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寒假文言文阶梯阅读及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38.58 KB
- 文档页数:11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莹,华阴人也。
梁龙德中,始解褐为康延孝从事。
后唐同光中,延孝镇陕州,会庄宗伐蜀,命延孝为骑将。
将行,留莹监修金天神祠。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明宗即位,以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
高祖历诸镇皆从之,累使阙下,官至御史大夫,赐金紫。
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以粗縗随幕,人或短之。
及入相,以敦让汲引为务。
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
少帝嗣位,拜守中书令。
明年,检校太尉本官,出为晋昌军节度使。
是时,天下大蝗,境内捕蝗者获蝗一斗,给粟一斗,使饥者获济,远近嘉之。
及契丹陷京城,契丹主迁少帝于北塞,莹与冯玉、李彦韬俱从。
契丹永康王代立,授莹太子太保。
周广顺初,遣尚书左丞田敏报命于契丹,遇莹于幽州。
莹得见华人,悲怅不已,谓田敏曰:“老身漂零寄于此,近闻室家丧逝,弱子无恙,蒙中朝皇帝倍加存恤,东京旧第本属公家,亦闻优恩特给善价,老夫至死无以报效。
”于是南望稽首,涕泗横流。
未几,莹卒于幽州,时年六十七。
莹初被疾,遣人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使羁魂幸复乡里。
契丹主闵而许之。
及卒,遣其子易从、家人数辈护丧而还,仍遣大将送至京师。
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仍赐其子绢五百匹,以备丧事,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节选自《旧五代史·赵莹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B.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C.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D.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解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志斋说宋·虞集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
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
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
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1)也。
不以圣贤为准的(2)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
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
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
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
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
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
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
”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此之谓也。
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各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
尝遣济也受业于予。
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
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
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
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释】①正鹄:靶心。
②准的:标准。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挽必圆,视必审审:仔细B. 其亦可以少警矣乎警:警惕C. 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渝:说明D. 援笔书所欲言援:持,执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B. 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 和而有制,严而不离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D. 尝遗济也受业于予不拘于时,学于余(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叶生蒲松龄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
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
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
见其文,奇之。
召与语,大悦。
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
公期望綦切。
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
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
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
公怜之,相期考满入都,携与俱北。
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
无何,寝疾。
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
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
函致生,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
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
”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请先发。
”公不忍去,徐待之。
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
公喜,逆而问之。
生日:“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
今幸可从杖履。
”公乃束装戒旦。
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
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
然绝慧,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
益之公力,遂入邑庠,旋中亚魁。
公以其久客,恐误岁试,劝令归省。
惨然不乐。
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
公子又捷南宫,授部中主政。
携生赴监,与共晨夕。
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
会公子差南河典务,因谓生日:“此去离贵乡不远。
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
” 生亦喜。
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
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
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
今阿大亦已成立,勿作怪异吓生人。
”生闻之,怃然惆怅。
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
妻惊视之,大恸,抱衣悲哭。
公子闻之,涕堕垂膺。
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
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
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
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天下之昂藏①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节选自《聊斋志异·叶生》,有改动)【注释】①昂藏:仪表堂堂,气度不凡。
寒假训练09文言文阅读(辽宁盘锦二高2018-2019学年高一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
”田光曰:“敬奉教。
”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即起,趋出。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荆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
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战国策》是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高一语文寒假集训:文言文阅读一、(山东济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拓跋仪,秦明王翰之子。
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
太祖幸贺兰部,侍从出入。
从破诸部,有谋战功。
太祖将图慕容垂,遣仪观衅。
垂问仪太祖不自来之意。
仪曰:“先人以来,世据北土,东与燕世为兄弟。
仪之奉命,理谓非失。
”垂壮其对,因戏曰:“吾威加四海,卿主不自见吾,云何非失?”仪曰:“燕若不修文德,欲以兵威自强,此乃本朝将帅之事,非仪所知也。
”及还,报曰:“今则未可图,垂年已暮,衅将内起,是可计之。
”太祖以为然。
太祖征卫辰,仪出别道,获卫辰尸。
太祖大喜,徙封东平公。
命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杨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
慕容宝之寇五原,仪摄据朔方,要其还路。
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世祖之初育也,太祖喜,夜召仪入。
太祖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臣推诚以事陛下,陛下明察,臣辄自安。
忽奉夜诏,怪有之,惧实无也。
”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
先是,上谷侯岌、代郡许谦等有名于时,闻仪待士,先就仪。
仪并礼之,共谈当世之务,成败要害,造次备举。
谦等叹服,相谓曰:“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太祖以仪器望,待之尤重。
仪矜功恃宠,遂与宜都公穆崇谋为乱,伏武士伺太祖,欲为逆。
崇子遂留伏士中,闻召,恐发,逾墙告状,太祖秘而恕之。
天赐六年,天文多变,占者云“当有逆臣伏尸流血”。
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
仪内不自安,单骑遁走。
太祖使人追执之,遂赐死,葬以庶人礼。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B.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C.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D.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常见于开国皇帝,因创立基业,功劳甚大,故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
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
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
”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
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
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如:到…去B. 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枉:白白地C. 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要:邀请D. 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就:完成2. 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B. 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C. 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D. 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注],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论语·里仁》)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朱熹《论语集注》)【注释】约:贫困。
(1)按照朱熹的解读,孔子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使用的是________手法。
孔子弟子中“处约”“安仁”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
(2)综合上述材料,从环境影响角度谈谈“仁德”修养对个人的作用。
【答案】(1)比喻;颜渊(2)①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
②因为具有“仁德”修养的人“安于仁”“安于义理”,天性就接近仁,能如同山一样沉稳,安于穷困,不受环境影响。
【解析】【分析】(1)首句翻译为“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故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所以孔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进学斋记张耒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
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
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
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
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
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
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
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释】①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
②土苴:糟粕。
(1)可填入第3段括号处的虚词是()A. 之B. 其C. 则D. 以(2)对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 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 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 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D(2)B(3)A(4)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限时练习:40min完成时间:月日天气:作业01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新高考题型)问题:“原句VS改句”,原句表达效果为什么更好?答题思路:第一步:找不同。
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第二步:定范围。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7分)唐诗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
这种音乐美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即对汉字声、韵、调的有规律的组织和搭配,所以很多唐诗读来①、泠泠入耳;二是情感,即诗人内心的情感节奏。
与日常生活语言的思维逻辑结构不同,诗歌语言是按照情感逻辑来进行语词建构的,因此,它随着诗人的情感节奏而起伏变化。
这种情感的节奏,本身便富有音乐性。
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在诗歌的起首、中间、篇末,“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唱叹,呼应回环,如歌曲的主旋律,将层出的险象组结成一体,并形成高扬——低回——高扬——低回的情感节奏,从而起伏有致地将诗歌推向高潮。
唐诗中弥漫着一种刚健有为、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唐代无论是诗歌还是其他艺术形态都获得了空前发展。
中华民族生命力的健康旺盛,发展到了②的高度。
随便翻开唐代的诗卷,诸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等,你会发现,这里面有长江、黄河,有高山、广漠,有太阳、明月,有乐观自信,有壮志豪情,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你不得不感叹,唐诗的世界真的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生命强健得很。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分)答: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朗朗上口②前所未有(每空1分,符合文意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比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责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
【答案】(1)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
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重义轻利;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
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所以我不赞同。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语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根据材料二中句子“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以及庄子拒绝出仕的邀请可以看出庄子注重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先明确观点,是“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还是“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然后再具体阐述自己的看法。
从材料一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知,孔子式的快乐,在于内心是否充实,从材料二中庄子面对邀请的态度以及最后一句“吾将曳尾于涂中”可知,庄子鄙弃名利富贵,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斯:就。
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作答,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
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
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
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
通过孔子向公西华做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
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故答案为: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理解文本内容。
题有两问,属于递进关系,第一问的答案是作答第二问的基础。
作答第一问关键是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主要是孔子对两个学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对于子路,孔子要求他不要冒进,对于冉求则鼓励他不要退缩。
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再结合公西华和孔子的对话,可知孔子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可以概括为“因材施教”。
文言文阅读能力阶梯训练一、【基础篇】导读:下面文段选自《世说新语》。
这是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由南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言约旨远,是语言艺术的宝库,也是表现浪漫自由审美精神的经典。
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1.《泰山桂树》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hâ)天下重(zhòng)名①?”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ē)②,上有万仞(rân)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③,下为渊泉所润。
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注释】:①足下:对人的敬称,多用于同辈之间。
家君:尊称别人的父亲,或者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荷:担负,承受。
②阿:山脚。
③沾:浸润。
【参考译文】:有客人问陈季方(陈谌):“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季方回答说:“我爸爸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渊;上承甘露浸湿,下被渊泉滋润。
这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爸爸有什么功德。
”2.《难为兄弟》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
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
太丘曰:“元方难(nán)为兄,季方难(nán)为弟①。
”【注释】:①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是说兄弟二人才智不分高下。
后世用“元方季方”、“难兄难弟”来赞扬兄弟才华俱佳。
【参考译文】:陈元方(陈纪)的儿子长文才华出众,他和叔叔陈季方(陈谌)的儿子孝先各自评论自己父亲的功德,一时争执不下,就到爷爷陈太丘那里问讯,请求公断。
太丘先生说:“元方是哥哥,但难说胜过弟弟;季方是弟弟,也难说不如哥哥。
”3.《割席分座》管宁①、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高一上册语文寒假文言文专题练习(有答案)齐桓公求管仲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馁:饥饿B.治国不失其柄柄:把柄C.是以滨于死滨:同“濒”,迫近D.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为其君动也则必长为鲁国忧矣B.则其管夷吾乎欲用其政也C.若必治国家者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D.则是君之赐也则予我矣3、下列加横线字与例句中加横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犹未得请也,请生之A.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D.越国以鄙远4、对下列加横线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以滨于死②齐使受之以退③桓公自莒反于齐④欲以戮之于群臣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5、对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深知管仲之才,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并设巧计派人迎回管仲。
B.鲍叔有知人能让,举荐贤能的高风亮节。
C.鲍叔一再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终于打动了齐桓公。
D.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有着博大的胸怀。
6、翻译下列句子。
(1)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2)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晏子辞千金1、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晏子方食A、今齐地方千里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D、吾长见矣于大方之家2、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例句: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A、而摩厉之于义B、臣诚恐见欺于王C、赵氏求救于齐D、且贰于楚也3、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是为宰藏也A、忠臣不为也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C、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D、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4、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例句:终再拜而辞A、停数日,辞去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归去来兮辞D、不辞劳苦5、与例子加点字用法不一样的一句是例句:是臣代君君民也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C、填然鼓之D、籍吏民,封府库6、翻译下列句子(1)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2)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
寒假训练09文言文阅读(辽宁盘锦二高2018-2019学年高一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
”田光曰:“敬奉教。
”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即起,趋出。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荆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
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战国策》是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寒假高一语文上册练习卷(含答案)一、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
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
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
父肩吾,梁武帝时,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
东海徐摛为右卫率。
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
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
及景至,信以众先退。
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
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
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
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
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
出为弘农郡守。
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
俄拜洛州刺史。
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
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
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
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寻征为司宗中大夫。
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
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
群公碑志多相托焉。
唯王褒颇与信埒①,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
大象初,以疾去职。
隋开皇元年,卒。
有文集二十卷。
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文苑传》)【注释】①埒(liè):等同。
1、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B.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C.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D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调动官职的词语有迁、转、徙、调、移、擢等B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甚奇之,与交结。
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
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
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也。
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偃穷诎,服罪当死。
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
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
”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弃繻而去。
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繙生也。
”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
还奏事,上甚说。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
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石前行。
驾下不匀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
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抚之。
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
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终军列传》)【注】①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丈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土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B.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C.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D.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矫制,指假托帝王的命令,出于歹意假托帝王命令行事者才会获罪。
高一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精选(含答案)3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孔夫人家传刘树堂①夫人孔氏,名祥淑。
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
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
越明年,诸兄学诗,夫人亦诗;诸兄学文,夫人亦文。
先生曰:“尔读书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
”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亦须晓义理。
”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若男儿,他日必成伟器。
”②庚午,夫人二十四岁,是年三月来嫔于我,家计窘甚。
夫人曰:“窘非难,处窘为难;不量出入,取窘之道。
”夫人综理筹运,可汰者汰之,可减者减之。
有息之债,典.妆奁偿之。
三年可敷用矣,五年有余蓄矣。
夫人一日曰:“做女人须要脱女人气。
”语奇甚,询之,夫人曰:“女人多见小有己,未识我行事何尔。
”癸酉八月,先严由甘致仕,道出长安,疾劳交作。
书至,夫人将分娩,代治装促驰往。
冬仲迎养至保。
侍奉三年如一日,先慈见背又复然。
八弟树仁索捐花样,力不逮.,夫人曰:“虽若有一缺,弱弟事借债亦须办,我易簪珥以佐之。
”③癸未三月,权.天津道,夫人偕行。
秋,直东豫三省大水,天津众汇所归,无堤不险。
力求抢护,未增料重赏不可。
仆回取款,告夫人曰:“此举恐贻他日累。
”夫人曰:“全郡几成泽国,犹计及此耶?”悉出私蓄以给之。
不足,开官库以补之。
各堤埝无一溃者,由夫人不吝重赀,靡不一以当百,而踊跃争先也。
是冬,就食者众,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④惟其明大义,顾大局,得以公私无忝;而夫人劳心苦思,匪伊朝夕,气体阴受其伤,而忽不加察。
暇犹手不释卷,偶感复尔吟咏,我从事鞅掌①,愧弗能和。
夫人曰:“尘俗纷沓中,惟此可瀹灵府②耳。
”[注]①鞅掌:事纷扰烦忙②瀹灵府:浸润心田。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高一寒假文言文阶梯阅读及练习第一阶一、汤敦甫善待卖菜翁汤敦甫在京师,乘车过宣武门大街,有卖菜翁弛担坐,御者误触之,菜倾于地。
翁捽(zuó)其御者,詈且殴,索偿菜值。
公启帘问曰:“值几何?我偿汝。
”翁言钱一贯,公揣囊中已空,命同来家中取钱。
翁不肯曰:“偿则此地偿耳。
”公为之窘。
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起居已,曰:“此小人,由某携回重惩可也。
”翁始惶恐,叩首乞哀。
公谓指挥曰:“无庸,假贯钱足矣。
”指挥如数与之。
翁叩谢去。
公仍停辔,与指挥言良久,意翁行已远,乃别指挥,叱驭去。
【注释】①捽(zuó):揪。
②詈(lì):骂。
③起居:问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有卖菜翁弛.担坐 ( ) (2)公为之窘.( ) (3)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 ) (4)假.贯钱足矣( )2.结合文章内容,请对汤敦甫作出简要评价:二、拷打羊皮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
久未果,遂讼于官。
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
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②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③州纲纪:州府的主簿。
1.下列加点词与“人有负盐负薪者”的“负”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负.箧曵履行深山巨谷中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C.负.势竟上,互相轩邈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2)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3.文中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两点启示?三、恶圆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
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
及见之,趋焚之。
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
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
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
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
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选自《唐文粹》,有删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
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
③圆:圆滑。
④卿:公卿,泛指高官。
⑤季川:元结的堂弟。
⑥预:参与。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有戏儿之器闻:听说B.及.见之及:等到C.趋.焚之趋:追逐D.长必好.之好:喜欢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悦婴儿A.何以.战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C.皆以.美于徐公D.以.光先帝遗德3.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
B.“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
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
D.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
4.请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2)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5.【补充】(1)“宁方为皂,不圆为卿”一句中的“皂”,指代的是。
(2)从全文看,文题“恶圆”包含了两层含义:①;②四、食喻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告老家居。
有直指使②者,以饮食苛求属吏③,郡县患之。
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其来款④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
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
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
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耘,罗列盈前,不能下箸⑤。
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
”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⑥责人。
【注释】①刘南垣公:指曾任明朝尚书的刘麟。
②直指使:官职名。
③属吏:部下。
④款:款待。
⑤箸:筷子。
⑥飧(sūn):本指晚饭,这里指饭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俟.其来款之( ) (2)无人治具..(3)自朝.过午( ) (4)直指谕.其训( )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南垣公曾在朝中担任尚书,后告老还乡,当他听说自己的一个学生做官以后常因饭菜不合口味而责难部下时,他就出面开导,让其知错而改。
B.直指使食甘餍肥、挑剔饮食是因为他没有挨过饿,刘南垣公让他饿了一个上午,才拿出粗食给他吃,他照样吃得很香甜。
C.本文人物描写非常精彩,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寥寥几笔就将刘南垣公的老成持重、直指使的年少轻狂刻画得栩栩如生。
D.这篇文章启示我们,从来没有吃过苦的年轻人,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艰苦的环境里锻炼,这样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译文:(2)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译文:4.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刘麟教育学生的过程及结果,并对他的教育方法进行评价。
过程:结果:评价:第二阶五、义犬潞(lù)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
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
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
呵逐使退。
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
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
视犬已远,乃返辔(pèi)疾驰,抵郡已暮。
及扫腰橐(tuó)③,金亡其半,涔涔(cén)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
候关出城,细审未途。
又自计南北冲衢(qú)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
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
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zhǒng)云。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减) 【注释】①潞安:县名。
②郡关:州府。
③橐(tuó):钱袋。
④冲衢:交通要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既.走,则又从之( ) (2)犬始奔去.( )(3)返客疾.驰( ) (4)金亡.其半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3.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义犬的“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哀溺文永①之氓②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注释】①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永之氓咸.善游( ) (2)中济.,船破,皆游( )(3)有顷,益怠.( ) (4)又摇其首。
遂.溺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2)何不去之!(3)汝愚之甚,蔽之甚!3.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七、妇人夫饰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
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表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
”使内勿服,逾月,而国莫之服。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 (2)公使吏禁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公何以不使内勿服?译文:(2)逾月,而国莫之服。
(3)译文:3.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用今天的熟语怎样表述?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4.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八、小人无朋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①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②,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③。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注释】①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②交疏:交情疏远;③保:关心爱护。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2.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至少说两点。
第三阶九、海鸥与巷燕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
以是观之,子其病①矣。
”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
子之病我者,忮②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
”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
即以人论,吾以不见③爱,故不见憎。
然则,见爱者其危哉!”燕不喻而去。
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
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选自刘熙载《寤崖子》)【注释】①病:困苦。
②忮(zhì):嫉妒。
③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我至子所. ( ) (2)不乐依.人焉( )(3)燕不喻.而去(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A.鸥于.海渚遇巷燕贤于.材人远矣B.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C.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D.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安陵君其.许寡人3.这则故事的寓意是:十、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ěn):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