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成为我国传统的主流学派
- 格式:ppt
- 大小:303.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儒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教材讲述了为儒家思想创立、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陆九渊、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思想,没有从整体上介绍儒家学派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古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有:1、仁爱思想。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
宋明时期,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2、强调整体精神。
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着特殊重要地位。
3、提倡人伦价值。
儒家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和权利,每个人都必须根据要求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夫夫、子子”。
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
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是人生的高层次需求。
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
5、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
儒家认为,为学的目的就是陶冶性情、变化气质,从而达到成圣成贤的目的。
修身、躬行是达到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儒家学派在发展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发展性。
儒学关注人生和社会,不断思考社会、人生出现和面临的新问题,探讨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
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儒学提出“仁”“仁政”。
针对西汉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观点,把儒学发展为新儒学。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挑战了儒学的思想统治地位,朱熹建立了理学,成为思想深刻、体系完备、方法周密的儒学学派。
宋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专制集权强化,王夫致等人倡导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
2、批判性。
儒学强调学术思想必须和现实相结合,力求经世致用,为当时政治经济服务。
孔子、孟子和荀子批判暴政,强调“仁”、仁政、王道,致力于建立理想的社会政治新秩序。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试图限制王权。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概况:1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2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 秦朝,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4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5 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6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7晚清(19世纪末):借孔子的名义,推行维新变法。
8 民国初年:打倒孔家店9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10现代化的传统文化代表“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在此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政治上: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兼并战争,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一)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思想方面:创立儒家思想1)产生背景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思想)②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3)核心内容:(仁、礼、中庸)①他提出“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考点49儒学成为正统【十年真题】1.(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而非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的核心,故选D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描述中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A项;“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与绘画技术无关,排除B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无论在远期还是近期,这种大型佛像的建设没有政治干预是不可能成功的,排除C项。
专题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因素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文化因素“私学勃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阶级关系因素“士”的地位上升,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学术环境宽松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2.特点流派众多,著书立说,提出不同治国济世主张;各派别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4.影响(1)“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
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如中庸(“过犹不及”)、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重亲情等。
(3)“百家争鸣”对后代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道德经》《论语》《韩非子》等经典著作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二、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代表及其主张和评价【图示历史】数字法记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考向一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相同之处1.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这些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为什么儒家思想能成为正统思想,其核⼼及优点是?在中国,对中华⽂化有两种理解⽅式,第⼀种是认为中华⽂化是优秀⽂化。
第⼆种是认为中华⽂化是落后腐朽⽂化。
⽽两种观点都不约⽽同把儒家思想视为中华⽂化核⼼。
认为中华⽂化落后的⼀般都反孔批儒,肯定中华⽂化的却称赞儒家思想。
⾃从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感应”、“⼤⼀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推明孔⽒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后,儒学正是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中国历史长达⼆千多年之久。
它之所以能成为正统思想,是有原因的,⼀是统治者安定天下的需要,⽤思想上的统⼀来进⾏政治上的统⼀,于是弘扬儒学,打压其他学派,这是正统思想存在的必要。
其次是儒学的创始⼈孔⼦喜欢周游各国,⼴收弟⼦,他在游学的时候把儒学的思想传播到全国,使儒学思想深⼊⼈⼼,再者,后来的继承者如孟⼦、董仲舒、⼆程、朱熹等,加进去了⼀些思想,⽐如仁政、春秋⼤⼀统、君权神授、天仁合⼀、禁欲等,这些思想从国家的⼤套上进⼀步束缚了⼈民的思想,使⼈民在思想上逐步认同儒学,最终选择儒学。
儒家思想,由孔⼦创⽴,(孔⼦,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诸⼦百家学说之⼀。
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影响最⼤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全世界都产⽣过深远的影响。
其核⼼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
儒家思想核⼼,就个体⽽⾔,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思想;就社会⽽⾔,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故、⿍新,⽂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价值观的基⽯。
就社会⽽⾔,儒家思想的核⼼是德道;德道思想与王道思想有本质区别。
儒家思想的特别之处⼀、道德精神:“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朝闻道,⼣可死”的精神追求,坚毅的⼈格、积极的⼈⽣态度,尊⽼尚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准则。
儒家思想为何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教授:曹家启2013级岭南学院四班邱临风将我国的思想文化,或者确切点说,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比作一条气势磅礴,滔滔奔流的大河应该是个比较恰当的比喻。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复杂,人口众多,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不同的学说如百花竞放。
然而在几千年的时光里,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却始终如河流虽支流纵横却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到如今仍然有着无穷的生命力。
而这条河流的主流,正是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思想,其思想不仅渗透进了千百年国人的言行思想中,甚至对整个民族造成了巨大影响。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原因,使得儒家学说在众多学派的学说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一、迎合了需求思想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以经济基础为依托。
思想文化不能是空中花园,一种思想文化要得到发展,必须有经济、政治等条件的支持。
迎合需求,是儒家思想能够不断发展并成为主流思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从最直接最表面的层次而言,儒家学说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求。
百家争鸣时期,儒、道、。
各个学派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而此时儒家的学说并不被统治者青睐,儒家处处碰壁屡受挫折。
究其原因,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国之间征战不休,霸权争夺愈演愈烈,统治者需要的是一种强有力的思想,一种可以帮助其迅速称霸的思想。
因此,宣扬“仁”的儒家思想并不被看重,而尚武的法家,兵家思想更受青睐。
而及至西汉建立,封建制度更为稳固,社会稳定,国家大一统,此时统治者需要的是一种可以可以维护其专制统治的思想。
而儒家学说,宣扬社会的秩序,宣扬尊卑有序,要求人们恪守礼制、君臣之道,正好迎合了统治者“维稳”的需求。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的意愿对一种思想的生存发展的影响无疑是极为重大的,在汉武帝的大力推广下,儒家学说登上西汉正统思想的地位,成为官方文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无疑是对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的一大推动。
自西汉后,中国社会虽然几经动荡,但是大一统的局面依然得到很好的保持,“维持社会稳定”成为各朝各代专制政府的一个重要需求。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是一种关于道德伦理、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学说体系。
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社会动荡不安,思想家们开始思量如何解决社会问题。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2. 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和衰落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学经历了一段发展和衰落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实行了法家思想,儒学受到了压制。
然而,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建立,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的机会。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学,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广泛传播。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也是儒学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浮现了许多重要的儒学家,如王充、郭象等。
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4. 唐宋时期:儒学的复兴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儒学的复兴时期。
儒学成为了官方的正统思想,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儒学成为了士人的必修科目。
此时的儒学家有韩愈、欧阳修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儒学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5. 明清时期:儒学的变革与挑战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儒学也面临着变革和挑战。
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科学思想的兴起,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然而,儒学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许多儒学家致力于对儒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如王夫之、顾炎武等。
6. 现代儒学:儒学的传承与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儒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儒学家们致力于将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索儒学在当代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题目:为什么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组员:汤欣慧黄嘉铃俞丽云温小怡系别:文化传播系专业:广告学班级:广告0901目录一、儒学文化的主流地位 (3)二、为什么儒学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3)(一)儒学人学思想与现代人的发展 (3)(二)儒学伦理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 (4)1、儒家伦理思想的宗法基础 (4)2、儒家伦理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契合和优化 (5)(三)儒家道德观念与现代道德建设 (5)(四)儒家法律思想及现代观对照 (5)三、结论 (6)参考文献 (7)一、儒学文化的主流地位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加以发扬光大,后经董仲舒和朱熹等人不断扩展、充实,被汉朝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奉为正宗学派的一种学术和统治理念。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
两千多年来,经过历代思想家的传承、丰富和发展,儒家文化兼容国学中各个文化学派之所长,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
《中庸》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可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中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是指参与天地化育万物的活动。
孔子提倡学以致用,其弟子子夏更提出“学而优则仕”,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荀子也曾谓:“君子博学而谋,修身端行。
”这些儒学思想不仅体现了经世致用、入世重行的人生观,而且展示儒家求道、乐道的精神面貌。
在儒家文化中,强调力行意识,倡导积极入世是一项重要内容。
可以说,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儒家精神正赖此支撑。
由此可见,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是历史趋势的必然和其经世致用的精神面貌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将从儒家文化思想的人学、伦理、道德、法律和经济五大方面对其共同的作用加以论述。
中国儒学的现代发展中国是儒学的发源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秦汉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思想。
但在现代社会,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文化的多元化以及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儒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儒学的现代发展。
一、传统与现代——儒家思想的价值回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学派,儒学素有先民伦理和社会道德的思想传承,其具有的理性思维、实践经验和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当前中国,面临着社会快速变革、价值观念多元化和道德失范的困境。
儒家思想所贡献的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当前中国开展的关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文化领域中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日益被世界范围内所认识和接受。
二、哲学与人文——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家思想不仅仅只是关于礼仪和道德教化,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和方法。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无论是科学文化的学术研究,还是个人生命关怀的追求,儒家思想都有其独特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特别是在当今的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儒家思想对于修身养性、人际交往、社会治理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参考价值。
儒学的“诚信”、“孝行”、“仁爱”等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对于文化的多元化、民族的交流和和谐共处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创新与变革——儒学的现代转型尽管儒学传统的学术体系具有多个世纪的历史,但如何将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系与现代的知识体系相结合,推动儒学的现代化,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儒学研究机构在探索儒学现代转型的进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变革。
包括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重构,推进儒家思想的外向性发展,加强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与交流,彰显文化自信和自主性,增强儒学的实践功能和社会效益等。
这些变革不仅为儒学的现代价值、现代意义的彰显提供了更多实践路径,而且为儒学学说的进一步创新和拓展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对xx文化的影响如何?原因:(1)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
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儒学的主要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者维护其统治。
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
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4)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影响: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旧存在并不利于中心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心集权构成威逼;③经济:土地兼并严峻,阶级冲突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见,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取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其建议得到接受。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心集权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见;②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主动可取和须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须要的主见。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见充溢了唯心的色调,但是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日祖国统一的须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许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的确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日中国减轻农夫负担有确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须要区分对待。
今日,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见。
儒家文化为何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对于中国人来说,儒家文化其实已经不是一种在争鸣中发展的哲学理论形态,它更应该是整个华夏民族的一种生存态度和方式,是在岁月在蒋中积淀下来的祖辈记忆和原始认识。
当然,这个“原始”并非指人类发生之初由劳动经验累积所叠起的对整个宇宙世界的认识,而是指由黄河流水冲刷出来的中华民族在社会人际生活中凝聚的智慧体悟。
千载百世的华夏文明,在儒家文化的引领下无意识地踏步着自己的征程轨迹,走着一条集体选择的道路。
在二千五百年前,一个身影走人了这古老的文明国度,影影绰绰之间,他餐风露宿,奔走六国宣扬自己的主张,却尝尽世间的冷淡凄苦,最后郁郁而终。
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在其身后的千年中华文明,将在他那瘦弱的身影中得到无限扩大延长,儒家哲思之门,将由他这里旬然中开,直到现在……割据混战、戈戟亮影的春秋战国时期,沙场以堆积的白骨无情地演绎了所谓胜者为王的社会逻辑,另一方面,中华思想史上又惊喜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唯美思想局面。
战争的延续成为文明融合的一种激烈方式,在这纷乱的政治时期,君主们对一种能够支撑自己国家走向千秋万世的理论主张的强烈期盼促使当时文人幕客们的政治思维有了深刻性与广阔性的高度提升。
作为“百家”中的一家,当时的儒学其实屡屡遭遇到挫败尴尬,孔子一句:“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让千年以后的我们仍感到那股揪心的苦闷疼痛。
但后来儒学又何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主流意识的呢?我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片面的逻辑推理问题,从深层次而言,它是由我们民族的心理特征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形态来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农业主导型国家,对天地的依赖使中华民族在传统社会意识中天然就存在着一种对生命和宇宙的尊重情感。
正如《周易》中所倡导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古人的言辞行止中已经得到最突出的显现。
对于他们而言,天与地是自我生存的基点,尊天敬地,厚爱万物的思想已经在他们的内心形成简素雏形,或者说其实是一种潜在的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反封建的斗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也产生了几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影响我国。
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都形成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纵向线索梳理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政治上王室衰微,封建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
文化上,“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聚徒讲学之风大盛,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诸子百家”出现。
代表及其影响:诸子百家的代表,主要包括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翟和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变革的进一步发展。
它还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开创了思辩、讨论的学术风气,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政治主张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礼(周礼)约束自己。
战国时儒学初步发展。
孟子思想主要内容是“兴王道”,行“仁政”,倡言“民贵君轻”。
荀子则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民众的作用。
先秦儒学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和学派,太重伦理亲情,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现实,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亲睐,甚至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受到毁灭性打击。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学说;依据天人感应说,揉合法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理论;依据“阳尊阴卑”思想,提出将封建等级制度神圣化的“三纲五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