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元的国际化看人民币的国际化
- 格式:rtf
- 大小:193.33 KB
- 文档页数:7
2010年6月 学术交流 Jun,2010总第195期第6期 AcademicExchange SerialNo.195No.6日元国际化道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尹栾玉(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长春130012)[摘要]从1950年代开始,日元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的货币国际化过程。
但迄今为止,日元作为国际化的交易货币和储藏货币与美元和欧元相比,所占份额仍然极其微小。
可以说,由于对外贸易实体基础薄弱、国内资本市场不健全、汇率调控能力缺失等因素,日元国际化进程以失败告终。
中国从贸易规模、外贸依存度和外汇储备规模等几方面看,与1980年代的日本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因此,日元国际化过程中的很多教训,都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必须降低外贸依存度,夯实国内经济基础,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建设,完善汇率管理制度,虚实互补,内外兼顾,才能逐渐顺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关键词]日元;国际化;人民币;资本市场[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0)06-0117-03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地位的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中的角色与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越来越不相符。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单纯依赖美元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和难以规避的贸易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显得越来越迫切。
日元从1950年代开始也经历了一个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但其结果是以失败告终。
其中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与汲取。
一、日元的国际化进程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在国内和国外广泛、自由地被使用。
实现了国际化的货币一般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具备充分的交换性;二是在国际上拥有货币的三个职能 计价尺度、交易手段和储藏手段;三是该国资本交易原则上自由。
货币国际化是一国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力量的重要体现。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除了可以给该国带来数量可观的铸币税之外,更重要的是货币国际化还可以起到稳定汇率、规避风险、便于筹资的作用。
德国马克、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借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德国马克和日元的国际化经验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借鉴。
德国马克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际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德国马克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之一。
德国马克国际化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德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稳定。
德国经济实力强大,经济体量大,德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德国政治稳定,政府信用良好,这些因素都为德国马克的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日元的国际化经验则不同于德国马克。
日元的国际化主要得益于日本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国债,从而推动了日元的国际化。
这些国际化经验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启示。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稳定。
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如高债务率、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这需要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
最后,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信用良好,这可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度。
总之,德国马克和日元的国际化经验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中国需要在经济实力、政治稳定、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等
方面加强,才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日媒:为什么说看不到人民币国际化看日元就知道了据日经中文网报道,近日富士通综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员,静冈县立大学特聘教授柯隆撰文谈人民币国际化,在他看来目前还看不到人民币的国际化。
他说,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人民币成为硬通货就足够了,可能没有必要国际化。
以下是文章节选:海内外有不少人评论说中国发起成立亚投行(AII B)目的在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几年前就有国内的年轻人出书号称要发生货币战争。
在此不对这些极端言论做出评论,只想就人民币国际化及其意义谈一点看法。
首先什么是货币的国际化?货币的国际化并不是说该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就算国际化了。
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货币几乎全都是硬通货,但真正实现国际化的只有美元。
我们在讨论一国货币国际化时首先指的是该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的计价单位的重要性。
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中大部分以美元计价,欧元和日元只是对其补充。
其次,货币国际化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该货币作为储蓄货币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外国人愿不愿意持有该货币计价的金融资产。
日本在1990年代一直努力推动日元的国际化,其主要内容实际上是推动日元在国际贸易中加大日元计价的比重,因为日元被迫对美元大幅升值,这对日本企业的对外出口带来很大压力。
为了实现日元国际化日本政府大力推动国际贸易中日元决算系统的升级更新。
但最终日本并没有实现日元的国际化。
日本很早就实现了日元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也就是说日元很早就是硬通货了,那为什么日本没能实现日元的国际化呢?这个问题似乎不容易回答,但简而言之无论是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也就是无论是贸易计价还是作为储蓄货币,一国的货币国际化首先要得到外国的信任,当企业判断用该货币来计价可以规避汇率风险,该货币才在经常项目下国际化;当外国政府、企业和个人认为持有该国货币计价的金融资产风险最小,该货币才在资本项目下国际化。
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试想如果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一直是出差(黑字),那其贸易的大部分即使以该国货币来计价,其货币也出不了国门;如果一国的资本收支一直保持黑字,那外国人也很难得到以该国货币计价的金融资产。
日元国际化的启示从分析日元国际化进程入手,总结日元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中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要吸收日本的经验,包括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推动本币在成为贸易结算中的计价货币。
同时,日本在日元国际化中所遇到的挫折也对人民币国际化起步有着深刻的启示。
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要关注国际经济环境,抓住机遇,改革国内金融体制,积极参与到国际金融活动中。
关键字:日元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升值;经济发展16723198(2009)190118021日元国际化进程1.1二战后至广场协定前,日元国际化起步阶段战后的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经济开始恢复,国内生产扩大,劳动生产率提高。
从1949年开始,日本实行一直是1美元兑360日元的单一汇率。
稳定的内外环境使得在1965年,日本对美国就实现了贸易顺差,日元升值压力出现。
1971年,史密斯协定后,日元被迫向浮动汇率过度。
日本积累了大量外汇,购买了大量美国资产。
在同一时期,美元却经历了几次贬值。
日本开始考虑通过本币国际化来减少汇率风险。
因此1978年末,日本大藏省提出了“正视日元国际化,使日元和西德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部分补充机能”的方针。
1.2广场协定后,日元兑美元汇率大幅度波动多年的贸易顺差和不断出现的贸易摩擦,使国际社会纷纷呼吁日元升值。
到1985年,著名的“广场协议”后,美元对其他货币贬值,使日元被动升值,且幅度巨大。
由于日本国内金融结构的调整和金融市场的健全性远不能适应日元的急剧升值,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大幅度波动时期。
日元兑美元汇率变动超过10%的情况出现过多次,在1995年达到最高峰。
日本通过维持较低的利率水平来打击国际热钱的涌入。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却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
同时由于日元的巨大升值,热钱纷纷涌向房地产和证券业。
日本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日经指数1990年达到3900多点。
最终金融危机爆发,日本出现了高失业、低增长的困境。
1.3亚洲金融危机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计划建立亚元圈,在东南亚国家中确立日元核心地位。
论日元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得不同点纵观当今世界,在世界货币体系中。
美元无疑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货币,并且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中普遍运用。
美国作为现今世界上的第一大强国, 其货币的国际地位不可动摇。
但是同样是强国的日本, 日元为什么没能像美国那样国际化?而中国的人民币却在悄然无息的被更多的人接受, 在全球的金融格局中烙下了深深地中国印记!在近几十年以来,全球的格局变化多端。
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不段提高。
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虽然也在快速地发展, 尽管日元的国际化已经推行了 30年,但是在全球范围内,日元并没有能够实现其结算货币、储备货币、交易货币的国际化功能日元的国际地位却没有因此而提高。
其不同点总结如下:一、日元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不同回顾历史,日本在二站结束之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经济萧条、日元大幅度贬值。
之后通过美元的大力协助,静静慢慢复苏过来。
特别是 1957年朝鲜战争时,日本经济迅速崛起。
1985年,日本 GDP 已经达到 1.3万亿元,积累了大量的美元作为外汇储备,并且有了自己的高科技产品如索尼等产品。
1989年 4月,在全世界外汇交易中,日元的比重为 13.5%,与德国马克持平。
在全世界都呈现出货币“三足鼎立”之势。
美国为了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开始打击日本经济。
美元先后四年间贬值了7.89%、 10%,日本外汇储备大量缩水。
1978年,日本大藏省提出日元国际化。
而对于中国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一直走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我们通过独立自主一步一步的发展起来。
虽然在一开始,人民币贬值的特别严重。
当时已经贬值 98%以上,一美元可以兑换 42000元人民币。
随着 197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采取全面管理人民币和外汇业务。
但是当时人们还是更加相信外汇, 因为外汇的购买力要比人民币强。
人们争相去抢外汇兑换劵。
以至于北京的出租车都拒收人民币, 这对我们的人民币是莫大的讽刺。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努力, 中国的外汇储备摆脱了长期在 0上下波动的局面。
论英镑、美元和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作者:李翀来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第01期摘要:英国凭借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金融体系使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美国凭借着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安排使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日本则凭借着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使日元走向国际化。
作为国际货币的英镑和美元取得了与它们经济地位相应的货币地位,但是日元没有取得与它的经济地位相应的货币地位。
从这个角度看,日元的国际化并不成功。
现在,人民币正走向国际化,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格局与日本当时面临的国际经济格局是相似的。
人民币要成功地走向国际化,除了需要具备中国国际经济地位不断增强这个经济因素以外,还需要借助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通过建立超主权国际货币并在其中体现人民币成分的制度因素。
关键词:国际货币;英镑国际化;美元国际化;日元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文章编号:1003-6636(2013)01-0008-06;中图分类号:F821.1;文献标识码:A一、国际货币形成的基础和条件所谓国际货币是指被世界各国广泛地用于国与国之间商品贸易、资金融通、直接投资和储藏手段的货币,也就是能够在国际流通领域执行计算单位、交换媒介、支付手段、价值储藏职能的货币。
所谓的货币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不仅在国内流通领域执行货币的职能,而且在国际流通领域执行货币的职能,也就是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直接投资、国际储备中被广泛使用。
一种货币从国内走向国际不是这个国家政府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规模决定的。
也就是说,一种货币的国际化主要是由国际市场驱动的。
然而,尽管政府在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不是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它能够对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一种货币的国际化是市场和政府相互推动的结果。
另外,还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如经济发展的前景、货币自由兑换的程度、货币币值的稳定程度、货币汇率的稳定程度、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等。
日元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不同学号:110515110姓名:李静2013年9月9日日元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不同货币国际化是指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含义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二) 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三)世界多数国家接受人民币作为本国的储备货币。
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
换句话说,定义国际化货币至少要具备三项基本职能,即结算职能、投资职能和储备职能。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体现在中国经济存量保值、经济增量平衡,及增加国际话语权三个方面,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对我国经济具有深远意义。
而日元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与道路也有很大不同,主要区别为以下方面:一、历程不同人民币在其产生发展中共经历以下过程:(一).计划经济时代人民币被严重高估。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稳定,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经济实际上已经陷入了空前的泥潭。
(二).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进入双轨制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之后的13年间,我国先后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汇率双轨制时期。
实行汇率双轨制后,我国的贸易收支明显好转,外汇储备也有所增加。
(三).97年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坚持不贬值。
到1997年时中国成为世界排名第十的贸易大国。
然而也就在这一年,亚洲金融风暴不期而至。
此时的中国政府郑重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立场,承担稳定亚洲金融环境的历史责任”。
中国的人民币也从此获得了国际上的信赖。
(四).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跃上1万亿美元大关,而人民币走向世界也由此迈出了第一步。
从日元的国际化看人民币的国际化【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日元的国际化进程,透视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提供路径选择。
【关键词】日元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讨论也进一步热烈,人民币国际化究竟选择何种途径则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
纵观一些国际货币的国际化途径,由于条件所限,中国不可能选择美元或欧元的国际化策略。
而在东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货币是人民币和円元,人民币若想成为区域内的主导货币,进一步实现国际化,日元的国际化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及启示1、日元的国际化进程纵观日元的国际化过程,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1) 起步阶段(1964年至70年代末)。
1964年日本正式接受IMF的第八条款,承诺履行对日元自由兑换的义务,美元的霸权地位并没有给日元国际化留下很大的空间。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日元凭借迅速崛起的经济实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崭露头角。
但从日本国内来看,日本政府对日元国际化持一种否定态度,甚至采取种种措施加以限制,国际化在这一阶段并没取得实质进展。
(2) 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尽管日元国际化早在70 年代初期就已开始,但它正式成为日本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却是在80 年代中期前后。
根据1984年5月发表的《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大藏省发表了题为《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的政策报告,正式拉开了日元国际化战略的序幕。
其后,由丁•日本政府在推进日元国际化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日本的经济繁荣,日元国际化也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局面。
(3) 停滞和倒退阶段(20世纪90年代)。
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五国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举行会议,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旨在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下调。
广场协议后,日元拉开了不断升值的序幕,但是日元的过度升值逐渐引起人们的恐慌,日元持有者纷纷开始抛售日元资产,导致了日元的大幅度贬值。
随后的十年里,日本经济陷入停滞,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及长期经济停滞的影响,日元国际化出现了停滞和倒退的局面。
(4) 战略转换阶段(1997年至今)。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和1999年欧元的启动,迫使日本政府开始反省以往的日元国际化进程,更加积极地探讨日元国际化的新战略。
自此,日元国际化战略开始发生新的重大转变。
从图1、表1可见,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所占比重随着日元国际化进程的开展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
纵观日元的国际化进程,中间充满了曲折,却始终没能成为真正的国际性货币,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忽视了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地域经济基础,试图走一条直接的、功能性的货币国际化道路。
2、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1) 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日本经济在早期的迅速发展为日元的国际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而后期发展的不平稳则明显阻碍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
我国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会给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 不断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
要通过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若干阶段,逐渐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提高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程度、渐进放开资本项目、实现人民币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使人民币的S发地成为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结算、资本计价和外汇储备工具。
(3)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日本走的直接的、功能性的国际货币道路被证明是错误的,忽视区域性的经济基础只会影响货币的国际化进程。
对于人民币的发展,加强区域的货币合作与协调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不可缺少的,就是要以人民币的区域化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分析1、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有利条件(1) 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从图2、表2可知,我国的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32名上升到目前的第三名,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达到7. 7%。
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16. 3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23倍,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7. 5亿美元增长到14285. 5亿美元,增长146倍;进口总额从108. 9亿美元增长到11330. 9亿美元,增长103倍。
(2) 国内币值稳定,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在人民币的对内价值上,尽管80年代和90年代经历了高通胀,但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一直较为平稳。
在人民币的对外价值上,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升值势头,但升值幅度较平稳,同时,国内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的坚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人民币被世界广泛接收提供了坚强后盾。
(3) 中国正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
从1978年起,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由此拉开了外汇体制改革的序幕,资本账户的开放也随之不断取得进展。
改革至今,中国资本账户下的大部分子项目已有相当程度的开放。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7大类43项资本账户交易中,目前我国有20—30个资本账户交易基本不受限制或较少受限制,人民币资本账户下已经实现了部分可兑换。
(4) 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加快,终于实现跨境结算。
截至目前,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央行签署了 1800亿元框架协议,与香港特区金管局签署了 2000亿元正式协议,与马来西亚央行签署了 800亿元正式协议,与白俄罗斯央行签署了 200亿元正式协议,与印度尼西亚央行签署了1000亿元正式协议,央行行长与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 700亿元框架协议,总的互换金额达6500亿元。
2009年7月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共同公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决定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市为先行试点城市。
尽管跨境结算的贸易总额并不是很高,但它却为人民币实行周边化、区域化乃至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1)我国只是经济大国,不是经济强国。
尽管我国己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经济规模上居全球第三,但个人平均收入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2) 人民币还不能真正实现自由兑换。
为了成为国际货币,首先要求人民币能实现自由兑换,但由于监管障碍限制对本国资本市场的进入,中国同国外市场的交流以及向世界的开放程度仍然非常有限。
同时,高交易成本、监督管理架构脆弱等因素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障碍。
(3) 国内金融市场还不发达。
作为一种国际货币的所属国,它应该能提供开放而先进的交易所,供外国交易商交易多种货币主导型的金融产品。
同时还应落实监管和宏观经济保障措施,以便将货币的动荡和与汇率相关的风险降到最小。
与发达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显然还处丁•初始阶段,不能有效地满足这种需求。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从日元国际化过程可知,强调货币的地域性经济基础、加强货币的区域合作对货币国际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鉴于我国在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时还有诸多复杂因素,使得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必须遵循周边国际化一亚洲化一国际化的渐进过程。
其中,人民币周边国际化是人民币亚洲化的基础,而人民币亚洲化的实现,对于人民币成为世界的关键货币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也就是说,我国需要通过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从而为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提供坚实的区域经济基础。
在具体实施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推行稳健、有效的经济政策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应在进一步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制度和健全的金融体系、提高监管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时机加快实现人民币的可完全自由兑换,为人民币最终走向国际化做好必要的准备。
2、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在经济区域组织内扩大人民币的作用,提升人民币的地位。
目前倡导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就是这一行动的具体体现。
为了扩大区域合作,还可以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加强双边经济合作,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的影响。
3、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2005年7月以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弹性有所增强,但人民币仍然面临着不断升值的压力。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然要求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化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过程的不断深入以及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来增加人民币的汇率弹性。
【参考文献】[1] 李晓:“日元国际化”的困境及其战略调整[J].世界经济,2005(6).[2] 何慧刚:人民币国际化:模式选择与路径安排[J].财经科学,2007(2).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分析1、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有利条件(1)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从图2、表2可知,我国的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32名上升到目前的第三名,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达到7. 7%。
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16. 3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23倍,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7. 5亿美元增长到14285. 5亿美元,增长146倍;进口总额从108. 9亿美元增长到11330. 9亿美元,增长103倍。
(2) 国内币值稳定,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在人民币的对内价值上,尽管80年代和90年代经历了高通胀,但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一直较为平稳。
在人民币的对外价值上,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升值势头,但升值幅度较平稳,同时,国内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的坚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人民币被世界广泛接收提供了坚强后盾。
(3) 中国正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
从1978年起,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由此拉开了外汇体制改革的序幕,资本账户的开放也随之不断取得进展。
改革至今,中国资本账户下的大部分子项目已有相当程度的开放。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7大类43项资本账户交易中,目前我国有20—30个资本账户交易基本不受限制或较少受限制,人民币资本账户下已经实现了部分可兑换。
(4) 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加快,终于实现跨境结算。
截至目前,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央行签署了 1800亿元框架协议,与香港特区金管局签署了 2000亿元正式协议,与马来西亚央行签署了 800亿元正式协议,与白俄罗斯央行签署了 200亿元正式协议,与印度尼西亚央行签署了1000亿元正式协议,央行行长与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 700亿元框架协议,总的互换金额达6500亿元。
2009年7月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共同公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决定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市为先行试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