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液
- 格式:ppt
- 大小:10.11 MB
- 文档页数:137
第三章血液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充满于心血管系统中,在心脏的推动下不断循环流动。
如果流经体内任何器官的血流量不足,均可能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人体大量失血或血液循环严重障碍,将危及生命。
因此,血液对于人体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医学诊断上有很重要的价值。
下面我们就血液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
第一节血液生理概述一、血液的组成和特性1.血液的组成:血浆{水+蛋白质+低分子物质(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少量气体}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2.血浆蛋白的分类:盐析法: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电泳法:将白蛋白分为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将球蛋白分为α1-、α2-、α3-、β-、γ- 球蛋白3. 血浆蛋白的功能:( 重点)①营养功能:血浆蛋白经吞噬细胞消化后分解为氨基酸,可用于自身的构建。
②运输功能:有些血浆蛋白有亲脂性结合位点,可结合脂溶性维生素或激素,结合后可限制这些物质活性的发挥,如甲状腺激素就可与白蛋白/前白蛋白结合。
③缓冲功能:血液中有许多种缓冲对,它们可以使血液的pH值保持相对恒定,这是细胞生命代谢所必需的。
④形成胶体渗透压: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对于维持正常的血容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⑤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如免疫球蛋白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⑥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4. 血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红细胞量的总和。
约占体重的7%~8%,幼儿可达9%。
人体每公斤体重含血量70~80ml,血浆40~50ml。
5. 血液的特性:①血液比重:全血1.050~1.060(主要取决于血细胞的多少)血浆1.025~1.030(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多少)血细胞1.090~1.092(与血红蛋白的多少成正相关)②血液粘滞性:指血液中各种颗粒之间的摩擦力。
温度37℃时,血液和水相比的相对粘滞性为4~5:1,血浆为1.6~2.4:1。
全血的粘滞性主要决定于所含红细胞数,血浆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第三章血液第三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2.血浆渗透压3.血沉4.血液凝固5.血型6.交叉配血试验二、填空题1.血浆pH值的正常值范围是____,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__ _。
2.血浆中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____,具有免疫功能的是____。
3.血浆渗透压包括__ __和_ ___两部分。
调节红细胞内外水平衡的是___ _渗透压,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交换的是__ __渗透压。
4.红细胞主要的生理功能是__ __和_ ___,这些功能都是靠__ _实现的。
5.在临床上,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常用_ ___来表示,影响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__ __和__ __。
6.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为__ __和_ ___,成熟因子主要是__ __和__ __,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__ _和__ __的调节7.在红细胞生成的过程中,铁缺乏可引发__ __贫血;叶酸和维生素缺乏,会引发___ _贫血。
B128.青春期后,男性的红细胞数比女性____,主要是由于__ __水平较高。
9.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是由于缺氧而导致肾脏产生_ ___增多所致。
10.化脓性细菌急性感染的病人血中_ __细胞增多;在某些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时,血中的__ __细胞数目增多。
11.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有_ ___和__ __。
12.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__ __、__ __和__ __ 三个步骤。
___。
14.人体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有_ ___和__ __。
15.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__ __,即每千克体重有___ _,包括__ __血量和__ __血量两。
16. ABO血型系统凝集原有__ __和__ __两种,存在于红细胞膜上;凝集素有__ __和__ __两种,存在于血清当中。
17.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_ ___不被受血者的__ __所凝集。
18. Rh血型系统的凝集原中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是五种,其中以凝集原的抗原性最强。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浆1.血浆的基本成分是晶体物质溶液。
2.血浆的另一成分是血浆蛋白。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用电泳法可进一步将球蛋白分为α1-、α2、β1-、γ1-球蛋白。
正常成年人血浆蛋白含量为65~85g/L,其中白蛋白为40~48g/L,球蛋白为15~30 g/L。
3. 血浆蛋白的功能: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结合,使血浆中的这些激素不会很快经肾脏排出;③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以及一些异物;④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等生理过程;⑤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⑥营养功能。
(二)血细胞1.分为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
红细胞最多,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白细胞最少。
2.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的百分比。
3.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4. 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6.大血管中血液的血细胞比容略高于微血管。
二、血量1.全身血液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小部分在肝、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称为储存血量。
2.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或每公斤体重70—80ml。
3.血浆量和红细胞量可按稀释原理进行测定。
4.血量=红细胞总容量/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浆量/(1-血细胞比容)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1.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
2.血浆的比重为1.250~1.030,其高低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二)血液的粘度1.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
2.全血粘度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血浆的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水、酒精、血浆的粘度不随切率的改变而变,称为牛顿液体。
第三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血浆)胶体渗透压:指血浆中的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
2、(血浆)晶体渗透压:指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
3、血细胞比容: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占血液中的容积百分比。
4、(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具有能持续漂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5、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损伤后会引起破裂出血但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的现象。
6、血浆:即血液中的液体成分,由水和溶解于水中的溶质组成。
7、血清:血液自然凝固后由于血凝块收缩而释放出来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即为血清。
8、红细胞沉降率:将血液加抗凝剂混匀,静置于分血计中,将红细胞在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mm),称为血沉。
9、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二、填空题10、体液约占体重的(60)%,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细胞外液占体重的(20)%,血浆约占体重的(5)%。
11、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它取决与血浆中主要缓冲对(NaHCO3/H2CO3)的比值,正常值为(20)。
12、造血过程可分为(造血干细胞)阶段、(定向组细胞)阶段和(前体细胞)阶段等三个阶段。
13、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五类。
14、正常人血小板数量是(100~300×109),当血小板数减少到(50×109)以下时,可出现紫癜。
15、血液和组织中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按其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统一命名。
16、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都需要(Ca2+)的参与。
按始动因子的来源的不同,凝血过程(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两条途径。
17、体内的抗凝系统可分为(细胞)抗凝系统和(体液)抗凝系统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