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讲稿
- 格式:pptx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58
一、引言炭疽是一种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动物,但也可感染人类。
皮肤炭疽是炭疽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皮肤局部感染。
本文将对皮肤炭疽的局部处理进行详细阐述,包括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二、病因皮肤炭疽的病原体为炭疽芽孢杆菌,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尘埃、动物皮毛和肉制品中。
人类感染皮肤炭疽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其产品,如病畜的皮毛、肉制品等。
此外,吸入含有炭疽芽孢的尘埃或空气也可能导致感染。
三、症状皮肤炭疽的主要症状包括:1. 局部红肿、疼痛、触痛,形成硬结;2. 硬结中央出现坏死组织,形成溃疡;3. 周围组织红肿、硬结,有时伴有发热、寒战、乏力等症状;4. 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炭疽性肺炎等并发症。
四、诊断皮肤炭疽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以下为诊断要点:1. 病史:有接触病畜或其产品、尘埃等暴露史;2. 临床表现:局部红肿、疼痛、触痛,形成硬结,中央坏死,周围组织红肿、硬结;3.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培养或分泌物培养可检出炭疽芽孢杆菌。
五、治疗皮肤炭疽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局部治疗:局部清洁,避免搔抓,防止感染加重。
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创面,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
根据病情,可选用抗生素软膏、磺胺软膏等局部用药。
2. 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剂量一般为每日200万~1000万单位,分2~4次静脉滴注。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
治疗过程中,需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
3. 支持治疗:给予充分营养、水分和电解质补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重症患者可给予输血、血浆等支持治疗。
4. 抗毒素治疗:对于病情较重者,可给予炭疽抗毒素,剂量一般为每日100万~200万单位,分2~4次静脉滴注。
六、预防1. 健康教育:普及炭疽相关知识,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2. 食品安全:加强动物检疫,确保肉类、乳制品等食品安全。
3. 人员防护:从事畜牧业、屠宰业、皮毛加工等行业的人员,应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病畜或其产品。
炭疽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炭疽是一种由于芽孢杆菌属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病。
该病在人类和动物种群中广泛存在,可以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源而传播。
炭疽的发病率可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而上升。
诊断炭疽的诊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临床症状初期的炭疽感染症状类似于流感,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和全身不适。
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症状变得更加严重,包括呼吸急促、胸痛、呕吐、腹泻和皮疹等。
检测医生可以通过对病人的血液或尿液等样本进行检测来确诊炭疽。
在实验室检测中,医生通常会查看细菌的形态,并使用荧光标记或DNA分析等技术来确定诊断结果。
治疗炭疽感染需要及时治疗。
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治疗对炭疽感染的治疗常常需要使用抗生素,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将抗生素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
其他治疗抗菌药物并不能完全控制炭疽感染。
治疗者还需要采用其他措施来缓解症状和支持病人的免疫系统。
包括给病人提供适当的治疗、发热、止疼等辅助疗法。
处置方案如果发生炭疽感染,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报告鱼雷把话按下企业号中。
在字母中有4处被修改成了不同的字符,你需要把这些字符替换成原本的字母,找出原文。
隔离炭疽感染的患者应该被隔离。
在隔离期间,病人应该接受专业的护理和治疗。
消毒采取合适的措施对病人周围的环境进行消毒,以避免更多的感染。
接种疫苗提前接种炭疽和基因工程炭疽疫苗可以有效避免感染。
结语炭疽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因此任何人都应该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感染。
熟悉炭疽的症状和治疗方案是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该病的最佳方法。
如果您怀疑自己或他人可能感染了炭疽,应该尽快求助医生。
附件1 《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5-199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炭疽的诊断标准及人炭疽发生后的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对人炭疽的诊断及处理。
2.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炭疽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切人类感染,其中包括症状不典型的轻型病例。
动物炭疽在本标准中均专门指明,如称为炭疽病畜等。
2.2 就地隔离在诊断地点或家中隔离炭疽病人。
2.3 感染来源炭疽病人获得感染的来源。
其中包括传染源,指炭疽病人、病畜或其尸体,以及被炭疽芽孢污染的环境及各种物体。
3.炭疽病人的诊断3.1 诊断依据3.1.1 流行病学病人生活在已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或在发病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密切接触的职业;接触过可疑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在可能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地区从事耕耘或挖掘等操作,均应作为流行病学线索。
3.1.2 临床表现3.1.2.1 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在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
引流该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
少数严重病例,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
3.1.2.2 经口感染型(肠)炭疽:急性起病,发热,腹胀,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
可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含血丝及胆汁。
可累及消化道以外系统。
3.1.2.3 吸入感染型(肺)炭疽: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
肺部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罗音。
X射线的主要表现为纵膈影增宽。
常见胸腔积液。
3.1.2.4 脑膜炎型炭疽:可继发于3.1.2.1~3.1.2.3各型,也可能直接发生。
剧烈头痛,呕吐,项强,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呼吸衰竭,脑脊液多为血性。
3.1.2.5 炭疽败血症:可继发于3.1.2.1~3.1.2.3各型,也可能直接发生。
《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5-199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炭疽的诊断标准及人炭疽发生后的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对人炭疽的诊断及处理。
2.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炭疽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切人类感染,其中包括症状不典型的轻型病例。
动物炭疽在本标准中均专门指明,如称为炭疽病畜等。
2.2 就地隔离在诊断地点或家中隔离炭疽病人。
2.3 感染来源炭疽病人获得感染的来源。
其中包括传染源,指炭疽病人、病畜或其尸体,以及被炭疽芽孢污染的环境及各种物体。
3.炭疽病人的诊断3.1 诊断依据3.1.1 流行病学病人生活在已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或在发病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密切接触的职业;接触过可疑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在可能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地区从事耕耘或挖掘等操作,均应作为流行病学线索。
3.1.2 临床表现3.1.2.1 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在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
引流该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
少数严重病例,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
3.1.2.2 经口感染型(肠)炭疽:急性起病,发热,腹胀,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
可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含血丝及胆汁。
可累及消化道以外系统。
3.1.2.3 吸入感染型(肺)炭疽: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
肺部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罗音。
X射线的主要表现为纵膈影增宽。
常见胸腔积液。
3.1.2.4 脑膜炎型炭疽:可继发于3.1.2.1~3.1.2.3各型,也可能直接发生。
剧烈头痛,呕吐,项强,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呼吸衰竭,脑脊液多为血性。
3.1.2.5 炭疽败血症:可继发于3.1.2.1~3.1.2.3各型,也可能直接发生。
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5—1997^~`前言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一种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主要存在于食草动物和牲畜群落之中,并能造成环境的广泛污染。
由于炭疽芽孢具有对外界环境极强的抵抗力,造成这种污染常持续存在。
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的牲畜、进食感染本病的牲畜肉类、吸入含有该菌的气溶胶或尘埃,以及接触污染的毛皮等畜产品而罹患本病。
本标准规定了炭疽病人的诊断标准及诊断后所必须进行的处理原则。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标准的附录;附录C及附录D为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爱芳、董树林、刘秉阳、俞东征。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炭疽的诊断标准及人炭疽发生后的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对人炭疽的诊断及处理。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炭疽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切人类感染,其中包括症状不典型的轻型病例。
动物炭疽在本标准中均专门指明,如称为炭疽病畜等。
2.2 就地隔离在诊断地点或家中隔离炭疽病人。
2.3 感染来源炭疽病人获得感染的来源。
其中包括传染源,指炭疽病人、病畜或其尸体,以及被炭疽芽孢污染的环境及各种物体。
3 炭疽病人的诊断3.1 诊断依据3.1.1 流行病学病人生活在已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或在发病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密切接触的职业;接触过可疑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在可能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地区从事耕耘或挖掘等操作,均应作为流行病学线索。
3.1.2 临床表现3.1.2.1 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在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
炭疽Anthrax最急性病例呈败血症症状,急性和亚急性病例,除败血症症状外,有的病例在体表出现局限性的炎性肿胀(炭疽痈)和血尿、血便。
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
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
人患病后主要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有时伴发有败血症,病死率较高。
1病原学(Etiology)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是需氧性芽胞杆菌属(Aerabic spore- bearing bacillus)中的一种长而粗的大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
菌体两端平直,呈竹节状。
夏季在未解剖尸体内的菌经24~96小时因腐败可完全死亡,但骨髓中的菌体可存活1周。
煮沸2~5分钟均可死亡,一般浓度的常用消毒药都可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
芽胞体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干燥的状态下可存活32~50年,煮沸需15分钟才能将其杀死,150℃干热60min,100℃湿热5~10min可杀死芽胞。
临床上常用20%漂白粉、0.1%碘溶液、0.5%过氧乙酸、0.1%升汞溶液作为消毒剂。
2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2.1 传染源病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2.2 传播途径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皮肤叮咬传播。
被炭疽芽胞污染的土壤和草地,常可成为持久性的疫源地。
人主要通过接触染菌动物及畜产品,经呼吸道及消化道等途径而感染。
2.3 易感动物自然情况下,草食兽最易感,以绵羊、山羊、马、牛易感性最强,家禽几乎不发生炭疽。
人主要发生在与动物及畜产品接触机会多的人员。
实验动物中以豚鼠、小鼠、家兔最易感。
2.4 流行特点地方性流行,多发于吸血昆虫多,雨水多、洪水多的季节(6~8月份)。
冬季多为散发。
3 发病机理(Pathogenesis)荚膜多肽:抑制抗体,能对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使细菌易于扩散繁殖。
炭疽毒素:水肿因子(Edema factor,EF)、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PA)、致死因子(Lethalfactor,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