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典型垄断行业高收入状况的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8.00 KB
- 文档页数:8
垄断行业职工收入状况分析及对策摘要:近年来,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以《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典型垄断行业职工收入与一般行业职工收入的差距及变动情况。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形成原因、所有者缺位,并进一步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垄断;收入差距;所有者缺位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4-0044-03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同社会群体、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明显。
其中,垄断行业收入的高速增长,与其它行业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而且这种差距被逐渐拉大。
这不仅引发人民群众对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的关注与不满,更阻碍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一、垄断理论由西方经济学理论,垄断会造成一定社会福利损失。
哈伯格(harberger,1954)根据消费者剩余理论提出了垄断会导致福利无效损失,即“哈伯格三角”。
纵坐标为价格,横坐标为产量。
当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时,均衡价格为pc,均衡产量为qc。
假定所有成本曲线都不变,因此边际成本mc=pc,mc也是市场供给曲线,消费者剩余为aadpc。
当市场进入垄断状态,垄断企业由利润最大化条件mc=mr,均衡价格为pm,均衡产量为qm,消费者剩余下降到acdpm。
哈伯格认为四边形bcpmpc代表由于价格上升所造成的消费者剩余价值转化为垄断利润的部分,它只是一种收入转移。
而aabc所代表的那部分为垄断的社会福利净损失,△abc即哈伯格三角。
针对哈伯格模型存在的问题,莱本斯坦(leibenstein,1996)提出哈伯格理论的潜在假设是:企业会充分利用资源使生产效率最大化。
但当企业处于垄断地位后,没有足够的竞争压力促使企业保持高效率。
由于生产效率过低的资源配置叫做x-无效率,它以成本的形式吞噬了一部分垄断利润。
如图1.x-无效率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到e,四边形bfepc就是x-无效率导致的社会成本。
浅析垄断行业高收入的政府规制问题【摘要】政府规制是指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限制与调控。
行业垄断所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公众纷纷要求垄断行业进行改革以抑制垄断行业工资水平过高、收入增长过快问题。
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无疑是解决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最彻底、最有效的方式,但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彻底打破垄断只是一种不合实际的理想状况。
因此,直接对垄断行业的高收入进行规制,是解决问题的务实、有效之道。
但目前,政府规制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尝试从整合规制机构、完善规制内容等四个主要方面对垄断行业的高收入政府规制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达到更佳规制效果。
【关键词】垄断行业;高收入;政府规制;直接规制近年来,部分垄断行业不仅工资水平过高,而且工资增长过快,与普通行业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一定影响,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国企分红”、出台《反垄断法》等一系列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目前的状况下,对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的政府规制必须从多方面综合考虑,以达到更为有效地规制效果。
一、当前政府规制失灵的原因分析(一)规制机构自身“先天不足”在我国,由于占据垄断地位的基本是国有企业,其中大部分带有行政垄断性质,垄断企业和政府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是利益共同体。
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既是垄断行业的监管者,同时也负有指导行业发展壮大、保值增值的责任,具有相互矛盾的身份。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现在的垄断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在人事等方面存在密切关系。
政府和垄断企业的这种关系,导致对垄断经营企业的政府规制不可能到位。
(二)规制机构权责体系不明我国目前对垄断行业有规制权的部门很多,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综合规制类,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等都属于此类。
比如国家发改委对大多数垄断产品价格有规制权,国资委则对国有垄断企业的经营及保值增值具有规制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和职工工资水平具有规制权。
垄断行业过高收入问题分析及税收矫正摘要:我国垄断行业职工高工资、高福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这种不正常的现象逐步拉大我国居民的贫富差距,造成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公,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稳定的因素。
当然我们可以从反垄断法的角度来遏制这种现象的产生,但本文的出发点从税收调控的角度来解决这些问题,先探讨了垄断行业职工个人收入的问题以及影响,然后从税收角度提出解决依据。
关键词:税收调控;垄断行业;高工资;高福利财税政策在调整我国经济的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国家进行政府干预、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政策工具。
国家通过一系列手段,引导税收运行机制和税收调控客体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我们都知道我国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福利待遇好,我国应该实行怎样的税收政策来维护我国经济健康的发展。
一、垄断行业职工个人收入的高工资、高福利(一)职工的非正常高工资1、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大大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据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2、职工平均工资增幅大大超过全国平均工资增长幅度。
1996年全国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比1978年增长了10.1倍,而同期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则分别增长了13.7倍和15.2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工资增幅。
[2]职工工资与其他行业职工工资差距扩大,并呈加速趋势。
2000年最高行业人均工资水平是最低行业的2.63倍,而到了2005年扩大到4.88倍,而且绝对差距也从8436元扩大到32249元。
(二)职工的非正常高福利职工福利收入数额大、增长快。
非工资收入(有工资外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实物收入和福利收入等)在我国个人收入中比较普遍,据国家税务总局分析,职工从单位获得的非工资收入占工资收入的比重1990年为35%、1994年为50%左右。
我国垄断行业高收入的成因分析1.行政性垄断是形成垄断行业高收入的主要原因统计资料显示,2009 年我国垄断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是全国水平的5~10 倍。
这些行业高收入形成的体制性原因是行政性垄断的存在。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或公共产品供给的特征,政府赋予垄断部门特殊的行政权利,使得垄断行业凭借政策制度的优势,可以迅速占领市场份额,阻碍了其他经济成分的介入,限制市场的竞争机制的形成,从而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进而导致了该行业职工(尤其是高管阶层)获得高收入。
2.商品和服务的垄断性定价机制推动了行业收入走高我国垄断行业的行政性特点赋予了垄断企业较多特殊权利,垄断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使其他潜在威胁者在生产资料来源和市场占领上处于劣势地位,限制了一些企业对该行业的进入,形成了较少价格竞争者的市场格局,同时也为垄断企业降低了该行业的经营风险,这种有利的市场优势使得垄断企业在价格制定上享有绝对的控制权。
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垄断企业往往会采取盲目提价,任意提高收费标准等手段,将所增加的职工劳务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因此,在这种定价机制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垄断企业获得了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导致垄断行业商品的价格较高、附加服务费用较多,直接加大了消费者的成本负担。
3.政府对行业垄断的监管不到位,难以约束其高收入的发生目前我国对于垄断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还比较薄弱,垄断监管机构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没有赋予监管机构有权威的监管权力,使得现有监管部门间权责不清,相互推诿,导致监督作用大大降低。
同时,政府对于垄断行业的财务约束力不强,对于垄断行业的一些“灰色”收入审计不严,正是由于垄断行业具有其自身的价格定价机制,单纯的市场机制已经无法从整体上抑制这些包含了大量非工资性收入的“灰色收入”的存在,形成了垄断行业的高收入现象,从而导致了行业间收入差距的迅猛拉大。
4.《反垄断法》的不尽完善,垄断企业财务制度缺乏透明度我国现行的《反垄断法》相关条款规定不够明晰,一是原告的主体范围很难界定,因为垄断行为涉及的群体比较广,对于具体起诉人的范围没有明确确定。
垄断行业高收入的法律规制分析txt.txt花前月下,不如花钱“日”下。
叶子的离开,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干掉熊猫,我就是国宝!别和我谈理想,戒了!【摘要】我国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公,威胁社会的和谐,影响了资源合理配置,抑制社会发展动力;垄断行业工资过高,损害了全民利益,容易滋生腐败。
应当采取完善反垄断法、完善垄断行业部门立法、完善价格法中的听证制度、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完善消费税、征收资源附加税、完善能源立法、完善外资立法,允许外资适当进入自然垄断行业等法律措施,来制约垄断行业的垄断利润和垄断高收入。
【关键词】垄断行业;高收入;法律规制垄断行业是指那些依靠国家特殊政策或专有技术垄断整个行业生产与经营的行业。
在我国,这些行业所取得的垄断地位,不是依靠技术创新,也不是依靠资本投入,而是依靠行政权力阻挠市场竞争的结果。
近年来,某些垄断行业不仅工资水平过高,而且工资增长过快,与普通行业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探讨如何从法律的角度对垄断行业的高收入进行规制无疑成为了法律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垄断行业的高收入的具体表现(一)高工资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主要表现为其高工资的收入,媒体频频披露垄断行业的高工资:先是有报道电力公司抄表工能领取15万元的年薪,后又有报道说国网公司的处、司局级干部年薪在30万至60万元;还有报道某些烟草系统普通在编员工一年收入可高达18万元,沿海地区有的烟草系统内中层干部年收入30万元;另有报道称一些银行人均年工资达10万元。
尽管这些报道尚未得到真实数据的印证,有关行业有的还出面否认,但是政府的各项统计数据在不断印证这种说法。
2006年7月11日,由国资委统计评价局编制的一份统计年报显示,石油石化、通信、煤炭、交通运输、电力等12家企业员工工资达到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3—4倍。
另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电力、电信、金融、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我国典型垄断行业高收入状况的分析摘要: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尤其是部分典型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令社会公众非常反感,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与否的一个关键。
为解决典型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问题,应破除行政垄断,创建行业公平竞争的机制;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政策;健全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加大对垄断暴利的整治力度。
关键词:行政垄断;垄断行业;典型垄断行业;收入差距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这样的一句话:“银行加证保,两电加一草,石油加石化,看门的也拿不少。
”这句话表达了当前我国老百姓对垄断性行业高收入的不满。
本文引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应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近年来典型垄断行业(主要指存在国家垄断的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与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以及与非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之间的差距状况,以证实本人如下的理论假设:典型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高于全国总体水平与非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垄断行业职工工资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全国职工工资的增长速度与非垄断行业职工工资的增长速度。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典型垄断行业高工资的引致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行业分类依据以及典型垄断行业的界定本文研究的内容首先涉及到行业的分类,本文所研究所依据的行业分类主要是《中国统计年鉴》的分类标准。
《中国统计年鉴(2007)》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将国民经济行业分为19大类: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但从这19大类行业中,我们难以将它们区分为垄断与非垄断行业。
特别是制造业大类中,其包含30个细分行业,30个细分行业中,包含有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等典型的垄断性行业。
为了更严格地区分垄断与非垄断行业,本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细分行业分类标准来研究相关问题。
《中国统计年鉴(2007)》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在将国民经济行业分19大类的基础上,将每大类进一步细分,总计分为97个细分行业,其中制造业大类包含30个细分行业。
具体情况见表1。
本文所研究的典型垄断行业所依据的标准有以下三条:1.存在高强度的行政垄断。
典型垄断行业都存在高强度的行政垄断,政府(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为该行业垒起了高不可攀进出壁垒,这类行业内部缺乏竞争,在日常的经营中并能得到政府各种政策的支持,如优先利用各种资源等。
2.行业职工收入远高于平均水平,且高收入主要源于行政性垄断。
典型垄断行业的高工资不是取决于该行业劳动强度、劳动效率及艰苦危险的程度,而是取决于行业的行政性垄断程度。
也就是说,典型垄断行业职工的高收入主要源于行政性垄断。
3.民众反应强烈。
并不是所有的高收入行业都遭到民众的反感,如2005年,97个细分行业中,职工年平均工资排名前十位中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是软件业和计算机服务业,这两个行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分别为52784元、52637元,高出当年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18364元很多。
但民众对这些行业的高工资并没什么怨言。
这是因为,这些新兴行业以知识、技术等为特征,增加值高,风险大,行业对从业人员的选择性也大,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先期付出的成本较高,因此,这些行业的高收入能得到民众的理解。
但是,典型垄断行业的高工资不是取决于以上因素,也不是取决于该行业劳动强度、劳动效率、艰苦危险的程度等民众可以理解的因素,而是取决于行业的行政性垄断程度,而且这些行业长期以来,在生产效率、服务质量、进取精神等方面都难以令民众满意。
因此,这些典型行业的高收入常常令民众非常反感。
基于以上标准,本文将97个细分行业中的15个行业归入典型垄断行业的范围。
这15个行业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原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邮政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新闻出版业。
这些行业各自所属的大类行业的具体情况见表1。
二、典型垄断行业收入状况的实证分析(一)典型垄断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比较分析2006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为21001元,国有单位的职工平均工资为22112元,城镇集体单位的职工平均工资为13014元,其他单位为20755元。
而15个典型垄断行业职工合计的平均工资的平均数达到了38496元,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工资的平均值达到了34963元,城镇集体单位的平均值达到了18845元,其他单位的平均值达到了46459(具体情况见表2)。
典型垄断行业的这四个指标分别是全国的1 83倍、1 58倍、1 45倍和2 24倍,远远超过全国的一般水平。
另一方面,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也远远快于全国整体水平。
下面笔者以金融业为例,将典型垄断行业的代表金融业国有职工1989年到2006年的平均工资水平与全国国有职工整体平均工资的相比较,用环比增长率来说明垄断行业职工工资水平与全国职工工资水平的增长差异。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5、2006、2007)刊载的数据,绘制出如下折线图(见图1):从以上折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实线(金融业国有职工平均工资环比增长率走势)的位置基本上都处于虚线(全国国有职工平均工资环比增长率走势)的上方,这说明从1990年到2005年,金融业国有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率基本上都快于全国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率,其中,金融业国有职工1992年、1993年和1994年这三年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全国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1990—2006年两者17年间平均工资环比增长率的平均值的差异中看出这一点。
1990年到2006年,全国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环比增长率的平均值为14.7%,而金融业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环比增长率的平均值为20.2%。
(二)典型垄断行业平均工资与低收入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之间的比较分析首先,本文通过比较15个典型垄断行业与排名后10位的低收入行业的2006年平均工资水平,从静态角度来分析典型垄断行业与低收入行业职工之间收入差距。
《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数据表明,我国2006年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排名后10位的行业分别为林业、农业、畜牧业、木材加工及木竹棕藤草制品业、纺织业、渔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
这10个行业职工合计年平均工资的平均数为11508元(具体情况见表3)。
而15个典型垄断行业的职工合计年平均工资是平均数为38496元,两者之间的比为1∶3.35,也就是说15个典型垄断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平均数是职工工资排名后10位的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平均数的3倍多。
在典型垄断行业中,证券业职工2006年合计年平均工资最高,为85522元,而非垄断行业中,林业合计年平均工资最低,为8254元。
证券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为最低的林业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 36倍多,即极值比为10 36。
其次,笔者将通过分析1995—2006年5个收入最高的典型垄断行业与收入最低的5个非垄断收入行业的合计平均工资水平情况,从动态角度来分析典型垄断行业与低收入行业职工之间收入状况的变动趋势。
在分析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行业职工工资极值比(差)、垄断高收入与非垄断低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加权比、标准差系数等指标。
通过对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资料的处理,得到表4:从表4反映贫富两极化程度的极值比(差)可以看出,典型垄断高收入行业与非垄断低收入行业的差距明显,而且二者的收入差距呈现加速扩大的趋势,极值比由1995年的3 86扩大到2006年的10 36,极值差由1995年的9739元,扩大到2006年的77268元。
无论是从极值比还是极值差来看,典型垄断高收入行业与非垄断低收入行业的收入差距近年来有加速的趋势。
再从收入最高5类典型垄断行业与收入最低5类非垄断行业的加权平均收入比R来看,典型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差距同样也在不断扩大,城镇典型垄断高收入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非垄断低收入行业,2000年之后高低收入行业之间平均工资差距呈现出明显加速的趋势,到2006年已经扩大到5 71倍,比10年前的1995年翻了两倍多。
上面分析仅基于职工工资角度,也就是名义收入角度,实际上,我国当前职工收入中除了包括工资、奖金等名义收入外,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类似于住房福利、医疗福利、实物工资、各种补贴、公款消费等隐性收入。
而垄断行业特别是典型垄断行业这部分的隐性收入名目更多、数目更大。
垄断行业工资外收入过高是导致当前行业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导致公众反感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典型垄断行业职工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全国职工工资的平均水平,其工资增长速度也要远远快于全国职工工资的增长速度;同时,典型垄断行业职工的工资水平以及增长速度更是远远高于低收入行业;另外,垄断行业的工资外收入也要高于其他行业,职工工资外收入的高低与行业垄断程度密切相关。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当前我国垄断行业收入状况的一个基本判断。
三、典型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原因分析导致典型垄断行业收入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行政垄断是其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在这15个典型垄断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原料加工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新闻出版业这8个行业都属于行政垄断行业,其垄断壁垒完全是由政府采用行政手段设置的,这类行业具有不可突破的行业进入障碍。
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邮政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这7个行业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垄断性行业,这些行业的进入障碍一部分是由本身的自然因素(如首期投资规模巨大、存在大量的沉淀资本等)所生成的,但这些“自然进入障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得容易突破,因此,一个国家为了保证这类行业的规模经济的延续,实现资源的所谓优化配置,常采用行政手段来维持这些行业的独家经营或少数几家经营的局面。
不过,近年来,国外发达国家开始对这类自然垄断性行业实施放松管制,引入竞争,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我国政府对这类行业仍采用严格的政府管制,采用政府审批制来制造这类行业非常高的进入壁垒,以保证这类行业的独家国有企业经营或极少数几家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