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误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20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1.09 KB
- 文档页数:1
Gilbert 综合征误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3例分析Gilbert综合征于1961年首先由Gilbert报道,又称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国内文献报道较少,容易误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我院于2010年到2011年收治3例,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例1,男,28岁。
因乏力,右上腹胀半月,伴全身黄染,以“急性黄疸型肝炎”于2010年10月16日收入院。
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巩膜及皮肤黄染、瘙痒,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
肝区无叩击痛。
余无阳性体征。
B超:肝、胆、脾未见阳性体征。
免疫学检查:甲肝、乙肝、丙肝均阴性。
肝功能ALT32U/L、AST25U/L、TBIL62.5μmol/L、D B I L8.5μ m o l/L;血常规H b115g/L、W B C10.5×109/L。
临床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给予保肝、抗病毒、对症治疗。
症状无明显缓解或加重,于2010年10月29日出院。
2010年12月2日再次以“黄疸待查”住院。
症状同前,临床体检皮肤、巩膜黄染,未见其它阳性体征,在外院查肝功能AL T26U/L、A S T18U/L、TB I L42.8μ m o l/L、DBIL10.5μmol/L,HBsAg(-);尿胆素(+)。
临床诊断:Gilbert综合症。
治疗用苯巴比妥60m g,3次/d,2周。
黄疸改善,肝功能:T B I L17.5μmol/L,其余正常。
住院20天出院。
随访至今,无不适,未复发。
例2,女,8岁。
因反复皮肤巩膜发黄5年,于2011年2月6日入院。
5年前家长发现患儿皮肤巩膜发黄,当地医院诊为“黄疸型肝炎”,经保肝治疗( 具体用药不详) 后好转。
此后偶于受凉或劳累又出现上述症状,不伴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无厌食油腻。
半个月前受凉后,再发上症,且伴发热、咳嗽、流涕,在当地医院诊为“肺炎,黄疸待查”,给予头孢他啶、炎琥宁静脉滴注1周后肺炎治愈,仍有黄疸,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无出血点及皮疹、蜘蛛痣,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正常,肝脾不大,肝区无叩痛;Mu r p h y征(—),腹水征(—),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流行性出血热20例误诊分析
郭利彬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04(20)10
【摘要】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临床表现复杂。
我院1991~1998年间误诊达12例(占60%),误诊疾病8种。
今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以吸取教训。
【总页数】1页(P903-903)
【作者】郭利彬
【作者单位】永川煤矿医院,重庆,永川,40219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散发性不典型流行性出血热10例误诊分析 [J], 刘小玲
2.流行性出血热一例误诊分析 [J], 王萍
3.以腹痛、腹泻、休克为首发症的流行性出血热一例误诊分析 [J], 谢元元;戴光荣
4.流行性出血热误诊分析 [J], 刘艳丽
5.1例流行性出血热误诊分析 [J], 李睿;章洁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肾综合征出血热误诊为黄疸型肝炎2例分析我院自2002年6月~2008年6月共收治“肾综合征出血热”138例其中2例,误诊为黄疸型肝炎,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41岁,因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皮肤黄染1天就诊。
查体:体温36℃,血压100/80mmHg,神志清晰,语言流利,全身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上腹部剑突下压痛阳性,肝于右肋下约4cm可触及,质韧,触痛阳性,门诊彩超检查:肝肿大。
肝功检查:ALT 1040U/L,GGT 55U/L,血清胆红质514.0ummol/L。
故以急性黄疸型肝炎收入院,入院当晚出现一过性发热(T38.4℃)。
入院第2天该患者出现精神萎靡不振,腹胀呕吐明显加重,不能进食,黄疸较前加深,尿色深黄,量少,血压80/60mmHg,时有谵妄现象。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1.9×109,中性粒细胞:0.964,血小板:69×109/L,尿素氮:9.81mmol/L;凝血常规:PT25.7S,APTT88.6S;尿常规:PRO:3+;潜血:3+,疑有重肝倾向,但不排除出血热。
入院第3天转上级医院查出血热抗体阳性,肝炎抗体系列均阴性。
排除急性黄疸性肝炎,确诊肾综合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重叠,重型。
按出血热治疗29天,痊愈出院。
例2:患者,女,20岁,因发热伴频繁恶心,呕吐2天而入院治疗。
发热体温最高达39℃。
血压110/70mmHg,急性痛苦病容,精神萎靡不振,全身皮肤轻度黄染,无出血点及蜘蛛痣,辅助检查:肝功ALT 9312U/L,GGT 78U/L,血清总胆红质69.7ummol/L。
全血常规WBC 3.1×109,RBC 5.39×1012,血小板133×1012;离子K4.55mmol/L,Na129.8mmol/L,Cl93.6mmol/L,BUN10.59mmol/L,CO2CP19.0mmol/ L。
流行性出血热误诊33例分析【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理生理错综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常以各种主诉到医院就诊。
我院急诊科于1999年1月~2007年3月急诊收治误诊的出血热患者共33例,所有病例均以流行性出血热的各种临床表现及主诉来我院就诊,因其均不典型而被其临床医生误诊而耽误其诊治及愈后。
1 临床资料本组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15~62岁,平均(36.5±1.7)岁。
其中以抽搐为主诉者12例,初诊为脑膜脑炎者7例,低钙血症者5例,以双侧大腿剧痛,初诊为坐骨神经痛1例,以发热、心悸、心前区疼痛、气急为表现的3例中,初诊为病毒性心肌炎1例,心梗1例,肺梗塞1例,以腹痛、呕血、黑便初诊肠梗阻和阑尾炎各1例,以一侧肢体偏瘫为主诉者初诊为脑出血1例,以少尿、无尿为主诉者4例,初诊为急性肾衰3例和尿毒症1例,以发热、呕吐、腹痛1例初诊为急性胰腺炎,以畏寒、发热、头痛误诊白细胞减少症1例。
2 病案举例上述病例举例3例,以临床表现、治疗经过、病情的转归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
例1,男,50岁,因发热、头痛8天,双侧大腿剧痛3天,少尿2天入院,该患入院前因额部针刺样疼痛而痛醒,使眼眶痛及全身不适,体温39℃,在外诊所以重感冒治疗3天体温正常,继出现左臀部剧痛,经大腿痛侧向下放射至膝关节,性质为刀割样,1h后右侧大腿同样疼痛,难以忍受,采取各种体位均不减轻,疼痛持续,外科疑诊为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症收住院,住院后拍腰椎正侧位片无改变,经内科出诊急查血小板数及尿常规有显著变化以流行性出血热(EHF)收入院,否认肾脏病史,查体:体温35.9℃,脉搏6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7/93kPa,神志清,无酒醉貌,结膜轻度充血,前胸、后背均有瘀斑多处,肾区轻度叩击痛,四肢活力尚少,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5g/L,白细胞27.1×109/L,中性0.48,淋巴0.48,异淋0.04,血小板34×109/L,尿蛋白(++++),红细胞满视野,管型(±~+),尿素氮16.2mmol/L,出血热抗体IgG1:64,转入内科后按EHF少尿期治疗,当晚尿中排出膜状物5块,尿量逐渐增至正常,余症状缓解,无阳性体征,痊愈出院。
流行性出血热误诊1例
李兴阳;李献华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年(卷),期】2005(21)21
【摘要】患者36岁。
农民,以发热、腰痛伴眼睑浮肿1例为主诉入院。
自述畏寒,头胀痛,腰背酸痛,恶心,呕吐。
T38.4℃,R22次/分,P82次/分,BP140/100mmHg。
痛苦病容,精神差,皮肤黏膜无感染及出血点,全身淋巴结无肿大,眼睑浮肿,咽腔充血,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2次/分,律齐,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压叩击痛,右侧重,急查血常规WBC18.2×109/L,Hb120g /L。
RBC3.45×1012/L,尿蛋白(++),
【总页数】1页(P51)
【作者】李兴阳;李献华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薛店镇卫生院,4671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8
【相关文献】
1.流行性出血热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一例 [J], 李淑杰;
2.肺结核合并流行性出血热误诊一例 [J], 张朋;李世明;宋亚丽
3.流行性出血热6例误诊分析 [J], 任菊香
4.以腹痛、腹泻、休克为首发症的流行性出血热一例误诊分析 [J], 谢元元;戴光荣
5.就黄论黄黄疸性肝炎横向联系流行性出血热——1例儿童流行性出血热误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的教训 [J], 周海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HAINAN MEDICAL JOURNAL 《海南医学》2012年第23卷第7期Vol.23No.7April 2012流行性出血热一例误诊分析王萍(海南省人民医院保健中心三区,海南海口570311)【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误诊【中图分类号】R5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50(2012)07—091—01作者简介:王萍(1981—),女,海南省海口市人,住院医师,本科。
·经验交流·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播疾病,亦称肾综合征出血热。
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特征[1]。
由于EHF 是泛嗜性感染,导致全身多脏器损害,发病特点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比较复杂,病情多变,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据各地报道,EHF 误诊率比较高。
就我院2011年发现1例EHF ,现报道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男性,69岁,干部,因“发热2d ”于2011年6月15日入住我院。
2d 前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9℃,伴咽干、乏力、咳嗽,无痰,给予莫西沙星、泰诺等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
既往有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病史。
入院查体:体温(T)37.5℃,脉搏(P)93次/min ,呼吸(R)20次/min ,血压(BP)130/80mmHg (1mmHg=0.133kPa),咽充血,右侧扁桃体Ⅰ°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
心腹、神经系统体征无异常。
入院查胸部CT 示左肺下叶后基底段支气管扩张伴少许感染性病变。
血常规示白细胞(WBC)2.2×109/L ,血小板(PL T)59×109/L ,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1.8×109/L 。
初步诊断“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给予头孢曲松钠、美洛培南等抗感染治疗,发热明显改善,但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最低达16×109/L ,伴有白蛋白下降及顽固性低钠血症。
流行性出血热误诊分析【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误诊;原因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鼠为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我国为重疫区。
临床工作中发现该病极易误诊,与同行们的经验交流也证实了这一点。
关于误诊方面的文章已在多家医学杂志上发表,现将其总结、归纳、分析如下。
1 流行性出血热误诊原因分析1.1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非典型病例和轻型病例可以出现越期现象,而重型者则可能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相互重叠。
特有的五期临床病程经过和多期重叠易造成误诊。
①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斑疹伤寒、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相鉴别。
②低血压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相鉴别。
③少尿期和多尿期应与其他原因肾功能衰竭相鉴别。
1.2 出血热病毒对人体呈泛嗜性感染,由于病毒感染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细胞变性、坏死,多器官损害,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某些患者在病程中,尤其是发病早期,出血热特有病状尚未充分表现出来之前,常以某一器官系统表现突出,出现了以损害器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特殊类型,极易造成误诊。
①急腹症型:应与急性阑尾炎、胃肠、肝、胆、肾与输尿管等急性炎症、结石或穿孔等相鉴别。
②胃肠型:应与感染性腹泻、胃炎、菌痢、霍乱、伤寒、副伤寒等相鉴别。
③肝炎型:应与各种原因所导致肝炎、重型肝炎相鉴别。
④浆膜腔积液型:应与能引起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相鉴别。
⑤类白血病型:应与急性白血病及恶性组织相鉴别。
⑥脑型:应与各种脑炎、脑膜炎相鉴别。
⑦心肌炎、心肌梗死型:应与各种心肌炎、心肌梗死相鉴别。
⑧肾炎、肾病型:应与其他肾炎、肾病相鉴别。
⑨紫癜型:应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及各种原因所致DIC相鉴别。
⑩眼病型:应与眼压增高、球结膜水肿、结膜充血的眼病相鉴别。
败血症型:应与败血症相鉴别。
腔道出血型:应与引起呕血、便血、咯血、阴道出血、颅脑出血、腹腔出血、鼻衄等疾病相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误诊2例摘要例1,女,55岁,主诉是狗咬伤2周,发热、头痛、吞咽困难3天。
入院前19天确实被一条狗咬伤左下肢,出血量约数毫升。
伤口结疤后4天出现上述症状而入院,门诊医生暗暗用病历牌给病人拍风,用水杯喂开水给病人喝,病人无抵抗感,检查颈部皮肤无充血,追问病史时有尿量减少。
门诊医生对主管医生说暂不支持狂犬病,要看看尿化验结果。
10时左右,尿化验结果是蛋白(++),WBC (+),PC(4~5),RBC(3~4),血尿素氮48mg%(正常值是20mg%),支持流行性出血热诊断。
入院后3天查房发现胸部皮肤有小出血点,有酒醉面容,球结膜水肿,更支持流出诊断。
晚上12时,统计进水量1700ml,尿量100ml,提示有急性肾衰,入院第7天腰部和前臂皮肤出现5cm×7cm的瘀瘢,第8天此瘀瘢扩大到10cm×12cm,第9天尿量是4300ml,第10天是4600ml,余尿持续12天后恢复正常。
住院后45天痊愈出院。
临床全过程完全符合流行性出血热的表现,否定了狂犬病的诊断。
例2,男,48岁,因发热、头痛6天,双侧大腿剧痛4天,少尿2天入院,该患入院前因额部刺痛,眼眶胀痛及全身不适,体温39.2℃,在社区门诊以重感冒治疗3天体温正常,继出现右臀部剧痛,经大腿痛侧向下放射至膝关节,性质为刀割样,2h后右侧大腿同样疼痛,难以忍受,采取各种体位均不减轻,疼痛持续,外科疑诊为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症收住院,住院后拍腰椎正侧位片无改变,经内科出诊急查血小板数及尿常规有显著变化以流行性出血热(EHF)收入院,否认肾脏病史,查体:体温36.8℃,脉搏70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4.5/92kPa,神志清,无酒醉貌,结膜轻度充血,前胸、后背均有瘀斑多处,肾区轻度叩击痛,四肢活力尚少,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6g/L,白细胞25.3×109/L,中性0.49,淋巴0.47,异淋0.05,血小板34×109/L,尿蛋白(+++),红细胞满视野,管型(±~+),尿素氮16.6mmol/L,出血热抗体IgG1:64,转入内科后按EHF少尿期治疗,当晚尿中排出膜状物3块,尿量逐渐增至正常,余症状缓解,无阳性体征,痊愈出院。
流行性出血热误诊二例报告
谭宪;李葆森
【期刊名称】《海军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5(000)003
【摘要】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当其首发症状如发烧时,加之缺乏流行病学及野外作业史,往往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现将我院收治两例误诊的因钓鱼感染的出血热病例报告如下。
例1 汪某,男性,63岁,离休干部。
因胃寒、发烧7天,按上呼吸道感染处理无效于1989年1月7日
【总页数】2页(P283-284)
【作者】谭宪;李葆森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 200081上海;200081上海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8
【相关文献】
1.流行性出血热误诊率调查报告 [J], 张宁霞;段蓬勃
2.流行性出血热误诊为ITP2例报告 [J], 朱志敏
3.流行性出血热误诊为ITP2例报告 [J], 朱志敏
4.流行性出血热误诊2例报告 [J], 杨超梅;谢秋霞
5.流行性出血热误诊为EB病毒感染1例报告 [J], 高美花; 崔香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1例徐璞春;李凤兰【期刊名称】《临床军医杂志》【年(卷),期】1994(0)4【摘要】患者,女,10岁.因咽癌,发热三天,黄疸一天就诊.查体:体温39.1℃.双眼巩膜轻度黄染咽部充血,双颌下可触及数个黄豆粒大淋巴结,无明显触痛.心肺检查无异常.肝于右助下可触及1.5cm,脾肋下未触及.余未见异常.化验室检查:白细胞10×10~9/L中性粒细胞0.66.淋巴细胞0.34.肝功:谷丙酶184Iu,胆红质定量140umol/L,射浊正常,两对半(HBSAg HBeAg抗HBe抗HBC抗HBS)阴性。
初诊:急性甲型黄疸性肝炎住院.经卧床休息,对症,支持疗法治疗一周后.体温仍在38℃左右.故对诊断发生怀疑.复查血像,结果:白细胞14×19~9/L,中性粒细胞0.60,淋巴细胞0.40,其中异淋巴细胞占22%.嗜异凝集试验l:64^+肝功:谷丙酶128Iu,胆红质84umol/L,射浊正常,白/球蛋白比例正常.诊断为急性传染性单核增多症.除对症支持疗法外,给予肌注干扰素,每日一次,每次100万,共三天,热退,体温恢复正常,发病两周时复查肝功,血白计分完全正常.肝肋下来触及.进一步证实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总页数】1页(P21-21)【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黄疸性肝炎;中性粒细胞;急性甲型黄疸性肝炎;凝集试验;支持疗法;淋巴结肿大;异淋巴细胞;传染性肝炎;胆红质【作者】徐璞春;李凤兰【作者单位】208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7【相关文献】1.伤寒性肝炎误诊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13例分析 [J], 聂青和2.以急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白血病误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1例 [J], 钟斌;王明炽;黄越3.恶性梗阻性黄疸误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145例临床比较分析 [J], 杨凌志;刘冰4.误诊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自身免疫性肝炎36例分析 [J], 傅晓晴;杨益大;金洁5.就黄论黄黄疸性肝炎横向联系流行性出血热——1例儿童流行性出血热误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的教训 [J], 周海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