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闺怨诗
- 格式:pptx
- 大小:20.37 MB
- 文档页数:19
《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及赏析1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翻译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注释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译文及注释译文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注释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唐诗三百首中的闺怨诗1、《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征人怨》唐·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3、《十五从军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4、《玉阶怨》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5、《声声慢·寻寻觅觅》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6、《长门怨》唐·刘长卿何事长门闭,珠帘只自垂。
月移深殿早,春向后宫迟。
蕙草生闲地,梨花发旧枝。
芳菲自恩幸,看着被风吹。
7、《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宋·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8、《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9、《春思·莺啼燕语报新年》唐·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10、《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梦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王昌龄极善言情。
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那么如蜿蜒流淌的溪流。
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
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
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
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
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
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这就很耐人寻味。
此诗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有来历,二是有新意。
闺怨王昌龄〔唐代〕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赏析: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
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
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闺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作者简介: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注释: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作品赏析: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
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赏析_王昌龄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赏析: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括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素以擅七绝闻名,有“诗中天予”之称。
本诗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名为“闺怨”,却偏偏先铺排出一个不解世事无忧无虑的青春女儿形象。
“凝妆”者,可以看出她在衣容修饰上很花了一番工夫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翠楼”者,古代富贵人家的居所外墙多以青色砖瓦装饰,既然有闲情逸致于大好春光里盛妆上翠楼,可见这个女子年纪尚轻,不曾经过生活的波折,更无须耽温饱之虞。
那么作者(《闺怨》的作者是:王昌龄)是不是看走了眼,用锆了主角呢?非也!原来是这女子一番登楼远眺惹出了事儿:游目瞩望,柳色萋萋。
前年今日,我为君妻。
去年_今日,折柳雁离。
今夕何夕,相隔千里。
妾为蒲柳,茕茕何倚?君为我故,缰系功利。
久不得归,痛悔无扳!游蝶荡莺,君休轻取。
妆楼绿窗,妾意依依。
从“不知愁”到“悔封侯”,变化如此微妙而突然,却又台情合理。
作者(《闺怨》的作者是:王昌龄)妙用比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美丽的春景掭上了感伤的一笔,浅而不白,怨而不怒。
读者通过诗作女主人公的一个小小的生活截面,不自禁的受到了感染,同样的黯然忧愁起来。
幸好这女子既出身富贵,想必夫君亦会因家势得到稍许照顾,不至于在行役中备极辛苦。
否则落得个“可怜无定河边骨,犹似春闺梦里人”的下场,我们的女主人公可不知要哭成什么了呢!。
闺怨诗诗歌鉴赏5篇经典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闺怨诗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声声慢·寻寻觅觅词牌名:声声慢|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作者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牌名:一剪梅|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望江南·梳洗罢词牌名:望江南|朝代:唐朝|作者: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望江南·梳洗罢》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
这是一首写闺怨的小令。
此词以江水、远帆、斜阳为背景,截取倚楼顒望这一场景,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
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导语】《闺怨》是唐代诗⼈王昌龄描写上层贵妇赏春时⼼理变化的⼀⾸闺怨诗。
前两句写不知愁怨,后两句写⼼理忽然转变,全诗没有刻意写闺怨,但怨之深重在这⼀⼼理变化中暴露⽆遗。
先抑后扬,耐⼈寻味。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王昌龄的诗词《闺怨》,欢迎阅读!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和题⽬“闺怨”偏离,说少妇沉浸在天真⽆邪的⼩⼥⼉情怀中,从来不知离别之苦。
下句“春⽇凝妆上翠楼”是⽤具体⾏动展⽰她“不知愁”的⼼理。
她独⾃⼀⼈赏春,还不忘盛装打扮⼀番,似乎是纯粹的欣赏春⾊,⾃娱⾃乐,还稍带与春花争妍⽃艳的意味。
她之所以“不知愁”,除了少不更事,⽣活条件优渥外,也有时代风⽓的影响,“觅封侯”是当时很多⼈的选择,她当然也会对此充满幻想。
这两句为“抑”笔,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写怨与悔蓄势。
后两句“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情感猛然⼀转,刻画出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理变化过程,从⽽切合“闺怨”的主旨。
“忽见”⼆字,下得似乎有些突兀,因“陌头杨柳⾊”是登楼最常见到的景⾊,并⽆令⼈惊异之处。
但结合少妇的⼼理,可以看出,那陌头杨柳⾊忽然引发了她的联想与想象,或青春易逝、折柳赠⼈等,这⼀切,都促使她从内⼼深处冒出⼀个以前她未明确意识到过,⽽此刻却变得⾮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个“悔”字,正是此诗闺怨之题旨。
王昌龄的这⾸七绝,通篇叙别情⽽不着别字,⾔离愁⽽⽆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
《唐诗摘钞》: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
感时恨别,诗⼈之作多矣,此却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句,语境⼀新,情思婉折。
闺情之怍,当推此⾸为第⼀。
此即《国风》妇⼈感时物⽽思君⼦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长。
唐⼈绝句实具风雅遗⾳。
扩展阅读:王昌龄的诗⽂成就 王昌龄存诗181⾸,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闺怨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端庄婉丽中见大唐气象。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文解释】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词语解释】闺:妇女所居内室。
凝妆:严妆。
翠楼:楼阁美称。
陌头:路口。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教:使。
觅封侯:从军建功封爵。
①凝妆:着意梳妆打扮,盛妆、浓妆。
②陌头:路旁。
田间东西路称陌。
③觅封侯:在边疆立下军功,可得封侯之赏。
这里指边疆从军。
简析:这首七言绝句从春日少妇情绪的变化,写出少妇的春怨与离愁——闺中少妇不曾感到什么是愁,春天来了,她着意梳妆打扮,到自家高楼上去观赏春景;忽然抬头看到路边的青青杨柳,想到与夫婿折柳相送,联想蒲柳先衰、青春易逝的现实,不由悔怨交加,当初不该教他去边疆寻求立功封侯。
这首诗的特点,是抓住了闺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耐人寻味,乃素负盛誉之作。
明代顾逼涝唬“雍容浑含,明白简易,真有雅音,绝句中之极品也。
”【赏析】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的她在看到陌头的柳色之后反引起了一怀惆怅:青春易逝,韶华虚度,独守空房的寂寞与无奈,这一切怎能不让她因为让丈夫去「觅封侯」而后悔呢?此诗含蓄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瞬间微妙的心理变化。
是闺怨诗中上乘之作。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译文: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 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闺怨》赏析:唐代描写闺怨的诗不少,这一首就是描写闺怨的名篇。
题目“闺怨”,即闺中之怨。
前两句写闺中少妇不知愁。
首句点出诗中女主人公和她的心情:不知愁。
次句承接首句,具体写女主人公如何不知愁: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她着意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然后高高兴兴地登上翠楼去观赏景物。
后两句写闺中少妇的所见和所悔。
上句写少妇登楼所见的景物,引发了她的'愁感。
少妇看到路边的杨柳长得青青可爱,猛然勾起了满腔的愁感。
这愁绪的内容,作者没有写出,但联系下一句诗,不言而喻。
少妇长年生活在深闺,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消逝和季节的变化,当她看到柳树青青,才猛然意识到时间又过了一年,而自己与夫婿分别又是一年,在这赏心悦目的春天季节,没有夫婿做伴,登楼赏景显得多么孤寂和无聊,刚刚产生的高兴情绪一扫而光,换来了满怀思夫的忧愁。
下句写由愁生悔:深梅自己当初让夫婿从军,谋取封侯的爵赏,以致自己一人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
诗写到这里,还没有写出怨来就结束了。
联系到作者所写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还不是因为边将无能,让战争持久地打下去,致使夫婿立功未成,又迟迟未能回来。
王昌龄《闺怨》唐诗鉴赏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
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
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后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凝妆:盛妆,严妆。
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陌头:路边。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悔教:后悔让觅封侯:觅,寻求。
从军建功封爵。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最好的闺怨诗十首1.《钗头凤·世情薄》——唐·李清照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唐·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卜算子·咏梅》——唐·陆游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钗头凤·世情薄》——唐·李清照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5.《浣溪沙·破阵子》——唐·辛弃疾乌啼隐杨花,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台,江南江北梅花开。
江南江北梅花开,疑是银河落九天。
梅花骀荡马,千里快哉风。
6.《南乡子·赤壁怀古》——唐·陆游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7.《钗头凤·世情薄》——唐·李清照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8.《钗头凤·世情薄》——唐·李清照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9.《钗头凤·世情薄》——唐·李清照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中国古代闺怨古诗(通用5篇)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篇一[宋] 晏殊东风杨柳欲青青。
烟淡雨初晴。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
宿妆成。
一春芳意,三月如风,牵系人情。
鹤冲天·清明天气篇二[宋] 杜安世清明天气。
永日愁如醉。
台榭绿阴浓,薰风细。
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
恰是逍遥际。
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
窗外数修篁,寒相倚。
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
行坐深闺里。
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中国古代闺怨古诗篇三1有所思佚名〔两汉〕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这是汉代《铙歌十八曲》之一。
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然今传十八曲中内容庞杂,叙战阵、记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
清人庄述祖云:“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阵之事。
”(《汉铙歌句解》)本篇就是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
2青青河畔草佚名〔两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此诗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写出了少妇渴望爱情,渴望夫妻相依相偎,甚至举案齐眉的平凡生活。
此诗结构直中有婉,虚实相映;描写细腻,突出细节;运用叠词,富有情韵。
3点绛唇·闺思李清照〔宋代〕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一作:芳)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瑞鹤仙·脸霞红印枕篇四[宋] 陆淞脸霞红印枕。
睡觉来、冠儿还是不整。
屏间麝煤冷。
但眉峰压翠,泪珠弹粉。
堂深昼永。
燕交飞、风帘露井。
闺怨王昌龄赏析
《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
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诗贵曲而忌直,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诗歌鉴赏闺怨诗5篇著名闺怨诗还有一种,就是男人假借别的事情,模仿女人的口气写出来的,这种诗因为还有别的感情寄托在里面,所以更为复杂。
但是因为他是借用女人的感情表达他的事情或者感情的,所以显得更加缠绵、更加委婉,也更加具有诗味,如朱庆馀的《闺意》。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诗歌鉴赏闺怨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春怨朝代:唐朝|作者: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为晚唐诗人金昌绪所作的五言绝句,写一个女子思念她远征在外的丈夫,诗的春怨主题反映得十分生动活泼,同时含蓄而有余味。
子夜吴歌朝代:唐朝|作者:李白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一首写春景,是说汉乐府中的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是说春秋越国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是说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体严谨。
秋夕朝代:唐朝|作者: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是晚唐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
换个心境体会,本诗描绘的却是一幅“秋夕乘凉图”,宫女的活泼轻快之情跃然纸上。
蘅塘退士赞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
只‘坐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春词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春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