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秋节的习俗介绍:兔儿爷
- 格式:docx
- 大小:8.81 KB
- 文档页数:2
中秋节的传统玩具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充满欢乐和温馨的节日里,除了美味的月饼、明亮的圆月,还有许多充满趣味的传统玩具,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欢乐和惊喜。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兔儿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广受孩子们喜爱的传统玩具。
它的形象通常是一只可爱的兔子,身着华丽的服饰,有的手持玉杵,有的骑着瑞兽。
兔儿爷的造型多种多样,色彩鲜艳,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
兔儿爷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玉兔在月宫为嫦娥捣药,人们为了纪念玉兔,便塑造了兔儿爷的形象。
在中秋节,孩子们会把兔儿爷摆放在家中,祈求平安健康。
还有一种传统玩具叫花灯。
中秋节的花灯造型丰富,有圆形、方形、动物形状等等。
花灯的材质也各不相同,有纸糊的、纱制的,还有用竹子和木头制作框架的。
孩子们会在夜晚提着花灯在街上游玩,星星点点的灯光照亮了街道,营造出一种温馨而欢乐的氛围。
制作花灯也是一项有趣的活动,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动手,裁剪纸张、粘贴装饰,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还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另外,传统的走马灯也是中秋节常见的玩具之一。
走马灯的内部通常有一个可以转动的轮轴,上面贴着各种剪纸或者绘画。
当点燃蜡烛或者油灯时,热气上升带动轮轴转动,灯面上的图案就会不断变化,形成有趣的动态效果。
走马灯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但完成后的成就感也是无法言喻的。
再者,说到中秋节的传统玩具,怎能少了香包。
香包通常用彩色的绸缎或者布料制成,里面填充了香料。
香包的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心形等等,上面还绣着精美的图案,如花朵、蝴蝶等。
在中秋节,孩子们会佩戴香包,不仅可以驱虫辟邪,还能增添节日的氛围。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种叫做泥人张的传统玩具。
泥人张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生动的形象而闻名。
在中秋节,会有各种各样以中秋元素为主题的泥人,比如嫦娥、玉兔等。
这些泥人色彩鲜艳,造型逼真,让人爱不释手。
中秋节的传统玩具不仅是孩子们的娱乐工具,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人的祝福,以及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兔儿爷与中秋节的故事
好的,以下是一个关于兔儿爷与中秋节的故事:
《兔儿爷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只兔子,它非常聪明伶俐,深受人们的喜爱。
有一年,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准备庆祝这个节日。
这只兔子也想参加庆祝活动,但是它发现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礼物可以送给大家。
于是,它决定用自己的智慧和技巧,为大家制作一件特别的礼物。
兔子想了很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它用自己的毛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灯笼,然后在灯笼里放上了一些美味的食物和水果。
兔子把灯笼送给了人们,人们非常高兴,他们觉得这个灯笼非常漂亮,而且里面的食物也非常美味。
他们开始庆祝中秋节,兔子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从那以后,兔子每年都会为人们制作灯笼,人们也把兔子制作的灯笼称为“兔儿爷灯笼”。
每年中秋节,人们都会挂起兔儿爷灯笼,纪念这只聪明伶俐的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就能够为他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兔⼉爷:京城民间⽂化的重要代表
兔⼉爷是北京的地⽅传统⼿⼯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童玩具。
⼈们按照⽉宫⾥有嫦娥⽟兔的说法,把⽟兔进⼀步艺术化、⼈格化,乃⾄神化之后,⽤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爷。
它渊源于古⽼的⽉亮崇拜。
明清以来,⽉宫⽟兔逐渐从⽉崇拜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在祭⽉仪式中形成了独⽴的形象,并逐渐丰富。
兔⼉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的功能于⼀体。
如今兔⼉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物质⽂化遗产之⼀。
常见的“兔⼉爷”,⼀般都是⾦盔⾦甲的武⼠模样。
⽽且,插在头盔上的野鸡翎只有⼀根,⽼北京有句歇后语:“兔⼉爷”的翎⼦--独挑。
后来,“兔⼉爷”⼜由单个武⼠,发展成整出武戏的“兔⼉爷”,如《长板坡》、《天⽔关》、《战马超》等,其服装、道具,⽆⼀不和舞台上相似。
再后来,⼜有了反映⼈们⽇常⽣活的“兔⼉爷”,如剃头的“兔⼉爷”,推车、挑担的“兔⼉爷”等等。
甚⾄⼈们还把“兔奶奶”也请到了供桌上,让他们夫唱妇随,⼆者⾐着打扮,也随时代变迁⽽变化。
可以说,兔⼉爷是北京⽂化的代表,越来越得到社会民众的关注。
每逢中秋,市⾯上还会出现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兔⼉爷;在庙会等传统⽂化场所,兔⼉爷也是深受游客欢迎的“常客”,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民俗符号。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西⼭⾬⽂化。
中秋节兔儿爷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也叫做月圆节或团圆节。
中秋节有许多的民间传统和习俗,其中之一就是兔儿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的一个重要象征,它是一个传说中的神兽形象。
根据传说,兔儿爷是一个能够制作长生不老药的仙兽。
古代人们认为,每逢中秋节这个时候,兔儿爷就会从月亮上降临到人间,提醒人们团圆、感恩和祈福。
人们在中秋节的时候通常会制作兔儿爷的形象,用纸或者其它材料做成兔子的形状。
有的人还会在庭院或者窗户上挂上兔儿爷的纸制品,表示对这个传统节日的热爱和祝福。
兔儿爷也是中秋节月饼的重要形象之一。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它通常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和圆满。
在月饼上通常会印刻着兔儿爷的形象或者月亮的图案,寓意着兔儿爷降临人间,带来团圆和好运。
总之,兔儿爷是中秋节的一个重要象征,代表着团圆、祈福和吉祥。
人们通过制作兔儿爷的形象和食用兔儿爷图案的月饼来表达他们对这个传统节日的祝福和热爱。
历史冷知识:中秋节的“兔儿爷”是什么?
中秋节不仅有美味的月饼,还有可爱的兔儿爷。
兔儿爷其实就是月宫里捣药的玉兔,人们把它艺术化、人格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的造型。
因为,玉兔毕竟是神物,为了表达敬意,人们便把这种中秋节的儿童玩具称为“兔儿爷”。
兔儿爷起源于明末,最初用于拜月。
据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
到了清朝,兔儿爷的制作日趋精致,有头戴盔甲的,有身披戢袍的,有背插纸旗或纸伞的,或坐或立,形态可掬。
不过,这时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了。
正如清人方元鹃《都门杂咏》所写:“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
”
如今,过节的仪式已经不再那么讲究,兔儿爷也不再像古时那么稀罕,制作兔儿爷的民间艺人也越来越少。
但是,这种中秋节特有的小物品承载了千年的传统文化,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湮没于现代繁华之中。
老北京中秋习俗老北京的中秋节习俗:兔儿爷,中秋要放三天假。
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
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
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
现在很少见了。
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
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
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
有曲为?quot;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
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
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老北京的中秋节习俗:吃月饼果品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
《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
”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
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
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
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
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
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
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
“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
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
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
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
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
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
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1.故宫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
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兔爷兔爷,又称为兔神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形象,被视为司掌兔类的神灵,具有传说中的慈祥和聪明、能干的特征。
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兔爷是一个备受尊敬和仰慕的存在。
兔子在中国的文化中一直享有很高的地位。
兔子是一种繁殖能力强、生命力旺盛的动物,被赋予了繁衍、福气和春季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兔子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传统的中秋民间故事中,兔子是一个能制作仙丹的悟性很高的动物。
所以,人们常说“月亮上的兔子”来形容这个传说中的兔爷。
兔爷的形象常被描绘为身着红色锦衣的老人,他眼睛明亮,微笑着,背负着一个兔子形状的宝葫芦。
有的故事中,兔爷还有一根竹签,他用来画出人们的命运轨迹。
这种形象使得他看起来慈祥而聪明,具有巨大的亲和力。
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人们会祈求兔爷的庇佑。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兔爷被认为是保护生育、家庭与婚姻的神灵。
人们会在村庙里供奉兔爷的神像,祈求他给自己带来好运与福气。
此外,人们还会祈求兔爷给孩子带来智慧和聪明才智。
兔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论是在传说中的形象,还是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兔爷都代表着人们对美好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兔爷的形象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很少有人真正信奉兔爷,但是兔爷的形象仍然存在于中国的文化中。
兔子在中国被视为吉祥动物,常常被用于设计产品、装饰物和礼品。
人们也会在生活中常常见到以兔子形象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电影、动画等。
兔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有趣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他不仅具有象征春季和福气的寓意,还代表了人们对美好与幸福的向往。
兔爷的形象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尽管是一个虚构的形象,但是兔爷的存在仍然通过艺术和文化影响着中国的人们。
老北京泥塑兔爷儿简介赏析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的兔儿爷是北京地区著名的传统节令玩具,泥质彩塑,兔儿爷是一种人身兔面的泥玩具,说是“兔面”,也不完全是兔脸,只有嘴是三叉形的兔唇,其它部位更象人脸。
“兔儿爷”是老北京中秋节俗的标志之一,旧时京华,中秋节前半个月,东安市场、前门五牌楼、东四、西单等地,都有售卖兔儿爷的摊子,摊上架设数层楼梯式的木架,逐层增高,上面摆满大大小小的兔儿爷,人称“兔儿爷山”,为花团锦簇的团圆佳节,增添了烂漫色彩和欢乐气息。
传说兔爷能赐给人们平安和吉祥。
从明代时起老北京人就有自家请兔爷、给亲朋送兔爷的习俗,请兔爷就是请平安,送兔爷就是送福、送吉祥。
北京泥玩兔儿爷的历史和渊源起源:兔儿爷的起源已难考证,至少明代就已经流行了。
明朝人纪坤在《花王阁賸稿》中云:“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清代此俗更盛,兔儿爷的品种也更多,一般形象都是金枪红袍,雄踞在黑虎、白象、麒麟等身上,讲究的还有张伞盖或背插纛音“倒”旗的,像戏台上的武将,猛一看,威风凛凛,细看却是以性情温顺见称的兔子,令人忍俊不止。
民间艺人别具慧心的创造,表现出北京人的浪漫心性和乐观幽默性格。
而以兔儿爷为题材的歇后语,象兔儿爷拿大顶----窝犄角;兔儿爷掏耳朵----歪泥;兔儿爷着雨----一滩泥等等,更是表现出北京地方语言的诙谐特点。
兔儿爷诞生于明代,清代达到鼎盛。
一般认为,兔儿爷的形象源自月中的玉兔,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
月宫中的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们消灾治病。
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来到了北京城。
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
人们为了感谢玉兔,都要送给她东西。
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
中秋节兔儿爷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庆祝。
兔儿爷是中秋节的一个传说中的角色,在中国民间故事和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据传说,兔儿爷是一个形象可爱的兔子,它是月亮中的仙兽。
中国人将兔子的形象与月亮联系在一起,认为兔子生活在月亮上,并且通过咬动月亮上的桂树,传递消息给人们。
因此,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向月亮仰望,祈求福运,同时也向兔儿爷祈愿幸福平安。
兔儿爷在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会制作兔儿爷的形象,如折纸兔、玩偶兔等,并且将其放在庭院或室内供奉,表示祈福和祭拜。
此外,还有许多与兔儿爷相关的民间故事和童谣流传至今,让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兔儿爷是中秋节的一个象征性角色,代表了人们对幸福和祈福的向往。
它不仅是一个传说人物,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与月亮和家庭团聚相关的重要元素之一。
兔儿爷的简单介绍
兔儿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神话形象,通常被描绘成长耳朵、短尾巴、红眼睛的老兔子。
兔儿爷在中国民间故事中被认为是月亮的神灵,掌管着月亮的变化和人们的生育健康。
因此,在中秋节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人们往往会祭拜兔儿爷,祈求平安和幸福。
据传说,兔儿爷原是一个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普通野兔,因为偶然得到了一位神仙的恩赐,便变成了一位神仙。
兔儿爷拥有着非凡的魔力,能够变成人形,在人间行走。
他善良友善,经常帮助人们解决困难,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敬仰和爱戴。
在中国文化中,兔子的形象一直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因为兔子在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四,代表着勤奋、谨慎和聪明。
因此,兔儿爷也被视为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吉祥物,象征着好运和幸福。
总的来说,兔儿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深受人们喜爱和尊重的神话形象,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向往。
- 1 -。
中秋节作文:中秋节的习俗:兔儿爷的产生
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祭月的节日,由于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社”的风俗,祭月的主持者为家中的女主人。
祭月源于人们对月神的崇拜,在春秋时代已有月中有兔的传说,汉代以后人们将这种崇拜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有一幅画,画的是一弯新月中并置着口衔灵芝的蟾蜍和奔跳的白兔。
郑州土出的西汉时期的画像砖中有“玉兔捣药”的形象。
关于兔儿爷的产生,最早在明末,据明纪坤著《花王阁剩稿》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另据专门记载明代北京岁时节日民俗志的《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
在皇宫中的皇子们也玩这种游戏,据清末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记载:“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
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
”。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兔儿爷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小朋友们都很喜欢过中秋吧,那么你们对于中秋节的有关故事感兴趣吗?感兴趣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秋节故事之兔儿爷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
老百姓们愁眉苦脸,只好烧香拜月求嫦娥保佑他们。
这天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又圆又大的月亮挂在空中,月宫中的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们消灾治病。
玉兔变成了一个身穿素白衣裙的少女,当天就来到了北京城。
她去敲开了一家家的大门,但是,人们打开门一见到她,都连忙把门关上,不敢让她进去。
玉兔想来想去,不知为什么人们不让她进门。
她只好坐在一座小庙里寻思。
她低头一看自己这一身素白的衣裙,忽然恍然大悟:只有办丧事的人家才穿白的衣服,现在人们家里都有重病人,看到我一定觉得不吉利,我应该换一身衣服去试试。
玉兔儿看见身边的神像穿着一身铠甲,就借来穿在了自己身上。
玉兔穿戴好后,又去敲人家的门。
人们一见她这身打扮,吓了一跳,后来一听说她会治疑难病症,就让她进屋来了。
玉兔给病人吃了红、白两种小圆饼,顿时,病人的精神就好起来了。
玉兔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但是,人们见到这身装束,都有点害怕,对那种神奇的药也感到莫名其妙。
玉兔想:我不能总穿这身衣服了,可是,穿什么好呢?人们感谢玉兔走街串巷,不辞劳苦地解救病人,都要送给她东西。
玉兔什么也不要,只向人家借衣服穿。
这样,玉兔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衣服,有时候象个卖油的,有时候象个算命的,有时候又象个卖菜的、唱戏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是女人打扮。
病人太多了,玉兔跑得再快也忙不过来,她就骑马骑鹿、乘凤乘鹤;或者骑上狮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内外。
玉兔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欢乐。
玉兔治好了所有的病人,累得倒在树下睡着了。
在睡梦中,玉兔現出了本來的面目,头上露出了两只大耳朵。
“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
”这段描写兔儿爷的文字,是北京人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写的一段关于中秋节给小孩子买兔儿爷的习俗。
在中秋节这一天,老北京人除了赏月、吃月饼之外,还会给家里的小孩子买一个兔儿爷。
在中秋节的晚上,家里的大人会在院子里摆上一张四方的小桌,桌子的中央放上兔儿爷,然后在兔儿爷面前摆上供品,有应季的水果,还有月饼、鲜花等。
小孩子们要对着兔儿爷磕头,祈求国家昌盛、家庭祥和、家人身体健康,并希望能够得到兔儿爷的护佑,为自己及家人祛病除灾。
这个习俗已经有超过四百年的历史了,为什么老北京人会将兔儿爷看得这么重要呢?其中的缘由与一个传说有关。
相传在很久之前,北京城里发生了很严重的瘟疫。
瘟疫传播得十分迅猛,几乎每家都有人被感染,很多人在这场疫情中不治而亡,大夫们没有良药可以医治,束手无策,北京城的老百姓每日都生活在恐慌之中。
嫦娥在月亮的广寒宫中看到人间的老百姓在受苦受难,她于心不忍,想要帮助老百姓渡过这一难关,便对她的玉兔说道:“你去人间一趟,将治疗瘟疫的草药分给老百姓吃,帮他们渡过难关吧。
”玉兔每日都在广寒宫捣药,对如何治病救人的办法十分清楚。
它也很同情人间的老百姓,便带上草药来到人间,挨家挨户给感染了瘟疫的人送药。
老百姓看到天上的嫦娥仙子派下的玉兔来人间治疗疫病,都十分感动,纷纷对着月亮拜了又拜。
玉兔的药果然疗效很好,吃了药的病人很快就痊愈了。
人们不知道该如何感谢玉兔的救命之恩,便把家里值钱的东西统统拿了出来,想要送给玉兔,让它带回广寒宫。
玉兔一一拒绝,它说道:“我治病救人不是为了钱财,你们如果真的想要感谢我的话,就每家给我准备一套衣服、一个坐骑吧,我很喜欢人间的衣服。
”大家觉得这个要求太简单了,便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于是,玉兔每到一户人家看完病,出门的时候就换一身行头。
在人们心目中,兔子是十分亲切、和善的小动物。
在古老的传说中,最早登上月宫的,除了嫦娥、吴刚之外,还有兔子。
这是古代人民美好的想象。
兔子上月宫嫦娥登上了月宫,据《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五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吴刚登上月宫,据《酉阳杂俎》的记载,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代月中的桂树。
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
至于这兔子的上月宫,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
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
这月中的顾、菟既由一物变为二物,关于他们如何到月亮中去,民间也就有传说:吴刚学仙离家三年,炎帝之孙伯陵与其妻阿女缘妇私通,生下三个孩子,吴刚谪月后,其妻内心负疚,于是就叫最小的二个孩子飞奔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父亲。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孙伯陵。
伯陵通吴权之妻阿女缘妇。
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
”月中的顾、兔,就是延、殳变成的。
好玩的“兔儿爷”由于兔子上了月宫,因此古时人们过中秋,祭月时必用“兔儿爷”。
每当中秋节的黄昏,一轮明月高挂天边,每家每户就都在庭院中设一香案,上面摆了月饼(又称团圆饼)、水果等供品。
此外,还有“月光马儿”和“兔儿爷”。
女人一一向月而拜。
祭毕,一家人围桌而坐,饮团圆酒,吃团圆饼。
这就是祭月的古俗。
在祭月的供品中,“月光马儿”和“兔儿爷”是什么东西呢?这是古城北京的产物据《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需;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
华下月轮挂殿,有兔持杵而人立,捣药臼中。
约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粉。
”这里所说的“月光纸”,就是纸神马,即“月光马儿”。
中国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你知道中国中秋节的习俗吗?今天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些中国中秋节的习俗,希望你能喜欢。
中国中秋节的习俗北京中秋节习俗兔儿爷传统习俗。
兔爷是北京老传统玩具,它最早出现在明末,用来祭月的,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兔儿爷,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
对月祭祀招运气。
古人素有将圆月视为美满、团圆的象征,因此八月十五敬月习俗源远流长。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十五赏月。
北京人喜欢一边看电视里面的中秋节目,一边赏月,有像过年看《春节联欢晚会》一样,这种习俗同样起源于周朝,不过当时是上街游玩,看戏比较多。
上海中秋节习俗祭月。
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
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
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
走月亮。
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
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
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
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烧香斗。
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
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
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
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忽男忽女的兔儿爷
在中秋节,老北京人除了吃月饼、赏月、拜月,还会给孩子买一个“兔儿爷”。
兔儿爷大的有一米多高,小的只有十厘米,粉粉白白的小脸,头上戴着头盔,身上穿着铠甲,背后插着令旗,活灵活现,神气十足。
这兔儿爷是怎么成为老北京人心头所好的呢?
传说有一年,北京地区发生了瘟疫,这次瘟疫很严重,几乎每家都不能幸免,很多人因此死去,每一天都能听到人们的哭泣声,任凭多好的大夫也无能为力。
月亮上的嫦娥仙子看到了这样凄惨的景象,心中十分不忍,善良的她想要救这些百姓,于是便对身边正在捣药的玉兔说:“凡间的人们饱受瘟疫折磨,你带点药去人间给他们治病吧!”玉兔听了嫦娥仙子的话,带上一些药材来到了人间,挨家挨户给人看病。
人们见到嫦娥仙子派来的玉兔,都欣喜万分,知道这下总算有救了,于是他们对着月亮拜了又拜。
生病的人吃了玉兔带来的药,果然药到病除,很快恢复了健康;没病的人吃了玉兔带来的药,也能强身健体。
人们商量着要感谢玉兔,各自拿出了家里最值钱的金银珠宝,想不到玉兔都拒绝了。
玉兔说:“我只喜爱凡间的衣服和坐骑,只要你们每户人家给我准备一身衣服,一个坐骑,我就很高兴了。
”
于是人们便为玉兔准备了很多的衣服和坐骑。
玉兔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衣服,一会穿男人的衣服,一会儿又穿着女人的衣服;一会儿骑着马,一会儿骑着鹿,走遍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
人们感念玉兔的恩德,便用泥塑了玉兔的形象,因为清楚玉兔的喜好,人们还为玉兔穿上了各种各样的衣服,为玉兔制作了各种各位的坐骑。
每到中秋月圆之夜,老北京人都要供奉玉兔,感谢玉兔给人间带来了健康和吉祥。
因为玉兔穿的衣服男女不分,人们亲切的称玉兔为“兔儿爷”,或“兔儿奶奶”。
兔儿爷一、简介兔儿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神秘角色,常被称为“兔神”或“兔儿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
兔儿爷的形象可爱而神秘,常被描绘成一只背着草包的兔子,手持一根仙杖。
他被认为是兔子的神,保护着农田和农民的收成,也被视为财富和好运的象征。
二、起源与传说兔儿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仙人化身为一只兔子,降临到人间。
这只兔子非常聪明和善良,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帮助农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使他们的农田丰收,生活幸福美满。
由于兔子的形象和特点,兔儿爷很快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保护神。
人们开始在农田里供奉兔儿爷,祈求他的保佑和庇护。
兔儿爷也被认为是一个能带来好运和财富的神灵,人们在家中也会摆放兔儿爷的塑像或画像,以求得神灵的庇护和恩赐。
三、祭祀兔儿爷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人们通常会选择一个适当的日子,举行盛大的兔儿爷祭祀活动。
这个日子通常是在农历的某个特定日期,也可以是一年中的特殊节日。
祭祀活动一般在兔儿爷的神龛或庙宇中进行,也有些人会在自家的农田里举行祭祀仪式。
祭祀兔儿爷的仪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祭拜:人们会准备一些供品,如水果、鲜花、米饭等,摆放在兔儿爷的神龛前。
然后,大家会合十跪拜,向兔儿爷表达敬意和祈祷。
2.祈福:在祭拜过程中,人们会默默地祈祷,祈求兔儿爷保佑他们的农田丰收,家庭幸福,事业顺利等等。
3.祈求指示:有些人会在祭祀仪式中使用一种叫做“卜筮”的方法,通过抽签或其他方式,来寻求兔儿爷的指示和建议。
4.祭祀结束后,人们会将供品分食,以示与神灵的共享。
四、兔儿爷的象征意义兔儿爷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
首先,兔儿爷被视为农田的守护神,象征着农业的繁荣和丰收。
他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农田里,代表着农民们对丰收的期盼和祈求。
其次,兔儿爷也被视为财富和好运的象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兔子被认为是繁衍和富饶的象征,因为兔子繁殖能力强,数量多。
因此,人们常常将兔儿爷的形象与财富和好运联系在一起,希望能够得到兔儿爷的庇护和恩赐。
中秋节兔爷篇一:兔爷1概要兔爷是北京老传统玩具,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这样描写:“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
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而它最早出现在明末,用来祭月的,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2相关介绍兔爷形象来源于月中的玉兔却又不同,有这么一个传说:当时北京流行瘟疫,玉兔下来治病,可是因为一身白,谁都不让进,她只好去庙里借神像的盔甲打扮成男子去挨家挨户治病,为了赶时间,她换乘了好多中动物,狮子老虎什么的,当最后人们看到她返回月宫,才恍然大悟,为了感谢玉兔,就在每年中秋以兔爷像来祭祀。
清末徐柯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说:“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
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
”但由于“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风俗,小孩子经常在傍边模仿母亲祭祀的样子,兔爷就慢慢交给小孩子祭祀了,再后来就演变成儿童玩具,并产生了好多能活动的形象。
例如在《春明采风志》就曾记载记载:“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
下扯其线,则唇乱捣。
”在北京还有一种俗称“叭哒嘴”的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
在清朝年间,上至北京东安市场的高级货店,下至各大庙会集市及繁华地区街摊都会有摆卖的“兔爷儿”。
那时的兔爷儿,多是用泥模子扣出来的,也有手工捏的。
除了头顶上那对长耳朵和画上的三瓣儿嘴巴露出兔子模样外,“兔爷儿”的身体、脸形、姿态都是人的样子。
除源于清光绪年的一种金甲红袍、端坐于莲花塘上的正统型兔儿爷外,常见的兔爷儿大致分为戏曲角色型和生活型两类。
中秋节十大传统习俗,燃灯、玩兔儿爷、观潮,真是让人自豪中华文化中秋节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一直以来就拥有浓郁的文化传承,到了现在的中秋节还抱着着祭月、吃月饼、燃灯、玩兔儿爷、观潮、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烧塔等10个文化习俗。
在这里我就说几个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燃灯中秋这天月光皎洁,遍地银光。
民间湖广一带会把做好的中秋夜灯点燃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慢慢的一片区域都是这样的景色,分外美丽。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秋”条说:“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有足观者。
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
”说的就是这样的景色。
玩兔儿爷这里的玩兔儿爷指的是中秋节孩童手里的泥塑玩具。
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
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
环形大眼,三角眉,面色粉白,染着粉红色的脸蛋,表情不失童稚又透着一股英气、机灵劲儿,非常可爱。
典型的或者说正统的兔儿爷是一身武将打扮:身披金盔金甲、大红战袍,大的背插一把伞盖,小的背插两面护背旗,手上拿着刀,或左手托臼,右手持杵,或怀中抱杵,或手中什么也不拿。
兔儿爷说是孩童手里的玩具但还有神像的性质,北京人有供奉兔儿爷的习惯观潮在古代中秋节人们除了其他的那些活动其实没有什么事做,而观潮主要出现在浙江一带,因为人们想要观潮并且达到最好的观赏效果,只有在中秋节才能看到,浪潮也总是在中秋这个时间段达到最壮观,北宋年间,闻名天下的苏轼,还特意为观潮写到《八月十五日看潮》一诗,“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几个就是有关中秋习俗的故事了,你还知道哪些,欢迎分享出来。
2016中秋节的习俗介绍:兔儿爷
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例如赏月、观潮、猜灯谜、吃月饼、喝桂花酒等等,小编掰着手指数了一遍还是没有数完,小编发现一个有些陌生的习俗,就是兔儿爷,这个兔儿爷是中秋的什么习俗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中秋节的习俗: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
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
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
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中秋节的习俗:兔儿爷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
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
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
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
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
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
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
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