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治疗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209.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试行草案)一、中国脑卒中康复现状与未来概述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
中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人约一百五十万,其中70%~80%的卒中病人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
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
患者功能的改善又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潜在的长期护理所需的高额费用,节约社会资源。
中国脑卒中康复的现状中国现代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等原因,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康复治疗体系不健全和康复治疗方法的不规范和普及程度差等方面,严重影响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效果。
国外研究证明,按照规范的康复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能明显提高脑卒中的康复水平和康复质量。
近十年来,国家在康复医学科建设和康复医疗体系建设有了较大投入,国家九五、十五关于脑卒中康复的研究课题的完成,为脑卒中康复的普及和推广奠定了基础,大大推进了我国脑卒中康复医学的发展。
脑卒中康复的特殊性脑卒中的康复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是一个集体协同的工作模式,既包括公众健康教育、脑卒中的三级预防,又包括急慢性期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的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
脑卒中康复与其他临床医学相比有其特殊性,表现在脑卒中康复发展历史较短,但康复理论、康复学说众多,各种学说都有其理论基础,既相互包容,又各有特点,另外脑卒中康复评价和治疗方法多样性。
总体来说,脑卒中的康复具有很大的经验性和直觉性,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师和治疗师的经验和治疗技术的熟练程度,这与循证医学的哲学思想有些相矛盾。
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将自己的临床治疗经验、专业知识与当前最佳的干预证据结合起来,将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治疗措施用于自己的病人。
脑卒中的康复诊疗指南-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脑卒中的康复诊疗指南一、康复住院标准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1、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不再恶化;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4、无严重影响生命或康复治疗的并发症;5、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二、临床检查规范(一)一般常规检查1、血尿便常规。
2、肝肾功、血脂、血糖、离子。
3、心电图检查、胸透或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4、如入院前半月内未复查头颅CT或MRI,入院后检查,病情发生变化时随时复查。
(二)选择性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可以选择以下检查:1、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试验,感染性疾病筛查(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梅毒、艾滋病等)、心肌酶谱;2、下肢动静脉彩超;颈动脉、脑血管超声或全脑血管造影检查;3、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4、心脏彩超、心、肺功能检查。
三、临床治疗规范(一)临床常规治疗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2、II级预防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3、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营养脑神经、对症支持治疗等;4、改善语言、认知、心理、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5、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感染的治疗;2、痉挛:各类抗痉挛口服药、神经阻滞治疗、矫形器应用治疗。
3、压疮:体位处理、换药治疗等;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药物应用等。
4、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消炎镇痛药物,矫形器配置等。
5、其它合并症的防治:如肌萎缩、骨质疏松、关节挛缩、异位骨化、体位性低血压、水肿的防治等。
四、医疗康复规范(一)功能评估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估,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估,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估。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
证据水平(A、B、C、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
一、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二、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三、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四、脑卒中早期站立、步行康复训练五、脑卒中后的肌力训练和康复六、脑卒中后肌张力变化和痉挛的康复七、脑卒中后早期语言功能的康复八、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九、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和营养管理十、脑卒中后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康复十一、脑卒中后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的康复十二、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和康复十三、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
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
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
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一早期康复: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
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执笔:张通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脑血管病规范化康复方案的研究”(2006BAI01A14)参与单位:1.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2.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市 100730;3.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 100050;4.北京宣武医院,北京市 100053;5.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市 100853;6.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市 100034;7.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市 100029;8.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 200080;9.上海中山医院,上海市 200032;10.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南京市 210029;11.四川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四川成都市 610041;12.广州中山大学附一院,广东广州市 510080;13.广州中山大学附二院,广东广州市 510120;14.广州中山大学附三院,广东广州市 510630;15.浙江大学附属一院,浙江杭州市 310003;16.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杭州市 310014;17.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黑龙江哈尔滨市 150001;18.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石家庄市 050051;19.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长春市 130021前言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
循证医学证实,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2]。
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加速脑卒中的康复进程,降低潜在的护理费用,节约社会资源[3]。
中国现代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虽然近几年发展较快,但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脑卒中康复处理流程
脑卒中康复处理流程如下:
1. 评估:在康复训练开始之前,患者需要在专业康复医师的帮助下进行评估。
这个评估过程是为了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后遗症的严重程度,从而制定个体化的康复功能锻炼计划。
在训练过程中,也要注意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同时家属要做好保护工作,避免在锻炼过程中发生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
2. 肢体训练:肢体康复功能训练一般先以大关节松动训练为主,渐进性进行肌肉抗阻练习,帮助改善肢体关节强直、肌张力较高的状态。
通常先对四肢关节进行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动作,注意此类动作应由专业医生操作。
后期逐渐配合进行小关节功能训练,主要训练手腕、脚腕、手指等部位的关节。
3. 其他训练:在进行肢体康复功能训练同时,可以开展认知功能训练和语言功能训练,有条件的话可以同时配合心理疏导。
请注意,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在生命体征稳定(包括呼吸、血压、脉搏、瞳孔的测量与观察),不影响抢救的情况下必须介入。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方案设计及实施1创编说明1.1创编背景现如今脑卒中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倾向于年轻化。
其发病原因更多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习惯方面,如吸烟、饮酒、熬夜、挑食、过多的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等①。
据统计,中国每年脑卒中病人高达200万,导致生活功能障碍的占75%,给家庭带来不幸,给社会带来压力②。
所以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越早制定康复方案进行康复治疗,使其患者的功能恢复效果就会越好③。
1.2项目介绍康复治疗可谓是脑卒中病人巨大的福利,恢复率、致残率、病死率都有明显提高④,减轻了患者家庭及社会的压力,对于脑卒中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是非常有利的。
项目主要是在中医院实习过程中针对个别脑卒中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适合患者本人的康复治疗方案及实施治疗,观察实际治疗效果和分析总结经验。
1.3适用人群主要适用于脑出血和脑血栓导致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智力和精神障碍等症状的病人。
1.4创编目的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制定脑卒中的治疗方案,在毕业实习的时候,将该方案在具体的并列身上实施并观察康复效果,最后对康复方案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1.5创编意义可以为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提供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可以把自身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一个学以致用的效果;可以尽可能的降低致残率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理成本。
2创编基础与条件2.1理论基础学校开设了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运动治疗技术、病理学、解剖学、推拿针灸学等相关课程,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查阅相关书籍、针对性的了解脑卒中的病理基础,查阅相关论文期刊,充分掌握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最新知识。
2.2实践基础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可以给我提供很好的帮助和主持,实习基地永川中医院有相应的科室和实际病例,有专业医生可以给我提供权威的技术支持。
2.3自身条件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老师也重点讲诉过此类病例,对于脑卒中的病因病理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在中医院实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第1篇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一、方案背景脑卒中(Stroke)是指因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康复治疗是降低脑卒中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方案旨在为脑卒中患者提供全面、科学、人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确保治疗过程合法合规。
二、治疗目标1. 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3. 调整患者心理状态,增强康复信心。
4. 预防并发症,降低复发风险。
三、治疗方案1. 康复评估(1)初期评估:患者入院后,康复治疗师应立即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功能障碍等方面。
(2)中期评估:治疗过程中,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3)末期评估: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总结性评估,为后续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2. 康复治疗(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脂、降血压等药物,预防脑卒中复发。
(2)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理疗、康复护理等。
① 运动疗法:针对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训练方案,如床上翻身、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
② 理疗:采用电疗、磁疗、超声波等物理因子治疗,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③ 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作业治疗:针对患者功能障碍,制定个性化的作业训练方案,如手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等。
(4)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开展心理疏导,调整患者心理状态。
(5)康复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传授康复知识,提高其康复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康复周期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进展,制定康复周期。
一般情况下,康复治疗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维持期。
(1)急性期:发病后1-3个月,重点进行早期康复治疗,预防并发症。
(2)恢复期:发病后3-6个月,加强康复训练,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2022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试行草案)一、中国脑卒中康复现状与未来概述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
中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人约一百五十万,其中70%~80%的卒中病人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
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
患者功能的改善又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潜在的长期护理所需的高额费用,节约社会资源。
中国脑卒中康复的现状中国现代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等原因,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康复治疗体系不健全和康复治疗方法的不规范和普及程度差等方面,严重影响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效果。
国外研究证明,按照规范的康复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能明显提高脑卒中的康复水平和康复质量。
近十年来,国家在康复医学科建设和康复医疗体系建设有了较大投入,国家九五、十五关于脑卒中康复的研究课题的完成,为脑卒中康复的普及和推广奠定了基础,大大推进了我国脑卒中康复医学的发展。
脑卒中康复的特殊性脑卒中的康复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是一个集体协同的工作模式,既包括公众健康教育、脑卒中的三级预防,又包括急慢性期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的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
脑卒中康复与其他临床医学相比有其特殊性,表现在脑卒中康复发展历史较短,但康复理论、康复学说众多,各种学说都有其理论基础,既相互包容,又各有特点,另外脑卒中康复评价和治疗方法多样性。
总体来说,脑卒中的康复具有很大的经验性和直觉性,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师和治疗师的经验和治疗技术的熟练程度,这与循证医学的哲学思想有些相矛盾。
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将自己的临床治疗经验、专业知识与当前最佳的干预证据结合起来,将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治疗措施用于自己的病人。
脑卒中一级康复流程图一级康复(早期康复)二级康复(恢复期康复)三级康复(后期康复-社区康复)三级康复流程1.总流程2.住院康复医疗流程(1、2级康复)3.社区康复医疗流程(3级康复)脑卒中的三级康复程序第一阶段早期康复神经内科病房或康复病房Team:神经科医师,康复科医师、康复治疗师功能评定运动疗法主要是以床旁治疗为主(正确姿势、被动活动、翻身、坐骑,站立,移动训练等)言语训练早期康复软瘫期康复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瘫痪,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会出现联合反应,集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期主要康复问题一侧肢体瘫痪肌张力、肌力低下躯干控制差平衡功能障碍关节活动障碍高级脑功能障碍(言语、认知、心理)吞咽障碍并发症一级康复治疗目标改善对躯干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达到床上翻身、卧坐转移、坐位静态平衡。
保护关节保持肩胛、肘、腕、手和髋、膝、踝的活动范围采用兴奋性促进手法提高瘫痪肌的张力和力量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加强非受累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自理防止各种并发症和二次损伤的产生常用运动治疗方法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加强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肌力训练躯干控制和转换脑卒中的康复一、概述脑卒中(stroke)亦称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
它包括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和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stroke)。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我国城乡脑卒中年发病率为200/10万,年死亡率为80/10万~120/10万,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脑卒中复发率达40%。
脑卒中一级康复流程图一级康复(早期康复)二级康复(恢复期康复)三级康复(后期康复-社区康复)三级康复流程1.总流程2.住院康复医疗流程(1、2级康复)3.社区康复医疗流程(3级康复)脑卒中的三级康复程序第一阶段早期康复神经内科病房或康复病房Team:神经科医师,康复科医师、康复治疗师功能评定运动疗法主要是以床旁治疗为主(正确姿势、被动活动、翻身、坐骑,站立,移动训练等)言语训练早期康复软瘫期康复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瘫痪,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会出现联合反应,集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期主要康复问题一侧肢体瘫痪肌张力、肌力低下躯干控制差平衡功能障碍关节活动障碍高级脑功能障碍(言语、认知、心理)吞咽障碍并发症一级康复治疗目标改善对躯干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达到床上翻身、卧坐转移、坐位静态平衡。
保护关节保持肩胛、肘、腕、手和髋、膝、踝的活动范围采用兴奋性促进手法提高瘫痪肌的张力和力量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加强非受累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自理防止各种并发症和二次损伤的产生常用运动治疗方法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加强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肌力训练躯干控制和转换脑卒中的康复一、概述脑卒中(stroke)亦称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accident,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
它包括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
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脑栓塞(cerebralembolism)和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stroke)。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我国城乡脑卒中年发病率为200/10万,年死亡率为80/10万~120/10万,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脑卒中复发率达40%。