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为啥宠爱外国人配乐?
- 格式:doc
- 大小:3.53 KB
- 文档页数:2
欧美影视配乐赏析欧美影视配乐赏析欧美影视配乐在电影和电视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视觉效果,更是为了加强情感表达和剧情发展。
欧美影视配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使得它们成为了世界影视音乐的典范。
首先,欧美影视配乐的多样性在于它们能够涵盖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
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从摇滚乐到电子音乐,欧美配乐师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音乐元素来适应不同的场景和情感需求。
例如,《星球大战》系列的约翰·威廉斯创造了一系列经典的交响乐主题,而《黑暗之子》的配乐则采用了电子音乐和合成器的元素,为影片营造出了独特的未来感。
其次,欧美影视配乐的创新性在于它们能够将音乐与影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配乐能够通过音乐的节奏、情绪和旋律来强化电影或电视剧的情节和角色的情感。
例如,《大白鲨》的配乐以简单的两音符循环引发了观众的紧张感,而《哈利·波特》系列的配乐则通过激昂的乐曲和壮丽的管弦乐来表达了魔法世界的神秘感和冒险氛围。
第三,欧美影视配乐的赏析需要注意其与电影/电视剧整体的配合度。
一款好的配乐应该与影像、剧情和角色紧密相联,为故事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推动。
例如,《辛德勒的名单》的配乐以其简约而温暖的音乐风格,为这部关于大屠杀的历史剧增添了一丝人性温情。
同样,《剪刀手爱德华》的配乐以其梦幻和哀伤的音乐风格,与电影中孤独而怪异的主人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之,欧美影视配乐的赏析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考量,包括音乐风格的多样性、与影像的完美结合以及与故事的整体配合度。
这些配乐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更是为了深化情感表达和剧情发展。
欧美影视配乐的创新性和多样性使得它们成为了世界影视音乐的佼佼者,每一部影片都有可能因为其独特的配乐而成为经典。
关键词:电影音乐;中西;视听文化音乐可以代表一个民族的情感,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延伸,文化意志的灵魂。
中西音乐的渊源各异,也是各有千秋。
中国传统音乐的立足点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不断完善而使其对外界的感受更加敏锐、细微。
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之性、天人相类。
而西方艺术中的激情,深深地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音乐已成为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很多电影因为音乐而出名,比如印度的歌舞,武侠电影里的古风音乐,西部电影中的爵士和摇滚。
一、中西方影视音乐在文化表达上的差异从音响上说,西方音乐追求音响的厚实、丰满和立体感,追求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中国音乐却在这个方面与西方音乐有很大的不同,中国音乐大多数都不会在音响上做很强的处理,反倒是会有意地去规避它。
这就很能体现出中西方音乐的不同之处。
中国音乐大多数以和为美,很难从中国电影的配乐中听出非常明显的某个乐器(特殊需要除外),但是在很多西方的影视音乐中是很容易听出某种乐器的(比如鼓、萨克斯、小号等)。
(一)含蓄内敛的华夏文化由于题材的问题,《战狼》并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国文化在配乐上对影视作品内敛、含蓄风格的影响。
所以在这里会引用中国风比较浓郁的武打系列电影《叶问》,来体现中国文化在配乐上的特点。
电影《叶问》是一部商业电影,《叶问1》到《叶问4》的音乐是由日本作曲家井川宪次制作的。
在采访中,井川宪次表示自己在音乐制作方面不单单参考了叶问的剧情,更是在配乐中加入了“和”的概念。
在井川的认识中,叶问是当时中国武者的代表,他身上有着属于中国人的无可比拟的内敛和含蓄。
在配乐时制作人加入了二胡的元素,在中国大鼓铿锵节奏的衬托下,由弦乐群演奏的乐曲为降A调主题音乐《一代宗师》,而之后加入的人声合唱更是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整部影片的配乐充满了东方神韵。
(二)激情张扬的西方文化《银河护卫队》的主人公是一个“学艺不精”的赏金猎人,《银河护卫队》的音乐也相对诙谐幽默。
中国影视配乐赏析中国影视配乐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电影和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影视配乐不仅在国内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认可和好评。
中国影视配乐的赏析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音乐的创作和表现手法,以及与影视作品情节和人物塑造的结合。
首先,中国影视配乐的创作手法独具特色。
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影视配乐创作者常常将中国古典音乐的元素融入到作品中,使得音乐更具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和韵味。
例如,在历史剧中常常使用传统的古琴、笛子等乐器,以营造出古代的氛围。
同时,中国影视配乐也不乏现代音乐的元素,通过现代乐器的运用和电子音乐的加入,使得音乐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时代感。
其次,中国影视配乐与影视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塑造相结合。
好的影视配乐能够与影片的故事情节相辅相成,为观众带来更加真实和深入的观影体验。
例如,在紧张刺激的动作片中,配乐可以通过快速的节奏和强烈的音效,增强观众的紧张感和刺激感。
而在温情的爱情片中,配乐则常常采用柔和的旋律和温暖的音色,以表达出爱情的柔情和温馨。
此外,中国影视配乐还可以通过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例如,通过配乐的节奏和音符的变化,与影片的镜头切换和画面变化相呼应,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电影的情感和节奏。
同时,配乐还可以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和节奏的运用,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进一步丰富了影片的艺术表达。
综上所述,中国影视配乐在音乐的创作和表现手法上独具特色,与影视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塑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它不仅满足了观众对音乐的需求,也为影视作品增添了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相信中国影视配乐的创新和突破将会不断涌现,为观众带来更加优秀的作品。
也谈中西方电影音乐的差异——兼及几部电影作品的评论风格和民族审美内蕴.这三方面构成其主要特色.也是《刘三姐》感人至深,经典流传的重要原因.2.戏曲音乐戏曲可以说是中国音乐,戏剧,电影等各种艺术的最重要的来源.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三大表演体系.其中古希腊戏剧重歌唱,念诵,古印度梵剧重舞蹈形体,而中国戏曲则两者兼有,集诗,乐,舞于一体.因此中国戏曲所包含的内容及文化更为丰富.在众多的描写戏曲人生的电影中.由赵季平作曲的《霸王别姬》可称为经典代表作之一.这部电影的音乐运用了一个京胡,演奏的就是一个曲牌:又运用了一个箫.萧吹奏的是京剧昆曲曲牌的一个变形;然后又运用了一个大型交响乐队.几种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元素在交响,在碰撞.当京剧旋律进行的时候.交响乐忽然从音乐中蠕动出来,给人感觉从这种社会的大背景下有一种历史的步伐在运转:京胡的曲调始终保持在一个调性上,给人感觉就像一个老艺人不管时代再怎么变化,他对京剧的那种执着都未曾改变.3.民族音乐这也同样源自于中国的多民族融合存在的社会体系.不同民族及地域有各自先天不同的音乐形式.也有不同的舞蹈风格.随之舞蹈音乐就由最初的伴奏音乐而逐渐发展成类似曲牌和词牌的具有固定风格的音乐形式.如打歌, 灯歌(湖南),茶歌(云南)等等.1940年,中国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塞上风云》上映,作曲盛家伦改编了一首当年的流行歌曲,在电影的开篇把观众带人内蒙辽阔的草原之上.这段音乐基本上是器乐演奏,受到了观众热烈的欢迎.从此,也拉开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音乐的创作序幕.1962年音乐家雷振邦为新中国第一部多民族合作完成的故事片《冰山上的来客》创作了音乐.在后来的创作回忆中,雷振邦说:”《冰山上的来客》开头需要一首表现高原巍峨辽阔的曲调,有一次我去塔什库尔干地区访问,遇到一位老牧羊人,在山脚下驱鞭高唱,我称它为’牧羊人的山歌’,虽然曲调很简单,却非常辽阔,我感到它很适合用来表现帕米而高原的气势.”三,东西方电影音乐比较1.东西方音乐本体比较从音乐结构和行进发展来讲,西方音乐重和声而中国音乐重旋律.由于西方音乐早已纯熟的创作技法,使它的和声体系已趋于完善的程度.声部的对位严谨,重复调的创作,讲究音乐形象的冲突性.而中国音乐从诞生之初,就作为个体存在,因此更注重旋律的行进,讲求圆滑的过度,不喜欢锯齿形的旋律冲突.从配器方面来看.西方音乐在配器上讲究声部的搭配和平衡,讲究比例的协调,讲究层次.而中国音乐的配器则呈现单一化和群体的整齐化,仍然讲究天然的配合,尊崇天人合一的理念.直到后来,随着西方音乐理论与技法的引入和传播,才有了协奏等创作形式.2.音乐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信息比较西方音乐的文化特征:西方更为崇尚个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从而形成率直, 豁达,刚硬的文化品格.同时.西方音乐创作在群体意识中又讲究个体间的对话和交流.西方音乐讲究冲突.讲究行进过程中的对位,这本身是音乐所体现的一种对话方式, 因此音乐在乐旬与乐句之间或段落与段落之间会形成某种形象语言的交流.这也是它之所以具有通俗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西方音乐对于社会生活及人的状态的反映是更为写实,更为直接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与社会发展及人的关系方面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也为它的受众群体的广泛度提供了前提条件,比较容易得到大众的广泛接受.因此,对于接受群体而言,西方音乐因为讲究对话,节奏感强,符合人的情绪的直观传达,更为写实,所以它更通俗化,更容易被接受.同时,由于西方音乐兼收并蓄了各国音乐的风格,融合性更强,承袭因素更多,更完善,因此也为它的通俗性提供了条件.中国音乐的文化特征:中国音乐体现出的是一种源自中国古文明的静文化.同时它也受到长期以来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作用的儒学,道教,佛学,禅学的影响.讲求节制,不外露,控制个性的张扬.中国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轻天道,重道德而轻知识.在处理人与人关系问题上,中国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体轻个体,重和谐轻抗争,强调宗法性,纪律性.它对人进行规劝与约束,束缚人的自由意志及创造精神,漠视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 中国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观念,顺从诚敬意识等,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处理途径.也正因如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音乐对于社会生活及人的状态的反映是更为写意的,是更为间接的.它更多的是寻求一种意念的归属.而不是一种直观的表达.因此.相比较而言.它的接受群体的广泛度也就大大地受到了限制.综上而言,东西方电影音乐的差异.根本上源自东西方音乐本身在各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并不是我们在影院中单凭电影音乐作用于我们的直观感受就可以一言而概之的,它背后有很多文化上的差异和民族性格上的差异.因此,必须要正视这一点.才能更为清楚地看到我们自身的长处和缺陷.[参考文献][1]罗丹.电影音乐寻踪——东西方电影音乐的存在及发展比较[J].电影新作,2004(04).[2]郑皓文.从电影《辛德勒名单》配乐论电影音乐表达力[J].民族音乐,2008(o4).[3]李华东.论电影《刘三姐》的音乐艺术特色[J].电影文学,2009(O6).[4]田亚梅.浅析电影《夜宴》音乐的凄凉无痕[J].电影评价,2008(2l1.[作者简介]袁冬梅(1972一),河南南阳人,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现任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艺术系公修课专职教师,讲师.20[]9年镑13蛐■■■■苑。
浅谈电影配乐在影片中的作用摘要:电影配乐,主要是指在电影作品中出现的主题音乐。
一般应配合电影情节的发展和场景的气氛,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
一部电影的魅力,不仅仅是剧情的编排和演员的表演,其背景音乐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中国电影正处在蓬勃的发展阶段,其电影配乐也越来越精彩。
本文以电影《人鬼情为了》的背景音乐《unchained?melody》为切入点,浅谈电影配乐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电影配乐作用《人鬼情未了》《unchained?melody》引言《人鬼情未了》,是一部生死别离的爱情悲剧。
其背景音乐——《unchained?melody》,旋律哀怨,深刻地表现了影片中生死别离的爱情故事。
其背景音乐经久不衰,无数次的渲染了悲伤、难舍难分的气氛。
下面,笔者从《人鬼情未了》的故事情节入手,浅谈电影的背景音乐在深化影片主题、深化情绪、深化内容这三方面的作用。
一、美国电影《人鬼情未了》的故事梗概。
《人鬼情未了》的故事并不复杂,从故事情节的框架上看,《人鬼情未了》讲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但编导却刻意创新、别出心栽,将故事的发展放置到一个独特的边缘地带——阴阳界之间。
因而这又成为一部鬼片、一部幻想片。
男女主人公苦苦相爱,但终因阴阳陌路不能相见互吐衷情。
影片正是借鬼魂幽灵产生了一系列的悬念和曲折离奇的情节,观众沉浸在虚幻与真实之中,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时而为正义所鼓舞,最终被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所感动。
影片中又运用大量特技使男主人公可以穿墙越壁,忽隐忽现,无所不能,这无疑又令观众瞠目结舌。
时隔多年,每当耳边响起《unchained?melody》,立刻映入脑海的便是影片《人鬼情未了》中,男女主人公那缠绵悱恻的人鬼恋情。
相信看过的人都会为萨姆和莫莉之间的爱情唏嘘动容。
而最具渲染力的,就是其久唱不衰的背景音乐。
二、美国电影《人鬼情未了》的背景音乐——《unchained?melody》美国电影《ghost》(人鬼情未了)的主题曲,由法国作曲家莫里斯·贾尔(maurice jarre)所作。
《宠爱》解说文案_萌宠治愈人心,刚一开年我就被这部电影感动到哭!.中国剧情/家庭/爱情电影《宠爱》,于2019年上映,由杨子导演,杨子冉甲男编剧,影片讲述了电影《宠爱》共由6段温暖的故事组成,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在宠物的陪伴和守护中,收获爱、发现爱,更重新学会爱。
在“爱”的主线下,一系列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逐一展开。
官人说:职业剧,一直是国内比较稀缺的题材剧。
最近,一部描述律师的国产剧《精英律师》上线了。
主演全是熟人,靳东、蓝盈莹、田雨……这部聚焦律师行业的国产剧到底好不好看?今天首席影评官发表的是入驻影评人旁观者的文章—《精英律师》。
如果没两把刷子,行业剧没几个剧组敢拍。
过于专业,怕吓跑观众。
出现纰漏,专业人士板砖伺候,一样跑不掉。
但,有部剧迎着板砖而上,颇有点无畏闪电的刚强。
《精英律师》这部剧正在热播,验货也验了,板砖也上了。
经过舆论蹂躏热身,稳稳的从古装剧收视率中,扒拉出一片市场。
原因何在,就是雅俗共赏,没有脱离群众。
01.看脸时代,明星经济依然有效《精英律师》雅俗共赏首先来自主创人员。
导演刘进执导过电视剧《吕梁英雄传》、《秘密列车》、《悬崖》、《一仆二主》、《白鹿原》、《美好生活》。
在谍战、都市剧方面执导经验丰富,尤其对都市剧的节奏把握和镜头感特别强,以影像风格强大的把控能力在业界著称。
而实现把控力要靠演员,鲜明风格会带活整部剧。
这部剧由精英人设专业户靳东饰演男主角罗槟。
有人说,靳东总是大背头傲气独立的样子,感觉看腻了。
真香是群众慧眼识英雄,演员里撑起精英角色光环,也就靳东是首屈一指。
就跟唐国强演毛主席一样,你让别人来演,演不味道,这就叫什么气质演什么角色。
靳东不仅是主演,还身兼出品人。
除蓝盈莹、孙淳、田雨、邬君梅等主演外,客串明星足足有50多位,让靳东赚。
浅析电影《霸王别姬》中配乐的运用《霸王别姬》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其中不仅有精湛绝伦的演技,还有催人泪下的音乐。
电影中的配乐运用不仅令人感动,而且与文化背景相得益彰,成就了这部电影的经典地位。
首先,《霸王别姬》的音乐充满了中国特色。
影片中使用的大量中国传统音乐,如二泉映月、赛马和清明上河图等,这些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乐曲。
配乐中还融入了京剧的音乐元素,如《霸王别姬》开头表演的《穆桂英挂帅》和程蝶衣演唱的《平湖秋月》。
因为电影主题是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性和独特文化背景,将中国传统音乐融入电影制作,可以更好地传达出影片所要表现的情感和文化背景。
其次,音乐的运用使得电影更加情感动人。
这部电影使用了大量悲伤和哀怨的音乐,使得观众更能够感受到电影中的情感。
在戏剧舞台上,每次播放音乐都会引起情感的高潮,如程蝶衣出场前的《蝶恋花》、段小楼跳下悬崖前的《思凡》、孟小冬向反串的程蝶衣表演《霸王别姬》时,观众在音乐的伴随下更能体会到这些人物的内心挣扎和悲痛。
这些音乐不仅仅是作为配乐,而是和情节融为一体,为电影增加了深度和情感。
最后,音乐还在影片的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电影中经常使用的闹钟声和火车声是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元素,因为它们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节奏感,而且与故事情节有着密切的关系。
闹钟声和火车声代表着时间和现代化的到来,暗示着角色所处的时代背景。
此外,在电影的高潮部分,昆曲《霸王别姬》的音乐也非常重要。
它为主题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情节高潮,让观众在被音乐带动下更加投入电影的情节中,最终营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氛围。
总之,《霸王别姬》的音乐与具体情节相互辉映,使这部电影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通过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元素,以及主题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电影透露出了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内涵,让观众感受到了浓厚的情感,创造出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影片体验。
以《夜宴》为例解读电影配乐的音画互解原文作者:郝爽[摘要] 电影《夜宴》是冯小刚导演20XX年上映的一部作品,讲述了我国五代十国时期一场宫廷的乱斗。
电影中的配乐引起了当时和现在的影评人极大的兴趣,一首《越人歌》从春秋飘来,穿过楚地,在几位主角的场景中不断打转,其几次出现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可谓帮助影片人物表达了许多重要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电影的音画关系入手,从理论上首先研究了音画互解的原因和表现方式,之后将以冯小刚导演的《夜宴》为例分析电影配乐的音画互解。
[关键词] 电影;《夜宴》;音画关系;音画互解;冯小刚;配乐电影从无声走向有声后,影片音乐就成为电影重要的素材之一。
在世界电影史上有许多有声电影,其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有与情节相配合的影片配乐,譬如《泰坦尼克号》中伴随全片且家喻户晓的影片主题曲《我心永恒》,其丝丝入扣的弦乐就带人们走进了那个唯美的爱情画面;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电影《骆驼祥子》,其配乐就带有丰富的民族性,充分体现了祥子的拉车生活与爱情生活,也成为电影配乐中的经典。
所以说,电影音乐必须在影片或戏剧所设定的故事情节中才能够渗透进观众的心灵,同时帮助影片故事更好的展示其自身,配乐也更完美地成为促进影片发展的自足整体,在这个过程中,电影配乐一定是和电影情节互相配合的,即本文所论述的“互解”。
前人研究电影配乐时一般会保持一种“故事中心论”或者“影片中心论”,电影配乐(包括片头曲和片尾曲)只是帮助展示故事的工具,或者说是电影的第二元素,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许多乐评人都得出了电影配乐可以帮助推动故事的进展、帮助展示故事的精神内核、帮助演员的表演、帮助观众理解故事一类的结论。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忽视电影配乐可以脱离故事存在成为一个自足个体的问题,因为许多歌曲在脱离影片本身或者故事演奏时具有带领听众走回故事的能力,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为例,主题曲《那些年》一响起,观众便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影片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所以笔者认为电影配乐也具有对电影故事的反作用力,即音画互解的关系。
浅析电影《霸王别姬》中配乐的运用《霸王别姬》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张国荣、张丰毅、巩俐等主演的经典电影。
该片以京剧《霸王别姬》为背景,讲述了两位京剧艺术家的悲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
在电影中,配乐的运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令人难忘的画面和情感。
本文将对电影《霸王别姬》中配乐的运用进行浅析。
电影《霸王别姬》中的配乐采用了大量的京剧唱段和音乐,这与电影的题材和背景紧密相连。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它融合了歌、唱、念、打、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韵味。
在电影中,京剧唱段被用来配合剧情,如在霸王艳阳天的登场、程蝶衣的出场、程蝶衣与段小楼的对戏等场景中,京剧唱段通过视听的方式,将电影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京剧音乐也在电影的片尾部分被运用,用来交代程蝶衣和段小楼的生活状态以及两人对霸王别姬的情感反思。
电影《霸王别姬》中的配乐还利用了大量的交响乐和民族音乐元素,这为电影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
在电影的开头,交响乐《弄玉》为霸王别姬的景象作了铺垫,衬托了剧情的重要性。
在霸王登场的音乐中,交响乐旋律高亢激昂,与乱世风云的氛围相得益彰。
而在程蝶衣和段小楼相恋的场景中,民族音乐则起到了情感交流和温馨氛围的烘托。
这种对比使得影片的音乐更加多元化和生动。
电影《霸王别姬》中的配乐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为剧情和人物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
片首的京剧唱段《霸王别姬》在影片中多次被运用,并与霸王别姬的情感和人物的命运相对应。
霸王登场的音乐也通过旋律的高低起伏,为霸王的野心和权谋带来了一种象征和意味。
这一点上,《霸王别姬》的配乐将情感与象征相结合,使得影片的内涵更加深刻和丰富。
电影《霸王别姬》中的配乐在剧情、形式和情感表达上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京剧唱段、交响乐和民族音乐构成了多元化的音乐表现形式,为电影的场景和人物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音乐氛围。
而音乐与情感的表达和象征意义的加深将电影的内涵和深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外影视史中的音乐与配乐的发展与应用音乐在影视中的发展与应用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自电影问世以来,音乐一直被视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增强影片的氛围,传达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中外影视史中,音乐与配乐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创新和变革,为影片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
在早期无声电影时代,音乐主要通过现场钢琴家或管弦乐团的即兴演奏来配合影片的情节发展。
这种方式一方面为电影增添了音乐的元素,使观众更加投入剧情,另一方面也为音乐家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可以通过黑胶唱片或磁带播放配乐,使音乐更加精确地与影片同步。
进入有声电影时代后,音乐与配乐在影片中的应用变得更加多样化。
音乐开始不仅仅在表演场景和背景音乐中使用,还可以被用来强调情绪和角色的心理状态。
例如,经典的好莱坞黑白电影《乱世佳人》中,悲伤的小提琴旋律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代表性音乐,为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增添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随着电影技术和音乐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的配乐手法也开始多样化。
位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将音乐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导演如让-吕克·戈达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的作品中,音乐常常被使用作为一种反差元素或是对话的一部分。
这种创新的音乐应用方式使得电影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然而,在中国电影史上,配乐的发展始于20世纪起。
早期中国电影配乐主要以西洋古典音乐为主,用于表达情感和强调场景。
而随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配乐的风格也开始多样化,除了古典音乐,传统民乐、流行音乐以及电子音乐等不同的音乐类型也被广泛使用。
近年来,中外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与配乐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在电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商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电影音乐作品成为了独立的音乐作品,推出专辑并在音乐市场上取得了成功。
例如《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走红世界各地,成为了流行音乐的经典之作。
电影音乐的民族化与全球化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中起到了重要的情感传递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在电影音乐中,民族元素和全球元素的交融也变得愈加频繁。
电影音乐的民族化和全球化是相互作用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电影音乐的民族化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民族乐器的应用是电影音乐民族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例如,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古筝等在华语电影中被广泛应用,雅俗共赏,既能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
其次,民族风格的旋律和节奏也是电影音乐民族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引起观众对电影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共鸣。
例如,2002年的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所使用的韩语歌曲《相会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成为了韩国歌曲强势登顶全球流行榜的代表作之一。
相比之下,电影音乐的全球化表现在其选材和风格上更为多样化。
电影的全球化也带来了电影音乐的全球化,各个国家的电影创作者通过融合各自的文化特点,为电影音乐注入了不同的元素。
例如,好莱坞电影音乐被认为是“电影音乐的全球标准”,其主题曲《Titanic》成为了全世界范围内最经典的电影音乐之一。
同时,日本动画电影所采用的电子音乐和摇滚音乐元素,也成为了电影音乐全球化的代表之一。
同样的,在电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民族化和全球化并不是独立的,二者相互渗透、互为依存。
在电影音乐的创作过程中,民族元素和全球元素相互吸收,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电影音乐作品。
例如,2013年上映的泰国电影《火线反攻》,其配乐中既有泰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又融入了摇滚乐的节奏,使电影有效地传达了该电影所表达的主题。
总之,电影音乐的民族化和全球化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这两种元素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为电影的情感传递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一个逐渐全球化的世界中,电影音乐通过民族化和全球化的结合,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从电影《宠爱》浅析国产宠物题材电影肖菲江苏开放大学艺术学院摘要:20世纪末至今,各国电影行业争相关注宠物题材,美国和日本更是这个主题的两大电影强国,反观我国, 此类电影不在少数,却难得到好的票房和口碑。
本文对比了美日宠物题材电影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当前宠物题材电影的现状,探讨了电影《宠爱》的突破方式,以寻求我国宠物题材电影的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电影《宠爱》国产宠物题材电影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0-0160-02提到宠物题材电影,我们会想到日本1987年的电 影《忠犬八公的故事).2004年的《导盲犬小Q 》,这几 部堪称经典之作,广受大众好评。
2016年至今,国内上 映的宠物题材影片中,国产影片与国外影片在数量上相当,但票房却惨遭滑铁卢,只有美国2017年的《一 条狗的使命》达到6亿的票房。
一直以来,令我们耳熟 能详的宠物题材电影不是日本的就是美国的。
反观国 内的宠物题材电影,一直以来也有各种尝试,但效果 却不尽如人意,能让人们记住的更是寥寥无几。
直到2019年底,电影《宠爱》上映,至今斩获近7亿票房,可 以算得上首部成功的国产宠物题材电影,但它的成功 也绝非偶然。
一、国产宠物题材电影国内关于狗这个题材的电影早在1985年的《狼犬历险记》就有所涉及,剧情和美国1989年的《冲锋九 号》、1995年的《神探霹雳火》这类神探犬电影的思路 不谋而合,都是通过警犬这个角色,让警匪片的内容丰 富起来。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成 立以及将宠物作为伴侣这一理念的宣传,宠物的概念 在中国开始兴起。
⑴尤其进入21世纪,国内电影制作人 逐渐关注到宠物这个领域,该题材的电影逐渐增多,侧 重角度也各有不同。
2013年的《快乐到家》,号称国内第一部宠物喜剧电影;2015年台湾和日本合作拍摄的 《我的男友和狗》,号称国内首部将宠物和爱情故事结合的电影;2017年的《我是谁的宝贝》是国内首部关注 流浪狗的电影。
中国电影的音乐表达中国电影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音乐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艺术形式,通过旋律、节奏和音调等元素,能够表达电影的情感、氛围和人物形象等,为观众营造出深刻的视听体验。
本文将探讨中国电影中音乐表达的特点和功用。
一、背景音乐构建氛围在中国电影中,背景音乐常常运用到故事的背景描述和情感表达上。
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电影制片人能够更好地构建起电影所要展现的氛围和情感,引导观众进入故事的世界。
例如,在古装剧《霸王别姬》中,电影制作人配乐了一首《爱情买卖》,这首歌的旋律轻柔婉转,与影片中的爱情悲剧相得益彰,为观众带来了更深刻的情感共鸣。
二、主题音乐彰显人物形象主题音乐是中国电影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它可以通过独特的旋律和编曲方式来塑造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将其与故事情节紧密联系在一起。
优秀的主题音乐能够令观众在片中出现该角色的时候立即联想起相关的情节和感受。
以《英雄》这部电影为例,每位主要人物都有独特的主题音乐,这些主题音乐与人物的性格和角色定位相符合,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电影的深层含义。
三、音效与画面互补音效的运用在中国电影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音效通过对环境声音、人物行动和特殊效果的处理,能够增强电影画面的真实感和冲击力,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
在《让子弹飞》这部电影中,导演特意在打斗场景中运用了枪声和身体撞击的音效,配合镜头变化和动作设计,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剧情的紧张和刺激。
四、旋律代表文化与民族中国音乐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能够代表中国的文化和民族特色。
在中国电影中,出现中国传统和民族元素的电影,普遍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作为配乐,以便更好地表达电影中的故事和情感。
在《卧虎藏龙》这部影片中,影片的音乐配乐采用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古筝等传统乐器,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底蕴。
综上所述,中国电影的音乐表达在构建氛围、塑造人物形象、与画面互补和代表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电影为啥宠爱外国人配乐?
历史遗留问题
在影评人周言色看来,国产大片喜欢用外国人做配乐,客观看来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梳理中国电影配乐史,无论中国台湾和香港,还是大陆地区,对于电影原声不仅不够重视,甚至会出现一些理解的偏差。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的华语电影,其所谓的电影音乐,往往只是由一到数首不等的主题歌或插曲组成,而且有的往往还和剧情不搭,纯粹就是流行歌曲和电影本身的拉郎配,云起君说,这既说明华人电影导演在当时对于艺术多元组合的欠缺,也说明华人世界对音乐鉴赏和认识上的片面和局限。
比较典型的例证,是袁牧之1937年执导的《马路天使》里,田汉和贺绿汀编曲填词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尽管传唱至今,其经典性不容置疑,但对于这部电影,其实是很游离的。
这种情形在90年代得到改观,因为墨镜王登场了,电影原声也被提升到了和电影几乎同等重要的地步。
王家卫特别重视配乐对电影叙事的能动性,以致颠覆了电影原声在电影里的配角地位。
王家卫早期也会用中国人做配乐,比如《重庆森林》里的陈勋奇和王菲。
因为崇拜森田芳光,在电影界已然站到国际范的王家卫,不仅戴上了墨镜,连森田芳光的御用配乐师梅林茂他也要拉过来梅林茂走红中国,可以说就是从王家卫开始的。
谈到90年代中国配乐的悄然转变,以及王家卫在这中间的地位,周言色评价说,从那个时候开始,即使没有电影,电影原声同样可以以独立的艺术品存在;而且此后的电影原声,常常能在电影中起到和镜头互补的作用,可以交代时空背景、可以呈现心绪起伏,甚至还可以起到话外音或旁白的作用。
洋和尚好念经
其实九十年代之前,日本配乐在香港影视剧中的应用就很成熟,比如横山菁儿的《英雄的黎明》等,就在那时被国内许多人熟知,因缘际会,日本配乐师也因此成了首批被国内电影人和观众注意到的音乐人。
所以,虽然不能说是王家卫凭一人之力逆转了配乐在中国电影里的地位,但改变的确在那个时间发生,比如喜多郎与《宋家皇朝》。
网友章璋说,中国电影爱日本配乐,应该是因为适合,喜多郎的《宋家皇朝》主题音乐用西洋管弦乐与中国丝竹乐器相结合,营造出气势恢宏又百转千回的音乐意境,很符合影片中乱世儿女情的内容。
川井宪次为《七剑》配乐,不管你喜不喜欢这部电影,对其中激昂振奋的音乐都是无法忽视的。
梅林茂曾为王家卫的《花样年华》《2046》等影片配乐。
在《花样年华》中,每次周慕云和苏丽珍在楼梯上相遇,轻盈的华尔兹旋律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说白了,国外配乐人之所以在中国电影里受宠,是因为他们更适合。
对于这种适合,姜文的宣传总监阎云飞曾这样描述:《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充满了隐喻和遐想的电影,久石让的音乐的确带有一种童话之于梦想的感染力。
阎云飞还补充说:曝光久石让的报酬,是对艺术家的不尊重,对他们来说,是看合作对象,不是纯粹凭钱来判断。
对于中国电影为啥常用外国人做配乐,真的应了那句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老话。
但问题又不如此简单。
曾和《拆弹部队》混音师合作过的中国音乐人阿鲲,对于国产电影疯狂迷恋国外配乐的解释是:中国不乏好的音乐人,但大多数国内音乐人更多喜欢闭门造车,商业化程度不够。
电影音乐是一个非常讲究沟通的东西。
配乐其核心不在音乐本身,而是音乐对于项目的帮助、加分和贡献。
这也是电影音乐与流行歌曲等不一样的地方,很多国内音乐人不明白这一点,也就导致了能够以电影配乐作为职业的人才稀缺。
至于阎云飞竭力遮掩的报酬问题,阿鲲觉得日本配乐师高报酬是应该的,电影音乐在整个影片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电影音乐人所获得的酬劳却是与之不对等的,毕竟目前大部分的投资费用都给大牌明星了。
提及电影配乐人,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是久石让、喜多郎和梅林茂等,他们的配乐出现在
多部中国大片里,《宋家皇朝》《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让子弹飞》和《一代宗师》等。
于是问题来了:这些国产大片,为啥配乐都是外国人?中国电影外国调,到底说明了什么情况?
国内电影人音乐素养低
中国电影圈有个特色工种叫配乐买手,起作用相当于经纪人,职能是帮电影人到国外去买电影配乐。
但中国电影配乐方面目前并不缺少中介和经纪人,反而是最重要的音乐编辑角色稀缺。
电影音乐可以说是电影工业中的最后一环,在中国,大家对配乐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有过配乐买手经历的影评人毕成功表示,除了歌舞片音乐参与到剧情表达外,其它电影的音乐99%都是最后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