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8届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三次)语文试题-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33.69 KB
- 文档页数:11
高2018届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三次)理科综合试题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共16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300分。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请考生把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第Ⅰ卷所选答案,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对应题目标号涂黑,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作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对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 1 O 16 Na 23 Fe 56 Ni 59 Bi 209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叶绿体基粒由多个类囊体叠成,其上分布有光合色素和光反应的酶B.线粒体内膜凹陷折叠成嵴,有利于增大分解葡萄糖的酶的附着面积C.中心体和核糖体都仅由蛋白质构成,他们都在有丝分裂中发挥作用D.硅肺是一种溶酶体病,该病的根本原因是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2.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
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B.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C.曲线CD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D.曲线EF段,T细胞浓度上升是因为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快速分裂的结果3.中心法则概括了自然界生物的遗传信息的流动途径,途径如图所示。
对它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1957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内容只包括图中的①②③B.图中③④过程均有碱基互补配对,且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C.图中①⑤过程的酶是DNA聚合酶,②过程是RNA聚合酶D.在人体胚胎干细胞和心肌细胞中均存在图中①②③过程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数量变化均符合“S型”曲线B.群落中各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群落演替都会使群落的结构变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D.若种群中年龄组成维持稳定,种群密度就会一直维持稳定5.诺贝尔奖获得者吉尔伯特认为用不了50年,人类将能用生物工程的方法培育出人体的所有器官。
2018年全国统一考试语文Ⅲ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天津市和平区2018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第Ⅰ卷一、(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觊觎(jì)相扑(xiàng)怙恶不悛(quān)令人咋舌(zé)B.毛坯(pī)果脯(fǔ)开花结果(jié)载歌载舞(zài)C.拱券(xuàn)症结(zhēng)不着边际(zhuó)戛然而止(jiá)D.彳亍(chì)滂沱(páng)流水淙淙(cóng)前倨后恭(jù)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赝品凋敝白内障蛛丝马迹B.诀窍通牒流水帐以逸代劳C.忤逆蜇伏啦啦队坐阵指挥D.幅员精萃天然气见风驶舵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A.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B.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C.新赛季,新教练恩里克的上任和乌拉圭射手苏亚雷斯的加盟,对巴塞罗那足球队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这让梅西对再次冲击欧冠充满信心。
D.2018成都跨年烟火晚会结束后,清洁工人一直忙碌到清晨,才将街头的垃圾清扫完毕,对此,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A.在杭州召开的一场以“法律与网络”为主题的座谈会上,部分与会专家认为QQ聊,天记录必须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才可以作为诉讼证据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B.新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机制和并购重组的审批效率。
C.埃博拉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呼吁,通过包机运输等方式,在短时间内先后四次向疫区国家提供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高2018届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三次)英语试题英语试题卷共12页,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请考生把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第Ⅰ卷所选答案,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对应题目标号涂黑,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作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对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第I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 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 £ 19. 15B. £ 9. 18C. £ 9. 15答案是C。
1.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bout?A. A fine boatB. The weatherC. Their friend2.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A. In the schoolB. In the parkC. In the cinema3. Why did the man eat so little today?A. He has no appetite.B. He doesn’t like French fries.C. He is on a diet.4. What does the man want to learn?A. biotechnologyB. designC. physics5.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A. Shop assistant and customerB. Receptionist and managerC. Boss and secretary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2018重庆高三科研测试语文试题答案重庆高三科研测试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1.(3 分)C【解析】C 项中原文意是追求“免于极端的中间状态”,而不是极端追求。
2.(3 分)A【解析】分配正义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3.(3 分)C【解析】C 项“构建了‘我——特定他人——不特定外在世界’的三维关系”表述错误,原文中为“三维关系的和谐一致”,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4.(3 分)C【解析】C 项,“更多的是对水英姐父亲的不满”理解有误。
我同情他们,但并没有不满。
我是在多年后听到落子曲回忆起的他们,且在文中提到“我们村里穷,穷得小伙子们都娶不上媳妇”,水英姐父亲当年的做法也是情有可原。
5.(1)起到了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作用:第一次引用起到了引入作用,第二次、第三次引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对文章的文采和风格起到了强化作用:三次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采,使文章更具儒家特点和乡曲的豪放优美特点。
(3)起到了印证作用:三次引用的词曲,把南皮落子特有的“乡曲风流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4)营造出了浓浓的情感基调:多次引用,将作者的乡情和乡恋,以及对南皮落子的热爱,浓郁地营造了出来。
(每点1 分,任答三点得满分,共 5 分,意合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结构的分析能力。
对于反复出现的句子,要充分考虑该句子与内容、形式等的关系。
6.标题中“乡曲”指的就是“南皮落子”,“风流”的含义有:①浓郁的风尚习俗。
由“这一带,人们最喜欢的就是逢年过节跑落子,它代表着欢乐、祥和、劳动、爱情”可知。
②自由洒脱、不拘礼数的风物故事。
“落子所表现的内容多是男女爱情和劳动生活”,跑落子中,“年轻小伙子乐意用强健的体魄、洒脱的舞姿,去展示自己的风采,去撩拨心仪姑娘的芳心”,而三民哥和水英姐因落子自由相爱就是证明。
七校高2017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1至5题、第7至9题时,务必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第6题、第10至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重庆市2018届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三次)英语试题英语试题卷共12页,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请考生把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第Ⅰ卷所选答案,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对应题目标号涂黑,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作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对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第I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 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 £ 19. 15B. £ 9. 18C. £ 9. 15答案是C。
1.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bout?A. A fine boatB. The weatherC. Their friend2.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A. In the schoolB. In the parkC. In the cinema3. Why did the man eat so little today?A. He has no appetite.B. He doesn’t like French fries.C. He is on a diet.4. What does the man want to learn?A. biotechnologyB. designC. physics5.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A. Shop assistant and customerB. Receptionist and managerC. Boss and secretary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2018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的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创造了多种社会控制的形式,包括法律、道德、舆论、宗教等,还有社会习俗。
在现代法制国家,法律是根本和基石,依法治国是社会控制的根本方略;除此之外,还有道德。
法律制约和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提升人们的精神。
即便如此,其他各种社会控制形式仍然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早就有“入乡随俗”的说法。
《礼记·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亦作“入境问俗”“入境问禁”。
“入乡随俗”中的“俗”可解为习俗,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认可与遵守的习惯和风俗,是人类生活中最早产生的社会控制形式之一。
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也就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个体在社会中从小到大、随时随地、一举一动都受到他/她所在社会的习俗的熏陶和影响,并自觉不自觉地遵从它。
习俗既是社会控制的力量,也是社会歧见和纠纷的重要原因。
社会中许多矛盾和冲突都是由于习俗冲突,或者说由于某些习俗得不到尊重引起的。
我们不断听到来自国内和国际对中国游客的议论和批评,除去一些在公共场合吸烟、闯红灯、在公共建筑上刻字留名等批评外,更多的是和入乡不能随俗有关。
比如不尊重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嘈杂,在电梯里隔着陌生人和朋友说话,穿宾馆的拖鞋和睡衣上街等。
高2018届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三次)语文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家们现在还不确定智能手机是否会破坏我们的大脑,但他们已经确信智能手机会让人上瘾,而且会导致抑郁。
今时今日,我们无时不刻不被智能手机发出的各种信息干扰。
我们用智能手机的闹钟功能将我们唤醒,不时收到一些电子邮件,屏幕上常常弹出同事或好友发来的消息通知,各种数字助手带着它们特有的毫无感情的声音不时插进来说几句话。
我们似乎认可和乐于接受这样的干扰行为,因为我们想让技术为我们繁忙的生活提供帮助,确保我们不会错过重要的约会和交流。
但是我们的身体却有不同的看法:这些不断出现的提醒将我们的应激激素转化成了行为,让我们要么奋起,要么逃避。
我们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毛孔大张,肌肉收缩。
这种反应原本是为了帮助我们摆脱危险,而不是回复同事的电话或短信。
科学家们在很多年前就知道了一个人们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人类不能真正的一心多用。
这意味着每次我们停下来回复一个新的消息或者收到手机上另一个不同的应用程序发来的通知,我们就会被打断,这种打断会让我们付出代价。
科学家们将这种代价称作“转换成本”。
有时候,从一项任务转换到另一项任务只需十分之一秒。
但是如果我们经常在各种想法、对话和交易之间频繁转换,我们的转换成本就会增加,并且让我们更容易出错。
心理学家大卫·迈耶研究了这个效应,他估计在不同的任务之间转换会消耗掉我们40%效率最高的大脑时间。
内分泌专家罗伯特·鲁斯提格表示,每次转换任务时,我们还会用一定的应激激素皮质醇来刺激自己。
这种转换会让我们的大脑中具有最高阶认知功能的前额叶皮质进入睡眠状态,并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这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化学物质。
换句话说,我们并不能同时做多件事,但我们却一直尝试着这样做,这会给我们造成持久性的压力。
长期的压力会让我们抑郁,于是我们渴望更多的干扰来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从而让这个循环继续下去。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重庆市2018届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三次)语文试题(满分150分,150分钟完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科学家们现在还不确定智能手机是否会破坏我们的大脑,但他们已经确信智能手机会让人上瘾,而且会导致抑郁。
今时今日,我们无时不刻不被智能手机发出的各种信息干扰。
我们用智能手机的闹钟功能将我们唤醒,不时收到一些电子邮件,屏幕上常常弹出同事或好友发来的消息通知,各种数字助手带着它们特有的毫无感情的声音不时插进来说几句话。
我们似乎认可和乐于接受这样的干扰行为,因为我们想让技术为我们繁忙的生活提供帮助,确保我们不会错过重要的约会和交流。
但是我们的身体却有不同的看法:这些不断出现的提醒将我们的应激激素转化成了行为,让我们要么奋起,要么逃避。
我们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毛孔大张,肌肉收缩。
这种反应原本是为了帮助我们摆脱危险,而不是回复同事的电话或短信。
科学家们在很多年前就知道了一个人们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人类不能真正的一心多用。
这意味着每次我们停下来回复一个新的消息或者收到手机上另一个不同的应用程序发来的通知,我们就会被打断,这种打断会让我们付出代价。
科学家们将这种代价称作“转换成本”。
有时候,从一项任务转换到另一项任务只需十分之一秒。
但是如果我们经常在各种想法、对话和交易之间频繁转换,我们的转换成本就会增加,并且让我们更容易出错。
心理学家大卫·迈耶研究了这个效应,他估计在不同的任务之间转换会消耗掉我们40%效率最高的大脑时间。
内分泌专家罗伯特·鲁斯提格表示,每次转换任务时,我们还会用一定的应激激素皮质醇来刺激自己。
这种转换会让我们的大脑中具有最高阶认知功能的前额叶皮质进入睡眠状态,并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这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化学物质。
换句话说,我们并不能同时做多件事,但我们却一直尝试着这样做,这会给我们造成持久性的压力。
长期的压力会让我们抑郁,于是我们渴望更多的干扰来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从而让这个循环继续下去。
我们不是生来就这样生活的。
我们的手机应用程序正在利用我们对安全和社会互动的固有需求。
研究人员开始意识到这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可怕。
89%的大学生报告说他们经常产生手机在震动的幻觉,而86%的民众说他们经常查看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帐户,这让他们感到非常紧张。
鲁斯提格说,我们手机的通知通过建立压力恐惧记忆途径来训练我们的大脑,让大脑处于几乎恒定的压力和恐惧状态。
这种状态意味着我们的前额叶皮质完全失控,并且几乎停止工作。
尽管有这么多令人不安的发现,但是科学家们并没有说享受你最喜欢的手机应用程序是具有破坏性的,出问题的是我们的使用方式。
鲁斯提格表示,他希望通过划定社会可接受的智能手机使用范围来改变这一现状。
如果我们能将智能手机上瘾列为禁忌,就像在公共场合禁止吸烟一样,人们至少需要限制一下使用手机的行为,这可以让他们的大脑休息一下。
鲁斯提格说:“我的希望是,我们的社会能够变成这样一种状态,即不能在公共场合使用手机。
”(选自《科技视界》,有删改)1.下列有关“转换成本”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从一项任务转换到另一项任务,会消耗掉我们40%效率最高的大脑时间。
B.在不同的任务间转换,会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从而使我们易于上瘾。
C.手机通知迫使我们在不同的任务间转换,给大脑造成持久性压力,让大脑长期处于恐惧状态。
D.任务转换使我们大脑中具有最高阶认知功能的前额叶皮质几乎停止工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智能手机发出的各种信息干扰使我们出现了本是帮助我们摆脱危险的身体反应。
B.人类不能真正的一心多用,这是一个经科学证实的结论,只是人们不愿意承认罢了。
C.总是从一项任务转换到另一项任务,这让我们付出更大的代价,因而更容易出错。
D.人们一直尝试同时做多件事,这会让我们抑郁。
于是我们渴望更多干扰,以产生多巴胺来安抚抑郁的情绪,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论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要使用方式恰当,我们就能充分享受智能手机应有程序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B.智能手机时时刻刻发出各种干扰信息,这势必会破坏我们的大脑。
C.通过划定智能手机使用范围可以改变人们对智能手机上瘾的现状。
D.使用智能手机,在各种任务之间不停转换,会导致我们无法进行较高层次的思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考验弗兰克·迈考特每个班都有一个天生就是来考验你的害人精。
他通常坐在最后一排,在那儿,他可以将椅子斜靠在墙上。
你早就对全班同学讲过将椅子斜靠在墙上的危险:孩子们,椅子会滑下来,你们会受伤。
安德鲁知道将椅子斜靠在墙上会让你生气,至少会吸引你的注意力,然后他就能抛出那个吸引女孩眼球的小把戏。
你会说:嘿,安德鲁。
他不慌不忙。
哥们儿,这是摊牌的时候。
女孩们都在看着呢。
教室里一片寂静。
你感觉,这个班级不喜欢安德鲁,而他也知道自己不会得到同情。
他是个脸色苍白的瘦子,一个不合群的人。
但是,全班同学还在看着。
他们可能不喜欢他,但是如果你欺侮他,他们就会反对你,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一把斜靠在墙上的椅子。
安德鲁在等,全班同学在等,椅子趾高气扬地斜靠在墙上。
哦,真想抓住一条腿将他拖下来。
他的脑袋会沿着墙滑下,每个人都会大笑起来。
我转身离开安德鲁。
我不想让他们认为我打退堂鼓了,我知道得采取行动。
安德鲁的脑袋靠在墙上休息。
他给我一个蔑视的微笑。
我不喜欢安德鲁那蓬乱的红发和清秀的相貌。
我不喜欢他矜持的傲慢。
有时候我就一个话题做准备活动,全班同学都理解我的话,我滔滔不绝地讲着。
正沾沾自喜时,我扭头看到了他冷冷的目光。
我不知道是该把他争取过来还是将他彻底摧毁。
脑海里,有个声音告诉我:把它小题大做一番,把它变成一节观察课,假装你事先计划了整个事件。
于是,我说:那么,这儿发生了什么?他们瞪大眼睛。
他们很困惑。
想象一下,你是个报社记者。
几分钟前,你走进这间教室。
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故事?迈克尔大声说:没有故事,只有安德鲁同往常一样是个可恶的家伙。
安德鲁脸上那蔑视的微笑消失了。
我觉得自己让他动起来了,我用不着说什么。
继续这个诱导性问题,让全班同学谴责他。
我会将那微笑永远从他的脸上抹去。
这个小浑蛋,他不会再把椅子斜靠在墙上了。
我扮演着通情达理而又客观的老师的角色。
迈克尔,像那样的评论不会给读者很多信息。
安德鲁的女朋友举起了手。
哦,戴安娜?她对着全班同学说:迈考特先生问我们这儿发生了什么。
我要告诉安德鲁把他的椅子放下来,别再当傻瓜了。
当她走向教室后排,站在安德鲁面前时,我很紧张。
安德鲁,看吧。
你看见了这儿发生的一切。
这是个大班,有三十多个人。
那边的迈考特先生看见你斜靠着椅子坐着。
他让你把椅子放下来,你却笑着坐在那儿。
安德鲁,你在浪费这个班里每个人的时间。
你有毛病呀?来这个教室是让老师教课,而不是让他叫你把椅子放下来,好像你是一年级的小孩,对不对?他还是斜靠着椅子坐着,但是他看着我,好像在说:这儿怎么啦?我应该怎么办?他把椅子向前倾,直到放平。
他站起来,面对戴安娜。
看见了吗?你会永远记得我,戴安娜。
你会忘了这个班,你会忘了这个“叫什么来着”的老师,但是我把椅子斜靠在墙上,老师因此而生气。
这个班里的每一个人都会永远记得我。
对不对,迈考特先生?我真想摘下“通情达理老师”的面具,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听着,你这个小笨蛋,把椅子放下来,要不然我就把你扔出窗外,让你成为鸽子的美餐!你不能那么说。
你知道自己的角色:如果小坏蛋们时不时地让你生气,忍着,哥们儿,忍着。
没有人强迫你从事这个工资过低、悲惨的职业。
你能做些什么?回到工作上来吧。
对全班同学讲话,处理斜靠在墙上的椅子这个问题。
事情还没完,他们正等着。
听着!你们在听吗?他们笑了。
他又来了,又是老一套的“听着!你们在听吗”。
他们在楼道里冲彼此叫喊,模仿着“听着!你们在听吗?”那表明他们喜欢你。
我说:你们看到了发生在教室里的事。
你们看见安德鲁把椅子斜靠在墙上,你们看见当我叫他把椅子放下来时,又发生了什么。
那么,你们就有了写故事的素材,是不是?我们有过冲突,安德鲁与老师,安德鲁与全班同学,安德鲁与他自己。
哦,对,安德鲁与他自己的冲突。
你们都在心里做了笔记,对不对?要不然你们就会说:为什么老师要跟安德鲁和他的椅子这样小题大做?或者,为什么安德鲁那么让人讨厌?如果你们要就此事写份报告,就会有另外一个角度:安德鲁的动机。
只有他知道为什么他要把那椅子斜靠在墙上,而你们有权推测。
在这个班上,我们可以有三十多种猜测。
(以上节选自《教书匠》,有删节)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又不断穿插进人物心理描写,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B.考虑到生计,迫于现实压力,迈考特先生不得不忍受安德鲁的“蔑视的微笑”,妥协退让,结束了与这个班级的学生的对峙局面。
C.小说的结局,表明迈考特成功地应对了这个考验,化解了危机,把安德鲁的挑衅转换成了一次观察课的素材。
D.小说语言通俗口语化,运用了多种人称叙述,其中运用的第一人称叙述,能真实自然地揭示人物心理。
5.从全文内容看,迈考特先生这个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分)6.小说以“考验”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今日头条发布的《平昌冬奥会大数据报告》显示,伴随着冬奥会日程的发展,中国用户对冬奥会的关注度不断攀升,用户对冬奥会的关注热度在武大靖夺冠后达到顶点,逼近了700万热度值。
冬奥会最后一波热潮出现在闭幕式中,当张艺谋执导的“北京8分钟”上演时,不少观众纷纷表示震撼。
中国结、中国龙、凤凰、高速铁路、大飞机、航天器等中国元素陆续展示,反映出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时代风貌,也象征着中国春节当中喜庆的气氛和中国人对世界美好的祝愿。
(摘编自《平昌冬奥会大数据:武大靖夺冠和北京8分钟最受关注》,今日头条) 材料二:7月31日,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花落北京。
在体现我国强大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背后,人们也关心一些民生焦点问题,包括成功申办冬奥之后北京与张家口将如何破解经费、环保、交通、节水以及场馆赛后利用等难题。
问题一:办赛需要多大投入?节俭办赛是北京申奥的一大理念和目标。
根据此次冬奥会财政预算,赛事编制预算约为15.6亿美元,政府补贴占6%;包括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在内的场馆建设预算,约为15.1亿美元,有65%来源于社会投资。
一组数据显示,北京拥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巨大而丰富的“奥运遗产”,冬奥会需要的12个冰上项目场馆,已经有11个是现成的,只需要新建一个场馆——国家速滑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