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物质的比热容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28
12.3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设计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我认真设计了这一节关于物质的比热容的教学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实际的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
2. 能够运用物质的比热容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
难点:运用物质的比热容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烧杯、热水、冷水、温度计、实验记录表。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观察烧杯中的热水和冷水,并记录它们的温度。
2. 实验操作:(1)将适量的热水和冷水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并记录它们的温度。
(2)将一个烧杯放入热水中,另一个烧杯放入冷水中,观察并记录它们的温度变化。
3. 实验观察与记录:让孩子们观察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4. 实验分析与讨论:(1)让孩子们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
(2)引导孩子们理解物质的比热容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5. 课后练习:(1)请孩子们运用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解释为什么热水冷却得比冷水慢。
(2)请孩子们运用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为什么在夏天,海边感觉比内陆凉快?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
难点:运用物质的比热容来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实验操作方面,部分孩子还存在着操作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重点讲解物质的比热容。
具体内容包括: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4. 水的比热容:4.2×10^3 J/(kg·℃)。
5. 比热容的应用:解释物体吸热或放热的现象,如热传递、蒸发、沸腾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能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2. 掌握比热容的单位,能进行相关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难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水的比热容的记住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烧杯、热水、冷水、温度计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pen、 ruler。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温的变化,引出比热容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以及应用。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热水和冷水的混合实验,观察温度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4.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进行解释。
5. 知识拓展:讲解水的比热容的特点和应用。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
7. 布置作业:给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定义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3. 比热容的单位4. 比热容的应用5. 水的比热容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答案:1. 题目答案略。
2. 冬天,地上洒水会结冰,是因为水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达到凝固点而结冰。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 12.3 物质的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物质的比热容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1. 比热容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3.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2. 能够分析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特点,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其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特点的分析;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应用,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袋、冰块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热性质;2. 讲解: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计算公式及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特点;3. 实验:进行比热容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4.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比热容的应用;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特点;3. 比热容的应用案例。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比热容的概念,并给出计算公式;2. 列举两种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特点,并说明其应用;3. 结合生活实例,分析比热容在实际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探讨比热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气象、工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等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教案。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您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比热容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一、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2.3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2022秋九年级上册初三物理沪粤版(安徽)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物质的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我设计了这一教案,旨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物质的比热容,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 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问题;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及其特性;难点:如何运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烧杯、热水、冷水、温度计、砂石、铁块;2.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四、活动过程:1. 实验导入:我会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然后让学生观察两个烧杯的温度变化。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热水逐渐冷却,而冷水温度变化不大。
2. 概念讲解:在这个基础上,我会引入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反映了物质吸收或释放热量的能力。
比热容越大,物质吸收或释放热量的能力越强。
4. 数据分析:学生需要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他们会发现,砂石的温度变化较大,而铁块的温度变化较小。
这说明砂石的比热容较小,而铁块的比热容较大。
5. 生活应用:我会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在夏天,海边比较凉爽?因为海水的比热容较大,能够吸收较多的热量。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及其特性;2. 难点:如何运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学生对物质的比热容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他们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但在实验操作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我还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例如研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的原因,以及比热容在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12.3物质的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概念:介绍比热容的定义,即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其中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特性:阐述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热量和温度变化无关。
4. 比热容的应用:介绍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水作为冷却剂、保暖材料的选择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认识比热容的特性,了解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难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运用,以及比热容的特性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夏天,我们在炎热的太阳下行走,感到很热,为什么?(因为人体吸收了太阳的热量)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介绍比热容的定义,即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3.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其中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4. 讲解比热容的特性:阐述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热量和温度变化无关。
5. 讲解比热容的应用:介绍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水作为冷却剂、保暖材料的选择等。
6. 例题讲解: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讲解实际问题,如一杯热水冷却过程中放出的热量。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一块冰融化成水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8. 板书设计: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特性和应用。
9. 作业设计:题目1:一块冰融化成水需要吸收多少热量?答案:根据冰的质量和冰的比热容,计算冰融化成水需要吸收的热量。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12.3 物质的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特性: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温度无关。
4. 比热容的应用: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袋、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了解比热容的特性,理解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的运用以及比热容的特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热水袋的使用,让学生思考热水袋为什么能够保暖。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学习比热容的定义,解释比热容的概念。
3.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通过示例,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4. 讲解比热容的特性:通过教材,讲解比热容的特性,让学生理解比热容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温度无关。
5. 讲解比热容的应用:通过教材,讲解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等。
6.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7. 随堂练习:出示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定义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3. 比热容的特性4. 比热容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块0.1kg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40℃所吸收的热量。
答案:Q = c × m × Δt = 4.2 × 10^3 J/(kg·℃) × 0.1 kg × (40℃ 20℃) = 8.4 × 10^2 J2. 题目:解释为什么汽车发动机需要使用冷却液。
12.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学习目标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2、会查比热容表。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重点:比热容的定义、单位及物理意义。
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学习过程:观察下面的图画,思考并讨论下面的问题:知识点一、探究物质吸、放热性能(一)提出问题: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呢?(二)猜想与假设: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呢?猜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制定计划和实验设计:1、如何比较比较沙子和水吸热升温的快慢?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思考:沙子和水吸热升温的快慢除了与物质种类有关,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举例说明。
(1)如果用不同的加热器加热,是否会影响实验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加热方式完全相同,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物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所以加热时间的长短也就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2)如果改变沙子或水的质量,会不会影响结果?应该怎么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采用的验证猜想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