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中历史 第7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7.3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习题 新
- 格式:doc
- 大小:462.88 KB
- 文档页数:4
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A课程目标: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B教学目标C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难点:“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打出两个英语单词“Modernize"“Modernization”问学生这两个英语单词怎么读?是什么意思?从课文标题《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谈起,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近代化”.“近代化”一词并非汉语所固有,最早于近代从日本引进,这一词语是从欧洲语汇翻译过来的,Moder nize(使现代化,摩登),或Modernization(使……摩登起来),也可以翻译成“现代化”。
近代化是一个科学概念,是指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
它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
俄国的近代化是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大转变。
它启动于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讲授新课】一、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的近代化指导学生阅读“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思考:(1)改革如何推动了俄国的经济近代化?(2)经济近代化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局限性?(一)经济近代化1、表现及原因(1)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①原因:a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的增加【合作探究】1:1861年改革在哪些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b农村社会分化加剧农民——赎地农民—-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成为雇佣劳动力。
富农、地主-—使用雇佣劳动力,经营资本主义农业,成为农业资产阶级。
②结果: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农业的主要成分。
【合作探究】2:资本主义农业与封建农业相比有何不同?过渡:1861年改革是沙皇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致使俄国工业迅速增长,工业革命进程加快,工业领域的主要部门出现了大机器逐渐排挤手工领导的现象。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们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
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
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
——1861年2月19日(俄历)沙皇颁布的解放农奴的宣言。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一)课标及解读课标: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解读:在了解了改革的历史背景,掌握了改革法令的主要内容后,再来探讨其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尽管这次改革不如革命彻底、迅速,但它毕竟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
它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改革后俄国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到1900年,它的工业总产值较前增长了6倍。
铁路长度从1860年的1500公里增至1900年的5.2万公里。
正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历史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
造成了人民购买力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
加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重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难点:“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二)教学过程用两副图片导入:出示图一:“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图二:亚历山大二世被炸身亡,过而提问:为什么图- -亚历山大二世获得“解放者”的美? (因为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再提问:为什么图二他被炸死呢? (因为俄国1861 年农奴制改革),学生肯定会质疑: 1861 年农奴制改革到底带来了什么影响?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图片形式导入,学生迅速“凝神”;通过一个个设问,渲染教学氛围,学生迅速“起兴”,最后通过质疑,让学生带有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课题: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学习目标】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重点难点】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基础梳理】1.俄国农奴制: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俄国农奴制的基本特点:(1)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农奴制的领地必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和闭关自守的整体,同外界很少联系。
(2)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是这种经济制度的条件。
(3)技术的极端低劣和停滞是上述经济制度的前提和后果。
2.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性质上,是沙皇政府主持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结果上,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目的上,为化解矛盾,增强国力,维护专制统治;效果上,由于改革的不彻底性,保存下来的农奴制残余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内容上,焦点围绕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和土地。
3.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总体而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较西欧、美国仍然落后。
俄国不具备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主要通过政府部门推行不均衡发展战略而使某些部门获得有限发展,于是工业经济的资源配置处于人为的扭曲状态,数量扩大和速度提高的背后是经济效益的低下;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的依赖十分明显。
长期内部积累的缺乏,使俄国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十分明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是工业发展布局的不平衡,二是工业部门发展的不平衡,三是企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4.19世纪80年代以后的俄国:政治上,新沙皇中止了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国内政治动乱,工农斗争此起彼伏;经济上,农业危机;国际上,对日战争的失败。
这一切都暴露了专制制度的腐朽,从而加速了1905年革命的到来。
农奴制改革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1.农奴制改革的特点
(1)受西方文明的冲击,由俄国沙皇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废除了农奴制,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
(1)作用: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
“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不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地位: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次改革虽然是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进行的,但它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表现为:
(1)不彻底性:农民虽然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但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2)掠夺性: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的几十年间,农民支付的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
(3)欺骗性:由于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比他原来耕种的土地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4)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 2 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A 课程目标: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学“改革的酝酿”,学生能列举出亚历山大二世为改革所作的准备措施,并能把握这些措施内在的联系。
2、通过所学的记忆方法,能快速复述二一九法令的内容。
3、通过分析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尝试把握二一九法令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和目的。
4、通过识别、辨认事实并举出例子,能运用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辩证地归纳出改革的影响(进步性和局限性)。
5、通过阅读对农奴制改革的评价的不同观点,推断各史料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并学会从史料中“求得真的历史”。
6、通过阅读史料,推断出农奴制改革具有欺骗性。
7、整理本课知识结构,对本课形成系统化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的情景,学会生成问题。
2、结合课程资源,通过自学或与他人合作学习去解决问题,进行问题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国情,结合本节所学内容,学生能领悟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完善,与时俱进。
改革也是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进行变革的重要途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C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难点: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普希金“你们悲惨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意向,决不会那样消亡……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阴暗的牢狱会覆亡,自由会愉快地在门口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
”流放中的十二月党人的应和诗“你们悲惨的工作不会这样消亡,看星星之火即将燃成熊熊烈焰……”赫尔岑于伦敦出版的《钟声》杂志的办刊宗旨: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农奴制的存在是燃起反抗烈焰的根源;要求自由、反抗压迫的“钟声”传遍俄国大街小巷,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统治者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改革势在必行。
【师说】(新课标)2015-2016高中历史第7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7.3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习题新人教版选修1
一、选择题
1.俄国1861年改革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废除了农奴制度
B.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
C.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D.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解析】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答案】 A
2.下列历史事件有利于俄国的思想近代化的是( )
A.西方思想和统治方式的传入
B.废除农奴制
C.强化村社制度
D.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解析】抓住题干要求。
“思想近代化”主要是解放人们的思想,西方思想和统治方式的传入,打破了旧思想的束缚。
B、D两项主要有利于经济上近代化,C项不利于近代化发展,是改革不彻底的表现。
【答案】 A
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进步作用是( )
A.造成了资本的集中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扩大了国际市场
【解析】农奴制改革在推动俄国社会进步方面,主要就是从法律上规定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答案】 B
4.如图是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一幅漫画,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这说明1861年改革( )
A.没有给俄国带来变化 B.阻止了俄国近代化
C.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D.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答案】 C
5.基督复活大教堂是俄国在亚历山大二世遇刺的地方建造的著名建筑(如图)。
刺杀亚历山大二世的民粹派代表( )
A.农民的利益 B.资产阶级的利益
C.部分封建主的利益 D.工人的利益
【解析】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逐渐形成了民粹派。
【答案】 A
6.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
①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各项说法均正确,选A项。
【答案】 A
7.下列不属于“二一九法令”局限性表现的是( )
A.农民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
B.农民支付的份地赎金总额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
C.改革后的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D.农奴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
【解析】本题考查对“二一九法令”局限性与进步性的辨析。
改革后农民不再受个别地主支配属于进步性。
法令又称“解放法令”,主要是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再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任意处置。
【答案】 D
8.被称为“解放者”的亚历山大二世被暗杀表明( )
①改革遇到很大阻力②亚历山大二世是农奴的“解放者”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的改革都是一帆风顺的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被称为“解放者”的亚历山大二世,其改革措施是基于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并不是真正的解放者。
纵观历史发展进程,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根据这个伟大的法令,从西方的意义上说农民获得了合法的自由;从今以后,他们成了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
人们希望他们会被一种新的人类尊严感所鼓励,正如一位热心的官员在农奴解放后不久所说的:“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绅士们失掉了他们在村子里的准庄园司法权,他们再不能强制履行无偿的强迫劳动,或是获得由奴役产生的收益了。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1978年,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道:“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
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
许多农民的土地都减少了……所有条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赎取土地的条款……由于这些条款,农民推动了最大部分土地……私有农民通过改革所获得的份地大部分全然不足以糊口。
”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伟大的法令”对俄国农民的影响。
(2)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指出俄国1861年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
(3)俄罗斯改革的特殊性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解析】本题择选了历史学家钱乘旦的材料,主要考查改革问题,也属于热点问题,特别是当今中俄关系的改善。
第(1)问从进步性与局限性两个角度来回答。
第(2)问概括回答俄国1861年改革在政治、经济上的内容。
第(3)问回答俄国1861年改革对俄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影响。
【答案】(1)影响:农民在政治上获得人身自由,摆脱了对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农奴解放时遭到沉重的掠夺,解放后的农民未能摆脱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
(2)经济基础: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保留了农奴制残余;
上层建筑:进行了部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但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3)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行列;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军事性,使之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10.(2015·无锡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数十年间,西欧因决定性地促成了俄国的工业化而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的旧制度。
在1917年投入俄罗斯工业的5亿英镑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由外国投资构成的。
……(俄国)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1 000人上升到1890年的1 620 000人,进而又上升到1898年的3 000 000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
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
(1)据材料一,分析俄国工人数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据所学知识,请列举出其他一条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1861年以后俄国历史发展的政治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所说“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句话的史实依据。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促进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
(1)西欧加速了俄国工业化进程。
1861年改革也促进了俄国工业化进程。
(2)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进行司法改革。
(3)开放与改革相结合。
11.(2011·泉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条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
第二条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第三条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第四条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
——俄国《解放农奴法案》1861年2月19日
材料二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了第二次变法。
……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
……一方面用法令形式废除了井田制,就是所谓“坏井田,开阡陌”;另一方面是重新设置了新的阡陌封疆,用法令形式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云梦秦简《法律问答》有一条律文:“盗徙封,赎耐。
”就是把私自移动田界看作“盗”的行为,要判处耐刑(剃去鬓发),但允许出钱赎罪。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下册)
(1)据材料一,说明俄国《解放农奴法案》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哪些立法精神。
(2)材料一、二中,秦国与俄国实行的土地政策有何共同之处?这一土地政策对秦国有何影响?
【答案】
(1)以法律形式取消人身依附关系,农民获得了自由;规定了法律上人人平等;确定了财产私有制;确立了产权交易原则。
(2)共同点:以立法形式保护土地所有权。
影响:秦国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私有制),
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秦国成为战国时期实力最强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