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16.50 KB
- 文档页数:32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根据《2023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收集我县食源性疾病信息和食品中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污染数据,分析危害因素可能来源,主动发现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标准制定、修订及跟踪评价、风险预警和交流、监督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持。
各相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分别承担相应的监测项目。
二、监测内容及范围(-)食源性疾病监测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
在全县所有开展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医疗机构(含乡、村级医疗机构)和县疾控中心开展。
监测对象包括食源性疾病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及聚集性病例。
2.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报告。
在全县开展。
监测对象为疾控中心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零五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后确认的,发病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3.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溯源。
在全县开展。
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检出的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食源性致病菌分离株,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和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的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等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分析(以下简称“PFGE”)o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检出的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食源性疾病专项监测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的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分离株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以下简称“WGS")oPFGE 和WGS由县疾控中心向省疾控中心上送菌株,省疾控中心及具有能力的市级疾控中心开展检测。
4.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监测。
在全县开展。
监测对象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和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分离出的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
县疾控中心向省疾控中心上送菌株,省疾控中心开展药敏试验。
(二)食品污染、食品有害因素监测对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及有害因素、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开展常规和专项风险监测。
结合需要适时安排应急风险监测。
2024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____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食品安全是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仍然面临食品污染、食品伪劣、食品添加剂滥用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食品安全风险,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制定本方案,明确____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实施措施。
二、目标本方案旨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测机制,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全面掌握食品安全风险状况,及时发现和应对食品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需求。
三、重点任务1. 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1)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建设,提升监测能力。
完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和省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心技术设备、人员力量和管理体制。
加强区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和食品生产企业自检自控能力建设。
(2)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
推动信息系统与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等相关单位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善。
(3) 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技术手段。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技术研发,重点开展新型毒素和有害物质的监测技术研究,提高监测水平。
推广应用先进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设备和方法。
2. 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效能(1)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面。
加强对常见食品和重点食品的监测,包括大米、食用油、酒类、肉制品等。
拓展监测范围,逐步增加新型食品、进口食品和特殊人群食品的监测力度。
(2) 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本库。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本库,收集各类食品样本,建立监测样本库清单和样本管理系统,确保样本来源真实可靠。
(3) 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
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法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人员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
3. 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发布和应急处理(1) 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发布机制。
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食品风险监测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是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的基础。
监测体系应包括监测目标、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监测频次等要素。
监测目标应明确具体,包括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各类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的监测,以及对食品加工、储运环节的监测。
监测内容应涵盖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食品添加剂使用等。
监测方法应科学可靠,能够准确检测出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和微生物。
监测频次应根据食品的特点和风险程度进行合理安排,确保监测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其次,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是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的关键。
监测机制应包括监测责任部门、监测人员、监测流程和监测报告等内容。
监测责任部门应明确监测工作的主体,包括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和第三方监测机构等。
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监测工作。
监测流程应科学规范,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实验分析和结果评定等环节。
监测报告应真实可靠,能够客观反映监测结果和食品安全风险情况。
最后,加强监测信息共享和应急处置是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的重要保障。
监测信息共享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平台,包括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库、监测报告发布系统和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等。
应急处置应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监测结果中出现的食品安全风险事件,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
综上所述,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完善的监测机制和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应急处置机制,才能够有效监测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够高度重视食品风险监测工作,切实加强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的食品。
2024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计划
尊敬的领导: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我提出2024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工作重点
1.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对市场上流通的食品进行全面评估,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和监测指标,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
2.扩大食品安全监测范围。
将监测范围扩大到所有食品类别,包括粮食、蔬菜、肉类、水产品、乳制品等,确保监测覆盖面广、监测数据准确。
3.强化食品安全监测力度。
加大监测频率和监测力度,对高风险食品
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食品安全问题。
4.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公开。
及时发布食品安全监测结果,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2.完善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完善监测标准和监测方法,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加强技术支持。
引进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设备,提高检测水平和检测速度,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加强人员培训。
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确保监测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以上就是我对2024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计划的建议,希望政府能够认真考虑,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谢谢!。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为宗旨,以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为原则,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检测水平,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取得实效。
二、工作目标1.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检测能力建设,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3.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共享,提高监管效率。
4. 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三、工作内容1. 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年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明确监测任务、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范围和监测时间。
2.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队伍建设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队伍的培训,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
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队伍。
3. 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按照监测方案,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开展全面监测,重点关注高风险食品、重点区域、重点时段。
重点监测内容包括:(1)食品中污染物、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指标;(2)食品中微生物指标;(3)食品包装材料、容器等的安全性;(4)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卫生状况;(5)食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
4.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共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监测数据互联互通。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相关部门,共同做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
5. 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信息,提醒消费者注意食品安全风险。
对发现的问题食品,依法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四、工作保障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2.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所需设备、人员和经费。
卫健委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卫健委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卫健委需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全面了解食品安全风险情况,及时发现、预警和应对食品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2. 原则: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全面准确。
三、任务和内容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职责划分:卫健委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划分为预警监测、规律监测、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四个模块。
2. 预警监测:通过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对食品市场和食品生产环节进行监测,及时预警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3. 规律监测:定期对食品市场和食品生产环节进行抽样调查,了解食品质量和安全情况,掌握食品安全风险的规律变化。
4. 风险评估:根据监测数据和相关研究成果,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为政府和公众提供科学依据。
5. 应急处置:在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风险调查、处置和危机公关工作。
四、工作机制和措施1. 数据收集和分析: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机制,及时汇总和分析相关数据,形成监测报告和风险评估结果。
2. 建立监测网络: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合作网络,共享信息资源,提高监测效能。
3. 加强研究和技术支持: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相关的科研研究,提高监测方法和技术水平,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支持。
4. 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媒体、官方网站等渠道,向公众发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 健全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对食品安全监测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估机制,确保监测工作的高效进行。
五、资源保障1. 人力资源:卫健委将从现有人员中挑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队伍,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2024食品安全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计划一、制定抽检计划在制定抽检计划时,需要明确抽检的目标、范围和频次。
具体而言,应针对不同食品种类、不同风险因素以及不同抽检场所(如生产、流通、餐饮等)进行差异化抽检设计。
在确定抽检方案时,应充分考虑食品产业链的特点,确保从源头到餐桌的全方位覆盖。
此外,为提高抽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定期更新和完善抽检计划。
二、组织抽检实施在实施抽检过程中,应注重规范化操作,确保采样方法、检测项目、判定标准等环节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具体而言,应严格遵循抽检规范,确保采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
在实验室检测环节,应注重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和检测设备的更新维护,提高检测数据的可靠性。
同时,应加强抽检过程的质量控制,防范抽检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三、风险监测分析风险监测是食品安全抽检的重要环节,涉及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预警等方面。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处理,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点,为后续的风险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在风险监测分析过程中,应注重数据的实时性和动态性,定期发布风险监测报告,为相关部门的风险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四、信息公示与反馈信息公示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及时公示抽检结果,使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状况,引导理性消费。
同时,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反馈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拓宽信息来源渠道。
对于社会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问题,应迅速组织调查核实,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五、问题处置与整改针对抽检中发现的问题食品,应依法依规进行处置,坚决遏制问题食品流入市场。
具体而言,应对问题食品进行追溯召回,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同时,应加强对问题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督促其整改落实到位。
针对普遍性、区域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应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执法力度,从源头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六、人员培训与考核为提高食品安全抽检和风险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应定期开展人员培训与考核工作。
培训内容应涵盖法律法规、抽检技术、风险评估等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一、引言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对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食品风险,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需要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
二、背景食品风险监测是指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各类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以及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为了实现食品风险的有效监测,需要明确监测目标、监测内容和监测方法。
三、监测目标1. 监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以及相关的毒素和致病因子;2. 监测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残留:包括农药、兽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残留情况;3. 监测食品中的物理污染:包括异物、金属片、玻璃碎片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四、监测内容1. 根据监测目标,明确监测的食品种类和样本数量;2. 采集样本时应注意样本的随机性和代表性,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3. 对采集的食品样本进行微生物学、化学及物理学等方面的分析,检测其中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因素;4. 依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监测报告,向社会公众公布监测结果,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五、监测方法1. 微生物学监测方法:包括菌落计数法、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等,用于检测食品中的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2. 化学物质残留监测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兽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残留情况;3. 物理污染监测方法:包括目视观察、显微镜检测等,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异物、金属片、玻璃碎片等物理污染。
六、风险评估与控制1. 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标准,对食品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2. 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加强生产过程的卫生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加强食品供应链的监管等;3. 监测食品风险的长期趋势,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科学决策和风险管理,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
七、监测结果公布与跟踪1. 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布食品风险监测的情况和结果;2. 建立食品风险监测结果的数据库,定期对食品中的风险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3. 根据监测结果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监测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以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
2023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前言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制定本方案。
二、背景分析1. 食品安全形势严峻: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2. 法律法规完善: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3. 技术手段逐步完善:随着科技的发展,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提高了监管的精确度和效率。
三、目标与任务1. 目标:保障食品安全,消除潜在食品安全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2. 任务:(1)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完善和健全食品检测实验室网络,提升监测能力。
(2)强化源头管理: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3)完善食品安全监测机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响应食品安全事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风险。
(4)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加强科技支撑: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食品安全监测的精确度和效率。
四、工作内容1.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1)完善食品检测实验室网络:加大对食品检测实验室的投入,提高设备的先进性和精确度。
(2)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对食品安全监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监测队伍的专业素质。
(3)建立信息平台: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共享。
2. 强化源头管理:(1)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建立食品生产企业的黑名单制度,对违法违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
(2)加强食品加工工艺管理:对食品加工工艺进行规范和监管,确保食品加工的安全性和卫生条件。
(3)加强食品运输环节的监管:加强对食品运输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污染。
3. 完善食品安全监测机制:(1)建立食品安全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机制,及时响应食品安全事件,采取紧急措施减少风险。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问题,因此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方案旨在建立一个全面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以帮助相关部门和机构更好地监测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
一、背景和目标1.背景: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机制。
2.目标:建立一个全面、科学、规范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及时发现、评估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
二、工作内容1.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制(1)成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领导小组,由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专家组成,负责监督和指导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2)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机构,配备专业的人员和设备,负责具体的监测工作。
(3)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指南,明确监测的对象、方法和标准,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1)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本库,收集各类食品样本,进行分析和检测。
同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数据库,记录监测结果和风险评估。
(2)开展定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根据监测指南的要求,对各类食品进行监测和风险评估。
主要包括对农产品、加工食品、餐饮食品等各个环节的监测工作。
(3)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的科学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4)建立食品安全风险溯源系统,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跟踪和溯源,追责追查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
3.加强食品安全监测技术支持(1)提升相关人员的技术能力,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2)引进先进的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3)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和方法,提高监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4.加强食品安全风险宣传和教育(1)加强对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防范能力。
广东省食品安全条例(2007年11月30日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 2016年5月25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使用,食品的贮存和运输,以及食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等活动。
第三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
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对其销售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负责。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以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协调机制,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农业、林业、海洋渔业、质监、工商、城市管理、公安,以及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或者不设区的地级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在乡镇、街道或者特定区域设立派出机构。
第六条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的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宣传引导等相关工作,确定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协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对食品安全进行舆论监督。
有关食品安全的宣传报道应当客观、真实、公正。
第八条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应当依法维护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合法权益。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1. 简介食品安全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而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则是保障公众健康的关键。
本方案旨在通过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措施,提供保障公众健康的可行方法。
2. 监测目标本方案的监测目标是食品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微生物污染等。
3. 监测内容3.1 农药残留监测农药残留是指农药在食品中超过国家标准限量的残留量。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对主要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情况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采样、提取、测定等步骤。
3.2 重金属污染监测重金属是指相对密度大于4.5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
这些重金属污染物长期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因此,需要对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采样、酸溶解、测定等步骤。
3.3 微生物污染监测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中存在的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可能导致食物中毒或传染病的传播。
为了预防和控制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需要对食品中的微生物情况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采样、培养、鉴定等步骤。
4. 监测方法4.1 采样方法采样是监测的基础,需要根据监测目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
常用的采样方法有无组织采样、有组织采样等。
4.2 提取方法提取是将采样得到的样品中的目标物质转移到适宜的溶剂或提取剂中的过程。
提取方法的选择要考虑目标物质的特性、样品的性质以及监测需求等因素。
4.3 测定方法测定方法是对样品中目标物质的含量进行定量测定的过程。
各种目标物质的测定方法不同,可以使用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
5. 监测结果分析监测结果分析是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判断食品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公众健康。
6. 总结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举措。
通过采样、提取、测定等步骤,可以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微生物污染等风险物质进行监测。
2024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方案2024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的2024年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关键之年,为了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保障民众的饮食安全,制定本实施方案。
通过抽检监测,全面了解食品市场的整体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为消费者提供放心食品。
二、抽检范围1.食品种类:本次抽检范围包括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各类食品,涵盖粮食、油脂、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乳制品、饮料、糕点等各类食品。
2.地区范围:本次抽检将覆盖全国各地的重点城市和农村地区,特别关注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情况。
三、抽检目标1.全面抽检:根据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抽检覆盖各类食品,确保对市场上销售的食品进行全面监测和检测。
2.重点监测:重点监测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曾出现质量问题的食品企业,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避免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发生。
3.随机抽检:采取随机抽样原则,避免抽检工作中出现任何偏向,保证抽检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四、抽检方法1.抽样对象:抽检对象为全国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和销售市场。
2.抽样方法:采用多级抽样的方式,首先从全国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然后从各个销售市场中再随机抽取样本进行检测。
3.检测方法:抽样样品将送至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测,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抽检频次:根据食品的重要性和风险等级,制定不同频次的抽检计划,确保食品安全监督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五、抽检内容1.理化指标:对抽样食品样品的营养成分、添加剂、残留物等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2.微生物指标:对抽样食品样品中的菌群、细菌等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防止细菌污染对食品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
3.农残检测:对抽样食品样品中的农药残留物进行检测,确保食品中农药残留物的安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检验结果:对每批次的样品进行检测后,将检验结果记录并编制检测报告,及时通知相关食品生产企业。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计划一、引言食品安全对于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日常饮食的多样化,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文旨在制定一份全面、可行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计划。
二、背景介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是指对食品从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的工作。
食品安全风险包括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微生物感染、食品加工和保存不当等。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障公众的健康。
三、目标和任务1. 目标:建立科学、高效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保障公众健康;2. 任务:(1) 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及时掌握食品安全风险的动态;(2)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准确预测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生与传播;(3) 提出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措施,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生。
四、工作内容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1) 设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和设备。
(2)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监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中有关食品安全的数据。
(3) 开展食品中有害物质、微生物感染等方面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4) 采集和收集食品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评估食品安全风险。
(5)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库,存储和管理监测数据,支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的开展。
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1) 确定食品安全评估对象,制定食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2) 收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评估模型。
(3) 进行风险评估,定量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生和传播概率,确定食品安全风险等级。
(4) 针对高风险食品进行重点监管,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3. 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工作(1) 食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食品生产流程的管控。
(2) 食品销售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食品追溯系统,确保食品的可追溯性。
食品安全质量监测实施方案1. 引言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监测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个食品安全质量监测的实施方案,以确保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安全性。
2. 监测目标和范围食品安全质量监测的目标是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评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前发现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
监测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食品生产环节,包括种植、养殖、加工等; - 食品加工环节,包括加工过程和加工设备的卫生状况; - 食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 - 食品销售环节,包括餐饮、零售等。
3. 监测内容和方法3.1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食品物理指标,如颜色、香味、外观等; - 食品化学成分,如营养成分、添加剂等; - 食品微生物指标,如细菌、霉菌、酵母等; - 食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
3.2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需要根据监测内容的不同而定,并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 食品物理指标的监测方法,如目视检查、感官评估等; - 食品化学成分的监测方法,如色谱法、光谱法等; - 食品微生物指标的监测方法,如培养法、PCR法等; - 食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的监测方法,如质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
4. 监测实施和管理4.1 监测计划的制定为了保证食品安全质量监测的全面性和有效性,需要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
监测计划应包括监测时间、监测地点、监测内容、监测方法以及监测人员等信息。
4.2 监测样品的采集和处理监测样品的采集和处理需要按照标准化的流程进行。
样品采集时需要遵循卫生规范,确保样品的原样性和代表性。
采集的样品需要经过适当的处理,如样品分析、样品保存等。
4.3 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是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监测数据应进行统计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
广东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一、背景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始终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把食品安全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
为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广东省建立了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二、制度内容(一)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广东省建立了“省、市、县、镇、村”五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明确了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了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
同时,广东省还建立了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制定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对能力。
(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广东省制定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涵盖了食品生产、加工、销售、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确保了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标准可以遵循。
广东省还积极参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推动国家标准不断提高。
(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广东省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广东省还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进行预警,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广东省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要求食品生产、加工、销售、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要记录食品来源、流向等信息,便于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及时追踪来源,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五)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广东省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对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进行惩戒,推动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六)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广东省加强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广东省还加强了食品安全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
You don't have that many viewers, don't be so tired.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实施方案为进-步做好我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根拋《________县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系统、连续地收集整理,分析食源性疾病(包牯食物中毒)事件,疑似食源性疾病异常病例/异常健康取件发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全面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及时调整食品安全监管措施。
二、监测内容及范围在全乡范围内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包括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疑似食源性疾病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发布及其影响因素。
三、监测方法食品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方法见《食品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工作手册》,食源性致病尚菌监测方法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食品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工作手册》及《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另行下发。
四、报告流程附后________中心卫生院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其分工。
(1)组长: ________ ________vvvv副组长: ________ ________vvvv成员:________ ________vvvv________ ________vvvv________ ________vvvv________ ________vvvv( 2 )职责分工1、________ 副院长负责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协调工作,所有工作组人员统一由其调遣,分工合作。
2、、________负责制定《________中心卫生院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做好各项工作痕迹资料的整理保存。
3、化验室、________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采样,样品的监测及送检工作,并对整个采样过程和样品的监测进行质量控制。
4、办公室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后勤保障工作。
广东省食品安全条例(2023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11.23•【字号】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3号•【施行日期】2023.11.23•【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食品安全正文广东省食品安全条例(2007年11月30日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 2016年5月25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修订根据2019年9月25日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广东省食品安全条例>等十项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23年11月23日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广东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六项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使用,食品的贮存和运输,以及食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等活动。
第三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
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对其销售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负责。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以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协调机制,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农业、林业、城市管理、公安,以及海关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2010年广东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卫生部等5部局共同制定的《201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卫办监督发〔2010〕20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省卫生厅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农业局、工商局、海洋渔业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制定了2010年广东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范围涵盖生产加工、流通和餐饮服务等环节。
重点针对我省食品中元素物质、真菌毒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产加工中形成的有害物质、食品添加剂和违禁使用物质、食源性致病菌等项目开展监测。
一、监测目的(一)了解我省2010年食品中已知的重要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二)掌握我省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情况。
二、监测形式监测形式分为两种:常规监测和专项监测。
三、监测分工和监测任务(一)省卫生厅:负责常规监测中项目的监测以及负责部分专项监测。
监测任务见附件1。
(二)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专项监测中元素部分的监测。
监测任务见附件2。
(三)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专项监测中食品添加剂、食品中违禁添加物质以及加工贝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监测。
监测任务见附件3。
(四)省农业厅:负责专项检测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检测。
检测任务见附件4。
(五)省海洋渔业局:负责专项检测中兽药残留孔雀石绿的检测以及养殖场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检测任务见附件5。
(六)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常规监测中的鲜榨果汁部分以及专项监测中部分真菌毒素的监测。
监测任务见附件6。
(七)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专项监测黄酒生产过程中的氨基甲酸乙酯的监测。
监测任务见附件7。
(八)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食品和环境样本食源性致病菌专项监测。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食品安全是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
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快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
针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并实施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的和原则作为改进和完善现代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重要环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旨在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具体目的包括:1.明确食品安全风险的来源和分布,识别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及时跟踪监控和反馈;2.了解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情况,发现安全隐患,推动相关部门开展整改和改进;3.制定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政策和措施,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
在实施工作中,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坚持以下原则:1.以预防为主,坚决防止食品出现安全隐患,避免引起安全事故;2.科学、系统地开展监测工作,注重对各种食品安全风险的科学评估和分类监测;3.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时公开信息,保障食品安全监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4.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利益。
二、监测对象和内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指对食品中可能存在有害物质或影响人体健康的指标等进行系统监测,以发现潜在安全隐患以及及时掌握食品安全状况。
1. 监测对象(1)主要食品种类:粮食及其加工品、饮料、酒类、肉及其制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调味品、营养保健食品等;(2)主要有害物质:农药、化肥、重金属、非法添加物及其他化学物质等;(3)监测范围:全国及各个区域、各省市食品安全状况。
2. 监测内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安全。
(2)饮品、酒类、肉及其制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调味品中的添加物、残留农药、重金属、兽药和其他物质含量的监测。
(3)危害人体健康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监测。
(4)营养物质(如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等)含量的监测。
2010年广东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卫生部等5部局共同制定的《201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卫办监督发〔2010〕20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省卫生厅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农业局、工商局、海洋渔业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制定了2010年广东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范围涵盖生产加工、流通和餐饮服务等环节。
重点针对我省食品中元素物质、真菌毒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产加工中形成的有害物质、食品添加剂和违禁使用物质、食源性致病菌等项目开展监测。
一、监测目的(一)了解我省2010年食品中已知的重要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二)掌握我省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情况。
二、监测形式监测形式分为两种:常规监测和专项监测。
三、监测分工和监测任务(一)省卫生厅:负责常规监测中项目的监测以及负责部分专项监测。
监测任务见附件1。
(二)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专项监测中元素部分的监测。
监测任务见附件2。
(三)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专项监测中食品添加剂、食品中违禁添加物质以及加工贝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监测。
监测任务见附件3。
(四)省农业厅:负责专项检测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检测。
检测任务见附件4。
(五)省海洋渔业局:负责专项检测中兽药残留孔雀石绿的检测以及养殖场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检测任务见附件5。
(六)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常规监测中的鲜榨果汁部分以及专项监测中部分真菌毒素的监测。
监测任务见附件6。
(七)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专项监测黄酒生产过程中的氨基甲酸乙酯的监测。
监测任务见附件7。
(八)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食品和环境样本食源性致病菌专项监测。
监测任务见附件8。
四、监测点的选择根据《201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要求,结合我省人口分布情况、食品生产特点、地域分布和实验室检测能力等因素,2010年广东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常规监测部分共设有7个监测点,分别是:广州市、深圳市、湛江市、中山市、河源市、江门市、韶关市。
专项监测原则上应选择以上地区开展监测工作,若样本不足或代表性不够,可根据监测项目的实际需要选择某些特殊地理结构区域或污染区域开展监测工作。
五、样品采集要求及检验方法检测数据可靠与否不仅受检测方法影响,样品的代表性、数量、采集方法及分析部位也有直接关系。
对许多样品来说,采样误差对结果的影响往往大于分析误差,因此样品采集不好会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承担专项监测的部门可根据管辖范围进行样品采集,样品采集应具有代表性。
样品的采集涵盖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各环节。
为了规范采样工作,承担常规检测的部门在流通环节采集样品时,应严格按照附件9的要求,开展样品采集工作。
为使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规范检验过程,承担样品检测任务的部门应按照附件10推荐的检验方法开展检验工作。
六、数据报送与通报(一)按照《2010年广东省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方案工作手册》和《2010年广东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方案工作手册》(另发)的规定,填写样品信息。
(二)承担监测任务的部门,在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的10日之前向省卫生厅报送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七、质量控制、培训及督导(一)承担监测任务的部门,应组织对所承担的监测项目进行培训和实验室间比对或质量控制考核。
(二)承担监测任务的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本部门所指定承担检测任务的检验机构进行督导。
八、各部门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一)省卫生厅联系人:甘萍,罗力联系方式:83838358(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联系人:柯哲联系方式:83135823(三)省农业厅联系人:黄娜联系方式:37288953(四)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联系人:吴铮联系方式:85587070(五)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系人:张卫洪联系方式:84237376(六)省海洋渔业局联系人:林汉群联系方式:28377249(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系人:汪廷彩联系方式:37886071(八)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系人:郑育洪联系方式:38290425附件:1.省卫生厅负责的常规监测种类和项目2.省工商局负责的专项监测种类和项目3.省质监局负责的监测种类和项目4.省农业厅负责的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专项监测的食品种类和项目5.省海洋渔业局负责监测的种类和项目6.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监测的种类和项目7.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的加工过程专项监测的食品种类和项目8.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的食源性致病菌专项监测的食品和环境样本种类、数量和项目9.样品采集、运送的技术要求10.监测项目的检验方法附件1省卫生厅负责的常规监测种类和项目(2)水产品包括海水和淡水鱼类、甲壳类、软体类和藻类,其中仅海水鱼监测甲基汞。
(3)蔬菜包括监测区域生产的主要品种,监测时应根据本区域居民的膳食摄入特点及其市场上各种产品的比例进行数量的分配。
(4)蛋类包括鸡、鸭、鹅蛋以及皮蛋,其中皮蛋的比例为20%,监测时应根据当地市场上鸡、鸭、鹅蛋的比例进行数量的分配。
(5)肉类包括猪、牛、羊肉及其肝肾等组织,监测时应根据当地居民的膳食摄入特点及其市场上各种产品的比例进行监测数量的分配。
其中应至少包括30%以上的猪肾。
(6)食用菌指人们经常食用的大型真菌,监测时应根据当地居民的膳食摄入特点及其市场上各种产品的比例进行监测数量的分配。
(7)指当地市场上销售的本地产液体奶、奶粉、奶酪、奶油等产品。
(8)粮食加工制品指可能使用明矾作为原料加工生产的发面制品、油条、油饼等油炸食品,挂面。
(9)仅监测猪肉。
(10)仅监测玉米及其制品如玉米面、玉米等以及小麦面粉。
监测时应根据本地的粮食生产和消费特点进行监测食品的分配,除应全部涵盖外,监测结果的总数应符合监测数量的要求。
(11)指当地市场上销售的本地产液体奶。
(12)仅监测白南瓜子。
(13)指真空包装或罐装金针菇。
(14)指当地市场上销售的本地产乳粉、液体奶和奶酪等。
(15)指含乳冷饮、饮料和夹心饼干等。
(16)仅监测小麦粉。
(17)指面包、面条等。
(18)本监测区域的所有相关产品是指由广东省生产的、具有注册商标的定型包装产品,以下相同。
(19)根据采样原则和监测区域的产品特点确定监测数量是指根据监测点的产品特点和以往监测结果按照采样量的计算公式确定监测样品的数量,以下相2010年食源性致病菌的常规监测食品种类和项目附件2省工商局负责的专项监测种类和项目注:* 监测点应保证数据来源的全面性。
附件3省质监局负责的监测种类和项目2010年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专项监测的食品种类和项目注:(1)以奶粉为主。
(2)视产品的实际颜色主要选择检测下列着色剂: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诱惑红、胭脂红、酸性橙Ⅱ、玫瑰红B(罗丹明B)、碱性嫩黄O等。
(3)仅监测葡萄酒。
(4)仅监测液体奶。
(5)仅监测液体奶和婴幼儿配方奶粉。
(6)仅监测酸奶。
(7)仅监测小麦粉。
2010年食源性致病菌专项监测的食品种类、数量和项目附件4省农业厅负责的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专项监测的食品种类和项目注:(1)仅监测猪肉、猪肝。
(2)仅监测鸡肉。
附件5省海洋渔业局负责监测的种类和项目2010年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专项监测的食品种类和项目2010年食源性致病菌专项监测的食品和环境样本种类、数量和项目则土壤或海水的样本量为20。
附件6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监测的种类和项目注:(1)仅监测以苹果、山楂为主要原料榨汁而成的果汁。
附件7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的加工过程专项监测的食品种类和项目过每季度对发酵前的所有原料、粗酒、成品酒以及在保质期内进行连续跟踪以获得氨基甲酸乙酯的产生来源及控制措施。
附件8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的食源性致病菌专项监测的食品和环境样本种类、数量和项目土壤或海水的样本量为20。
附件9样品采集、运送的技术要求一、样品采集的总体原则要求(一)抽样采用多级分层抽样。
第一层是监测地区,第二层是监测点,第三层是各类食品。
监测工作应依据监测计划中对样品和数量的基本要求进行抽样。
抽样时要对辖区内各种类型的超市和集贸市场等销售市场、餐饮单位的分布和数量、食品品种和类型进行全局性摸底调查,根据被监测食品抽样数量的要求按照随机原则从中挑选出在本地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适时性的监测样品。
(二)监测点选择。
在抽取的监测地区选取监测点,应选择当地居民的主要购买点,典型的零售点包括:超市、市场(农贸批发)、商场(商店)、专卖店、饭店(酒店)等。
每类监测食品根据下述准则抽取零售点类型:1.如果最大的一类零售点(例如超市)供应了市场上至少80%的同类食品,那么只需从这一类零售点中采样。
如果不是这样,就要加入第二大类零售点,直到覆盖市场至少80%的同类食品。
2.计划从每类零售点抽取的同类食品的样本量应与这一类零售点销售份额成比例。
3.各类食品的抽样。
根据零售点销售份额的估计值在同一类食品中进行抽样。
这种抽样可根据当地零售管理部门提供的营业额具体数据抽取市场上有代表性的样品,或粗略的根据市场供应量多少进行。
(三)样品采集的一般要求。
1.除特殊要求外,一般要求随机从零售的食品中抽样,应尽量采集本监测区域中不同地域或不同生产厂家的样品,保证溯源性。
2.定型包装的产品应采集在保质期内且包装完好的产品,而且要有完整的标识信息。
如果标签不清楚或损坏将不能作为样本。
3.散装固体食品要从盛放样品容器或包装袋的上中下不同的部位多点采样,混合后按四分法对角取样,再进行混合,最后取代表性样品。
散装液体样品应充分混匀后再采样需要的量。
蔬菜、水果要保证多点足量采样,以保证代表性。
记录相关信息包括生产厂家、批号、保质期、储存温度等。
4.每一批次的同类食品只采一个样,并在保质期内进行检测。
采集的样品要分开放在不同的采样袋中,送实验室检测。
易变质的样品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采样,一定要有冷藏保存,防止在送到检验室前发生变质。
5.要避免在抽样过程中交叉污染,保证抽样所用的设备,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被污染。
6.采集的同一样品应尽可能用于不同项目的检测。
二、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样品的采样技术要求(一)样品采集的特殊要求。
1.采样容器根据检验项目选用硬质玻璃瓶或聚乙烯制品。
器具和容器类要先用洗涤剂,然后用硝酸(1+1)充分洗涤,最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备用。
2.容器的内壁应光滑、清洁、干燥、密封,不得含有待检物质及干扰物质。
酒类油性样品,不应用橡胶瓶塞。
酸性食品,不宜用金属容器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