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黄光裕的创业史
- 格式:doc
- 大小:152.50 KB
- 文档页数:3
国美电器的发家史之磨刀霍霍凭借着遍布全国的近200家门店,国美织就了一张"零售大网"。
拥有这张网,黄光裕就拥有了足够的资本挟"价格"号令诸侯,将上游生产商的利润一刀割下让利给消费者。
由此,黄光裕也就被众多厂家形容为价格"屠夫"或"杀手"。
24岁的黄光裕和哥哥分家后,开始一心一意建造他的家电零售王国,并从此开始以惊人的速度书写他和国美的财富神话。
1993年,黄光裕的小门面变成了一家大型的电器商城;1995年,国美电器商城从一家变成了10家;1999年国美从北京走向全国 (2004)底,国美电器已经在全国的40多个城市及香港及东南区地区,拥有了190个门店和30个分公司。
分析黄光裕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经验:首先,源于黄光裕本人的商业敏感及敢于创新的个性。
可以说,国美的每一步跃进都体现了黄光裕敢于创新的思路。
他最早尝试新的供销模式,脱离中间商,而与厂家直接接触;他最早在媒体投放广告;他最早开设了连锁店;他最早尝试跨地域发展……自国美创立后的18年间,通过一系列的创新,黄光裕将连锁业态的有关内容都做了尝试,这种尝试的成功,为自己积累了原始的财富。
国美发展史上有三个关键点,也是黄光裕的三次创新:首先是在1993年将北京的几家门店"国豪"、"亚华"、"恒基"等,统一为"国美",拥有了自己的品牌。
此举为国美今后的扩张奠定了基础,黄光裕可谓是国内企业家中最早有"品牌意识"者之一。
第二次,在1996年下半年,以长虹、海尔等为首的国内家电企业崛起,国产家电品牌发展势头势不可挡。
黄光裕感受到中国家电制造业所具备的特有优势以及所带来的巨大潜力,他迅速地将产品结构由先前单纯经营进口商品转向经营国内品牌,几乎在一夜之间,所有国产品牌都稳稳地站在了国美的展示台上。
公司治理案例分析——国美控制权之争公司治理案例分析——国美控制权之争公司治理案例分析:国美控制权之争一、人物简介黄光裕,生于1969年5月,父母是农民,兄妹有四人,家境很贫寒。
1986年,17岁的黄光裕出现在北京的市场上,一开始他是个卖服装的小贩,87年1月1号,黄光裕创办了国美电器商店,这个创意,让黄光裕在日后的道路上,找到了成为中国首富的方向。
到了2000年,当国美连锁店覆盖全国的时候,30岁的黄光裕用事实告诉了所有的同行,要么复制国美,要么被国美淘汰。
2004年销售额238亿元,在中国所有连锁企业中排名第二。
除了零售之外,黄光裕并于2005年1月成立国美置业,专事房地产业的投资。
随后,黄光裕涉足资本市场,创办了总资产50亿元的并且在市场上展开了并购,大中、永乐、三联商社等都被其收入囊中。
鹏润投资,2008年11月,北京市公安局宣布,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因为经济问题被捕。
2010年4月22日黄光裕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次庭审控辩双方均为大牌,其中主辩为“中国刑辩第一人”田文昌,控方主诉为全国十大杰出检察官吴春妹。
2010年5月18日黄光裕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一审判决,法院认定黄光裕犯非法经营罪、内幕交易罪、单位行贿罪,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4年,罚金6亿元,没收财产2亿元。
陈晓,1959年初出生于上海,1985年开始从事家用电器销售,1992年担任某国营家电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1996年,他带领47位员工,集资近百万,创建上海永乐家电,任董事长。
2003年12月,陈晓兼并广州东泽,首开国内家电连锁业并购先河。
2004年底永乐成功引入美国摩根士丹利战略投资。
2005年7月,宣布以不高于1.4亿元的价格收购台湾灿坤在内地的半数门店。
2005年10月14日,陈晓率永乐在香港成功上市。
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之际,国内家电零售业排行第一的国美电器,突然于2006年7月在香港宣布并购永乐家电,这场迄今为止最大的家电连锁业并购案耗资52.68亿,轰动全国,而在合并正式落下帷幕的第12天,陈晓担任国美电器总裁。
昔日中国首富黄光裕的传奇创业人生国美在90年代之后渐入佳境,黄光裕开始实践潮商李嘉诚所说的“商者无域”,开始了多个领域的尝试,业务拓展到金融借贷、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听说黄光裕又减刑一年了,算上2012年获得的10个月减刑,黄光裕可以少坐22个月牢。
一般情况下,每三年有可能获得一次减刑。
如果黄光裕表现良好,理论上还有两次减刑机会,刑期最快于2019年1月16日结束,距今约有3年零1个月!昔日中国首富如今落得如此劲敌?我们来看一下黄光裕的创业发家史。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6岁北上谋生】1969年,黄光裕出生在广东潮汕地区。
家道中落,年少时期的穷窘让他很早就体验到人生的艰辛,常与兄长黄俊钦靠拾破烂、捡垃圾以补家用。
80年代初期,十几岁的黄光裕就与他人一起走私家电。
由于环境所限,黄光裕初中肄业,16岁随其兄黄俊钦北上谋生计。
【创业初期:反市场主流行之,坚持薄利多销】1986年,黄光裕跟黄俊钦在北京的珠市口盘下一个名叫“国美”的门面,开始出售进口电器。
1987年“国美电器店”正式挂牌。
其时进口电器销售为卖方市场,不少商家正采用“抬高售价、以图厚利”的经营方式,黄氏兄弟却反其道而行,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
【国美帝国现雏形:统一命名,连锁经营】1992年,珠市口的国美电器城发展为大型电器商城,黄光裕将名字五花八门的门店都统一名称“国美电器”,集中打响品牌,开始走向连锁经营之路,1993年黄氏兄弟分家,黄光裕在年仅24岁时就分得“国美”品牌和几十万现金。
【黄氏屠夫:压制供货商,全国范围内大跃进】1999年,国美从北京走向全国,之后迅速增长至在全国88个城市,2004年底,国美电器遍布中国大陆、香港及东南亚区主要城市,拥有30个多个分公司。
黄光裕凭借国美在产业链中的强势地位,采取向供货商延长付款周期、长期大量占用往来资金的操作,缔造强势的商业模式,从而实现高速扩张。
【商者无域:进军多个领域,投资收购和兼并】国美在90年代之后渐入佳境,黄光裕开始实践潮商李嘉诚所说的“商者无域”,开始了多个领域的尝试,业务拓展到金融借贷、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黄光裕创业历程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创业活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并深入商业领域的方方面面。
下面就为大家解开黄光裕创业历程,希望能帮到你。
黄光裕创业历程1985年,当时只有17岁的汕头少年黄光裕与他的哥哥一道,身揣4000元钱从家乡北上,到内蒙古一带做贸易。
一年后,两兄弟一起来京,用3万元的贷款在珠市口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电器店开始经销家用电器,并在1987年1月1日首次打出“国美电器”的招牌。
第二个版本称,黄光裕最早在北京珠市口开一家小店,原是卖服装的,干了半年老是亏本,只好改行卖电器。
对于这段历史,黄光裕讳莫如深,绝口不提。
无论如何掩饰,总之十多年前的黄光裕还是个普通的生意人,和其他千千万万商人一样,起早贪黑打理着店面,一不留神就把买卖做亏了。
但这个普通人创造的国美却是中国商业界的神话。
上世纪80年代末,整个家电市场需求远大于供应,谁掌握了货源,转手就能赚钱。
黄光裕敏锐地发现了扩展性最好的家电市场,同时也预见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最终必将转向买方市场的大趋势。
国美扎根于大型的人口消费市场,对消费者的价格倾向有着深刻的认识。
国美没有采取一般商家所采用的倒买倒卖抬高售价以图厚利的做法,而是确定了“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
这一策略延续至今,成为国美立业之本。
很多人称黄光裕带出的国美是“价格杀手”,黄光裕对此不置可否,“既然竞争在所难免,那么只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他并不认为是他压低了生产商的价格。
“十几年前听人说外国的电器坏了都不值得去修,因为便宜,我要做的就是让中国老百姓也买到价格很低的电器。
”黄光裕说他给中国家电业带来的肯定是正面影响,加速他们进步或者淘汰。
“厂家利润少,不是国美造成的,而是企业的竞争力在下降。
为什么有核心技术能力、有品牌、有优质服务体系的企业不怕竞争。
你不能说,我付出了,我就要有所回报,那就没有能人和平凡人之说了。
”黄光裕说他追求的是利润应该越来越合理,让企业通过提高核心能力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不管商家还是厂家都是这样。
黄光裕家族的成功故事黄光裕是中国当代最成功的零售业企业家之一。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黄光裕家族的成功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在公众场合,本来毫不起眼的黄光裕,却发现自己总是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
黄光裕是中国当代最成功的零售业企业家之一。
但黄光裕三个字,已经加载了太多与他的气质和本性不相称的含义。
这些“无形资产”,有些让他暗喜不已,有些却让他负荷过重。
现在即便是他的一些小商业把戏,都足以撼动整个中国零售市场。
蝉联两届中国首富,使36岁的黄光裕成为无数中国年轻人追逐的榜样。
然而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黄光裕是位极端的人物,因为初中未毕业的他,在资本市场上所表现的套现能力,以及他的财富人生,在当代中国几乎不可复制。
不过,认定无形资产才是真正财富的黄光裕,所到之处,总能引发或大或小的动静:“你是怎样成为中国首富的?”“国美还能增长吗?”“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有足够坚挺的资金链吗?”这是人们最爱问黄光裕的问题,而他也总能不痛不痒地一一回答。
事实上,有关黄光裕和国美的前途,常常成为财经媒体讨论的话题。
对于国美这样成长到很大规模而且还在迅速成长的公司而言,人们对其的任何质疑都不足为奇。
一方面黄光裕的哥哥黄俊钦的隐形财富被外界津津乐道;另一方面国美内部家族成员的权力更选不断被曝光到台面上。
期待国美能有惊天动地的表现是一回事,但一味的追捧则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
国美也许算不上中国最好的私有企业,但他是野心和财富的代名词。
2006年黄光裕还能坐稳首富的交椅吗?我们不知道,就像黄光裕自己放话“2008年销售额达到1200亿”一样,也许只是一个市场想象,但已经让市场投资者们兴奋地盘算着未来盈利。
正如拿破仑的经典名言:统治这个世界的是想象力。
国美似乎看上去很美。
但在苏宁、永乐等竞争对手的不断挤压下,国美留给投资者的想象空间恐怕越来越小。
传言中的黄光裕具有教父般的霸气。
2005年12月3日,北京东方君悦酒店大宴会厅,英才杂志社等媒体主办的“最聚人气企业家”颁奖晚会正在进行当中。
黄光裕的创业历程——从零售大鳄到新首富导读--1986年,16岁的黄光裕辍学,离开老家广东汕头,北上闯荡;2004年,他登上了中国大陆财富排行榜榜首。
1986年,16岁的黄光裕辍学,离开老家广东汕头,北上闯荡。
怀揣4000元人民币,他与哥哥先入内蒙古做小买卖,再转道北京落脚。
当时,他谋生的思路简单,也就是靠买东西谋生。
不久,他在京城租下个破旧的小商铺,开始叫卖便宜的小家电。
尔后发生的一切,已成历史的一段脚注。
时过18年,黄光裕仍在做买卖的老本行,不同的是,现在做大了。
他创办了中国规模最大的消费电器零售企业——国美电器集团(GoMe),最近又登上2004年中国大陆财富排行榜榜首。
这是零售商头一次当上中国大陆首富。
根据胡润百富榜的估算,35岁的黄光裕身价亿美元。
目前他旗下的资产除了国美电器,还坐拥鹏润地产,他都是绝对大股东。
在管理模式上,似乎仍多有东方家族企业的影子。
夫人,妹妹及妹夫都在国美最高管理层任职。
位于北京城中心的鹏润大厦是黄光裕的经营本部,共32层。
除了当今中国高档办公楼眩眼的豪华之外,鹏润大厦楼顶上还专设两个直升机停机坪。
他的助手解释说,因中国现行的空中管制条例,停机坪无法使用。
当时明知停机坪暂时并无实用功能,仍请设计师特意加入,是为了体现公司的前瞻意识,为未来而谋略。
黄光裕的办公室,很开阔,陈设上却是简约,去掉了不少大商人案头堆砌的浮躁与杂乱感,感觉倒更像是书房。
不过,见到首富桂冠加身的黄光裕,每个人大概都在想同样的问题:他的4000元是如何变成105亿人民币的“财富榜对我的意义其实不大,还可能误导” 黄光裕脸上有满足,但也写着些无奈。
“其实,我并不知道自己身价多少。
我还是我。
要说有变化的话,公司刚开办时我17岁,现在我35了,老了一些吧。
”。
今年六月份,黄光裕巧用资本运作,“左手倒右手”,使国美电器在香港成功上市,大涨身价, 并从2003年《中国百富榜》的27位拿下今年的首富地位。
不打高尔夫球黄光裕,衣着考究,梳个一丝不苟的大背头。
渠道控制者黄光裕作者:连震来源:《新财经》2008年第07期随着国美、苏宁的做大,渠道商取代生产商成为中国家电舞台的主角国美电器在短短十几年时间成为中国家电零售业巨头,黄光裕也一度以140亿元的身价成为中国大陆首富。
美国《时代杂志》曾把黄光裕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说他是4000元起家的草根变巨富的中国典型。
低价策略成就国美1985年,16岁的黄光裕在北京珠市口大街盘下了一个100平方米的店面。
开始,先卖服装,不景气,之后改卖进口家电,当时店名就叫“国美”。
国美初创之时,正赶上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洋家电消费浪潮,黄光裕顺应潮流,国美发展很快。
1987年,国美进入快速成长期。
当时中国人买家电的唯一去处是国有商场,国有商场的家电价格普遍偏高。
凭什么与国有商场竞争?黄光裕采取了低价策略。
按照黄光裕的说法,他不追求单件商品的利润,而是以销量和规模来获取总体利润。
从服务到价格,综合起来一定能够让消费者接受。
消费者受益,就会认可你,十年如一日,品牌知名度就会越来越高。
之后,黄光裕陆续又开了几家名字不同的电器专卖店。
1993年,黄光裕将北京所有门店的名称统一为“国美”。
1999年,国美走出北京,开始布局全国,但每到一处,都遭到了当地商家的强烈抵制。
黄光裕的低价策略迅速撕开了各地的抵制防线,面对国美的低价,消费者选择的天平开始倾斜。
在国美快速扩张过程中,黄光裕将薄利多销、微利制胜的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
2000年,黄光裕导演了一场彩电价格“跳水”战,连续在京、津、沪各家连锁店推出特价彩电,击溃了彩电联盟限价。
依靠低价策略,国美不断拓展自己的连锁店,到2005年5月,国美全国门店达530家,而且覆盖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控制渠道,主宰价格在早期,中国家电业行业实行代理商制。
厂家在全国设立几个大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被称为一级供应商。
在一级供应商下面,又有若干个二级代理商,有的二级代理商下面还有三级、四级代理。
家电的销售渠道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产品价格在也层层盘剥的过程中不断攀升。
黄光裕创业历程1985年,当时只有17岁的汕头少年黄光裕与他的哥哥一道,身揣4000元钱从家乡北上,到内蒙古一带做贸易。
一年后,两兄弟一起来京,用3万元的贷款在珠市口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电器店开始经销家用电器,并在1987年1月1日首次打出“国美电器”的招牌。
第二个版本称,黄光裕最早在北京珠市口开一家小店,原是卖服装的,干了半年老是亏本,只好改行卖电器。
对于这段历史,黄光裕讳莫如深,绝口不提。
无论如何掩饰,总之十多年前的黄光裕还是个普通的生意人,和其他千千万万商人一样,起早贪黑打理着店面,一不留神就把买卖做亏了。
但这个普通人创造的国美却是中国商业界的神话。
上世纪80年代末,整个家电市场需求远大于供应,谁掌握了货源,转手就能赚钱。
黄光裕敏锐地发现了扩展性最好的家电市场,同时也预见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最终必将转向买方市场的大趋势。
国美扎根于大型的人口消费市场,对消费者的价格倾向有着深刻的认识。
国美没有采取一般商家所采用的倒买倒卖抬高售价以图厚利的做法,而是确定了“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
这一策略延续至今,成为国美立业之本。
很多人称黄光裕带出的国美是“价格杀手”,黄光裕对此不置可否,“既然竞争在所难免,那么只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他并不认为是他压低了生产商的价格。
“十几年前听人说外国的电器坏了都不值得去修,因为便宜,我要做的就是让中国老百姓也买到价格很低的电器。
”黄光裕说他给中国家电业带来的肯定是正面影响,加速他们进步或者淘汰。
“厂家利润少,不是国美造成的,而是企业的竞争力在下降。
为什么有核心技术能力、有品牌、有优质服务体系的企业不怕竞争。
你不能说,我付出了,我就要有所回报,那就没有能人和平凡人之说了。
”黄光裕说他追求的是利润应该越来越合理,让企业通过提高核心能力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不管商家还是厂家都是这样。
他举例说,现在厂家机构跟商家机构就不是很配套,造成很多资源错位,在总部谈一轮,到几十个分部还要谈,在人力、物力、时间上都是一种浪费,这种浪费必然造成供货价提高,最终要涨在消费者身上。
CASE94终于,国美创始人黄光裕在6月24日午间假释出狱。
这个曾三度登顶中国富豪榜、建立中国最大家电连锁帝国,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的潮汕人,于2008年事业巅峰时刻,突然身陷囹圄,至今已在里面待了11年半。
实际上,这11年间,“黄光裕即将出狱”的消息,已经传过好几次,每次都引起国美系上市公司的股价暴涨和相关新闻的热议,显示着这位商界奇才哪怕深处铁窗之中,对外界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出身极度贫寒、16岁辍学学做生意,20多岁成为亿万富翁,35岁就成为中国首富的黄光裕,是怎么改变中国电器零售业的格局,又是怎么创造中国市场罕见的资本运作奇迹的?他的未来,能否再续写新的传奇?出发黄光裕的父亲黄昌义出身地主家庭,祖上也曾煊赫一时。
但在那个特殊的火红年代,一切都变了模样,黄昌义自己也成了“黑五类”分子,12岁的他在自己出生的西胪镇波美村呆不下去了,便流浪到20公里外的铜盂镇,被一户姓曾的人家收留。
成年后,他便被曾家的女儿曾婵贞正式“娶”进门,成为一名入赘的女婿。
他们有四个孩子,其中第二个孩子就是黄光裕,出生于1969年。
在那个年代,日子不好过,一家六口人只能挤在一个与猪圈相邻的14平米小房子里。
不过,黄光裕兄妹四人,从小就听父母讲述祖辈经营土地及从商的经历,早早就拥有了不同于一般农民家庭的商业意识和眼界。
黄光裕的传奇人生■文/何加盐,自媒体人即使江湖已经很久没有黄光裕的身影,但依然处处有他的传说。
All Rights Reserved.95Business Review商界评论All Rights Reserved.CASE96曾婵贞经常给他们讲述被后人总结为“马太效应”的故事:一位主人要远行,给三个仆人每人分了一些钱。
等他回来后,其中两个仆人用分到的钱做生意赚了钱,第三位仆人把钱埋起来,没有增值。
主人就把第三个仆人大骂一通,然后把原来分给他的钱收回来,一并给了赚钱最多的那个仆人。
经过母亲一次又一次的讲述,赚钱的念头已经深深地刻到了黄光裕和哥哥黄俊钦的脑海里,成为日后他们不断追求更快、更多地赚钱的深层次动因。
黄光裕创业故事国美短短几年间,国美就通过直接或第三方的形式进行了多次收并购案,涉及的资金更是逾百亿元。
近日,国美又被爆假手第三方山东龙脊岛建设有限公司斥资5亿元,收购了三联商社。
2004年,黄光裕35岁,这一年,创业人物黄光裕的国美家电连锁平均每天的销售额是6000万元,并且拥有了数家近万平方米的单店。
用了17年时间,黄光裕成为了中国新贵,他的财产在胡润百富榜上是105亿元,位列中国第一; 福布斯的数据则是13亿美元,在荣智健之后,位列中国第二。
1985年,黄俊钦(黄光裕的哥哥)高中毕业,而黄光裕则还没有读完初中,和许多潮汕人一样,他们决定出去闯一闯。
创业人物黄光裕和哥哥带着从老家筹措来的4000元钱,选择了内蒙古作为自己的第一站。
最初和同时代的大量广州、福建商人一样,他们从事贸易在内蒙古寻找商机,然后通过潮汕、深圳、广州的厂商关系,贩卖当时的一些短缺物资。
到现在,黄光裕的第一桶金依旧是个谜。
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是,在1985年左右,他和他的哥哥正是通过上述这类生意获得了第一笔创业资金。
他卖的衣服没人喜欢 黄光裕并没有在内蒙古待很久,仅仅一年时间,他就认为内蒙古的市场太小,他想找一个更大的城市。
他问自己的哥哥,周围的城市哪个最大,黄俊钦告诉他,是北京,黄光裕就决定到北京看看。
这个主要做推销的年头也成为黄光裕发迹前的最后一个年头,但黄光裕走上国美之路却又和这一年的推销密不可分。
1986年,黄光裕从广州进了一批服装,后来黄光裕承认,自己的这个选择是错误的他选的衣服根本没有人喜欢。
在《105亿传奇》里,黄光裕说:我心太粗,布料、季节性等问题让我头疼,我干不了。
而电器,大家都要用,风险也不大,作为当时的几大件,电器比较昂贵,也不会很快被淘汰,比较定型,我做起来比较合适。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有困难并不可怕,坚强是一只志存高远的雄鹰,梦是梦想的一部分,有梦就要去追梦。
主讲嘉宾:黄光裕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总裁
人物简介:1 7岁离汕北上闯商海,用3万元的贷款开始了家用电器的经销。
十几年时间就创造了“国美”的商界奇迹。
如今,鹏润投资的国美电器连锁已占有国内家电分销市场的35%。
2004年黄光裕在胡润百富人气榜榜首名列第一名;在福布斯大陆富豪榜名列第二名;同年12月还被中国商业联合会等20多家机构推选为2004中国商业年度人物。
主持人:黄光裕先生可能是中国内地人气最旺、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企业家。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创出了一系列商业奇迹,目前他的门店是每30个小时开一家。
观点荟萃:
■“国美”门店将扩张至近千家
国美集团下属两个行业,一个是电器,一个是地产业。
国美电器是中国最大的家电连锁销售企业,目前已在全国80多个城市拥有了300多家直营门店,今年的销售额预计达350亿元。
在今后5年内,“国美”将会更快速的发展,预计至2008年,“国美”在全国的门店将扩张到800至1000家,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
地产方面,原来主要在北京发展,目前已在全国启动发展房地产计划,将更注重写字楼、住宅
等项目的开发和拓展。
■成功的秘诀:敢想敢干和坚持
我成功的秘诀是六个字:敢想、敢干、坚持。
敢想就是要树立目标,有理想,有广阔的视野和远见。
一个人“站不高就看不远”。
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一生是很难成就大事的。
敢做,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边实施边提高和改进。
坚持,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碰到逆境时要坚持不懈,才能发现机会、抓住机会。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的。
比如说,多年来,我就放弃了做批发,而一直坚持做零售业,这是我办企业的一个指导思想。
在集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我当时就觉得企业应有更远大的目标。
经过研究调查后,1997年我开始涉足地产业,这并不是为了短期效益,而是看到了地产业的未来发展。
多年来,我一直力求把这两个行业做精做细,才创出了今天的业绩。
■成功在于系统失败在于细节
多年来,我办企业的感受是,成在系统,败在细节。
没有系统就不可能成功,失败就是细节的忽略。
忽略了细节,急于求成,就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就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
所以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在做事情时要比别人更注重细节,更加系统地考虑问题;要比别人更有耐心一些,考虑得更长远一些。
除此之外,一旦发现机会还要毫不犹豫地把握住。
很多记者问我,你一生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我很难回答。
其实我每天都碰到不少困难,可以说是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解决问题。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
解决难题虽然很难,但只要不畏艰辛,努力去做。
每道难题破解之时,企业也就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赚钱不一定有事业,有事业一定能赚钱
我认为,对企业来说,要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才能取得与别人合作或谈判的资格。
要事事求变,主动创新,才能增强企业的活力。
但话又说回来,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做生意首先要想清楚是要赚钱,还是干事业。
赚钱不一定有事业,但有了事业就一定能赚钱。
干事业可能会规划得长远一些,但如果仅想赚钱,有可能是搞投机,急功近利,是不能做出大的成绩的。
现场互动:
问:我是一名潮汕青年。
请问青年人创业路在何方,是走出去,还是留下来?请你透露一下“国美”成功的秘诀?
答:干事业不局限于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地方。
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
一个人要发展,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和目标。
汕头在发展中曾经出现过一些迷茫的状态,这其实十分正常。
近几年来在各级的努力下,目前已走出发展的低谷。
为此,在潮汕也好、到外地也好,都有一定的发展机会。
但是总的一句话,机会不会自己找上门,要创一番事业,就应该放宽视野,主动出击,寻找合适的机会。
潮汕人在经商方面较有经验,为此,如果要发展自己的事业,我建议还是应该从事贸易业。
问:据说一家外资家电“巨头”已准备进入上海。
您作为中国最大的家电连锁销售企业的“老总”,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答:作为企业,每天都在竞争的环境中求发展,任何一个同行都是我们的压力,同时也能给我们带来激励和动力。
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竞争对手,但每个时期我们都能通过竞争获得提升。
“国美”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独具特色的运作模式,这一人无我有的方式使我们始终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