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内容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70.50 KB
- 文档页数:5
《白杨礼赞》教案课文内容分析:《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散文的典范名篇,写于1941年。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抒发了对白杨树由衷的赞美之情。
全文的写作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情感由“单调”转向对白杨树“傲然”耸立的惊叹;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其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其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以“高声赞美白杨树”收束全文。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年级时学习了《短文两篇》,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有所了解,结合本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隔膜,学生对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学习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
对于本文在层层递进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领会。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评课稿一、引言《白杨礼赞》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散文,通过讲述白杨树的生长和变化,表达了对家乡和成长的赞美之情。
本篇评课稿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评析。
二、教材解读1. 教材背景《白杨礼赞》作为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散文,旨在通过描述白杨树的形象变化,鼓励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2. 教材内容散文《白杨礼赞》主要描述了从嫩黄的新叶到翠绿的老叶,再到最后飘落的枯叶,生命的轨迹和变化过程。
文章通过描写白杨树的不同阶段,让学生深入感受自然界的生命力和变化。
3. 教材价值通过阅读散文《白杨礼赞》,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和对家乡的感情表达,同时加深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学会珍惜自然资源。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理解,学生能够掌握散文《白杨礼赞》中的主要内容,理解白杨树生命轨迹的不同变化阶段。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专业词汇,例如“嫩黄”、“翠绿”、“蓥莨”等,丰富词汇量。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写,培养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家乡和自然的感情。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通过欣赏自然中的美景,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预热通过放映与自然景观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入学生对自然环境和家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
2. 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逐段阅读散文《白杨礼赞》,教师可解释一些生字词的意思,借助学生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分析与讨论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描写方式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4. 个人表达要求学生以《白杨礼赞》为素材,写一篇关于家乡自然环境的描述文章,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和感受力,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白杨礼赞》课文赏析《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北方抗日军民。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结构、深刻的主题、丰富的表达手法和独特的语言特点,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从结构分析、主题解读、表达手法、语言特点、象征意义、情感抒发、艺术手法、社会意义和读者感受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结构分析《白杨礼赞》的结构清晰明了,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展开全文。
首先,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文章的主旨,即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然后,作者从形貌、气质和品格等方面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深入地展现了其不平凡的特点;最后,作者再次强调文章的主旨,并号召人们向白杨树学习。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二、主题解读《白杨礼赞》的主题深刻而鲜明,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表达了对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品格的崇尚。
同时,作者也借此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敬意和赞美。
这种主题的解读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表达手法《白杨礼赞》的表达手法丰富多样,其中最突出的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通过描绘白杨树的高大挺拔、不畏严寒等形象,赋予其象征意义,使得文章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四、语言特点《白杨礼赞》的语言质朴自然,又不失高雅庄重。
作者运用了生动的形容词和形象的描绘,使得文章的语言生动而具有表现力。
同时,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的语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五、象征意义《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不仅仅是一种树,更是一种象征。
它象征着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品格,也象征着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和顽强奋斗。
这种象征意义的赋予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六、情感抒发《白杨礼赞》的情感抒发真挚而强烈。
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表达了对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品格的崇尚,同时也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敬意和赞美。
读出对白杨的“礼赞”——《白杨礼赞》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人教版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
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在课本预习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篇文章特别适合朗读,请读出文章的激情与豪气!”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
3、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三、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一群08后的学生群体,他们成长在衣食无忧的和平年代,受阅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我将以学生多读为主。
四、教法设计朗读教学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
因此,“在练读中入情”、“在悟读中动情”、“在品读中抒情”的三层次阅读教学是我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
五、学法的点拨1、圈点批注法2、诵读品味法3、合作探究法【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本节课,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研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在琅琅书声中,品味,理解,感悟。
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解决难点问题。
对于学生,我则提醒大家在反复的默读和朗读中,要随着文中的美景美文自觉地融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潜心聆听作者的心声,体会散文独特而美好的情感,领略不同的抒情方式所创造的意境。
六、教学程序设计(一)导入出示白杨树的照片,结合校园里的杨树照片引导学生说一说对白杨树的感受。
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注意到校园中还有杨树,虽然校园中的杨树和文中白杨树有一些区别,但是二者还是同属杨树类。
这样一种平凡到没人注意的树,作者为什么还要去礼赞呢?接着出示题目选择题“礼赞”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此处插入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一、选题背景《白杨礼赞》是一首赞美白杨树的诗歌,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白杨树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独特魅力。
白杨树是一种生长迅速且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树木,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
它的生命力顽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够茁壮成长。
因此,《白杨礼赞》成为了表达人们对坚韧与生命力的赞美之词。
二、诗歌分析《白杨礼赞》由多元诗人所创作,形式多样,但大多数版本都以自由诗的形式呈现。
诗歌以白杨树为主题,通过对其特点和意义的描绘,诠释了白杨树的独特魅力。
1. 描述白杨树的特点诗歌首先从描绘白杨树的外貌特点入手。
白杨树高大挺拔,长势良好,树皮洁白如玉,枝叶丰茂。
白杨树在春天展开嫩绿的叶子,在秋天变成金黄色的颜色,给人一种活力和美感。
白杨树的形态也给人一种挺拔的美感,树干笔直,如同壮硕的男子。
2. 赞美白杨树的品质诗歌还通过赞美白杨树的品质来展现其独特魅力。
白杨树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够茁壮成长。
白杨树的根深扎地,像一个强大的支撑,使其能够抵御风雨和寒冷。
白杨树的坚韧品质给人以启示,告诉我们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面对困境时不畏艰难。
3. 表达对白杨树的敬仰之情诗歌还通过对白杨树的敬仰之情的表达,突出了白杨树的价值和意义。
白杨树象征着生命和力量,它给人以希望和勇气。
白杨树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和美丽的风姿,成为了人们崇拜和敬仰的对象。
白杨树的崇高品质从中体现出来,让人们感叹自然界的力量和美妙。
三、课堂教学设计1. 目标通过学习《白杨礼赞》,让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赏识能力,以及对于坚韧不拔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2. 教学内容•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意义。
•诗歌分析:分析诗歌描绘白杨树的特点和赞美的手法。
•诗歌赏析:让学生对诗歌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讨论。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白杨树的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对于白杨树的好奇心和兴趣。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学生分析:初三的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比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1、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垂柳的风韵,我们目睹过青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红梅傲雪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学习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
课文《白杨礼赞》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白杨礼赞》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批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生物的敬畏之心。
激发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和欣赏。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白杨礼赞》的作者、背景和写作风格。
概述课文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述和情感表达。
2.3 修辞手法解析:解释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让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学会识别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白杨树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白杨树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3.2 阅读理解:分组阅读课文,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主题表达。
3.3 修辞手法分析: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小组活动,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批评能力。
4.2 学生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阅读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评价学生的写作质量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其他与自然环境或生物相关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5.2 实地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公园或自然环境,观察并欣赏白杨树或其他植物。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自然描写。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课文解读:通过深入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敬仰之情。
白杨礼赞茅盾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5课白杨礼赞笔记《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
文章以白杨树为象征,表达了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赞美和敬仰。
以下是我对这篇文章的笔记:一、文章主题与背景文章主题是白杨树,通过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内在气质等方面的描述,展现了白杨树所代表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文章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正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和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
二、段落分析1. 文章开头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这一段总领全文,点明了白杨树的独特之处,为下文的详细描述打下了基础。
2. 描述白杨树的形态特征:“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这一段通过对白杨树的外在形态进行生动描绘,展现了白杨树的挺拔、坚韧之美。
3. 描述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它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
”这一段通过对白杨树的内在气质进行描绘,展现了白杨树的积极向上、团结一心的精神风貌。
4. 文章结尾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这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中国人民的敬仰之情。
三、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1. 比喻:“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通过比喻的手法,将白杨树与人类的行为习惯进行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独特之处。
2. 拟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通过拟人的手法,将白杨树赋予了人的品质和性格,突出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
3. 排比:“它不拍风吹雨打,不拍严寒酷暑,更不怕台风的袭击。
”通过排比的手法,强调了白杨树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4. 反复:“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通过反复的手法,强调了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和对中国人民的敬仰之情。
5. 反问:“难道你就不能想到它的质朴无华,坚强不屈的精神?”通过反问的手法,强调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和精神风貌对中国人民的重要启示和影响。
《白杨礼赞》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2.文题诠释:“礼”是敬礼、致敬。
“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
3.文章主旨: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4.内容解读:白杨树内在精神:伟岸正直紧密团结积极进取朴质平凡坚强不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5.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下: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6.写作特色:(1)采用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星月合璧,相映生辉——《风景谈》与《白杨礼赞》比较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于《风景谈》和《白杨礼赞》两篇文章的简要介绍以及它们的背景和意义。
《风景谈》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创作的一篇散文,是他晚年创作的作品之一。
这篇散文以风景为主题,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的赞叹和对生活的思考。
《风景谈》展现了郭沫若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被视为中国散文的经典之作之一。
《白杨礼赞》是著名作家巴金创作的一篇散文,是他对于白杨这种常见的植物的赞美之作。
巴金通过对白杨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借以咏史抒怀,抒发了对忧国忧民的深情厚意,展现了他对时代和人民的热爱和关怀之情。
《白杨礼赞》以其深情的笔触和感人的情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两篇文章各具特色,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风景谈》和《白杨礼赞》两篇文章进行比较赏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深入分析它们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思考,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水平。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风景谈》和《白杨礼赞》进行分别介绍和分析,分别列举出它们各自的要点和特点。
接着,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将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篇文章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它们。
具体结构如下:1.2.1 介绍《风景谈》- 简要介绍《风景谈》的作者、出版背景和主要内容。
- 引入《风景谈》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提出分析和评价的重点。
1.2.2 《风景谈》要点1- 细致分析《风景谈》中的第一个要点或主题。
- 引用相关片段或诗句,解读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 分析其与自然景观的联系,以及对读者产生的感受和启示。
1.2.3 《风景谈》要点2- 接着,深入探讨《风景谈》中的第二个要点或主题。
- 通过举例或对比分析,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茅盾散文选》。
文章以白杨树为载体,赞美了北方广大人民的坚强不屈、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他们默默奉献、无私贡献的高尚品质。
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是学习和研究议论文写作的优秀范例。
文章结构严谨,先写景,后抒情,再议论,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景物描写细致入微,将白杨树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景物描写并非仅仅为了描写景物本身,而是为了衬托和升华文章的主题。
抒情部分真挚感人,表达了作者对北方人民的由衷敬佩。
议论部分深入浅出,阐明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学情分析本课面向高中学生,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但可能难以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写作手法。
部分学生可能对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缺乏了解,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学生对北方人民的艰苦生活和精神品质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
此外,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需要教师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掌握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北方人民的坚强不屈、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他们默默奉献、无私贡献的高尚品质。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学习白杨树的精神,做一个坚强、乐观、奉献的人。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白杨礼赞》的主旨大意及分析主旨大意:《白杨礼赞》的主旨大意是:作者茅盾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的赞美之情,斥责了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
详细分析:➢象征意义象征北方农民:白杨树生长在西北高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却能保持倔强挺立,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却“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种特质与北方农民相似,他们朴实无华,在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依然坚守家园,坚韧不拔地进行生产和斗争,默默为民族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
象征民族精神:白杨树“力争上游”,所有的枝干和叶子都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象征着我们民族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时,所展现出的团结一心、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风貌。
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困境中奋起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强大动力,作者借此表达了对这种伟大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赞美。
象征抗日军民:文中进一步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有无数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屈、傲然挺立的守卫家乡的哨兵,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保卫祖国、抗击日寇,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也就是抗日军民英勇无畏、顽强战斗的革命精神。
➢情感表达赞美之情:文章开篇就直接点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多次出现“我赞美白杨树”“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等语句,直抒胸臆,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以及其所象征的北方农民、民族精神和抗日军民的赞美与歌颂之情,这种赞美之情贯穿全文,使文章充满了激昂的情感基调。
批判之情:在文章结尾,作者提到“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吧”,通过与白杨树形成鲜明对比的楠木,批判了那些轻视人民群众力量、顽固倒退、消极抗日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错误思想和行为的鄙视与斥责,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和民族精神的歌颂。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欲扬先抑手法的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同学们体会西北军民精神及中华民族在解放战争中展现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二、教法:讲授法,提问法,语言品读法。
学法:朗读法,欣赏法。
三、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本文选自以“草木有情”为主题的第三单元,本文是写西北地区白杨树的,但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白杨树成为一个载体,象征了民族解放战争中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血写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
此篇被安排在了本单元的首篇,可见其重要性。
这是著名作家茅盾所写的一篇散文,语言凝练简洁、富有感染力。
四、学情分析:初三的同学之前已经接触过贾平凹的《落叶》,梁晓声的《慈母情深》等散文作品,对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有所了解,而且,对“欲扬先抑”这种手法也并不陌生,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阿长与<山海经>》已经学习过,同时,同学们也了解到了国共联合抗日的历史。
,这样对于茅盾先生在白杨身上所赋予的感情及其象征意义就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五、重点: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意义的使用和“欲扬先抑”手法的使用,品味散文凝练、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难点:感悟作者对于广大狂日军民的崇敬之情和赞美之情,学习中华民族在解放战争中所展示出来力求上进的精神,能对祖国的历史产生深刻的认同感。
六、教学工具:PPT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人与人之间是有距离的,很多人我们看了一眼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事物也是一样,在这里,老师准备了两幅图片,结合你的第一印象,说说这两棵树带给你什么样的思考呢?(请同学回答,注意引导同学们对两种树进行对比)茅盾笔下,一种树也引起了他深刻的思考,而且也写了一篇文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白杨礼赞教材说课稿白杨礼赞教材说课稿范文1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礼赞》。
下面我将从三个维度,六个层次展开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由衷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了解学情,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本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课文情节。
但本篇文章,距今时代久远,要深入了解课文内涵比较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如下: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2.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由白杨树体会中华儿女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四、说教法学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语句品析法、示范朗读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交流讨论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为第二课时夯实基础。
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上课伊始,我会利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节目,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感人事迹。
我们中华儿女向来无私无畏,由此导入《白杨礼赞》。
本环节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2.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首先,我将利用多媒体播重点段落的朗读录音,指导学生体会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边读边勾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其次,我将组织学生两两一组阅读自己勾画的句子,体会文章内容,之后请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谈一谈自己对这些句子或者词语的感受,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