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节 功
- 格式:docx
- 大小:17.20 KB
- 文档页数:9
在八年级下册物理课程中,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关于功的讲解。
功是物体受力作用下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是物体对外界做功的表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功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帮助你全面理解这一物理学的重要内容。
1. 什么是功在物理学中,功通常用来描述物体受力作用下的能量转化过程。
当一个力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能量发生了变化。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位置、速度或形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能量转化过程就是功。
2. 功的计算公式在物理中,功的计算公式是:\[W = F \cdot s \cdot \cos\theta\]其中,W代表功,F代表力的大小,s代表物体受力移动的距离,\(\theta\)代表力和位移方向的夹角。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力的大小、作用距离和方向都对功产生影响。
3. 功的单位和量纲功的单位是焦耳(J),国际单位制中的量纲是\[ [W] = ML^2T^{-2} \]这里的M代表质量,L代表长度,T代表时间。
这说明功的量纲是质量乘以长度的平方除以时间的平方。
4. 功的正负和能量转化当力和位移方向相所做的功是正功,表示能量是外界传递给物体的;当力和位移方向相反时,所做的功是负功,表示能量是外界由物体传递给外界的。
这表明了功和能量转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5. 功率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效率的物理量,常用单位是瓦特(W)。
功率的计算公式是\[P=\frac{W}{t}\]其中,P代表功率,W代表功,t代表时间。
这意味着功率越大,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就越多,效率就越高。
6. 个人理解从我的学习和教学经验来看,功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通过对功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能量转化过程,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功率和机械效率等内容。
对功的理解是物理学学习的重要一步。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对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和量纲、正负和能量转化、以及功率等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内容,我们也能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功,即使用公式W = F × s,其中 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移动距离。
3. 功的单位:介绍功的单位,即焦耳(J),并让学生了解功的国际单位制。
4. 功的应用:向学生展示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力学中的功、电学中的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功。
2.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现象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功在复杂情况下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实物模型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例如一个人推一辆车,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过程中涉及的物理概念。
2. 功的概念:介绍功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就是功。
3. 功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功,使用公式W = F × s,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演示。
4. 功的单位:介绍功的单位,即焦耳(J),并让学生了解功的国际单位制。
5. 功的应用:向学生展示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力学中的功、电学中的功等。
6.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功的计算公式,并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功的概念:力× 移动距离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功的单位:焦耳(J)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下面两个情况下的功:(1)一个人用力推一辆车,推力为10N,移动距离为5m,求推车的功。
第1节功一、单选题1.有甲乙丙三个物体,质量大小关系是m甲>m乙>m丙;在恒力F0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S0,如图所示的三种情况,则力F0对同一物体做功大小关系()[甲在光滑平面上加速运动做功W甲;乙在粗糙平面上匀速运动做功W乙;丙在粗糙斜面上减速运动做功W丙]A.W甲<W乙<W丙B.W甲>W乙>W丙C.W甲<W丙<W乙D.W甲=W乙=W丙2.人直接用F1的力匀速提升重物,所做的功是W1,若人使用某种简单机械匀速提升该重物到同一高度,则人的拉力为F2,所做的功是W2()A.F1一定大于F2B.F1一定小于F2C.W1一定大于W2D.F2若大于F1,W2则大于W13.在下述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A.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上前行B.扛着一袋米慢慢爬上楼梯C.用力推汽车,汽车没动D.举着杠铃站在原地,手脚不动4.以下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有()A.人用力提杠铃,没有提起来B.用力提着水桶水平移动2m,水桶离地面高度不变C.沿着斜面把汽油桶推上车厢D.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前进2m5.奥运会有许多运动项目与物理知识密不可分,下列有关运动项目所涉及物理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A.标枪运动员投掷标枪前需要助跑,利用了标枪的惯性B.体操运动员上单杠前往手上涂镁粉是为了增大压强C.运动员用200N的力将质量为4kg的铅球推出15m远,他对铅球所做的功为3000JD.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时,运动员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他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6.下列有关力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篮球由高处下落没有力做功B.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时,支持力做了功C.小车在水平路面前进,重力做了功D.把水桶从地面上提起来,提水桶的力做了功7.关于做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篮球离开手后继续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运动员对篮球做了功B.拉着拉杆箱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地面对拉杆箱的支持力做了功C.扛着一桶纯净水上楼时,人对水桶做了功D.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时,人对杠铃做了功8.立定跳远是我市体育中考项目之一。
《功》教案设计
《功》检测展评
班级姓名第小组
一.检测目标:
1. 能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单位。
2. 能说出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3. 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题。
二.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完成以下问题:(完成时间8—10分钟)
1、功的概念:
2、功的公式:功的单位:符号
3、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二是。
4、联系有关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的说明,请指出以下几种情景中,
人做功了吗?为什么?
(a) 女孩将一箱报刊搬起来
(b) 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
(c) 虽然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
(d) 运动员踢了足球一下,球在草地上滚动了一段距离
5、小明同学用100N的水平推力将课桌推动了0.5m,则小明对课桌做了多少功?
6、小华同学将100N的课桌匀速举高0.5m, 则小明对课桌做了多少功?(思考:这两题相同吗?)
7.在光滑水平面和粗糙水平面上推车,如果所用的推力相同并通过相同的距离,则推力对车所做的功是( )
A.一样大
B.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功较多
C.在粗糙水平面上做功较多 D.要由小车通过的时间来决定 8.(选做题)小明用200N的力将一个重5N的足球踢到20m远的地
方,则小明对足球做的功是()
A.100J
B.200J
C.4000J
D.无法确定
E.0J
三.学习反思(温馨提示,可以从这节课中我有了哪些收获,又有哪些不足等方面进行思考)。
电能电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电学仪器中,能够直接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多少的仪器是()A.验电器B.电压表C.电流表D.电能表2.小月从实验室找到四只电能表,其规格如图所示。
她将四只相同的白炽灯分别与四只电能表相连并接入照明电路,则电能表转得最快的是()A.B.C.D.3.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开关S闭合后,灯L1、L2都能正常发光,甲、乙两个电表的示数之比是3:4,则相同时间内两灯消耗的电能之比是()A.1:2B.2:1C.1:3D.3:24.如图所示将灯泡L和定值电阻R以图甲方式连在6V的电源上,图乙是L和R的U-I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阻R的阻值为0.1ΩB.图甲中灯泡L的实际阻值为10ΩC.工作2min后,电路消耗的电能为288JD.工作2min后,电阻R消耗的电能为432J5.小明家的电能表11月1日读数如图甲,12月1日的读数如图乙,若电价为0.6元/度,则小明家11月份应交电费是()A.48.2元B.49.2元C.50.2元D.109.2元6.关于电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B.用电器在工作时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C.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D.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子在物体之间发生了转移7.将一台标有“220V 200W”的电视机单独接在家庭电路中。
正常工作2h后,电能表示数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段时间内电视机消耗了1123.4kW h⋅的电能B.通过电能表的电流可短时间超过20AC.这段时间内电能表转盘闪烁了1200次D.若电价为0.6元/度,这段时间电视机使用的电费为0.12元二、填空题8.如图所示的电能表的示数为______kW h⋅。
9.如图所示是一辆新能源电动汽车正在充电,充电过程中电动汽车的电池相当于电路中的______;充电完成后,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将电能主要转化为______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案)年级八年级授课时间课题第1节功教学目标1. 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能列举出生活中关于做功的实例。
2. 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 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分析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这节课是在前面所学的“机械运动”、“力与运动”等力学重要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能、机械效率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解决力学问题时,如果从能量角度研究,有时会更简单。
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
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
“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教学器材实验小车、书本等。
多媒体ppt,包含视频:《物理学中的功》、《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功的计算》、《功》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播放图片】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字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说“功”这个字,在“有功之臣”、“劳苦功高”这些词语中,功表示功劳;在“事半功倍”、“大功告成”这些词语中,功表示成效。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1节《功》学案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整体构思】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预习提示】1.做功的必要条件。
2.功。
3.功公式。
4.功的单位。
【教学流程】一、学生展示1.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在上通过一段,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二是。
功的计算公式:,式中F 表示作用物体上的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W表示力对物体做的功。
功的国际单位是,用符号表示,1J= N·m。
2.1J的功相当于用牛的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的距离。
3.用5N的水平拉力,拉着重40N的物体沿水平面移动了4m,重力做功 J,拉力做功 J。
4.一个物体沿粗糙的斜面自由滑下,物体受个力作用,对物体做功的力分别是。
5.下列对功的理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做的功越多B.物体通过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C.有力作用在运动物体上,此力对物体一定做功D.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6.下列关于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水平草地对足球的支持力对足球做了功B.悬挂着的电灯,电线的拉力对电灯做了功C.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的过程中,举力对杠铃做了功D.钢笔在纸面上写字的过程中,纸面的摩擦力对钢笔做了功7.重200N的物体,在水平面滑行了5m,摩擦力是重力的0.2倍,水平拉力是50N,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重力做功是1000JB.拉力做功是250JC.合外力做功是50JD.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是200J8.运动员一脚将20N的足球踢出50m远,脚踢球的力是500N,那么踢球所做的功是()A. 1000JB. 25000JC. 26000J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二、目标定向在物理学里,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
《功》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功”的初步认识。
在物理学中,功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力在空间中产生的效果。
本节课将通过实验和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功的基本概念、单位及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掌握功的单位及换算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单位进行计算。
3.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并分析力做功的实例,加深对功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三、评价任务1. 口头评价: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评价学生对功的概念及单位的理解程度。
2. 书面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评价学生对功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掌握情况。
3. 实验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功的感性认识及实验分析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力学基础知识,引出功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学习:(1)理论学习:讲解功的概念、单位及计算公式,通过举例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
(2)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力做功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中力的方向、移动距离与做功的关系。
3.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功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掌握。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并提交。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初步掌握功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功的实例。
《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功在课标中的地位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能量?机械能?功,3.1.3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功”是2012年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的内容。
就知识的构架来说,引入功这个概念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应用更为广泛、重要的概念服务的,功(热量)是能量转化或转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过程量。
功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通过本节学习,为学生学习“能”做铺垫,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抽象的特点,难以让学生短时间内就有深刻体会,须逐步拓展深化。
本节是在学生对力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得出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特殊情况?恒力、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功的一般计算机式W=F.S的运用难点: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的含义。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识别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
知道功的单位。
能利用的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
经历探究,了解改变做功大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景设置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逻辑推理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
二、学生现状分析: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能够较长时间地专注干一件事物,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但学生在此阶段个体差异大,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两极性十分明显,身心发展不均衡,有部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不够强,在教学中要通过适当的启发与引导,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是新概念课,讲授、观察、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课标并无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要求,课本中也没有相关实验安排,在本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