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28《华南虎》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十八课华南虎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2.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
3.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具体感受一只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栅.栏(zhà) 斑斓..(bān lán) 呵斥.(chì) 抽搐.(chù)趾.(zhǐ)爪铰.(jiǎo)掉沟壑.(hè) 不羁.(jī)2.解释下面词语。
斑斓:灿烂多彩。
恍惚: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
石破天惊:多形容事物奇异惊人,本文用来形容声音大得惊人。
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劝诱:劝说诱导。
抽搐:肌肉不自觉地收缩的症状。
这里指(心灵)因痛苦而颤抖。
沟壑:山沟,坑。
不羁:不受限制、拘束。
3.作者链接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作家,曾用笔名谷风。
山西省定襄县人,蒙古族。
1923年10月出生在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农民家庭。
194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写诗,近20年来同时写散文。
曾任《新文学史料》主编、《中国》执行副主编。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
4.背景链接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
“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
从1969年末到1974年12月,他在湖北咸宁干校一直从事最繁重的劳役,在连队里充当“头号劳力”,经常在泥泞的七上八下的山间小路上弓着腰拉七八百斤重的板车,浑身的骨头严重劳损,受到严重的折磨。
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诗人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
华南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鉴赏诗歌形象,在朗读中感悟老虎不羁不屈的形象。
2.学习诗歌凝练新颖的语言,能鉴赏生动的词语和优美的诗句。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诗歌,感受这首诗浓厚的象征意义。
2.学会通过鉴赏关键词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及感情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2.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人格。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提前预习,初步感知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华南虎相关内容。
老师: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
教学难点诵读品味诗歌,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品味全文,了解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虎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描绘、书写的常用素材,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牛汉笔下的《华南虎》不只是描绘了华南虎本身,更重要的是给华南虎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
二、走进作者,资料助读华南虎是现代虎的八大亚种之一,为中国特有,所以又称中国虎。
原分布于华南、华中、华东、西南等广大地区。
体型较小,尾较细短;毛较短;毛色较深;身上有黑色条纹,宽而密集,体侧常出现上下两纹相接连成的菱形纹;毛皮幅大艳丽;性格凶猛,动作敏捷。
华南虎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然而今日,华南虎的分布范围日益缩小,存活数目极少,野外数量不过20只左右。
目前,华南虎已被国际上列为世界最濒危和第一需要保护的物种。
三、朗读诗歌,感知华南虎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华南虎形象。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听,标出生字生词,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老师读得怎样。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读出感情。
教师提示: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
歌颂华南虎时,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对华南虎怜悯时,要读得深沉些。
3.学生比读(可配背景音乐)、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28、《华南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2、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本剧中的老虎禁不住人类的诱惑,失去了虎威。
但是,并不是所有被囚的老虎都这样。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
虎,以它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
•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录音。
二、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期间,当时诗人被迫在一个“干校”接受“劳动改造”。
那时,人们的精神受到了严重束缚。
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看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
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诗文赏析:1、先分角色朗读诗文,注意节奏和感情,并为生字词注音。
栅栏(zhàlan)斑斓(bān lán)呵斥(hēchì) 抽搐(chù) 趾( zhǐ)爪铰(jiǎo)掉沟壑(hâ) 不羁(jī)2、自由朗读这首诗,(2分钟)思考:问题一: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我”看到的这只在笼中的华南虎是个什么形象?请用诗文中的原话概括。
华南虎处境:被囚禁于人类的牢笼之中,远离了广袤的山林斑斓的面孔、火焰似的眼睛、又长又粗的尾巴、健壮的腿、破碎的滴血的趾爪3、齐读第三节,教师点拨节奏和重音。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二:观众在老虎面前和诗人眼中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是一群“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的人.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无耻,反而用“砸”“呵斥”“劝诱”的方式来对待高贵的华南虎;他们卑微,即使面对华南虎威严的背影也会感到“胆怯”;他们无聊,竟会因为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他们自以为是,蔑视老虎向往的“苍苍莽莽的山林”,他们不但对自己囚牢一样的生活境况不自知,而且还向想用同样的牢笼囚住一切生灵。
《华南虎》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凝练新颖的语言,能借用生动的词语和优美的语句。
2、品味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诗人寄予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3、朗读,培养现代诗歌的语感。
4、理解华南虎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5、通过朗读领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重点1、理解华南虎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2、通过朗读领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华南虎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教学突破从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了解诗中的众多形象所表现的深层意义,进而把握这些形象和主题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能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查阅作者牛汉及其作品的有关资料,特别是作者的写作背景。
3、布置预习:找出文中的疑难问题。
学生准备1、查阅有关资料,知道老虎的种类及与老虎有关的故事。
2、反复朗读课文,认真体会具体的诗句和意象,初步理解这首诗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3、划出诗中不能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人们的心灵。
请大家来欣赏下面这些关于虎的图片,(幻灯片播映虎的图片)老虎以它独特的凶悍、勇猛,赢得了“森林之王,百兽之尊”的威名。
然而被关在笼子中的老虎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他那刚毅的性格和不羁的灵魂带给我们的深深震撼。
(板书课题)二、华南虎、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华南虎简介华南虎:中国特有珍稀虎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自然界是顶极动物。
由于栖息空间缩小、过度捕猎等原因,目前总数不足40只,这意味着华南虎比大熊猫更稀少、更珍贵,面临灭绝的危险。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把华南虎列在世界十大濒危物种首位、最优先保护的虎种。
(2)作者简介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
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
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
“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
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8华南虎教案新人教版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华南虎》学习要点:1、认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包含的感情。
2、感觉这首诗中浓重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
要点剖析1、《华南虎》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 年 6 月,正是“十年混乱”时期。
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迫性劳动)。
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裂、鲜血淋漓的被软禁的老虎。
这只老虎的形象激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
2、这首诗拥有浓重的象征意义。
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观众”代表什么?所谓象征,就是经过某一特定的详细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像或邻近的观点、思想和感情。
华南虎象征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
“铁笼”监禁自由、代表险恶。
“观众”是冷淡、市侩,有时还会为虎作伥的集体的写照。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窘境中不屈的人品和对自由的盼望。
3、华南虎的心灵为何会感觉“辱没”?感觉“辱没”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踩踏、自由被剥夺而感觉“辱没”;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品被欺侮的世界而感觉“辱没”。
4、诗人笔下的这只老虎拥有如何的个性?请从课文中找出诗句说明。
拥有保护尊严、神往自由、歧视世俗、坚贞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诗句如:背对胆寒而无望的观众,/安宁地卧在一个角落——傲慢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神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折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5、在华南虎眼前,“我”为何会感觉“惭愧”?“我”作为俗气大众中的一员,来“赏析”老虎。
在“不羁的灵魂”眼前,感觉了自己人品的低微、心灵的堕落。
6、为何“我看见了火焰似的花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盼望,颂扬华南虎在窘境中迸发的充满野性的火热生命力。
7、“我终于理解”中“我”这时理解了一些什么?“我”理解了被人类软禁在笼中的不不过一只老虎,并且是一个不折服、不苟活的崇高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眼古人类的俗气、鄙陋和无知;“我”理解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当超越磨难,拒绝俗气,抵挡堕落,奋然前行。
《华南虎》【教材分析】:本诗是著名诗人牛汉在1973年6月创作的,当时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干校从事强制性劳动改造。
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四只破碎的虎爪愤怒、绝望地把水泥墙壁刨出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血迹,这与作者当时的境遇何其相似。
当时,那老虎不驯的气魄引起诗人灵魂的强烈震撼,于是回到干校写了这首诗,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本诗语言简练,意蕴深厚,有较强的思想性,深受学生们喜爱。
【设计理念】农远工程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更重要的是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的教学设计基于模式二,主要应用卫星IP资源和网络资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农远资源,通过有情诵读,抓住关键,拓展点拨等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特别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及其象征意义【教学方法】1.诵读法2.探究法3、多媒体展示法【资源应用】本篇课文教学设计有多处运用农远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学习课文,获取知识,同时获得快乐。
第一处:课文导入,播放卫星IP资源的视频《老虎》,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感官,在积累关于虎的成语中自然导入新课。
第二处:在环节一“读文识虎”中的“二读”中,利用卫星IP下载的资源,播放动画朗读,帮助学生感知语气语调,初步把握华南虎的形象。
28《华南虎》【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整体把握诗歌结构。
2.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理解华南虎象征意义。
3.理解诗人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有关“虎”的成语,现在请大家说说。
生回答(龙腾虎跃、生龙活虎、虎背熊腰、虎踞龙盘、虎视眈眈、虎口拔牙、虎头虎脑、虎头蛇尾、龙潭虎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历来被古今文人所喜爱,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只能震撼人们心灵的华南虎的内心世界。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诵读及字词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1)华南虎,中国特有珍稀虎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自然界是顶极动物。
由于栖息空间缩小、过度捕猎等原因,目前总数不足40只,这意味着华南虎比大熊猫更稀少、更珍贵,面临灭绝的危险。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把华南虎列在世界十大濒危物种首位、最优先保护的虎种。
华南虎亦称“中国虎”,是中国特有的虎种,生活在中国中南部。
识别特点: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胸腹部杂有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黄色并布满黑色横纹。
(2)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县人。
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
1955年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
“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
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
牛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蚯蚓和羽毛》。
牛汉著名诗歌作品:《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
(3)本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
作者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
一次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被囚禁的老虎,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三、整体感知1.华南虎在困境中不屈服,囚禁中力争自由和人格独立,拥有高傲不羁的灵魂。
华南虎教学目的:1、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培养追求独立自主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人格。
2、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教学重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你知道有关老虎的的成语吗?(龙腾虎跃、生龙活虎、虎背熊腰、虎踞龙盘、虎视眈眈、虎头虎脑、虎头蛇尾、龙潭虎穴……)提问:1、老虎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请用几个词语概括。
2、你见过真正的老虎吗?说说你的感觉。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虎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描绘、书写的素材,虎,以它威猛的外形,高贵的气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
作者简介: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
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
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
“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
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
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背景简介: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
当时诗人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
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
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二、整体感知课文: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朗读并思考:1、课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只美丽而强健的华南虎,被囚禁于人类的牢笼之中,远离了山林。
2、这是一只具有什么样的个性的华南虎?它的个性有哪些诗句可以表现?勾画出来。
华南虎高傲不羁,虽身陷囹圄,骨子里却涌动着威严,反抗压迫、威逼、囚禁它的人们,追求自由独立。
《华南虎》课题《华南虎》课时一课时课型引导自学修改意见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并欣赏诗歌形象。
2、培养学生鉴别理解关键词句的能力。
3、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4、培养学生追求独立自主的精神,鄙弃庸俗,高尚独立的人格。
教学重点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的人格。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句;感受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尤其是象征色彩浓厚的诗歌,要理解其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还需要教师多引导理解其中的关键词句,以达到培养学生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法指导朗读法;竞读法;引导分析法;诗歌的鉴赏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补救措施修改意见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师生共商学习目标。
三、引导自学,弄清字音、词义;理解关键词句,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品味诗歌的语言。
五、相关知识及能力的拓展。
六、研讨与练习答案。
……1、引导自读课文,确立学习目标。
2、检查预习:正音释义;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3、引导自学并出示相关的思考问题。
(1)百兽之王的华南虎受到怎样的待遇?(2)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3)、诗人笔下的这只老虎具有怎样的个性? 请从课文中找出诗句说明。
(4)、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5)、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4、布置学生合作探究并出示相关问题。
(1)、作者最后写“我终于明白……”中“我”这时明白了一些什么?(2)、诗人为什么没有被风景如画的漓江景致吸引,却偏偏被这只笼中之虎深深触动?是华南虎的1、自由朗读课文,正音释义;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2、走进华南虎,了解华南虎的相关知识。
3、再读课文,先独立思考教师引导自学的五个思考题,然后讨论或请教邻桌的同学,以真正能够答疑解难。
《华南虎》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凝练新颖的语言,能借用生动的词语和优美的语句。
2、品味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诗人寄予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3、朗读,培养现代诗歌的语感。
4、理解华南虎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5、通过朗读领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重点1、理解华南虎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2、通过朗读领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华南虎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教学突破从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了解诗中的众多形象所表现的深层意义,进而把握这些形象和主题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能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查阅作者牛汉及其作品的有关资料,特别是作者的写作背景。
3、布置预习:找出文中的疑难问题。
学生准备1、查阅有关资料,知道老虎的种类及与老虎有关的故事。
2、反复朗读课文,认真体会具体的诗句和意象,初步理解这首诗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3、划出诗中不能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人们的心灵。
请大家来欣赏下面这些关于虎的图片,(幻灯片播映虎的图片)老虎以它独特的凶悍、勇猛,赢得了“森林之王,百兽之尊”的威名。
然而被关在笼子中的老虎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他那刚毅的性格和不羁的灵魂带给我们的深深震撼。
(板书课题)二、华南虎、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华南虎简介华南虎:中国特有珍稀虎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自然界是顶极动物。
由于栖息空间缩小、过度捕猎等原因,目前总数不足40只,这意味着华南虎比大熊猫更稀少、更珍贵,面临灭绝的危险。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把华南虎列在世界十大濒危物种首位、最优先保护的虎种。
(2)作者简介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某某定襄县人。
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
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
“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
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华南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认读“隧、蕨、傈”等生字,理解“烂漫、荒凉、尘垢、遭殃、厄运”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掌握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中蕴含的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珍视之情,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掌握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华南虎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华南虎》的学习。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和背景。
2.呈现新课(15分钟):(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2)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通过示范朗读、小组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深入分析(20分钟):(1)教师提出思考题,如:华南虎的特点是什么?诗人通过华南虎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主题?等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自主寻找答案,并派代表进行分享。
(3)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4.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现代社会中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5.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华南虎》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
(2)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朗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华南虎》欣赏课本剧:剧情大致内容为:几个中学生去动物园看动物表演,一只看似威武的老虎在训兽员的指挥下乖乖地进行各种表演。
要求表演者突出老虎和观众(中学生、游客)的心理。
(教师表扬表演者)情境导入:•课本剧中的老虎禁不住人类的诱惑,失去了虎威。
但是,并不是所有被囚的老虎都这样。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
虎,以它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
•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录音。
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期间,当时诗人被迫在一个“干校”接受“劳动改造”。
那时,人们的精神受到了严重束缚。
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看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
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诗。
诗文赏析:1、先分角色朗读诗文,注意节奏和感情,并为生字词注音。
栅栏(zhà lan)斑斓(bān lán) 呵斥(hē chì) 抽搐(chù) 趾( zhǐ )爪铰(jiǎo)掉沟壑(hè ) 不羁(jī)2、自由朗读这首诗,(2分钟)思考:问题一: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我”看到的这只在笼中的华南虎是个什么形象?请用诗文中的原话概括。
华南虎处境:被囚禁于人类的牢笼之中,远离了广袤的山林斑斓的面孔、火焰似的眼睛、又长又粗的尾巴、健壮的腿、破碎的滴血的趾爪3、齐读第三节,教师点拨节奏和重音。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二:观众在老虎面前和诗人眼中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是一群“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的人.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无耻,反而用“砸”“呵斥”“劝诱”的方式来对待高贵的华南虎;他们卑微,即使面对华南虎威严的背影也会感到“胆怯”;他们无聊,竟会因为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他们自以为是,蔑视老虎向往的“苍苍莽莽的山林”,他们不但对自己囚牢一样的生活境况不自知,而且还向想用同样的牢笼囚住一切生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华南虎》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South China tiger lesson 28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华南虎》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华南虎》教案2、篇章2: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华南虎》教案3、篇章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华南虎》教案篇章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华南虎》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诗歌学习 , 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 ,鄙弃庸俗 , 保持高尚独立人格 .2 、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 , 理清思路 , 整体把握的能力 .3 、诵读品味诗歌 , 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 , 了解诗中的众多形象所表现的深层意义 , 体会诗歌意境 , 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重点:1 、学习鉴别关键语句 , 理清思路 , 整体感知 , 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 、朗读品味 , 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 评析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 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厚感情及哲理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 , 解决字词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 , 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画面,学生根据提示说一句完整的话:虎啸、鱼游、雁翔、万事万物,世界。
二、初步朗读全诗 , 熟悉课文内容1 、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营造气氛 , 学生听读、欣赏、品味 , 自行正音 .2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 要求朗读流畅、节奏合理、停顿恰当 , 语气、语调符合文意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 整体感知课文出示思考题1 、课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是一只具有什么样的个性的华南虎?它的个性有哪些诗句可以表现?2 、对华南虎, “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学生思考讨论 , 明确:1 、它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 , 但它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 , 远离了广袤的山林——它的精神家园 . 它本属于大山与森林 ,属于大自然的自由的儿子 , 现在却被囚禁在铁笼里 , 供人观看 , 呵斥、捉弄 , 这是一个扭曲生命的环境 .华南虎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有关诗句如: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 ,/ 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 / 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2 、“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诱惑” ,冷漠粗暴灵魂麻痹 , 这是一群没有独立人格自我意识的群体 , 有时还会助纣为虐;“我”良知未泯, 从华南虎身上感到一种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 , 灵魂被震撼而觉醒 .四、深层研讨 , 评论诗歌内容1 、朗读诗歌 , 找出诗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现主旨的诗节 .2 、探讨诗歌的主旨 .3 、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4 、展开联想 , 拓展思路 . 作者说:“我终于明白……”请补充省略号的内容 , 谈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5 、联系背景 , 你是如何理解华南虎形象及“观众”“铁笼”“我”等的象征意义的 .教师点拨:2 、诗人以被囚禁在铁笼中 , 失去自由还饱受摧残嘲弄的华南虎形象为象征 , 表现了自己及同类人在艰难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3 、这首诗作于 1973 年 6 月 , 正是“十年动乱”时期 , 那是个最没有诗意的年代 . 诗人在干校劳动改造 . 一次 , 他去桂林 ,在动物园里见到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 , 四只破碎的虎爪愤怒绝望地把水泥墙壁刨出了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血迹 , 那不驯的气魄引起诗人灵魂强烈的震撼 .回到干校 , 写下这首诗 , 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28 华南虎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及感情。
2 、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的形象。
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课前准备生: 1 、熟读课文,解决字词。
2 、收集有关华南虎,虎的资料、图片。
3 、收集有关虎的成语和咏虎的诗歌。
师: 1 、选择适合本诗的背景音乐。
2 、投影片。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比赛激趣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描绘抒情的素材。
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猛虎图,咏虎诗及关于虎的成语,展示一下(同学们分组比赛,看哪组展示的多,教师总结比赛结果。
)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人们的心灵,但是,笼中之虎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牛汉的《华南虎》,感受它的内心世界。
二、朗读课文,营造气氛 1 、X读,配放背景音乐(背景投影显示)(学生听读,欣赏,品味语气、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 、学生自由朗读。
(可采取多种形式读,进行朗读比赛,要求学生要投入感情,这样,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感受,进一步把握诗的内容。
)三、问题探究,整体感知(投影显示)1 、华南虎在诗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诗句加以说明。
2 、怎样理解本诗最后一段的意思,说说在华南虎的形象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理清结构,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代表交流,教师适当进行背景介绍。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主题的能力,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回答问题,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创见、独见。
明确华南虎的象征意味,它所代表的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
诗人借虎喻人,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思索: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从而了解这首诗表达的深层含义。
四、赏析品味,质疑问难(投影显示) 1 、如何理解加线词语的含义①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②还是想用尾巴鞭挞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点?③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华南虎》
欣赏课本剧:
剧情大致内容为:几个中学生去动物园看动物表演,一只看似威武的老虎在训兽员的指挥下乖乖地进行各种表演。
要求表演者突出老虎和观众(中学生、游客)的心理。
(教师表扬表演者)
情境导入:
•课本剧中的老虎禁不住人类的诱惑,失去了虎威。
但是,并不是所有被囚的老虎都这样。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
虎,以它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
•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录音。
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期间,当时诗人被迫在一个“干校”接受“劳动改造”。
那时,人们的精神受到了严重束缚。
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看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
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诗。
诗文赏析:
1、先分角色朗读诗文,注意节奏和感情,并为生字词注音。
栅栏(zhà lan)斑斓(bān lán) 呵斥(hē chì) 抽搐(chù) 趾( zhǐ )爪铰(jiǎo)掉沟壑(hè ) 不羁(jī)
2、自由朗读这首诗,(2分钟)思考:
问题一: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我”看到的这只在笼中的华南虎是个什么形象?请用诗文中的原话概括。
华南虎处境:被囚禁于人类的牢笼之中,远离了广袤的山林
斑斓的面孔、火焰似的眼睛、又长又粗的尾巴、健壮的腿、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3、齐读第三节,教师点拨节奏和重音。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二:观众在老虎面前和诗人眼中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是一群“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的人.
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无耻,反而用“砸”“呵斥”“劝诱”的方式来对待高贵的华南虎;
他们卑微,即使面对华南虎威严的背影也会感到“胆怯”;
他们无聊,竟会因为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
他们自以为是,蔑视老虎向往的“苍苍莽莽的山林”,他们不但对自己囚牢一样的生活境况不自知,而且还向想用同样的牢笼囚住一切生灵。
问题三:请看这一节的最后两句:“你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觉“屈辱”有两层含义:
浅层的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觉“屈辱”;
深层的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觉“屈辱”。
4、快速阅读1-4节,思考:
问题四:和观众相比,笼中的华南虎在诗人眼中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课文中的哪些诗句能表现它的个性?
华南虎的个性:高傲不羁、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向往自由
课文中的诗句: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威武不屈、勇于抗争
问题五:面对这只华南虎,诗人的心情怎么样?诗人为什么会感到“羞愧”?诗人明白了一些什么?
“我”感到“羞愧”是因为“我”也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
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我”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
“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问题六:通过以上分析,怎样理解诗中的“观众”、“铁笼”“我”的含义?
“观众”——无耻、无聊、冷漠、市侩、卑微、自以为是、有时助纣为虐
“铁笼”——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色彩阴暗、冰冷无情的囚具。
它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我”——良知未泯,代表了有良知、有思想的人的灵魂的觉醒
5、诗人写诗讲就意象,并借助意象来表达一种情感。
(回忆《未选择的路》)那么,本文的意象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学生总结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本文的意象是华南虎.
象征.
本诗的象征意义: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渴望精神自由、渴望人格独立
6、齐读全诗,结合课本剧和写作背景思考:
七:《华南虎》写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应如何理解它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写于最没有诗意的时期——70年代,表现了在当时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超越那个特定的时代,即使在今天,这首诗也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想要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的人们,应该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和鼓励。
板书设计
斑斓的面孔不屈的生命
火焰似的眼睛执著的灵魂
又长又粗的尾巴渴望精神自由
健壮的腿渴望人格独立
破碎的滴血的趾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