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灯的历史.pdf
- 格式:pdf
- 大小:31.03 KB
- 文档页数:3
【导语】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之时,只称正⽉⼗五⽇、正⽉半或⽉望,隋以后称元⼣或元夜。
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
但⾃宋以后也称灯⼣。
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元宵节花灯的来历传说,欢迎阅读!1.元宵节花灯的来历传说 元宵节⼜称为上元节,元宵灯会是⼀种汉族传统民俗活动。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正⽉是农历的元⽉,古⼈称夜为宵,所以称正⽉⼗五为元宵节。
正⽉⼗五⽇是⼀年中第⼀个⽉圆之夜,也是⼀元复始,⼤地回春的夜晚,⼈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资治通鉴》载:⼤业六年(610年)元宵,炀帝“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者万⼋千⼈,声闻数⼗⾥,⾃昏⾄旦,灯⽕光烛天地,终⽉⽽罢,所费巨万,⾃是岁以为常”。
⾃此,端门灯⽕闻名于世,连外国使者都来观赏。
史学界有学者认为:元宵节赏灯风俗源于洛阳,⽽城楼布灯习俗则发轫于端门。
⾄唐,赏灯习俗更盛,有诗云:“洛阳昼夜⽆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
见说平时灯影⾥,⽞宗潜伴太真游。
”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诗⼈卢照邻曾在《⼗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悬。
”2.元宵节花灯类型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帝时,已下令将正⽉⼗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五。
(太⼀:主宰宇宙⼀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节⽇。
元宵节也称灯节,同时也是中国情⼈节之⼀。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诗⼈卢照邻(约637~约689,字升之,范阳⼈)曾在《⼗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悬。
”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类,它是⽤⽵⽊、绫绢、明球、⽟佩、丝穗、⽻⽑、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成的综合⼯艺品,也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品。
台灯的发展历史台灯的发展历史1.古代照明工具1.1.灯火之源●原始人类使用火把、火炬等工具进行照明1.2.油灯的出现●古代人类开始使用油灯,如羊脂油灯、油瓢灯等1.3.灯台的兴起●古代东西方出现了大型灯塔和灯台,用于辅助航海和照明1.4.蜡烛的发展●古代人类使用蜡烛作为照明工具,如蜡烛台等2.台灯的起源2.1.古代台灯形态●古代使用的台灯多采用油灯或蜡烛作为光源,配有底座和支架2.2.台灯的材质与设计●古代台灯的材质多为金属、石料和陶瓷等,设计注重实用性和装饰性3.台灯的发展演变3.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末,电气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灯的出现3.2.台灯的电气化●台灯逐渐采用电源供电,使用灯泡作为光源3.3.台灯的结构设计创新●台灯采用可调节灯臂、灯头和灯罩等设计,提供更好的光线照明效果3.4.台灯的材质与风格多样化●台灯的材质逐渐扩展,如塑料、金属、木材等,风格也随之多样化4.台灯的智能化发展4.1.可调光台灯●可通过控制器或电子按钮调节台灯的亮度和色温4.2.灯光模式切换●台灯配备多种灯光模式,如阅读模式、放松模式、照明模式等4.3.远程控制与语音控制●通过智能设备可以远程控制台灯,还可以通过语音实现语音控制4.4.灯具与家居智能系统的整合●台灯可以与家居智能系统相连接,实现更智能的家居体验5.台灯的未来发展5.1.进一步智能化●台灯将更加智能化,可以通过实现更贴近人们需求的照明体验5.2.绿色环保●台灯将更加注重节能环保,采用更高效的 LED 光源和低耗电路设计5.3.个性化设计●台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设计,满足人们对于个性与美感的需求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知识产权:指人们所从事的一切创造性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权益保护,包括专利、版权和商标等。
2.环保标准:指用来规范和衡量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对环境潜在影响程度的指标或标准。
元宵节闹花灯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而闹花灯则是元宵节庆祝活动中最具特色的一项,它不仅是娱乐的形式,更是传承着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和寓意丰富的象征。
一、历史与传说元宵节闹花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而其起源也与汉朝的一位善良的年轻女子有关。
相传,当时的汉武帝下令将宫廷囚犯都释放出来,让他们在元宵节里感受一下家庭的温暖。
而这一天,一位名叫曹娥的女子却被迫嫁给了邻村的一位富商。
为了能够在元宵节看到家人一面,她每天晚上都在窗户上点亮灯笼,以示告诉家人她还活着。
这一珍贵的传统习俗就此诞生。
二、制作与装饰闹花灯活动中,制作花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花灯材料通常采用的是红纸、竹子和金属线等,结合了中国传统工艺和创新设计。
在制作过程中,有些花灯甚至需要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常见的花灯形状有灯笼、动物、花鸟、人物等。
这些花灯既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同时还可进行灯光的装饰使其更加夺目。
三、花灯的意义元宵节闹花灯活动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寓意。
首先,花灯象征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其次,花灯还可以传递人们的祝福和美好愿望,比如红灯笼象征着红红火火、开心快乐,而鱼灯则寓意着年年有余、吉祥如意。
同时,花灯还承载着人们的喜庆情绪,为元宵节营造了热闹非凡的氛围。
四、游览和观赏元宵节闹花灯的活动往往持续了数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
除了家庭和社区组织的花灯展览,一些城市还会举办大型的花灯展示活动。
游客们可以漫步在灯光璀璨的街道上,欣赏到各种各样巧妙设计的花灯形状,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享受着节日的气氛。
五、传承与创新虽然元宵节闹花灯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如今的花灯制作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创新。
传统的手工制作逐渐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花灯形式。
同时,并不局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些国家也逐渐开始举办类似的花灯节庆活动,将其演化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一部分。
爱因斯坦的发明电灯的故事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许多发明和研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其中之一就是电灯,这是一项关键的发明,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爱因斯坦对电灯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期。
那时,他开始研究电磁学,尤其是研究光的本质和性质。
他相信,电灯的发明可以改变世界,并凭借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最初,人们使用煤油灯来照亮房间,但是这种灯光昏暗且燃料燃烧后会产生有害气体,对环境和健康都有害。
爱因斯坦意识到电灯的潜力,他认为通过电线传递电流,可以产生光线,这种方法既更安全环保,又能提高照明效果。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爱因斯坦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不断改进电灯的设计和性能。
他发现,使用某些材料能够增强电灯的亮度和稳定性,比如钨丝和石墨。
他还研究了电流的流动速度和影响灯泡亮度的因素等等。
在最终的实践中,爱因斯坦成功地发明了第一种高效、稳定、安全的电灯。
这项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被广泛使用。
爱因斯坦的电灯发明告诉我们,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执着,才能做出伟大的发明和创造,改变世界。
同时,还要注重实践和改进,不断完善和提高产品的性能,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总的来说,爱因斯坦的电灯发明是一项开创性的成果,对于当今的照明技术和照明产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怀着敬意回顾这一段历史,同时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灯具中的物理学原理申莉华我国古代灯具,从考古发现的实物看,至少有几千年历史。
当人类开始用火时,就发现火能发出光和热,可以用于照明。
早期人们用篝火照明,后来才发明火炬。
最初的“烛”字,指的就是火炬。
因火炬不易控制,人们便开始探索新的照明方法。
经过实践,发现油和蜡是性能较好的照明燃料,后来又发明了灯具。
通常,人们把以油为燃料的灯具叫做灯盏,把以蜡为燃料的灯具叫做烛台。
灯在古代也称“登”或“镫”。
《雅尔・释器》说:“瓦豆谓之登”,《楚辞・招魂》说:“兰膏明烛,华镫错些”。
由此可见,灯的形制可能是从生活器皿“豆”演变过来的。
最初人们或许借用瓦豆作为灯具照明,渐渐瓦豆也就演变成灯具了。
本文不探讨灯具的发明与演变,以及灯的燃料和灯具材料的物理性能,只是从古代几种特殊灯具的结构上去讨论其中蕴含的物理学原理。
多枝灯———晔若云停,烂已星布多枝灯始于战国,它是以灯盏的多少来称呼的。
如1976年在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五枝铜灯,就是战国时期的多枝灯。
它有一个圆形灯座,中心竖立一根笔直树干,树干从不同方向向上伸出弯曲的树枝,每一树枝顶上置一灯盏,树枝左右对称、层层上升、交错排列。
这种灯的特点是亮度高,照射范围广,多盏灯同放一处占用空间少,点灯熄灯省时省力。
图1 无烟灯聪明的古人通过提高光源位置增加照明范围,通过增加灯盏数数量改善居室照明。
多枝灯就是根据这些经验性的物理常识而发明的。
多枝灯的灯盏数量由几个到几十个不等,从现有的出土文物看,最多的达29盏。
无烟灯———取光藏烟,融冶甄流前面已经提到,我国古代灯具所用燃料主要是油和蜡,这些燃料在燃烧时会产生烟,烟中有烟炱,不仅会给居室里带来难闻的气味,而且会将房屋及室内物品熏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人发明了无烟灯(图1)——— 灯。
“ ”是指中空的管状物,顾名思义,灯就是一种带烟管的灯。
它起源于汉代。
灯的大体结构是:灯上方有一罩,下方有闭合空腔,空腔中盛水,用弯管将灯罩与空腔连接起来。
【导语】在古代元宵节⼜叫“上元节”或“灯节”,到现在已有⼆千年的历史了。
民间有逛灯会、社⽕表演、喝酒、猜谜、放烟花等活动,俗称正⽉⼗五闹元宵。
以下是整理的元宵节放孔明灯来历传说故事,欢迎阅读!1.元宵节放孔明灯来历传说故事 燃放“孔明灯”祈福,是许多年轻朋友追捧和喜爱的过节⽅式。
每年元宵节,⼴场上、公园⾥到处可见⼈们放灯许愿。
孔明灯⼜叫天灯,它是⼀种可以放飞的灯,⼈们对它熟悉却⼜陌⽣,奇妙⽽令⼈神往。
孔明灯有着悠久的历史⽂化,颇具民间特⾊,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所发明。
但是,具体关于孔明灯的来历说法不⼀,但⼤致的有如下⼏种: 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全军上下束⼿⽆策,诸葛亮想出⼀条妙计,明算准风向,命⼈拿来⽩纸千张,糊成⽆数个灯笼,再利⽤烟雾向上的引⼒带着它们升空,⼀个个⼩⼩的灯笼升起,营内的⼠兵⾼呼着:“诸葛先⽣坐着天灯突围啦!”。
司马懿竟然信以为真,带兵向天灯的⽅向追赶,诸葛亮得以脱险。
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相传另⼀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因此得名为“孔明灯”。
还有⼀种说法是诸葛亮在每次⼤战之后命⼈燃放天灯,祭奠阵亡的三军将⼠,在寄托哀思的同时,为阵亡的三军将⼠照亮通往天堂的路。
2.元宵节⽇记 今天,是⼀年⼀度的正⽉⼗五元宵节,也是新年的最后⼀天。
虽然马上就要开学了,但是,我依然很⾼兴! 元宵节的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放鞭炮、烧旺⽕、猜灯谜等。
这些都是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这⼀天,我早早的起了床。
到了外婆家,我坐在那⾥看电视。
不⼀会⼉,家⼈都来了。
到了中午,外婆做了满满⼀桌⼦菜。
家⼈吃饭的时候,有说有笑。
整个屋⼦都洋溢着欢快的⽓氛!晚上,我们在⽼家吃饭。
吃饭前,爷爷在家门⼝烧旺⽕;烧过旺⽕以后,我和弟弟把家⾥的炮全拿到了家门⼝,这些五彩缤纷的炮在地⾯或天空开了花;放过鞭炮以后,我们全家⼈围在⼀⾯⼩桌⼦前等着吃汤圆。
吃汤圆代表全家团团圆圆的意思。
“点天灯”是怎么回事?历史上这3⼈被点了天灯,最后⼀⼈最惨
“点天灯”绝对能称得上是史上最没有⼈性的刑罚。
何谓点天灯?在《清宫⼗三朝》中记载:“点
天灯,系⽤布帛将⼈束住,渍油使透,倒绑杆上,烧将起来” ,就是将犯⼈扒光⾐服在油缸⾥浸
泡后,再像油灯⼀样点燃。
真是残忍之⾄,泯灭⼈性啊!历史上这3个⼈曾被点了油灯。
⼀、董卓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吕布杀掉董卓之后,便将⼫体扔到了街⼝,派⼠兵看守⼫体,
但由于董卓⽣前残暴,致使这位⼠兵,觉得董卓就这样死了,太过于便宜他了。
于是这位⼠兵
便在夜⾥,把董卓的肚⼦割开,放上灯芯,被点燃的灯蔓延到董卓的肥油脂肪中,⽕势越来越
⼤,最终董卓的⼫体燃烧殆尽。
⼆、宋徽宗
北宋靖康⼆年,⾦军攻破宋都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帝,以及皇族、后妃、贵卿、朝⾂等三千余⼈,押解北上,北宋就此灭亡,这就是“靖康之耻”。
被俘后,徽钦⼆帝惨遭侮辱虐待,宋徽宗因不堪折磨死亡,但是当时的⾦⼈却将宋徽宗拿去点天灯。
宋徽宗的⼫体被架到⼀个⽯坑上焚烧,烧到半焦烂时,⽤⽔浇灭⽕,将⼫体扔到坑中。
据说,这样做可以使坑⾥的⽔做灯油。
三、朱九妹
朱九妹⽒唯⼀⼀个被活着点天灯的⼥性。
19岁的朱九妹当时是湖北有名的才⼥,更是太平天国中少有的美⼥,也正因为如此,她被东王杨秀清盯上了。
恰逢杨秀清的东王府中缺少执掌⽂书,他点名让朱九妹补充空位,但朱九妹誓死不从,⼥百长可怜她便将她藏了起来,知道真相后的杨秀清恼羞成怒将⼥百长挖⽬割乳,剖⼼枭⾸。
然后杖打朱九妹,事后朱九妹欲以砒霜毒杀东王。
谋泄,朱九妹惨遭“天灯”之刑。
灯的故事主要内容灯的故事:照亮人类文明进程的永恒之光从远古时期的篝火,到现代家庭的电灯,灯具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将探寻灯的历史、文化、科技和情感内涵,感受它为人类带来的光明与希望。
一、灯的起源与发展1.远古时期的火把与篝火在人类文明的曙光中,我们的祖先学会了使用火。
火把和篝火成为最早期的“灯具”,为人类驱散了黑暗,带来了光明。
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古代灯具的出现随着铜器和铁器时代的到来,人类开始制作和使用各种灯具。
我国古代的灯具主要有油灯、蜡烛等,如汉代的青铜灯、唐代的瓷灯等。
这些灯具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现代电灯的诞生19世纪末,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碳丝灯泡,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电灯的普及,使人类的夜间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灯的文化内涵1.灯与节日在世界各地的传统节日中,灯具有着特殊的意义。
如我国的元宵节、中秋节的赏灯活动,印度的排灯节等。
灯具在这些节日中,象征着团圆、幸福和希望。
2.灯与文学艺术灯具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
如我国古代诗人杜甫的《夜泊牛渚怀古》:“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诗中的“月黑雁飞高”,寓意着黑暗中的希望之光。
3.灯与宗教信仰在宗教文化中,灯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如佛教中的供灯、基督教中的圣灯等,都象征着光明、智慧和信仰。
三、灯的情感寄托1.灯与家庭家中的灯光,给人带来温暖和安全感。
无论何时,只要看到那盏亮着的灯,人们就会感受到家的力量。
2.灯与爱情在爱情中,灯也有着浪漫的寓意。
情侣们共同点燃的蜡烛、许愿灯,都代表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3.灯与希望在黑暗中,灯代表着希望。
无论是困境中的人们,还是在战乱地区的难民,只要看到灯光,就会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灯的故事,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它见证了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蒙昧走向智慧。
西汉长信宫灯的设计思想关于我国古代青铜灯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照明物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境内就有发现距今大约五十万年前人工用火的遗迹。
随着时间的迁移,朝代的更替,社会生产力得到不断地发展,灯具作为日用必需品在多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同时人们对于灯的依懒性也越来越高,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招魂》中就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这类关于灯的咏领。
从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任何器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文明和生产力的进步,灯具的发展经历了由粗糙到精细、由原始到现代的过程,并且呈现了一定的体系性和脉络性。
通过考古资料发现,青铜用于灯具制作最旱出现在战国时期,而青铜灯具发展的顶峰则在汉代,这其中又以“长信宫灯”最为突出。
图1西汉青铜“长信宫灯”正面长信宫灯,作为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青铜灯具,在中国古代灯具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被称为“中国第一灯”。
长信宫灯高48cm,宫女高44.5cm,重15.85kg。
铜灯灯体的一些部位,有九处刻有铭文,共计65个字。
长信宫灯上部灯座底部周边刻有“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的铭文,仔细观察,其字迹稍嫌潦草,可能是后来才刻上去的,故“长信尚浴”似乎并不是此灯的最初所有者,最初的所有者应当是先刻上去的,且字迹比较工整,所以灯体上6处“阳信家”字样的铭文说明宫灯原本是属于阳信夷侯的刘揭之家。
图2长信宫灯灯体“阳信家”字样该宫灯还有“长信”字样,为窦太后居所长信宫中使用,故名“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以其精美的造型、巧妙的结构以及先进的环保理念,为中国古代青铜灯具中的代表之作,全面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
(一)材料与技术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境内就已经开始对青铜的开采和利用了,由于其具有质地坚硬、韧性好、熔点低、易于成型等多种优点,所以,青铜材质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和多方位的应用。
灯的发展史在电灯问世之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灯或煤气灯。
这种灯因燃烧煤油或煤气,因此,有浓烈的黑烟和刺鼻的臭味,并且要经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因而很不方便。
更严重的是,这种灯会引发火灾。
多少年来,很多科学家想尽办法,想发明一种既安全又方便的电灯。
灯是人类征服黑夜的一大发明。
真正发明电灯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
爱迪生在发明灯时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了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
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爱迪生在灯的点亮时间和材料上下了许多功夫,想为人们做出一盏廉价、实用的灯。
最后,美国人民便用上这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竹丝灯泡。
直到1906年,爱迪生又改用钨丝来做,使灯泡的质量又得到提高,一直沿用到今天。
一般认为电灯是由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的。
但是,另一美国人亨利戈培尔比爱迪生早数十年已发明了使用相同原理和物料、且可靠的电灯泡,而在爱迪生之前很多其它人对电灯的发明作出贡献。
1801年,英国一名化学家戴维将铂丝通电发光。
他在1810 年亦发明了电烛,利用两根碳棒之间的电弧照明。
1854年亨利戈培尔使用一根炭化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电发光。
他的发明今天看来是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白炽灯。
他当时试验的灯泡已可维持400小时,但是并没有及时申请设计专利。
1850年,英国人约瑟夫威尔森斯旺开始研究电灯。
1878年,他以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得到英国的专利,并开始在英国建立公司,在各家庭安装电灯。
1874年,加拿大的两名电气技师申请了一项电灯专利。
他们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氦气,以通电的碳杆发光。
但是他们无足够财力继发展这发明,于是在1875年把专利卖给爱迪生。
爱迪生购下专利后,尝试改良使用的灯丝。
1879年他改以碳丝造灯泡,成功维持13个小时。
到了1880年,他造出的炭化竹丝灯泡曾成功在实验室维持1200小时。
灯的起源灯具的起源,要追溯到远古时代。
灯具的发明与火的发现和用火照明密切相关,而人类发现和保存火是灯具发明的前提。
原始人从火的用途中,知道火可以照明,因此可以说,最早的篝火就是我们先人发现的第一盏灯。
灯的发明和使用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7万年。
当时没有金属和铜可以用来制作灯,人们就用中空的石头和贝壳取而代之。
这些中空的石头和贝壳里被放满了苔藓和其他植物,然后浸在动物脂肪里(动物脂肪可以代替油),于是,第一盏灯就这么诞生了。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己的灯具,此后连绵不断地发展至今。
第一阶段:战国时期。
这时候的金属工艺进入了一个更新的历史阶段,作为青铜器文化中一种后起的新生事物,铜灯具至少在上层社会中已经被普遍使用,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照明用具。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经济与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由于当时制陶业很发达,所以陶器具几乎代替了青铜器皿在人们日常家居饰品中的地位,但制铜工艺也并没有因此而衰退,相反,汉代的青铜灯具的铸造工艺还出现了新的进步。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时动物灯具、人物灯具开始大规模地流行。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灯烛在作为照明用具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祭祀和喜庆活动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品。
在唐宋两代绘画,特别是壁画中,常有侍女手捧烛台或烛台正预备点燃蜡烛的场面,在宋元的一些砖室墓穴中,也常会发现在墓室壁上砌出的灯擎。
第四阶段:隋唐时期。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十分繁荣昌盛的时代。
它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十分繁荣,尤其是瓷器的发展十分迅速,这促进了瓷器灯具的发展。
第五阶段: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在灯具的功能上把实用灯和随葬用灯分开,主要表现在装饰艺术上。
宋代瓷灯具的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按工艺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坯体装饰、釉色装饰和彩绘装饰;按工艺技法也有刻、划等等。
第六阶段:明清时期。
这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刻,最突出的表现是灯具和烛台的材质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
白炽灯简史在研究白炽灯的先驱者中,首先应提到的是弧光灯的发明人---英国人汉弗莱戴维(HumphreyDavy)。
长期以来,人们都是用油灯、蜡烛或者煤气灯做家庭照明。
1808 年,英国科学家戴维在用碳棒做电流的热效应实验时,无意中发现两根碳棒之间会形成一道极强的闪亮白光。
他反复试验下去,最终制成了电弧灯,并于1843年首次得以大规模使用。
电弧灯存在不少缺点:一是它的光芒刺眼;二是寿命太短;三是炭极打火之后,要冒出呛人的气味和黑烟,这就很难用于室内照明。
尽管电弧灯有不少缺点,有些国家还是在灯塔、剧院和广场做了有限的采用。
例如,在英国,每当议会举行例会时,西敏寺伦敦宫的钟楼上安装的电弧灯就会放出夺目的光芒。
在英吉利海峡的南弗兰德,也装了电弧灯航标。
与此同时,美国、英国和法国还渐渐将它用于街道照明。
1878年,出现差别式电弧灯,不需手工调节电极,这种电弧灯首先应用于柏林的皇帝画廊街,随后莱比锡大街上也安装了电弧灯照明,这标志着电弧灯照明在德国的开始。
大约到19 世纪末灯照明就基本退出了照明舞台。
1.初期的白炽灯1820—1821年, G·德拉律第一次试制铂丝白炽灯, 1841年英国人摩雷取得过铂丝白炽灯的第一个专利。
但铂的价格昂贵、电阻率小,如要增大电阻就必须做得很长。
另外铂丝的熔点低,还没有达到白炽就熔断了。
所以,铂丝白炽灯并无实用价值。
于是,人们将灯丝材料转向价廉易得、熔点高的碳(无定形碳的熔点为3652℃)。
1838年,比利时若巴尔提出把碳块置于真空环境里通电使其发光的设想。
英国的斯旺按照这种思路,用一条碳化纸作灯丝,企图使电流通过它来发光,但是,因当时抽真空的技术还很差,灯泡中的残余空气使得灯丝很快烧断。
1848年移居美国的德国人海因里希·格贝尔把碳化的竹子纤维置于长玻璃管内并抽空其内气体,接在伏打电池组上,制成碳丝白炽灯。
但终因无大功率廉价电源及制造麻烦、寿命短而未得到推广,被人遗忘。
元宵节的花灯元宵节,又被称为“小正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位于农历正月十五,标志着中国农历年的正式结束。
在这一天,人们聚集在一起观赏花灯,品尝元宵,同时也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幸福。
花灯作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
本文将探讨元宵节花灯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起源与传承元宵节花灯起源于汉朝时期,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宫廷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灯会,这也被认为是元宵节花灯开始的契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灯逐渐传入民间,从而形成了广泛流传的习俗。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挂起各式各样的花灯,以庆祝这个喜庆的节日。
最早的花灯是由纸张和红绸制成,用火燃烧来照亮夜空。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花灯的制作逐渐进化。
如今,制作花灯所使用的材料包括竹子、塑料、灯泡等等,形式更加多样,从传统的纸灯到造型各异的立体花灯。
艺术与文化花灯不仅仅是庆祝元宵节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灯不仅要求在造型、色彩和灯光上达到美的效果,更要体现一定的意境和寓意。
其中,许多花灯以动物、神话故事或历史人物为主题,展示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
举例来说,传统的花灯制作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调,寓意喜庆和热闹。
狮子是花灯中常见的造型之一,它象征着吉祥和祈福。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制作象征财富和好运的金元宝花灯,在漆黑的夜晚给人们带来一丝璀璨的希望。
文化传承与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承,花灯制作也开始兼容现代科技和创新元素。
如今,一些地方的花灯展览采用了音效、灯光秀以及投影技术,使观众们能够欣赏到更加精彩的视觉盛宴。
同时,一些新型材料的应用也为花灯的制作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花灯制作也逐渐向年轻一代传承。
一些学校和社区会组织花灯制作比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这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创造力和才华的平台。
灯泡的发展史照明灯具有很多种类,根据工作原理和光源来分的话,有白炽灯,卤素灯 Halogen,荧光灯,金卤灯,钠灯,汞灯,LED灯。
卤素灯也是白炽灯的一种,只是在灯泡里面加了惰性气体使灯丝寿命延长,避免光衰,金卤灯钠灯和汞灯都属于高压气体放电灯,LED灯发展很快,会逐步取代荧光灯,但是价格也很高。
2011年,英国和荷兰将停售白炽灯。
此前,澳大利亚、阿根廷和意大利已在2010年首开停售先河。
此后,停售国家更将扩大到欧盟、加拿大、美国。
随着2017年,中国大陆也将停售白炽灯,从此,国内再无白炽灯。
白炽灯Incandescent一个多世纪以前,1879年的爱迪生以一只钨丝电灯泡引领人类开启了崭新的“光明时代”;一个多世纪以后,到2017年将满138岁“高寿”的白炽灯老矣,将广阔舞台让路给新的主角———LED灯。
历史悠久的钨丝灯泡大部分白炽灯会把消耗能量中的90%转化成无用的热能,只有少于10%的能量会成为光“1879年10月21日,一位美国发明家通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于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
从此,这位发明家的名字,就像他发明的电灯一样,走入了千家万户。
他,就是被后人赞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
”这个故事传遍千家万户。
虽然有些材料还提到一名叫亨利·戈培尔的美国人早于爱迪生用炭化的竹丝通电使其发光,但是,真正尝试对1600多种不同的耐热材料进行试验、最终使用钨丝为灯丝进行长时间发光的,还是爱迪生。
钨丝灯泡,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白炽灯”。
1906年,通用电器发明一种制造电灯钨丝的方法,最终让廉价制造钨丝的方法得到解决,钨丝电灯泡走进寻常百姓家,并被使用至今。
只不过,白炽灯“成也钨丝、败也钨丝”———因为钨丝上细微的电阻差别造成温度不一,在电阻较大的地方,温度上升得较高,钨丝亦升华得较快,造成钨丝变细,电阻进一步增大循环,最终令钨丝烧断。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电灯泡的寿命,直到工程师发现以惰性气体代替真空可以减慢钨丝的升华。
灯体通高约48厘米,总重达15.85公斤,通体鎏金,整体造型是一个跽坐(两膝着地,臀部坐在小腿肚上)着的宫女双手执灯的样子。
宫女左手托着灯座,右手在袖子内,提着灯罩,胳膊高举,似乎在挡风,但实际上,右臂与灯顶部的烟道相通,宽大的袖管自然垂落,成了排烟管道。
灯罩由两块弧形的瓦状铜板组成,竖直嵌于灯盘的槽之中,可以左右开合,这样可以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和亮度。
长信宫灯是一件非常著名的文物,它是西汉时期的一件铜器,构思精巧。
汉代的环保灯具长信宫灯的设计,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极具观赏性,是一件集实用性、环保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灯具。
这种吸收烟雾的环保式的灯在汉代出土的文物中并不少见,其造型的基本结构就是将烟道形成一个闭环,将烟雾导入灯体内部,进行溶解。
这种灯的设计造型一般都比较精巧,常与动物姿态相结合,很生动,也很具观赏性。
这种灯最典型的造型有两种。
一种是牛形灯,就是以牛的造型为依托,一般在牛头顶部做一个烟道,或者直接将牛角做成烟宫女的头部、身躯、右臂以及灯座、灯盘和灯罩6部分是分铸后组装而成的。
构件可以拆卸,可以灵活替换。
出土后,发现灯罩上方部分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据此,宫灯内燃烧的物质可能是动物脂肪或 蜡烛。
在使用时,灯盘中心插上蜡烛,点燃后,烟雾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体内一般盛水,用来吸收烟雾,避免污染环境,保持室内清洁。
1长信宫灯灯盘物馆所藏最精,上面保留有较多彩绘,该雁鱼灯出土自山西朔州。
南昌汉代海昏侯墓也出土有两件,一件品相较好,一件残损。
当然,还有一些结构相似但造型简略的雁鱼灯。
这两类灯和长信宫灯的原理都一样,但不同的是,这两类灯是动物造型,而长信宫灯是人物造型。
它们都很漂亮,但综合体量、创意、工艺、完整度和艺术性等要素,长信宫灯还是更胜一筹。
长信宫灯非凡的技艺和精巧的构思,昭示着这件灯具绝非常人所能拥有,其名称“宫灯”也证明,这是一件贵族使用的物件。
那这件灯具究竟是长信宫灯上刻有9处铭文,共65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