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消化和吸收
- 格式:ppt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40
4.2.2消化和吸收一、教材分析:本节的“想想,议一议”将一家三口吃饭的场景设为问题:为什么吃饭要细嚼慢咽?让学生讨论吃饭应该细嚼慢咽的道理,引出食物的消化这一话题。
本节第一个学习任务是“食物的消化”包括消化的概念、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消化的过程及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材在编写中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消化系统和消化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消化腺的功能、六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是学生是知之甚少的。
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
七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
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相比较而言这届初三学年的学生的素质相对较高,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人“小资料”、“科学*技术*社会”。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后“再学习”较自觉。
学生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但是不全面。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2.能力目标:概述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3.情感目标: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其吸收的功能相适应四、教学重点:1. 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2. 概述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五、教学难点:概述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第五章病毒一、消化的概念二、消化系统的组成三、食物的消化1.淀粉的消化2.蛋白质的消化3.脂肪的消化四、营养物质的吸收八、教学反思:1.过度自然:教学过程对教材的知识点的呈现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衔接。
2.新旧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重与旧知识的结合。
如生物的特征的回顾。
3.对比分析:教学过程多处采用对比、分析、推理,特别是在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上,通过对比、推理加深学生的认识,如病毒与细胞结构的对比。
由伊万诺夫斯基实验分析推理得出病毒的“小”。
4.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消化系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正确看待消化系统的作用,合理的健康的饮食5.初埋伏笔:教学过程注重为今后的教学服务,如下一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高中的“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在本节课都初见端倪。
4.2.2 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知与能力】1.描述人体消化系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养物的吸收程。
【程与方法】1.运用探究在口腔中的化,并得出合理的。
2.解养物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
3.分析小的构与功能的关系,出小的构与吸收功能相适的特点。
【情感度价】培养良好的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养物的吸收程。
2.小的构和功能相适的特点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教学点】1.运用探究在口腔中的化,并得出合理的。
2.解养物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
3.分析小的构与功能的关系,出小的构与吸收功能相适的特点。
课前准备件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我已知道吃的、米越嚼越甜。
可我吃的食物,一段就不了,是什么?消化道的其他器官也可以消化和吸收养物。
食物中的蛋白、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在消化道内成的能溶于水的养物,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就是消化。
讲授新课: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明唾液淀粉淀粉有消化作用。
而口腔只具有初步消化的作用。
胃、小等器官中有多种消化。
同学看件按照下列的程序行:消化器官→消化腺→消化液→消化口腔→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演示消化程,或展示挂)生:看料,并真。
:同学得非常真,你什么?生:胆汁也是消化液,但胆汁中没有消化食物的,那么,胆汁于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得非常好,下面我看演示。
(演示胆汁的乳化作用)第一种方法:①取两个管,分1号和 2号,然后各注入 2 mL 的清水。
②向 1、 2号管内分滴入清水和植物油。
向1号管里滴入清水2滴,向 2号管滴入植物油2滴,然后振管。
③向 1、 2号试管内分别加入胆汁 2 mL ,振荡。
④观察现象。
第二种方法:①向 1、 2号试管分别注入1 mL植物油。
②向 1号试管注入 1 mL清水, 2号试管注入 1 mL胆汁,分别振荡。
③观察现象。
师:通过观察,发现胆汁能把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这就是胆汁的乳化作用。
这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生: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体合作能力、思维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三大营养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2)小肠内壁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
教学难点:(1)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2)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的控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时间比较紧,所以时间控制是关健。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反应比较热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要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旁只是引导点拨。
本节课重在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通过让学生动脑设计、动手实践,分组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体合作意识。
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因为使用的材料中有唾液,有部分小组的同学认为唾液脏,所以在学生中造成一些波动。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授课时间2014年3月 18 日科目生物课型新授课年级七年级课时第2课时主备人李威备课时间2014年3月备课组长签字高升学习目标:1、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各消化器官的作用。
2、说出各消化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复习与预习:1、复习“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回答如下问题:(1)将3支试管在37度温水中水浴加热的目的是什么?(2)牙齿。
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口腔中有什么物质使淀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2、消化系统是由和组成的。
消化道包括、、、、、、。
消化腺包括、、、、。
消化道外的最大的消化腺是。
3、唾液腺分泌,唾液中的能初步消化。
4、肝脏能分泌,储藏在______ 中。
5、胰腺能分泌,胰液有消化、、的酶,胰液通过导管流入十二指肠。
新课学习:(一)食物的消化1、完成淀粉、蛋白质以及脂肪消化的表格营养物质开始部位参与的消化液中间产物最终产物淀粉蛋白质脂肪2、什么是消化?消化的过程包括哪两个方面?(二)营养物质的吸收3、分析P30的资料,推测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大肠还是小肠?并说明理由。
4、小肠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吸收功能相适应?备注5、不做处理的粪便有何危害,怎样处理才能“变废为宝”?(三)技能训练——解读曲线图分析课本31页的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6、三条曲线各代表什么物质的消化过程?7、D中含有哪些消化酶?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些必须经过消化后才能被吸收,淀粉在开始被消化,在被彻底消化成,脂肪在被消化成,蛋白质开始被消化,在被彻底消化成,最终在被吸收。
课堂练习:1、食物中属于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物是、和。
只有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其中,可以在胃和小肠内被消化的是,可以在口腔和小肠内被消化的是,只能在小肠内被消化的是2、在盛有一定植物油的试管内,要使植物油消失,配制的消化液可能是()A.唾液、胃液、肠液B.胃液、胆汁、唾液C.胆汁、胰液、肠液D.胰液、肠液、胃液3、下列器官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
4.2.2 消化和吸收一、单选题1.在消化道内,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的起始部位分别是()A.口腔、胃、小肠B.口腔、口腔、胃C.胃、胃、小肠D.胃、小肠、大肠【答案】A【分析】在消化道内食物转化为可吸收的过程叫消化,消化分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
【详解】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
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先是胆汁(不包含任何消化酶)将脂肪颗粒乳化为脂肪微粒,再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所以某同学摄入的混合性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分解,最终得到一组消化终产物是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
所以消化道内,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起始部位依次是口腔、胃、小肠,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37℃下进行实验的目的是模拟人体体温B.唾液和清水的加入量应相等C.加入唾液后,应混匀并静置约10分钟D.加入唾液的组别,在加入碘液时变蓝【答案】D【分析】口腔中具有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会变蓝。
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详解】A.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A正确。
B.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
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
唾液和清水的加入量应相等,B正确。
C.唾液的消化需要时间,加入唾液后,应混匀并静置约10分钟,C正确。
D.唾液将淀粉分解,因此,加入唾液的组别,在加入碘液时不变蓝,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