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结核性胸水与癌性胸水的临床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3
探讨胸腔积液ADA、LDH检测对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腺苷脱氢酶(ADA)和乳酸脱氢酶(LDH)对结核性胸腔积液和癌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的住院病人。
其中结核性胸腔积液组60例,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组60例,漏出性胸腔积液组20例,分析其ADA和LDH的水平。
结果结核性胸腔积液中ADA含量升高显著,癌性胸腔积液中ADA含量轻度升高,结核性胸腔积液中ADA含量高于癌性胸腔积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性胸腔积液中LDH含量升高显著,结核性胸腔积液中LDH含量轻度升高,癌性胸腔积液中LDH含量高于结核性胸腔积液,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检测ADA和LDH对结核性胸腔积液和癌性胸腔积液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标签:腺苷脱氨酶(ADA);乳酸脱氢酶(LDH);胸腔积液[文献标识码]A正常情况下,胸腔内含有少量的液体起到润滑作用。
病理情况下,胸腔积液是由胸腔内大量液体潴留而形成的。
胸腔积液是临床常见的体征,具有比较复杂的病因,一般可以分为渗出液和漏出液两类。
一般原发或转移性癌症、细菌感染、急性胰腺炎等可引起渗出液,而严重营养不良、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多导致漏出液。
因此,临床确定治疗方案的必要依据就是临床上对胸腔积液性质的鉴别诊断。
一般情况下根据临床性状很难鉴别胸腔积液性质,该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患者胸腔积液中腺苷脱氨酶(ADA)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对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进行鉴别。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的住院病人。
结核性胸腔积液组共60例,均经结核抗体检查,胸膜活检等,抗结核治疗有效而作出临床诊断。
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8—45岁。
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组共60例,包括癌性胸腔积液组40例,均经胸膜活检或胸水中查见癌细胞证实为肺癌伴胸膜转移病人,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3岁;漏出性胸腔积液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0—40岁,均已经除外结核性及癌性胸腔积液。
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是临床较常见的疑难问题,虽有多种方法用于诊断,但仍有部分患者长期不能确诊,故两者鉴别仍是研究热点。
本文对此方面的一些进展做一综述。
1 胸腔镜对常规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胸腔积液,胸腔镜检查是一项有效的方法。
甄艳芬等【1】对114例疑难胸腔积液患者行该项检查,诊断率为91.2%。
张敦华等【2】报道 146例胸腔积液患者行该项检查,对良恶性胸腔积液诊断,敏感性为91.2%,特异性为100%,诊断准确率为93.2%。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主要并发症为切口局部皮下气肿,术后轻微发热及切口局部疼痛。
张氏【2】认为胸腔镜检查不能常规替代简便的胸液试验室诊断和针刺胸膜活检,但如前者检查3 次和后者1次均阴性者,应立即决定作胸腔镜检查,以免贻误诊断时机。
对经胸腔镜检查而未能确诊的原因,甄氏【1】分析首先是胸腔镜检查不及时,胸膜内已形成广泛粘连,不能发现病变所在部位,盲目取活检或无法取活检而告失败;其次考虑与胸膜活检标本表浅有关。
2 胸腔积液的细胞学及相关检查2.1 胸液密度梯度离心法胸液中查到癌细胞是确诊恶性胸液的金标准,故提高病理细胞检出阳性率依然是研究重点。
通过淋巴细胞分离液的密度梯度离心法浓缩胸液中的肿瘤细胞,可提高恶性胸液中病理细胞检出率、在37例恶性胸液中,该法检出病理细胞阳性率为78%,高于离心沉渣涂片法(30%)和直接涂片法(11%)【3】。
其原理为肿瘤细胞均悬浮于单个核细胞层,浓缩了胸液中的病理细胞数量,提高了阳性检出率。
2.2 流式细胞光度术(FCM) 细胞核DNA含量异常(即异倍体)是恶性肿瘤的一个标志,时国朝等【4】报道应用FCM测定57例良恶性胸液细胞DNA含量,对恶性胸液诊断敏感性为80.6%,特异性为92.3%。
2.3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检测细胞核的核仁由位于某些染色体上特殊部位的核仁组成区产生核仁组成区的数目反映了核和细胞的增生活性,恶性胸液细胞AgNOR一般明显高于良性胸液该法有助于不典型的间皮细胞及恶性肿瘤细胞的鉴别。
联合检测胸水指标在结核性与恶性胸水鉴别中的应用目的:联检胸水CEA(癌胚抗原)、ADA(腺苷脱氨酶)、GLu(葡萄糖)、TB-Ab(结核抗体)在鉴别结核性胸水与恶性胸水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我科经病理诊断为恶性胸水(恶性组)36例,临床诊断结核性胸水(结核组)40例,抽取胸水测定CEA、ADA、GLu、TB-Ab,进行比较。
结果:恶性组与结核组CEA、ADA、GLu、TB-Ab有显著性差异(P<0.05)。
联合检测敏感度、特异度高。
结论:联合检测胸水CEA、ADA、GLu、TB-Ab在鉴别结核性胸水与恶性胸水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标签:结核性胸水恶性胸水鉴别诊断结核性胸水与恶性胸水均属于渗出液,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病变,在鉴别诊断上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一个实际问题,诊断的正误,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疗效,预后,甚至生命。
在我们基层医院,由于技术水平及设备不够完善,临床病理资料往往难以获得,也就给诊治、预后带来困难。
回顾我科76例患者胸水,经联合检测CEA、ADA、GLu、TB-Ab等指标,发现在鉴别两者间有很大指导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6例来源于我院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收住经发现有胸水的住院患者,其中结核性胸水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7.4±16.6岁,经临床症状,X线胸片,痰查结核杆菌等相关检查及抗结核治疗胸水减少,甚至消失,而明确诊断。
恶性胸水患者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58-85岁,平均年龄68.3±17.6岁,经我院及院外病理学明确确诊,肺腺癌23例,鳞癌4例,未经病理分型7例,胸膜间皮瘤2例。
1.2方法:入院后经摄X胸片,胸部B超检查有胸水,经定位后行胸腔穿刺术,将胸水送检验科查CEA、ADA、GLu及TB-Ab。
ADA、CEA采用上海蓝怡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ADA,CEA试剂盒,GLU采用强生VITROS350全自动干生化分析仪;TB-Ab采用金标法(法国VEDALAB公司提供)定性检测。
结核性与癌性胸腔积液的超声鉴别诊断第16卷4期2019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O F TI A E D I CA L U N IV E R SIT Y N J I N MV 01.16,N o .4D ec .2019O ,1结核性与癌性胸腔积液的超声鉴别诊断刘津梅,尹彦玲(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超声中心,天津300052)[关键词]结核性胸腔积液;癌性胸腔积液;超声检查;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 4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8147(2019)04-0671—02胸腔积液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胸腔积积液表现为液性无声区内有许多纤维光带分隔成多个小房,漂浮的纤维光带较宽的一端粘附于胸膜上,较细的一端在胸水中随体位呼吸摆动,似“水草样”液按其发生机制可分为渗出液和漏出液,漏出液往往病因比较明确,而渗出液的病因较多,有炎症、肿瘤、外伤、胸部手术后等等。
寻找病因非常重要,尤其是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此项研究意在通过超声检查对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做出鉴别诊断。
1资料与方法改变(图1) ;病程较长时见多条纤维光带形成“网格状”或“蜂窝状”,伴有胸膜增厚声像改变。
2.1.2癌性胸腔积液超声显示胸腔积液暗区内有多回声反射,内透声欠清,多有密集的点状回声,呈雾状,其内往往有自胸膜向胸腔内凸起的边缘不规则、实质不均质性占位性结节病变(图2) ,胸腔积液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一2019年12月我院120例住院患者,均为超声检出胸腔积液并经临床药物治疗痊愈或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及病理证实较多或肺实变显著时结节边界清晰;胸膜不均匀增厚,厚度多>2.0cm 。
胸腔积液中纤维光带常粗大不易飘动。
癌性胸水液性暗区范围较大,大量胸水时,暗区内可见肺内肿块回声。
的病例,其中男7l 例,女49例,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为(52+6.4) 岁。
鉴别结核性胸水与癌性胸水的临床探讨
胸水是胸膜腔内液体的异常积聚,结核和恶性肿瘤多见,如胸水中检测到结核杆菌或癌细胞可确诊。
临床工作中检测阳性率较低。
两者在临床上均较常见,但治疗与与预后截然不同,需认真鉴别。
现就我院近2年来120例结核性胸水和癌性胸水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0例中男102例,女18例。
年龄21~79岁,平均38岁。
按病因分类:结核性88例(73.3%);恶性肿瘤32例(26.7%)。
88例结核性胸水中血性胸水6例,占6.8%;包裹性积液25例,占28.4%。
32例恶性肿瘤中肺癌28例,间皮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
32例恶性肿瘤均经细胞学、组织学检查或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
32例恶性胸水最初表现为血性胸水19例,占59.3%;最初表现为草黄色胸水者13例,占40.7%。
88例结核性胸水患者平均年龄35.5岁,表现咳嗽55例(62.5%),午后发热(低热或中度热)53例(60.2%),盗汗40例(45.5%),胸痛29例(32.9%),胸闷36例(40.9%),消瘦18例(20.57%),痰中带血或血痰7例(7.95%)。
32例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年龄59岁,其中咳嗽26例(82.3%),发热9例(28.1%),盗汗7例(21.9%),胸痛23例(71.9%),消瘦28例(87.5%),痰中带血或血痰16例(50%)。
所有病例均常规摄胸片检查,胸水找抗酸杆菌或找癌细胞检查,部分行胸部CT检查。
1.2方法:均在胸腔B超定位下采用胸腔穿刺抽吸新鲜胸水送检,检查常规、生化,以及胸水找抗酸杆菌或找癌细胞,并检测癌胚抗原(CEA)、乳酸脱氢酶(LDH)、腺苷脱氨酶(ADA)等。
2结果(见表1)
3讨论
3.1胸水以渗出性胸膜炎最为常见,中青年患者中结核病尤为多见,中老年患者胸水(尤其是血性胸水)应慎重考虑恶性病变与恶性肿瘤如肺癌、淋巴瘤等向胸膜或纵隔淋巴结转移,引起胸腔积液[1]。
在良性与恶性胸水鉴别上,目前尚无一项单一检测具有百分之百的特异性,所以多个指标联合检测,对于鉴别诊断更具有价值。
本组资料显示,结核者以中青年、咳嗽、发热、盗汗、胸闷多见;恶性胸水以中老年、消瘦、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或血痰及血性胸水多见。
3.2结核性胸膜炎的确诊依据之一是在胸水中找到结核杆菌,但目前胸液涂片找到抗酸杆菌的机率极低[2]。
另一种方法是胸膜活检,但胸膜活检取材不易,且阳性率偏低[3]。
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用于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胸水检验指标中,敏感性好,特异性较高的首推ADA活性测定。
ADA是一种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密切关系的酶。
ADA广泛存在于全身组织中,其功能为催化腺苷脱氨生成肌苷。
淋巴细胞内ADA的含量是红细胞的10倍,半成熟或未分化的淋巴细胞内含量更高。
结核性胸膜炎病人,因细胞免疫受刺激,淋巴细胞明显增多,故ADA在胸水中的含量明显增高[2]。
本组结果显示,80.68%的结核性胸水患者的胸水ADA 超过45 U/L,而癌性胸水患者无1例胸水ADA超过45 U/L;癌性胸水组CEA≥15 ug/L者阳性率则明显高于结核性胸水组。
3.3总结结核性胸水与癌性胸水的鉴别
3.3.1临床特点:结核性胸水发病多在40岁以下(占2/3),起病较急,发热、胸闷痛,胸水中等量,草黄色,偏酸性,病情进展较缓,易控制,治疗得当迅速吸收;癌性胸水多发于40岁以上(占2/3),一般无发热,持续胸痛,有时咯血,胸水为中、大量,偏碱性,50%~90%血性,进展快,不易控制。
3.3.2胸水细胞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
(1)间皮细胞:结核性胸液的间皮细胞常少于1%,间皮细胞>5%时常可排除结核性胸膜炎,多考虑胸膜间皮瘤。
(2)癌细胞:胸水腺癌细胞阳性率85%-100%,鳞癌细胞阳性率4%~25%,小细胞癌阳性率更低。
(3)DNA流式细胞分析:探测胸水中的癌细胞。
阳性率52%,特异性100%,与细胞学联合检测敏感性可达95%。
(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肺的腺癌细胞阳性率达100%,其他部位转移性腺癌95%。
(5)基因诊断:联合检测胸水的细胞学、癌基因蛋白其阳性率达85.3%,特异性100%。
3.3.3血性胸水的特点:结核性胸水中10%为血性,老年患者可达23.6%,颜色较淡,胸水RBC计数<10万/mm3。
癌性胸水中50%~90%为血性,洗肉水样,RBC计数>10万/mm3。
3.3.4病原学:不易找到结核菌(结核菌涂片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和25%),癌性胸水癌细胞阳性率55%~80%。
结核菌和癌细胞都阴性时应作综合诊断(临
床表现、体检、X线、胸水检查、特殊检查、实验性治疗等)。
3.3.5酶学检查:(1)ADA是嘌呤代谢的溶解酶,淋巴细胞中含量高,T淋巴细胞中最高。
结核病时淋巴细胞增高,T淋巴细胞增高,ADA亦增高。
ADA诊断结核性胸水的敏感性100%,特异性97%。
结核性胸水ADA>45 U/L,癌性胸水ADA25 μg/ml,癌性胸水<25 μg/ml。
(4)LDH:结核性胸水<500 U/L,癌性胸水>500 U/L。
3.3.6胸膜活检:(1)闭式胸膜活检结核性胸膜炎的阳性率50%~80%。
癌性胸膜炎胸膜活检阳性率39%~75%。
(2)B超引导下闭式胸膜活检对恶性胸膜间皮瘤敏感性77%,特异性88%。
(3)CT引导下经皮针刺胸膜活检敏感性为67%~97%,特异性为90%~100%,诊断准确性为74%~99%。
3.3.7胸腔镜检查和电视辅助胸腔镜检查:(1)胸腔镜下活检阳性率高达98.4%。
最近在纤维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方面有不少改进,诊断阳性率大为提高。
(2)电视辅助胸腔镜技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 ATS)是近年开展的一项新技术,视野大、清晰,可以取得以往开胸活检的效果,敏感性85%,特异性100%。
参考文献:
[1]王曾礼.胸腔积液[M].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6.
[2]廖增顺.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和治疗[J].新医学杂志,2001,7:395.
[3]谭明旗.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J].新医学杂志,2001,7:394.
收稿日期:2007-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