龄人群的平均值进行判断。
鉴别诊断时,需要注意与其它原因导致的骨质疏松进行区分,如内分泌疾病、骨肿瘤等。
放射科检查适应症及禁忌一、X线1、颅脑及四肢摄影适应症:骨外伤、发育情况、某些病的骨改变、多种骨和关节病的检查。
软组织内的钙化和金属异物也可在平片上显示清晰的影像。
2、胸部摄影适应症:以胸腔内的肺、胸膜、胸壁、横膈、纵膈、膈上肋骨、气管、心脏和大血管为主要检查内容。
临床应用于疾病检查、随访复查、健康普查。
(1)胸部后前位:用于观察胸部的主要病变情况和体检(2)胸部侧位:用于观察胸部的病变情况,确定病变部位(3)胸部前后位(站立或仰卧):用于观察病变位于背部,被检者为脊柱弯曲和驼背者或病重不能站立者的胸部情况。
(4)心脏后前位(正位):用于观察心脏大血管和形态和相互关系,进行心脏测量(5)心脏左侧位:用于左、右心室、主动脉、肺动脉的情况。
(6)心脏右前斜位:用于观察左心房、肺动脉干、右心房和右心室漏斗部的增大扩张情况。
(7)心脏左前斜位:用于观察心脏及大血管的相互关系。
胸部摄影时的注意事项:因卧位时膈上移,为避免心脏变形和遮蔽肺脏,常规应采取站立位3、腹部摄影适应症:主要用以观察尿路的病变,如有无不透光结石或异常钙化阴影。
也可作为造影检查的对比照片,同时可检查急腹症等病变。
(1)腹部仰卧前后位(正位):用于观察尿路或腹腔脏器有无结石、钙化及腹部包块和异物存留等情况(2)腹部站立前后位:用于观察肠梗阻、消化道穿孔及肾下垂等疾患的情况。
(3)腹部侧卧水平前后位:用于观察被检者病重不能站立而有肠梗阻或腹内游离气体的情况。
(4)先天性锁肛腹部倒立位:用于观察先天性肛门闭锁,预测直肠距肛门的距离。
(5)膀胱区后前位:用于观察膀胱结石的情况。
腹部摄影时的注意事项:除急腹症外,腹部摄片均应先做好清洁肠道的准备,以消除肠内气体的干扰。
若观察肠腔内液平面或腹腔内游离气体时,一般应采用立位水平投照二、X线造影检查1、食管造影(1)常规食管造影适应症:食管肿瘤、憩室、静脉曲张、异物、炎症;食客临近器官病变如心脏、主动脉、纵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