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文化论坛纪要0812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12
五谷有关的文化
五谷是指稻、麦、稷、豆、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
五谷不仅是人们的主食,也代表了粮食文化、农耕文化、社会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中国人来说,五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在古代社会中,五谷受到了极高的尊重。
五谷的种植、收割以及保存都需要特别的仪式和祭祀,这些都是五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谷文化还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密切相关。
在古代社会中,五谷是统治阶级的重要财富来源,因此,五谷文化也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大力宣传和推广。
同时,五谷也被视为社会的基础,因此,在古代社会中,五谷文化也被用来宣传“天命”、“天道”等思想,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除此之外,五谷文化还涉及到节日文化、民间文化、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
比如说,农历的每个节气都与五谷有关,如“小满”、“大暑”等节气都有相应的五谷习俗。
在中国的民间文化中,五谷也有着非常丰富的象征意义,如稻草人、谷仓等。
此外,五谷文化还与中国的古代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中国的书画艺术中常常出现五谷的描绘。
综上所述,五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如农耕文化、社会文化、节日文化、艺术文化等。
五谷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仅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还可以为
我们的现代生活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中国古代的“五穀”之变辛世彪依然依据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史话》两本小书,将中国古代的“五穀”之变及学者的相关观点整理出来。
1. 上古时期的“五穀”实际上包括六种作物:黍、稷(禾、粟、秫)、菽、麦、稻、麻。
汉代人对于五穀的不同解释,无非是有稻无稻,有麻无麻,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差异,因为稻最初产于南方,麻在秦汉时期已经不作为粮食了。
2. 上古时期南方为稻作区,北方为粟作区,南北农业文明起源都很早,可推到距今7000年前。
黍、稷、稻、菽(豆)、麻,都是原产于中国的作物,只有麦是外来的,因此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八大起源中心之首。
3. 稻作包括旱稻、水稻。
李根蟠等人认为,农业起源于山地,因此应该是先有旱稻,后有水稻。
稻,北方称大米,与小米相对。
分旱稻与水稻,又各有黏与不黏之分,种类繁多。
最主要的分别是籼稻、粳稻和糯稻。
一直是中国南方的主粮。
4. 粟作包括黍与稷,原产于中国。
粟的野生祖先是狗尾草,古书称“莠”(yŏu);黍的野生祖先是野黍,古书上称“黍卑”(bĭ)或“稂”(láng)。
稷就是粟,俗称穀子,脱壳后叫小米,传统的禾也指粟,产量较高,是古代的主粮。
粟之黏者称为秫(shú),不黏者称为粟,故秫有“黏小米、黏粟、糯粟、黄粟”等称呼,但也有人认为黏粟即酿酒用的高粱。
粟有青、赤、黄、白、黑等多种颜色,名称亦多。
(辛按:有人说秫指高粱。
但《说文》明说:“秫,稷之黏者。
”)黍(shǔ)脱壳后俗称黄米,比小米稍大。
黍之不黏者称为穄(jì)或糜子(méizi),黏者叫黍子,在山西方言中分得很清楚(参看博文:山西方言中的糜子和黍子)。
黍的穗子像稻子,产量较低。
[辛按:陈文华《农业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却认为稷与黍同类,而与粟不同。
]5. 麦包括小麦与大麦,小麦叫麦(来),大麦叫牟(móu)。
原产于西亚,至迟周代已进入中国北方,应该是羌族通过新疆、河湟一带传入的。
五谷赋
五谷帝仙,神农德广,教民稼穑(se四声),代代茁壮。
孔丘一语,五谷刊入史册;黄帝著经,五谷呈于庙堂。
悠悠乎,司马迁“史记”谷类五种;泱泱乎,李时珍“本草”又添多样。
圣人本善,体恤“民以食为天”;先贤德高,告诫谷以良为尚。
细说五谷,丰登为望,幸福生活,健康至上。
春花烂漫,采遍天地精气,必当生机勃然;秋实累累,纳足日月光泽,岂不平衡成长?君不闻,天南地北本色被追捧;君不见,五湖四海自然成时尚!
光阴荏苒,日月流光,今之时代,有燕之坊,关爱生命,崇尚健康。
精撷九州五谷,奉献八方杂粮,恪守良心事业,堪称一代德商!
一物一世界,谷中有乾坤。
古人云,燕衔五谷呈吉祥,君切记,爱洒万家燕之坊!
公元贰零壹壹年秋月以记。
五谷的历史典故古时候,人们群居在一起,靠打猎为生。
后来,人渐渐多了,食物慢慢少了,人们因打不到充分的猎物经常挨饿。
那时候,一个名叫稷的青年人,望着面黄肌瘦的父老兄弟,心里特别难受。
他是个有心计的`人,把树上结的、地里长的,都放在自己嘴里尝一尝,品一品,给大伙找着了许多水果和蔬菜。
但这些东西都是应时而生,不宜贮存,难当主食。
于是,稷下了决心,要走遍九州,尝尽天下全部的草木果籽,为大伙找到能做主食的东西。
那是的首领是“女娲圣母”,稷把他的打算给女娲说了,女娲特别兴奋,把她束发的红头绳解下来送给稷,让稷做鞭去鞭打草木,开路找粮种,还让她的五个儿子给稷做侍从。
女娲圣母的五个儿子叫稻、黍、麦、菽、麻。
临行时,女娲圣母拿出五条颜色不同的袋子,把白、黄、红、绿、黑袋子分给了五个儿子,对他们说:“稷立志要走遍天下,为大伙查找粮种,你们跟着他去吧!”稷领着稻、黍、麦、菽、麻出发了。
他举着绳鞭在前面开路,稻、黍、麦、菽、麻身背五色袋子在后面跟着。
稷不管见到什么草籽都要捋下来在嘴里嚼一嚼,品品尝道,对那些长的饱满的,品的更细。
他觉得好吃的,就让兄弟五人去采集,按品种颜色分别装在五条袋子里。
他们走游四方,选采草籽,五条袋子都装满了。
这天,他们正走着,突然看见一座险山上有一种高杆红穂草籽。
山陡上不去,便砍倒树木搭架而上。
他们站在山顶上,四下眺望,天地无边,群山起伏,连绵不断。
俯视山下,只见有五条山谷,山泉涌流,土肥草绿,真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稷望了望那五条山谷,看着装满草籽的五色袋子,说:“要使人们永久不挨饿,单靠采集野粮是不够的,需要学会耕种。
现在这座山下有五条山谷,土肥水足,你们可各选一条山谷,把你们袋子里的种子种下,细心管理,细心观测,总结阅历,这样我们才会永久不挨饿。
”稷说罢,五个侍从各选一条山谷,在临水的地方砍草开荒,下种,干了起来。
稷住在山顶上,也开了一片荒,把高杆红穂的草籽种下。
他一面管理自己种的庄稼,一面知道五个侍从耕作。
五谷的由来读后感20字
摘要:
1.全文概述
2.五谷由来的历史背景
3.五谷的重要性
4.读后感悟
5.总结
正文:
【全文概述】
我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五谷作为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代表,一直以来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日阅读了一篇关于五谷由来的文章,深入了解到了五谷的前世今生,不禁感慨万千。
【五谷由来的历史背景】
五谷,指的是稻、黍、稷、麦、菽这五种农作物。
早在上古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种植五谷。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五谷逐渐成为了我国农业文化的象征。
五谷的由来,见证了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五谷的重要性】
五谷不仅是人们的食物来源,更是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发展的基石。
五谷的丰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将粮食生产作为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
五谷的种植技术不断改进,推动了我国农业的繁荣发展。
【读后感悟】
阅读五谷由来的文章,使我深刻认识到五谷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五谷的生长离不开辛勤劳作的农民,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丰富的粮食,养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五谷的故事,也是一部生动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总结】
五谷的由来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勤劳的故事,它见证了我国农耕文明的辉煌。
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五谷粮食,传承和发扬五谷文化,让五谷继续为我们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同时,也要学会感恩,向辛勤劳作的农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谷的历史文化意义五谷,指的是大米、小麦、玉米、谷子和高粱这五种主要的农作物。
作为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五谷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不仅供给了人们的生活所需,还承载了丰富的意义和象征。
一、丰富的营养价值五谷作为主要的农作物,拥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其中大米和小麦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
玉米、谷子和高粱则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B群和微量元素,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五谷的日常摄入,可以为人们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保障身体的健康发展,是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耕文化的象征五谷在中国农耕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国家,农业文明深深烙印在民族文化中。
五谷的生长季节和农作物的收获期成为古人的重大节日,如春节的元宵节、冬至的腊八节,都与五谷的丰收息息相关。
在古代的礼仪文化中,五谷也被赋予了尊贵的地位。
五谷神是古人崇拜的对象,在丰收的季节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感谢五谷的馈赠。
五谷还常被用作祭祀、祈福等仪式中的供品,体现了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美好的文化象征五谷不仅在农业文明中承载着重要的意义,还在中国的文化衍生中成为美好的象征。
比如,“稻香村”的稻谷代表着丰收与幸福,成为了人们向往的乡村景象。
而谷子则是中国的书信文化中常用的意象,比如“隔着千山万水,给您捎来一句问候,关心与深情似谷粒般珍贵”,谷子象征着沟通之情,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意。
古代文人墨客也对五谷寄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
他们以五谷为灵感,创作了许多诗歌、词曲和绘画作品,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对家国的感激。
五谷成为了他们艺术创作中的重要题材,也扩展了五谷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五谷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米饭、面食、粥等主食离不开五谷的参与,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风味还是现代的饮食创新,五谷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丰富美味的享受。
五谷的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称粮食作物为谷,有三谷、五谷、六谷和百谷之说。
我们经常说五谷杂粮,那么五谷究竟指的是哪五种呢?
五谷在古代有很多种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
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现在五谷一般指的是麦子、玉米、稻谷、大豆、薯类。
五谷还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代表,象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常识之五谷
五谷文化举足轻重,可谓人类文明之起源。
据权威资料显示,人类在数十万年前的石器上观察到高粱的痕迹,说明五谷孕育了人类十多万年。
稻,即水稻,脱壳加工而成的大米今天为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提供食物。
水稻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中国的水稻栽培史可以上溯到1万多年前。
麦,包括了大麦、小麦,小麦是五谷中唯一起源地并非中国的谷物品种。
目前的研究认为小麦是在距今9600~9000年间被西亚地区古代先民驯化出来。
黍,即黄米,颜色和小米相近,但是黍并非是小米,体积上也比
小米稍大。
黍原产于我国,在原始农业时期已经驯化栽培,因其生产期短、耐旱,竞争力强,种植最早,是古代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稷又称“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黄色的小米。
小米原产于中国,小米的祖先是一种狗尾草。
在原始农业时期,因小米能适应贫瘠的土壤优先得到驯化。
菽是豆类的总称,一般而言,菽是指“大豆”。
大豆起源于中国,但究竟是起源于黄淮流域,还是东北亦或者南方沿海,目前尚无定论。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种谷物。
所指不一。
《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 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 赵歧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大招》:“五谷六仞。
” 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
”《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
” 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苏悉地羯罗经》卷中:“五谷谓大麦、小麦、稻谷、大豆、胡麻。
”后以五谷为谷物的通称,不一定限于五种。
五谷粮食画:五谷粮食画是以各类植物种子和五谷杂粮为本体,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利用其它附料粘贴而成的山水、人物、花鸟、卡通、抽象等形象的画面,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图画。
每幅五谷粮食画都要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采用永久保存技术,可将作品长期保存和收藏。
五谷粮食画起于唐,盛于清,清代时曾是重庆府敬献皇帝之贡品。
大焱五谷粮食画是唐大焱老师五代传承工艺,唐大焱是重庆五谷粮食画传承人。
高粱高粱味甘性温,有健脾益胃的作用。
小儿消化不良,可取高粱入锅炒香,去壳磨粉,每次取2至3克调服。
但高粱性温,含有具收敛止泻作用的鞣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黄豆黄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脾胃虚弱者宜常吃。
用黄豆制成的各种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具有药性:豆腐可宽中益气、清热散血,尤其适宜痰热咳喘、伤风外感、咽喉肿痛者食用。
苡米苡米又叫薏米,其所含蛋白质远比米、面高,易消化吸收,对减轻胃肠负担、增强体质有益。
中医认为,苡米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作用。
关于写认识五谷的作文400字Agriculture has been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数千年。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agriculture is the cultivation and consumptionof grains. 农业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粮食的种植和消费。
Grains, also known as cereals, are the seeds of grasses that are cultivated for food. 谷物,也称为谷类,是种植用于食物的草的种子。
Wheat, rice, corn, barley, and millet are some of the most well-known grains. 小麦、稻米、玉米、大麦和小米是一些最著名的谷物。
As a staple food, grains are a vital source of nutrition for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作为主食,谷物是世界各地人们重要的营养来源。
They are rich in carbohydrates, which provide the body with energy, and also contain essential vitamins and minerals. 它们富含碳水化合物,为身体提供能量,并且含有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In addition, grains are a crucial part of traditional diets and cultural celebrations in many societies. 此外,谷物是许多社会传统饮食和文化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養生文化,瞄準五榖雜糧米一直是東方人的主食,古籍記載,「神農時代」,米胚芽利用率百分之百,平均壽命320歲;「黃帝時代」,米胚芽利用率25 %,平均壽命160歲;「科學時代」,吃白米飯,米胚芽利用率幾近零,平均壽命不到80歲。
隨著科技的進步,食物越來越精緻,可是相對的,一些慢性疾病也跟著流行;最近全球已掀起「米食文化」的營養新革命,連速食文化發源的美國,在最新的每日營養金字塔中,也首度加入「全穀食物」,並且建議每餐食用,台灣新的米食文化不是鼓勵吃純澱粉類的精緻白米,而是多吃糙米、胚牙米、全麥麵包等五穀雜糧類。
何謂「五穀雜糧」我國古代的文獻中對於五穀分類的解釋有許多,一般來說,五穀是「稻、黍、稷、麥、菽」,從字面上來看好像並不能和食物作直接的聯想,但其實它們都是常見的穀食。
稻指的是稻米、糙米,黍指的是黃米或玉米,稷指的是小米,麥指的是小麥、大麥、蕎麥、燕麥等麥類,菽指的就是一般的豆類例如紅豆、綠豆、大豆等的豆類,雜糧指的是除了水稻、小麥以外的雜食,例如南瓜子、核桃、薏仁等。
為什麼全穀類的營養價值比白米高現代人愛吃精製食物,如米或麵粉,而精製食物雖然美味,但在其製造過程中也將原本存在於胚芽、麥麩中的營養價值去除了。
在白米輾製過程中保留麩皮及胚芽的穀類稱為全穀類,包括了糙米、全麥、燕麥等,一顆收成的穀類可分為3個部分:種皮(麩皮)、胚芽及胚乳,糙米是穀類去除了外殼,保存內層麩皮、胚芽及胚乳;胚芽米則保留了胚芽及胚乳;白米則是將麩皮及胚芽全部去除,只留下最內層的胚乳。
在營養學方面,穀類中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質及油脂(胚芽油)大都存在於麩皮及胚芽中,胚乳除了澱粉及少量的蛋白質,其他營養素含量少。
全穀類的營養價值1. 飯、麵食及穀類等五穀根莖類是每日營養的基礎,約占食物比例中的50~60%,也是熱量的來源2. 全穀類的膳食纖維含量高,膳食纖維是指食物中不能被人體腸道內的消化酵素所分解的多醣類及木質素,通常存在於植物中,可分為兩類。
五谷读了下面的文章,您也许会为历史上少数民族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的贡献而惊叹、激动、自豪。
这正是我们开设《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话》栏目的缘由。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在我们渴望科教兴国的今天,我们同样渴望在这个小小的栏目里,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有令人骄傲的过去,同样也应该拥有充满希望的未来。
农耕文化内部最初可分为粟作文化和稻作文化两大系统。
稻作文化随历史发展而日益兴旺,粟作农业则日渐衰微。
而稻作文化中的稻、麦、豆已成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
令人惊叹的是——这三种作物的驯化或引种,基本上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贡献。
粟、黍、稻、麦、菽习称五谷,是中国栽培作物的代表,也是农业生产的核心。
这些粮食作物中,粟、黍很可能是由黄河流域华夏先民首先开始种植的。
而水稻的种植却是南方百越民族的发明;大豆的驯化则是东北民族的功劳;麦是西域民族引种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大国,在农耕文化内部最初可以分为粟作文化和稻作文化两大系统。
稻作农业日益兴旺,目前种植面积达5亿亩,占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产量占45%。
而粟作农业日渐衰微,逐渐被麦、豆作农业所取代。
稻、麦、豆已成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
令人惊叹的是——这三种作物的驯化或引种,基本上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贡献。
稻·百越民族先民种稻不但在中国最早,在世界上也属首创·百越民族先民种稻不但在我国国内最早,在世界上也属首创。
前苏联著名遗传学家瓦维洛夫肯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却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并从印度传入我国。
日本学者加藤将灿稻命名为印度型、粳稻命名为日本型,成为国际上流行的称呼。
但是浙江河姆渡遗址的发掘和西南地区大量野生稻的存在,使国内外学者不得不改变看法。
日本民族学家佐佐木高明等根据我国西南、东南和日本植被与文化的类似性,提出了照叶树林文化传播带假说。
他们认为不仅日本的稻作栽培技术,而且其它许多文化习俗都来自中国西南的“半月弧”。
渡部忠世的《稻作之路》具体探讨了我国西南与日本以水稻为中心的物质文化传承。
HUA XI SHI农作物种植业的发展是中国早期文明发达的物质基础,我国是禾本科多种栽培作物的起源中心之一。
我国自古以来就说“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的说法,目前被多数学者接受的五谷是稻、黍、稷、粱、麦,而六谷则比五谷多了一种“菰”米。
1.稻Oryza sativa古称稻、稌,稻属,一年生或多年生水生草本。
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全世界90%以上的稻米产于亚洲,中国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
约一万年前,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原住民们发现,种植并驯化了它;考古发现,七千年以前华南、华中就已经大面积栽培稻米。
稻米的分布由南而北,最迟在《诗经》时代,华北也有了稻的种植,最终扩展到北纬五十度以北的黑龙江流域。
稻是我国古代祭礼中的主要祭品。
《楚辞》中的祭品琳琅满目,有稻、粱、麦等,但以稻为首,说明当时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楚地,稻是百姓最重要的主粮,食用和酿酒都用它。
顺便一提,水稻极容易富集重金属,解决这一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2.粟Setaria italica四体勤,五谷分——《楚辞》中的禾本科作物广东/邹春萍ZHAO HUA古称粟、粱、黄粱,今又名小米、谷子。
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
粟广泛栽培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和热带,我国黄河中上游为主要栽培区,其他地区也有少量栽种。
我国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六千年前华北地区已经有相当规模的种植。
自神农时代起,粟就是皇帝躬耕仪式所用的五谷之一,是古人赖以维生的禾本作物。
粟在古代也是粮食的泛称,如“不食周粟”的“粟”;古代官员的俸禄以粟的量来计数,因此“粟”也指劳动报酬。
经过长期栽培,粟已经发展出许多变异类型和品种,中国近代可辨识的品种已经有1500个以上,粗略可分为“粱”和“粟”两大类。
果穗较大、谷粒粗、米粒较黏的为“粱”,果穗较小、谷粒细、米粒不黏的为“粟”。
3.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古称来、麦、穱,一年或越年生草本。
小麦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产量约占世界粮食总量的三分之一。
龙源期刊网
“五谷”和“六畜”各指什么
作者:侯玉文甫白
来源:《甘肃教育》2013年第13期
“五谷”是粮食作物的统称。
“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解释却有不同,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
这二种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稻麻的有无,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种,“百谷”“六谷”和“九谷”说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而各地的作物种类又存在差异所致。
“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
因此,笼统地说来,五谷指的就是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唐宋以后,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居绝对优势,大、小麦、黍、稷等作物合在一起,只占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
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马铃薯相继传入中国,并成为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是指稻谷、麦子、高粱、大豆、玉米,而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也泛指粮食作物。
据《左传》记载,“六畜”为马、牛、羊、豕(猪)、犬、鸡六种。
据《周礼·天官·膳夫》记载,这六种动物又称“六牲”,又称之为“六膳”。
古人分类不明确,六畜中的鸡实为家禽。
以后,“六畜”泛指各种家禽、家畜,“六畜兴旺”指养殖业发达。
除马以外,又称为“五牲”,可作祭品。
收麦是天大的事讨论记录
1、收麦是天大的事
收麦是一项天大的事,对早期农耕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收获是农业生
产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全部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收获丰收的效果决
定了农业生产的成败,也决定着农民的生计。
因此,古人把麦收当作一件
大事,把它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首先,收麦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劳动,它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古代技术水平的限制,农民仅能用双手与自然斗争,麦收是重要的体
力劳动,古人以收麦为比较重要的农业活动,并用收麦来衡量农业生产的
效率。
由此,收麦对农民来说也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其次,收麦是一项有礼仪意义的传统习俗。
在古代,收麦的仪式,是
一项重大的仪式,不仅伴随着对收获的感恩,而且赋予了收获的意义,以
报答社会对农业的支持。
收麦前,农民们还会祭拜神明,以示对神的感激,以保佑今年的收成,古人将收取麦粒与收取宝物提及并列,以示它的重要性。
再次,收麦是一项传承文化的行为,它也是古人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收麦不仅表明古人对劳动、生活、宗教的尊重,而且是古人表达对传统文
化的热爱的一种方式。
因此,收麦也被赋予了文化意义。
总之,收麦是一项天大的事,它从经济、仪式和文化三方面具有重要
的意义。
所谓的“五谷不分”是指哪五种谷子
导语: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人们看不起那些养尊处优,不知生活劳苦的人,认为他们连“五谷”也无法分清。
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五谷”分别是哪五种吧!
“谷(穀)”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如稻、稷、黍等。
“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汉代之前认为是稻、黍、稷、麦、菽(豆),汉代之后认为是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现在所谓“五谷”,实际只是粮食作物的总名称,或者泛指粮食作物了。
古时还有“六谷”之说,指稻、黍、稷、粱、麦、苽六种农作物。
《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
”郑玄注引郑众曰:“六谷:稌、黍、稷、粱、麦、苽。
”稌即稻,苽即菰米。
“全国五谷文化高层研讨会”会议纪要会议名称:全国五谷文化高层研讨会会议时间:2012年7月31日-8月2日会议地点: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新蔚州宾馆主办单位: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省社科联、河北省文化厅、张家口市农科院、河北省蔚县人民政府参加人员: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群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河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董经纬、河北省社科联常务副主席曹保刚、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建华、张家口市委副书记吴立芳、市人大副主任张世林、副市长杨玉成、蔚县县委书记王志军以及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部分岗位科学家等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一百多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院长(综合研究室主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王慧军教授主持。
一、会议主题与内容1、会议主题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围绕五谷杂粮的文化内涵、产业外延、文化与产业的对接进行研讨。
与会者一致认为,全国首届五谷文化研讨会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研究东方原始农业起源,加快五谷资源开发,推进五谷种植和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重构我国健康食品体系,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2、会议内容河北蔚县是东方人类的发源地,现有文化遗址存点1610余处,是全国五谷种植最全的县,文化产业在蔚县经济总量中已占到6%。
为了使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能够对五谷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会议首先安排参会代表从历史、人文、产业等方面参观了蔚县博物馆、常平仓博物馆、谷子生产基地、张家口罗川蔚州贡米公司、暖泉镇西古堡、泥河湾人类文化遗址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一条街。
开幕式上,蔚县县委书记王志军致欢迎词,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曹保刚宣读了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刘永瑞的贺信,河北省委农工部长董经纬、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建华、张家口市政府副市长杨玉成分别讲话。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中国农史学会副理事长曹幸穗、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理研究所吕厚远、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谭斌博士、南京农业大学何红中博士分别从六个方面做了专题报告。
专家们报告深受与会代表的欢迎,大家风范给代表们留下深刻印象。
报告结束后,各位专家又对五谷文化、粟文化,以及粟文化与谷子糜子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热了讨论,座谈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最后,国家谷子糜子综合研究主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王慧军教授做了总结讲话。
河北省委农工部长董经纬认为,“五谷文化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
研究五谷文化上承历史、下启未来,很有意义。
本次研讨会填补了粮文化的空白”。
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建华指出,这次会议必定对五谷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添上一笔浓墨重彩,是一个文化拓展的新领域,是一个起点。
张家口社科联主席黄莺从历史、现实、文化三方面指出了会议的意义。
从精神层面,五谷代表东方,和中华民族开放、浑厚、自强向上的人文精神相契合。
张家口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蔚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就现实意义而言,当前患“三高”等富贵病的人越来越多,通过五谷饮食膳食结构调正,返璞归真,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她认为本次会议应载入史册。
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刘永瑞在贺信中指出,“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代,五谷仅仅是解决国民温饱的手段,五谷文化的研究和弘扬难以提上日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五谷在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建设精神文明方面的功能日益凸显。
对于五谷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非常有必要深入挖掘、大力宣传,这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又是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农民日报主任记者李亚玲表示,采访其它农作物体系时,都是偏重新技术,而本次会议,谷子糜子体系将文化、产业相结合,形式新颖,意义深远。
二、专题报告安排了6个专题报告,分别是:1、刘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五谷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从我国农业的发展、谷子的重要作用以及谷子今后如何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并对未来五谷文化的发展提出五点建议:创造需求、培育市场;打造品牌、唯我独优;品质为主、安全为本;文化引领、重构饮食;创造四、五、六产业。
2、吕厚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做了题为“粟黍农业起源的微体化石证据”的报告。
一是报告了课题组运用植硅体方法对河北磁山粟黍灰化物的鉴定过程及鉴定结果,二是国际学术界对小麦起源与传播的争议及新证据,三是对青海喇家遗址发现的小米面条的鉴定。
3、刁现民(国家谷子糜子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谷子糜子与中华原始农业起源》。
首先介绍了谷子糜子起源的考古研究发现,接着从形态遗传学方面介绍了对谷子起源的研究进展,最后讲了粟文化与杂粮产业发展问题。
4、谭斌(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员)做了题为“传统五谷文化与现代杂粮加工产业”的报告。
从五谷文化的发展与精髓、国际国内对谷物(全谷物)营养与健康认知前沿及进展、五谷食品发展面临的新需求与新挑战、现代杂粮加工产业发展的前景四个方面来讲。
5、曹幸穗(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五谷”文化的源与流》,主要从农业的起源、“五谷”的演替、作物育种的肇启、粟育种的成就和谷物新品种的命名这几方面进行分析。
6、何红中(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粟符号考察及其对谷子产业发展的启示》。
报告围绕粟文化的内涵、耕作栽培方式、宗庙祭祀、民间风俗、诗歌咏颂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粟(含黍)文化有待于进一步的全方位、多角度研究和探讨。
三、观点摘编(一)粟黍与农业的起源一般认为,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粟黍是中国北方最早栽培的农作物,是小麦、水稻在该区传播以前最重要的食物。
然而,中国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这一贡献并未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可信的科学证据。
中国科学院的吕厚远课题组运用植硅体方法对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的灰化物进行鉴定,表明中国北方黍的驯化可以早到距今 1万年左右, 而粟则晚到距今 8700 年以后,从而证明了中国的原始农业起源和两河流域文化一样重要。
他们还对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发现的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面条进行鉴定,认定为小米面条,从而为中国人赢得了面条的发明权。
在谷子起源上,国际学术界流行三个学说:中国(东亚)起源说、欧洲起源说、南亚起源说。
国家谷子糜子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指出,一个作物从什么地方起源,应该有多方面证据,包括考古、文化、野生种、遗传多样性、原始类型等等。
中国这几方面的证据基本都有,因此可能是真正的起源中心,南亚等其它地区可能是次生中心。
但这还需要从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继续寻找证据。
现有的多数研究材料零散,代表性差,不能涵盖世界各地的工作。
为解决这一问题,刁现民等正和印度、剑桥大学等地学者合作,利用不同实验室之间的联系来进行更全面的基因分析,力图将谷子起源驯化的研究推向深入。
(二)五谷文化的内涵挖掘五谷文化概念是第一次提出。
一万多年前全球气候变暖,人类为应对生存压力而发明了农业。
黍和谷子的野生祖先因其极强的抗逆性以及短生育期的特性,成为中华民族首选的栽培作物,种植粟黍标志着我国北方原始农业的开端。
以五谷(稷、麦、稻、黍、菽)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生产及其方式,为华夏文明的孕育、形成和辉煌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刘旭院士指出,从种质资源角度讲,中国起源的作物像谷子、稻、大豆基本上都带有皮(颖壳),而国外起源的作物如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都没有皮,这可能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五千年的重要因素之一。
谷子等作物耐贮存,因此可以应对灾难。
而玛雅文明等古代文明则由于灾荒饥荒而毁灭。
从这个意义上说,五谷文化是民族生命的延续,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一个强大的遗传学基础。
五谷文化作为乡土中国的根,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曹幸穗、何红中从不同侧面进行了阐述。
纵观中国科技史,许多发明创造和农耕知识、经验,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五谷的种植和加工。
《周礼》记载,农官到田间视察,选出良种来推广,这是我国作物育种的肇始。
汉代《氾胜之书》有了采取“穗选法”育种的最早记录。
北魏时期育成一大批能满足不同栽培要求的新品种,《齐民要术》根据品种的熟期长短、植株高矮、以及抗旱、抗虫特性和其他相关性状,将当地栽培的86个粟品种分为四类,甚至将品种的“味美”或“味恶”、“易舂”(便于加工去壳)都一一标明,既显示出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深入细致的检测实验精神。
《齐民要术》时代多以育种人的姓名来命名作物新品种,这是对育种者劳动成果的一种肯定与褒颂,是一种崇尚知识的健康社会心理的表现(曹幸穗)。
何红中对五谷之首的粟进行了专门的文化印迹考察。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取代黍的地位后,粟在古代一直是北方地区的重要食粮。
《诗经·国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反映出谷黍在当时作为主粮的现实。
粟还是古代政府税收的来源之一、社会财富的重要象征。
中国几千年以农立国,稷神崇拜和祭祀之风相延。
稷崇拜经历了稷官—后稷—稷神的演变,古代稷神与社神祭祀往往并提,“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从精神层面说,谷子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生物学特性,哺育了中华民族,培养出华夏子孙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粟文化深深烙印在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并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和人文情怀。
古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唐·李绅《古风二首》诗:“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直到今天仍有这种关注民生、珍惜粮食的情怀。
近代,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缔造了新中国,小米进一步成为红色文化的载体。
从全球范围看,古代文化中的粟符号又是独特的,例如朝鲜把粟叫“粟克”,俄罗斯把粟叫“粟子”,印度把粟叫“棍谷”。
再如粟在梵语称“Cinake”,即“中国”之意,印地语称“Chena”或“Cheen”,孟加拉语称“Cheena”,古吉拉特称称“Chino”,都只是语种上的拼音不同。
这些语言学方面留下的痕迹,证明了当地文化与中国外传粟的某些联系,也说明传统文化中的粟符号具有世界意义。
总之,粟文化的内涵丰富而广博,从耕作方式到栽培技术、从宗庙祭祀到民间风俗、从诗歌咏颂到各种寓意,是承载中华文明长久发展的重要基因,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和世界意义。
粟(含黍)文化的研究还比较浅显,有待于从语言学、民族学、人类学,以及中外交流、文化史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三)五谷文化与杂粮产业发展当前,食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反映出广大群众对生命延续的担忧。
人类在生命延续过程中遇到的挑战,需要在历史传统的维护中寻找答案。
五谷是我们的传统,五谷文化也是我们的传统。
小米等五谷比其它食品更加健康安全,中医专家都倡导多吃五谷杂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