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会养老设施的调查与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64.42 KB
- 文档页数:10
北京市养老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
为了了解北京市的养老状况和问题,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我们进行了一次北京市养老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0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00份,有效回收率为90%。
问卷内容涵盖了个人养老意愿、养老方式、养老经济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1.养老意愿: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在老年时能够在北京市定居并享受养老服务。
他们认为北京的医疗、教育和文化资源较为丰富,适合养老生活。
2.养老方式:调查发现,70%的受访者倾向于居家养老,他们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家中养老,享受家庭温暖。
另外,20%的受访者表示希望选择居住养老院,他们认为养老院提供的专业护理和社交活动能够给予他们更好的关怀和陪伴。
3.养老经济情况:约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有着较好的经济条件,能够承担得起养老费用。
同时,20%的受访者认为养老费用是个问题,他们担心自己的经济状况不能支撑良好的养老生活。
4.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非常强烈。
他们希望有更多的社区养老中心和养老院,提供医疗、护理、康复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同时,他们也希望政府能够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四、调查结论与建议:1.养老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应加大对养老问题的投入,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特别是要加大社区养老中心和养老院的建设力度,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2.个人养老准备方面,政府应加强老年人的理财教育,引导他们提前进行养老规划,确保他们在养老时有足够的经济保障。
3.政府应加强养老服务监管,确保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促进公私合作,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总之,北京市养老调查显示了老龄化问题的严峻性,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
《北京地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体系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2023-10-30contents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北京地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体系现状分析•北京地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体系建构目录contents •北京地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体系设计策略•北京地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体系优化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老年人对医疗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能够将医疗和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服务。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城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的需求更加迫切。
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北京地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的体系建构和设计策略,为该地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针对北京地区的特殊情况和老年人的需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为该地区的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建设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
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的理论体系,为全国范围内推广该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02研究目的与方法探究北京地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的体系建构与设计策略,以满足老年人在健康、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
分析现有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优化和改进的建议,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文献综述搜集与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相关的政策文件、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资料,对其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和未来趋势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
选取北京地区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其运营模式、服务内容、设施条件、老年人的需求和反馈等情况,为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养老机构的管理者进行深入访谈,听取他们对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体系建构与设计策略的看法和建议,以获得更专业的指导。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如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研究结论提供支持。
养老院调查报告(共7篇)第1篇:养老院调查报告养老院调查报告10月29日,我小组一行三人来到位于大兴区南郊团河路16号的北京市福寿园养老院进行社会实践调查。
北京市福寿园养老院位于北京南郊团河路金星庄16号,南郊团河行宫及黄村卫星城,北靠丰台的南苑镇,距城区10公里,该院是经民政部门注册批准的老年人福利事业单位,养老院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养老院整个建筑系庭院式平房结构,院内有老人居室60间,共100个床位,设有健身,娱乐,琪牌室,医务室,洗衣房,浴室,餐厅与回民餐厅,回民福寿园等设施,养老院全部建筑由无障碍走廊连接,花园式庭院绿树成荫,花草错落有序,喷泉滔滔,假山花架构思新颖.老人可徒步或坐轮椅休养于无障碍长廊的花园通道之间,观赏花鸟,吸收新鲜空气,陶冶心境,,强身健体,福寿园养老院坚持老人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为老人营造一个幸福长寿之家为着眼点,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经过业务培训,了解老年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老年人常发病,配备了医生和护理人员,他们对老人热心,精心护理,免费为患病老人打针,输液,按摩等护理服务工作,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健身康复活动,增进老人的健康长寿。
在养老院内,老人们正在参加趣味运动会,我们的到来让老人们更加高兴,活动起来劲头十足。
我们亲切的询问了老人们的起居、饮食等生活情况,老人们表示,在养老院生活得非常幸福,这里的服务人员对待他们就像子女对待父母一样,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
后来我们还帮助这里打扫卫生,和老人们谈心。
老人们表示,同学们的举动给他们带来了温暖和欢乐。
一位70岁的老人告诉我们:他是个无子女、无家庭的人,自打住进养老院,已有8名志愿者跟他认了“亲”。
一到节假日,就有“亲人”拎着水果和点心来看他,有的陪他聊天,有的给他按摩。
这些志愿者使他重新燃起生活热情,去年,他还幸福地与院内一位老太结了婚。
养老院的副院长介绍说,养老院第一年的入住率只有四分之一,100张床位竟有75张无人入住。
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尤其是在如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经济压力下,养老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现状问题分析1. 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平衡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养老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
而目前北京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一方面,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不足,而且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范围有限,许多老年人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2. 服务质量不够高目前,一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较低,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服务态度不好、专业水平不足、管理不规范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质量,也影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形象和发展。
3. 资金投入不足养老服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而现阶段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并不足够。
由于资金不足,导致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更新缓慢,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难以得到提升。
4. 人才短缺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人才短缺也制约了养老服务的创新和发展,难以适应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二、对策研究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相关的资助政策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
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投身到养老服务行业中来,共同推动养老服务的发展。
2. 完善服务体系应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体系,规范和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政府可以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对存在问题的机构采取措施,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
3. 培养专业人才政府应该加大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加强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与科研工作,提高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北京市社区敬老院服务状况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保障和产业研究王莉莉陶立群麻凤利2004年9月29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养老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规模的缩小,城市生活、工作的压力,使得居家养老面临着种种困难。
敬老院、老年福利院等老年福利服务机构作为社会养老的一部分,在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北京市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机构及其居住老年人的现状,我们选择了部分敬老院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现将主要的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截止到2002年底,北京市已有各种类型(包括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养老设施314多所,床位25,599张。
其中向社会开放、接受公费、自费入院(所)养老的已近100所,规模大小不一,收费标准也有差异。
此次调查我们选取了三所敬老院,分别为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敬老院、东城区东直门街道敬老院、海淀区四季青乡敬老院进行入院调查。
调查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福利服务机构状况调查,包括机构名称、所有制形式、机构人员构成状况等;第二部分为社区福利服务机构内的老年人口状况调查,包括老人的家庭状况、身体状况、经济状况、以及对福利服务机构的评价等,旨在通过此次调查,初步了解北京市目前的社区福利服务机构以及福利服务机构的老年人状况。
二、北京市社区福利服务机构状况(一)所有制形式这些敬老院在所有制上均属于各级政府。
街道敬老院的所有权属于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乡、镇敬老院的所有权则属于乡、镇政府。
(二)人员构成这些敬老院一般都由行政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医生和一般工人如厨师、清洁工人等组成。
行政管理人员属于国家行政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则为敬老院聘用人员。
(三)资金来源这些敬老院的固定资产如房屋、设备等均为政府所有,敬老院享有使用权。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敬老院等一些老年福利服务机构也开始实行自负盈亏、自收自支的经营模式,呈现出政府投入固定资产和机构收支自负盈亏相结合的运营特点。
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概述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社交交流等服务的综合性服务体系。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问题。
服务设施不足是目前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虽然北京市已经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但仍存在覆盖面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的情况。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也是当前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的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服务机构的标准和管理不统一,导致一些服务质量较差,甚至存在一些不良服务现象。
服务人员的培训水平也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技能,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升。
服务费用较高也是老年人和家庭面临的一个难题。
由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加之服务人员的薪酬和培训费用也不菲,导致养老服务费用较高,一些老年人无法承担。
需要注意的是,我受枯燥乏味编写长文的能力限制, 采取了一些工作方式来提高词汇量和内容的产量。
1.2 遇到的问题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概述如下:参考了大纲提示1.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由于北京市老年人口众多,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很多社区养老机构规模偏小,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设施和服务设备。
2.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社区养老机构虽然设施相对完善,但服务质量不稳定,存在服务态度不好、护理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老年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关爱和照顾。
3. 服务人员培训不足:部分社区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培训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服务费用较高:部分社区养老机构的服务费用偏高,老年人和家庭难以承受,导致一些老年人无法享受到合适的养老服务。
5. 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目前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行业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监管力度不够,一些不良机构和服务行为无法得到及时纠正,老年人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0年10月第13卷第10期-全民健康助&全'(康-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资源空间均衡研究姬飞霞*张航空*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与规范的应用示范(2020YFC2006100)作者简介:姬飞X ( 1991年一),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健康与养老服务供给。
E-mail :jifeixia1204@ 126. cem 通讯作者:张航空(E-mail :151****8589@163. cem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摘要】基于养老机构普查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和空间热点分析等方法,从空间均衡视角分析了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资源的分布状况。
研究结果:全市共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405家,占被调 查机构总数的88. 04% $受地理环境和城市规划的影响,这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在空间呈“带状”分布,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东北和西南方向扩散。
总体上看,医养结合养老资源在空间均衡分布;分模式看,医养结合资源在空间分布并不均衡:“养内设医”模式主要聚集在中心城区,“养医合作”模式主要聚集在远郊 区,且两者存在明显的"空间互斥”。
因此,优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资源空间分布要因地制宜,采取空间差异化的策略$【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空间均衡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 : 10. 3969/j. issn. 1674-2982. 2020. 10. 002Study on the spatial equilibrium in pension combined with medicalcare resources allocationin BeijingJI Fei-xia , ZHANG Hang-kongCenter f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Beijing 100872 , China"Abstract 】 This paper is aimed at analyzing the spatiai equilibrium of pension institutions cembined with medi-cet cere based on the Census Dato for Pension Institutions in Beijing , using many methods , such as Standard Devia tion Ellipse, Kernel Density Estirnation and Hot Spot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405 pension institu tions cembined with medicei cere , acceunting for 88. 04% . Under the inOuence of geographicei environment and ur ban planning , they spread i the northeast and southwest from the center of the city in space , showing a % belt " distri bution. Alt pension institutions cembined with medicei cere are distributed evenly in space , but different patterns ex ist in spatiai aagI'ea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model of setting up a medicei institution inside the pension was mainly cencentrated in centrai urban areas , white the model of ceoperation between pension and medicei institutions was mainly cencentrated in outer suburban district. Therefore , the spatiai dmferentiation strateay should be adopted W op timi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ension cembined with medicei cere resources."Key words ] Pension cembined with medicei service ; Pension institutions ; Spatial equilibrium1引言养老机构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1 *,尤其是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其拓展和提升 了传统养老服务模式,成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 化的关键[2*(作为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北京市将“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持续推进 并取得显著成效[3*。
关于养老的调研报告3篇关于养老的调研报告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已经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为了解决各种复杂的老年问题,国家颁布了许多社会福利政策,目的是不断地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使老年人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根据这一问题,本公司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以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为例,共有706份问卷,其中北京市有403份,上海市有303份。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养老问题的真实状况:1、是否担心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担心和不太担心可以说是各占一半,有将近43%的人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有所担心,57%的人不太担心或尚未考虑养老问题。
从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人们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并不是很担忧。
一是北京上海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更发达;二是北京上海的养老机构非常多,并且有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做后盾;三是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生活的人要面对的其他方面的问题(譬如说房价问题)比较多,因而养老问题属于次要;四是北京上海适合年轻人打拼,许多年轻人选择年老后退居二线城市。
2、选择的养老方式在这一问题上,选择有子女抚养的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及公立养老机构占多数,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其他的养老方式。
总体而言,养老方式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种各样的养老方式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
可见,人们对未来的养老有了更新的认识,不再死守着家庭养老和养老院等单一的养老概念了。
同时,随着北京上海等地社区服务中心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精彩。
3、赡养老人的意识当今的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但要考虑自身职业的发展,还要顾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生养小孩赡养老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公开稿)1 规划背景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促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积极应对北京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解决当前养老服务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部署,自2009年起,市规划委和市民政局共同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至2010年底基本编制完成初稿。
此后,根据市政府要求,市规划委会同区县政府、市民政局、市国土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等部门,梳理和落实了2015年前有条件建设的集中养老设施用地。
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和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13]32号)、《关于加快本市养老机构建设的实施办法》(京政办发[2013]56号)对编制成果进行完善补充,进行专家评审,并征求相关委办局意见,形成了《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最终成果。
1.1 规划依据1.1.1 政策文件(1)《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国办发[2006]6号)2006年2月(2)《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63号)2000年10月(3)《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京民福发[2008]543号)》2008年12月(4)《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2009年10月(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2005年1月(6)《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作的实施意见》(京发[2009]17号)2009年6月(7)《老年人权益保护法》2013年7月(8)《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 2013年7月(9)《养老机构管理办法》 2013年7月(10)《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2013年8月(11)《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13]32号)2013年10月(12)《关于加快本市养老机构建设的实施办法》(京政办发[2013]56号)2013年10月(13)《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2015年5月1.1.2 规范标准(1)《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GB 50437-2007)(2)《北京市城市建设节约用地标准(试行)》(京政办发[2008]19号)(3)《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建标144-2010)(4)《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5)《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GB50867-2013)(6)《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京政发[2015]7号)(7)《关于住宅适老性规划设计有关意见的通知》(市规发[2015]164号)(8)《关于印发<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技术要点>(试行)的通知》(市规发[2014]1946号)1.2 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市域总规用地功能图1.2.1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覆盖市域16406平方公里。
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居家养老服务成为了越来越多退休老年人的选择。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的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目前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着许多问题,其服务水平和覆盖面亟待提高。
本文旨在分析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改善提供参考。
一、现状问题1. 服务资源匮乏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源相对匮乏,服务供给不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日间照料、助餐服务、健康咨询、居家照料等多种形式。
目前北京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较少,服务项目单一,如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等设施建设不足,服务项目集中在简单的生活照料上,缺乏专业化、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内容。
2.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
一些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和技能有限,服务态度不够亲切,对老年人的关怀不够细心;服务设施的环境较差,设施设备陈旧,卫生状况不佳;服务内容单一,缺乏生活情趣活动和心理抚慰。
3. 成本较高目前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本较高,给老年人的经济负担较重。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收费标准不统一,一些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价格昂贵,老年人经济承受能力较弱,难以负担得起。
4. 缺乏专业人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匮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人员荒缺。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队伍中,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从业人员,如老年心理健康专家、老年护理员等。
这导致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不断下降,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对策研究1. 加大投入,提升服务供给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力度,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和供给水平。
增加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等服务设施,增加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种类和覆盖范围,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51【作者简介】陈 (1963-),男,博士,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王慧君(1986-)女,硕士,莱茵建筑设计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规划师。
陈 未(1992-),男,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
【修改日期】2013-11-17【文章编号】1002-1329 (2013)12-0051-09【中图分类号】C913.6;TU984【文献标识码】A 【摘要】通过对北京市社会养老设施的数量、规模、类型、分布以及使用情况的深入调查,揭示了北京社会养老设施的现状问题和北京市人口结构空间分布对社会养老设施需求的影响情况。
根据北京社会养老设施的类型特点,将其分为护理医院型、老年社区型、社区看护型、特殊老年病型、临终关怀型、社会救助型等类型。
认为北京市社会养老设施类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具有设施养老是在宅养老的必要补充,社会养老设施的数量会持续大幅度的增加,达到峰值后集中式社会养老设施的数量会减少和社会养老设施逐渐向住区化及小规模化发展的特点。
最后结合北京的具体现实条件,提出北京市社会养老设施未来发展特点及北京市社会养老设施的发展规划建议。
【关键词】北京;养老设施;设施类型;发展规划ABSTRACT: Through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n the number, size, type, distribution and usage of public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such facilities in Beijing, and it also discloses the impact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on the demand of the public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Based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those public facilities are then classi fi ed into nursing hospital, elderly community, special facilities for geriatrics patients, hospice center and facilities for social assistance. On the basis of such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each type, which include public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is a necessary complement to the in-house care, the number of public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will continue to surge, the number of centralized public facilities will decrease after reaching its peak, public facilities will gradually be small-scale andcommunity-based in future. Finally, starting from the reality of Beijing,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the public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in futur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such facilities in Beijing.KEYWORDS: Beijing;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facility types; development planning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较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了2.93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上升了1.91个百分点。
为此,2011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用地保障、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参与社会养老设施的建设。
社会养老设施,是指以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要使用者,由社会为其设计建造(或改造的)的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护理院、安怀院等集中养老服务设施。
北京市从199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老年人口总数已突破254万人,占到人口总数的15%,据预测,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350万人,到2050年,这一数字更将上升到650万,目前老年人口仍以低龄为主,但高龄化趋势和发展速度明显。
2009年12日,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社会养老设施发展的意见》,提出了“9064”养老服务新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社会养老设施集中养老。
虽然社会养老的比例不是很大,但北京的老年人口基数大、社会养老设施建设欠债多,所以应积极面对,未雨绸缪。
北京社会养老设施的调查与研究陈 王慧君 陈 未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PUBLIC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IN BEIJINGCHEN Zhe; WANG Huijun; CHEN Wei北京社会养老设施的调查与研究陈 王慧君 陈 未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13年 第37卷 第12期 VOL.37 NO.12 DEC. 2013521.2 社会养老设施缺乏统一布点规划(1)社会养老设施规模偏大。
调研结果显示,仅城中心区,床位数大于等于200的社会养老设施就有20多所。
而全北京市规模≥200床的社会养老设施共有近100所。
在五环的边缘向外特别是在朝阳区北、昌平区以及海淀区西北和通州东,床位数大于等于200的社会养老设施密度显著增大(表1)。
(2)社会养老设施的密度偏小。
以社会养老设施密度最大的朝阳区为例,大部分的社会养老设施的辐射范围在3km左右,且分布不均匀。
而根据东南大学胡仁禄教授《构筑新世纪我国老龄居的探索》一文对社会养老设施的规模及服务半径的阐述,老年公寓的服务半径为400~500m,养老院服务半径800~1000m为宜,护理院的服务半径应以1500~3000m为宜。
而北京市的养老服务设施的辐射范围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
(3)社会养老设施的城乡分布不均衡。
就城乡差别来看,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69%的城八区(西城、东城、朝阳、崇文、海淀、玄武、海淀、石景山)老年人拥有养老设施床位为18866个,为全市床位总数的49%;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31%的周边区县(延庆、大兴、平谷、怀柔、昌平、密云、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拥有养老设施床位为21128个,占全市床位总数的51%。
不同城区的每个老年人所占用的床位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农村敬老院受交通、环境和设施条件的限制,城近郊区老年人不愿入住,致使空床率较高,利用率低,而大多数的老年人都希望将老年设施建在城近郊区。
由于分布上的不合理,造成了养老设施一方面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却大量闲置的现象。
1.3 社会养老设施类型不成体系按国际规定: 60岁及以上的人口称为老龄人口。
人口进入老龄化后直至临终, 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及衰老过程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即自理老年人(健康老年人) 阶段,介助老年人(半自理老年人)阶段,以及介护老年人(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阶段, 并根据人口老化过程中各阶段所需社会服务支援程度不同, 将国际慈善机构的七大类养老设施整合为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类养老设施,即老年公寓、养老院和护理院等设施,让每一类养老设施至少承担起一个阶段的养老需要,使每一类老年人的三个阶段的需求在此类设施中获得相应的支持[2]。
目前北京市共有老年公寓48所。
按照惯例,老年公寓的主要居住者应该是生活能够自理或基表1 2010年北京市社会养老机构规模统计Tab.1 Scales of public institutions for the elderly in Beijing (2010)床位数(床)100以下101~300301~500500以上总计机构数量(座)172975611336比例(%)5129173100图2 2010年北京周边区县养老设施数量调研统计Fig.2 Survey results of public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in the suburban districtsor countries of Beijing (2010)图1 2010年北京城八区养老设施数量调研统计Fig.1 Survey results of public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in the eight centraldistricts of Beijing (2010)1 北京社会养老设施现状与问题1.1 床位数量严重不足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各种类型(老年护理院、养老院、老年公寓和安怀院等)社会养老设施共366所,床位总数为39994张(其中,城八区共18866张,周边区县共21128张)。
平均每百人占有1.6张床位,这与发达国家平均百名老年人平均占有养老床位数5~7张的水平相差甚远。
根据调查,当前北京60岁以上老年人有入住养老设施愿望的约有10.4万,50~59岁人群中,表示现在入住养老设施的为2.1万人,表示将来入住养老设施的为22.3万人[1]。
现有养老设施在数量上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图1,图2)。
53本自理的健康老年人。
但是北京市很多大型的老年公寓的配套设施里都有较完善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护理,收住对象涵盖了自理老年人、介助老年人和介护老年人。
养老院共有283所,所占的比例最大,提供的床位最多。
虽然50%的养老院的护理等级为三级或三级以上(特殊护理),但是院内70%的老年人均为自理老年人。
由此可见,北京目前的养老院也在承担老年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的功能,但其所提供的对介护老年人的护理服务由于设备,资金,服务人员紧缺等各种原因,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及将来介护老年人的护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