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语文(苏教版)教案 必修二:第三专题 六国论复习1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2
课题六国论复习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知识2. 学会运用本文论证结构和多变的论证方法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知识教学参考网络教案授课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专用教室√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特殊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7)赵尝五战于秦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二、翻译上面的句子三、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表结果,才]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等到]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常识回顾上黑板翻译学生思考回答教学教学二次备课过程设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2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或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之1子孙视之[代词,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送给]人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独]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还]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4苟以天下之[指示代词,这样]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教学目标】1、能尝试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作,能口述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能说出: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礼、宜、故事、颠覆等词语的含义。
能归纳出: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3、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揣摩语言,掌握文言知识。
难点:理解文章论证过程及方法,背诵全文。
【知识链接】一、走进作者苏洵(1000─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
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
朱德曾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课前自主预习】理清文意,明确文章的结构总体把握课文,概括中心论点、分论点,文章结构层次。
文章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为阐明中心论点,又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
文章二、三段分别围绕两个分论点展开,从而证明中心论点。
第四、五段是“结论”,由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
【教学过程】一、诵读课文,积累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理解典型的文言句式。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盖始然则向使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故事至于等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如:(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
(3)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介宾结构后置。
(4)省略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应为“举之以之予人。
”(5)判断句“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两个名词短语表判断。
第一课时一、教学课文第一二段:1、重点词语解释非兵.不利武器弊.得赂秦弊端盖.失强援因为赂秦而.力亏.因此减弱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2、古今异义非兵不利..古:不锋利今:有害;没有好处。
语文必修Ⅱ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39导入:今天我们试着将《过秦论》和《六国论》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教学板块之一:疏通文章的语言文字。
1.高一、高二时我们学习文言文,有时是不求甚解,到了高三,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对各种文言词汇作些归纳、整理、积累,有计划地将学过的词、语、句经过整理分门别类地抄在笔记本上,如此才便于高三复习和翻检,最终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并终身受用。
2.文言词汇一般包括词性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几种。
[板书:积累词语句:词性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3.归纳整理。
①词性活用a.名词作状语席卷天下(像卷席子一样)包举宇内(像提包裹一样)囊括四海之意(像扎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对内)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南取汉中(向南)西举巴蜀(向西)东割膏腴之地(向东)北收要害之郡(向北)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b .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会盟而谋弱秦(使…削弱)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以弱天下之民(使…削弱)李牧连却之(使…败退)c .其他过秦论(名作动,评论过错)瓮牖绳枢(名作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追亡逐北(动作名,逃亡的军队)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动,变小变弱)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礼遇)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名作动,坚持到底)②古今异义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以致天下之士(古:招纳今:致使造成某种后果)奋六世之余烈(古:功业今:猛烈)思厥先祖父(古:祖辈和父辈今:父亲的父亲)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今:智商)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一种文学体裁)至于颠覆(古:以致于今:连词,表示另提起一件事)③通假字合从缔交(纵)赢粮而景从(影)甿隶之人(氓)鉏耰棘矜(锄)外连衡而斗诸侯(横)俛首系颈(俯)暴秦之欲无厌(餍)当与秦相较(倘)④文言句式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被动句:为天下笑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省略句:以(之)为桂林、象郡倒装句: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4. 小结:经过这么一归纳、一整理,我们对这两篇文章的文言词汇基本已经掌握,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阅读新的文言文,这也是我们高考试题中考察的一个重要部分。
六国论【教学目标】一、理解并背诵文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以及重点的句子。
二、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三、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自读导学】通读课文第3、4段,解释划线和加点的实词虚词,翻译文中句子,并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 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解释:翻译:【总结】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字(词)三、词类活用四、特殊句式【课内探究】1、文章第一、二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2、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是什么?3、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总结与反思】。
语文必修Ⅱ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27教学目的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如卢照邻的《三国论》、苏辙的《六国论》。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可以确定: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是它的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2.教学方法。
课文后的练习规定要背诵全文,自以采用诵读法为宜。
但这种诵读不是机械般反复进行的。
根据本文内容和布局的特点,除了应有的诵读准备如正音、疏通文义、品味语气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并给学生的自行领悟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
这样的指导和讲述应当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学生练习诵读的时间。
在完成诵读任务之后,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苏辙的同题文章拿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
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有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不得草率从事。
3.课时安排:用了课时教读。
预习安排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朗读课文,主要是读好第1、2段,要求读音正确,能读出一点语气。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概括介绍本文。
教师指出:本文属于史论中的兴亡论,一开篇就提出了“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
这指的是战国下半期内的事,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赂秦”的问题。
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后日渐强大,开始蚕食诸侯,才出现了“赂秦”的事。
但也不是各国诸侯全都采用这种策略。
语文必修Ⅱ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26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1.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通过自学自练疏通课文,了解和掌握课文的有关文言文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以及作者写本文的时代背景。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朗读或复述有关内容,培养听、说能力。
3.对于翻译常识以及如何分析课文的论证,教师以方法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获取新知识。
为此,要加强质疑方面的设计。
4.视学生程度,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印发苏辙、李桢的《六国论》全文或片断,扩展阅读面,并作阅读比较指导,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预习全文,落实教学设想1、2。
2.研习课文第1自然段。
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治史致用,借评论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最高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经验。
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它的作者苏洵,也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进步文人。
关于苏洵,课文注释中已经有简括介绍,如果愿意进一步了解,可参看宋史本传(见附录)。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
欧阳修很赏识他的论文,在嘉祐年间,曾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
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祐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题为《六国论》。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语文必修二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3【教学目标】: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第一、二段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正确译文。
【教学难点】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教学过程】导读:一、介绍作者:苏洵,字________,号老泉,四川眉山人,________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带领儿子________ 、________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_______ _”,均列入“________”。
著有________,本文选自________。
《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二、介绍背景:六国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苏洵抓住“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与契丹、西夏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政治腐败,军事无能,外交软弱。
契丹攻宋,直逼澶州城,威胁宋都,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语文必修二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14教学目的:1、在指导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学习作者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写作的态度。
2、反复阅读课文,认真体会课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
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其历史意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及论证特点。
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了解社会背景,学习和理解第1、2段)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当时北宋王朝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
北方的西夏和契丹等少数民族长年对中原进行侵略,北宋王朝先后与这些入侵者订立屈辱的和约,每年向他们输送大量的钱物,割地贿赂。
当时的苏询看到了这样的形势,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借古讽今,旨在劝谏北宋政府,不要贿赂北方的少数民族,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走六国灭亡的老路。
二、学生阅读第1、2段(借助注释,读通语句,初步理解文段内容)。
三、疑难词句理解指导(根据学生理解情况有的放矢)。
四、分析理解文段要点。
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讲解以下要点:1、课文的第1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答: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在第1段,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的?答:第一方面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第二方面是——不赂秦者以赂秦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第2段是从哪一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答: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4、这第2段,可分哪几层意思?请指出这4层意思,并在课文上划出这四个层次。
答:第一层:用数字说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第二层:轻易供奉土地是六国灭亡的原因;第三层: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的道理;第四层: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为喻,进一步论证了赂秦而亡的道理。
5、在第2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对比性的句子?⑴秦以攻取得与“受赂所得”的对比;⑵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的对比;以上两个对比之间,也构成了对比。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第1节六国论一、教材分析:《六国论》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中第一篇文言文。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
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苏轼的《六国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辙的《六国论》突出了团结的力量。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
他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
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学习本课时要重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前人对历史解读的同时自己学会总结、反思历史,并如实地记录下历史瞬间、把握未来。
结合专题板块要求,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通过朗读,疏通词语和句子,生提问师引导释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第二课时,在理解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习苏洵梳理逻辑严密的论证结构,领略文章的气势。
在课堂安排上,抓住诵读这一突破口,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扫清文言基础障碍,在读中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品味朴素简劲的语言、领略磅礴的气势,在读中鉴赏论证结构和各种论证方法。
从内容上,抓住论证的中心“赂”字,连缀全文的结构,贯通历史与现实。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重点词语、归纳多义词并掌握词类活用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二)能力目标:1、背诵课文领悟借古喻今、对比论证的写法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1、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爱国热情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二)难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六国论苏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1)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2)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二、作者: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洵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
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三、时代背景:(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4)文章的写作意图: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
其时,西、北方边患严重,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并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
形势如此有利,北宋统治者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士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
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答应。
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一.简介时代背景1.作者简介:苏洵(1000─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
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
朱德老总曾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
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
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
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
嘉佑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
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佑集》。
本文选自《嘉佑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2.写作目的: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
当时,契丹(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
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3.题解:“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二、全班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研习新课1.诵读第1段。
提问:(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备课时间15 年3 月4 日
编写人秦雪梅
上课时间
第周周月日
班级节次
课题六国论复习总课时数第节
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知识
2. 明白文章结构
教学
重难
点
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
参考
鼎尖教案、网络教案
授课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
大家
二、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
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著有《嘉祐集》,本
文选自《嘉祐集•权书》。
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
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
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
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在通假字下加线并写出本字
三、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韩魏楚
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齐燕赵
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王朝
四、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哉!
3当与秦相较
常识回顾
读文体会
学生总结
教学教学二次备课。
六国论苏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
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
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
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
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
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
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
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
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
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
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
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2.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语文必修Ⅱ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六国论》最新同步教案18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整体感知课文3:研习第一、二自然段,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教学课程:一:导语设计宋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其自比于贾谊,欧阳修称赞他的文章“精辩雄伟”,以为“贾谊、刘向不能过”。
他的文风雄辩,与其两个儿子合称为“三苏”。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询(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散文园地独放的一枝奇葩《六国论》。
二:解题1:作者简介:(请大家把书翻到课本的第83页。
)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自号老人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县)人。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
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
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
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
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
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
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
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
三:整体感知课文,研习第一段1:研习课文第一段(1).学生自读第一段,注意字音注意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非兵不利:兵器,名词或曰:有的人六国互丧:交替,一个接一个地。
率贿秦耶:一概,全都,副词。
盖失强援:承接上文,表示对原因的解释,副词。
(2)句式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也。
表判断,固定用法,古文中称为判断句。
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1)提问: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何好处?学生讨论,老师点拨明确:“弊在贿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精品教案从容说课本文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的第一课。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
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
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的过程中,在注重整合、倡导开放、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新模式下,聆听依然清晰可闻的历史回声,让激荡起的历史回声在我们心中久久萦绕,光照千秋。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弊、率、完、患、暴、判、速、再”等词语的意义,了解“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
2.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的内涵。
教学难点提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后,作者为什么还提出两个分论点?其一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作者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展开一系列逻辑推理过程是比较难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国形势图、朗诵资料、练习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激情背诵课文,掌握文中“弊、率、完、患、暴、判、速、再”等词语的意义。
2.了解“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并了解使动用法。
3.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朗读,小组探讨,交流分享,共同完成对课文的把握。
2.通过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从而体会文章的意图及作者的动机。
3.通过思维训练,促进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精神及认真做事的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借古讽今,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培养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