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上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785.00 KB
- 文档页数:22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学生活动设计】.课前预习(1)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导入新课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
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
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
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要把课上得“可看、可学、可用”——教学《李商隐诗两首》的几点感受摘要:《锦瑟》和《马嵬》两首诗的感悟每个人都有不同,教师如何能把自己的感受影响到学生中呢?一《李商隐诗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③(必修)里的一篇课文。
笔者以这篇课文为教学内容开设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研究的公开课。
什么是公开课?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上而非‘公开’上,要在‘课’上作文章,而不是在‘公开’上作文章。
”在“课”上作文章意味着要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真实水平,把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体现公开课的教学价值。
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例研究上,公开课是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和形式,要积极发挥公开课的研究价值,通过公开课推动教师基于专业对话和学术批评的交流,强化理论与实践互动,体现公开课的研究价值。
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公开课,授课教师要把公开课看成学习、研究的过程,看成是自我锻炼、自我实现和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体现公开课的发展价值。
”我想,这些论述应该是公开课组织者和实践者坚守的信条。
基于此,我上本次课,意欲体现:1.面对新课改,如何践行“课程标准”,把“教学要求”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2.面对“李商隐”,如何弹奏“锦瑟”,演绎“无题”,把“马嵬”故事讲得悲楚感人。
3.面对学生,如何把课上得鲜活,上得实在,让他们喜闻乐听,积极参与。
公开课要有常态课的底气,常态课要有公开课的才气。
只有积蓄了常态课的良好底蕴,才能厚积薄发,才能把课上得“可看、可学、可用”。
所以,我是努力遵循常态课的课堂教学基本规律来上这次公开课的,希望厚积而薄发,希望在“可看、可学、可用”上能引发专业文化的探究。
二我每每希望把每一节课上得精、上得新、上得活、上得实,有人文精神,有文化气息,有思想内涵,让学生乐学、会学、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