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想的救赎与回归——风雪二连的采访记忆与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63.36 KB
- 文档页数:2
有趣的新闻故事篇一:把新闻故事写得精彩些把新闻故事写得精彩些仇学平提起新闻故事,我们不能不想到我国军事新闻史上的两个名篇:和。
前者写解放战争时期淮阳县李楼村有以种西瓜为生的李姓兄弟,瓜熟季节,国民党的军队路过李老大的瓜地,把地里的西瓜风卷残云般抢光了;20天后,一支解放军的部队路过李老二的瓜地,地里的西瓜一个也没少。
本来担心自己的瓜地也要像老大那样遭殃的老二,见此情景后,热情地把西瓜送到解放军战士手中,可就是没人肯接。
记者通过西瓜兄弟对比的特殊感受,鲜明地刻画了人民军队秋毫无犯的崇高形象。
后者描述的是我军攻占天津时一个敞开大门的居民家里桌上放着一块当时看来很稀奇的表,解放军部队进进出出多少天了,但这块表仍在桌子上滴答滴答地走着??由此凸现了我军纪律严明的高大形象。
可以说,新中国的青年,大多是读着这两个短小而又极为动人的故事长大的。
战争年代我军新闻史上的新闻名作何止千百篇,惟有这两篇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选入中国新公民的启蒙教材,成为影响人们终生的经典范文。
可见,新闻故事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忽视不得、敷衍不得、边缘不得。
一种日益受宠的新闻体裁由于一般的新闻写作教科书对“新闻故事”这种体裁讲得比较少,即使讲也是“语焉不详”,或者只在“通讯写作”讲义中简单提一下“小故事的写作”,有些学员就误以为“新闻故事”这种体裁不重要,在新闻写作中是“小儿科”,在报纸上只能算是“花絮”、“配角”,是可有可无的“补白之作”,因此不愿意下功夫学写新闻故事。
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事实上,新闻故事是以新近发生的单一事实为记述对象、完整表现行为动态演变环节的事实报道。
它具有明显的事态起因、中间变动环节和结果,并且由这三要素组成(参见新华社出版社一书第80页)。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新闻文体,而且是一种日益被现代化平面媒体青睐的新闻体裁。
大家翻开报纸的新闻版面,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被加框、配上照片、漫画和编者感言的短小文体,如“部队新闻”版上的专栏,一般发表的多是新闻故事;一版的专栏、报上的专栏,都是发表新闻故事的园地。
新闻采访与写作参考书随着媒体行业的迅速发展,新闻采访和写作成为了许多人追求的职业梦想。
然而,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除了拥有扎实的写作功底,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采访技巧和广阔的知识储备。
在此,我将为大家推荐几本值得阅读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参考书,帮助你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1. 《新闻写作与采访》(作者:王爱民)这本书对新闻写作和采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讲解。
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同时,作者还分享了自己多年的采访经验,教会读者如何进行高效的采访交流,以及如何撰写准确、生动的新闻报道。
2. 《新闻学原理与方法》(作者:陈大明)这是一本经典的新闻学教材,对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
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解读了新闻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新闻价值、新闻传播、媒体伦理等。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新闻采访技巧和写作技巧,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实用。
3. 《新闻学与新闻写作》(作者:吴忠波)这本书既适合新闻专业的学生学习,也适合职业新闻工作者参考。
作者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新闻写作的艺术和技巧。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写作模板和写作方法,供读者参考和借鉴。
4. 《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作者:顾飞)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如何进行高质量的新闻采访和写作。
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准备采访、如何提问、如何调查和分析资料等技巧。
书中还提供了一些真实的案例,展示了优秀新闻作品的写作风格和命题思路,对于提升采访和写作能力非常有帮助。
5. 《新闻采访与写作经典案例解析》(作者:刘宇峰)这本书通过剖析一些经典的新闻案例,让读者深入了解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实践技巧。
书中列举了一些知名媒体发布的新闻报道,介绍了它们采访的过程和写作的技巧,帮助读者学习优秀行业标杆的经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通过研读这些优秀的参考书籍,能够帮助新闻从业人员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掌握新闻采访和写作的核心技巧。
无悔的坚守作者:王嘉寅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5年第2期文/王嘉寅怀着对梦想的憧憬,我踏入了二连海关的大门。
在这个有着57 年辉煌历史的老关里,在这个孕育边关“五特”精神的集体中,我被关史陈列室里的一串串荣誉“冲击”着。
是什么让这颗北疆明珠如此耀眼?是什么让这个北部边关屹立多年?带着种种疑问,我开启了自己的寻梦之旅。
刚到公路口岸轮岗实习时,就听到一个关于“神奇的铁棍”的传说:在查验入境小车时,关员们会拿着一根1 尺长的小铁棍,在可疑的轮胎边、车身上敲敲打打,总能敲出点门道来,凭它查获的走私羊肉、狼尸、旱獭皮、狐狸皮、松籽等不计其数。
公路行邮科的杨作军就是这项神功的拥有者。
入关26 年,他始终坚守在一线,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独创了“一听二看三辨”的“杨氏工作法”,练就了“一敲一个准”的功夫。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名年轻关员被分到公路口岸实习。
杨作军正在查车,他边检查,边向这个新兵传授查车经验,“查车要一听二看三辨,有夹藏的轮胎,声音干、有杂音、弹力小,没有夹藏的轮胎,敲起来声音厚重、圆润,弹力大,你别看嘎斯——69 车轱辘不大,却能轻松地藏一只整狼或带骨的整羊。
”小伙子有点不服气,心里嘀咕着:“一个小铁棍能敲出什么名堂,不就是查车吗,我学过心理学,看看人就知道了。
”小伙子检查起来,也试着敲了敲,可忙活半天什么也没查出来。
他有些无助地看着杨哥,只见杨哥围着车走了一圈,用小铁棍敲了敲车后轮,很快就发现轮胎的声音不对劲:“声音沉闷,必有夹藏。
”杨哥说着就将轮胎卸下来,轮胎里果然藏着一具狼尸!小伙子惊呆了,不仅因为见到国家禁止出入境的野生动物,更是被杨哥的执着精神所感动。
他决定拜杨哥为师,踏踏实实工作,好好学习“杨氏工作法”。
日复一日,当城市的霓虹弥漫夜空,当同龄的年轻人摆弄着时尚的奢侈品,我们也会偶尔迷失。
我不禁有些疑惑,这是我一直追寻的海关梦么?当彷徨失落时,我想到那个默默无闻仍平凡坚守的背影,那位入关26 年在监管一线挥洒了全部青春与汗水的关员,那个在小车通道总有他忙碌身影的“大杨哥”。
媒介观察SflUWBxS 浅析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守正与创新赵夏楠(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江苏南京210000)摘要:在“外物皆媒”的时代背景下,新闻记者更需提高政治素质,强化责任担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内容和思想时,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分析判断,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
同时,新闻记者还需加强“四力”的培养,以创新的视角去发现生活、体味社会。
内容有新意才更能吸引受众。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记者;守正与创新;新趋势中图分类号:G21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6-0128-0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发展时代,随着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的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也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守正与创新中“融”出发展的新天地。
一、移动优先融媒体时代新闻发展趋势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每天都有来自全球的海量信息和内容在互联网上产生。
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端的新闻传播更为广泛,也更受欢迎。
融媒体时代就诞生在“移动优先”的社会背景下。
媒体融合时代,媒体之间彼此融合,将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媒体和内容整合起来,建立“报、网、端、微、视、屏”的立体化传播体系,使新闻内容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从而顺应当下的时代发展,传播时代的正能量。
[1]二、守正创薪媒体融合下新闻记者的必备素质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要面对更为复杂的新闻环境和舆论状况,受众对于新闻的内容和要求也更加多样化。
面对多元化的需求,新闻记者需要不断加强感知力和判断力,努力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学习水平,扬新闻媒介之长,弘家国情怀之爱。
(一)内容要由主流价值观引导内容是新闻的品质所在。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信息传播环境如何改变,真正有内容的新闻永远有价值,真正的记者也永远被社会所需要。
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特别奖〔文字通讯〕〔走基层〕“三北〞造林记新华社9月25日电题:“三北〞造林记新华社记者从军、思扬、柯勇、白瑞雪、冰为了生存,为了明天,一群蓑羽鹤振翅高飞,逆势而上,冲击地球之巅。
它们亢奋的叫喊声,在喜马拉雅山群峰之间激荡盘旋。
每年春天,这种候鸟都要从印度次大陆返回中国北方的繁衍地。
气流、天敌、折羽而亡,都无法阻断攀升前行的向往。
它们挑战艰险,穿越极限,飞越珠穆朗玛峰,飞越九曲黄河,飞越万里长城,重返生命的起点。
在这里,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有一群人,如同这些悲壮的蓑羽鹤,为了生存,为了明天,困难向上,奋力前行。
漫漫35年征程,他们构筑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中国三北防护林。
这条绿色长城跨越三北,与古老长城共同挽起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未来,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忧患、奋斗与梦想。
英雄史诗满斟烈酒的七只土瓷大碗,高举在七双粗糙大手中,七古铜色的脸凝如泥塑。
黄沙扑面,白日惨淡。
“死也要死在沙窝里!〞头扎白羊肚毛巾的壮汉一声大吼——“这事干成,就没白活这一遭!〞酒碗相撞,一饮而尽。
空碗摔在脚下,碎片八瓣。
30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外号“石灰锤〞的定边农民石光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成了全国联户承包治沙先行者。
七勇士大战毛乌素沙地,就此开创一段石破天惊的历史。
三北,中华文化重要发源地。
史前遗址、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千百年来,我们的先祖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
然而,放眼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中国版图,横贯北方万里疆土的,是漫漫黄沙、沟壑纵横、断壁残垣。
风沙肆虐、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扩。
1978年11月,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个彪炳史册的重大决策——在我国四大沙地、八大沙漠南缘与黄土高原建设大型防护林。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历史,也改变了亿万三北人的命运。
当代人类最为悲壮雄伟的生态史诗,由此拉开帷幕。
为了承包3500亩沙地种树,石光银卖骡子卖羊。
胡果“新闻守夜人”的坚守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5年第14期文本刊记者余玮金台夕照,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如今,难觅当年诗人“高台百尺倚都城,斜日苍茫弄晚晴”的意境,但在金台路人民日报社大院内,记者自新闻同行中可以找到别样的风景。
日以继夜的“白+黑”,是《人民日报》总编室副主任胡果的生活常态。
她说,身为报人,为生涯作注的,永远是一组组选题策划,是一枚枚方块字,是一版版新闻纸,是一个个白班夜班……“作为新闻守夜人,面对一亩三分地,我们就是要让自己少睡觉、睡不着觉,让大局睡着觉、大家睡好觉。
”人生处处皆风景。
采访中,似乎看到胡果被激情点燃后行走在新闻现场、深夜伏案在校稿样前的身影——因为奔走,因为坚守,而变得越发美丽。
“声”高和众的背后2005年初,在《人民日报》编采分开改革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在打造报纸核心竞争力、释放新闻生产力的进行曲中,《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诞生了,胡果成为首任主编。
政治报道是党报的“当家菜”,也是党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走马上任,胡果把发力点锁定在做栏目。
栏目是版面的眼睛,一个栏目的出炉,从定位到包装到具体的操作和维护,反映出编者对当前媒体环境的认知,对自己所处媒体及版面特点与优势的把握,表达着编者的新闻理念和编辑思路,考验着编者的策划水平和组织能力。
做好一个栏目,就能带出一支队伍。
2 0 0 5年1月5日,《声音》专栏应运而生。
7日,《声音》刊发某省委副书记即将到政协工作的一段“临别感言”——没想到,10日中央领导作出批示,并要求《人民日报》就此刊发一篇评论员文章。
《声音》一炮打响。
“一开始我们想得很简单:既然《人民日报》的报道离不开领导活动、少不了领导讲话,能不能用一种新的包装方式,做得好看点、软和点?”胡果把想法一说,大家都觉得好,进一步明确了定位,渐渐做出了一点味道,“没想到这种形式一露面,记者爱写,读者爱读”。
曾有读者反映《声音》确实有看头,“美中不足的是在这里只能听到高官的声音,听不到来自生活一线的老百姓的声音,要是既能听到干部的声音,又能听到群众的声音,该有多好”!胡果说,《声音》之所以不肯降低“门槛”,是因为她与她的团队认同这样一个理念:定位就是舍弃。
新华社中震撼心灵的文章内容概括加20字读后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符文军写的。
在他笔下一个个故事让人清然泪下,本书从“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手足情深”、“祖孙之间"这四个方面,向读者讲述了94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最让我感动的要数《我和我的哑巴父亲》这个小故事:作者的父亲是个聋哑人,卖豆腐的。
在她两三岁的时候她就觉得有一个这样的父亲很屈辱,因此她从小就恨父亲,不让父亲为她梳头发。
为了想逃离父亲的魔掌,她只知道仇恨般的读书,她终于考上重点大学了!父亲开心的手舞足蹈。
把他这些年买豆腐的钱拿出钱来给她。
安顿好后,她打算接父亲进城,谁知出了车祸。
父亲吧4000元积蓄拿了出来,医生是“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他用手语“说",“我有房子可以卖掉,我可以睡在地上,哪怕是倾家荡产我也要我女儿活命,医生你放心,我们不会赖账的,钱我们会想办法!”她活了过来。
可是,成植物人了。
但她爸爸一直在她床边哇啦哇啦的叫着。
奇迹发生了她竟然活过来。
母爱很伟大,但是父爱也一样,全天下的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
母爱浓于水,父爱重如山。
202X森林消防队员心得森林消防主要研究林火管理学、航空护林、消防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干法律法规,从而进行森林消防监督管理、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和森林火灾案件侦破等工作。
下面是作者带来的有关202X 森林消防队员心得,期望大家爱好202X森林消防队员心得1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今天,我们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
我们拿什么回馈这些负重前行的人?清明前夕,四川凉山州的一场森林大火夺走了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的生命,这27名消防员中有1名80后、24名90后、两名00后。
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激起了很多人心底的悲痛。
近年来,一些消防员年轻的生命永久定格在了各种抢险救援中。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今天,我们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
我们拿什么回馈这些负重前行的人?4月1日下午,应急管理部的官网和官方微信变成了黑白色,以表达对生命的畏敬与尊重;4月2日清晨,载有此次火灾牺牲消防员遗体的车队抵达西昌市,在通往殡仪馆的路上,群众自发走上街头,手持菊花守候在街道两旁……这一刻,只有怀念,只有尊重。
有媒体报道称:“辞别烈士,更要告慰烈士”。
必须承认,每一起火灾的产生都有其特别性,而造成消防员伤亡的具体原因也各不相同。
就像此番事故,专家说明,之所以显现这么大的伤亡,是由于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时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遇山火爆燃。
可见,这当中天气的原因不容忽视。
但同样需要明确的是,面对如此多的消防员牺牲,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我们非常有必要认真反思:下一次,能不能避免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对于这些大胆逆行的英雄,不论是有备无患还是亡羊补牢,相干工作都应当做得更好。
山火猛于虎。
预防森林火灾,我们不能缺失畏敬自然的意识,既要不断掌控森林产生火灾的规律,又要时刻拧紧预防森林火灾的“发条”。
今年的清明,由于这场无情的森林大火,30名救火英雄永阔别开了我们。
20年前,我是党刊记者作者:暂无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6年第10期20 年前,《党的教育》杂志社,我曾在这里工作。
这几套合订本在我手里辗转了几个办公室,差一点就找不到了。
普通的开本、简易的装帧、黑白的色调、单一的版式、粗浅的线条,以及泛黄的纸张……恍惚间顿觉生命穿越,时间停滞。
如果不是写这篇文章,这几套合订本恐怕还会安静地放在那里,不去动它。
翻看着那熟悉的一期期杂志,再一次感叹文字的魅力,谁说传统纸媒没有优势?时隔几十年,又与过往的文字相遇,它潜在的生命力一旦激活,顿觉周围灯火通明,与它所能承载的历史一样。
《党的教育》作为一本党刊,早在上世纪90 年代的传媒领域就有着强大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1996年前后,我在《党的教育》农村版编辑部当编辑,在我30 多年的新闻出版生涯中,党刊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我的影响却很大。
翻看1996 年杂志合订本,看到我写过的几篇文章,当时的情景渐渐浮现在眼前。
《让生活充满爱——乌兰浩特市党政干部助学扶贫纪实》《选拔、培训、使用——哲盟开鲁县培养村级后备干部经验》《凝聚的力量——访包头市郊区区委书记仇祥富》《浩然正气歌——记24 位见义勇为英雄感人事迹》《引导农民走市场——访巴盟五原县委书记王程熙》《要充分认识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性——自治区直属机关领导干部读书会综述》……印象最深的是1996 年深入基层采访的两次经历。
一次是去乌兰浩特市采写的《让生活充满爱》,另一次是包头地震后去采写的《凝聚的力量》。
《让生活充满爱》是写党政干部捐资助学的故事:1000 名党政干部与1000 名特困学生结成对子,实施捐资助学。
由救助一个学生到救助一个家庭;由救助一个家庭到帮助一个村屯脱贫致富。
“不仅仅是救助几个学生,不仅仅是资助几百块钱。
暖的是人心,筑的是灵魂,绘的是远景。
”我当时是这样写的。
想起了当时的采访情景,一位党员干部说:“我能尽自己的能力为群众做点事,心里很踏实。
新闻业的救赎读后感最近,我读到了一篇名为《新闻业的救赎》的文章,这是一篇关于新闻业即将崩溃的危机以及如何解决这一危机的文章。
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深地被它所传达的信息所震撼和启发。
以下是我对这篇文章的一些感想和思考。
首先,作者对新闻业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评价。
他指出,由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传统的新闻媒体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毫无疑问,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渠道,但同时也让疯狂的流量和广告模式扭曲了新闻报道的价值和目的。
另外,他还指出了部分媒体被政治和商业利益绑架的情况,使新闻业的专业性和公正性遭受了重大挑战。
然而,更令我感动的是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
他强调了新闻行业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回归新闻媒体的本质,即为公众传递真实和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追逐流量和利润。
他希望新闻行业能够重新注重内容和新闻价值,提高业务的专业性和道德标准。
同时,作者也呼吁公众积极参与新闻生产和阅读,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塑造新闻业的未来。
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如深度报道和订阅制度,来保证新闻行业的可持续经营和发展。
这篇文章对我的启示很大。
首先,它让我意识到新闻生产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普通公民,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的选择和行为对新闻业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需要评估和挑选自己需要信任的媒体和信息来源。
其次,它也提醒我新闻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关注、思考和参与到新闻行业的变革中来,创新和提高新闻价值和质量。
综上所述,《新闻业的救赎》是一篇非常具有价值和启发性的文章,它从多个角度深刻地探讨了新闻行业并提出了解决危机的方案。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新闻行业的关注和参与,让我们为新闻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As a young person growing up in the compound of Xinhua News Agency, Xu Bang has regarded “authentic recording” as the first criterion for his news photography career over the decades. The self-imposed criterion has become the bottom color of his artistic creation. His professional habit of “concerning about people’s life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his perspective on observing the world and the times.聚焦与闪回:徐邦的时代印记Xu Bang’s Imprint of the Times文|朱丽莎 图|徐邦 内容指导|浙江省摄影家协会1.天山放牧(1961年)2.新疆农科院冰雪考察队在天山博格达峰下考察冰川活动(1962年)3.徐邦(应利民 摄)231浙江摄影家徐邦,1933年生。
曾任新华社浙江分社摄影采访室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作品曾入选世界新闻摄影展览,曾获中国摄影金像奖、全国新闻摄影展银牌奖、全国优秀摄影艺术作品展铜牌奖等。
“同志,请问你找谁?”前脚刚要迈进新华社新疆分社大门的徐邦,被传达室内探出的脑袋叫住了。
陪冰川考察队在山上待了两个月的徐邦,因强烈的高原紫外线,脸被晒得黝黑,加上又蓄起了茂密的胡须,与两个月前几乎判若两人。
他微微一愣,随即摘下了头上的皮帽,笑着对同事说:“我找你,可以吗?”“原来是你回来了!这次采访拍摄怎么样?”随着这声问话,徐邦的思绪瞬间回到了那个惊险的场景。
陪都新闻采访记
张西洛
【期刊名称】《红岩春秋》
【年(卷),期】1995(000)001
【摘要】我从1936年起开始当记者,至今已逾半个世纪。
五十多年间,我写的各种新闻不下万件,但能记得住的不多,很多已无法查找了,这里先回忆解放前我的记者生涯中的几件往事。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国民政府即已决定把首都从南京迁往重庆,把重庆定名为“陪都”;国民党的要员们,纷纷从南京,从武汉到了重庆。
对这些人的采访,多半是官样文章,发的也大都类似公报新闻。
但是有几件事,却是我至今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张西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相关文献】
1.抗战时期陪都新闻教育钩沉 [J], 赵中颉;蔡斐
2.新闻理想的救赎与回归--风雪二连的采访记忆与思考 [J], 商棠;吕礼
3.好新闻是怎样炼成的r——反恐英雄采访记 [J], 张宁
4.“新闻警犬”义乌采访记 [J], 解冰莹;
5.浅析战时新闻学影响下的陪都新闻教育 [J], 徐珂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坚守也是⼀种⼒量2019-09-29我开始写《新华影事》专栏时,就想到徐澎。
他的名字⼀直在我脑海中盘旋。
我给徐澎打电话,向他核实⼏件往事。
他在电话那边说:“算啦,我实在没什么好写的,假如当年没有去西藏,也许……”徐澎,1958年12⽉出⽣,南京江宁县⼈,1976年⾼中毕业后插队当了知青。
1978年,他以江宁县⽂科第⼀名的成绩,被复旦⼤学新闻系录取。
到他1982年毕业时,新华社江苏分社到复旦⼤学招学⽣,要摄影记者,学校⽼师推荐了徐澎。
当时江苏分社有三位摄影记者,最年轻的也40多岁了。
徐澎到摄影组报到,组长丁峻已经50出头,看到摄影组来了年轻⼈,还是复旦⼤学新闻系毕业⽣,兴奋不已,马上安排他到总社学习、领相机。
徐澎开始了摄影记者的⽣涯。
到分社的第⼆年,11⽉,分社接到⼀个援藏名额,为期三年。
他们推荐了徐澎。
受命进藏那时徐澎正准备结婚。
爱⼈与他青梅⽵马,从上⼩学起就是同班同学,两⼈的⽗母⼜都在⼀起⼯作。
清秀漂亮的⼥孩喜欢徐澎的聪明和⽂采,两⼈相爱多年。
徐澎⼤学毕业后回到南京,⼀⼼想着好好⼯作,成家⽴业,根本没想过离开江苏。
⽽且,对⼀个23岁的年轻⼈来说,西藏是那么遥远和陌⽣。
但是,徐澎有底线,知道即使⾃⼰有安排、有计划,也要⽆条件地服从新华社的调配。
于是,从1983年⾄1987年,他在西藏分社⼯作了近4年。
1986年底,藏北草原遭遇50年⼀遇的⼤雪,⼤批⽜⽺被冻死,⼤批牧民被困。
当时徐澎刚结束青藏线的采访。
从青海翻过唐古拉⼭回到西藏⿊河时,他接到西藏分社关于发⽣雪灾的电话。
分社领导询问他的⾝体状况,问是否先回拉萨休息⼏天。
徐澎表⽰⾝体没问题,能完成灾区的报道。
第⼆天傍晚,徐澎在⿊河会同拉萨赶来的两位⽂字记者后,再次踏上翻越唐古拉⼭的⾏程。
那天夜晚天特别⿊,只有模糊的点点绿光隐约可见,藏族司机说,那是被⼤雪逼出来的野兔的眼睛。
夜⾥特别静,⼏百公⾥的车程,没有遇到⼀辆汽车,似乎整条青藏线只有新华社这⽀⼩分队向灾区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